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孔子》剧照

孔子 剧照 NO.1孔子 剧照 NO.2孔子 剧照 NO.3孔子 剧照 NO.4孔子 剧照 NO.5孔子 剧照 NO.6孔子 剧照 NO.13孔子 剧照 NO.14孔子 剧照 NO.15孔子 剧照 NO.16孔子 剧照 NO.17孔子 剧照 NO.18孔子 剧照 NO.19孔子 剧照 NO.20

《孔子》剧情介绍

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二十五季女仆刑警太平洋幽灵埃德加的诅咒对影爱要有你才完美有招没招之爱情达人阳光代表神探徐有功爱将我们分开最燃的拳头魔法老师严肃的男人小霓虹的愿望我爸爸是反派摔角手在下一炷香人形师魔兽战场对戒共演NG欲望之城妈咪宝贝隔离区2:终点站花有重开日婚后热恋漫画少年的遐想世界黑色闪电多甫拉托夫十日拍拖手册带着魔术盒的男人

《孔子》长篇影评

 1 ) 替孔子寒~

当胡玫选择拍孔子,她就冒失的选了一个最难掌控的题材。

首先孔子的生平并不具备很多drama的元素,可挖掘的东西并不多;其次,孔子的伟大和精彩更多体现在他的思想上,而思想这样抽象的东西又怎能通过故事片来展现出来呢。

于是,导演使用了两个锦囊。

第一个,戏剧化了孔子的人生,甚至根据历史记载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编造出了卫国皇后引诱孔子的情节。

可是它失败了,因为那个从远古走来的圣人被这样玩弄,总让人觉得别扭而拙劣。

第二个锦囊:战争的大场面。

然而在看来花木兰和赤壁系列后,观众已经对血腥和磅礴的古代战场审美疲劳了,在经过2012和avatar的洗礼后,对特技的期待显然上升了一个档次,于是看到《孔子》那些低水平的特效,都替夫子觉得寒碜。

所以,七十块钱的票换来的不是一部震撼的史诗巨制,而是一颗强效安眠药,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这种混沌的状态也一直持续到王菲的歌声响起时才被打破。

显然,导演对于如何塑造孔子的方法走入了一个误区,她以为让孔子每句话都引经据典,充斥了论语里的quote,临危不乱,虚怀若谷,满腹诗书,就可以打造出圣人孔子了。

但对孔子人性的挖掘仅仅是浅尝辄止,看过之后总是觉得电影的编造感特别强。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可以对学生嘘寒问暖,试图自己的体温苏醒冻死的学生,顶着巨大的压力保护三恒家的小奴免去陪葬,而当抛开自己的妻女去流浪列国的时候,却表现的异常的洒脱,而几十年的漂泊中也没有展现出任何关于对家人思念。

看来,不是我们把孔子神话了,就是孔子自己把自己给神话了。

 2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乱评电影《孔子》里的“子见南子”转自: http://cid-6b550fb01d518527.spaces.live.com/blog/cns!6B550FB01D518527!433.entry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

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

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

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

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

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3 ) 给个话儿

昨天晚上去看的《孔子》,18:20的场,万达影院CBD店,上座率还可以(俺不是托儿,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我很不是人的没哭简单来说,《孔子》就是披着圣人的外衣对人们进行奴化主义教育。

孔子觐见都是一拜三叩的,仪式一般……让我实在是欣赏不了。

还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个画面那个音乐啊,真是主旋律啊,那个和谐啊,我浑身不自在了。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开小差的想到,四大发明真是好啊,纸张一发明,以后出门都不用带这么重的竹简了,真方便就电影本身来说,散的要死,就像是一个人被剥了骨头,浑身的肉都堆到了一块儿,没节奏,没主题的。

尤其是后半段,周游列国。

说好听了是周游列国,难听了就是逃难。

这个逃难过程毫无故事性可言,就是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了孔子倒是没带武器,带了一群傻呼呼的学生,其中还赔了俩。

要非得找个逃难过程中的故事的话,就只有孔子见南子那段了。

古时的女人真勇敢,古时的男人,尤其是孔子这样的,真压抑自己,压抑的观众都憋的慌。

后来还莫名的交代了南子的死亡,够莫名其妙的。

如果不喜欢《孔子》的话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1、《孔子》是商业片不喜欢是因为我就喜欢晦涩难懂的文艺片,有高深的主题,暧昧的画面和色彩,不明不白的结束。

