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本就不是土鳖逆袭。
是灰姑娘白马王子的故事。
跟姑娘一起看的。
之后追问,完全不能理解女主角为何要各种作死,完全不能理解男主角为何要珍惜女主角。
我说,你最好不要理解剧里的男女主角。
这片子的绝大多数都是赤裸裸的现实,现实发生在纽约每一天的故事。
除了最后两个人的复合。
这根本就不是喜剧,是个治愈系的教学片。
女的老爹是人渣。
所以她习惯了人渣的逻辑。
所以自己也变成了人渣,只是灵魂深处渴望正常的生活。
可是丫智商不够,不懂,胡来。
就设定来说,女主这种时尚杂志的编辑,工作倒是比较自由,5、6万美元吧,所以她住chinatown。
搁纽约就是比凤姐略强点,不是屌丝也存不下几个钱,所以连晚礼服都没有。
男主,医生,运动科主刀,给球星做手术的。
年收入少说50万美元。
华尔街一般牛人也就是20万。
明显女主采访他去的诊所和健身房,根本就是他拥有的。
washington square有套房,至少100万美元。
根本就是无双级的男神。
后来说还拿到无国界医生的杰出贡献奖。
就是暗示他捐了很多钱,并且去非洲给黑鬼拿最基本薪水做了一两年服务。
道德上也是男神。
能跟一众明星当好友,随便聊大家都很喜欢他。
男主为何能治好女主?
因为他是男神。
女主为何能搞定男主?
因为拉拉队都不敢主动去操男主,女主敢。
为什么这个片子好笑:1.性总是最好的段子。
比如:在杂志选题的时候讨论吃大蒜是否会导致男人的精液味道不同等;比如男女做爱的时候要求说一些黄段子之类的。
2.镜头或者情节的重复使用:开场3分钟,amy和若干个男人上床并送走他们,这个片段当中,无数个男人站在门口向amy告别。
一个镜头还好,但若干个这样的场景被快速、大数量地重复,就变得很好笑起来。
一个人不断地说谎,说一个谎就被人揭穿;再说一个谎又被揭穿,直到他不得不说出真相。
这个过程当中他可以瞎编一些谎言和根本就是胡扯的东西。
3.夸张的人物设定:(1)amy的爸爸:满嘴脏话的一个老头,愤世嫉俗到好笑,四处和人斗,但心肠软。
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他的语言要风趣,否则的话一定会让观众不喜欢,一个满嘴胡话地愤青才能让人喜欢。
(2)amy的女同事,性格非常突出。
饶舌妇,叽叽喳喳,性格略胆小,喜欢附和,脑子有点不太好用,呆呆地。
(3)amy的男同事们,一个是东亚人,一个是以色列人,从外形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化。
也是欧美喜剧片中典型的配角。
他们都很贱,都性格有明显差异而且突出。
这些人物一定都是有各自的人物小传的,所以才能够有明显的差异。
而国内的喜剧电影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明显(剩者为王当中的同事都非常脸谱化,没有任何特色,都是观众身边能够看到的人物,平庸,无趣),即使明显也只是作为一般人的明显(比如会被设定成一个男人婆-肿瘤君中的闺蜜,或者一个娇滴滴的美女-剩着为王中的熊黛林),而不是做为一个喜剧角色的那种明显。
(4)欧美喜剧片当中一般都有一个小角色,贯穿始终。
比如片中amy楼下的流浪汉,总是有金句不断。
不占太多的篇幅,但总是让观众感到映像深刻。
然后片中会有一些路人的角色,会说一些很搞笑的话,仅仅用于调节气氛。
(5)amy的夸张性格:不喜欢和一个男人有长久的发展,所以会产生各种和想和她产生长久关系的男人各种矛盾。
amy睡觉很轻,所以她和conner一起睡觉的时候会很夸张地要求他不要大声呼气,以免感到风声。
amy跟人讲话有时候也把握不好分量,会错误判断形势,所以比如一群女人一起玩游戏讲真心话大冒险,她会真的说一些很隐私的事情,以至于众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4.夸张的台词和语言风格:比如amy在面对男性伴侣脱下裤子露出的dick时说:“your dick never ends”以表达他的dick很长。
这个台词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形容,而且形象得不得了。
5.尖刻嘲讽的语言风格:amy会当众嘲笑喜欢体育的人,认为他们很无聊,认为他们人格低下。
这种略带争议的台词要演员用很自信或者一开始自信但发现大家反映不太对之后的不自信来表现。
6.对比:(1)人物反应对比:开场时,amy和一个男伴提出永久分手。
男伴并没有听懂,还在一边傻傻地搞笑,说一些非常愚蠢的话,可是amy已经明确地说了他们要分手。
观众此时是明白amy的意思的,可是男伴不懂,于是观众就在一种智力优越的地位上看这个男伴在傻傻地搞笑。
这种对比就尤其让人觉得搞笑。
另外一种对比是,一个人讲了很好笑的段子,可是另外的人没有反映,这种尴尬和沉默会让观众笑翻天。
