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电影从开始就弥漫着荒诞的色彩。
导演选择红色作为整部电影的基调颜色,既与马飞的性格有关,轰轰烈烈,敢作敢为,又与犯罪相连。
还是因为大林出演,说实话,马飞的角色很不讨好。
带点窝囊,但有时又很艮;刚开始觉得对女人不那么在乎,但宁可被抓也想带着萌萌一起走,危急关头首先安顿的也是萌萌;对家人充满怨怼,一直怨恨二姐和爸爸,但当他知道大姐夫生病的时候,其实那一刻他是触动的。
不可否认,曹保平导演把这个角色描绘的很生动很血肉,但是马飞这样一个人在生活里,其实是所有亲戚都会让小孩子远离的那种。
他们不会去管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变成这样,有多少委屈,他们只会觉得这就是个混子。
很抱歉,我也是如此。
导演想用电影描绘中国式父子,不沟通不信任,用严厉代替爱的表达。
最后通过姐姐的话,来说明真相,可能这种关系到最后还是不会和解的,只能伴随着生命的逝世和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我觉得马飞在外甥大哭着喊“救救我舅舅”那一刻,已经放下了,不重要了。
结尾导演留了个谜,二姐听到马飞说话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所以,马飞是真的呆了还是装的呢?
一、金钱悬浮罪:90年代80万像“印钞机产物”•数据:1999年天津人均可支配收入8140元(《天津统计年鉴2000》),80万=普通家庭攒98年;水上公园房价3000元/㎡,可买266㎡大平层。
•吐槽:怕不是把“8万”多写个零?
这拆迁款,拆的是天津卫龙王庙吧!
二、逻辑分裂罪:二姐“护弟”=“掐脖子喂饭”•剧情:喊“为你好”却拒给救命钱,马飞被追砍时,她攥80万说“别乱花”。
•吐槽:当代PUA天花板——你饿了?
我锁馒头防你噎;你快死了?
我藏钱防你浪费!
三、天赋诈骗罪:作文一等奖只写“爸爸夹肉”•细节:反复提马飞拿作文奖,却只输出“肉夹给我”,获奖作文、文笔全没影。
•吐槽:90年代作文竞赛黑幕?
怕不是“流水账大师”走错片场!
四、犯罪儿戏罪:绑架案=人质逃跑大赛•对比:现实绑架控人质,马飞绑外甥——人家跳窗、装打电话、跟着黑帮跑,绑匪全程摸鱼。
•吐槽:防绑架教程更新:遇马飞这样的,跑!
他们比你怕被抓!
五、时空错乱罪:90年代用上05年后针灸仪•考证:家用电子针灸仪2005年后普及(《医疗器械年鉴》),90年代只有银针。
•吐槽:道具组拼夕夕买的“复古款”?
二姐面瘫是被未来科技电懵了!
六、工具人罪:全家都是“剧情推进器”•剧情:大姐夫骗钱、外甥逃跑、黑帮炸车,角色无背景,全靠“一句话闪回”糊弄。
•吐槽:这家庭像临时剧组——工具人集合,除了姐弟互撕,全员打酱油!
七、编剧偷懒罪:失忆=解决所有问题•法律:犯罪后失忆不免责,但马飞炸成孩童智商,直接跳过审判。
•吐槽:矛盾解决新方法:吵架?
撞墙失忆;犯事?
撞墙失忆!
八、风格割裂罪:悲剧裹着“恶俗笑点”•分析:用二姐面瘫、马飞狼狈博笑,却建立在家庭创伤上,冲淡悲剧感。
•吐槽:黑色幽默像撒糖黄连——甜是坏的,苦是真的,把悲伤演成小品!
九、逻辑留白罪:80万拆迁款“从天而降”•疑问:拆迁按户口+面积算,老房多大?
为啥二姐独得?
关键信息全没说。
•吐槽:这拆迁款怕不是老房底下有金矿?
建议拍前传《我家拆出印钞机》!
十、深度不足罪:创伤靠“失忆”收尾•主题:想讲原生家庭困局,却让马飞失忆逃避,等于“创伤不用治,忘了就行”。
•吐槽:主题像没写完的作文——开头难,中间乱,结尾“我忘了”,老师给不及格!
