少年时代

Boyhood,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年少时代(台),少年12年,十二年,The 12-Year Movie,Growing Up

主演:埃拉·科尔特兰,帕特丽夏·阿奎特,伊桑·霍克,罗蕾莱·林克莱特,史蒂芬·切斯特·普林斯,利比·维拉利,马可·佩雷拉,杰米·霍华德,安德鲁·维拉利尔,谢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4

《少年时代》剧照

少年时代 剧照 NO.1少年时代 剧照 NO.2少年时代 剧照 NO.3少年时代 剧照 NO.4少年时代 剧照 NO.5少年时代 剧照 NO.6少年时代 剧照 NO.13少年时代 剧照 NO.14少年时代 剧照 NO.15少年时代 剧照 NO.16少年时代 剧照 NO.17少年时代 剧照 NO.18少年时代 剧照 NO.19少年时代 剧照 NO.20

《少年时代》剧情介绍

少年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它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为了不打扰主演艾拉·萨尔蒙的正常生活,拍摄均在他暑假期间的简短时间内完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兴风作浪3胜利如何阻止强盗AI创世者夏日伙伴们通灵公主再一次快乐结局无法攻略的女人直立象传说布鲁诺·里德尔,杀人犯的自白向阳素描沙英·寻毕业篇OVA战龙在野丧尸战士燃烧的石头虫图腾刑事7人第一季最后的审判新入史官丘海昤倒计时天下父母心皮·影英雄使命妈妈咪鸭别有洞天驱魔娑婆诃狂野情人惩罚者第一季宽恕主君的太阳

《少年时代》长篇影评

 1 ) 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回想时间的匆匆流逝,让人赞叹不已!

我们应把握时间,而不是时间把握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

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

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

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

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

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

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

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

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

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

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

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

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2 ) 少年时代

本片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它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

《少年时代 》是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 埃拉·科尔特兰、帕特丽夏·阿奎特等主演的一部 剧情类型的电影。

该片于2014年1月19日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 ,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的故事。

2015年,帕特丽夏·阿奎特 Patricia Arquette 凭借该片在第87 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奖。

 3 ) 《少年时代》:以歌颂的态度,向成长致敬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

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

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

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

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

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

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

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

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

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

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

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

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

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

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

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

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

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

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

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

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

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

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

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4 ) 隨感

看完《boyhood》,想了許多。

從戲院出來那一刻,有個強烈的感覺: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藝術”。

結尾處學舞蹈的女孩對男孩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一瞬間建構了永遠」,其實不就是在說藝術嗎,像男孩拍下的一張張抓住一瞬的照片;像這部由若干個一瞬間組成的電影——皆成為了某種永恆。

但又不盡然。

其實應該說,這部電影講的是“藝術”的功能:它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電影中父親和母親,恰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母親講究按部就班,從不出錯的紀律性(有一幕男孩15歲生日,母親問他是否抽了點煙喝了點酒,男孩承認,母親便和他說:我們明天好好談談),連她後來找的兩任老公亦然(他們總不讓小孩晚一些回家),無怪乎,她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了按部就班的下一站:葬禮;而愛音樂的父親採取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他帶他們去看棒球賽、遊戲、看蝴蝶、露營),勇於分享(他讓孩子們與他分享戀愛經歷,甚至提醒他們注意在性行為中保護自己),讓他們勇敢去追求藝術(他和他們一同唱歌;鼓勵男孩從失戀的創傷中走出來,要堅持拍照)。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抱怨父親忘了一個承諾:許多年前父親答應要把車送給他,但結果卻私自賣了,父親告訴他:你可以工作以後自己攢錢買一部(結果他打工後確有了一部自己的車),而後父親卻送了一份禮物給他,是一張beatles的唱片。

這是父親要教會男孩的事:從來不是耽溺物質,除了自力更生,而應該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高中畢業後離異多年的父親母親一起在家中為他慶祝。

父親感激母親的付出,說她將兩個孩子照顧得很好,但後來母親的表情卻很不是滋味,也許她覺得自己過得並不順遂,尤其是婚姻。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憂心於過去和將來,而忽略了當下她已擁有的最大成就:她成功教育了兩個孩子,更別提還有一個因為她改變了人生軌跡的維修工。

這些戲其實都安排得極好,他們為母親的生活找到了出口。

不要看她刻板無趣,其實她的人生也很豐富多彩,她收穫了人生的許多果實,但可惜的是對她自己而言似乎都不重要,其實她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與熱情,如同父親最後說的:「如果她可以寬容一點」——不止是對別人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如果她懂得去體察當下,放下無謂的偏執和顧慮,她也會發現自己的美好。

男孩最後問父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父親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但慶幸的是你已經開始用心去感受了,你要一直感受下去,因為人長大後或會漸漸麻木。

」回想電影中母親的第三任丈夫,開始時也十分有衝勁、開放(他買了相機給男孩,也支持他在房中弄個暗房來沖洗照片),但生活卻讓他最終也變成了一個酗酒、暴躁、麻木的男人。

是的,這是生活、藝術教會我們的事:「用心去感受」。

男孩的「心」是什麼?

男孩一直追求的是一份「自由」「熱愛」,一份不循規蹈矩的生活,而他的高中女友第一次聽到他說那些話時,反應是:you are weird;男孩嚮往大自然,嚮往人與人的交流,但在去郊遊的車上,女友關心的卻只是手機裏的facebook;他為她拍的照片,從他的口中得知,她並不喜歡。

而結尾處,當幾個大學新生集體逃脫沈悶的迎新舞會,跑到野外時,一路上,初識的女孩和他聊了許多,她學的是舞蹈,是art,他們共同欣賞兩位行跡顛狂大喊大叫的朋友,覺得他們都很「cool」。

當女孩和他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那一瞬間,我猜男孩的心體悟到了一份生命、生活的溫暖⋯⋯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帶著一份濃熱的溫暖從戲院離開。

它讓我體悟了生活的美好,哪怕有過這樣那樣的苦楚和淚水。

是的。

 5 ) 拥抱时间的流逝

电影叫《少年时代》,剧情一句话概括起来也是“一个普通德州男孩6到18岁的人生”,但我觉得,林克莱特镜头下的主角是“时间”。

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时间留下的印记:主角们用的通讯设备,从翻盖手机到iPhone4;各种电子游戏(这方面由于我是女生所以不太了解,应该都是当年很流行的游戏,有全部玩过的朋友吗?

