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开眼界的小朋友如果长得漂亮总是会遇到想看着你仿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欢呼雀跃就满心欢喜的爷叔想邀你见见世面,怎样面对见仁见智,处理得好总能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教育想通了没什么不好,反正万事皆讲究心结而已,过了自己的槛就成。
或者只是当奇遇看看,毕竟Jenny本身的生活也不算太差,算不上超体面但对于并不那么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除了爸爸烦了点也不失温馨可爱。
当然想和做也总有落差,究竟怎样踏出这一步,或许在如今更容易一些,这样假装彬彬有礼的把妹指南也往往被一夜情或者更直接的物质交换所取代。
唯一的问题是一个风流倜傥乍一眼还有几分像马特戴蒙的帅叔叔突然就摆出一副嫖客姿态穿着白汗衫马甲躺在床上看着雏妓一样的少女...这种场面真是叫人夺门而出。
另外演爸爸妈妈的演员才真是功力,Alfred Molina是The Company 里的“巫师”, Spiderman里的教授,在这里变成唠叨俗气的父亲,就当光看他也值回票价。
我印象中,有人告诉我说,如果一件事,你不知道是好是坏,那么可以拿出一张纸,在左面和右面分别列出利弊,全部列出之后,如果利大于弊,那么勇敢的去做吧;如果弊大于利,就请权衡一下是否要去做。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我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说他男朋友挣钱不多家境不好长得不帅还比她岁数小,基本上要是按上面的利弊法则来看,那是惨不忍睹的。
可是后来她还是和他在一起了。
好处,有且只有一条:他对她好,她爱他。
不要问我爱情是不是会珍贵到不计较物质,我不知道。
可是,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总该知道的吧。
老男人有什么好呢?
他们稳重,阅历丰富,懂得体贴照顾人,也许还事业有成,小有地位,钱嘛,也肯定是有一些的。
他们讲给你的事情别说经历了,你可能都闻所未闻过;他们带你去一些地方,你惊异于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有趣好玩的乐土;他们礼貌绅士,不吝啬金钱上的投入。
对年轻的女孩子来说,他们简直就是再理想不过的伴侣。
如果很巧的,他们还是单身,那么恭喜你菇凉,你捡到宝了。
可是老男人纵有千般万般好,有一点却是致命的——他能被你改造的空间太少了。
他那个岁数的男人,恐怕早已定型了吧。
不要告诉我说两个人相爱不是要以一方的改变为代价的,如果你爱对方,就应该爱对方的全部,而不是需要对方来为你改变。
我说的改变,是磨合。
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女孩,爱玩爱闹是天性使然,某天你跟你的老男人说,daring你陪我去游乐场吧。
对方说不行他身体受不了,然后给你买了一大堆名牌的衣服包包哄你开心。
然后你就开心了?
你拿你的20岁陪人去过40岁的生活,真的是有意义的?
我对电影里面有一段印象格外深刻。
Jenny被问及她还没有跟David睡过,Jenny说她想等到她17岁的时候,说她的第一次,应该是和David吧,语气里有那么些犹豫。
她的第一次,在17岁的时候还是给了David,我看着David有小肚子的身体,心里想Jenny你一十七岁的美少女,不觉得是在对自己身体的糟蹋啊。
PS 这部片子之后我看了《晚秋》,妹纸你们自己想想玄彬的好身材吧。
虽然对他我不感冒,可是身材还是很赞的。
十几二十岁的男孩子,既自负又自以为是,不懂得体谅人不了解女孩的心思,道个歉比登天还难。
可是他们跟你拥有一样的最珍贵的东西:青春。
再PS 每次写到“青春”这俩字我都怪别扭的,大概是因为总活在十七岁的郭四娘吧-_-|||每个大叔都是由正太演变而来的,能经历他的青涩,实在是一笔财富,是无价之宝。
他能给你老男人给不了你的东西,是热血沸腾的生命,是激情是向上的动力。
然后,他还可以陪着你,一同老去。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就请去好好的读书吧。
老男人不是生活的捷径,如果你爱他,无可厚非。
如果你不爱他,请珍惜你宝贵的年华。
在最好的时间爱上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我看来,An Education更像一部当代中国电影, 我甚至怀疑它是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拍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即将面临高考的安妮是个漂亮的学习委员。
成绩不错的她被老师和家长寄予厚望,第一志愿填的是北大。
在家长看来,女儿如果能考上北大就能结识高干子弟、毕业后也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女白领。
这是女儿的完美出路。
而在海量的黄冈密卷底下,16岁的安妮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引发了好学生安妮叛逆而深刻的质问: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完工作找对象,找完对象生孩子,孩子长大也让他考大学,考完大学再找工作,找完工作又找对象,再生孩子······子子孙孙无穷溃也!
