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在想,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
但是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
可不可以不分开了。
”沈星辰,生于1981年。
我生于1989年。
我们一个是80后的开头,一个是80后的结束。
我记得有听人说过,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也有网评说这部电影很一般,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80后,我作为80后,很想为这些说法正名。
80后,真的像电影里中讲述的一样,不敢爱,难放手。
我们,外表可能很坚强很独立,甚至是个性到特立独行,但是内心世界的脆弱只有那样的外表可以隐藏和掩盖。
或许我们的生活水平很优越,但是我们的内心真的很孤独。
有多少人,因为能得一个知己就觉得如愿以偿。
有多少人,内心还未成熟,已经变得冷漠,他们有多早就要承受父母离异、不和给家庭带来的裂痕。
有时候,只有假装坚强,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我有个初中同学,特立独行,但是有一次,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因为吵架哭了,自己哭的特别伤心。
谁能不在乎?
很多80后换情人比换衣服还勤,不仅因为他们害怕孤单,也因为他们真的不愿意和不对的人在一起。
更多的尝试机会,其实是为了那个真的MR.RIGHT。
但是,谁又会等谁一辈子,谁应该为了谁等一辈子。
《80后》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
闻嘉当初有多喜欢明远,从16岁的那年开始,执着到考和他一样的专业,非典时独闯隔离区,她在爱的时候,就真心的付出了一切,不会后悔。
但是,她真的是一个敢放手的女孩子。
当一个人真的不属于她,天意已定,放手,也是放自己一条生路。
80后,我们都生活在暧昧的累积中。
我在校内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谁在做体转运动时没有偷看过自己喜欢的那个TA。
我对以前的事情,忘记了很多。
我一直能记得小学时军训,我喜欢的那个男生镜片被太阳光照到,那束反射的光晃到我眼睛的感觉。
我想那样细小的感受,这辈子,永难忘。
一个人的安慰,一个人向你伸出的手,一个人曾经答应过你的话,说不定就在那个晴天的午后,突然出现在脑中,挥之不去,让人无比想念。
我们都相信命运,相信缘分。
命运会让我们再相见,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
这样的机会,无比珍贵,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明远设计的那套房子,终有一天,由模型,idea变成了一份真实的存在,像承诺一般,立在那里,最终吸引来最思念的那个人。
一份感情,能坚持下来,有多好。
坚持下来的,都是不容易的。
当初看《对她说》,就是那份坚持,让奇迹出现。
对爱的坚持,对80后来说,实为不易。
陈墨离开后,星辰哭着问,教我如何放手。
亲人离开,如何放手。
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不能再傻傻的劝慰自己,人离开了,却永远活在记忆力,那些最美的时光,不会再随时间而改变。
走出来,比爱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星辰站在桥上,那个曾经撞死爸爸的男人向她喊,“我拉你回家”时,自己怎么也冷静下来,命运回来一次,爸爸来告诉星辰,一切都会过去的。
我是80后,我爱过,走不出。
不敢爱,难放手。
今晚,学校的大讲堂放送《80后》,作为80后的一员,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内容的题材,加上小的时候对《十七岁不哭》还是有着不错的印象,相信这位导演可能会比较擅长拍这种青春校园风格的片子。
本来是怀着很期待的心情去看的,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电影中间掉几滴眼泪,但是结果却是,大失所望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失望了完全毁了这么好的题材整个片子,就一个词,莫名其妙。
80后,可以讲述他们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80后,可以讲述他们所经历和见证的中国社会快速发展;80后,可以讲述现在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惑压力与迷茫……他们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普通的一代人,我想,作为观众,要的就是这种普通,因为最普通往往才是最真实。
偏偏,这部电影,除了一些雷人的情节中加入了“非典”“申奥”等一些发生在80后所生活的时代的特征元素,其它貌似和80后没有半毛钱关系。。。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似乎将所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情集于一身,这就是80后的代表?
编剧导演你们有好好了解过80后吗?
如果说女主角老爸出车祸死了的故事还算是正常,那男主角爸妈怎么还和走私扯上关系了?
老爸在狱中自杀?
老妈没啥反应?
儿子还等到毕业典礼的当天和老妈翻脸?
还一直私藏枪支在书包里,你不怕走火吗?
如果说男女主角的爱情是本片的重点,那为什么感情的积累期高中却被轻飘飘地一带而过?
看完这部片子都没觉得这俩人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哪表现出来了?
暗恋男主角的那女的,怎么能自己搞到一套隔离服偷溜去医院呢?
太假了吧?
主办方口口声声说的高投资是不是都投在医疗设备上了?
非典当时的确挺厉害的,俩人都得了最后又都没事也挺厉害的男主角,你要是不喜欢女2,为啥要约人家出来?
约了以后跟人家说不喜欢她为啥在看到自己女朋友后又搂着人家走了?
为什么啊为什么?
男主角一直闷闷的,不知道到底在想什么。
最后把枪丢在井里是最雷人的部分,还正好是仇人家门口的井,这不就是摆明让人发现吗?你丢进黄浦江肯定没人找的到女主角居然能干到把男主角随便帮她设计的一个房子变成真的了?
那模型还找得到啊?
她甚至当时都没认真听他说话女主角的弟弟,剪刀能随便剪断手筋?