);美国总统由小布什变成了奥巴马;新千年流行金曲大串烧般的OST;爸爸(Ethan Hawke)开的车从古董GTO变成了新款SUV... 但最明显也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时间里真的成长、改变了,给观众的震动绝对是那种“多年以后”然后换个演员的做法达不到的。

梅森(Ellar Coltrane)由一个萌萌的小正太,变成有点小肥的懵懂少年,突然又变成瘦削的长着青春痘的打着各式耳钉的高中生。

妈妈Olivia(Patricia Arquette)的变化更让我感同身受,她由瘦变胖又由胖变瘦,努力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皱纹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看到她坐在厨房戴着眼镜处理成堆的账单,心里突然一阵酸:从我记事时起,就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正当年、力壮的中青年”,他们身材没咋走样,头发也没咋变少,看看年轻时候的照片绝不会觉得天上地下的那种,每天工作、回家,过问我的学习,吃饭时开开只有三个人懂的玩笑。

但突然有一天,我离开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求学、工作,一年才能见到他们一次;三年前暑假回家,我突然发现他们看书看报都需要一人戴副老花眼镜了。

虽然我现在早已习惯两个人视频前说“等一下,我找找眼镜”,但这件事当时给我的打击我却一直记得。

我们看着每天见面的家人,会觉得时间很慢,不会感到它的存在。

但如果一年见一次——就像《少年时代》这样——会觉得这种无形的力量包围、改变着每一个人。

所以最后的成片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字幕来提示时间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岁了、几年级了,剪辑师无缝拼接般地把素材连起来,更让人感到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溜走。

上一个镜头梅森还在和爸爸讨论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个镜头他已经带着女朋友在凌晨的奥斯汀拥吻。

许多人会觉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人生实在太不一样,电影没有很强的代入感。

但我觉得,这三个小时就像——我从12年前开始,就和一个叫梅森的男孩每年一起参加夏令营,成为了朋友,每次就两三天的时间,我没有机会了解他生活中全部的故事,却足够听他道出他觉得最值得回味的瞬间。

三个小时可以是一部很长的电影,也可以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让我去了解一个人并爱上这个角色,他的故事我愿意一直看一直听下去。

和林克莱特往常的电影一样,本片没有传统的三幕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上。

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意外的美”,里面的人物聊起来似乎永远停不下来,说到哪是哪,所有的对话都像即兴表演。

但正是这些自然、无痕迹的对话最体现他剧作的功力:他的电影全都是有完整的剧本和全部的对话的,《少年时代》在开拍之前已经确立了所有的情节大纲,虽然具体的对话是一边拍一边完成的,但无一例外全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是林克莱特最不一样的一部电影。

他在女儿Lorelei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觉得应该用影像为她记录下这一段特别的人生(做他的女儿真幸福呀)。

于是就像一个社会实验一样,他每年找同样的一小班人马,用很小的投资(用制片人的话来说就是“每年拿出公司的一点零用钱”)只拍三四天,演员们在镜头里和镜头外都像家人一样亲密,难怪最后的效果像记录片一样真切了。

电影虽然说的是成长于21世纪的一代,但仍旧有从林克莱特自己生活中取材的部分。

他自己的母亲就和Olivia一样,结婚生子后重新回到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时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导演解释说,其实周围的人对他母亲这样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做法有误解,觉得她没有对孩子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关心,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给妈妈的“正名”。

而就算是性格浪荡不羁甚至说不太称职的爸爸,总是有一遭没一遭地出现,却在每次的相聚流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次父子的对话都令人印象深刻。

是的,电影里每个主角都非常可爱,美好到不可思议,甚至都有点太完美了。

我想这一定是导演的私心,在这本私人家庭的相簿上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最美的瞬间。

电影里也有些混蛋角色,妈妈的几任老公首当其冲,酗酒的酗酒,打人的打人,但他们来了又都走了,许多当年看上去危急如命悬一线的事件,等它完全过去后竟像上辈子那么远。

这些人这些事肯定或多或少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记,可生命和时间的长河冲不散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的人。

在梅森高中毕业准备去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突然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更多”。

但电影看到这里,我并不觉得伤感占了上风,尤其对妈妈来说。

没错,过着最普通人生的我们,时常会发出这种感慨,为什么我的生命还没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它就过去了?

林克莱特通过《少年时代》好像在对我们说,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无法看到全部。

对于过去的事,与其伤感地去回忆,不如把它看成时间留给自己的宝物,去感受、拥抱它。

爸爸对梅森说,“生活的意义?

重要吗?