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枯燥无聊吗?!
这样人岂不是成为了一种工具、一个手段?!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而就在好学生安妮三观动摇的时候,她遇到了人生中的大叔——戴维:有点钱、有点阅历、有点所谓的“品味”、有点小肚腩,同时又有迷人的坏笑。
自古大叔爱萝莉、萝莉同时爱大叔。
我爱你青春年少懵懂可爱,你爱我温柔体贴成熟多金。
你给我充满活力的少女胴体,我带你去古典音乐会上装逼。
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的女主人公想要退学嫁给大叔了。
就在这时,电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一向盼望安妮考上北大的父亲居然同意了安妮的愿望。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考北大说到底就是为了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你现在不用考就已经能过上那样的生活了,何乐而不为呢?
倒是班主任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在安妮对教育制度的犀利吐槽下,老师也只能无语了“你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结果不还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修改无聊作业的女屌丝?
”安妮气贯长虹摔门而出,善良的屌丝班主任在教室里抚摸着自己的伤口。
当然,故事肯定不会这样简单就结束:安妮无意中发现了戴维其实是个有妇之夫,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原来伦家是个把妹的骗纸,并不想真心和我结昏。
于是少女之心,彻底碎了。
痛定思痛,安妮低头向班主任认错,复读了一年,最终考上了北大。
女白领的光辉前景在向她招手。
结局是美满的。
安妮最后的结案陈词发人深思:“我想要的东西没有捷径可以获得,一切都得靠我自己的努力。
”安妮的三观最终回到了她父母的水平,小市民的水平。
不再有对体制的质疑,不再有对生命意义的拷问。
她开始满足于一个小白领的美好前途。
于是,当年和老男人的糜烂生活被定性为了一个不会被记录在档的“ education”、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生小插曲、一段不小心“堕落”“失足”的黑暗秘史。
它只是扬州一梦,它只是人不轻狂枉少年,它只是当年很傻很天真。
而现在,伦家要浪子回头金不换了啦!
就这样,这部电影完成了它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
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你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庸俗,一个是堕落。
没有超越。
是的。
没有超越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接受庸俗的生活,那么你只能走向堕落的深渊,被老男人玩弄、被甩,最后身心俱伤。
所以,我好像看到了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吧,不要叛逆、不要思考、不要质问,更不要试图超越。
请为当一个写字楼白领——奋斗不止!!!
