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2024) 获奖记录: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25)最佳影片(提名) 罗德里戈·泰谢拉/玛丽亚·卡洛塔·布鲁诺最佳女主角(提名) 费尔南达·托里斯最佳国际影片 (获奖) 沃尔特·塞勒斯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编剧: 穆里洛·豪瑟 / 海托尔·洛雷加主演: 费尔南达·托里斯 /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 赛尔顿·梅罗 / 梅芙·金琴丝 / 奥塔维奥·林哈里斯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 法国 / 西班牙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25(中国大陆) /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24-09-26(平遥国际电影展)片长: 136分钟又名: I'm Still Here / 我依然在此(台)
译者说明:1)字幕是根据官方提供英文字幕翻译制作,翻译,压制,校对均是由本人一人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译者信息,豆瓣Otis Milburn.2)台词量很大,有些地方做了适当注释,方便观看,有错误可以在评论区交流捉虫,因该片内地即将引进,所以视频链接可能存活不了太久,请尽快保存!!!
若失效后,就只能提供外挂字幕,看完后24小时内自觉删除,避免侵权。
3)字幕文件未经允许请勿上传至字幕网站,或擅自修改和压制,翻译不易,感恩链接放评论区了,尽快保存!!!
非常好的传记片,惨痛的历史需要有存在的人作回忆录。
先科普一下影片背景:在巴西独裁统治时期,大量演员,歌手艺术家和政治家被关押。
并遭受酷刑被要求指认其他相关人员。
被抓走的父亲鲁本斯是前国会议员,他负责接收并寄送流亡者或囚犯的信件,帮助那些无法与政治犯取得联系的家人。
影片前半段主要描述他们一家七口的幸福家庭生活,虽然不明显,却能感受到时代中的一切正在发生。
当时警察直接上门带走鲁本斯,有些突然但也是预料之中。
警察驻守在他们的家里,更是把他的妻子尤妮斯和女儿带去监狱,她们被要求戴着着黑头罩,等待拷问。
尤妮斯被关押了十几天 ,在墙上字,我们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在监狱里有人唱歌也有人哭喊。
而狱警只是用水冲洗地面的血迹,让囚犯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
片名“我仍在此”,是女主真实的一生,她用行为向世界传达的讯息。
失去挚爱的丈夫,全家人被监视,她仍坚定。
自学法律成为人权律师,为独裁统治下遭受不公的人奔走,为原住民的权益发声。
所以最后拍全家福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早年失去丈夫,独自养育5个孩子,年老又患阿兹海默。
这是怎样的一生?
但相片里的她,总是笑着。
她拒绝被眼泪和悲剧代表,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直到狗狗被车撞死,尤妮斯才第一次在外面表现出激烈的情绪。
她冲向一直在家门口监视的车,拍打车窗质问他们。
狗为什么会死?
之前有一个明显的镜头,院子的小门是关着,狗狗趴在门上冲外面狂吠。
暗示了门是被刻意打开的。
联想到他们能够随意从家里带走鲁本斯,再宣告他的“失踪”。
就像害死一条狗一样简单。
而狗的死尚且能有一个葬礼,全家人能够共同为它的离开而悲痛,可父亲的死却无人可以为他公开哀悼。
在家里尤妮斯甚至不会告诉年幼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们会无意识地重复在家里听到的话,他们随时可能会被举报。
所以拿到鲁本斯的死亡证明对于尤妮斯,是她一路抗争走来的奖章。
在所有有关丈夫的文件里,这是最重要的一份。
鲁本斯被带走后,朋友曾对尤妮斯说他是无辜的,也许过几天会就会回来。
但他却再也没回来。
而鲁本斯是否“无辜”重要吗?
