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绪被中间的照片叙事分割开变成两部分开头甲壳虫往墙上爬的镜头它一次次爬的更高又掉下来 放的音乐很好听一半男性视角叙事一半女性视角叙事,让我忍不住做对比,在那个年代男性总能肆无忌惮的讨论美术讨论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学习中,但是女性会被各种“结婚”“未来”“恋爱”“外表”填充,这只是说社会的环境导致如此,男性好像更好过更可以“孩子气”纯粹的关注艺术好像不用关注未来和生计,而女性总是要关注很多生活方面。
但导演只是从一个旁观者一个作者的角度不带任何情绪不带偏见的呈现出来是客观的,虽然更多的他是从男性视角讲述的,但作为男性他头脑中女性的部分依旧发挥着作用,这不代表他有多么关注女性他也不需要关注,不单一的从某一性别出发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
关于爱情的表达印象很深的是两位女主角相亲完去到桥边看夕阳,从嗡嗡嗡吵闹的声音变成安静的场景,让人很有带入感。
电影里的对话很经典很“艺术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太懂那种莫名奇妙蹦出来的“艺术点子”“对传统和革新的讨论”,还有一些属于国美的场景。
还有塞尚的小便池也是老师喜欢说的一个例子,里面人物形象也很典型,看到他们甚至可以一下浮现出来在学校里见到的“艺术青年”们。
音乐配的也很好。
“情怀”是感动我的一大点,看的时候我止不住的在想这些人应该就是“老式美院学生”,他们当时还是非常单纯纯粹的关注艺术仿佛生活里全都是艺术,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没有那么近了,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喜欢艺术才来的艺术学院。
不要会有一起讨论艺术一起乱说的场景了。
也有一种穿越感,画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在学校里见过的场景,“哦原来我走过的地方三十年前他们一起走过在聊这些”。
像“画电影票”这样又傻又艺术的奇怪行为不是脑子有点病的都做不出来,还有里面开讲座的老师说“都到齐了吧没到的举个手”,淡淡的冷笑话幽默很吸引我,太喜欢仁科的配音了,片尾曲和插曲都很有艺术品位,不得不说摇滚果然很容易带动情绪又有一种chill的感觉一切都太真实了,像梦核一样,情怀,情怀!
“给我点儿肉,给我点儿血,换掉我的志如刚毅如铁”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和朋友总是开玩笑说“等世界没钱了最先不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但里面有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可以没有德国,可以没有美国,甚至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美!
”(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可以没有面包,但绝不能没有诗歌。
”)男主角和老师的一段对话也让我在想关于自我表达和学术追求的关系,“站在这里,就是走向世界。
从这里看世界,世界就在这里。
”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三十年竟然变化这么大,和朋友也会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班里没有那种看起来有些“神经”的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的学生了。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将1994年那个特殊历史节点重新唤醒—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而文化思潮暗流涌动之际,一群艺术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困惑与坚持呈现出来。
不论哪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会与电影中的人物面临一些相似的困惑,能在电影中和自己产生很多共鸣。
影片结束后最喜欢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
迷茫不是青春的特权,而是艺术永恒的起点,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正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生命力。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在n多个瞬间都忘记了我在看一部电影。
电影里面的角色跟我做着一样的事,有一样的焦虑,一样的困惑。
这不由得让我很想知道,既然1994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莫忙和困惑,那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电影里零碎的叙事和看似连贯实则没头没尾,无法连续的感觉都跟在学校里一模一样。
角色每天做着和我现实中一样的事:抽烟、做作业、被骂、翻墙、外出写生、接活、去长江大桥。
不加修饰的非专业配音和毫无光彩的眼神更是加深了真实的感觉,再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南京的街景,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在恍惚了。
恍惚间我就在学校里,恍惚间这段时光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恍惚间以为离毕业还很遥远。
在校园里看似发生了很多事情(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比如打架挨处分,谈恋爱未遂,探讨艺术和未来,喝酒抽烟做作业被骂。
但结尾又落在了,周围人好像都找到了以后的路但我还是回到了画室面对着被骂的作品拿起笔的那一刹那。
看完整个电影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我虎头蛇尾的大学生活。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刘健导演在影迷圈被称为“PPT动画导演”。
2017年,他的动画电影《大世界》获得金马奖,从而为大众所知。