碎碎念:本是扎心好题材,却被悬浮数据、儿戏剧情、摆烂结局拖了后腿——像碗好面煮糊了,吃着噎人,想想可惜。
脱缰者也到底是谁脱了缰,是离开了校园的小孩子犹如脱缰的马儿,还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马飞逃离了秩序的缰绳?
习惯用荒诞和暴力叙事的曹保平导演在这一部“津味儿”十足的反差感中给观众一种哲学思考。
片中以天津世纪之交为舞台,将黑色幽默嫁接市井江湖。
郭麒麟饰演的混混马飞因高利贷胁迫“绑架”外甥李嘉文,一场勒索闹剧引爆家族宿怨与人性困局,荒诞情节下暗藏社会批判的锋利刀锋。
亮眼的除了充足的动作戏份,在灯光设计和色彩运用上变得十分大胆,与之前主打灰暗色系的画面相比更浓郁,也更好的呈现出上世纪的风貌。
影片采用“失控螺旋”叙事模型:从个体债务危机→家庭伦理崩解→江湖规则坍塌,三层矛盾如多米诺骨牌逐级放大。
郭麒麟扮演的马飞作为反英雄主角,其“绑架亲侄”行为突破传统伦理底线。
导演通过孩童视角(李嘉文将冒险视为游戏)弱化犯罪负罪感,此处理或许会引发伦理争议,却恰构成对“规训社会”的隐喻:当法律失效时,荒诞是否成为弱者的反抗语法?
这次简单聊聊《脱缰者也》首先需要赞赏一下曹保平导演不拘泥于此前形式的创作,在创作方面加入了b级片、手持dv、pov镜头,在色调方面虽是即将迈入千禧年左右的天津,但呈现西部片的风格,在一些镜头是极具想象力的。
同时赞赏演员们卖力的演出,甚至有些用力过猛。
《脱缰者也》剧照那么这部片为什么评分那么低呢?
通俗来讲这是一部在故事大纲上去填充故事而弱化角色的片子。
最近上映的许多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坏蛋不坏。
其特点都是由一个反英雄式的角色与萌娃搭配组合的反差,其内核往往剑指温情。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借了高利贷的舅舅因家里不分拆迁款而无法还上高利贷于是“绑架”了自己外甥的故事。
这个故事梗概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呈现在影片中,角色的逻辑动机,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浮夸。
舅舅这个角色为什么会让家里觉得这么坏?
因为小时候见到了一块手表,碰巧出现了一个偷表贼,就被家人误会在少管所关了三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所以属于舅舅的那一份拆迁款交给二姐保管,而二姐也依旧觉得自己的弟弟是一个混子。
当然这是结尾之前影片呈现的由人物前史组成的真实情况。
初看是没有问题,再看过于巧合。
这也是影片之中不局限于人物前史的穿插,更是在游戏时间环节的弊端。
像是小孩坐上了奇怪老汉的车,矇矇归来绽放的烟花等等。
人物属性下墙体瘦的工具性质,观众得以看到影片失去逻辑后的混乱,角色间殊途同归的疯癫。
《脱缰者也》剧照此问题的积累造就了影片时间性上的缺失,变相的让影片的节奏变得很怪。
观影完后不难发现影片的前半段缺失高潮的递进,后半段又太想利用高潮去填补,但戏剧张力的不足无法让沉闷的那口气散去。
这就是多线叙事的架构下,导演对影片情节把控的缺失。
除了绑架主线,还有抚养权,财产分割权,高利贷,情感纠葛等支线。
影片以孩子的视角来展述,但影片的重点不是孩子,而是他的舅舅,以舅舅去引申原生家庭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视角的杂乱以及喜剧元素的过于涌入造成的元素间的距离。
可以看到片中孩子视角下天马行空的想象:b级片元素的融入,将舅舅想象成大坏蛋,收集水浒卡,与舅舅一起在街边撒尿,开车的桥段下后视镜对于景深行人的反映。
很好玩。
但是这种喜剧的元素,在一开始就与曹保平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撕裂了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事件刻画与人物描写,时代背景与方言也因此成为这场闹剧中的包袱。
延伸的支线人物,所带来的不仅是原生家庭的苦难,更是黑帮类型片和神性下对于命运的起伏。
但是视角的起伏不定下,观众从头到尾都在观看一部由巧合铸就的闹剧,天马行空与现实主义基调的分裂,黑色幽默与类型片间的分裂。
《脱缰者也》剧照影片对于主题的表达是原生家庭的伤痛,将马飞“脱缰”的原因归结于童年遭受过的创伤,但是这份创伤来的是不符合逻辑的,让人不能信服且缺少情感铺垫的支撑,难以完成结尾的升华。
更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整个故事线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那么孩童的视角就更加不合理,整个分镜的架构一点也不克制,“脱缰”也彻底成为了口号式的输出,丧失了曹保平一贯的批判性。
影片最大的问题来自结尾,结尾几乎推翻了影片以角色作为强推手的逻辑目的,前面提到二姐不给马飞财产归属钱财的动机,影片结尾借姐姐之口说不给钱财是想让马飞经受一次历练,不给马飞钱怕他乱花。
如此反转之突兀也将影片判了死刑。
观众经历了整件事,知晓了角色承载的苦难,影片经历了整件事,缺乏对次要角色的心理描述,就上文所述情感的缺失让影片逻辑崩塌,像是影片中常说的天津话:这就是个大BK!