我相信,在每个少女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潜伏的罗彻斯特先生的影子,随时伺机而动。
他们成熟,他们拥有与女人相处的经验,他们了解你的需要,能安抚你也能鼓励你,能假装和你一样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和美好期待,也懂得在此之中维护成熟的形象;他们理智,他们能控制自己焚身的欲火,不会过分关注和忽略你,他们不会弄疼你,明白你一直期待的气氛,让你知道男欢女爱是发乎情也能止乎礼的合理而美好的反应;他们富有,不管你在不在乎他的钱财,他都会将此变成一种优势,用来买你的欢心。
他们懂得生财之道,也不隐瞒原始积累的血泪斑斑,所以不会幼稚地过分自我辩护,而是用另外一套你不熟悉的价值体系来合理解释。
他们不怒而威,他们利用自己在朋友中的人缘和职场中的命令,来昭显他的地位,让你知道这个男人来头不小,一来增加你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征服你的自尊心,在他面前甘愿俯首贴面。
他们甚至会利用自己的不完美,他们仿佛都懂得心理学的“残缺原则”,他不会标榜自己是圣人,他不会在乎你纠结在一帮乳臭未干的小伙子之间,因为这降低了他的身份,他只会在遇到真正的威胁时,巧妙地利用你的同情心。
如果细细来分析,本片的大卫,罗彻斯特,达西,和《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以及余则成和宋思明都是如此。
这个片子,说实在的,算不上上乘,英国式的拘谨和傲慢使得片子一点视觉上的刺激都没有,反而变成了一部展示欧洲大陆式风情的纪录片,记录“巴黎症候群”的一份子如何堕入又被逐出时尚圈。
但是,片中珍妮在嫁人失败后重返学校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动容——“我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一个泰晤士报的记者(琳·巴贝尔回忆录)有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我意外惊讶,这毕竟已经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红肥绿瘦的田园爱情,教育的开放和嬉皮城市文化的兴起,让生活向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大大地敞开了,每个人都看到了像大麻一样具有吸引力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也是珍妮的同学们为何如此崇拜她的原因:巴黎代表时尚、文学和艺术向沉闷的英国人挤眉弄眼,看似不怀好意地等待他们叛变,投怀送抱。
所以,简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做老师,在满足自己时代需求的条件下同时践行自己教育的理想,在巴黎,有很多和罗彻斯特先生一样成熟,富有、理智和威严的事物,剑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珍妮在一个梦醒之后进入了另一个梦,殊途同归,只是罗彻斯特先生倒掉了。
鲍博•迪伦在歌里唱:“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作男人。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这话片面,其实一个女孩要被称作“女人”,她要走的路一点也不比老爷们少。
就像珍妮,她知错后来到女校长面前乞求重返学校的机会,为此珍妮责备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A ruined woman),女校长立马云淡风清的笑到:“你还不是个女人”(You’re not a woman )。
这话一出,我就知道,珍妮返校的事八九不离十了——西谚有云: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
既然珍妮还是个女孩,而且做了严厉的自我批评,学校断没有理由拒绝她。
可是女孩也有女孩的宿命,特别是珍妮这种,喜欢读加缪的书,喜欢听古典音乐,更喜欢在巴黎逛街时的浪漫情怀,得,又是一个文青丫头,用珍妮自己的话来说:“笨笨的女学生总是被魅力老男人勾引。
”(Silly schoolgirls are always getting seduced by glamorous older men.)——就是这话,大叔控几乎是每个少女必经的人生阶段,女文青尤甚。
跟《无因反叛》里的叛逆迪恩比起来,珍妮要温文尔雅得多,她只是对布尔乔亚化的枯燥生活和人生前景有点腻歪而已,已婚的中年色狼大卫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珍妮的这段情感空白。
父亲一个劲的念叨牛津和拉丁文考试成绩,只有大卫会带着她出入高档的拍卖会和餐厅,还时不时的小僭越一下:顺走老太太的名画,然后去巴黎放纵几天,末了还假模假式的拿颗八心八箭求婚了——对情窦初开的珍妮来说,中年雅皮男大卫的魅力如何能挡?
从大卫给珍妮送花开始,我就知道,这老男人不是个好东西,在女孩看起来满蘸着爱意和浪漫心结的礼物,对中年男人来说,只是一件廉价的打折商品而已。
要记住,中年男往往把自己打扮得成熟稳重,穿着得体,还时不时的凸显一下自己的小腹和艺术品味,并在谈吐中不经意的炫耀着自己的信用卡和知识储备——一个总能给自己带来新鲜礼品和知识的男性,意味着女孩能源源不断的从他那里获得新鲜感。
好吧,我们总结一下,符合上述特点的中年男人,就是典型的中年色狼,如果他没有表现出什么色狼的举止,那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不敢。
这类老男人90%都有家庭,是的,他肯定会告诉你他不幸福,正在办离婚——拉倒吧,丫根本离不了婚,离了婚丫就什么也没有了,还怎么去骗下一个小美眉?