《艺术学院1994》是导演的自传电影,南方艺术学院就是导演的母校南京艺术学院,张小军就是导演本尊吧。
这个电影很传神地还原了七零后象牙塔中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观众们会感受到一种矛盾:艺术是理想的,是高贵的同时也是模糊的;金钱是现实的,是庸俗的同时也是清晰的。
导演会为自己的初恋被南大研究生抢走而耿耿于怀,这也是南大学子在大银幕上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没有魅力,土得掉渣,连名字也叫吴英俊,但人家去巴黎留学了,初恋也就这样被拐走了。
导演将这种怨念通过高红与郝丽丽的争吵发泄出来,但高红也是需要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酒吧当驻唱歌手,也不会接受有妇之夫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嫉妒郝丽丽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这种矛盾与纠结,最终会被轰隆而至的市场经济列车碾个粉碎。
可以看出,导演深爱南京这座城,片中可以看到明孝陵的石象,玄武湖的晚霞,紫霞湖的正气亭、西南水塔,南京长江大桥,下关码头,南大汉口路大门、北大楼,甚至还能听到紫金山的钟声,作为半个南京人,很开心。
这是一部很奇妙的电影,全篇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90年代背景下,艺术学院学生群体的真实状态。
一切由艺术开始,什么是艺术?
谁来定义?
是要坚持传统,还是要不断突破创新?
……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等等,不光是影片里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正在这个年龄里的青年都会有的问题。
很开心最后影片结尾时给了每个人理想的归宿,也给了正在年轻的朋友们希望的光!
不得不说影片中的配音演员全是大牌,而且每个人和角色非常贴切,尤其是大鹏和仁科,有点灵魂附体的感觉,都已经有真人出演的画面感了🤭🤭🤭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里面大量密集的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的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 我们需要搞清楚吗?
并不需要,也无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是不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想把世界枪毙了”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是个正常人都觉得无聊和矫情,get不到这些谈论的乐趣。
就像制片人杨诚所言:这部片子是拍给你们看的。
主角脑子不正常到极点,但底色很丧,他似乎是艺术学院一类把“人生是虚无的”作为座右铭的人的典型,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调侃总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的懦弱,也有很天真不切实际的一面。
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这部电影不美化任何一个人,只是展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那是一段很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段,但和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让你很难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就像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能理解为了过审查) 看完电影出来和一些没经历过“艺考”或非艺术生聊天,他们说这部电影看的昏迷有毛病,不说人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年那群人给别人的印象吧,这不是电影的隔阂,是艺术生跟外部世界的隔阂。
听到观众谈论,那个导演真的懂艺术生吗,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但我想说,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我们活在粉红色泡泡里,跳跃又浮躁,对话和行事风格以“老子最大”为主。
《艺术学院》里的人像,就是这样一群又可爱又矛盾百出想做“艺术家”的人。
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会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今天参加观影团看的,一开始了解并不多,看了简介感觉挺有意思的,又有四样周边,于是看完酱园弄马不停蹄看了这部。
参加观影团拿的周边 感觉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很多,想讨论的议题也很多。
主要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来推动剧情,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甚至可以对应身边一些朋友或同学,非常真实写实地展现了艺术学院大学生在1994年的生活。
因为时间线在1994年,因此动画里的画面和风格都极近写实,回归了很多90年代北京的样子,北京的大学的样子,绿色的墙皮,街角补车胎的师傅,遛弯的老大爷……虽然作为一个00后可能没那么感同身受,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影片为了回到过去的努力,而且做的也特别好。
而真实的同学们也是如此,穿着打扮,吃的东西,破烂的宿舍,大学生才有的一些特质也写的很露骨。
大学时期才有的杞人忧天,吃饱了没事干就思考人生,而艺术学院的大学生更多了一层艺术的反思,而美学的思考一般都会和哲学的思辨有点儿联系,因此影片中人物的对话思路也比较飞,可能上一秒在谈论艺术流派,下一秒在讨论人的生死或年龄对成名的影响程度,这样的探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创作者在影片里想表达的思想和态度,想通过一些简单的思辨引发观众自己的探讨与反思。
首先,艺术能当饭吃吗?