《脱缰者也》剧照
《脱缰者也》电影,演员们一口天津话,以荒诞的津味喜剧外壳,包裹着深刻的人性探讨与原生家庭之殇。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在“绑架”外甥小屁子的闹剧中,完成了从叛逆到救赎的成长,好在结局是好的。
整部影片通过幽默解构现实困境,人生不容易,让人在笑声中感触于那份挣脱束缚、传递温暖的勇气。
(六哥其实也是个可怜人)
曹保平最新电影《脱缰者也》口碑好像一边倒的一星二星差评,当然也有另一个极端4星5星好评,我大概都能理解。
好,是因为他是曹保平;差,也是因为他是曹保平。
我个人觉得这部《脱缰者也》其实是有些低于曹保平正常水准的,更像一部新鲜尝试的试验品。
首先肯定不及《追凶者也》的好评程度,虽然片名跟“笨贼”的模式像同一个系列,其实内核里完全不同。
我认为《脱缰者也》像是一部“少年幻想片”,因为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在14岁就“暂停”生长了。
整部电影可以说充满着不真实感,很多观众吐槽人物塑造不立体、行为没动机、故事不符合逻辑等等,作为一部常规的电影《脱缰者也》也许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或许可以不寻常一些,一切都是来自一位14岁少年的幻想。
马飞捡到金表因为不被父亲跟姐姐信任(认为他是偷的),所以大义灭亲把马飞送到了少管所三年。
马飞嘴里说着恨他们实际却非常想得到亲人的信任,这是原生家庭的创伤。
在马飞的世界里自己混不吝但特别帅,外甥屁子是他的小跟班,崇拜着自己。
电影关于亲人的角色塑造很少,是因为少管所三年的生活已经让马飞模糊了家人印象,妈妈是一直喜欢自己,大姐也时长照顾,二姐跟爸爸好像总跟自己唱反调,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片面的,这点在马飞辅导外甥写的那篇作文里有答案:“爸爸从来没有夸过我,但却总把最大的肉夹给我,他到底爱不爱我?
”在马飞的意识里突然一切都变得陌生,所以他没有理由的乱想,不顾及逻辑的编排所有故事。
因为马飞对家人信任的渴望与憧憬,最终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结局——原来姐姐跟父亲都是爱自己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马飞会变成一个孩子,因为那是他遭受创伤之前的样子。
脱缰者也 (2025)5.72025 / 中国大陆 / 喜剧 犯罪 / 曹保平 / 郭麒麟 齐溪
你能想到,曹导讲这样一个故事,是要让观众从中体会什么呢?
社会不会惯着熊孩子,只有家人会惯着,好好珍惜亲情么?
一个熊孩子长大后,又闯下了一个更大的祸,惹上了不该惹的人,玩命之下,终于被家人和警察成功解救的故事。
最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熊孩子挨了一刀,住院两周后傻了,智商回到小朋友,熊孩子漂亮的女朋友瞎了一只眼。
但家人都幸福的相爱着。
郭麒麟就是这个熊孩子,他当着最小演员的舅舅,但怎么看,他都不太像个坏孩子,而是一个犯浑的熊孩子。
他向家人要钱还高利贷,不给就绑架亲外甥勒索姐姐。
好吧,我相信有报当年少管所待了三年的仇,故意为之。
当年捡块金表,在那招摇,他姐明说这来路不明,要还回去,但他不肯,结果就当抢劫犯罪送进去了。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痛恨姐姐不相信他。
但有没有想过,他据为己有的金表来路不明,本来就不是你的,而你姐劝过你,该怎么做,你听了么?