去问问他老婆,你是他勾引的第几个小姑娘了?
跟大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拉汉姆,这个长着雀斑的小男生才是珍妮的同龄人,可在珍妮家里,格拉汉姆谈吐木讷,举止窘迫,一俟大卫穿着风衣飘然而至,格拉汉姆哪还有容身之地?
女孩们啊,记住珍妮醒悟过来后说的那句:“我要的生活没有捷径”(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吧,成长是需要代价的,最大的代价就是时间。
让现在的格拉汉姆跟大卫比是不公平的,老男人随便拿颗八心八箭就晃得珍妮睁不开眼睛了。
不过我有理由确信,未来的格拉汉姆当比现在的大卫光鲜得多,格拉汉姆的停学决定其实已经显现出这小子极富个性的一面——中年色狼还不都是现在的幼稚男孩进化而来的?
生活没有捷径,柏万青阿姨教导我们,男人要到四十五岁才能真正成熟。
这其实意味着女孩要给男孩更多的成长时间,男孩们幼稚可笑,不解风情,也不太会怜香惜玉,但是,跟那些纵横情场心怀不轨只想找个情人风流一下口口声声说着离婚但从来不会付诸行动逢场作戏时对女孩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只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决不会把情人当真对女孩只会给些小恩小惠根本不会掏出真心的老男人们比起来,男孩们的爱情表面上虽然看起来简陋,但骨子里真诚无比,只不过他们需要时间来锻造罢了。
学会珍惜吧,女孩们,过了这个村,真的就没这个店了,两个人一起在彼此的爱中成长,不是最最美好的人生经历么?
其实,这问题反过来说也一样,但若女孩真像海藻似的自愿去做宋思明的小三,那小贝也只能自认倒霉——对小贝来说,如果遇到的是珍妮,那一切迟早会好起来,无非需要些时间和包容心而已;如果遇到海藻,还是早死早超生吧。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3月3日)
我们的前美编结婚的时候,我对他说:“真幸福,找到那么漂亮的太太。
”原谅我在这犄角旮旯碎碎嘴,我们美编又胖又丑,在我看来还有点夸夸其谈,动不动就搬出自己的旅美经历。
他很自我感觉良好的对我说:“你怎么不觉得是她好运气呢?
不是说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带着她看世界的男人吗?
”我想我们的主人公Jenny也是掉进了这样的自我命题当中。
又聪明又漂亮,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
她嚣张地对她老师说:“你不也又聪明又漂亮还不是对着枯燥的译文?
”她不要这样无趣的人生。
她不懂得牛津的含义,她以为牛津只是带她去参加一些高档的派对。
而这一切David 就能帮她实现。
高档拍卖会上的随意喊价,音乐会上的艺术熏陶,高档餐厅的纸醉金迷,巴黎旅途中的名贵酒店……我们的文艺女青年Jenny梦想中的文学、美食、音乐、绘画、法国电影和旅游等构成的品味生活,在极短的时间内,David 让她一一得到满足。
她以为自己足够聪明,即使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她自认为自己能够驾驭。
她的确聪明——熟练地和老男人对话,对艺术品的独到理解,不经意间冒出来的熟练法语,对懵懵懂懂的青涩男孩丝毫不感兴趣。
在一个雨天,David 娴熟而自然地和她搭讪,“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只是怕你的大提琴被淋坏。
”即使像她这样爱思考的小女孩也驾驭不了这样的男人,或者说那个来路不明的男人某种程度上还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她忘记了这样年龄的男人肯定有错综复杂的历史,层层叠叠,不是一个早熟的姑娘就可以探得的。
他也会老生常谈:我爱你,我会为你离婚只是现在不是时候。
在最后要抉择的时候,即使有酒后偷来的胆量,他也只是把车开走。
一个女人再聪明也无法面对一个男人的软弱。
所幸Jenny不是那种想凭漂亮谋生活的女孩,她也懂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当她质问David的朋友为何眼睁睁看着她掉入陷阱,而不揭穿的时候,对方质问她:“你看见我们买名画不也没揭穿吗?