独裁者去抓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依据。
片尾写出他的死亡真相,被抓的第二天就被五人酷刑致死,尸首下落不明,并且无一人对他的死亡受到调查。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因为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独裁政权会毫无预兆地当闯进家中绑架一个人,酷刑折磨,然后宣告他的失踪。
被剩下的家人可能会用余生的每一天等待,期盼和怀念。
我喜欢片中一家人自己拍的视频的片段,手持相机所带来的年代感。
影片中的角色也是有着个人意志的人,他们热爱音乐和电影。
会在家里举行聚会,和好朋友欣赏音乐和美食,热情地起舞,讨论政治。
这些时刻提醒着观影者,这样幸福的一家人的生活曾真实存在过,却被人残忍地抹去。
尤妮斯的记忆会衰退,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证据。
她所做之事,会被书写,记录。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和儿子马塞洛的回忆录,Enice晚年困于老年痴呆,逐渐忘记她亲身经历的事。
即使这部电影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小缺点是明显的,影片长度略长,以及节奏缓慢。
由于不想激烈展示独裁政府的压抑气氛,导演处理方式是刻意收敛的。
所以更考验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演技,而她对于压抑情绪的表演堪称一绝。
暴政的亲历者在衰老遗忘,国家也会遗忘。
而他们经历过的一切不应被遗忘。
我仍在此,我们仍在此。
历史不会被遗忘,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回头,不要遗忘曾经的黑暗。
不要害怕,不要屈服,哪怕尸骨无存,仍要向着光明,前进。
PS:看到一些海外影评提到作为多子女的幸福家庭的一员,他们对于影片中父亲离开的感同身受。
更加伤感一个好父亲的离开对伴侣,子女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如果你喜欢《找到你》《我是高山》这类大女主题材的电影,那我推荐你去看看这部巴西电影《我仍在此》。
整部影片几乎完全依赖女主角菲尔南达·托雷斯的优雅表演支撑到最后。
她的表现是否“炸裂”?
我觉得谈不上,但对这部电影至少刚刚够用。
从导演沃尔特·萨勒斯的作品序列来看,这部片子也算不上什么高峰,甚至让我有点不明白他为何要拍这部电影。
难道没有更值得拍的题材了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政治精英家庭的故事。
父亲是反对军政府的地下组织成员,之后被军警杀害。
可除了这件事之外,这个家庭始终是一个经济优渥的中上层阶级家庭。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将别墅出租来维持生活。
现实中,在那段黑暗历史下,恐怕有更多家庭和个体遭受的打击比这深重得多。
即使这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传记,也让我觉得视角过于局限。
相比之下,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同样讲的是一个精英家庭的苦难回忆,但他选择了从家中保姆的视角出发,用“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荒谬。
而《我仍在此》更像是一部巴西的“主旋律”宣传片。
它想表现革命,但又缺乏真正的锋利与深度。
就像韩国的《首尔之春》虽然聚焦革命,但本质上人家都是革命成功了,现在的执政者就是当年的革命者。
从执行层面来看,这部电影也显得中规中矩。
它缺乏概念、也缺乏结构,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视角或洞见。
就是根据人物传记改编的流水账。
影片前半部分,母亲被捕、释放前的情节还有一点类型片的张力,但那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戏剧冲突。
不过,我多少能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被引进到中国上映。
片中描绘的巴西军政府,是冷战时期美国支持的右翼独裁政权,而被迫害的议员则是当年左翼古拉特政府的官员。
当时共产主义在全球蔓延,很多国家都在左右意识形态之间激烈对抗。
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观众,不妨去看看戈达尔的《中国姑娘》,这部电影的海报甚至在《我仍在此》中也有出现。
顺带一提,现在的巴西政府正是当年军政府“民主改革”的继承者。
所以,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是在以左派的立场,控诉巴西右翼政府的历史“黑账”。
需要强调的是2014年,巴西军方首次公开承认他们在独裁时期确实曾使用酷刑并杀害异见人士。
但即便如此,将《我仍在此》这样的电影放在中国上映,还是显得有点尴尬。
就好比你让朝鲜观众看《年会不能停》,你的苦难,在人家看来是幸福生活。
影片中描绘的巴西军政府多少显得有点温柔:丈夫被抓后,家庭所遭受的最大困境是门口多了个监视员;银行账户没被冻结,出入海关也不受限制,还能自由接受国际媒体采访。
监视他们的军警没有搜查、没有恐吓,甚至还挺礼貌。
女主在被拘押期间,押送她的警察居然是个“体制内的觉醒者”,还暗中给予她安慰。
我不了解当年巴西的真实情况是否如此温和,但从影片展现来看,这种“迫害”程度确实不算什么。
