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来是不少80.90潮汕小孩的童年,拍成电影得到很多家己人的支持。
第一次看点映场,巨幕厅满场热烈的氛围着实让人震撼。
影版夏雨来,延续一贯以来的睿智与搞笑,又多了细腻亲情的刻画与一致对外的正义感。
这恰恰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立意更高了一些。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笑有泪,比预期的单纯搞笑要好很多。
作为宣传潮汕文化的一个窗口,影片当中有很多地方文化元素,如潮汕俗语、童谣、英歌舞、红桃粿、挽面、祈福等等,充斥着地道的潮汕味。
这种潮汕味不仅仅流于表面,夏来碧一角的塑造让我们窥见新时代潮汕女性独立自主,有勇有谋的新风采。
影片8月16日全国公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影院看看,夏雨来值得。
总而言之,希望在老牌艺术家及其团队的引领之下,潮汕优秀文化能走得更远、更好。
赵曙光老师一个河北人 却把潮汕文化发扬光大 可敬可佩“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回来。
”上世纪90年代,《夏雨来》系列潮语影视作品几乎成了每个潮汕人茶余饭后的趣谈。
赵曙光所饰演的爱打不平、伸张正义民间传奇人物“夏雨来”形象深受潮汕人的喜爱,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
时至今日,《夏雨来》系列影视作品一直经久不衰。
如何重新把“夏雨来”搬上银幕,也成为潮汕电影人一直共同的心愿。
藏在心底的“家己人”情怀——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是潮汕文化在当代银幕上的深情回响。
作为潮汕人,参与广协观影团观看《夏雨来》,其实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仪式,夏雨来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潮汕地区的电视剧角色,承载了三代潮汕人的共同记忆。
赵曙光饰演的夏雨来,以机智勇敢、惩恶扬善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海内外潮汕人的文化符号。
参加这次活动重拾那份独属潮汕人的温暖与骄傲。
更是一场与自己的根脉与千万“家己人”的回忆怀念。
#夏雨来#电影夏雨来 #广协观影团
90年代的某个寒假,我们乡里二月初一“营老爷”。
通常要在广场上搭戏台,请来潮剧戏班唱上三夜,用于娱神。
但村里不是所有人都爱看潮剧,为了达到众乐乐的效果,在另一个打谷场上还会支起银幕,播放电影。
年轻人和小孩子多数聚集在露天电影前,我就是在那样一个夜晚看到了银幕上的夏雨来。
因为去得晚,我看到的是倒霉的仆人被夏雨来哄骗,把一个石磨搬来搬去,搬得几近晕厥。
而原因竟然是他问路的时候没有对夏雨来尊称夏秀才,直接问“夏雨来家怎么走”并且刚好问到粗衣草帽的他本人。
故事大概是要讽刺仆人只看衣装,但是吧,就问路的时候报全名也正常吧,夏雨来还怪小气的。
还记得一些故事,就是夏雨来的家附近有个人在叫卖灯笼,他嫌吵,去赶人,但那人不肯挪地方,于是夏雨来假装成卖吊瓜(黄瓜)的蹲在他旁边,那人喊“灯笼”,他就喊“吊衰”(与吊瓜谐音),想买灯笼的人听了都觉得晦气,拔草。
卖灯笼者愤愤离去。
又有一则是夏雨来去某员外家中,看没人在,偷舞了他家的家传宝剑,结果把剑给撅折了。
他偷偷把宝剑拼好塞回剑鞘,等到另一个举人来到员外家,他便哄骗举人舞剑,把断剑之锅甩到举人头上。
诸如此类,现在放出来肯定会被批判三观的小故事。
夏雨来整天靠小聪明无差别整蛊别人,偶尔帮助弱小。
不过只要好笑就行了,以前的人们看文艺作品都很包容的,毕竟受限于媒介,有得看就不错了。
这个风靡潮汕的IP横空出世,正是与90年代媒体发展相关。
90年代,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录像带迅速地被VCD、DVD淘汰,曾经一票难求、解散又重组的汕头话剧团不得不走上探索市场化的道路。
团长赵曙光带领一众话剧演员搞起喜剧小品,录制成光碟。
相比话剧这种形式,光碟真是太便于传播了。
“个银两粒”“水鸡兄”等经典角色纷纷被潮汕人民记住。
电视剧《夏雨来》同时期推出,用潮汕话演绎,有大量谐音梗,讲话押韵,话剧演员功底深,舞台剧的演法并不突兀,反而为这个清朝的故事带来古韵。
总之夏雨来火得一塌糊涂,成了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这让我想到另一部方言剧《外来媳妇本地郎》,90年代末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面对外部制作的冲击几乎要解散,于困境中,几个编剧想了好几个选题上报,台里挑中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策划案进行制作,后来这部剧便成了粤语地区最火的IP。
天才的创意总是从艰难痛苦极限中来。
Deadline才是创意的本源。
三十年过去,电视也快不行了。
曾经电影以为自己会被电视干碎,但没想到电视被手机先干碎了。
人们再也无需等待电视台向自己分发内容,人们在手机上主动寻找内容并享受着算法的侍奉,人们的思考也被手机碎片化了,创作思维也一样。
这部电影就很碎,情节拼贴,人物都挺刻板的,段子倒是有认真想了一些,有几个点我还是笑了。
塑造的新人物夏来碧不伦不类的,纯纯工具人,多数矛盾是因她的莽撞而起,一言不合就上手,也没有吃一智长一堑的成长,为做状师熟读大清律例但锲而不舍地违反。
没有说清她母亲为何不存在,于是她与夏雨来的父女感情也写得很拧巴。
洋人作恶就更刻板了,怎么写几个契约就能把人家产占了呢?