她懂得自己并不比他们高贵。
幸运的是年轻,也懂得精神开小差后应适时回归正轨。
电影的结尾她交了个同龄的新男友,当对方跟她邀约去巴黎的时候,她表现得惊喜万分仿佛从没去过一样。
任何的经历都不是虚无的,聪明变成智慧的时候,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了。
Jenny 的气质如此出类拔萃一边是绝顶成绩优秀一边又是怀着华丽丽时尚巴黎梦,年纪轻轻会抽烟,会不慌不忙和老男人对话,言语处处显出睿智特别的早熟怪不得 David 被迷得神魂颠倒,鬼迷心窍。
然而就像她自己所说,她的人生没有捷径。
小女生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唯有靠自己才是真的安全,靠男人,不能说 David 不优秀,只是总有一些现实的阻碍,让那些华丽丽的幸福感瞬间破灭。
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好。
看电影一开始很喜欢Jenny ,然后到中断看着她被那些物质虚华完全迷失了方向,那么嚣张的对待着她的校长老师和家长,我自然讨厌起她。
我对她说,你终将为你现在这样的高傲和嚣张付出代价。
果不其然,最后是 David 没有勇气,什么可以提出离婚,我们都会被爱情冲昏脑袋,但是敲一敲也很容易就清醒过来。
所幸Jenny 到底天生原本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姑娘。
经历了这些并没有一蹶不振,也敢于承认自己的Stupid ,并且重新奋发,终于还是考上了牛津。
电影的最后那个自白相当 real 也发人深思吧。
她装作她从未去过巴黎一样对约会男生的邀约表现出万分惊喜。
到底是成熟乐了的女孩子。
有所经历没有什么不好,education 是教训也是教育,帮助我们成长。
我们知道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好比知道那一条清规戒律:女人永远不要向自己的男人真实透露你有跟多少个人发生过性,永远都对他说一,就一个。
不过反正也是赚的,年轻人,多走点弯路没什么,更何况她确实享受到了很多。
如果不遇到 David ,她通向牛津的道路中只会有日日在书桌前的苦读,而不会如此灿烂丰富,什么都有过。
这个时候是否可以说,最终结果才是重要的,至于过程么,中途吃点苦,算什么:)
An Education.最近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这部片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家庭,爱情,梦想,青春期。
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小女生,爱上了个老男人,为他放弃了学业,放弃了未来。
他带她去巴黎,出入酒吧舞会,她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告诉她,University of Life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她开始鄙视学历和读书。
她以为自己得到了她梦想中的生活。
直到她发现,她放弃所有的一切换来的,全是谎言和骗局。
振作以后,她用一年的时间,重新努力追回了她曾经的梦想。
我喜欢她最后重新回到学生模样的样子,她不是那种适合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她从骨子里就是学生,她就应该是那种坐在图书馆安静读书、和人们谈话时无意识的说几句法语、心静如水的女孩,这是她的天性。
她后来之所以还能以优异的成绩走进oxford,也就是凭着她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默默的读,然后面无表情的起身离开。
她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听着她母亲用欣喜的声音读着录取消息,她微微扬起嘴角,她知道,她终于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说,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 Moi aussi.