为什么不信你?
因为你熊惯了,谁的话也不听。
想要人们理解这样一个男主角,他本是好人,只不过遇到了真正的坏人,他激发出了内心的善良,与恶势力对抗,最终,以惨烈的代价懂了事,被社会管教过后,做起了听话的小朋友,不惹事儿了,于是,这一家子都安生了,过上了和谐美好的生活。
是这样吗?
这部电影的海报上还宣传着喜剧电影,但我没觉得有啥可笑。
电影院里一声笑声都没有,相反,还很沉重。
是反讽手法吧,玩的是黑色幽默。
熊孩子熊到家了,可笑吧!
电影很简单,小成本制作的故事。
人物也不复杂,几乎清一色的平面化刻画。
高利贷老大,就是大腹便便的黑恶势力。
杀手,就是一个楞货,还是内蒙口音,简单粗暴要钱杀人。
姐姐就是一个冷静自持的家长。
要离婚的姐夫,也只有一个不想离的面。
女朋友演的最出彩,孙安可演出了爱与痛的复杂情绪,泼辣感十足,经历这些,透出疯批特质,放在普通人身上,不疯也难。
郭麒麟的表演一般,算本色出演吧,个人特质鲜明,倒也不违和,完成度不错。
这个电影流于表面,讲了故事但没有上价值,倒不是说非要在电影里表达什么,而是在我看来,电影总得给人们留下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多少探讨一下家庭伦理,或者亲情的边界,爱的程度,纵容与溺爱,或者管教也是爱等等…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往内心里走一走。
演技可以往内心走,同样,故事也要往内心走。
人物转变,在一场闹剧中会产生各种变量,离婚的人会不想离,开始诊视情感,熊孩子会成长,懂得了每个人爱的表达不一样,懂得了姐姐的用心良苦,女朋友从感觉被骗想要放手,到经历一场发现他的纯善,死心塌地的爱上…可惜,电影都没有触及。
所以,这部电影在我这儿,没有及格。
缰绳撇了,脑子也飞了,曹保平这次彻底玩脱了。
《脱缰者也》想玩荒诞喜剧,也想讨论现实,而最后却只剩下了一场失控的闹剧。
感觉曹保平本人都没捋清楚逻辑,支离破碎地拍完了全片,多线并行毫无章法,仿佛喝醉了一样。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行为、动机成谜,绑架就像在做过家家的儿戏,所谓“原生家庭创伤”成了一句仓促贴上的标签,丝毫没有触动,只觉得闹腾。
荒诞不经的设定,笑点生硬的台词,粗暴地嫁接喜剧与犯罪元素,一通操作下来令人匪夷所思。
杀手和黑帮的行为莫名奇妙,其他的大部分角色也很空洞,只为了履行NPC的义务。
津味江湖只是刻意摆拍的方言和背景板,不深不浅,更没有记忆点。
暴力失去意义,幽默失去底蕴,所有表达就只剩尴尬的自我感动。
曹保平过往作品中的尖锐批判和人性洞察,在这部电影中沦为了无病呻吟。
脱缰的不是隐喻,而是导演对叙事的掌控力。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曹保平导演。
在我心里,如果要排当代中国导演前三,曹保平一定在列。
无论是早期的《光荣的愤怒》,还是中段的《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再到《涉过愤怒的海》,他都能保持一种独特的导演气质,兼具了艺术感与人性的锐利观察。
只是,这一次的《脱缰者也》,我实在很难说喜欢。
这部片子的问题,不在于质感。
曹保平的美学风格是稳定的,他的镜头、色彩、演员调度和整体画面始终有格调,质感足够。
问题在于整体风格的失控和失调。
电影不是分块的艺术,它是多种艺术的协奏曲。
而在《脱缰者也》中,局部的出色表现却被整体创作风格的混乱无情地掩盖,当你把不属于这座城市的元素硬塞进去,再强的导演功底也会跑偏。
结果就是:局部有质感,整体却支离破碎。
最主要的是以前作品中那种“节奏感”被打乱了。
曹保平最擅长的是什么?