另外一种对比是,一个人讲了很长一段自己很欣赏的言论和台词,可是另外的人没有反映,把他打发走了,这也会好笑。
(2)情节上的对比:amy让男伴做爱时说脏话,男伴说了,可是说得非常没意思。
这种错位让观众觉得好笑。
amy和男友吵架,这是男友主动发起来的吵架,可是到最后,amy话多得男友睡着了。
amy最后想投篮让男友impressed,结果最后却一下子摔在了地上,这是一个极度夸张的反衬。
(3)人物身份和形象对比:比如amy和男友在电影院和另外一个人吵架,男友就说了很多很gay的攻击性的语言,观众会觉得这些话和他的身份很不相符,这就有了差异性。
一个角色可以一本正经地说一些很扯的话,形成反差,而且他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
比如amy告诉conner她没怎么吃早饭,然后她开始数自己到底吃了些什么东西,然后观众知道她其实吃了很多东西。
amy一边跟正经的说这些话,于是就有笑点了。
intern是一个在全片当中都非常文静和一本正经的人物,但是他在私密环境当中却是一个喜欢玩SM的角色,这让人觉得很好笑。
7.其他一个人自己突然无意识地说了一些很愚蠢的话,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等他意识到了的时候又会嘲笑自己。
在一个场景结束的时候,需要一个人(处在这一幕当中的,或者不在这一幕当中的人)说一句很搞笑的话来结束这一幕。
比如在amy的父亲和amy的姐姐结束了一场争吵,最后姐姐离开之后,同桌吃饭的一个老头说“这个女人是你的老婆么?
”于是这个喜感就出来了。
嘲笑名人和知名商人是喜剧的一个点。
一个搞笑的段落结束的时候要很快就切掉,要造成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不是让这个笑点慢慢消逝掉。
喜剧当中需要有有分量的悲剧,但悲剧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都要穿插喜剧的台词或者以喜剧结束。
三年未执导筒的贾德阿帕图技巧虽有生疏,但从《生活残骸》的表现来看,调教喜剧演员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对于早就天南海北的阿帕图帮来说,这种丧失了一定风格的结果也是料想之中。
作为上个10年的喜剧“新”贵,贾德阿帕图看上去更适合做制片人:除了早期写的几个本子,几乎无聊得不忍直视;导演作品虽然不多,又臭又长的通病却从没治好。
简而言之,有些过时了。
喜剧圈风向的更新换代,不比青春片来的慢。
前一秒观众眼里还是杰森席格尔挺着大白肚子说不利索欲言又止,后一秒已经在看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怎么折磨高帅富同伴了。
而又过了一秒,到处都是凯文哈特喋喋不休的小影子。
21世纪初期的那几年人心惶惶的群体性心理不安状态,早就被层出不穷的新常态磨得一干二净。
死守着中年危机的固有地,实在是作用不大。
自2011年的《伴娘》挖掘了保罗费格之后,后者在女性喜剧,尤其是以梅丽莎麦卡西为核心的女性喜剧领域大战四方。
虽然喜剧风格不同,但正经的浪漫爱情戏,的确是在逐渐萎缩。
市场已经不喜好这一口了,而随着保罗路德、杰森席格尔为代表的最后一批阿帕图帮核心成员的逐渐自立,贾德阿帕图也渐渐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遇。
这个时候,在小荧幕上奋战了10多年,总算是闯出名堂来的自黑大户艾米舒默出现了。
从小荧幕跨到大银幕,是每个演员,也包括喜剧演员的梦想。
君不见黑人兄弟Key & Peele也放下了Comedy Center的节目,更何况Average American Woman的典型代表:艾米舒默了。
样貌平平身材丰腴,不如梅丽莎麦卡西那样“自暴自弃”,也不如SNL出身的蒂娜菲、艾米波勒、克里斯汀维格等前辈们美型。
看上去就是个普通人嘛。
然而艾米舒默三俗起来也是难得的惊人,黄暴起来不遑多让。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做的是Stand-up Comedy而不是倾向于角色扮演的sketch,在找“点”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这一点很重要。
好的喜剧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生活体验。
《伴娘》的本子就是克里斯汀韦格参与写的,而艾米舒默写起来更是游刃有余。
《生活残骸》几乎就是非常传统的浪子回头的故事,只不过把主角做了个性转,来了个浪女而已。
但因为身份的关系,电影并没有对女子到处睡男人的设定大发直男癌,而是用更温和,更熟悉的态度,来平等地正视男女关系。