如果普通百姓不识字,那金秀才还不识字吗?
怎么就被洋人骗破产了呢?
钱到底怎么没的?
而且在自家地头上被洋人欺负也很不像潮汕人的风格,毕竟洋人也算“外省仔”。
电影里还是碎片化地展示了很多潮汕风气,比如异姓之间容易发生斗殴,女孩被当做货物被抵押去还赌债……相比这些,女孩不能上桌吃饭都算最不残忍的一点了。
关于潮汕的电影拍了不少,但都停留在一些浅浅的层面。
若深入进去,创作者就得六亲不认,如果深刻得让人发现了,那潮汕商会的钱你是别想融到。
很难,是很难的。
我觉得,潮汕文化是一棵生长在孤岛上的巨榕,有越多人供养它,它便遮天蔽日,到处扎根,甚至可以绞杀人类,用根系撑碎土地,肢解岛屿。
于是岛上的人要逃离一部分,以维持生态平衡,但走了之后又“不足为外人道”,如果说了,留在岛上的亲眷又可能有无妄之灾,因为他们不能失去榕树。
这才是不可名状的恐怖,是中国式的克苏鲁。
作为潮汕人出一部本土类影视来说是值得被支持及肯定的,若要是按照一部电影来说,这部影片却远远不能达到我心中预期的标准,故事线太杂,更像是一部为了凑时长被硬挤出来的电视剧,不像电影。
身为潮汕人几乎都知道夏雨来在人们的心中地位是如何的。
电影可分为三段剧情,第一段指夏家与金家的故事,这段来说很符合夏雨来的风格模式也是潮汕很认可的一段。
第二段主要内容虽然还是夏家与金家的故事,但是人物更多是夏来碧与金亮堃的感情线,也是全场最败笔的一段。
第三段是本电影要陈述的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结果拍出来更想夏雨来救女故事,名族精神不强烈,潮汕底蕴文化没体现出来。
既然电影是要讲民族精神及潮汕人的文化内涵,大主线以这条来包围故事线,潮汕人对内矛盾对外团结的精神及潮汕人的刻苦奋斗,人情世故未能体现出来。
我们小时候都知道以前练英歌都是有练过功夫的,结果在电影中英歌就是跟现代的英歌一样只是作秀而已,加上夏来碧,金亮堃这一条硬挤的感情让这部电影的观赏性降低很多,感觉导演在拍摄前些烂片都有的套路方式。
不过该电影也不是不可取的,金亮堃在公堂上反转为坏人这边是这部电影的观看点之一,也就那么一两分钟,最后是跟夏雨来做的一场戏这点就很差评了,要是变成本来就是跟红毛鬼合作的就是为了入侵潮汕人的内部,夏来碧只是被利用而产生的感情会更好,毕竟大部分群众还是很吃香这点。
总体来说作为电影属于不合格,该有故事线却没怎么体现出来,无关紧要的感情线却成为故事主导且故事杂。
满满的情怀,被赵曙光老师的演技折服,我愿称之为潮汕演员天花板。
全程笑点密集,很多梗代入了以前小时候看夏雨来短剧的回忆。
影片也很好地展现了潮汕地区很多风俗文化建筑,就好像时光回流到了童年老家。
最大的缺点就是剧情无脑,高开低走,挺可惜,结局挺尴尬。
这里不太多剧透了。
总得来说,毁誉参半,当做一部搞笑片来放松也算值得一看。
期待了这么久,不如预期,但也看到了潮汕电影的希望。
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出色,也希望能更多宣扬潮汕文化和精神!!!