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

”电影好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它不像以往的作品,不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没有赋予未来的想象,它说的就是“现在”,一个正在进行时,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点——或许这部电影也无法把握这一瞬,但它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现在”的存在,和它不可比拟的美。

对于“现在”的把握,或许林克莱特的感悟的确深——在两年前一场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自己一块地上大部分的房屋和几乎所有的胶片收藏。

那是他在20年前开始就自己动手打造的家,顷刻间灰飞烟灭。

而他也惊讶于自己并没有因这件事过分伤心,去年《少年时代》结束拍摄后,他就开始动手在同样一片土地上重建。

他在采访中说到,自己在911事件前几个月还曾去了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感叹这建筑真是人类的奇迹,一定会长久地留存下去,没想到几个月后一切瞬间坍塌,让他意识到这世界上或许没有任何东西能永远存在。

所以最后梅森驾车离家,给我的感觉不是离别的难过,而是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人生。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呀,就是去年看完《阿黛尔的生活》之后一模一样的。

蓝裙子的女孩失去了爱情,但她还有最宝贵的青春,我就想这样一直看她看下去,永远期待她生活里下一个故事的发生。

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film seizes me. 我有时候会觉得“过好生活已是不易,就别花太多时间沉迷(烂)电影了”,但每次看见这种电影,如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似的,它投射出比一部电影、三个小时多得多情绪,放大了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最普通的美,或许这力量就是“永恒”吧。

花絮:1-电影里的古董GTO是林克莱特的,TOYOTA卡车是Ellar的,那个造了一半的屋子工地是Ellar一个朋友家的... 2-Lorelei在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很叛逆,不愿再继续演了,于是问林克莱特,“能把我的角色写死吗”... 林克莱特说不行这太抓马了你必须给我接着演下去...(关于幕后制作的ref来自在《纽约客》及《Interview Magazine》关于林克莱特的文章)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6 ) Bittersweet 成长岁月里最怀念的味道

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始自柏林电影节期间它的一鸣惊人,之后了解到是爱在系列的导演,加上电影本身特立独行又无法轻易模仿的拍摄方式,心中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与期待。

一周前上映,今天二刷,感觉还是未变,那是平淡,那是踏实,那是会心一笑时对自己成长过程里点滴的怀念。

无数遗憾,无数失落,无数渴望,无数雀跃,最终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不如那些平凡而实在的moment,那些片段时而回到你的梦里,当你醒后,你会回味,你会稍有感伤,因为它们和你像是永远隔着那层模糊的玻璃,它们会渐渐看不见,你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和它们告别。

影片虽然拍摄时间跨度12年,但在镜头前的故事却让我不易发觉时间的流逝。

片头黑幕时就响起的Coldplay的《Yellow》实在很妙,看那满天繁星,看那星光璀璨,待荧幕渐渐亮起,仿佛观众穿越了时光隧道一般,一个可爱的男孩躺在草地上,若有所思地看着蓝天,不过几秒,紧接着就传来年轻母亲的声音,于是嘈杂的、琐碎的、在小时候你觉得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一幕幕地开始呈现在眼前。

男孩所在的家庭,看似有点特别,单亲妈妈带着姐弟两个小孩,每日大小事务自是繁多,而年轻妈妈的爱情生活也很快因为家庭爱情总有冲突而作罢,正当你觉得电影大概要呈现单身母亲、单亲家庭的不幸,结果它却丝毫不满足你的期待。

年轻的妈妈是个积极向上,渴望改变,希望把日子越过越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生活的勇敢女性,她为了更好的日子,搬家、回到大学读书、打几份工养家丝毫不怕。

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地呈现,姐弟两人几乎按照一个轨迹成长,稍有不同的是,姐姐偏成熟世故,而弟弟则偏理想单纯。

按照片中暗示的(弟弟刚过15岁生日,姐姐在高二),可知姐弟二人年龄差大概两到三岁,而一般情况下,女孩各方面成熟早于男孩也非常常见,于是观众就看到了,姐弟在各自的叛逆阶段和迷茫阶段里,那种亦步亦趋的连环。

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二任继父挖苦教训男孩涂的蓝色指甲油,并讽刺其娘娘腔时,已经渡过染发叛逆阶段的姐姐立马声援道,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很酷而已,学校许多男孩都这么干!

当这个片段发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那个开头狡猾地欺负弟弟,叛逆时期不想接弟弟放学的姐姐,一路成长也是水到渠成。

影片还有一个很细节而打动人的点是刻画了一些在姐弟成长日子里,在不同阶段十分重要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来到姐弟的生活里,又因为不断搬家而走出了姐弟的生活,那些说好的信件联系,电话联系,有时间拜访都成了不可实现的期望,最后,他们成为了12年岁月中那些匆匆的过客,短暂相遇后便是后会无期。

第一次搬家时,男孩回望,看着一旁奋力骑着自行车来送行的伙伴,相信许多观众都会想起自己以前某个住楼下或楼上的邻居发小吧。

而第一个组合家庭里的Mindy和Randy姐弟更是和主人公一起快乐又痛苦地成长,看着Samantha后来哭着问妈妈,Mindy和Randy留在那个家要怎么办,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时,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小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容易建立,而一旦建立之后就是这么真挚和牢固,为什么这些东西在人们长大后渐渐消失了呢。

(PS: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Randy长得超级萌,超级帅,这孩子长大应该比男主好看许多啊,结果IMDB完全没资料,Google也没Google出来什么信息。。。

)然后还有全家最困难时期,借住在母亲的朋友家的那两个孩子,其中较小的女孩最后还在男主角的高中毕业party上出现,出落得亭亭玉立。

对于表现影片时间跨度的事件,除了他们家不断变换的房子,还有男孩妈妈忽胖忽瘦忽短忽长的发型,当然还有诸如伊拉克战争,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发行,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等等。

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新书午夜首发真的很棒,得以窥见美帝幸福的小孩当年在新书首发时有多么丰富有趣的活动,而影片开头不久,妈妈给两个孩子念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故事算是一个呼应,从密室到混血王子,对于小孩那是从幻想自己某天也会收到魔法学校来信,到自己开始质疑魔法和精灵不过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假象这一大段慢慢脱离童真的日子。

相信分别在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接触第一本哈利波特到现在去电影院看此片的观众都会在这一刻,转动脑袋想,我是怎么知道哈利波特的呢,我买到混血王子是哪一年,第一部电影魔法石和谁去看的等等。

每个人的泪点或许不同,我自己观影两遍,重合的泪点就在母亲回到有暴力倾向的前夫家里准备带回孩子,那种自己害怕,但又舍不得别人碰一下自己孩子的动作神态,无条件的母爱就这样入木三分刻画了出来。

还有就是男孩离家要去大学的时侯,面临empty nest无法适从,瞬间大哭的母亲,大概是我经历过陪父母送自己哥哥上大学,自己也被父母送到大学,看到这情景,感触颇深。

不过,全片总体欢乐轻松,所以笑中带泪,不觉煽情,看完有种为什么流水账般的日子却能这么令人怀念?