这种意识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电影圈的舆论更为保守,但有了电视作积累,在效果呈现上并不令人觉得突兀和奇怪。
在笑点的呈现上,《生活残骸》显得更为生活化,较之前的电视节目也更为收敛,但趣味性并没有降低,反而在贾德阿帕图的帮助下多了些日常的情趣。
虽然是从Comedy Center出来的,但本片并没有和《泰迪熊2》那样刻意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强调社会意识,但明显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而且明白如何运用。
从表演上看,艾米舒默带来的惊喜并不多,反而是离开SNL之后一直混的不太理想的比尔哈德尔让人眼前一亮。
相比于安迪萨姆伯格的贫、威尔福特的贱,“史小芳”在努力摆脱模仿大师的名号,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同时也聪明地保留了喜剧表演的优势,对位当年的保罗路德、杰森席格尔,实话要强多了。
老实讲,这一代的喜剧人,要比他们的前辈更会思考。
虽然喜剧水准和创作意识一时半会是追不上威尔法瑞尔亚当桑德勒,更不用提史蒂夫马丁和艾迪墨菲了,但是会思考的人,在哪里都是宝。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设定的缘故,本片有不少NBA明星的加盟出演。
勒布朗詹姆斯和斯塔德迈尔的首秀可以说是相当地成功,毫不怯场落落大方,台词说的也是相当溜。
比起当年《空中大灌篮》的乔丹同志,要高出一个段位。
《生活残骸》在客串上也是一如既往的阿帕图范儿,许久不见的马修布罗德里克和未来的“闪电侠”埃兹拉米勒露了个脸,而梅丽莎托梅和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又来了一次安妮海瑟薇和钱老板在《情圣囧色夫》那样的戏中戏。
而蒂尔达斯文顿改头换面以后一直有种阿丽森詹尼的错觉,不留意的话基本认不出来。
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采访》里出演重要角色的兰道尔朴也一炮而红,不仅有了自己的电视,也开始出演能被人认出来的配角角色。
而对于SNLer来说,最大的惊喜应该算是凡妮莎拜尔、莱斯莉琼斯、皮特戴维斯三位现役卡司成员的出现了。
皮特戴维斯尚属初出茅庐,莱斯利琼斯可以算是为新《捉鬼特工队》热身+混脸熟,凡妮莎拜尔还是一如既往的傻大姐。
对于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来说,电影在节奏上面虽然努力有所把控,但最后的半小时还是完全陷入了阿帕图式的毫无意义,硬生生把时间又拖了出去。
如果不是因为前半段尚属紧凑,简直无异于作死。
但退一步说,《生活残骸》作为一部结合新时代喜剧和经典浪漫爱情戏的作品,算不上有多少创新,但的确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即使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仍然有些缺乏力度和佐料,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一部拥有出色角色和有趣剧情的优良喜剧。
i.mtime.com/cydenylau/
'You got your doll,you love your doll,but what if I told you,that was the only doll you're allowed to play with the rest of your life.How would you feel?Sad.Cause there's a lot of other dolls on your shelves.And if you play with other dolls,you can't have that doll any more.Even though that doll doesn't really want to play with you at this point.You're both living a lie.There're other dolls you like,and they are making new dolls every year...That's why me and Mom are getting divorced.Monogamy isn't realistic.'‘’你得到了你的玩具娃娃,你喜欢你的娃娃,如果我告诉你,那是你余生允许玩的唯一娃娃。
你会感觉怎么样?