是黑色幽默。
在荒凉里找幽默,在荒诞里照见人性。
比如《光荣的愤怒》里那种冷讽,《追凶者也》里张译的市井人物。
幽默是润滑剂,人性才是核心。
可这次的《脱缰者也》,从一开始的“天津味儿荒诞喜剧”,硬生生被拽进“黑色犯罪片”的轨道,最后连黑色幽默都丢了,只剩下四不像。
故事的核心其实不复杂:一个小混混舅舅,为了拆迁款,竟动起了绑架淘气外甥的心思。
这种设定,本来就带着荒诞感,也带着生活气息。
要是换成《抓娃娃》那种叙事,放大天津人特有的喜感,把犯罪轻喜剧化,降低黑色的浓度,反而能成一部有质感的地方喜剧。
但曹保平似乎还困在《边水往事》《蛮荒禁地》的氛围里走不出来,他的镜头语言和风格惯性,让他拍任何题材都像在拍《涉过愤怒的海》。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其割裂的画面:天津这座带着烟火气和市井味的城市,硬生生被拍成了西部片。
灰暗的色调、空旷的场景、人物行为逻辑乃至造型,全是西部范儿。
你见过在天津拍西部片的吗?
曹保平就这么干了。
问题是,这合适吗?
不合适。
郭麒麟饰演的舅舅,本来是个极具潜力的角色。
前半段氛围很好,荒诞、轻松、喜感,他的表演也自然松弛,落在了自己的舒适区里。
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两杆大烟枪》或者法国式的荒诞喜剧,甚至有机会成为国产喜剧里少见的“黑色荒诞”类型尝试。
但是随着剧情硬拐进暗黑犯罪,这一切戛然而止,节奏瞬间翻转180度:戳瞎眼、高利贷、追杀、血腥,天津瞬间变成东南亚。
郭麒麟的角色也不再好玩,反而陷入沉重与悲惨。
他的人设被彻底打散,既不是荒诞小舅舅,也不是黑色反英雄,最后模糊不清。
反而是那个饰演外甥的男孩小演员成了意外的亮点。
这孩子真的是很会演戏,带着很少见的表演天赋。
按理说,这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全片的灵魂,譬如《人生大事》里的杨恩又。
一边是童真与顽皮,一边是荒诞与黑色形成对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曹保平导演似乎并未充分挖掘出这个小演员的表演潜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他的表演光芒。
一方面,曹保平导演可能缺乏这种类型喜剧风格的创作经验,对于如何引导小演员在喜剧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存在一定的忽视;另一方面,暗黑剧情的强势介入,彻底打乱了影片原本自然生长的喜剧风格。
在这种混乱的创作环境下,小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不得不陷入不断逃跑的剧情设定中,这不仅使得整个剧情愈发混乱无序,外甥与舅舅之间原本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也变得模糊不清,开场时精心营造的喜剧氛围感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此同时,郭麒麟饰演的舅舅人设也在这混乱的剧情中彻底失控,观众对于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内心世界感到迷茫,难以捉摸其真实的形象。
最终结果就是:角色关系失焦,本该深刻的舅舅与外甥的情感线被彻底冲淡。
张本煜饰演的杀手一角在影片中显得极为突兀。
这个角色从形象到行为模式,都与《追凶者也》里张译饰演的角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在《脱缰者也》的剧情中,却完全没有存在感,仅仅沦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工具人。
他的出现既没有为影片增添新的亮点,也没有与其他角色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仿佛是一个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
还有就是林雪饰演的黑社会老大,若单独拿出来看真是很精彩,无论是其精湛的演技,还是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塑造,都极具质感。
然而,这个角色更像是香港或者东南亚里角色,与天津这座城市的整体氛围以及影片的核心剧情格格不入。
张本煜和林雪这两个角色属于标准的"角色与场景的错位",不属于这部戏该有的人物设定。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曹保平导演没有真正了解天津这座城市,没有真正想拍一部属于天津风格的故事,天津在这部电影里只剩下一个外壳。
他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暗黑美学”,结果让影片的本土气质被抽空。
天津的烟火气没了,幽默没了,人性的荒诞也没了。
剩下的,是一部形式上很有质感,但内里格格不入的四不像。
越是大师,越容易被自己的风格困住。
《脱缰者也》是一部令人遗憾的作品,它拥有一个优秀的导演和一群有潜力的演员,却在风格的挣扎与混乱中迷失了方向。
它试图融合多种元素,却始终未能平衡好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只留下了一场关于风格“脱缰”的冒险之旅。
要不是群友线报优惠力度巨大,我都不知曹保平又有新片上。
感觉是毫无宣传悄无声息就上映了呢。
曹保平的风格没变。
也有被一些黑色幽默的部分笑到。
可这个故事,真的是,太假了。
整体倒也说不上特别难看,但确实不能说好。
只是因为捡了一块表,(不管犯罪证据的嘛?
