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没有早点看到这部影片,我这人看电影很简单,能打动我的,我觉得它就是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打动我的不是故事,而是范伟的演技,太真实了,真实到我眼泪汪汪。
想起多年前初中那会跟我爸因为学习、打架的事吵架,我爸骂我,后来又平静下来不说话,在这部影片中我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父亲。
小人物电影很好,因为我们都能看到我们自己不是吗。
范伟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影帝!
我要二刷!
我有挺多想说的,却不知道说啥。
为什么这么善良温顺的活着却要受欺负。
为什么不去惹祸却会中招。
为什么一退再退却要得寸进尺。
好人就得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流氓还在蛮不讲理为所欲为?
我们都是普通市民,我们都奔着个念想过日子。
蹬了自行车就能向前,但过日子没有车把手,不知道会不会撞树上。
也没有脚踏板,根本没法往前蹭。
那日子该怎么过,生活的出路在哪里。
可好在,监狱里饭还是照吃,含着眼泪还能拍根黄瓜,有气血就能跟着老师的公交车。
我是要迷上范伟了,这演的哪是戏啊。
洗脸那里是慢吞吞的生活纪录片里一个顿顿的爆发。
片子也很好。
倒汤给儿子,给妹子送花探个头后放下就跑,老师在公交车上回头看送她回家的孩子,给教导主任按摩脖子,送戒指,搬家具,剁手。
回来拍黄瓜,捐300,抢钱,儿子嚷嚷不写检讨,告诉阿姨咱家请不起您。
送饭,板砖尾随,砸车,蛋糕,先120再拍人,爸咱两个人也能过,洗脸,扣下信件,我一定好好学习,猫脸。
我就是喜欢这些。
刚看了新浪潮首作的《四百击》,最近又出了实验性电影DAU系列,但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国内这批。
我没那欣赏水平,思考能力,野蛮生长不加修剪的我不喜欢。
电影本就没有高低,晦涩和粗砺不可作为优点。
“你不是去炸碉堡的啊”“可是他疼我。
”“我不和流氓打架,我不是流氓。
”“有人倒在地上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
”“爸我一定好好学习。
”“就是太短了,就像只过了个暑假。
”“我有时候还挺聪明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隔一段时间就想找一部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电影来看。
上一部看的类似的电影还是刘震云编剧的一句顶一万句,可这部电影比上部还要早,但故事都是县城小家庭里的矛盾纠葛。
范伟转到大荧幕之后拍了很多小人物的电影,大都是无奈和挣扎的化身,之前看过的耳朵大有福、跟踪孔令学、即日启程都是类似的。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小人物的内核都是不变的。
看车人的七月同样是这样,但这部影片似乎不想给观众那么简单的电影式的合家欢结局,反而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结束了这个七月。
七月有点燥热,杜红军刚开始在这个七月里充满希望,可是刘三的出现让希望一步步走向绝望。
但是他不愿绝望,心里仅存的一丝勇气让他在七月里办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给孩子过生日,给自己和家庭一个交代。
尽管这个交代断送了他自己,可是他笑了,笑得释怀和坦荡。
或许这是他一辈子唯一的一次冲动,或许他早就该冲动一次。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不该成定理的定理:自私到了极致就是无私。
这是多么罪恶的想法和勇敢的做法,人们往往为了和世俗妥协,不敢冠以勇敢这么正派的词,“懦弱”是人们最喜欢用的形容词,可谁说出这个词,都带着点违心的感觉。
到底是勇敢者口中的懦夫值得敬佩还是懦夫心中的勇敢者值得敬佩?
问问自己心中那个燥热的七月吧,没人能给你答案。
首先,少年的赤子之心给我太多感动,虽然他没有什么表情,看似呆呆的表情下却有一颗真诚敏感的赤子之心。
他对感情真诚坦然,不忘记送给喜欢的女同学一束花。
他懂得感恩,知道老师在西北建设的孩子离世后担心老师出事,骑着自行车追公车安慰老师。
虽然家境贫寒,心中却有大爱。
把自己最珍贵的邮票卖掉赚了300块,捐钱建设西北,用这种方式安慰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捐钱目的后都触动了。
特别是最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去父亲服刑的山坡遥望父亲,何人不触动!