很显然,《孔子》太浅显,不是我的菜。

2、《孔子》是文艺片不喜欢是因为本人欣赏不了文艺片,就喜欢商业片的娱乐精神和肤浅的感官刺激,男女之情,华丽动作或是壮观的战争场面。

很显然,《孔子》过于高深,讲什么周朝的礼,一堆的大道理,文艺腔,不喜欢。

…………悲哀的是,《孔子》什么都不是

 4 )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今天,跟媳妇一起再次观看《阿凡达》,原因有二:一是庆祝《阿凡达》票房超20亿,一举打破大船保持了十来年之久的纪录;二是因为今天是周二打折日,观看这部超20亿美元的电影只用花20元人民币。

其实若是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阿凡达》的20亿应该不如当年《泰坦尼克》的18.4亿值钱,但是,这种绝对金额的超越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超越卡梅隆的恰恰是他自己,看来第七十届奥斯卡的颁奖礼上,卡梅隆那句“我是世界之王”绝非妄言,我们老祖宗有句话,此时最适合送给他——解铃还须系铃人。

因为买饮料,我俩进电影院稍微晚了那么一点点,一进去,好家伙!

除了我俩的座位空着,其他位置几乎都塞满了,这可是本地影院最大的厅了,在《阿凡达》上映已达一个月的今天,还能保持这样的上座率,怪不得它全球票房表现得如此犀利。

赶紧猫腰低头迅速到位,安顿好以后,抬头四顾,发现我俩旁边坐的居然都是小孩子,小孩子也来看《阿凡达》?

我差点怀疑自己错进了《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放映厅。

更为称奇的是,观影过程中,小家伙们不断的剧透着后面的情节,看来他们也不是第一遍观看了,这年头儿,有“回头客”的电影还真不多,怪不得影院一直为《阿凡达》保留着最大的1号放映厅。

伴随着利昂娜的歌声,我俩心满意足的走出放映厅,一出门口,懵了,满眼全是警察。

我擦,赶紧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干啥坏事了,这么多警察兄弟来包围我?

抑或是我们这个厅有名通缉要犯,为了看场《阿凡达》脱狱而来?

赶紧询问检票小姐,答曰,单位包场看《孔子》的。

乖乖,看来“《孔子》票房惨淡,官方包场救援”的传闻真的属实,连我们这个闭塞小城市都开始上演包场大戏了,可想全国是个什么阵势,可想《孔子》吸了纳税人多少银子。

霸气十足的《孔子》的放映厅里出来一群统一身着警服的霸气十足的差人,曾经莫名其妙“被下线”又莫名其妙“被上线”的《阿凡达》的放映厅里出来一群莫名其妙的屁民,两拨人混在大厅里,多么有意思的对比,可惜没有相机,无法抓下现场的情形。

我是绝对不会掏钱看《孔子》的,主要因为它恶心霸道的宣传。

胡玫不愧是拍帝王戏起家的导演,这次拍下的孔子,有美人、有枭雄、有阴谋、有战争,但就是没思想,可能姐拍得压根不是孔子,是大王。

想当帝王,必须把在位的王搞掉,当时正是《阿凡达》如日中天的时候,以前媒体只用“一票难求”来形容中国春节期间的铁路客票,今年值此春运来临之际,媒体却把这个专有形容词慷慨地授予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阿凡达》。

胡玫导演为了当王,想都没想就把《阿凡达》踩在了脚下,她先是接受专访在媒体上猛踩《阿凡达》,称其情节一般、过目就忘,最后干脆直接对《阿凡达》下了黑手,《孔子》22日上映,《阿凡达》接到院线内部通知2D版于22日下线,这里面如果说没有联系,说得哭我都不相信。

同时,为了尽显帝王风范,抢滩登陆院线荧幕,《孔子》还号称准备了2500多个拷贝,超越《建国大业》的1000多个。

我擦,一个拷贝一般能放三个放映厅,也就是三块荧幕,那这些拷贝足可以应付7500多块荧幕,但是老大,全国不过才5000多块荧幕,你即使全占了也有浪费的拷贝啊,再说,你能全占吗?