非常羡慕片中的小男孩,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破碎的家庭,但看完后发现原来是个充满爱充满温暖的家庭。

而关于迷茫,关于寻找未来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这些问题困扰,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尝试不同的兴趣,而我,在接受完义务教育12年的日子里,担心的却是怎样挤过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如何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等等,我多么希望在那个时间看似永远停滞,父母不会衰老的年纪里,这样迷茫这样找寻过......

 7 ) 银屏外的影像 - 林克莱特谈少年时代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说《少年时代》的制作过程与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同。

我们不得不同意,只要时间一长,数不尽的电影都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一部像《少年时代》一样能彻底改变我们对电影制作的看法。

历经12年且每年只有几天的拍摄时间,影片表现出了“时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对我们的改变,令人感动的同时还充满诗意。

自从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之后,林克莱特的这部心血之作几乎满世界都是好评。

加上之前反响极好的《伯尼》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这次可谓是三连冠。

以下是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对他这部最新作品的解读。

没有剧本和12个剧本“电影叫‘少年时代’,但也完全可以称为‘家长时代‘。

虽然影片视角是反射孩子这个中心人物,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看得出来,这也是有关于他们的电影。

孩子可能注意不到,但是我们都看得到影片中家长的变化。

他们也是随着孩子长大的。

有人问我,‘这个电影的主意是哪里来的?

’我想大概是99年开始构思的。

那个时候我做家长已经六年多了,看到孩子在我面前慢慢长大,让我想到童年的一些事情,就有了想法拍一部关于童年和成长的电影。

但是我又没法想到一个让我满意的故事,加上演员本身渐渐的变化也让我头疼,所以整个概念多少成了一种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法——一种纵向递增式的表现方式。

我从来就没想过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因为它和我们要做的东西有冲突。

这个电影应该是一年一年来的,如果有了剧本,我就没法边做边想。

电影制作中一般都不会给你边做边想的余地,但现在我有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更像是有12个不同的剧本,一年一个。

时间真是个奢侈品。

每一年我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那一年的拍摄成果来设想下一年的部分。

比如到了第四年,我们已经可以根据剪辑好了的前三年的材料,来想象接下来(第五年)的内容会是什么。

电影大体框架不会变,但有很多装饰细节还是经过了很多改变和添加的,因为我喜欢给自己和演员留下一些可以创作的空间。

这就是我做电影的风格——大体严谨,细节多变。

”时间,记忆与个体“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人们自己的生活,就像人一出生是感觉不到界限的,只是单纯的在活着。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他就会慢慢产生对事物的印象,他的世界也会因此慢慢变大,他也会越来越有‘自我’这个意识。

在有些物种中,个体只是部落的一部分,它不是自我的。

但对我来说,一个个体应该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我认知,通过对家长、兄弟姐妹、文化、学校等身边的事物对比,得出的一种感官上的意识形态。

当一个人是孩子的时候,一开始他只能对周边的事情产生一种单纯的反应,直到大了意志更强了,他就会开始表达,开始有判断力。

我就是这么看我自己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人也会被他周围的事物所塑造,换句话说,‘我是我’是因为我不是他。

虽然出生有一种共性,但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一个人就会被一切‘不是他’的事物所塑造成他自己。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

我的意思是,看的时候它应该给人一种非常当下和现实的感觉。

但看完后我想让它成为一种儿时的回忆,让它成为孩子时对生活的印象。

即视感和回忆非常难同时表现出来,尤其当时间总是往一个方向流逝时,很难不让电影有线性叙事的感觉。

所以有些地方我故意省略了,比如时间性的提示。

我想让人有一种回到儿时的记忆,那是一种很随意的流动。

就像儿时有些事情记不住日期,但印象总是在。

我特别想捕捉到一种……听起来可能有点浮夸,一种‘时光在眼前飞逝’或是‘一个人怎么长大’的感觉。

我故意跳过了很多别人看来重要的事件,比如梅森(片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一开始就已经离婚了,而不是作为影片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那是因为很多我们记得的瞬间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

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大部分都是由那些细微的无法解释的瞬间组成:为什么有些事物记得特别深?

我想穿过比较浅显的事件挖掘更深层的精华。

每一年我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别去做不该做的事。

比起我想让它成为的电影,它更不应该是我不想让它成为的电影。

”特定和普遍的共存“视角的不同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很多情况下,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偶然的,比如当梅森的父亲把答应留给他的车卖了。

这对他打击很大,但他父亲却都不记得他们有过这样的约定。

一个人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别人真的会记得而且把它当真。

我们不知道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有多么大,尤其是当了家长以后,哪天心不在焉,结果孩子问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问题,一切就都变了。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对德克萨斯州(导演老家)的描写,会有小学生对着国旗和州旗宣誓这样的场景,因为我想要的就是特定性与普遍性共存的效果。

故事本身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区和个人身上,因为人与人还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都不会差的太多。

但故事能产生出的共鸣应该是由它本身的一些特定因素造成的。

德州生活中有点奇怪的地方,这时候就变得非常吸引人了。

”从十二年到两个半小时“在投资的问题上,我这次真的是非常走运。

IFC给了我足够的信任,给我钱去让我每年去做——付演员工资,拍几天的胶卷洗出来,再剪一剪。

成本是超级超级的低,大家都是白干活,但花在这里面的时间可是让人崩溃的多。

如果都加起来,光是前期准备就会花费两年的时间。

因为每一年我们都在拍一部微电影,一共十二部!