影片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这个问题,大部分角色无论多么不屑于妥协现实,无论多么懒惰,无论多么不想受束缚,无论多么高的理想主义,其实结局大多还是回归了现实。
有的为了赚钱去做了策展行业或者路边广告,有的为了多赚点钱去酒吧驻唱,有的以婚姻为跳板去了国外,有的考研留了校。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对错,而且就像影片说的,要先吃饱肚子才能搞艺术,其实对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
没有经济基础很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都是需要解决好温饱才能去进行的。
艺术可以当饭吃,但是要技术过硬赚到钱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加自由的谈论艺术。
其次,关于女性困境的问题。
影片也非常露骨的指出很多家庭培养女性出来,就是为了嫁个好人。
很多前期投入,读好学校,学艺术等个人能力提升部分,都是为了嫁个好人做的投资。
像影片台词一样,“好像女人不是人,所以要嫁个好人”。
影片几位女性角色塑造都是比较真实的塑造,但又有些刻板印象。
比如明明大谈特谈女性不一定要嫁得好才能实现价值的洒脱女,却时刻以身材样貌为傲,也教其他女性这么做,找了一个有妇之夫后分手,最后去了酒吧挣快钱,其实也算间接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理想。
比如周冬雨配音这个角色,明明对爱情对理想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家人介绍一个要去法国留学的研究生给她相亲,她不仅没拒绝,后来一封信件求婚,就答应了,休学去法国结婚了。
让我看的瞠目结舌,虽然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现实,但是我其实没太看出来这是一种帮忙发声或者批判的表现,而像是影片创作者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但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影片局限性的一点,男性角色回归现实的方法是打工或者考研长能力自己跃升,女性角色从一开始嘲讽的嫁了个日本人,到后面跟着中国人嫁到法国,更多还是依靠男性跃升,但其实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不乏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出来的女性,艺术生也是,这一点影片的表达还是有所欠缺的。
最后,对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较圆的探讨。
影片不乏对这一议题的讨论,从国外画作的探讨,到艺术中西之争,国画与油画中,传统与创新的边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影片用大量对话引发讨论。
尤其是用一个从国外回来的艺术家发言,直接讨论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更圆,让整部影片都有这个核心问题存在。
而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月亮在哪都是圆的,看的方式不同就会不同。
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是有存在的道理的,连自己擅长的都没学好,怎么去学别的文化。
这是影片里表达的一部分想法。
影片里穿插了陈粒的“奇妙能力歌”和崔健的“雪地里撒点野”歌曲,很适配,很多配音卡司找的也不错,尤其是北京自带的那种幽默感,接地气的风格,我也特别喜欢。
总体来说算是瑕不掩瑜的一部片,虽然最后各个人物的小字总结感觉有点儿为了美满而写的结局,但很多时候现实就是很现实。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映后导演编剧人很亲和!好喜欢当时的氛围!好喜欢音乐!还有各种喜欢的人给电影配音!绝!
分这么低啊|看完了,分确实不太高,我的感受就是艺术就是性压抑
1984更适合吧?