即使踢掉了《阿凡达》,同期上映的还有《十月围城》、《喜洋洋和灰太狼》啊,哪个不比你更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这样乱放卫星是很JB扯淡的,不是发行方疯了,就是在说假话。

要我说,胡玫真是个傻女人,宋缺德都比她高明,老宋也是挺《孔子》的,人家就不像胡女士这么傻,找个《阿凡达》来做假想敌,宋缺德在博客上发文,拿《孔子》和《三枪》作了一番深入比较。

多高明!

我虽然恶心《孔子》,但打心眼承认它应该比《三枪》这个烂片中的奇葩要好上一千倍,胡玫你不拿你的片PK这个烂片,反而不自量力去找比你强一万倍的《阿凡达》较劲,真是脑子进水了。

但是,回头一想,胡玫并不傻,她精得很。

她挑《三枪》?

那是谁拍得啊,老谋子啊,他根子多深啊,你敢惹他?

惹了他,估计轮到《孔子》被禁了。

所以,胡导找了个远在天边的卡梅隆欺负一下,甭管你什么《阿凡达》,就是时光倒转回1997年,《泰坦尼克》我也一样给你禁了。

于是,《阿凡达》的2D版就这么被咔嚓了,消息一出,观众朋友们连称万幸,万幸《孔子》没拍3D版,要不我们甭想看到《阿凡达》了。

但即便是保留了3D版,观众们依然不干,因为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没有3D影院啊,孩子们累死累活忙考试,就指着快点放假好看《阿凡达》啊。

好嘛,胡玫惹得祸,怨气都撒《孔子》上,一夜间大家都成反“孔”精英了。

无论是首映还是首周,票房都惨淡得可以,豆瓣上大家看都没看直接给一颗星,留言中还直抱怨为什么没有零颗星的选项。

在《阿凡达》冲破20亿的日子,《孔子》估计还在为捞本而努力,据说制片方在看《孔子》成片的时候哭了,韩寒解释说,那是因为看了以后发现片子很烂怀疑可能赔本而难过的痛哭。

制片方的眼睛倒是挺毒,什么是高瞻远瞩,这就是高瞻远瞩。

今天的见闻,我更感到《孔子》是拙劣的,居然玩起了官方救火,MMD,这包场钱不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吗?

胡导何方神圣啊,居然得到如此的关照。

老谋子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正蹲在麻子面馆的墙角里抽泣呢,我咋没想到这一招呢?

凭我老张的后台,安排包场易如反掌啊,光记得忽悠老百姓了,忘了忽悠官方。

不知包场救火的把戏能玩出多少票房,反正这次《孔子》玩得过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刚才赠给卡梅隆的那句话我觉得现在还可以赠给《孔子》,解铃还须系铃人,话是一样的话,理儿是什么理,这个留给胡导自己琢磨。

最后,出个上联大家来对对,解个闷儿:老子没空看戏子装孙子演孔子。

 5 )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

1、《孔子》这种电影,你要拍,就别想着赚票房,要赚票房,你就拍点其他的。

好莱坞拍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这种人压根就不是娱乐大众的,不具备娱乐功能。

中国导演的问题,就是又要拍这么个人,又要靠这个赚几亿的票房,这种行为本身很愚蠢,和阿凡达没关系,没有阿凡达,孔子也没人看。

    2、香港演员无论从文化背景、从素养、从经历,都不适合演孔子这种角色,找周润发来演,说明该片从投资人到导演,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一句话,只想赚钱,没用心去做。

    3、导演自身对孔子及其所处的背景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对于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和春秋时期的中国总的思想学术背景,完全是个门外汉,这种情况下轻易启动这种题材,属于不自量力,浪费我国历史资源,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历史的蔑视。

    4、孔子摊上了阿凡达,是他的幸运,因为这个事实可以给孔子以后票房惨败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没有阿凡达,孔子会败得更惨,更无话可说,更快速地被抛弃。

    5、这个电影也许不算最烂的烂片,但他比烂片起到的作用更坏,因为他轻率地浪费了我国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6、孔子惨败是件好事,因为他可以阻止那些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和半吊子导演继续糟蹋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等。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这是我最后一次黑孔老二,看看电影院,人们都去关注小羊了,就让你自灭吧

 6 ) 不会拍你丫就别拍!