如果是在苏联,女主一家早就分开押上开往古拉格群岛的火车了;在伊朗,他们恐怕连牢都出不来;至于在“东方神秘国家”,这种家庭会如何收场我不敢妄言,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概率是一个标准答案。
镜头语言特别棒,特别喜欢。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平静的,几乎没有情绪失控和大规模打斗的场面,但给人的感觉是强烈和无比真实的。
尤其是尤妮斯被长时间监禁,高强压问讯回到家之后,我以为她会大哭一场。
但导演展现地很高级:在浴室用力清洗自己,然后转到女儿的视角看尤妮斯的背影。
全片她唯一明显表露自己情绪的场面是她发现那只爸爸答应收养的狗狗被车压死时,她快速冲到一直监视她们一家人的那辆车跟前,用力敲窗,让他们滚蛋。
(这里的镜头语言尤其好,观众看到狗狗死了之后,也大概率能猜到鲁内斯已经不回再回来了)她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坚韧的品质。
表面平静地接受丈夫的死亡,尸首下落不明。
平静地宣布一家搬到圣保罗。
平静地告诉家人,她要返回大学学习。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家里有律师,是很棒的。
她做到了!
尤妮斯女士到尤妮斯律师的称呼转变,就是最好的注脚。
但命运好残酷啊,那么活泼爱动的男孩最后坐上了轮椅。
一切都完成之后,尤妮斯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最后她在电视前听到丈夫的名字和当时的事件,依然眼神凌冽)好喜欢好喜欢。
《我仍在此》能拿最佳编剧实至名归,编剧上做了很好的创新和反类型,这类影片极易去直接展现独裁的暴力(比如韩国人那种),或者是从大女主的角度以英雄主义般的叙事去讲述女主如何战胜恐惧,重建生活的(比如美国好莱坞那种),编剧做了非常胆大(也很冒险)的取舍,第一部份展现美好生活,但始终有不确定的张力在,第二部份侧写刑讯,恐惧感不直接来源于暴力,尤其是家中闯入者那一段,造成了非常不适的心理恐惧,第三部份克制的写家庭的崩塌,但女主始终维持了体面(这就是女主坚韧的体现),然后用两个年代,以一种白描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伤痛下女主的一生。
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做了很深的思考,不煽情,不贩卖暴力本身,也就是不投喂那些只想剥削影像看爽片的豆瓣小笨蛋,非常好。
本片的诸多细节也令人感动,比如女孩的牙齿和拍照的时候要微笑。
是的,要微笑!
去影院看了母亲节特别点映的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我仍在此》。
电影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以20世纪70年代巴西军政府独裁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的创伤与抗争,探讨了历史暴力、个体尊严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
影片以尤妮斯·派瓦的视角切入,展现军政府统治下普通家庭的破碎与重生。
导演摒弃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通过家庭相册般的细腻镜头,记录丈夫鲁本斯失踪后,尤妮斯从家庭主妇蜕变为人权斗士的历程。
三次时间跳跃(1970年代、1998年、2014年)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创伤记忆,以泛黄的胶片影像、褪色的家庭合照为媒介,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公共历史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电影这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叙述风格,平静的叙事下自有一种平民对抗独裁政权的悲壮与无奈。
影片不仅是家庭史诗,更是巴西民主化进程的缩影。
两位女主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克制的表演传递出角色的复杂性。
尤其暮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一段,不着一字,仅用眼神便“尽得风流”。
总之,《我仍在此》以家庭为镜,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创痛与重生。
它既是对巴西独裁历史的无情批判,也是对个体尊严的庄严礼赞。
两个场景印象很深,一个是带着孩子们吃饭,看着远处一家团聚吃饭的笑脸,然后立马眼眶有点湿润抱住女儿。
一个是破碎家庭的生存现场,另一个可能是大家一直以来认为的的“家”的投影。
好像这个拥抱能勉强的修补已经存在的事实裂隙。
另一个是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然后笑了。
把死亡证明放在最后一页。
是对当初暴力的控诉(证明丈夫“非存在”)也是对存在本质的确证(她一直以来的抗争“存在”)。
就会想到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神话,推石上山的终极意义,或许也在于推石本身。
在这篇被归训的空间里,主人公以惊人的毅力守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尊严。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太震撼了!