每年就拍大概三天,我们就要找拍摄地点,布置场景,租赁器材和车子,然后把人都叫来。

每一年都是这样,就为了三天的戏。

后期也做了大概二年。

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低成本根本没法做这么长时间的后期,但这部片子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性质。

整个制片过程特别地疯狂,在纸上看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

我每年都剪辑一次,把它和之前拍的放在一起,如果时间多的话就一起再剪第二遍。

之后我可能就会和它培养培养感情,边看边构思怎么为我‘渐渐老去’的演员们编之后的戏——这简直就是像在规划我的人生一样。

一般电影的话,你必须提前规划好一切,拍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出了错只能绕着走,最后试着在剪辑室里完成当初的想法。

这次的顺序完全不一样。

我完全可以构思、写作、拍摄、剪辑同时进行,可以说和所有电影都不一样。

关于电影的长度,我基本没有觉得过‘哦它应该是这么长’的概念,然后根据时间来剪辑。

制作尾声我剪掉了一些场景,不过电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我从来没有拍过这么有整体性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每年都在剪吧。

有时候我会想到了这个程度,也只能说要不你喜欢,要不你不喜欢,所以这里加二十秒那里加一分钟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8 ) 《少年时代》导演林克莱特专访:时间是最伟大的力量

……their memory's like a trainYou can see it getting smaller as it pulls awayAnd the things you can't remember tell the things you can't forgretThat history puts a saint in every dream他们的记忆就像一列火车你能看到它逐渐远行时消失的轨迹已记不起的场景伴随着忘不掉的身影那段往事在每个梦中留下一个神迹Oh it's time time timeand it's time time timeAnd it's time time time that you loveAnd it's time time time 这就是时光啊。

你最爱的时光。

这就是时光。

——Tom Waits《Time》在众多描写时间的曲子里,只有老汤姆的这首TIME最终留在了记忆里,这些词组在他近乎呓语一般的哼唱中变得模糊不清,但多年之后,歌词里描写的肮脏街区中少年模糊的片段记忆和营造出的那个潮湿雨巷的意象却依然清晰。

不管你是否听懂了那些绝妙的双关语和浪漫的比喻,只要副歌中直白的“time time time”响起,你还是会随着他走进时间的隧道——虽然那些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时光,但关于时光的描写却往往勾起我们自己的回忆。

林克莱特的这部《少年时代》同样如此:他是属于一个美国南部少年的成长日记,一段从6岁到18岁成人之间的12年中的琐碎记忆,没有荣耀和光芒,也没有英雄的时刻,只有平实的近乎“无聊”的日常生活,但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瞬间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下面这个采访来自The Dissolve网站。

目前看过的对于导演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最细致的采访之一,也没有掺杂太多对他以往电影(比如《爱在……》系列)的追问,只是聚焦于《少年时代》的拍摄过程和细节,有助于在看完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

至少和各种影评相比,我还是更有兴趣了解导演的创作理念。

有删减,且并没有逐字翻译,实在太长了(⊙_⊙)      D:The Dissolve      --我是编译正文分割线---         PART.1 12年 12个剧本 12次拍摄    D:在拍摄《少年时代》时,你怎样平衡电影虚构故事的成分和主人公真实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

   林克莱特:《少年时代》虽然并不是一部纪录片,但表现方式上却恰好是一种对时间和现实世界的真实纪录。

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电影和纪录片之间的概念。

有人曾经说“如果你没有在电影里看到帕特丽夏·阿奎特(母亲饰演者)和伊桑·霍克(前夫饰演者)或者压根不认识这两位演员,你很有可能以为电影里发生的都是真事”。

之前有一位观众在试映结束之后跑过来问我“你是怎样选择这个家庭的?

”(笑)我只能对他说:“他们都是演员。

”他以为这部电影和当年的电视真人秀《美国家庭》一样,都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家庭然后跟踪拍摄很多年。

当然我确实在有意地模糊这些固有的概念,我也希望它在观众的脑海里形成这样的印象。

   D:你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怎样把主人公真实发生的事件组织到故事里,又怎样通过这些真实事件为故事带来一些发展的空间?

   林克莱特:事实上,这部电影一共有12个剧本(主人公成长的12年纪录),每年都要重新编写。

每次开机之前,我都会回看并且重新审视之前拍摄的内容,对故事做出一些调整。

其实很少有机会对一部电影进行这种长年累月的编辑和思考,去真正考虑这部电影本身还需要完善什么。

所以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一部不断成长的电影能让我做到这一点。

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件非常不可思议和奇特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D:所以在剧本大纲里你也没有设定故事具体的发展关键点或者是一些你想要表现的情节吗?

   林克莱特:在写剧本时我当然已经设定了一个大体的故事框架。

我非常清楚比如他们要搬家的情节里,搬家之后对整个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响和变化。

在这12个剧本里,我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对故事走向的想法,然后把它们设置到具体的转折点上。

但是到了每年拍摄期间,我还会像以往拍电影时一样,根据演员们的状态和想法结合剧本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D:你是怎样选定埃拉·科特莱恩做主角的?

又是怎样根据他的真实生活变化来调整电影走向的?

   林克莱特:我一直对埃拉说这部电影会随着他的脚步成长,并最终会与他融为一体。

其实埃拉本人一开始和“梅森”(电影主角的名字)一点都不像。

他小时候完全不像梅森,也不会穿成那样上学。

他本人比电影开始时那个小孩酷多了。

我们其实是尽量在把他“平实化”,对于罗蕾莱(影片中姐姐的扮演者,林特莱克的女儿)来说同样如此。

他们在电影开拍的前几年一直很排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戏服,经常对我说“我才不要穿成这样!

”(笑),我只能说“你们俩都不太正常(平常)”,但是我一直明白:最终角色会和他们本人融为一体。

我觉得影片最后梅森和大学同学去爬山的那场戏中,梅森就是埃拉自己。

   D:在拍摄的这12年中,你是不是一直和埃拉保持联系?