你当是手纸吧?
居然还因为这个蹲大狱了,最后竟然为了救男主角莫名其妙被压死送小命了,这情节实在是,太狗血了至于那个司机,我就从始至终不明白这个角色是干什么用的, 还有那个后妈,这个角色的意义又在哪里?
对90后的折磨?
还有,整部电影好几次故意吊人胃口,先演结果后演原因,但是你得恰到好处啊?
一多了就恶心了,另外,能不能来点呼应和铺垫?
否则只会觉得做作做作做作太多太多让我很无语的情节了,假到让我几度崩溃,此处不再列举。
貌似这帮人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水平不咋地。
电影演完了,导演演员赞助商一大堆人都上台了,一个个怯生生的,连点底气都没有,李芳芳还说自己是处女A,完美主义,怎么就完美成这样?
最让我无语的是,导演自己承认80后这个名字是后按上去的,所以影片文不对题。
但是绝大多数观众都是冲着80后这三个字去看的,你这不是噱头是什么?
这对观众根本就是不负责任嘛。
找了一堆托儿在下面提问题,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ps:陈楚生啊,你就自甘堕落吧唉,说的太狠了,可能是自己对这片子期待太高了吧。
毕竟是导演的处女作,演员又都是新人,没理由要求能拍出多高的水准。
我也不是什么专业影评人员,对拍摄技术方面一窍不通,我就是个普通学生,普通80后,仅仅在这里表达我的心声而已。
始终相信,最好的电影是能带给人感动的,若想让人共鸣,真实最重要。
这种假惺惺的莫名其妙的却又被冠以80后这种噱头名字从而带给观众无限遐想空间和期待但结果却没有半点来自于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和感悟的电影,以后还是少点吧。
试着数一数上一次进影院为爱情而感动是什么时候,似乎已经过去太久了。
2010贺岁档,阿凡达领着无数大片席卷票房,有科幻,有战争,有动作,有喜剧,唯独缺少可歌可泣的爱情大片。
到了情人节档,独步影坛的《全城热恋》似乎更多的是网络各路明星来走马观花的诉说几个故事……能够坐在幽静的空间里欣赏别人的爱情,欣赏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无以复加的关系,才是我辈情之所钟吧。
时光的咏叹调 《天长地久》的男女主角算得上是青梅竹马的组合,儿时先后经历家庭的变故而彼此分开,两人后来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相遇,带着内心的伤痛互相温暖而走到了一起,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生活总是有一些问题不断的追问着我们,两人因为升学的因素而开始了分隔两地的异地恋,异地恋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碰到的问题,理性的分离与感性的思恋第一次在人生之中教会彼此选择与放弃。
《天长地久》中女主角的形象便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自小寄人篱下的女一号沈星辰一直追求着最好的东西来保护自己,她的人生是伴随着各种一等奖而成长,顺理成章的,她去到了最好的大学,而男主角明远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电影发生地——杭州。
这个时候沈星辰还是不懂爱的,她只明白自己生命中的缺失,她一直在坚持,没有放弃自己儿时被抛弃的生命。
当她在面对明远直白的爱情席卷而来时,她仍旧当作一切自然而然。
“我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是片中沈星辰的自我剖白,在她经历的成长的伤痛之后终于明白儿时母亲带给她的领悟。
沈星辰的顿悟是每一个努力学习去爱人的女孩都需要的一课。
沈星辰与明远之间的爱情几经坎坷,年少的轻盈,成长的蜕变,沉重的负担和彼此之间一直的追寻,为当下这个时代的爱情微缩了一程多姿多彩的生命。
这部影片将献给每一个没有爱过,学习爱和深深爱过的女孩,在他们的故事里共鸣自己的情愫。
等待的独奏曲 每一对爱情修成正果的情侣身边都会有一些其他的人伴随,这样的人默默的守护在男女主角的身边,你哭时他们安慰你,你笑时他们更开心,他们身上的能量因为一个人而守恒,是爱情里最不变的元素。
闻嘉的出场在《天长地久》里是伴随着明远对父辈的寄念而出现的,其后一直默默守候在明远的身边。
升学时,沈星辰因为理想去往外地,而闻嘉的选择就是明远的选择。
闻嘉几乎伴随着明远经历过了大学时期该经历的喜怒哀乐,她同样亦明白,在明远的眼里,只有他从小就认识的沈星辰。
同样,闻嘉的结局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沈星辰的生命历程,她“羡慕那些时光流逝而没能改变她们的人”,她在她原地等待明远的时光中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但她依然是爱情成立的结果中的许多种,没有人会去怀疑闻嘉她真心所付出的爱情。
这是导演的用心之处,没有一个人物会沦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人肉道具,他们有情有理,她们让观众看完了想拥抱爱情。
伤痕的共鸣乐 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那对于《天长地久》的导演李芳芳来说,必然会遮挡住她一些成熟的技巧。
导演在故事个内容之外,展开外延,通过聪明的技巧,角色的设置一层一层丰满了整个故事。
《天长地久》的故事是一个宿命的故事,由父辈的悲剧展开,多线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陌生而又温暖的关系。
父辈带给了影片中的主角们难以磨灭的伤疤,他们必须学习去弥补,学习去不让那条疤疼痛,最后学习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给人温暖的人。
导演熟练的掌握了这之间的节奏,每一个人的成长,每一个人的悲伤,每一个人的收获都深深烙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导演还原了80后的童年,虽然在剧中设置了戏剧化的冲突,但剖开表面,无不覆盖了每个人同样的童年。
沈星辰与弟弟的成长是放养式的,父母管教很少,自个儿玩到大。
妹妹的童年是家教式的,谁都有小时候为了学习钢琴或者书法等某一样才艺而放弃了太多玩乐的时间。
有了这一层,导演将其解读为父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道伤痕。
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抚慰内心伤痕的过程。
病,只有知其理,才医得真切。
了解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
虽则有伤,但未尝不是一个温暖共鸣的过程。
许多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为爱情感动,为生命感怀。
10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直击内心的深处,这是许多寻常大片中找不到的温暖。
当习惯了电影院里的视效,绝佳的音响后,是否还应该为真诚的心灵也买下一份温暖的晚餐。
看完后,像其他观众一样,要么拥抱爱情,要么拥抱导演吧。
根本就不应该有“80后”这个词!