我昨天吃了一个粽子,吃到最后发现只是一个江米团子,别说千奇百怪的馅儿了,连一粒红枣都没有。
今天一早就看了这个电影,跟又吃了一个没枣的粽子一样。
你说它不是粽子吧,形状也对;你说它没味儿吧,芦苇叶也香得很正宗;你说吃它没乐趣吧,也得费劲八拉扯得一手粘乎乎,乐趣绝不亚于那些带枣的;可没有枣到底还算不算粽子?!
我一直盼着看到一部真正的教育片——教育人学会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可是事实上,我是看了90分钟的江米。
真没枣儿。
那我们只好聊聊这些江米了——■ 爹妈什么样的爹妈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珍妮的爹势利财迷而又在独掌家中大权,珍妮的妈早些年也文艺过来着,后被老公无情打压。
不必担心这种家族模式下的孩子入了下流,但也绝成不了奇才。
珍妮代表着很大一群行尸走肉的孩子,当好学生的时候当得行尸走肉,向往物欲的时候也向往得行尸走肉。
艺术却不崇高,单纯却不纯洁,勇敢却不诚实。
当她听到大卫说上过牛津欺骗了她的父母时,当她几次听到“海伦姑妈”时,当她了解了大卫的钱是怎么来的之后,珍妮都选择沉默。
她无非是和她的父母一样见钱忘义并且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因而她哪有资格去指责父母?!
上当受骗的人不只她一个,父母比她对大卫知道得更少,或者说是被骗的更多。
如果她能及时跟父母讨论,父母未必还会把女儿推向这样一个男人,哪怕他再有钱。
是的,爹妈错了,错在急于钩个金龟婿;而珍妮却大错了,大错在竟然无视于自己人品问题,而以为自己无非是想找条生活的捷径而已。
还是那句老话,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如果大卫是主犯,那她至少是个从犯,受害人也是她和她的爹妈。
■ 男人他们在想得到什么时都很有办法,在想抛弃什么时也都很有决心,并且知识面越广的就越得心应手。
真的,这只取决于知识的广度,而无关深度。
艺术大部分时候都只被当成搭讪的幌子用。
既然是幌子,要那么深干吗?
不是有句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么,其实有钱就变坏的男人,没钱的时候也好不到哪儿去。
钱不过是个催化剂或者导火索。
能有多少男人是靠道德和人品征服丈母娘的,大部分还是得靠房子靠车,情有可原是因为没有爹妈不希望女儿出嫁后衣食无忧,所以这套真的很管用。
所以男人通常更愿意女人提出更具体的物质要求,而不是精神的。
因为那样也更好实现一些。
大卫完美熟男的形象,在开车逃离的那一瞬间坍塌。
如果说珍妮的父母自私,珍妮更自私一些,那大卫就是自私到令人发指。
和很多男人一样,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是看着别人家的锅。
这不仅仅是大叔和小萝莉的问题,那些现在乳臭未干的小年青十几二十年后未必是什么好鸟。
既然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了,不如挑个诚实善良又勤劳肯干的乌鸦。
■ 欺骗从珍妮身上我们能看得到,如果一个女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伤痛的话,还是早点好。
伤好得快,之后做一切改变也都还来得及。
但是在日后所有岁月中,必须要正视自己的过去。
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过去,还想让谁来尊重你的过去呢?!
当珍妮再看到埃菲尔铁塔时,再看到柏恩-琼斯的艺术品时,甚至再想起17岁生日时,她会什么也想不起来么?!
如果不能真正淡然地面对,这些谎话只会在更深处埋下了种子。
天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芽结果,天知道会为带来什么。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好吧,如果真正的成熟就是欺骗的话。
她不能否认大卫拉高了她的LEVEL,不能否认她对艺术的很多真实体验都来源于这段错误的爱恋。
如果没有这些,她还真未必就吸引得了她如今的枕边人。
她以后无论说多少谎来隐瞒这一段历史,被欺骗的只有别人,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心。
■ 结尾这个结尾就像当我证实真的没枣后就扔掉的那一部分粽子。
电影一开始给人们画了个很诱人的问号,让人们内心无限痒痒。
随着剧情一层层被剥落,好容易盼到最后一张纸,上面却写着两个大字儿——“挠挠”。
错了吗?