我不知道她把我变成一个章鱼,还是她的表演像章鱼,细微的神态都让我能完整的捕捉到。
很想给她饰演的这个角色一个拥抱。
从开始与丈夫抽烟下棋时的从容自信,到在监狱被关好多天之后,镜子里的那张憔悴的脸。
我觉得妆是可以画出来的,但是状态塑造成这样真的很厉害。
支持家庭的同时还不断学习,不断发生,如此的坚韧。
回到前面提到的印象很深的场景,她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是向镜头展示,是面带微笑。
或许是这么多年,她内心其实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但是这份死亡证明也是她抗争这么多年的结果。
你的死亡是我“胜利”的“褒奖”。
最后在电视上,丈夫的名字播报出来,像一个call back。
活着,本就是对某些行为最优雅的反讽。
整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在刻意回避暴力的暴力。
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他在监狱中受到多么非人的待遇,也没有人她如何25年边学习边照顾家庭,付出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痛苦,还有最后儿子也做着轮椅。
好像很多东西没说,但是就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力量和坚韧。
让苦难获得了更广阔的想象维度。
在漫长岁月中,保持尊严最黑暗的时刻,心中的爱和责任依然支撑着他前行。
最后突然想到一句话,请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万次的拯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原来老年扮演者是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母亲,太像了,真的是血缘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剪辑太差,节奏太差。
前面关于美好生活的描述堆砌各种镜头,对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后面逮捕释放后的煎熬与觉醒非常的无力冗长,无意间消散了原本该有的力量。
导演的中央车站让我看的泪流满面三月不知肉味;这部电影让我看的昏昏欲睡,两小时睡过去三次。
近期奥斯卡的入围电影水准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质量下滑,这种下滑不只是本世纪以来一直未能治愈的剧本创作瓶颈,而是连原本他们比较讲究的学院派最基本的节奏,技巧,台本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衰退。
譬如此次的野兽派,什么玩意儿?
阿诺拉,什么玩意儿?
很难想象是佛罗里达乐园导演的作品,就像这部片子看不到中央车站的巧思,节奏和深情一样。
奥斯卡怎么了?
虽然本来也没对他们的公正性有过高期待,但没想到现在连底线都没了。
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改编(根据女主角的儿子的回忆录改编),通过讲述女主角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回顾和批判了巴西的军事独裁时期这段鲜为外国人所知的黑暗历史。
虽然本片的叙事略显沉闷拖沓,但是主题和内容都很值得称赞。
本片在开头部分展示了女主角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这显然是要为这个家庭即将遭遇的可怕变故做铺垫。
女主角在得知被军方的人带走的丈夫已经不可能回来之后,坚强地支撑起她的家庭,后来又积极地投身于民主与环保事业,并且从未放弃揭露她的丈夫被军方杀害的真相,观众们在为她的不幸遭遇感到悲愤的同时,更应该为她的坚强与抗争感到钦佩。
(PS:近几年还有不少反映南美洲国家的军事独裁历史的电影,例如,2022年的阿根廷电影《阿根廷,1985》讲的是阿根廷的新一代民主政府对之前的军政府的独裁者们的审判,2023年的智利电影《伯爵》是一部借用吸血鬼故事讽刺智利的前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政治寓言片。
)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第97届奥斯卡已落下帷幕。
收获五项大奖的《阿诺拉》成最大赢家。
但也成了近几年奥斯卡最具争议性的获奖电影。
不过,我们今天不聊它,而是另外一部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电影。
它实现了巴西电影在奥斯卡上零的突破。
颁奖的时候,恰逢巴西狂欢节,街头民众的欢呼震耳欲聋。
这部电影也成为继《中央车站》、《上帝之城》后,第三部票房突破400万美元的巴西电影。