在这片土地上,年龄带来的差距远没有经济地位和社会权利带来的分别更大,那些嘴里嚷着“80后90后”的70后60后50后们,以及那些自称“8090后”的愣头青们,他们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别有用心。
愈加尖锐的阶层矛盾和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这些年来逐渐被代际划分所掩盖,当权者当然最期望看到这样的状况,但是作为下层的我们,却也乐此不疲地推波助澜,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而现在竟然有一部公然打着“80后”旗号大肆叫卖的残次品进入影院,这实在让笔者有些如鲠在喉。
好吧,如果你真得想替两亿80后说话,那么请说真话,不要昧着良心说话。
你说你一个权贵阶层出来的所谓80后,还非要臆造一些苦难来写你的人物,这不是黄鼠狼哭耗子这是什么?
没有切身体会也就罢了,关键是动机不纯,首映式请那么多院线老板来捧臭脚,还逼着他们下军令状,最后来忽悠那些真正遭受过苦难创痛的80后们,让他们为你编织的迷梦买单,凭什么?
凭你的特权吗?
没有什么人和事能代表真正的80后,如果有,也是片面和主观的。
如果80后真有什么特质,那就是他们内心最深层的苦痛,他们是遭受社会巨变的一代,他们是遭受“惩罚”的一代,前代人犯下的错误:社会的不公正、改革的失败、社会环境的恶化,一切的一切都要这一代人来埋单,可是他们又是心灵脆弱的一代,生在计划生育全面实行的80年代,几乎人人都是独生女子,从小就被诟病性格懦弱、冷漠、自私,自理能力差,可是,这难道不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父母:60后、50后吗?
谁又曾客观公正地给过80后以公道?
如果要拍一部真正表现80后的电影,难道不应该淋漓尽致地表现上述这些内容吗?
如果不能表现,那绝B是昧着良心拍电影!
这部《80后》除了几个演员确实是80后生人,全片和所谓的80后没有一丁点关系。
那些臆造的艰难曲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任何年轻人的身上,着墨最多的感情线也是如同国产偶像剧般味同嚼蜡,全无心意。
用这样一部作品来代表整整一代人,简直就是对所有80——90年生人的亵渎。
想在表达八零后经历过的所有典型事件,都点到了,但戏剧性太强又让人有些接受不了,等电影过半后适应了这个调子,砸吧砸吧回味时又太平淡。
表演都带着痕迹,摄影也有明显的匠气,好像剧组都是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中学时代漂白得太唯美,我知道上海可能有这样的中学,校服,以及舞蹈。
但大部分八零后都穿着菜青虫运动服,做广播体操,做眼保健操来开始青春期的。
瑕疵巨多,但我仍在该煽情的地方把自己煽情了。
“爱情就像见鬼一样,听说的多,见到的少”以及我们经历的过去成为变不了的历史这两者的魅力是永恒的。
八零后吃力的承载着爱情和历史,所以很动人。
我们被《八零后》给代表了,它不能代表我们。
【评价仅针对导演李芳芳同志的人品及职业操守】今天翻阅桐华blog,看到她转载的一篇关于《80'后》导演兼编剧如何极其不要脸的一步一步的窃取小说界新人JAS《天长地久》的故事的文章,姐姐的肺都快气炸了。
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且一个个的还名利双收。
联想起那个更不要脸的,自吹为“金牌编剧”的于正(《最后的格格》抄袭《汇通天下》、《锁清秋》抄袭《恨锁金瓶,<详见: http://tieba.baidu.com/f?kz=594445793>、《楚留香传奇》抄袭《火舞黄沙》、《胭脂雪》抄袭《凤凰四重奏》、《大清后宫》抄袭《金枝欲孽》《冬日恋歌》<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b8ca01000699.html><雪臣失忆那段,台词居然都一模一样==||详见:http://tieba.baidu.com/f?kz=174209474>、《玫瑰江湖》抄袭《楚汉骄雄》),真是让我怒火中烧!!!