),就要被关进少管所三年?
这个故事的起因就有点经不起推敲。
而九十年代的普通人用20万买鸽子,还是过于抽象了(就算是为了倒腾繁殖赚钱,这金额也很离谱)。
以及1995年天津的房子拆迁就能到80万吗?
郭麒麟虽然努力,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个人物在形象设定上就很欠缺。
前空中小姐死心塌地爱上江湖小混混,为他失去一只眼还要为他生孩子,就郭麒麟的形象,信服力完全不够啊。
小六这个角色就更刻意,为了荒诞而荒诞,毫无逻辑和动机,总体就是两个字虚假。
整部剧最好的演员是齐溪,表演很到位。
郭麒麟和齐溪在《边水往事》里是一对毫无cp感的姐弟恋,怎么看怎么不般配,在这里成真姐弟就顺眼多了。
故事虽然设定在天津城区,然而后半部分的车店,荒野,破庙,燃烧,却又是那么浓郁的西部风味。
从《狗十三》到《涉过愤怒海》再到《脱缰者也》,曹保平是和原生家庭杠上了,却一部不如一部。
一有事就扯原生家庭的痛,其实也挺烦,这世上就你有童年伤痛吗?
童年伤痛了就可以杀人放火不讲理吗?
我还是喜欢曹保平的早期作品,没有那么多刻意。
《烈日灼心》可能也是导演自身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去年《涉过愤怒的海》就不是那么喜欢,今年还要更进进一步探讨原生家庭的痛,哎,难评。
如果故事本身站不住脚,就算充斥方言喜感和各种噱头,依然流于虚假悬浮。
想起前不久饶晓志的《无名之辈2》,同样想问一句:导演你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嘛?
一句话总结:全剧没一个正常人,全是神经病。
——2025.08.23成都红牌楼万达影城(P.S.万达红牌楼真的是太太太破了,尤其卫生间)
要是我说《小鹿斑比:清算》是一部不错的怪兽片,风格类似《prophecy》和《razorback》,而且相比当下一大批 “公有领域儿童故事改恐怖片”,它是最不依赖噱头设定的。
我的妈呀 好烂 难怪能引进 反正国内只会引进这种垃圾片捞钱
以前看了很多小恐怖片,这部算好的了。全程看得着迷
好奇
个人感觉还可以,真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不得不说,恐怖氛围营造得堪称一绝。阴暗潮湿的森林,斑驳的树影,时不时传来的诡异声响,还有斑比那血红的眼睛和锋利的鹿角。音效和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jump scare 用得恰到好处,吓得我好几次差点从座位上弹起来,真的是近年来少有的能把人吓到的恐怖片
期待
电影在恐怖之中还融入了一些对现实的隐喻。比如斑比的变异或许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发的反噬,主角母子的逃亡像是人类在面对未知危机时的挣扎。在享受惊悚刺激的同时,也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让影片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感觉会很刺激
“扭曲童年宇宙” 力作!我站斑比这边,希望能再看到那些兔子。
5.5老鹿daddy,就一般的怪兽片加了点因果!
比之前什么《血与蜜》好上万倍。
不吹不黑 真的还不错啊
斑比经历了太多破事了!这部看得挺爽!
想看,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点都不烂。其实还超搞笑。我想让领盒饭的角色,全都领盒饭了。最绝的是,长着蹄子的斑比居然会开门。不是那种往下按的门,是真的门。带圆形门把手的那种。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扭曲的童年宇宙只是个玩笑,看完发现我错了,《小鹿斑比:清算》太精彩了,说实话故事的改编让我印象深刻
好看
看到最后发现是家庭伦理剧,特效鹿还行,但是看到最后直接无语打哈欠,真是个该死的父亲。
斑比的怒吼是自然的呐喊!《小鹿斑比:清算》用恐怖的叙事手法,唤醒我们对生态平衡的思考,是一部有深度的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