记者问胡玫,在《孔子》这个电影中,你表现了他是教育家、政治家甚至军事家,但就是看不到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思想家你说应该怎么拍?

我不知道该怎么拍。

拍一个人的思想?

思想!

怎么拍思想?

就每天坐在那思想?

思想是不能拍的。

对不起,我认为故事和思想是矛盾的。

”胡玫说。

你丫不会拍你不能不拍么?

谁tmd说思想家就要每天坐在那儿思想的?

 7 ) 《影迷为何要...》影评部分

  原豆瓣评论头名《影迷为何要...》的后半段影评部分你的文章"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不是关于 孔子 的评论(),它已被转成了你的一篇日记,相关的回复和推荐也一并作了转移。

你的日记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里所述的内容含有《社区指导原则》中不欢迎内容,现已转为 仅自己可见 状态--豆瓣现贴 影迷为何要这样对待《孔子》?

之后半段影评部分,是影评啊,网管别删了别再帮我写日记了。

----------------      (有人说这不是影评,那么关于电影本身:      1:电影比较平淡,容易打瞌睡,看的时候易走神,要集中精力,要有耐心,台词半文半白尚可回味。

感觉电影的教育意义不明显,挖掘的不够,不如认认真真看本孔子的传记书。

反过来想偷懒把本片当作纪录片或者传记书来看的人,其实也只能蜻蜓点水的看点孔子后半生皮毛故事选集而已,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2:演电视剧的演员熟脸太多,所以影片的电视剧的味道比较浓,有种“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

还算中规中矩,总体比《花木兰》好,却明显不如《梅兰芳》。

画面追求精致,音乐很不错,怎么总感觉是电视剧背景上了电影水平的音乐,企图硬把画面拉到史诗水平。

     3:如果大银幕上播放一部CCTV10的孔子纪录片也许更吸引人,这种题材拍成故事片本来就是个难题,难免乏味      4: 电影里周迅演的南子很傻B,一点不觉得其美艳(台词说其人美艳),怎么总觉得周迅很难看,表演痕迹重了,也太用力。

这段剧情不知所云,难道是表现这个女人是孔子的知音?

看电影还是要看导演,胡玫这些年远离电影,过去一直没有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而转战电视剧,这次重返,对大电影还是控制得不太得当,材料取舍混乱,主题围绕不清,过渡并不流畅,前半部很明显,不过感觉本片还是很有诚意和艺术责任的,只是实在到不了那种令群众全满意的水平。

     5:其实根本不必花钱排什么战争场面什么乱箭齐发的,看得很累,观众早被《赤壁》搞疲劳了,和这个文圣人的传记片不搭调。

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影片关于孔子的教育功能和学问思想,展现不足。

镜头上好像总是别人在“代课”,孔子办学却不讲学,该不是校长吧。

人物刻画的都太平淡,弟子全象是粗人。

整体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史诗感,人物也没有“圣人”的厚重,孔子只是一个不得志的怪蜀黍而已。

在描述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只见其颠沛流离不见其万世师表。

奇怪,通过这个电影,看不出孔子是如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

  6:剧情就是:鲁国当官不得志-被排挤到处游走-晚年回国,这是一部再剧透也无所谓的电影。

疑问:他的老婆孩子呢?后面也不交待一下。

     7:即使你不抵制,本片确也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片子,闲着的话看看也绝对不会有看完《三枪》后的挫折感。

孔子是中国在海外和熊猫、长城、功夫同样知名的元素,这也是投资拍片的动机之一。

不知本片在海外是否能吸引人,制片方加入战争戏也是这个目的吧,相信广大的孔子学院、驻外机构会包场的。

画面还是很“中国”的,但确实没有《英雄》中画面的质感,总觉得差口气,难道还是导演习惯拍电视剧的原因?