闲话少扯,下面是关于《80'后》窃取事件的来龙去脉——======================愤怒的分界线=====================【转载】《一桩知名影视人如何欺负写手的真事儿》——黄佟佟JAS是我的老朋友,她为人良善和气,当年她写的小说在网上连载,我还去捧场,后来听说卖了版权还特别为她高兴,现在,这部电影出来了,故事却莫名其妙成 别人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事儿很有意思,特别是这位李小姐说的话,极具代表性,非常有意思,逗得我哈哈大笑,我不得不用红字标出来,以显示笑点。
如果用知音的手法来说,就是知名影视人两头蒙人版权到底是谁的?以下是JAS对这件事的说明,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一个作者来说,我能体会她的心情,我觉得今天JAS能被人欺负成这样,明天我们谁都可以被欺负成这样,所以,一定要维权到底——=====================================================【当事人现身说法】《关于电影八零后和我的小说《天长地久》的一些说明》——JAS2005年9月30日,历经一年半,我同时在晋江和后花园贴上了《天长地久》的最后一章,完结我生平第一个长篇小说。
2005年12月6日,我在后花园收到一个短消息,内容如下:“JAS,冒昧打扰你。
我很喜欢你的小说《天长地久》,有意和你探讨把它改成电影剧本的可能性。
我在北京,手机:135818。。。。。
.如果你在外地,可否给我一个电话,我给你打过去聊聊。
谢谢。
赏心”12月7日晚上十点多,我们打通了电话,这位叫赏心的ID告诉我,她叫李芳芳,从纽约读电影导演回来,在找小说改剧本,想把《天长地久》改成剧本拍电影。
我和她聊着,心下并不相信这件事,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我写得很用心,但是,我不认为它很好,而且,拍电影,这对于一个只在《女友》《希望》《都市快报》发表中短篇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太远太不切实际的梦想,它甚至还没有出版。
但是她告诉我,她是《十七岁不哭》的作者和编剧。
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它的名气我知道。
再经过几次的电话和网上的查找,我渐渐地相信了她,这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在后花园有其它资深ID见过她,而当时在后花园呆着的人,对于我来说,从来都觉得有不一样的情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赞美了小说的其中一个情节,而这个情节是我精心设计,但是追看《天长地久》的上万个留言中没有人注意到。
2006年1月,她寄给我两个剧本,让我观摩,想让我自己改《天长地久》,因为是年初我很忙,就一直没有改,2月,她说她自己改,因为要赶时间来不及。
2006年5月,合同样稿确定,5月17日,纸质合同签订。
按合同约定,预付的小部分定金到账,余款于电影开拍前付清。
在这个过程中,李芳芳要求我尽我所能,把网上关于《天长地久》的转载都删掉,并且最好把晋江专栏上的也删掉。
并且请把要拍电影这件事保密,理由是,怕别人抢。
我虽然觉得不以为然,但仍然发了几十封EMAIL给各个转载的网站,删掉大部分后,锁掉了晋江专栏上的《天长地久》,这个举动导致晋江的读者频频追问是否要出版了。
我没有作任何答复。
关于出版,李芳芳曾向我描绘了动人的前景,说,她一定会拍一部特别特别好的片子,会请章子怡来演女主角。
然后她对我说,你别给别人出版,我来帮你出版,我出《十七岁不哭》认识好多编辑,到时候,书和电影一起出来,会很轰动。
我们双赢。
你要配合我,不要随便给那些小公司出版,我会给你争取到很高的版税。
相信这个前景令大部分作者心动,不得不说,我也曾经怦然心动过。
作为一个作者,当然希望自己写的书出版,希望有很多很多人看。
所以,我拒绝了几个出版公司的出版要求。
接下去从2006年到2008年初,和李芳芳断断续续有电话联系,只是越来越少。
我曾经问过电影情况如何,李芳芳说一直在努力,并告诉我很多情节不能拍、不给拍,必须改了一遍又一遍。
她告诉我困难之大,请演员之难,选演员之困,资金来源之少。
她说,到开拍的时候,我一定会请你来看,我会拍得很好。
我说,好的,我很期待,你辛苦了。
然后至2008年初,我断续打了几次电话,都呈无法接听状态,从此彻底断了联系。
断了联系之后我不再尝试打电话给她,因为我个人觉得,拍电影这件事,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应该是放弃了。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不想她为难,也不想再打电话骚扰她。
我对拍电影这件事虽然保密,但是,和家人,还有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是提起了,并且在提起之前还向李芳芳报备,因为我实在太高兴的缘故。
在2008年之后,大家但凡问起,我都告诉他们应该是不拍了,因为李芳芳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2008年中,我和磨铁签了《天长地久》的出版合同。
2008年末,我父亲病重,在杭州住院时,又问起了这件事,我一样答他:应该是不拍了。
他很失望。
2009年初,我亲爱的父亲病逝。
在病逝之前,他终于看到了我出的第一本书,他高兴地向所有人炫耀,他说这是我女儿写的书。
2009年9月15日下午1点50分,在中断联系一年半之后,我接到了李芳芳的电话,她告诉我,电影拍好了,要去东京电影节参加比赛,她说:“恭喜你也恭喜我,我们终于把这件事完成了,我没有让你失望,电影拍得很漂亮,我们要去东京了!
”在我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她说:“但是JAS,你得答应我,你一定要保密,你知道吗,在豆瓣一搜,就是你的小说,如果大家看了你的小说,我这电影就是被剧透了,到时候观众就会减少,票房得不到保证。
所以我要请你保密,好不好?