或者时常会和他一起讨论剧本的进程吗?

   林克莱特:我们的交流很随意。

因为我和埃拉住在同一座城市,而且事实上我们更像一家人。

在电影拍摄期间,我们经常见面聊天或者看电影,这就像是以另一种方式见证他的成长。

但其实埃拉本人的生活和电影里完全不同。

他几乎是在家里接受基础教育的(home-schooled),并没有太多梅森经历过的学校生活,也没有兄弟姐妹——不过好像现在有一个大概9岁的妹妹,所以他的生活其实是另一种面貌,只不过我一直都在为角色注入他身上的一些特质。

   D:因为埃拉和你的女儿罗蕾莱都不是专业演员,在拍摄期间,你怎样和他们更好地配合?

需要做一些表演执导吗?

   林克莱特:我对我们之间的配合以及他们的表演都是非常有自信的。

但是听到一些人说埃拉不是专业演员,我还是会反驳的,有时候我会说:“Bullshit!

他连续做了12年专业演员了!

”他一直在和帕特里夏·阿奎特以及伊桑·霍克一起表演,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好演员,而且我们会在开拍前花费大量时间排练。

所以埃拉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而且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是演员了,经常出演一些电影和广告。

同样,罗蕾莱也非常有天赋。

        PART.2 “梅森”是我和埃拉的混合体       D:《少年时代》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美国文化的变迁成长史,但它是否也是你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进化史?

你的拍摄方式和计划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林克莱特:虽然说起来有些惭愧,但我其实并没有“进化”。

随着电影拍摄时间的累积,我依然不想对设定好的拍摄方式进行任何改变,我想让它看起来像一部连贯的作品。

我作为一个电影人需要的进化都反映在我其他作品上了。

当然,我可能时常会收到一些小小的讽刺“哦,你看,电影技术在你拍电影这几年都变了好几轮了”,但我依然不想改变。

我从不到20岁就开始拍电影,而且在《少年时代》之前也拍了不少作品。

从一开始,我就给《少年时代》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视觉主调,而在之后几年的拍摄中,我也在一直尽量保持着这种调性,如果说有变化的话也只是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上有所改变而已。

拍摄期间一直没有改变最初设定的视觉原则,所以说我并没有“进化”,而这也正是我认为对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分。

   D:电影拍摄中有没有一些团队组织上的困难?

毕竟对一个摄制组来说,连续12年拍摄同一部电影也是相当有挑战的。

   林克莱特:应该说我们已经打破了纪录,真的非常疯狂。

这就相当于拍了12部电影,而每次都有不同的状况发生。

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我们几乎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筹备。

12年中每次拍摄都要重新召集一次团队,而拍摄时间差不多也只有3天,但每次都要把准备工作重来一遍:上保险、采外景、招募技术团队、讨论拍摄计划等等。

   除此之外,每次拍摄之后还要进行长达几周的后期剪辑。

如果把每年在剪辑室工作的时间相加,可能最终电影的后期剪辑就花了两年。

因为每年拍摄之后我们都会马上编辑拍摄素材,随后把它们和之前几年拍摄的素材进行混合衔接,而且要根据整体效果对电影素材进行全新的调整。

《少年时代》整个拍摄团队一共有450个工作人员,他们分别出现在拍摄周期的某些时间段。

但团队中有一部分核心成员是随着电影拍摄一直存在的,他们中有一些人参与了9年时间,还有大概12个人参与了11-12年。

   D:《少年时代》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都是以流行音乐或者文化事件的变化作为过渡点,而没有采用传统的字幕标注或者淡入淡出,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些时间衔接问题的?

是不是有意地把时间过渡处理地相对粗糙直接?

   林克莱特:这些是电影中最微妙的设置。

在这些时间节点的处理上,我需要同时考虑孩子们正常的成长轨迹,同时还要站在观众角度再重新审视一番。

我希望电影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尽量地自然。

更流行的做法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时间变化节点上,像是直接对他们说:“嘿!

快看一年又过去了!

”但事实上,你的记忆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存留的。

我希望电影里表现的这些事像一条流动的记忆长河,所以我希望观众们通过观察细节来感受时间变化。

有时候这些节点非常明显,但我其实并不想让电影变成这样:在一场戏结尾时埃拉梳着长发,而在下一年的戏份里他又变回了短发。

所以我剪掉了其中几年埃拉的一些外观变化的片段,因为我对这种过渡方式并不满意,它们太明显了。

   D:当你纪录着这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轨迹时,不会设想把他高中毕业成人的时刻设计成一场盛大的高潮吗?

为什么最终电影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表现的(一场小型家庭聚会)?

   林克莱特:是的,我并没有设计让他走上典礼舞台的场景或者其他“英雄时刻”(笑),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非常“私人化”,有时候也掺杂着我自己的记忆。

我的基本想法是:“我自己的记忆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我高中毕业时的场景——非常无聊,在那些盛大的宴会上我就像个局外人。

但我还记得宴会之后,我和哥们儿丹尼到处鬼混的场景。

而且我母亲当时也说要给我办一场家庭聚会,虽然我一点都不想参与。

我并不想再去重复呈现一些观众熟悉的桥段和场景。

在我看来,好东西总是在正餐之后端上桌的,这些细节往往更精妙有趣。

   D:所以梅森这个角色是否就是你本人和埃拉的混合体?

   林克莱特:我认为是这样的。

它非常“私人化”。

但同时,它又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时光,对于电影中的大人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见证了父母此刻的人生和他们过去的样子,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最终为人父母,而我们现在纪录的恰好是一个孩子在他成长期之中的故事。

你不能说电影中发生的故事都不真实,它虽然并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但它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家庭中,也会勾起他们的回忆。

        PART.3 时间——最伟大的力量    D:好像之前的一些电影也有相似的实验:比如迈克尔·埃普特导演的《人生七年》(Up)系列,安托万系列(注),还有你之前导演的《爱在……》系列。

这些电影在你执导《少年时代》时有没有借鉴?