悲伤。
因为你的架子上有很多其他的娃娃。
假如你和其他的娃娃玩,你就不能拥有那个娃娃了。
即使那个娃娃此时此刻并不想和你玩。
你们都做人虚伪。
有其他你喜欢的娃娃,他们每年也在制作新的娃娃......那就是为什么我和妈妈在离婚的原因。
一夫一妻制不现实。
“如果是中国人向子女这么灌输理论,一夫一妻制不现实,别人一定会说他不是东西,教坏小孩吧。
电影中美国的小女孩长大后,虽然经历了一段频换男伴的时光,但是最终她还是想要一夫一妻、稳定下来的,而且也成功了!
别人也没有道德绑架她,用贞妇烈女的古训来压迫她,可能这就是中国和美国国情的不同吧,也有可能是喜剧不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吧!
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有歧义,懂了很多道理,未必能照做,懂了很多道理,也未必能保证道理有用。
是在B站看的这部片,片子一开头老爸的一番说法,如果你一辈子只能跟同一个娃娃玩,你会不会玩腻,看到新的娃娃会不会更喜欢,那你怎么办。
然后就秒懂了,这个老爸玩了妈妈的闺蜜,玩了空姐,玩了服务员,玩了朋友的女朋友,玩了3P。
渣男无疑,但我心里的字幕从弹幕里飞出来,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
不仅是男人,女人也会烦。
艾米是不打算相信男女关系了,她放浪形骸,天天喝醉,性经验多得可以写教科书。
与其说这是来自父亲的感情伤害,还不如说基因遗传的作用更大。
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标准的都市女人,说到底不是不相信爱情,是不敢相信。
她觉得相夫教子很无聊,孩子很无聊,有个老公也很无聊。
是的,像我们一样,还没有经历过生活,已经有了生活观。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其实不知道生活会走向何方。
大龄剩女常常是这样的,设置了诸多限制跟原则,隔开的岂止是别人,还限制了自己。
有的时候作天作地,搂着睡太烦人,工作的时候不想接他电话,约会也不要太频繁。
还有就是绝不妥协,或者偶尔妥协的时候,拉个臭脸,告诉你老娘就是不爽。
男主真是撞到克星了,所谓克星就是你爱她比较多,隐约觉得不对劲,架不住脾气好地一昧忍让。
其实爱她什么呢,就是最怕说不清楚,看第一眼的时候就发了懵。
本片配角阵容也非常强大,靠着他们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笑料,蒂尔达女神演神经兮兮的上司,女人到了某个年纪,要么走向家庭生活,要么越变越神经病。
勒布朗詹姆斯,跟男主形同闺蜜,坐在场边问女主你到底爱不爱他,反差萌得一塌糊涂。
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因为这是一部轻松爱情喜剧。
男主并没有你叫我滚,对不起,我滚远了。
而是她想你时,就跳着啦啦队舞去看你,跟你说我爱你。
一切都很梦幻,在NBA的场子里,在众朋友、陌生人的面前,确认爱情,虐死单身狗。
可是在现实里,我们都理性得不得了。
我们不妥协,相信爱情,却不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做一点点努力,因为怕失败。
有过亲密感,再失去,我们都知道这个过程何其艰辛。
有个朋友前两天来看我,说你就多睡几个,怕什么,睡到一个对的就成了。
这个过程也许很长,也许很短,但是也别抱太大希望,顺其自然。
道理是蛮简单,然而生活好难。
首先哦,我是冲着Bill去的。
SNL时期,他是我最喜欢的卡司之一。
离开SNL后,就眼巴巴的期盼着他的各路电影。
首先看过的是和wiig姐崩溃姐弟,然后是和amy合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冲着男主的身份,又看完了两小时的爱情片。
总体来说,他的风格类似,似乎不像SNL时期给人印象深刻。
关注。
其次,女主艾米,喜欢啊。
之前只看过她在ellen秀的一些采访片段,想说怎么能有胖乎乎的这么有喜感的女孩子,看久了还能让人略有爱怜。
敢于自黑重口味的女谐星,好莱坞似乎不多。
特别是越看越性感的这种。
然后,是蒂尔达,浓烈的烟熏妆,好吧,我是完全习惯她的中性装扮,没认出来。
再然后,瓦妮莎、pete、leslie,客串出场,snl聚会吗?