”她告诉我,电影中角色的名字改了,“一一”这个名字电影局不给批,因为台湾有个电影还是电视主角叫“依依”,而且这个拷贝要卖到国外,老外不会读“一一”,象“STAR”就很好读。
她说,但是电影名字还是《天长地久》。
不过为了保密,在东京电影节参展的时候也不会写上我的名字,但是到国内放映的时候,一定会写我的名字的,请我放心。
那天她说了很多,电话讲了四十分钟多。
我问她电影什么时候拍的,她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拍的,在杭州取景。
我心中十分悲伤,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样我父亲还能去看一眼,还能高兴一点。
她回避了这个话题,却说起她母亲也患了绝症,她拍得都快死掉了,整天往病房里跑拍摄场所跑。
我很想说,这跟你在开拍前跟我说一下没有关系吧?
但是我仍然答应了她关于保密的事情,因为她说,她为拍这个电影欠了巨款,她需要保证票房,不能提前这么久剧透。
希望我能在电影公映前半个月再在我的专栏上向读者公布这个好消息。
在最后,李芳芳说起了欠我的余款的问题,她说一个月内一定付清。
我问了略知电影的朋友,说,防止剧透这种事好象是有的。
我保持了沉默。
东京电影节开始了,结束了,她回来了,一直一直等,没有回音。
一个半月后,10月30日,我打了电话问她关于余款的问题,她说没有钱,要到10年农历年前打给我一小部分,然后三月底再打给我剩下的,后来又说会在电影公映后三个月内付给我,因为电影公映后结钱需要时间。
因为之前她答应在10月前付清余款,我就答应了弟弟给他一部分结婚的钱,本来不至于手紧,但父亲病重欠款不少,我实在没有办法,在我再三的短信再三的电话催促之下,李芳芳分别于11月、12月、3月30日分三笔付清了稿费余款。
而按合同,她应该在电影开拍前,也就是08年付清。
我觉得一个女人也很难,也没计较这些。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电话,李芳芳都要求我一定要保密我是原著作者这件事。
在2010年2月10日,李芳芳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在电影的字幕上去掉我的名字,也就是合同上写的“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不再写上,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只用了你四个情节,(我现在不由要问:既然只用了四个情节,为什么会怕剧透呢)我们补点钱给你,你看好不好?
我又惊又怒,断然拒绝,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答应。
她于是马上说:是啊是啊,我也曾经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样对你不公平,要是我我也不会同意,这是我们电影的策划组的意思,我会跟我的策划组说的。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打上你的名字。
至此,我才开始觉得心冷。
我跟朋友提,朋友说,你合同上有没有写明“根据JAS原著《天长地久》改编”写在哪呀?
到时候她给你放在片尾字幕最后一小行字,飞快掠过。
我苦笑,那我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愚蠢的我,仍然信守了承诺,我问李芳芳是不是一定要公映前半个月,李芳芳回我短信:公映前一周公布吧。
2010年6月25日公映,我一直等到6月21日,才在晋江专栏和微博上进行了公布,其实也是一个极小范围的公布。
《天长地久》虽然在晋江和后花园老读者中传阅甚广,但实体书卖得并不好,所以我的专栏读者和微博读者也不多,我只不过是为了高兴一下。
而且,我甚至没有提前半个月,只是提前了四天,我觉得作为一个作者,我有权利高兴。
另一位作者知道这件事,在知道可以公开后,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媒体人宣传“80后”的微博(不是我的微博),说:“这是我们家JAS的《天长地久》改编的!
为了网络文学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哦。
”该作者的粉丝众多,她这么一说,其实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宣传。
但是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叫“指尖相思”,她在该微博下斥责我,说“80后”不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是根据李芳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我借电影炒作,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要追究我的法律责任。
我告诉她我有合同,另外这件事先去问一下李芳芳再说。
我打通了李芳芳的电话,李芳芳说:“那人放P,这什么人哪,我跟你说,拷贝上有你的名字,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还有根据李芳芳小说《玻璃房子》改编,那个我的小说是英文小说,没在国内出版过,是四五年前写的,在美国出版的,我加了那个小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她又打过来,说:“我问了,是新原野公司的一个新人,啥事儿不懂,也没看电影也不问,就这么闹出这事儿来了,你放心,没事的,我让她把微博给删了。
”过了一会儿,指尖相思删去了所有微博,然后私信我,说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张逸云,她说,当初李芳芳把剧本给她们公司要求拍摄的时候,说的就是这是根据她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她维权心切,就认为是我在炒作。
这是6月22日的事情。
我向李芳芳要个说法,不然的话我公开这件事,李芳芳说,你不能公开,你一公开,受到伤害的是我,我的电影我的票房,你知不知道我都快为这些累死了。
好吧好吧,我没有权利去让张逸云向你道歉,但是我可以发个声明。
我说好。
过了一天,6月23日,我没有看到她的声明,短信问她三遍,没有答复,迫不得已再打电话,李芳芳说:“我不会拖,可是你知道,我说要开微博,我公司的人都急了,我是80后的导演呀,要开微博是一件很大的事儿,要新浪配合的,要首页推的,所以他们都去和新浪网交涉了,要到25日早上才能开得成微博呢,不然这样吧,你先帮我申请一个微博,你知道我的电脑知识不行,你帮我申请,然后把地址给我,我去发一个声明。
”我说,你可以自己申请啊。
她说,我跟你说过了,我不能申请啊,公司不让我自己申请啊,这样吧晚上你申请好给我。
我没有答应,发了短信给她,那么,我等到25号好了。
然后在24日晚的首映礼上看到李芳芳说:“在我当初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6月25日下午,我没有看到任何声明,我发了短信给她,没有回应,打了电话给她,说在接受访问,马上就挂了。
直到今天,完全没有任何回应。
没有任何声明。
我想,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
现在是8月份了,对于这件事,我早就心平气和,也许它能证明我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它同时能证明的是,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简单清白的人。
其实这部片子是我很期待的一部但是看了之后确实很失望!