小宋真的是个小天使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会明白小宋为什么那么懂事,因为父亲老杜潜移默化正直的影响:老杜虽然是一个看车人,却懂得人情世故为他人着想:不管是在工作上会给上司一点小好处还是给老师说好话,还是去找女主前夫说如果离婚就尽快离婚不离婚就对女主好一点,对女主说如果愿意离婚就一起打官司不愿意离婚那家具也就算送她开始新生活这样站在女主的角度。
老杜不是胆小怕事,而是知法守法。
当然,这个电影之所以如此憋屈,正是因为那是一个普法正在推进的混乱年代,不守法会耍无赖的反而可以如鱼得水,例如吴三这样的无赖,出狱归来老婆已经把债还清,他动动拳头就能让女主畏于武力而伺候他,耍耍无赖就能去老杜家里搬走老杜买的新家具,耍点心计去老杜看车的车场砸车毁了老杜的饭碗。
这样无耻的一个人却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每天不用干活就靠女主劳动养着,花生啤酒可舒服。
守法本分生活不使用暴力的反而不被法律所保护:比如女主离婚不成,比如老杜被吴三砸车丢了饭碗。
当然,生活中有吴三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他们没有礼义廉耻忍耐克己一说,好吃懒做爱喝酒赌博,价值观也是享受至上。
老婆对他而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属于他的物品,因而出狱后首先就要怒骂对方跟别的男人走,而不会考虑一点点这些年她还债的心酸。
这种人觉得,我受苦,你就得跟着我受苦,哪有主人受苦自己的狗却追求幸福的道理?
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这种人格最后往往都是杀人犯,因为太自我太自私。
反观男主的格局:得不到就祝你幸福。
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真是存在云泥之别。
这无疑是一部恐婚电影,一部嫁错人引发的连锁悲剧:嫁给一个赌鬼家暴男,不仅会自己遭遇无法摆脱的地狱折磨,还会连带身边的人变得不幸。
女主在嫁给家暴男时,所有家人都反对,而她却恋爱脑还是跟随他去了,于是不出意外的,从“怕他会离开”的甜蜜变成“怕他杀了我”而恐怖片。
女主怕离婚吴三会杀了她,老杜被女主的软弱卷入这样的情感矛盾中。
但是他们忘了,对于欺软怕硬的人来说:但是软弱并不会换来坏人的怜悯,而是进一步的霸凌罢了。
家暴只有一次和无数次,法律需要完善去保护弱者,也需要女性意识觉醒起来团结起来保护自己,有真正保护妇女的女性物质,整个社会形成批评的风气,而不是弹幕里轻飘飘的一句:家暴报警也没用。
这样的论调不就是在给这样的现象推波助澜吗?
不就是在告诉家暴者你尽管打吧反正也不会有事。
由此,越来越多的女性便会以不婚去反对这样的不公平,因为不结婚也许会孤独,但起码不会被打。
是孤独可怕,还是被扇耳光打拳头可怕?
看完电影只想说:远离恋爱脑的女人,要衰就去衰警察局门口别衰我门口,会变得不幸!