再然后,森森感觉到詹姆斯的“感性”,外形和角色反差这么大,好玩。
从来没有看过Shumer的秀,不过小资们对其普遍好评。
这个姑娘的外貌,就和她女老板对她的点评如出一辙。
不丑,不艳,不美,不骚。
于是,对于这个妹子能放倒如此多的男人,除了伶俐的口舌,还得要“伶俐的口舌”了。
身材还是不错的,不过我还是不禁对此女几十年如一日的漏逼短裙侧目。
这个片子吧,想走小清新来着,却被MBA给活生生毁了一逼。
明显的整个故事像是几个写着不同风格内容的写手生拼硬凑起来的。
如果去掉打篮球的货和家庭故事,此电影就是Shumer版的欲望都市。
如果去掉谈恋爱和篮球,这就是一部关于一个被大麻和酒精困扰一生的放浪女子的故事片。
如果去掉篮球和滥用,这就是一部关于从无名小店biu的直升Vouge的立志电影。
如果去掉篮球,剩下的我都能接受。。。
所有关于纽约的电影,如果与情欲挂钩,基本是以女性视角切入一个浪漫的故事的。
不过,如果去掉浪漫,我只看到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我不是女权主义,可是为什么美女,玉女,修女,浪女,谈得总是律师,医师,什么师。
好莱坞男人狭隘的眼光。
仿佛上城的那些几十楼高的公寓,只要打个炮且打对炮,你就能拥有一个美丽结局。
结局是,你们到城外买别野,那种渗透着英国殖民时期浓浓的银子为的建筑。
一丝不苟的花园,美丽的白人小孩儿,朝九晚五的丈夫,家里做着家务考虑买几千刀一条的浴巾的老婆。
噢糕,如果生活如此简单就好了。
突然让我想到了Gone Girl。
那个故事被写的如此惨烈,恐怕与女主角变态和男猪角渣关系没有太大。
那是因为,少有的一次在荷里活的电影史上,女性被赋予了智慧,手段和财富;而对立的男性,只是一个大街上满地跑的蛤蟆。
不是说Shumer只是一个大波浪女,这个片子我嗅到了她的诚意,却没有看到好的作品。
Shumer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纽约客,生于纽约,曾经家庭富裕,是英式别墅门口的那个白人小孩儿。
可惜后来家门落魄,她也品尝了做轮渡,挤地铁,做平凡人而已。
想要做一个witty的人不难,只不过搞fuck和大姨妈的笑,还只能属下流。
最后的再次吐槽NBA。
你们这个德行简直就像惠特你休斯顿过气后去中国巡回演出的状态。
我已经没什么可以呕吐了。。。
不论你已走上人生巅峰,亦或正处于人生谷底,你的生活里都会有残骸,比如没完没了的酒会、社交,和没日没夜的游戏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they are useless but necesary!
其貌不扬甚至无法引起别人好感的艾米,对婚姻充满着恐惧,私生活混乱,出口就是性的谎言,换言之就是大人们说的玩世不恭。
然而就像艾米念他父亲的悼词一样,这个人得罪了身边所有的人,但所有人都喜欢他。
活着本来就是自私的,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一直相信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最终都会影响到(为了)自己。
影片其实讲述的是各类人的人性弱点,艾米害怕长久相处暴露出的问题,妹妹不善于表达,艾伦自尊心强,女上司独断专行,女同事过于善良,球迷排斥其他球员不论对方多么优秀,勒布朗过于利益分明。。。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些弱点堆在一起就成了巨大的残骸,但,这不就是人生吗?