《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
影片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聚焦1970年代巴西军Z府Du裁时期的黑暗历史。
主角原型尤尼斯·派瓦在丈夫被秘密逮捕并杀害后,用26年时间追寻真相并最终取得丈夫的死亡证明。
导演是以拉美社会现实主义题材闻名的沃尔特·塞勒斯,他的影片多聚焦历史变革中的个体命运,代表作如《中央车站》、《摩托日记》、《在路上》等。
(《在路上》截影)本片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关怀与纪实风格,展现了个人与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重生。
197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前国会议员、建筑师鲁本斯·派瓦(赛尔顿·梅罗 饰)和妻子尤妮斯(费尔南达·托里斯 饰)住在这个风景优美,令人向往的城市。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夫妻俩恩爱有加,共同孕育着5个孩子。
他们住在一海滨别墅,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
在沙滩上追逐嬉戏、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来一场排球比赛、光着膀子横穿街道只为赶回家询问爸妈能不能收养一只流浪狗。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最近,因为大女儿要去伦敦留学,夫妻俩给她举办了一个Party。
大家一边随着音乐尽情舞蹈一边享受美食,最后在沙滩上一起合影留念。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但这时远处驶过一辆辆军车,尤妮斯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安。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影片前半小时,镜头下的尤妮斯一直是一个与丈夫相敬如宾、知性优雅的中产阶级贵妇人形象。
她学识渊博可以跟客人侃侃而谈,也会做让客人交口称赞的蛋奶酥。
她是丈夫身后最有力的后盾,也是孩子们心目中温柔的妈妈。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但家庭的变故,迫使她在第一时间站起来,继续向前。
可她的灵魂,却永远停在了丈夫离开的那一天。
1971年的一天,一伙秘密J察闯入了家中。
他们拿着枪,要求鲁本斯跟他们走一趟……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报军队抓人的画面,看着丈夫被带走尤妮斯心里很是不安。
但她还是强装镇定,像每天送他出门上班时那样平静地与丈夫告别。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第二天,她和女儿埃琳娜也被带走问话。
影片中虽没有直接描写暴力,但那种恐怖和无望,透过镜头蔓延开来,却更让人惶恐。
被抓之后,尤妮斯一直往返于昏暗逼仄的审讯室与监牢,她被不断要求指认所谓的“恐 怖 分 子”,除此之外不能问任何问题。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这里面没有时间观念,她只能通过询问狱卒确定自己被抓进来的天数。
在经历了12天漫长的煎熬后,尤妮斯终于被释放。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回到家,她第一时间去看了孩子们,确认他们安然无恙。
可接下来的几天丈夫鲁本斯始终没有回家。
作为前国会议员,鲁本斯被捕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可这时Z府却否认曾逮捕过他。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从1964-1985年,在这21年间,巴西一直处于军ZF的Du裁统治之下。
任意逮捕、酷刑和暗杀在此期间发生。
数万人遭破害,至少434人死亡或失踪。
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该影片很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段重要的历史,就好像翻看巴西Du裁年代的家庭相册,每张照片背后都关乎一个家庭的沧桑变幻。
至此影片第二幕展开,尤妮斯开始寻找下落不明的丈夫。
她四处奔走想要找人作证,但人人自危的当下谁都想自保。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家门口一直都有人监视,尤妮斯不想让孩子们受到影响,只对他们说父亲出差了。