全篇除了几个跟80后息息相关的几个大事件的镜头外(比如:97香港回归,申奥,非典,奥运会的举办……)其他一点也看不出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
跟80后的生存又有何相关性?
大概这名字也只是保证票房的砝码而已罢,怎么也比天长地久看着有冲击力。
短短的90分钟交代不清楚一代人的状态,即使是小细节也不能令人满意!
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受,那些成长的纠结,那些只有我们这代人才热衷的事情,那些关于青春的热血和理想……统统没有表现!
80后最大的也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平衡与取舍。
我只想说80后是靠谱的一代,只是这部电影跟80后其实无关!
看影片我就在想,怎么会叫80后怎么会叫80后呢?
看电影前很少去看故事背景及介绍,看电影纯粹为了放松。
如果能在放松中带给你一点感动一点共鸣,那就更完美了。
80后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丽的角色,一个能打动我的故事,让我发觉不了时间的流逝,这已经具备了好电影的元素了。
时间跳跃很快,主题不够宏大,纯粹写一份80后真挚的爱情。
有多少事物能真正天长地久,爱情吗?
去电影院看的,看到美院里那么多人我就觉得好笑,太假了吧,哪有人没事抱画板在草坪画画啊,平时都见不到半个人···整部戏前半部分还好啦,后面就太戏剧化了,弟弟怎么就被砸死了呢·这个剧情太牵强了。
看这部戏是个偶然,电影院那天要看的片下档了,这部时间刚好不用等很久就看了··说起来我竟然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oh no还我钱算了,虽然我不喜欢矫情,都是年轻人弄的,支持下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f46d50100kfyk.html?retcode=0关于电影八零后和我的小说《天长地久》的一些说明JAS2005年9月30日,历经一年半,我同时在晋江和后花园贴上了《天长地久》的最后一章,完结我生平第一个长篇小说。
2005年12月6日,我在后花园收到一个短消息,内容如下:“JAS,冒昧打扰你。
我很喜欢你的小说《天长地久》,有意和你探讨把它改成电影剧本的可能性。
我在北京,手机:135818。。。。。
.如果你在外地,可否给我一个电话,我给你打过去聊聊。
谢谢。
赏心”12月7日晚上十点多,我们打通了电话,这位叫赏心的ID告诉我,她叫李芳芳,从纽约读电影导演回来,在找小说改剧本,想把《天长地久》改成剧本拍电影。
我和她聊着,心下并不相信这件事,这是我的第一个长篇,我写得很用心,但是,我不认为它很好,而且,拍电影,这对于一个只在《女友》《希望》《都市快报》发表中短篇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太远太不切实际的梦想,它甚至还没有出版。
但是她告诉我,她是《十七岁不哭》的作者和编剧。
这部电视剧我没有看过,但它的名气我知道。
再经过几次的电话和网上的查找,我渐渐地相信了她,这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在后花园有其它资深ID见过她,而当时在后花园呆着的人,对于我来说,从来都觉得有不一样的情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赞美了小说的其中一个情节,而这个情节是我精心设计,但是追看《天长地久》的上万个留言中没有人注意到。
2006年1月,她寄给我两个剧本,让我观摩,想让我自己改《天长地久》,因为是年初我很忙,就一直没有改,2月,她说她自己改,因为要赶时间来不及。
2006年5月,合同样稿确定,5月17日,纸质合同签订。
按合同约定,预付的小部分定金到账,余款于电影开拍前付清。
在这个过程中,李芳芳要求我尽我所能,把网上关于《天长地久》的转载都删掉,并且最好把晋江专栏上的也删掉。
并且请把要拍电影这件事保密,理由是,怕别人抢。
我虽然觉得不以为然,但仍然发了几十封EMAIL给各个转载的网站,删掉大部分后,锁掉了晋江专栏上的《天长地久》,这个举动导致晋江的读者频频追问是否要出版了。
我没有作任何答复。
关于出版,李芳芳曾向我描绘了动人的前景,说,她一定会拍一部特别特别好的片子,会请章子怡来演女主角。
然后她对我说,你别给别人出版,我来帮你出版,我出《十七岁不哭》认识好多编辑,到时候,书和电影一起出来,会很轰动。
我们双赢。
你要配合我,不要随便给那些小公司出版,我会给你争取到很高的版税。
相信这个前景令大部分作者心动,不得不说,我也曾经怦然心动过。
作为一个作者,当然希望自己写的书出版,希望有很多很多人看。
所以,我拒绝了几个出版公司的出版要求。
接下去从2006年到2008年初,和李芳芳断断续续有电话联系,只是越来越少。
我曾经问过电影情况如何,李芳芳说一直在努力,并告诉我很多情节不能拍、不给拍,必须改了一遍又一遍。
她告诉我困难之大,请演员之难,选演员之困,资金来源之少。
她说,到开拍的时候,我一定会请你来看,我会拍得很好。
我说,好的,我很期待,你辛苦了。
然后至2008年初,我断续打了几次电话,都呈无法接听状态,从此彻底断了联系。
断了联系之后我不再尝试打电话给她,因为我个人觉得,拍电影这件事,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应该是放弃了。