这种电影大概应该李安拍才行。

     8: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起字幕的时候王菲的歌声响起,安宁,好听。

     9:孔锂(应该是“鲤”)还是孔锂,没改。

那时代没有“锂”字。

雷人台词只有“按第二套方案”。

     10:说实话,个人认为电影本身可以打3星,考虑到....就2星吧,再说打1星其实很不安全,可能集体被和谐。

最后很羞耻自责的说:我不是人。

全文在时光网博客,原豆瓣贴1400人推荐,700回复,可惜了(liao)了(le)http://www.mtime.com/my/spanisheyes123/blog/3219873/与本文相关新闻 南方都市报http://ent.sina.com.cn/m/c/2010-01-26/10112856162.shtml

 8 ) 孔子等待戈多

早在2008年,和菜头就曾经说过:“谁也演不了孔子。

”(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22023.aspx)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

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

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会招致很多人不满,我甚至可以想象影片会小心翼翼绕开雷区从而塑造出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

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

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

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

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统统没有。

唯一着力表现的,就是“子见南子”那段。

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

但我对此一则报以宽容,一则报以好奇:毕竟,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

——然而结果是:媚俗谈不上,庸俗逃不掉。

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

其实这一段在逻辑上大体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铺垫,表现得仓促毛糙。

比如大家议论不休的那句台词“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

——我大概能明白导演如此设计的逻辑、用意,但如果要让这句台词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预先解决以下问题: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这种剧情的交代、感情的积累。

夫子不像个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个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这句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一针见血、正中下怀、感情释放的效果也就并未表现出来。

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对夫子的追忆更显得莫名其妙。

这同时也把影片前半段的问题带了出来:确实,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颇有些可圈可点处,差强人意。

但当我们发现“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达不到效果时,再反过来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样的结构性缺陷了。

然后呢?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作为一个文盲,我刚从百度百科里找到这句话,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会有那么段莫名其妙的情节。

这是一部处处“忠于史实”,几近刻意的电影,而这段情节就是例证之一。

但如果都这样“忠实”下去,只怕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都很难说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种细节都不惜给了几分钟,却为何在堕三都中不见“诛少正卯”?

难道这段公案不比“拔其树”更重要?

诠释起来不比“子见南子”更有挑战、更能出彩?

然后呢?

困于陈蔡?

是啊,追求理想,四处碰壁,濒临绝境。

回到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他回想些什么?

反思些什么?

展望些什么?

是继续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绝望?

那一刻,理想和现实如何在中国最伟大的人身上冲突碰撞?

……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绎啊!

没有,还是什么都没有。

影片仅仅展示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卢十四曰:“我操!

”颜回之死,我简直不想说了。

我想导演如果躲在观众席中,当时想必心中狂呼:“感动了吧?

你们感动了吧?

你们怎么还不感动啊?

”导演,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啊?

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底?

就这样还想搏感动?

你欺负我没文化咩?

就这样,影片前半段讲述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故事,还算点意思。

而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落在电影里是一片空白。

仿佛孔子在那十四年里,并非主动谋取事业,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动的四处游荡逃窜,无所事事,碌碌无为。

而且所到之处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冰天雪地,游荡都不找个好地方。

脑子有病。

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

于是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

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

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

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

抱负在哪呢?

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当然了,在这部电影里,源于《论语》原文的台词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大测验”。

王小丫:“请问在刚才这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几处《论语》典故?

它们分别是?

”大概导演觉得,这样寓教于乐,就算把“孔子”拍出来了吧。

正文结束,以下是扯淡:1.推荐腐女观赏本片。

孔子和颜回之间真挚动人的男男之爱一定会让你们大为亢奋。

当孔子离开鲁国时,颜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当颜回落冰水冻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尸体长达四个时辰,试图用身体温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伤心欲绝。

当然了,我十分讨厌腐女。

我觉得她们是一帮肉麻当有趣的蠢货。

2.孔子主张堕三都,也即对贵族封地强行拆/迁,收归国有。

此举招致贵族的强烈不满。

很显然,主张拆/迁的孔子代表正义,而反对拆/迁的钉子户贵族是反角。

联想到大家对《阿凡达》的解读,再联想到《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让路《孔子》……今天天气哈哈哈。

3.孔子见卫灵公。

卫灵公曰:卫国人多,容易出乱子,不好管。

怎么办?

子曰:要让人民富裕。

卫灵公曰:卫国富人也不少啊,但还是乱啊。

怎么办?