所有倒霉的事情碰到一起,还让不让人活了。
评论里很多人在探讨小人物的不幸,窃以为,这就是一个不幸的七月,如电影标题所述。
看车人的七月正值水逆期间,各种倒霉的事情串在一起,构成了他爆发的一瞬间。
欺人太甚的刘三,态度暧昧的那谁,用父辈的话说,就是,这样的一家人你惹都不要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我看也是。
倒霉就倒霉在,最讨厌惹事的人,把一堆事儿带回了家。
儿子是自己的,而且到最后,也只有儿子是自己的。
这不是小人物的心酸,这就是把你憋屈死,无数个憋屈的事件集合在一起,告诉你,有些事,你越怕,它越要找上门来。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因为头条内的视频里看到了范伟拍黄瓜做凉面。
电影开幕的初期大概了解了关系链:离婚父子和因故单身的女人。
好吧,平凡人的生活照样有烦恼无常和惊涛骇浪。
下岗后男人艰难而努力的生活、青春期孩子善良而无畏的冲动、变故中女人懦弱和可悲的怜悯。
怎么说呢,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努力而平凡的活着……因为只想过得更好一点。
老师突如其来丧子的悲伤、孩子单车追逐师乘公交的纯爱、女人好景将至却骤然而逝的无奈、男人无力争取却至情所至的表态。
好吧,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活着,或许也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只不过,怂一点,或许,都更好过。
“那个混蛋出来之后,打你、打小宇、搬家具、剁我手、搬家具,足足干了五件伤害我的事情,我准备给他五个板砖,结果三块就不省人事了。
” 杜红军在铁窗里对着前来看望他的小宋(以前相好的)说了以上这些话,一个老老实实的人被欺负成什么样,才回傻乎乎的拿起武器,发泄心中的委屈。
是一部好电影,建议去看看。
戏里杜红军朝刘三脑袋上拍砖的时候,真替他痛快,可算出了这口恶气。
可一个善人做恶事,招来的也只能是恶报。
这一下冲动的爆发很像是长久以来懦弱和卑微的报应。
杜红军好像在所有人面前都矮人一头,作为看车人时得装孙子,偏偏儿子就在身边直愣愣地看着;儿子面前也毫无做父亲的威严,即使威严起来也持续不了太久;刘三面前更不用提了,像个被人揉来揉去的面团。
好几次看起来要爆发,硬生生又用窝囊的理性给代替了。
可杜红军又能怎么办?
他有的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身份,一份看车人的工作,和一颗老实过日子的心。
那些破事远远超出他处理问题的范围和能力了。
小宇找刘三复仇未果后哭着跟小宋阿姨说:我爸都这样了还跟着您折腾,我家请不起您,我求求您,以后别来我们家成么?
儿子替老子跟老子的意中人求情,实在没辙了。
杜红军眼见这一切,心里头的无力感又重重的增加了一笔。
最终所有的情绪被儿子的生日蛋糕所引爆。
但就算愤怒到了顶点,他仍旧保留着身为老实人的克制,提前叫了救护车,他怕刘三死。
更怕自己死。
往好一点想,父亲难得的一次果敢彻底唤醒了儿子,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形象总算硬朗起来。
但杜红军很可能还会继续卑微地活下去,就像现实中,卑微的人无法反抗生活的权威一样。
红军。。。
窝囊废一个,投机取巧钻空子,乘屁民刘三无法反抗之际,破败刘三婚姻小宋,连名字都没有,却姓宋,宋家的女人哦,典型墙头草,两边倒,哪边利益更大,往哪儿边靠刘三,相当于某甲某乙,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仍旧存续,本来是合法的男主人,却被反咬一口,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却造观众唾骂,惨呐,有理都没地儿伸冤,最后被红军打成口不能言加拿大当初颁奖,与2018年柏林与金马给《大象席地而坐》颁奖,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体现了出来。
老实人的意味隐忍只能换来更多的欺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几个人物的刻画也深入人心。
杜少红的隐忍式父爱,为孩子付出,为生活付出,哪怕是付出自己的尊严,只为能换取更好的生活。
小宇则是顶着愣头青的称号,虽有少年的血气方刚,但终究是抵不过现实的。
被主任叫家长,被抓紧警察局,被刘三打。
生活的现实抹去了他的棱角,渐渐的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回头后悔,放下怨恨,做起真正的少年走上正轨。
而小宋这个可怜的女性形象让人有点感觉像是烂泥扶不上墙。
虽是这么说,但心里因为对小宋遭遇的同情总是希望她能奋起反抗,反抗婚姻中的不公平对待,她的一生都被刘三牵绊住了。
刘三没进监狱前每天就是浑浑噩噩的伺候他,进了监狱后还要提他还赌债,还不容易生活有点起色,又因为刘三出狱一切又回到从前灰暗的生活,在婚姻中她失去了自己,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反抗的权利,只能暗暗的发泄自己不满,内心充满恐惧和害怕,如果小宋多一丝果断多一丝勇敢,那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或许两家的悲剧就不会有了。
我国以前还会拍这样小人物的故事,现在连隐入尘烟都要成为禁片。许多生活场景都很真实,剧情看的很让人窒息,让人难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老实人爆发了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把自己赔了进去。伤心,看的有点对未来生活感到焦虑和恐惧。看到范伟最后进监狱,他儿子在外面哭,有条弹幕飘过:他儿子考不了公了。我们的社会也生病了。
有勇气忍受这么多气,为什么没有勇气追求更好的生活?