她表现得很乐观,始终以一种优雅的姿态坚韧的对抗生活中巨大的苦难。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敢释放因失去挚爱而产生的无助与阴霾。
到了第二天又是支撑这个家的顶梁柱。
她一边追踪真相,一边让孩子们照常生活。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保护,也是一个女人对暴力的反抗。
要让他们知道没有人会被强权打倒,也没有人可以摧毁他们的家庭。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即使后来知道丈夫已被迫害致死,她也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放弃寻找真相。
她要知道丈夫的死亡到底是“谁”造成的。
全片没有歇斯底里的诉苦和煽情,有的只是普通家庭在遭遇Z治迫害后的坚韧与重生。
有一次媒体要给他们拍一张父亲缺失的“全家福”,要求所有人严肃一点,不要笑,尤妮斯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而是带着大家一起笑……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这并不是一家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故事。
而那些作为符号的历史,被翻开来后,浮现出来的是人民的血肉与抗争。
因为经济原因,尤妮斯和孩子们变卖家当搬了家。
但她一直都没有放弃为丈夫寻找正义。
在经历了25年的艰苦抗争后,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
巴西ZF承认鲁本斯·派瓦是被谋杀的,有五名军官对他实施酷刑并致其死亡。
拿到文件的那一刻尤妮斯如释重负。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她终于在国家Z治暴力的手中夺回丈夫被杀害的真相,也终于可以在丈夫死亡的悬置中安放自己。
面对记者的采访,尤妮斯说:「强行捏造失踪,是国家政权最残忍的行为之一,因为人被杀害,家人的心灵会受到永恒的创伤。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
两位最年幼的孩子在长大后,曾聊起彼此是什么时候真正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
哥哥回答,大概是一年半之后看到母亲捐赠父亲衣服的时候。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妹妹表示自己大概是在他们当时要离开里约热内卢的时候。
这个家里最沉默的秘密,它是如此的沉重,只能靠自己领悟而无法宣之于口,最后只留下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疤。
历史的车轮轻轻一碾,一个家庭承受半个世纪的苦难。
而在这历史的大潮下,尤妮斯既是一朵浪花,也是保护家人不被大浪倾覆的舢舨。
她一个人将5个孩子拉扯大,48岁时从法律专业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捍卫人权。
还曾担任过联邦ZF、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的顾问。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2014年,进入耄耋之年的尤妮斯正安静坐在轮椅上跟孩子们一起吃饭。
此时的她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年,但在她脑海深处依旧没有遗忘。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电视上正在播放关于军事Du裁的新闻,讲述着当年军ZF对那些被捕者肆意折磨的罪行。
看着电视上丈夫的照片,她下意识的身体向前倾,但听到的却只是“尸体仍未发现”。
她的眼中闪着泪光,慢慢地垂下眼睑。
2018年,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15年后,尤妮斯在巴西圣保罗去世,享年89岁。
杀害鲁本斯·派瓦的五名军官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被逮捕或受到惩罚。
影片名叫《我仍在此》,另一层含义则是我拒绝遗忘。
借用尤妮斯目光将Du裁统治对一个家庭的创伤展现得如此刻骨铭心。
她是一个妻子,也是一个母亲,是Z治力量的受害者,也是反抗者。
看着结尾展示的真实照片,小派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电影《我仍在此》截影)《我仍在此》不仅是一则历史档案,更具有如何面向未来的警示意义。
对历史的执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敢挖掘、面对、直视历史,只会让痛苦裹挟着一代又一代人扭曲下去。
图源于网络Toffee / 作者
过于冗长,应该剪辑的更精致些。女主表演出色!