或者你是想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拍?

  【注:安托万系列指特吕弗导演由让-皮埃尔·里奥主演的5部以安托万为主角的系列自传电影,它们分别是:《四百击》1959年、《安托万与克莱特》1962年、《偷吻》1968年、《床笫风云》1970年、《爱情狂奔》1979年】    林克莱特:说实话,我并没有借鉴任何一部电影,而是想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每年拍摄一部分”是你提到的这些电影人没有尝试过的方式。

我非常希望观众能尽量在一部电影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所以这就涉及到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个过程的问题。

时光的飞逝总是充满震撼力。

我记得当时看埃里克·侯麦(Marie Rivière)1992年的电影《冬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场景是玛利·瑞莱(Marie Rivière,侯麦御用女演员、《绿光》的女主角)坐在一辆巴士上,我突然意识到她也出演了这部电影。

但和《绿光》(1986年)相比,她又苍老了一些,而且只是一个配角,就那样坐在主角身边,像个多余的人,甚至没有一句台词。

但是你如果了解侯麦的世界,你可能会说“哦,她就是那个谁谁谁!

”    D: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被这种时间的力量所震撼。

   林克莱特:你花2小时40分钟坐在电影院里,就像是在经历主人公们的生活。

这本身就是一场“投资”:你花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主人公们奉上了他们的一生,这其中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我自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我知道我不需要过分粉饰这个故事,或者设置很多意外讨巧的情节,我要做的只是展示生活本身。

这部电影一直保持着匀速的节奏,没有片刻迟疑。

它一共有164分钟,143场戏。

它只关于成长的脚步和轨迹,关于那些在如今很多电影中已经看不到的“平凡日常”,就像我曾经说的:“这都是些他们会从一部电影中剪掉的狗屁玩意儿!

”    D:我被这些时光的痕迹所打动,虽然影片没有设置太多情感起伏,但有时你会意识到梅森正在不断长大,他的外表发生改变,他的行为也随着年龄不断变化,这就足以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了。

   林克莱特:你也会在其中艺术形式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比如3年前,我去画廊参观过的“布朗姐妹”主题摄影展(注:“布朗姐妹”是美国摄影家尼古拉斯·尼克松的著名作品,他从1975年开始为他的妻子碧比·布朗和妹妹咪咪、劳丽和海斯·布朗每年拍摄一张照片,累计进行了35年),四姐妹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陈列在墙上,你按照顺序去欣赏它们,然后发现时光作用在他们面容上的痕迹,这样的纪录非常迷人,不是吗?

你会发现生命累积的过程。

我们的世界观建立在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之上,而且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扩张。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也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跟随世界和时间进化的过程。

     FIN

 9 ) 这态度很酷很屌

作为院线电影,三个小时的平铺直叙实在无聊,如果在电影院里可能会让人昏昏欲睡。

但作为作品,长达十二年的跟拍使它成为一个史诗。

结尾部分,男孩和女孩坐在土丘上尬聊,但导演就是不说女孩就是许多年以前那个递去安慰字条的小萝莉。

这种重要的梗他就是不说,他也不在乎你观众看得无不无聊,这就是他的态度。

很酷。

 10 ) 十八岁的回忆录

之前幻想过很多次这部片子要怎么拍,在如今花十二年去做一件事情太难得。

想到最里所应当的就是像翻日历一样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导演在剧情中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的交代,一切都自然过渡,看开头时还觉得不知不觉中就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就像人的回忆一样,没人会记得那件事究竟在哪年,只会记得几年级时有什么事发生。

所以与其把这部当作成长的纪录片,更不如把他当作一个十八岁少年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用很平静的心态去表达生活的片子,因为如今的电影哪怕是都市电影也免不了浮夸,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少年时代这样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独特的自己。

这个家庭中,mason,姐姐Samantha,加上父母四人,在这十二年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十二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成长。

Mason这十二年就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印象非常深刻的十二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偷看美女画册;从偷看母亲吵架,到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和一个老师那么亲密;从第一次搬家时天真地问现在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到第二次搬家时茫然地看着骑车追上来的好朋友,从被剪长发的默默哭泣,到后来打耳钉涂指甲油扮酷,从相互吹嘘自己不是处男,到和女朋友去姐姐的宿舍过夜,从小时候喜欢玩涂鸦,到长大后喜欢摄影……这些就像是每个男孩成长的片段,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其中的几件事,看似平淡却能永远留在回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把自己的旧车卖掉换了新车之后mason的表情,正处叛逆期装酷的他那时也能看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从小就记在心里而大人早就忘光了的承诺,那种承诺没有被兑现时的失落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终将摆脱青春期青涩的爱情,拜托掉之前种种的稚气,用更美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Samantha姐姐是电影中的配角,但她也有自己完整的成长故事。

从小时候的小公主,第一次搬家时把管理童子军的重任交付给好朋友,到第二次搬家时很认真得和妈妈讨论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听爸爸给自己做性教育时的害羞到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经常换男友的女生,从小时候和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打闹到长大后给弟弟毕业派对上祝词时竟语塞只说出一句good luck……这些细节同样抓住人的内心,从天真的小女孩到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生,在她身上的种种细节变化同样令人唏嘘。

爸爸年轻时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但仍爱他们,竭尽全力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带着孩子玩耍,教孩子橄榄球运动,给孩子性教育,尽量让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成长以指导……人也从年轻时追求自由的无所事事到后来开始精算考试进入保险行业,再往后等自己准备好了便开始认真组建家庭,人也渐渐收敛起锋芒稳重起来,年轻时和儿子东扯西扯的父亲到儿子毕业派对上竟然也腼腆了起来,鬓角上也开始有了白发,不禁让人感慨。

