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这部片子是02年在HBO ASIA。
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部HBO自制的电影连播了六七遍。
第一次看是大概晚上的11点多,一个人蜷在宿舍的大沙发里,几个室友都睡了,昏暗的几盏射灯还亮着,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欣赏所谓的“艺术电影”。
深深沉迷于Emma Thompson那标准的伦敦腔,和其他几个美国演员的口音比起来,平添了几分优雅和高贵。
不得不佩服HBO的中译员,台词翻译地十分精准,John Donne的诗歌也用半文半白的方式意译,美轮美奂。。。
在最后Vivian死的那段,几乎不能呼吸,等音乐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是满脸的泪水。。。
音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cI74tOsMc&feature=related,好像是德语什么的配音版本,只听音乐。。
看完之后眼泪不停在流,突然到了嘴边的想法和感受却一点都描述不出来,这可是生与死的话题啊,我……看到贝宁教授说,她恐惧她害怕但是她却不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感同身受。
就像某个孤寂的夜晚,我蜷在被窝,想到死亡将会将我带走时来自内心深处的寒战与恐惧,我那么深切的感受到它,这份恐惧将我拉入深渊这份恐惧团团包围,但我却无法将它描述。
电影里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虽只有这短暂一眠,醒来却已然成就永生”,再看一眼这句台词还是会情绪涌上上心头。
没有人能有资格去谈死亡的体验,我们永远都站在“生”的维度里去谈论“死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矛盾,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里看死,我们恐惧那一望无际的寂静,我们恐惧那死亡的未知,但可笑的是,真正在死亡里的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恐惧,因为死亡就是什么都没有。
抛开生死的宏大话题,谈谈观影之后对我的影响吧。
就像那位聪明的实习医生说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去探究生命价值,会疯的”,我想他想表达的是,“生,本身那么美好那么幸运的事情,为何抛下对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而去空谈空研究生命的意义呢?
“。
现代生活,我们大部分会压力过大,定要赚钱,定付出所有的时间与心思在工作上,当工作无所成就或寸步难行的时候,仿佛生活就完全停滞。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工作,金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这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已呀,难道我们能说贫穷/能力不强的人就不能或者没有资格幸福快乐了吗?
所以现代人呀,放过自己吧,在能保持生存的前提下,好好生活好好体会人生。
在电影的开始,几乎像是与人对话一样的,冷淡如这个患癌症的病人,她几乎没有什么错愕的接受了她的病症。
她接受治疗,在电影的前半段唯一的波澜就是在面对她过去的学生,给她做骨盆检查是的尴尬,她觉得羞耻,前半段我认为唯一的心情波动对于主角来说的,主角是一个自信严格的教授,像个老教授,但是却稍稍年轻的“老教授”。
对于她的回忆她第一个回忆主要在她之前学习研究John Donne的教授,那个教授严厉的教训了她,但是她却认真听着,看的出她很尊敬她的教授,在我认为她也成为了和她教授一样的教授,也许每个研究Donne的人都是这样。
前半段的回忆可以看出她热爱她的课堂,她经常出现在类似于幻觉的课堂当中,直到一次,她出不来,护士,对她来说很好很温馨的护士,很重要很重要的护士。
来叫醒她,叫她做体检,她激动的拒绝。
最后生无可恋的去了,结果检查的人要休息了,(无语)。
后半段她痛,她其实很痛,what are you feeling today.听到后面最没有感情的一句话,她总是回答i am fine。
无论什么时候。
那个护士让我觉得像是她在医院的唯一的支柱,安慰。
最重要的过去教她的那个严厉的教授来了,来看她,问他你感觉怎么样,她哭了说她疼,像奶奶一样的人物她第一次哭了。
老师问她要听Donne的诗吗她带着哭音说不,我唯一笑的地方,觉得可爱。
直到她的酣睡,教授亲了她,离开,我都想代替她说不要走。
她离开了,我没感觉那是不好的,解脱。
护士阻止了抢救,谨遵她的要求,尊重的让她离开。