3.5,可看性很强,美院的男的就是这德行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老登电影所拥有的一切本片算是全占了。我并不是说我讨厌这部电影,毕竟期待了这么久,期待过高当然看完确实没那么好不免还是有些失望。艺术学院的1994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只有艺术符号的堆砌,剥开来看是空心的。
柏林电影节我的第一场。追着导演看的,还是导演的风格,意想不到的是老外看这电影跟我的笑点还挺重合的。整部电影虽然主要围绕着什么是艺术这一件事情讨论,但是很值得细细品味。其实导演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这个故事,就是那只努力往上爬却每次都跌落的天牛……
低配动画版永安镇故事集
有点儿耽误这全明星的配音阵容,这片子如果放在十五年前还能拿出来装一下,编导老了,一直活在自己的1994年。
94年艺术生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导演可能是想从中提取出一点深刻的东西,但是呈现结果欠佳,节奏有问题,我无数次在影院克制自己不玩手机的冲动,这种私人化的记录真没必要拿给大家看。
需要立刻打包送到平遥风光大办的电影。白天站台学术对话文学性怀旧潮一应俱全,黄金场小城之春隆重首映董强教授列席嘉宾热烈互动确认感受,晚上江湖儿女蹦迪不要停科长携涛姐下场「撒野」。
年度爆扑,全面灾难,不到20分钟开始打盹,一想到这些腌臜还要忍一个半小时就头皮发麻。那些致力回溯年少心境的老导演能不能都学学斯皮尔伯格,不要拿写日记的心态拍电影,也不要拿曾经的犯傻做追忆,这一点也不可爱。(制片人映后碰瓷宇宙探索编辑部,笑疯了)
老辈子文艺青年的忆苦思甜,改革大潮中的变化,都融入那些人各自(虚假的)光明未来中。14thBJIFF@芳草地卢米埃,刘健王红卫杨城映后交流,导演本人比片子本身可爱。
女性塑造好粗糙,男生宿舍可以谈杜尚梵高,女生宿舍就只是照着镜子画红唇,探讨的就是嫁人,周冬雨那个丽丽直接水龙头凉水洗头,把我都看惊呆了。高红丽丽开撕那里秒变8点档肥皂剧台词。让我在扣一星是结尾的字幕,完全和“洗心革面去自首”或“犯人们得到了应有惩罚”如出一辙。
刘健是个绝佳的时代环境侧写师,可惜这一部多少有点沉溺于自我投射,让时代成了配角。不过最后那张画是真的好,配上崔健的歌是真的震到我了。
相当豪华的配音阵容。可惜只听出来黄渤,黄渤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应该是导演刘健的自传体电影,讲他即将毕业时的故事。在马上就要进入社会的时候,那些曾经只追求艺术的人们逐渐产生了变化。喜欢的女孩休学回家结婚了,学唱歌的同学去了酒吧唱歌挣钱,死党谈恋爱后考了研,死对头出了国,还有一直在学校里混的青年带自己挣了第一笔钱,而自己在绘画上想要做出改变的尝试被老师否定了。这是刘健的私人记忆,也能让我们这些稍晚一点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共鸣。
全片出现的“艺术”多得我要应激了 男的应该克制一下自己回味过去的表达欲 里面的女性角色看似在说话 却又全部失去真正的声音
风格依旧 对话还有艺术学院的场景太过真实 如果真去学了艺术 人会变得更虚无还是会找到自己?就像电影抛出的:艺术真的需要学习吗?中间那几张邮票画得太棒了,看哭,人物一下就鲜活了。
#Berlin 没有共鸣,对白长到以为是在听书。在柏林电影节看过的片子里面,是观众中途离场最多的电影。这片子难道不是PPT?
莫名其妙地一张折价票包场,没人检票,可以躺在影厅过道里看;散场后到便利店买水,碰上买套的黄毛,证明不了自己成年,急也没用;等网约车的当儿碰上顾客和司机争执,一个要求酒吐车上了就得赔二百另一个不掏钱。几个事儿就凑一块了,真还行,挺艺术的。(聊点片里的,就一句,崔健那首听完走就行,后边就跟艺术没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