没错!
管用吗?
管用。
可解痒的祖孙传密方要真就是这个,那还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包180层纸外加絮叨一个半小时么?!
做错事情不是不可以,却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倒更希望看到的结尾是,珍妮因为她的错误再也没法去大学学习,但她在掏粪工人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同时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修养的同时,再获得破格录取的资格,然后她再放弃资格,用自己的钱再次去了巴黎,在铁塔面前若有所思。
哇哈哈这样片子就有意思多了。
真正有骨气又有能力的人,不会只靠学校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当然喽,我看我们还可以再轻松点,直接把该剧当成植入故事情节的牛津大学广告宣传片儿。
演员俊美程度、画面、原声,都颇可圈可点。
这么说下来,原来粽子实在没枣也不是不行,但江米就必须要是好江米了。
倾盆大雨的一天,一辆小车停下来,一个中年人探出头说,我知道你不会随便坐陌生人的车,但是我很心疼你的大提琴淋雨,我可以请求载你的大提琴吗?
这不是很多少女的梦:忽然一天一个成熟的绅士闯进来,有分寸有品位,是让吵架的父母开心地聊天并露出久违的笑容的宾客,为了庆生直接带她从伦敦飞去巴黎,慌张地在车厢里找戒指然后回过头紧张地说,will you marry me?
于是16岁的少女迷失,反驳老师说,您也很聪明美丽,去了剑桥读书,但是如今却在这里过着将死的生活。
跟校长说教育是这样枯燥,我为什么不能去追求自由的生活。
然后拎着书包跑出了学校,跑向她认为自由的生活。
信封那一段颇有些刻意的戏剧化,其实中间的时候我已经觉得很不忿:就因为他有钱,就可以这样突然闯进一个人的生活?
就可以用他的巧舌让女孩父亲放弃保护女儿的本能,让女儿觉得自己的父亲顽固而无能吗?
而她所认为的自由生活,就是每天穿梭于音乐厅,拍卖会,赛马场吗?
所有的这一切,是不是都是钱堆砌起来的?
他得到的,是一个年轻美丽、好奇、聪明而有品位的女孩;他几乎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她,却把他当成了理想,为他退了学,放学的时候把学生装塞到背包里,化着妆,踩着高跟鞋在海边和他看夕阳,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让她完全迷失了进去。
她没有想到他已经结婚,没有想到多年后她可能会像他现在的妻子一样领着孩子去上学,而他永远可以轻易俘获任何一个像她这样没有社会经验的女孩子。
还有那个喜欢她的男孩子,他的确笨拙、稚嫩,只知道谢谢他们邀他来参加她的生日宴,但是当中年人抱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闯进来,女孩父亲跑到厨房去拿葡萄酒,男孩知趣地要离开,女孩把头埋在礼物堆里头也不抬地说再见⋯⋯我更是觉得不忿,是的,他是没有那个多金的中年男人有魅力,但是那个中年男人当年是不是也是这样稚嫩?
她和她的家人对两者态度的差别表现的那么明显,竟然让我觉得一阵恶心。
发现他已婚后,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她在父亲信任的话语声中痛哭。
她到她一向认为古板的没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家里,却发现老师其实也是个热爱艺术,甚至特别是她所认为的高雅的古典艺术的人。
她终于开口说,我以前很傻。。。
我需要您的帮助。
再顺理成章的,她考上了梦寐的牛津,找到一个同龄的男朋友,两人一同约定,以后去巴黎。
“就像我从没去过那样。
”幸运的是,或者说,过于简单的情节是,导演安排他是结了婚的,也安排她及时发现了,安排他放弃、开车走了。
但是如果他没有结婚呢?