除了展示被捕前议员一家人的奢华生活和完美家庭外,并没有讲述他的事业和他的信仰,以及完全没有在他为之不惜牺牲而保护的同志身上有所着墨。
独裁统治和白色恐怖真的是太可怕了,其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如幽灵一般久久不会离去。
很迷人的胶片质感,拍的冷静克制,“杀人于无形”的手法,最后看哭…
一个坚毅的女人,庇护孩子心灵的母亲,常以笑容面对残酷,演员的魅力超过情节本身。在前段对家庭故事的处理上没有脱离老套的范畴,男导演年纪大了,风味还是很保守。受迫害之后挑选的一些和女儿交互的情节比较细腻好看。一个失踪的人,被“埋葬”的节点在不同视角是不一样的,女主一开始就做好了很差的打算,在收到噩耗那天坚持全家去餐馆吃冰淇淋,年纪大一些的女儿略有察觉又十分敏感,年幼的孩子在离开旧居时的泪眼,也拍得很动人,而受迫害而死的男人在历史中正式埋葬却在多年以后。坎坷一生,奋斗一生,年老时却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命运不公……我仍在此,在老去后记忆扑朔时,我仍徘徊在冗长的海岸线上。
去年在威尼斯看的,比较符合标准和范式的政见剧情片。
不是很能打动我,对我来说最有力量的其实是结尾的字幕和真实人物照片,还有老太太的表演。但是有一点契合了这两年的心态,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影像,生活是需要纪录下来的。
真人真事改编,就像翻看了巴西独裁年代的家庭相册,亲见国家机器如何让一个幸福家庭缓慢地分崩离析。结尾有些拖长,要定格在妻子笑着领取丈夫死亡证明就好了...
@hkiff49 父亲“被消失”了,生活戛然而止,留下曾经幸福的家人们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和痛苦中。观看的过程中数次感到切身的恐惧,从家庭的切口来描述zz迫害事件极具冲击力。电影里出现的照片原来都有现实中的照片依据,随着字幕出来的时候第n次眼泪决堤。美中不足在于切换时间线之后叙事节奏变得奇怪。
你能想到此类“政治体制-家庭单元-个人意志”题材最平庸的拍法,像为了功能齐备堆叠而成的历史写作,层次极其有限,即便有清晰的逻辑路径,观念却无比陈旧。
全方位的平庸
历史都是人书写的,但却没有人为此负责。
#ZFF 20将语言改为英语即是妥妥的大女主订制“冲奥”传记片。平白地以单一视角直叙事件前后的家庭生活变化和暴力形式的演变,对于时间跨度拉开后个人隐痛与社会遗伤的描摹被过分压缩;而原著作者的(孩童)视角则被完全抛弃,使得片末原著实体的出现并未形成有效的呼应或自反
@Kino Rotterdam
发现本次平遥电影节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有着家庭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坚强的母亲、疯狂的母亲、懦弱的母亲......这部电影里面的母亲在面对家庭的突变,真的好坚强。最后去到档案馆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她露出欣慰的笑。里面有段对话很有意思,“你的记忆是什么时候把父亲埋葬的呢?”Ainda estou aqui,同样的餐桌,热闹的家庭,我仍在此。
5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感”。主题先行的电影,为了拍好政治题材和传记题材,导演落入了束手束脚、自我设限的窠臼。对于“集权主义力量”的刻画过于简单,像往湖面投入一枚导弹般突然。无影无踪却又硕大无朋的阴云被刻画得如此简单可触——弱化感官,而强化功能。后续也延续着这一基调——段落的安排总以功能性为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五个孩子虽然各有特色,但都被完好地安放在了各自的功能属性下,却失去了“自我”。孩子们和宠物狗的举动和反应都被完好地限制在某个“局限”中,似乎没有受到丝毫扰动。(游泳的段落是自然的,平静后隐隐的不安。)(重点在“对抗”和“记忆”,但二者其实都没有说好)
南美伤痕电影。多一部不多少一部不少。拍得四平八稳,没有打动我。女主演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一模一样——最好的“特效化妆”是血缘。
沉郁却明亮。最沉重的部分一直作为背景,始终萦绕如阴魂不散,在铅灰色的压抑之下,拍人们在沙滩上的打闹和厨房里的欢笑,恶的衬托让具体生活显得更加珍贵,而明亮的生活让恶更显出浓稠。无论恶怎样嚣张,它最终一定会溃败的。
感觉导演既不关心女主,也不关心女主代表的群体;既不关心当下女性题材电影的拍法,也不关心电影基本的叙事节奏。退休吧导演退休吧,你比较适合做历史的一页。
平淡成了家庭片。家里孩子太多,略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