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我不想她为难,也不想再打电话骚扰她。
我对拍电影这件事虽然保密,但是,和家人,还有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是提起了,并且在提起之前还向李芳芳报备,因为我实在太高兴的缘故。
在2008年之后,大家但凡问起,我都告诉他们应该是不拍了,因为李芳芳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2008年中,我和磨铁签了《天长地久》的出版合同。
2008年末,我父亲病重,在杭州住院时,又问起了这件事,我一样答他:应该是不拍了。
他很失望。
2009年初,我亲爱的父亲病逝。
在病逝之前,他终于看到了我出的第一本书,他高兴地向所有人炫耀,他说这是我女儿写的书。
2009年9月15日下午1点50分,在中断联系一年半之后,我接到了李芳芳的电话,她告诉我,电影拍好了,要去东京电影节参加比赛,她说:“恭喜你也恭喜我,我们终于把这件事完成了,我没有让你失望,电影拍得很漂亮,我们要去东京了!
”在我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她说:“但是JAS,你得答应我,你一定要保密,你知道吗,在豆瓣一搜,就是你的小说,如果大家看了你的小说,我这电影就是被剧透了,到时候观众就会减少,票房得不到保证。
所以我要请你保密,好不好?
”她告诉我,电影中角色的名字改了,“一一”这个名字电影局不给批,因为台湾有个电影还是电视主角叫“依依”,而且这个拷贝要卖到国外,老外不会读“一一”,象“STAR”就很好读。
她说,但是电影名字还是《天长地久》。
不过为了保密,在东京电影节参展的时候也不会写上我的名字,但是到国内放映的时候,一定会写我的名字的,请我放心。
那天她说了很多,电话讲了四十分钟多。
我问她电影什么时候拍的,她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拍的,在杭州取景。
我心中十分悲伤,问她为什么不告诉我,这样我父亲还能去看一眼,还能高兴一点。
她回避了这个话题,却说起她母亲也患了绝症,她拍得都快死掉了,整天往病房里跑拍摄场所跑。
我很想说,这跟你在开拍前跟我说一下没有关系吧?
但是我仍然答应了她关于保密的事情,因为她说,她为拍这个电影欠了巨款,她需要保证票房,不能提前这么久剧透。
希望我能在电影公映前半个月再在我的专栏上向读者公布这个好消息。
在最后,李芳芳说起了欠我的余款的问题,她说一个月内一定付清。
我问了略知电影的朋友,说,防止剧透这种事好象是有的。
我保持了沉默。
东京电影节开始了,结束了,她回来了,一直一直等,没有回音。
一个半月后,10月30日,我打了电话问她关于余款的问题,她说没有钱,要到10年农历年前打给我一小部分,然后三月底再打给我剩下的,后来又说会在电影公映后三个月内付给我,因为电影公映后结钱需要时间。
因为之前她答应在10月前付清余款,我就答应了弟弟给他一部分结婚的钱,本来不至于手紧,但父亲病重欠款不少,我实在没有办法,在我再三的短信再三的电话催促之下,李芳芳分别于11月、12月、3月30日分三笔付清了稿费余款。
而按合同,她应该在电影开拍前,也就是08年付清。
我觉得一个女人也很难,也没计较这些。
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电话,李芳芳都要求我一定要保密我是原著作者这件事。
在2010年2月10日,李芳芳给我打了三个电话,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在电影的字幕上去掉我的名字,也就是合同上写的“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不再写上,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只用了你四个情节,(我现在不由要问:既然只用了四个情节,为什么会怕剧透呢)我们补点钱给你,你看好不好?
我又惊又怒,断然拒绝,我说,你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答应。
她于是马上说:是啊是啊,我也曾经是一个作者,我知道这样对你不公平,要是我我也不会同意,这是我们电影的策划组的意思,我会跟我的策划组说的。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打上你的名字。
至此,我才开始觉得心冷。
我跟朋友提,朋友说,你合同上有没有写明“根据JAS原著《天长地久》改编”写在哪呀?
到时候她给你放在片尾字幕最后一小行字,飞快掠过。
我苦笑,那我能有什么办法?
但是,愚蠢的我,仍然信守了承诺,我问李芳芳是不是一定要公映前半个月,李芳芳回我短信:公映前一周公布吧。
2010年6月25日公映,我一直等到6月21日,才在晋江专栏和微博上进行了公布,其实也是一个极小范围的公布。
《天长地久》虽然在晋江和后花园老读者中传阅甚广,但实体书卖得并不好,所以我的专栏读者和微博读者也不多,我只不过是为了高兴一下。
而且,我甚至没有提前半个月,只是提前了四天,我觉得作为一个作者,我有权利高兴。
另一位作者知道这件事,在知道可以公开后,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媒体人宣传“80后”的微博(不是我的微博),说:“这是我们家JAS的《天长地久》改编的!