子曰:要对人民施以教化。

于是贵国的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

……今天天气哈哈哈。

1月24日修改1月25日做竹子落水实验,有图有真相:http://www.douban.com/note/58170074/ 对竹简落水是否沉底没把握的同学来看

 9 ) 电影《孔子》背后,谁是孔子的知音?

客观而言,《孔子》引发这么大的争议,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部工整流畅的准文艺片,本不该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作为万世师表的人物传记,成为舆论焦点也不足为奇。

真正有价值的争议,是冷静的声音、相对理性的批评,以及可以探讨的诚意和余地。

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拍时就说过“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情,这或许是她想象之中的局面,但也可能始料未及。

  无论如何,电影主创对《孔子》的诠释还是充满诚意;无论他是圣人,还是凡人,“孔子”在当代都需要知音;在这个时候,通过电影去讨论甚至争议《孔子》,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一、诠释圣人: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论  胡玫版中的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孔子是一个圣人,这是早已定评的历史。

回到彼时生活中,孔子又只是一个普通人,从政未果致力于教育事业,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圣人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更有理想和现实的权衡挣扎。

反之,圣人之所以最后成为圣人,是因为能凭借智慧超越这些羁绊,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芸芸众生,去改造周围的世界。

影片的说服力,精华与窠臼都来自于这个矛盾。

电影开头,孔子以倒叙的形式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从前走过路,为自己充满遗憾的一生做总结。

  还原历史,这句话很简单。

但是,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和人物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一部电影想要做到人人都服气,势必要旷日持久下很大的功夫。

电影《孔子》为了尽量立体、丰满、客观、合理地描述孔子,可谓苦心孤诣。

影片有多处打动人的地方,孔子参政、护主、重民生、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

比如,“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

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人的见义勇为,只要有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去做。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不是把理想挂在嘴上高谈阔论,而是热衷于躬亲实践,用事实去证明理想的合理性、可行性。

他从来不考虑做这些事情“小我”收获了什么,而是觉得身在这个时代,就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们朝着安居乐业的康庄大道发展,隐恶扬善,建立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国。

他用智慧和反对派、既得利益者沟通迂回。

从来都是言行一致,用事理去说服人,用行动换来别人的信任和折服。

  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一是作为傀儡的鲁定公感叹孔子,说孔子不会装糊涂,处处得罪人,非要一意孤行施行理想;二是,孔子向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求教,老子大意是说天下事物有其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就行,不必去管它。

面对君上的消极劝导,和老子“超然物外”的教诲,孔子都没受太大影响,而是继续积极前进。

孔子在鲁国没能实现理想之后,奔走春秋列国,带着一干不离不弃的弟子试图去寻找新的支点,继续践行自己的主张。

阻力、压力把他淬炼成更加顽强。

  影片最后,孔子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是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但这不等于孔子放弃了理想,不过是转换了一个方式罢了: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生命毕竟有限,必须通过教化来影响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自己的主张才能万古流芳的进行下去,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既是一个圣人远见卓识的高明选择,也是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挫折之后,最后唯一正确的精神出路。

“圣”和“人”再次合为一体。

  二、走下神坛:双面孔子的局限性  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

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导演之外,作为主演的周润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因此他曾几番拒绝。

对于当初(2007年)的拒绝,周润发说:“因为第一稿里孔子有光环,我演不了,我觉得我不仅要演一个圣人,而且也要演一个人。

第二那个孔子太年轻,就是用电脑特技我也扮不像。

两年后我再看剧本,从51岁开始演,我觉得合适”。

从接手出演《孔子》那一天起,他就已经走在他表演生涯里最险峻的钢丝上面。

光靠众多的文字资料,历史典籍,去判断孔子的心态、气度、言行,需要耐心和领悟能力。

周润发演绎的孔子,既没有把“普通人”孔子演得单板生硬,也没有把圣人孔子演得出神入化,不可企及。

落魄潦倒之余牵马而出,被马撞到在泥水里,起身后哈哈大笑的豁达;被困山谷,缺粮缺水情况下操琴明志,却把最后一口肉汤分给弟子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形似,而是深入骨髓的通达。