深知我心Wit一部安静,残忍的影片.它几乎是Emma的独角戏,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雷厉风行的大学教授,到形同槁木的病患,以及最后病床上静止了的生命.毫无悬念,由生至死,毋庸置疑的理所当然,而又不会让人觉得无趣.全凭演技、独白与情感支撑起一部经典.Vivian Bearing, 哲学博士,大学教授,主攻John Donne,苛刻严厉,说一不二,突然得知患有罕见卵巢癌. 片头Vivian与Dr. Kelekian的对话,Vivian的坚忍可见一斑,8个月实验性强度治疗不是儿戏,而是生命.治疗期间,Vivian独处的时间里,安静到无法意识到时间的流动,时间过得那么缓慢,而又稀薄可见.回忆过往,Vivian再次认识了自己的生命.E.M. Ashford 是Vivian的文学导师, 在她的回忆中,首次出现了John Donne的这首诗: “Death be not proudDEATH be not proud, though some have called theeMighty and dreadfull, for, thou art not so,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Die not, poore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From rest and sleepe, which but thy pictures bee, 5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low,And soonest our best men with thee doe goe,Rest of their bones, and soules deliverie.Thou a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And dost with poyson, warre, and sicknesse dwell, 10And poppie, or charmes can make us sleepe as well,And better then thy stroake; why swell'st thou then;One short sleepe past, wee wake eternally,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生,死之间,是一个逗号,还是一个惊叹号? Ashford说, 生、死、永生,他们之隔着小小的逗号,只需经过小憩,我们将会永生.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协助Vivian治疗的Jason,一个医学院的年轻学生,恰巧大学期间修过Vivian的课.他英俊,聪明,野心,意气奋发,认为 “癌”是极为了不起的,完美的,因此潜心研究癌症.像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男生一样,他们优秀出色,只是这样的他们,身上缺少一种personal feeling, 或 human kindness, 或是中文的人文情怀.这份人情关怀与善意,Vivian在病重后期一直期求着.Vivian一直知道,自己的病不会痊愈,有段诗,她在检查时自言自语, : “This is my play’s last scene, here, heavens appoint my Phil grime’s last mile. And my race, idly, yet quickly run. Hath this last pace. My span’s last inch. My minute’s last point. And gluttonous death will instantly unjoint my body and soul. ”极度恐慌时,Vivian自言自语, “我要躲起来”,躲开上帝,蜷缩成一小团.她已经渐行渐远.E.M. Ashford是唯一来看望Vivian的人,当初德高望重的导师,这时却更像是慈母,脱掉了冬靴,躺上Vivian的病床,拥抱着她,就像是哄自己的孩子入睡,她朗读的不是John Donne的诗歌,Vivian不想再思考John Donne迷一样的诗,一本童话书才是最好的, “Now is the time for simplicity.”Vivian在兔宝宝的童话故事里,渐渐睡去,泪流满面,是因为痛,还是感怀?
如果不是上选修课我应该不会看这么‘无聊’的电影,结合老师说的说说。
首先生死 当然这里是面对自己的生死,他人的我觉得又另当别论(我去结合自己以前在医院住过的几天的经历来想象贝宁经受治疗和面对死亡的痛苦--当然那种痛苦还是想象不出来的,和面对他人离开的那种持续的痛苦感觉还是有不同的)。
贝宁研究那么多道恩的诗歌包含生死的讨论,用杰森医生的话说是越来越复杂而最后竟以复杂程度评定水平,而当难受恐惧的贝宁面对自己的死却发现其实那么多词藻都没用不如让它回归简单而“大彻大悟”。
或许几本繁复的诗集比不上小兔子的插图故事。
生死最终对于我多数人来说我想还是个难解的问题吧。
其次现代医学,片中贝宁多数时间对于各位医生来说就像试验对象(我比作学生的作业---只是任务、途径,而不是完整的人)是医学院的教学用具 是杰森研究报告的资料来源以至于他最后第一想到按下警报拼命抢救 是检查室的医生是例行公事的检查对象而他却要在贝宁到了后去休息 还有半夜贝宁来到医院杰森只是机械的说出一套处理方法就转身离开。
医生们确实很负责 但相比之下还是那个护士更有人情味些 当然我们是站在患者和观众的角度来说。
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确实造福了人 但也使机器极大的代替了原有的医患交流 少了交流就少了情感 逐渐完善细化的制度更加剧了这一点 医务人员宁可只对制度和上面而不顾病人的需求因为没人敢以身试法而担责(老师说他们出诊 病人需要吗啡但他们不能带 必须病人日后去医院拿 若遇到孤寡老人就不好办了)老师问现代医学应关注”人的病“还是”病的人“ 我倒希望将来这中间会有一个平衡 那对我们病人是最好的了 有效的医学技术与治疗和对病人的关怀尊重间的平衡 确保有效安全运转但又冷漠的制度和对病人关怀间的平衡。
(最后吐槽这个课过两周就考试 还是闭卷 选课时说好的‘考查’呢!!!...我这个非医学生为啥要来凑这个热闹...)