为了网络文学一步步走到今时今日,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哦。
”该作者的粉丝众多,她这么一说,其实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宣传。
但是这时候出来一个人叫“指尖相思”,她在该微博下斥责我,说“80后”不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是根据李芳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说我借电影炒作,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要追究我的法律责任。
我告诉她我有合同,另外这件事先去问一下李芳芳再说。
我打通了李芳芳的电话,李芳芳说:“那人放P,这什么人哪,我跟你说,拷贝上有你的名字,根据JAS小说《天长地久》改编,还有根据李芳芳小说《玻璃房子》改编,那个我的小说是英文小说,没在国内出版过,是四五年前写的,在美国出版的,我加了那个小说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她又打过来,说:“我问了,是新原野公司的一个新人,啥事儿不懂,也没看电影也不问,就这么闹出这事儿来了,你放心,没事的,我让她把微博给删了。
”过了一会儿,指尖相思删去了所有微博,然后私信我,说她是新原野电影公司的董事长张逸云,她说,当初李芳芳把剧本给她们公司要求拍摄的时候,说的就是这是根据她自己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她维权心切,就认为是我在炒作。
这是6月22日的事情。
我向李芳芳要个说法,不然的话我公开这件事,李芳芳说,你不能公开,你一公开,受到伤害的是我,我的电影我的票房,你知不知道我都快为这些累死了。
好吧好吧,我没有权利去让张逸云向你道歉,但是我可以发个声明。
我说好。
过了一天,6月23日,我没有看到她的声明,短信问她三遍,没有答复,迫不得已再打电话,李芳芳说:“我不会拖,可是你知道,我说要开微博,我公司的人都急了,我是80后的导演呀,要开微博是一件很大的事儿,要新浪配合的,要首页推的,所以他们都去和新浪网交涉了,要到25日早上才能开得成微博呢,不然这样吧,你先帮我申请一个微博,你知道我的电脑知识不行,你帮我申请,然后把地址给我,我去发一个声明。
”我说,你可以自己申请啊。
她说,我跟你说过了,我不能申请啊,公司不让我自己申请啊,这样吧晚上你申请好给我。
我没有答应,发了短信给她,那么,我等到25号好了。
然后在24日晚的首映礼上看到李芳芳说:“在我当初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6月25日下午,我没有看到任何声明,我发了短信给她,没有回应,打了电话给她,说在接受访问,马上就挂了。
直到今天,完全没有任何回应。
没有任何声明。
我想,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儿。
现在是8月份了,对于这件事,我早就心平气和,也许它能证明我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它同时能证明的是,我是一个问心无愧简单清白的人。
做作,空洞,生硬,有几个场景真的让人想死
非常值得一看 这个影评可以一看 http://www.bjsj8.com/space.php?uid=1720&amp;do=thread&amp;id=2131
为神马要牵强附会那么多不幸累积到男女主角身上?百炼成钢?那最后又干嘛安排一个温情的解决?最正常的男女配角,反而就是龙套了。啊!!!我二话不说就从了女配角啊。
看最晚场的电影《80后》,电影院里只有很少的人,还是被这部讲述80后一代的电影打动了。看到里面那些青春记忆中的场景,大学、恋爱、执着、失望、心痛以及百转千回后的明了与懂得,甚至是在成长后学会的放弃。推荐所有80后们都去看看,忍不住滴了几滴眼泪。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啊,永远是最美好的。
挂着羊头,卖了块做作的狗肉。。。
虽不是80后。 但还是很期待
好喜欢这个故事啊。导演一般了。
一群看上去并不像80&#39;后的悲情男女从头到尾苦大仇深的讲着90&#39;后青春文学般的做作台词,光这一点已经令人无法忍受,何况电影无论是制作还是技巧上都看不到一点“专业”的意思。
那是个无法复制的年代~~
今天在北大讲堂看到了这部电影,据说是国内公映前第一次放映,还见到了主创们,和陈楚生~主题曲是楚生重新演绎的哥哥的《有谁共鸣》,楚生当场演唱,歌艺真的很赞~这部电影与其说是80后,不如说是一部刚好发生在80后生的人身上的爱情、亲情故事更好,导演李芳芳很用心,但拍出来韩剧气味有点浓~
80后这个新题目会让人疑惑,原名 天长地久 更合适,据导演说改名是因为刘劳模有部同名影片。还蛮不错的片子。女主角那是相当的漂亮,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妆太浓,现场真人一般
我看完电影才知道有些恶意的评论是多么地不负责任,如果这样的电影还要被骂成烂,谁还敢做电影?
比较失望 不配这名儿
为什么要叫80后啊,这个跟80后真没多大关系
矫情囧
片名太打时代牌,拍摄,剪切,编剧其实都还好
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都带着伤疤……人物命运太崎岖了,结局太仓促
跟80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狗血空洞的剧情,脸谱化的人物,真不敢相信有人还看哭了。
看的时候有回忆,有辛酸,有美好
为赋新词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