  当人们在争论着《孔子》上映宣传期间,周润发一跪再跪的八卦新闻时。

第一印象想到的是炒作、噱头,用恶搞来争夺报纸头条,为电影造势。

却很少有人想到“克己复礼”的故事,周润发想复跪礼,除了入戏太深脱不开身,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气质已经钻到孔子那个时空里,也想把人拉到那里一起感受。

再说表演,周润发的演出使得“圣”和“人”的衔接自然而稳健,有很强说服力。

他的倾心和努力,对达成这两个矛盾而又互生的“双面孔子”,作了自信、有力的证明。

  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个老顽童的周润发,从大侠、游子、杀手、作家、赌神、黑帮老大等黄金时代的身份中突围,把自己的心态、气场有效收敛集纳,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进行打磨、碰撞,小心翼翼地揣摩、分析、拿捏人物,力图把圣人的“圣”和“人”两方面作一个全面的领悟。

因为《孔子》,在自己的从演履历上贡献了一次最正统、最舒展、最深沉的表演。

这或许是岁月赐予周润发的时间财富,也是一个勤勉、稳健的演员,无师自通,用心体悟的结果。

  把一个神圣的思想家、教育家,襟怀广阔、低调审慎的谦谦君子,拍成一个像邻居大叔一样的普通人,在观众的第一直觉上建立一个亲和、亲切的氛围,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沐春风的影片语境,让观众不因为历史久远,而和人物产生艰涩生硬的隔膜;同时,又要把圣人不同于凡人之处的“神圣”表现出来,人生态度,生活智慧,人格魅力,思想影响力融贯杂一起。

周润发把这些东西具体而真切地“写实”出来,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去说服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周润发身上举重若轻的风骨,不是简单的清高自负、敝帚自珍,而是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明亮心境和执着坚守。

可以这么说,理解孔子需要时间、阅历、心境,感同身受的经历。

就像有些讽刺的是,电影里唯一能理解孔子,接近孔子心灵的人,竟然是一个聪明、美艳的祸水女子南子,历史若是如此,孔子多半会后悔说过“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具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话吧。

这是作为男人的孔子,作为生长在男权社会里的孔子的局限性,因为孔子是一个人,男人。

  三、寻觅知音:孔子其实离我们很近  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

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

  胡玫曾说“质疑声一定会有,一路都有人在不断地警告我,连我妈都说我,你这不是疯了,找死吗,干嘛拍这么一部片子?

”。

因此可推,胡玫大抵是敬仰孔子这个人,并对孔子形成自己的了解和想象,才会多年来东奔西走地筹拍这个片子,不然有那么多帝王将相等着她去演绎,何必要碰孔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

她用电影这个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一拨拨的观影人群里,找到孔子思想的知音,理想主义的共鸣。

就先把自己变成了孔子的知音,电影是她的成品。

电影《孔子》即便不能让更多人成为孔子的知音,也是胡玫从业生涯里的一个惊叹号。

  颜回在冰河里一次次打捞逸散的经卷,最后殒命,就像《海盗电台》里狂热的电台DJ在海水打捞唱片一样,都是在为心中纯净的理想而献身;子路临死前“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信念,则影响了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不断扶正官帽的陆谦这样的读书人、官员。

这些细节的设计,纵然有想象的成分,但是这些弟子都是孔子和其身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知音,他们献身的是“道”、“仁”等这些看不见却可以实践的东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去融入生活,检验理想。

电影试图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精神的再次发光。

而演完孔子的周润发也说:“《孔子》跟现代人的生活、感情都是很近的。

你觉得两千多年前很遥远,等你看完《孔子》你会觉得,孔子跟你是很近。

”  如果说,一次观影经历就是一次和电影,以及电影里的主人公沟通的过程。

那么从主观出发,电影《孔子》希望得到的沟通,是通过发生在圣人身上的故事,来启迪今天因为过分物化而显得浮躁的社会,那些彷徨中迷失了信仰,丧失了价值判断的人们,去励志那些还在坚持的平凡人。

这是孔子思想在今天仍然具用普世性的意义,电影院里真要能走出一些“知音”,善莫大焉。

电影本身到底有多大的可看性,认真看过,而且有独立思想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语 《孔子》是一部商业意图的大型文艺片,有剧本略显仓促,台词不够严谨考究,古文和白话衔接得不很自然,很多地方对历史的把握、“合理的想象”不够稳妥扎实等很多不足之处,下的功夫还不够,不能让观众有效地吸收、消化,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拍惯了大型古装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还没能从电视剧的视角里转换回来,有些地方还是在用电视的方式来拍电影,放大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煽情过甚矫枉过正,而一笔带过了值得特写的心理转捩点。

只是,电影本身还不至于诚意全无,不忍猝睹。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有一本新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他边写作边参加长跑的事情。

我们在谈论孔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

在争论电影《孔子》的是是非非,功败垂成?