Pompa mortis magis terret, quam mors ipsa (It is the accompaniments of death that are frightful rather than death itself). — Francis Bacon观看《Wit》,是在北大医学部的伦理学课堂上。
片中的临床工作者未尽知情告知(informed consent)义务,无视受试者耐受能力,缺乏积极有效的安慰沟通,无疑是临终患者痛苦的部分源由。
然而,女主角薇薇安突然被诊断为晚期癌症,面临死亡威胁,自始至终的心路历程更值得浓墨重彩。
事实上,她是隐藏于统计学结论背后的极端个例。
文学教授,事业成功,个性刚强,决不妥协,却内心封闭,孑然一身。
一方面,她心思纤敏;一方面,她又身披尖刺硬壳——这样的她,注定脆弱时远甚常人。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她的研究课题,1623 年从鼠疫蔓延下死里逃生的圣徒。
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孤岛」,或许薇薇安一直以来都不以为然。
可意料之外的局面,使她被迫重新审视过去,思考自己的处境——面对导师,面对学生,面对同事,无时无刻不如「孤岛」一般。
而今这样仓促、痛苦的结束人生,难免与约翰一样,以为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随着时间推移,薇薇安逐渐冷静,恐惧散去,喃喃自语又忆起多恩的诗句:「人们小憩一会,精神便得以永远晴朗,便再不会有死亡,死神你自己将死亡」。
反复吟诵,心绪竟明朗起来,近在眼前的死亡也不再萧瑟。
看上去不堪的人生,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
她的学生始终庆幸自己能够选到她的课程,并折服于她坚韧的品性。
弥留之际,她严苛的导师来到病榻前,搂她入怀,满脸慈祥好像回到数十年前,劝她多多与人交流的时候。
那一刻,她终于确信自己成了「大陆的一片」。
约翰·多恩也是不屈不挠的抗争者。
留存的 54 篇诗歌、十四行诗,足足有三分之二在探讨死亡,简直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约翰虔诚的信仰,残酷的经历,引导他执着于对生命的思索。
在他眼中,死亡从摧枯拉朽的劲敌,成为医治生命疾病的唯一手段,乃至通向主的最终道路。
薇薇安与他际遇相逢,相信多少能感同身受。
《死亡诗社》里提到:「我们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好玩。
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感谢文学,感谢约翰·多恩,他们引导薇薇安了望生命的彼岸,意识到死亡不过是生生不息的转瞬即逝——恰如当年,导师对她的谆谆教诲:「Death is a comma, a pause… It’s not wit, it’s truth.」参考资料1. 约翰·多恩作品《No man is an island》。
2. 约翰·多恩作品《Death, be not proud (Holy Sonnet 10)》,汪剑钊译文。
原文为「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影片中引用版本为「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前后差了一个逗号。
3. 杨腓力谈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
"Death be not pround..." You cannot miss this film if you love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Perhaps moved by the forceful sonnets meditating on mortality, Emma Thompson shook herself out of her usual English equanimity that never fails to get on my nerve, and actually renders a good performance.Dust off your Donne and read those sonnets again.