不过他终究是幸福的,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最近越来越觉得时间和人这两点缺一不可。

妈妈结婚离婚再结再离,人生似乎太过坎坷,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也确实不易,十分能理解妈妈最后说出“下件事就是自己的葬礼”时的心情,女人内心中总是希望有依靠的,有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希望有依靠还是希望被爱,这或许就是一次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又失望后她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生活,把两个孩子带大是她这些年来的全部动力,而两个孩子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就会倍感空虚,其实她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接下来需要的是真正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爸爸一样。

160分钟小桥流水般划过,仿佛真的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以至于看到结尾时好像自己也记不清开头讲了些什么,就好像对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角无疑是幸运的,从六岁起便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不知道他最终看到这部影片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最神奇的是男主角最后在眉宇间竟然有些伊桑霍克的模样,不可思议。

虽然现在大家还在用输给白日焰火的这个梗调侃这部片子,但无疑它对生活表述的细腻是悄然无声的,最难的莫过于抓住了成长过程中很小却非常动人的一个个细节,看似琐碎,但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留意这些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到电影中。

在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最后我用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后记的后记。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就好像爸爸刚出场时就说没想到你们已经这么大了,到高中毕业派对上还是会和妈妈发出同样的感慨,而影片最后两个人有关时间的讨论更是说出了电影的主题,这十二年只是一段生活,接下来还有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所以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一段生活的结束本身就是下一段生活的开始。

《少年时代》短评

真是对不起噜,我在小男孩长大变丑之后就睡着了= =

9分钟前
  • WhiK
  • 较差

一拍十二年,Linklater绝对是世界上最会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导演。生活的平淡琐碎,成长的苦闷烦恼温和细腻娓娓道来。人生总是充满了告别和告白,可我仍然相信该相遇的人终会相遇。

1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力荐

我都不知道3个小时怎么就看完一个人的12年,我甚至不知道我的20年怎么流逝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大学毕业已经2个月了。

17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一般,160分钟太特么长了。。。

20分钟前
  • Default User
  • 还行

时光就如同电影中一样不着痕迹的流走,回首却发现已然那么多年过去了,每年一点点变化也许挺细微,但首尾12年的差异一对比就很明显了。之前特别期待,但很遗憾没有触动我。。。可能电影中生活离我太远未能产生共鸣,也可能是我太肤浅,看的也不够专心。更喜欢爱在三部曲。还是再看几遍吧

23分钟前
  • 满船梦了星河
  • 还行

不难看,但也不至于看这么久吧。在一堆嘈杂的生活中穿插些一针见血的谈话,然后让文艺青年们心甘情愿为此买单三小时。

25分钟前
  • 较差

失望极了

29分钟前
  • 一个维
  • 较差

除了开头的yellow 看不下去 说真的 有必要拍12年吗 有必要吗

30分钟前
  • 吕X
  • 较差

在真人秀把所谓“真实”搬到舞台上尽情玩弄的年代,还有人把故事投射到广阔的时空中,甘愿以十倍的心力去完成一部电影。仅此就值得赞叹了。

34分钟前
  • 坚定躺平的锡兵
  • 力荐

最爱三段现场演奏。a. 爸爸留宿姐弟俩,唱妈妈有了新家庭,他很想关爱却不知如何是好 b. 爸爸在新妻子老家弹唱,家人一同合唱,真爱涌动 c. 爸爸带儿子去看老友演出,老友一曲献给已长大的男孩 C'est La Vie.

3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花12年努力做件事实属不易,这一点值得敬仰(๑•̀ㅂ•́)و✧。对我个人而言太过平淡,三个小时过完12年也未免匆匆,加上美国人的日常对我来说么有什么特别的共鸣,叨叨向的电影我果然还是没有多大感觉,一直嫌爱在系列太叨叨。

40分钟前
  • 快乐小帕恰
  • 还行

本来三星全给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剧情流水账~花了一星期断断续续看不下去。为了平衡,给一星吧

44分钟前
  • 电影造梦鸡
  • 很差

林克莱特的时间沙漏,在看似广袤的时空里淡然悄流。为何离去你不感觉悲伤,因为时间控制了我们,向前向前,突然来到断点,人生难道就是如此?还在还在,不见了那对夫妻还回旋在脑海。我不想成为hero,我不想成为big man,我只想有更多时间给自己。十二年,已是锈迹斑斑。

48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看在有诚意的份上给个三星吧。说实话我恍惚看到了Slacker的影子。这片同样是个话痨片只不过时间跨度更长了而已。

49分钟前
  • Chery
  • 还行

Tarkovsky是Sculpting in Time, Linklater则是Sculpting with Time.

53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57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8.0/10 分。2024.10.12,初看,CC标准收藏版蓝光。十二年浓缩在 02:45:27 这么短的时长里。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评价。。。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甚至让我想起了为奴十二年。哈哈。。。。伊桑·霍克,文艺青年,到底演了多少文艺片。。。开头还是小鲜肉,结尾已是胡渣中年男。。。哈哈。

58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没想到是献给看《龙珠》长大的90后们的,魔人布欧毕竟是世界的魔人布欧,林克莱特抓住了一个一定会由他这一款的导演来完成的电影使命,但他近乎主动放弃了全部创造性的尝试,因为他足够敬畏‘时间’这个无所不能的剪辑师,清茶润口,不及清酒缠蹂,日出日落,爱在时光奔流间。

59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好困啊

60分钟前
  • 巴布魯斯
  • 较差

因为看到欧布和听到了wish you were here,所以多给了一颗星。要拍流水帐的话,至今没人拍得过老马的《好家伙》,你还好意思说拍了12年,切。片子总体上还是“黎明系列”那套东西,浪漫的台词,清甜的气氛,拒绝长大的少年情怀。

1小时前
  • 仁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