或者她没有发现呢?
或者发现之后,他没有离开,而是和现任老婆离婚之类⋯⋯事情就不一样了么?
是不是她的选择就是对的呢?
她后来的独立,多大程度是她真正想要独立,多大程度是这桩看似完美的婚事不成的下策呢?
如果他是单身,估计她们全家包括她自己都会开开心心的嫁了吧?
然后奔向她的“自由生活”。
这样看来,影片其实还是流于肤浅,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自由生活?
当一个人有选择的时候,怎样选择是对的?
凯瑞·穆里根
珍爱生命,远离已婚男人
我觉得吧 本来该是5星的电影在结局10分钟丢了一星
当《成长教育》遭遇《怦然心动》,《成长教育》不及格。
最大的可取点是男主角长的像小强
对于教育的理解肤浅了吧。最终追求的仍然是那些符号化的事物,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穆里根童鞋,以后你每部电影我都要看
6/10。仍旧是一个女性摆脱恋父情结走向性别认同的文本,珍妮的父亲对钱斤斤计较、不愿把一束花放在门口遭小偷,这个没有能量的男人满足不了少女心中的英雄,于是能够欣赏名画和高雅音乐,毫不羞耻于犹太人的口音,介绍黑人租客逼走想找回画作有种族歧视的老妇等高端骗术,都充满男性力量;剑桥=父亲,巴黎=大卫,符号彼此对等:葬礼般的古典乐和古老的拉丁文毫无活力,而这正是父亲为首的保守英国价值观逼珍妮学习的,珍妮感兴趣的是代表浪漫的法国(时尚之都、法语唱片、存在主义文学和拉斐尔的画风),如果英国是禁欲的象征,那么法国就是享乐主义,两者都是男性通过金钱、恋爱将女性被权力绑架,唯有寻求女性的帮助,被视为枯燥人生的女教师向珍妮展示珍藏艺术品的私人小屋,就像伍尔夫所说女性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枯燥地奋斗才能获得受尊敬的生活。
为什么都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一下这个剧本的逻辑性呢?一个成长在双亲健在,父亲唠叨胆小母亲温柔的家庭里,这个小女儿哪来面对一个陌生男人的“骚劲”?哪来面对舆论的在所不辞的“坚强”呢?60年代的小孩边抽烟边做作业很正常么?其实这样的故事哪里都在发生,只是,这个背景却有些不伦不类。
怪怪的感觉。向来对有钱有经历的大叔和无知小萝莉的故事不感兴趣。而且珍妮也未免太幸运了。既过了自己向往的未来生活,又能在该停止的时候走回原来的生活,这不是真实世界吧。就像别的评论讲得,这整个就一张爱玲或者亦舒的小说啊。片子只给一分,音乐一分。
她的态度和选择都建立在这男人是否为单身的基础之上。如果他没老婆孩子,那她仍会以为不读书是最幸福的选择。这个小资女要的就是一种优越而充满“情调”的物质生活,正如她的父母对她的要求一样,读个牛津也只是为了方便的接触“上等人”而已。
英伦玫瑰。你洗洗睡吧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普遍SB, 这部尤甚.
女孩值得看的一部电影,意义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没有意义,在慢慢寻找的过程中,好像都有了意义。人生还是要靠自己。。
和革命之路一样,说教的都是很普世的价值观了,也就第3世界的孩子们捧了看看。
成功没有捷径。
唉,其实就是个很俗套的故事,成长中的少女被一个把妹高手的大叔用跑车名画大提琴巴黎给俘获。成长与物欲的深层次矛盾,中产阶级的虚伪面纱。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一个故事和女孩的naive,但反过来想一下,自己如果面临这种情况,恐怕也会同样拙劣地陷进去。
OST好棒
教育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学校的、父母的、社会的。
再等五年,世界就變了!你真的沒有必要這麼等不著急。怎麼就最佳女主角呢,最佳男配角,她爸!
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