还是孔子本人、儒家思想,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

那些准备发言的人,都先来想一想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心中打好腹稿,大家的心态和气度都会变得友好豁朗起来,视野和胸襟也会为之开阔,建设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电影《孔子》和圣人孔子的知音也会一个个生长起来,如果孔子在世,这应该他乐意看到的。

 10 ) 上帝在说“要有光”之后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但,且慢,还有了《孔子》。

看《孔子》的感觉便是:胡玫说:要有个女人,于是便有了南子周迅;胡玫说:要有个贤人,于是便有了颜渊任泉;胡玫说:要有些特技,于是便有了子堕三都;胡玫说:要以仁义动人,于是便有了只极品鸡;胡玫说:要以感情动人,于是便有了碗美滋滋的马肉汤;顺便美滋滋淹死了颜渊。

……发哥说:不哭不是人。

言下之意是,信孔子便会哭,哭了便可得救,只要信。

基督教在训诫他们的信徒信耶稣时,也只说一句话:“只要信。

”于是,在“信春哥,得永生”这个句型之后,我不得不开始“信胡玫,得超生”。

《孔子》短评

一般吧 没次的那么离谱····

9分钟前
  • 宅一叩
  • 推荐

发哥的眼神一直那么的炯炯有神,时间真的好长,看的很累。 说教说教说教。。。

14分钟前
  • 巨牛侠
  • 还行

我并不是历史迷,所以我只是迷恋乡愁里的那抹白发~~

17分钟前
  • 瞳°不乖
  • 还行

真的没看

22分钟前
  • XL
  • 很差

纯支持题材。电影本身像电视剧……

24分钟前
  • 木一
  • 力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编剧导演以及上面某些老爷子如果连这句话的含义都理解不了,有什么资格拍孔子?孔子是电影能拍出来的吗?我甚至怀疑拍这部电影的人有没有看过论语!

29分钟前
  • 業火
  • 很差

众人鼓掌……原来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如此和谐啊

32分钟前
  • 驰骋之
  • 还行

电影一般,不过我喜欢这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们

35分钟前
  • 倪考梦&自主论
  • 还行

同样《骆驼祥子》里 祥子曾说的:与众不同是行不通的。 行不通的原因是个人思想无法领导和驾驭整个社会,即便这思想清洁高尚,终究会自食其果尝遍疾苦和失却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东西;再者,精神上无人能晓的孤独会让人流泪满面。但无论如何,之于爱,之于理想,一切承受甘愿。

38分钟前
  • Flicka
  • 还行

一星是留给无耻的控制别人的视听的人的。

39分钟前
  • 天命玄鸟
  • 推荐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41分钟前
  • MOMENT
  • 很差

TMD TG

44分钟前
  • dondonhai
  • 很差

这几年古装片 不论文武 统统一碗水端平 毫无闪光

47分钟前
  • wangwuwei
  • 还行

该片的孔子思想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失的:礼仪之道、为人处事之策、为官之德。颜回和子路所继承的则是孔子的为师之道。

50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禮樂何時能復興

51分钟前
  • 墨 崢
  • 还行

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对它这么刻薄。其实我觉得它还蛮搞笑的。

56分钟前
  • 度過漫長歲月
  • 还行

孔子神功护体,评分不下4.7

59分钟前
  • toois
  • 很差

它就那么想颠覆???

60分钟前
  • 郦十久
  • 很差

虽然电影的确不怎么好看。但不至于1星。打一星的大概都是热爱阿凡达的吧。手的确蛮贱的。

1小时前
  • 皮卡丘Casper
  • 还行

有佳句无佳章,散乱不堪。

1小时前
  • 刘小黛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