很棒的电影,Emma贡献了卓绝的表演和剧本(联合编剧)。
除了欣赏Emma的表演,还有些零散的思考。
聪明的医生有高超的医术,却无护士那样的人文关怀。
他修过Vivian 的诗歌课程,但好像对他并无多大触动,他崇拜的是谜题一样的癌细胞,很大程度上把Vivian当作研究工具。
按理来说,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应该以保守治疗为主,减轻病痛,轻松离开就很好,可他们要给Vivian 用全剂量的药物(当然这也是Vivian 自己的决定)。
看到Vivian 因为疼痛在病床上蜷着身子,颤声说着“我要藏起来”,我的眼泪也忍不住了。
没有读过约翰邓恩的作品,可能之后会找来读。
赞同的一点是,死亡那一刻只是生与死的过渡,不需要惊叹号,一个逗号足够。
不近人情惯了的大学教授在癌症晚期回顾自己的一生,戏谑式的表达,加上Emma完美的表演,讨论生与死,医生对病人的救助方式。
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虽然全程很心疼Vivian ···)
作为一位出色而严谨的英文文学教授,Vivian Bearing,一位罹患癌症的独身中年女性,她在医院里生活就此打开在我们面前。
由于改变自Margaret Edson的戏剧,影片的主体基本由Vivian Bearing的独白撑起。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次示教性的检查后,她自嘲似的解释着,“在这里我仍然参与着教学活动,只不过在学校时我是教学的那个,而在这里,我是用来教学的那个。
当然,在这里的工作要为轻松的多,因为我只需展示出一个癌症患者的脸就好了。
”与Vivian由教授向教具的身份转换相对的,是Jason Posner,由一名她课堂上并未被她注意过的普通学生一跃成为了发号施令的主治大夫。
与Vivian的日渐衰竭强烈对比着的,正是Jason的青春懵懂。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Vivian半夜进入医院的时候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卖着萌对护士长说“等情况出现变化再叫醒我”。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忍受着晚期卵巢癌折磨的Vivian面前大谈着癌细胞的神奇多么令他着迷。
他是如此的年轻,会在护士长Susie Monahan面前大谈着人文主义,而后者,会在他做完检查匆匆离开后小心的帮Vivian用被子遮盖好身体,会在Vivian失去意识后仍记得温柔的为她涂上护手霜,会在Vivian病重的时候向她解释病人心跳停止后有“继续急救”和“防止急救”两个选择,会在Jason不顾Vivian个人意愿为了医学研究的继续而呼叫急救小组的时候努力的阻止了他。
在看惯好莱坞大场面和激烈剧情冲突的观众看来,这部充斥大量人物独白的影片无可避免的显得有些无趣,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观赏乐趣可言,然而这种虽由主角主观感受大段铺陈而成但又极其客观冷静的表述方式,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向我们呈现令一名癌症患者的临终生活和一名以文学为伴侣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重病之中的心路历程,这种对人生对生死的终极讨论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影片中色彩的清淡冷峭同时也对比凸显了话题的沉重,令人不由得沉静下来考虑生与死,尊严与生存。
关于死亡,Vivian起初的观点正如她不停的吟诵的诗句所言: 死神,你莫骄傲,尽管有人说你 如何强大,如何可怕,你并不是这样; 你以为你把谁谁谁打倒了,其实, 可怜的死神,他们没死;你现在也还杀不死我。
休息、睡眠,这些不过是你的写照, 既能给人享受,那你本人提供的一定更多; 我们最美好的人随你去得越早, 越能早日获得身体的休息,灵魂的解脱。
你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 你和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 罂粟和咒符和你的打击相比,同样, 甚至更能催我入睡;那你何必趾高气扬呢?