剧情有些简单,“看车人的七月”的感觉也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展现出来,有些遗憾。范伟的一切表现均在预期之中,反而是儿子的角色与表演令人意外惊艳,关于儿子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城的所有段落,都被剪辑得行云流水。
范伟演技是真棒。但是影片没有明确的价值陈述,可惜了演技。而且没有跳跃剪辑,缺少了电影的魅力。以前我肯定喜欢这个电影,但是现在就觉得很一般了。
演得太好了,窝囊的样子演神了。虽然是生活,到电影的主题太深沉了
#七月 虽说是流水账、画质也渣,好在生活质感强,人味儿足,演员演技也好,没字幕也不影响,台词功底没话说。简单而又善良的年代,可惜善人总被恶人欺,好人没好报。
高一语文老师放的 一副老子放部好片给你们这群兔崽子见识见识的样儿 老实说觉得不怎么样 看似很来源于生活 却其实很狗血
女主太糟糕了吧,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任何事都不担当任何决定不肯做就会摆出一副“我什么都没做所以什么都不会错”的嘴脸祸害别人
小人物的被逼爆发,范伟演活了
老实人活该受欺负吗?
2022.12.06 现实主义京城底层文学,当半生逆来顺受的老杜开始尝试反抗不平等,他发现失控的只有他的生活要是一男的开门你就说送错了,要是一女的开门你就把花给她中年丧子的老师 还没办证的重组家庭真挚的师生情 他失去了母亲但从老师这里获得了母爱出狱赌博家暴丈夫来砸玻璃“咱俩还没离呢”学习好但不懂事却爱逞强的孩子底层生活的无奈懦弱中年攒了300去学校捐款被打劫自行车追逐戏没那味,演出了春游的感觉替儿子在警察局写检讨“干我们这行,不能得罪人”被刘三逼得走投无路的他去拿搬砖开了他,还自首了“你跟着我受委屈,很多孩子能得到的东西,你跟着我得不到”她真的爱老杜么?,老杜渴望她的爱倒是真的儿子最后辍学成了外卖小哥
只能说演技都很好,把故事抬高了
16岁的单车...
无语,一味地展示懦弱。
两星给父子俩的表演。不过确实不喜欢碎碎叨叨的故事,也不爱看苦情戏,拉低人物。
监控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将罪责落实到真正罪犯
温情的小人物生活视角,剧情比较简单,叙事相对平庸,缺乏人物的厚度。当然,这事搁在哪个底层老实人身上那都是大事,这故事在立意上有一种良人“逼上梁山”的命运作弄感。远景长焦、长镜头有些亮点。尤其一说的是,范伟、吕中、陈小艺、赵君几个戏骨,本片的演绎很出色,可以说就是靠这几位演员撑起了这部电影。7.5
北京夏天记忆,时过境迁只能在电影中找寻了。范伟是个好演员,特别是他演这样老实巴交市井小人物总感觉似曾相识就在身边一样。感叹十几年前国产电影能如此朴实无华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这般深入民间的作品如今很少见了
没想到那王八蛋三砖下去就内孙子样了
为范伟的表演加个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