勒布朗确实很出彩,哈哈!
导演是一手炮制美式现代都会爱情喜剧类型片的Judd Apatow,导演过《四十岁老处男》,《一夜大肚》;制片过很多90年代的脱口秀,包括像《本斯蒂勒秀》,金凯利的一些低成本喜剧,大部分他自己导演的片子和《伴娘》。
女主演兼编剧Amy Schumer在美国拥有自己的脱口秀Inside Amy Schumer,家喻户晓。
片子奉承《伴娘》和导演Judd Apatow的优良传统,充斥大量限制级元素,女主角开篇床戏就大吼尺寸太大好痛好痛!
本片终极探索也是美国典型都市环境下有承诺恐惧综合征的事业男女们突破自己的故事,不论是Amy Schumer饰演的女主角角色还是Bill Hader的运动医生角色或者是Tilda Swinton饰演的如同Anna Wintour一样的歪斜女老板角色都是典型的美国都市中年缺乏安全感,性欲旺盛,面临40年限,事业平淡的承诺恐惧综合征患者。
片子在结构上和《伴娘》极其相似,女性主人公在情感和事业期的瓶颈通过自我反思和生活达到精神顿彻。
极度生活化的对白和口无遮拦是的情色端子鞭笞着观众脆弱的心脏。
引用片中Tilda Swinton的话说“我喜欢你,Amy。
你聪明但又不太有头脑,你可爱但又不够性感。
总结一句话:你挺low的。
”
一向女丑难寻,Amy Schumer 是新崛起的出色的女丑。
喜剧的标准就是它让你笑的时候你笑了没。
我看这部片就笑了。
我老公看的点就和我不一样,一个劲儿的说干嘛要找amy schumer一夜情啊太不现实了。
有关系吗?
这是一部挺勇敢的喜剧,有很多笑点都介于offensive和好笑之间(比如大量的种族玩笑),但是成功的落在了好笑这边。
为Tilda和Ezra的客串去看的。妈啊简直片如其名车祸现场,里边段子单拿出来看还是够笑个小半天的,咋放一块都这么别扭呢。kickass下的种子竟然是腾讯视频,天朝么么哒!
艾米舒默把自己写成了男人都无条件爱她的万人迷,可。。。好尴尬(•̀⌄•́)
暑期档最爆笑的片子。太爱Amy Schumer了,黄段子手写剧本太搞笑了。勒布朗詹姆斯客串的抠门Gay蜜和健身狂男友也是笑点密集。阿帕图从烂仔帮电影里转身,捧起了段子手新星。
蛤蛤蛤
谢谢她能得救
就喜欢这些人物角色叨逼叨的特憋逗 喜欢艾米舒默!
太喜欢了去电影院看了两次。开头非常Amy Schumer结尾非常Judd Apatow。看得我又笑又哭,又笑又哭
十分无聊 毫无笑点
烂片
BJ单身日记的纽约版,亮点大概是那些神一样的体育明星和解说客串……终于知道Daniel Radcliffe遛群狗的照片是哪儿来的了,以及仔细看1:41:42时NPH神奇地出现在了虚化的背景中……Bill Hader太暖了太暖了太暖了><
好无聊。snl卡司无法拯救的无聊。James小气是唯一亮点。
你俩丑成这样,找再多名人外援都没蛋用
Consistent laughs and claps throughout the movie. That says something.
bill好可爱哦
阿帕图在倒退
一个月前标的还会自己消失
也太无聊 看不完
Put yourself out there. ps,Amy还是拍小短片比较精彩。
who knows amy schumer can dance like that
不太能理解现在的chickflick女主颜值已经可以低成这样了,想想90年代的megryan, 大嘴罗伯茨,难道真的是为了说明睡多少人和脸其实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