夏雨来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杨清希 / 赵曙光 方展荣作为在外地求学、工作、结婚置业,已经十多年的潮汕95后来说,夏雨来这三个字就是儿时奶奶爷爷口口相传的记忆,是儿时每天晚上茶余饭后一家人的悠闲时光,是儿时与《还珠格格》、《外来媳妇本地郎》等电视剧暑假一直循环播放的快乐时光。
当我坐在外地的电影院观看电影时,主题曲一响起,不知道怎么的,很多种儿时的回忆涌上心头,加之座位周围都是潮汕人,仿佛自己置身在老家,真的很开心,很自豪,终于有很多潮汕儿时经典ip搬上电影荧幕,这几天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豆友的评论,说句实话,或许是很多豆友给予了这部电影太大的期望,有的觉得它里面的英歌舞、红桃粿等元素没有和主线串上,有的觉得他立意不高,就是单纯讲述潮汕人团结,外国人很坏,觉得要和黄飞鸿1 2 3一样立意深远,但是我觉得,这部影片,首先它能让我们这些95后有时间,放下工作,带上爸妈,一家人去看电影,带给我们快乐,这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了,另外,其实我也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多少,但是我觉得应该成本不会很高,豆友提出了很多批评和意见,我觉得对这部电影都期待值太高了,他只是一部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电影,要求立意多高,要求潮汕元素要搭配情感都没错,但是首先它要生存下来,所以融合进去一些卖点,例如英歌舞等,也是可以理解,大家能做的就是多到影院支持,接着期待下一部的诞生,接着也没啥说的,希望潮汕电影能越来越好。
“天生我夏雨来,人称我夏秀才。
”潮汕本土电影《夏雨来》,看完真的又笑又哭,情怀满满。
英歌舞、赛龙舟、吃席、茭杯,这些画面都和我儿时曾看到的场景重叠起来,即使我并不是地地道道潮汕人,也被唤起了很多童年记忆。
影片的全篇都是潮汕话,特别亲切,对对子,顺口溜,谐音梗看的时候时不时全场大笑。
整个影片色调鲜明生动,剧情紧凑,反转再反转,前面的伏笔和铺垫特别好,真的那种首尾呼应感觉特别棒!
(就好像前面的对对子呼应后面的“骨肉不可煮”;前面两个小孩比赛谁扔的准,后面打掉了外国人的枪……等等很多小细节处理特别好!
),而且影片很多处理的特别细腻,特别能让我共情,打动我,庭审时候夏雨来作为父亲默默守护女儿,非常自然给她膝盖垫上垫子。
特别特别喜欢影片诠释“胶己人”(自己人),就是要团结,拳头朝外,一致对外,不内讧!!!
最后,非常推荐大家走进影院感受这个笑泪交织的故事,了解潮汕文化习俗和潮汕人民的“团结”精神,也希望导演编剧也别闲着快快拍第二部第三部呀!
电影《夏雨来》《夏雨来》、画面呈现、拍摄技巧、剪切手法等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是有专业的技术支撑的。
在故事内容上,试图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的交融与冲突、旧一辈人思想惯性与新青年新思想的冲突的语境下,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潮汕在网络上的许多刻板印象,是有在改变的,但是也有所保留,毕竟旧的体系其实也有其自洽和协调的地方,而且也不可能全都丢弃传统文化丢弃根丢掉民系性格。
缺点是在叙事技巧上,比较生硬。
背后探讨的内容是有一定深度和民系性格在的,但是表达上公式化符号化的剧情设计,剧情发展没有递进,铺垫不够,所以看着会很突兀和尴尬。
也有可能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最后呈现的在时长考虑上有所删减,而少了很多铺垫的内容。
最后想讨论下电影中一些基业的技术支撑的。
在故事内容上,试图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的交融与冲突、旧一辈人思想惯性与新青年新思想的冲突的语境下,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潮汕在网络上的许多刻板印象,是有在改变的,但是也有所保留,毕竟旧的体系其实也有其自洽和协调的地方,而且也不可能全都丢弃传统文化丢弃根丢掉民系性格。
缺点是在叙事技巧上,比较生硬。
背后探讨的内容是有一定深度和民系性格在的,但是表达上公式化符号化的剧情设计,剧情发展没有递进,铺垫不够,所以看着会很突兀和尴尬。
也有可能是想表达的内容太多,最后呈现的在时长考虑上有所删减,而少了很多铺垫的内容。
最后想讨论下电影中一些基于旧社会体系下百姓的行为。
每一个行为缘由必定来自于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可能有一些行为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是不适宜的,但是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是有其自洽的运行逻辑的。
讨论行为背后缘由,并非一味推崇或则试图辩解开脱,是对其理性的理解,益则传承,损则舍弃。
电影中对潮汕生活的描述是比较客观的。
潮汕人处事灵活,像夏雨来等等“活头”角色的塑造,很多潮汕影视剧里都有,是比较推崇的处事态度。
但其实是有点类似法律上的术语所描述的“程序不正义”,只追求结果正义。
虽然我们崇尚这种精神,但是大多数潮汕人民还是朴素善良的,是因为我们有神明信仰、有宗族约束,我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反而是达到微妙平衡。
包括我们信八字,相信命由天定,但是我们又不会因此而摆烂,因为在宗族体系中,你要通过“赢”来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从而来构筑自信;而且又信仰神明的存在,相信行善事有福报,所以也不会摆烂,又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8月17日,在广州看了第一场路演。
小时候喜欢夏雨来,喜欢他身上的狡黠、灵机一动,口才伶俐。
但在大电影里,没有穿熟悉的长袍、通篇的俏皮话、人物的脸谱化,尤其在最后对簿公堂,男二佯装叛变指控夏来碧,来碧满篇质问男二:过去的都是假的?