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你死神也将死去。
诗人认为,死亡或许是永恒的,而死后的永生也将是永恒的。
而到了Vivian被病痛折磨的在昔日严厉的导师面前哀诉的时候,她已经不愿再去思考那些艰涩的诗句和那些抽象的隐喻,而是静静在导师的怀抱里聆听着轻松的童话故事,这一刻对她来说,简单是世间最大真理。
由于化疗失去了头发和眉毛的Vivian,听着童话故事在病床上啜泣的样子,是如此的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大概生与死本来就没有绝对鸿沟,而返璞归真是一切复杂到复杂的极致,智慧到智慧的极致时的终点。
在95分钟的观影经历中,《心灵病房》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疼痛、无助、恐惧、绝望,还有些许温暖与安慰。
而细细体味,生与死的意义久久萦绕脑中,这次向死而生的心灵之旅,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影片中,身患癌症的贝宁教授躺在病房独自面对死亡,从最初的坚强,到害怕,再到痛苦难忍,在护士苏西的悉心照料和心灵陪伴下,在年迈导师的探望呵护与讲述故事中,“伴着天使的歌声入眠”,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贝宁的主治医师和助理医生虽医术精湛、敬业负责,但对待病人如同小白鼠一样,视其为获得数据的实验品,当着患者的面,对病情和治疗成效肆无忌惮地讨论,做检查时动作也十分粗鲁,更谈不上给予一个温暖的安慰和关切的问候。
他们对待病痛与死亡麻木不仁,正如我们身边不少医院和医生的现实状况,值得反思。
其实,对待死亡,本应向对待生命一样尊重。
生命与死亡并不截然分开,正如约翰·道恩的第六首圣诗所示,它们之间只用逗号隔开,死亡是生命的延续而非终结。
前些年品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就很认同其观点,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后,肉体也就成了一副臭皮囊,或烧了,或埋了,但灵魂是不灭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经历各种苦难,修炼灵魂。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心灵病房》呈现出一个真实境况: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
现代医学迷失在了浩如烟海的知识与技术之中,却忽略了医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其实,医学从人类的痛苦中开始,又回到解救人类痛苦的职责中去。
既要有理性的救治,又须有悲悯的情怀。
既知死,反思生。
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珍惜眼下的一切,亦然值得深思。
杨绛先生说,与人的肉体和灵魂相对立的,是人的“灵性良心”。
“灵性”是人们判断与衡量真善美的能力,良心就是促使人们行善,按照道德标准做事的能力。
“灵性良心”往往与人的本性——“食色”相矛盾。
这种矛盾也许就产生了世间的各种烦扰与忧愁。
人生一世,怎么过都一样,现在的苦恼、劳累、病痛……也许都是修炼灵魂的必经之路。
如果遇事都能拥有“旨为磨练灵魂”的心态,很多烦扰也就迎刃而解,生命的宽度也得到延展。
仅有长度和宽度还不够,生命也要有温度。
我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不在于一个人积累了多少成就,或有多么耀眼的光环,而在于其内心有多少爱与宽容。
唯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面对死亡,才不会恐惧;唯有爱,才会让生命有意义。
需要耐心来看的一部影片。死亡和疾病面前,病人往往难以保留尊严,甚至是对自身选择的控制权,痛苦和恐惧是个人体验,他人再富有同情心也无法真正感同身受。面对人生最后一段路,任何人温情的一点陪伴都成了极大的安慰,但这依然无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即使内心通透。念及此,亦感到了恐惧……
Why?
片子没超过100分钟,却让人看的感觉很慢很慢,女主得病之后的身体、心理状态就这么直白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你能看到那痛苦、恐惧、无奈,Emma Thompson演得太棒了,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过电影整体文艺性太强稍显沉闷。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总能找到你的共鸣,你的泪点,你的笑点,以及你的思考。
主角薇薇安从感性书本上理解死亡到自己真正体会死亡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死亡前的自白。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
如果患了癌症晚期还不如有尊严地自然死去
20120220 @ home : stunning emma thompson /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1、看得我心有戚戚。一具热血之躯,被一堆冰冷的器械摆弄,听着医生毫无表情的描述,还要服下酸碱各异腐蚀性不同的化学品。这些都是我这个浅薄之徒理解不了的。2、约翰堂恩,要不要买本他的诗集看看?
Emma演得固然好,对接受死亡这一主题的诠释也很到位,但电视电影造成的配置问题太影响观感了
可以
关于生死和其他
平静记述主角的独白,以前没看过这种形式的,悲伤的氛围医院啊,有点人文关怀,但不多,到底还是把人物化的地方
艾玛汤普森动容的表演,让人勇敢面对痛苦,让人平静接受死亡~
前半程一直在看女主角絮絮叨叨 竟然没看完…
关于死生的独白,从晦涩复杂的John Donne绕回到Runaway Bunny这样简单的童年原点,同《午宴之歌》的表现形式很像。艾玛婶在这里竟然还有点神似KST。
生产再也不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在为生产服务。医学也并没有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某种角度说去,它只是规定了我们该追求什么。当一切终结,连死亡都失去了意义..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