真的忍不住翻白眼。
第一场打戏设置在戏台处,不知道百年前的潮汕习俗是怎样,但戏台经常是和拜老爷一起,如果有信仰和敬重,会在戏台打架?
但仍然为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潮汕演员、潮汕话而高兴。
如果有第二部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影院支持,但真的希望看到有被好好打磨的剧情。
夏雨来的时代对抗洋人劣绅,如今我们面对抗争贸易关税,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我辈更应发愤图强!
点映看的,老演员一来又是熟悉的味道,年轻的那些接不起来,剧本有点杂,强行升华没必要,还不如插科打诨
真的超级难看,这剧情真的服了,看得如坐针毡,真的是是枉费这些老演员,前部分是所谓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后部分是外国人的“罪恶问题”,其实根自己有多烂都不敢承认,真的好无语。
那个小喽啰一定是水鸡兄的儿子
两星给所有老演员,能再次在银幕上看到你们真是太感动太开心啦!!但是剧情真的有点侮辱智商,开头看到抛出“男女平等”,还以为有救了!结果拍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主题都想扯一点,传统文化倒是成了配角,尤其受不了英歌舞变棒槌砸人!但凡最后强行升华到夏雨来女儿受到大家拥护,继承父亲衣钵,推翻男女不平等传统,我都觉得值了。哎😔
虽说是打着女性上桌吃饭,但其中的女性角色出现了半裸露镜头真的让人观影不适(不懂为什么会是一个笑点,周围人都笑了),这种“男凝”视角下的镜头实则对剧情的推动没有任何意义。
整体看下来还是很舒服的,还有霏霏小姐姐的来碧满分!!
狼会叫,鸟会叫,豺狼柴浪最会叫
惊现熟悉的拔眉毛!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夏雨来想主意都拔眉毛,搞得我还跟着拔,哈哈哈哈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的啊
潮汕风土人情大赏,方言土话,民俗风情,赵曙光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角色的理解和把控十分到位,对于地方文化是很好的推广,对于观众来说也是很好的故事
陪爷爷奶奶看。很老的电影,但也意料之中。
不知道编剧老师回看自己对《唐探1900》的评价,再看看自己写的《夏雨来》,会不会笑出来
电影里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依然映照现在,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只是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的睡狮了,西方霸权敢挑衅,我们就敢直接打回去
题材小众而且很难写,果然写砸了。晚清背景,又要反帝又要反封建,而且还是喜剧,实在太难写了
挺有趣的一次体验,刚当上潮汕姑爷的自己陪着老婆在上海只找到两家影院能看这电影,跑过去还是一个很小的厅,里面基本都是潮汕人,一边看一边学潮汕话,对于日常听潮汕话是靠猜的状态,第一次看到带字幕的潮汕话电影内心激动呀,看完更对潮汕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探究欲望,可能也是方言电影对地域文化感兴趣的外乡人最大的意义吧。
一个小时,我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半途从电影院出来的感觉真浪费时间。
这应该是一部只有童年在潮州和汕尾等粤东地区生活长大过的人才会被吸引去看的方言剧了,我就是如此。小时候在电视机经常看的舞台剧,在长大后还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那群记忆中熟悉的面孔,其实这就足够了,也为童年情怀买了个单,剧情方面少了些细腻感,处理太生硬,一个几秒钟没认真看,下一秒就给我强行煽情和升华起来了,可能是童年滤镜加持,我觉得还行吧,但非常不建议外地朋友观看,因为里面也没什么可以了解到的文化内容,因为去掉它的外壳把故事套在哪个地区仿佛都行得通。
前门夏雨来,后门夏秀才,石磨罚你担去担返来,前奏一响,回忆拉满,没有一个潮汕人不会这首歌,超级搞笑,梗太多了,那些俚语很押韵,就是剧情老套了些,但老妈全程笑哈哈,就很值哈
潮汕地区同根共荣,乡贤文化是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夏雨来作为潮汕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不仅展现了潮汕人民的幽默智慧,在文化传承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潮汕的阿凡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