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认真写个影评了,这算是陈凯歌导演第二部有水准的片了吧,没想到出奇的好看,是值得二刷的水准,避免了第二部大军团作战的混乱感,这一部从谈判的角度展开,结合局部的战斗场景,整部先抑后扬,老美出尔反尔不讲信用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充分体现了整部电影的主题:和平不是等来的是打出来的。
黄继光的桥段真的被震撼到,小时候的教育只知道黄继光堵枪眼,怎么堵,什么环境堵,只能靠脑补。
电影中呈现的黄继光真实再现了这一不怕牺牲的壮举,有人会说中枪怎么不会死,可这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黄继光趴到枪口整个脸庞被枪口灯光照亮的场景,震撼而悲壮。
几个战士的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局观,可惜对面是耍尽小花招的美帝,所以历史教育我们对付西方恶势力,一定不要手下留情,斩尽杀绝。
能在国庆看到好看的主旋律影片,也算是弥补了731的恶心1,必须五颗星好评支持。
暑期档没有离开太久,国庆档电影市场硝烟再起。
目前已经有9部题材各异的影片确定上映。
而仔细梳理这份片单,发现今年的阵容其实有点弱。
各位选手没准都觉得对方是垃圾,自己大有机会。
01 《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陈凯歌《志愿军》三部曲的最终章,这部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
也就是说,不仅要展现前线浴血拼杀,也要着墨讲谈判桌上的外交较量。
预告片中,美方狂妄傲慢,数次炮击施压破坏谈判。
而我方代表团寸步不让,用专业和实力捍卫底线。
我猜测张子枫的谈判线应该是影片的主轴,如此一来三部曲就通过他们一家串联了起来。
影片阵容强大,除了张子枫,还有宋佳、朱亚文、陈飞宇、彭昱畅等。
因为有了前两部的打底,第三部的票房基础是有的。
但前两部口碑票房就都一般,《志愿军:存亡之战》12.06亿,《志愿军:雄兵出击》降到8.68亿。
完结篇想要大爆也很难。
主要问题是,陈凯歌还是用了求大求全的群像拍法,想要展现战场全局。
视角混乱是必然会发生的。
但《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讲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挣扎也许更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02 《刺杀小说家2》2021年的《刺杀小说家》口碑和票房都没有达到预期。
唯一无可争议的优点是高水准的东方奇幻特效。
续集继续由路阳执导,邓超、董子健、雷佳音主演,还有威尼斯影后辛芷蕾参演。
预告片中的质感仍旧不错,特效视效全面升级。
就是一句“天下共主”让我有些绷不住。
路阳似乎要讲一个更纯粹的异世界冒险故事。
不过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的互动方式上一部就没太讲清楚,这次我也不抱太大希望。
不过纵观国庆档这份片单,个人最看好这部了。
03 《抓特务》改编自小说《无悔追踪》,讲派出所所长雷佳音怀疑小学教员胡歌的身份,展开一场近四十年的追踪。
作为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抓特务》还没有放出预告片。
再加上这是雷佳音国庆档的第二部主演的电影了。
个人认为撤档可能性比较高。
冯导在《芳华》之后拍了很多年烂片。
与崔主持人硬刚以后也低调了很久。
如今范爷在好莱坞复出,冯导也终于重返主流视野。
《向阳·花》没搞好,希望《抓特务》别再让观众失望了。
04 《浪浪人生》由黄渤、范丞丞、殷桃主演的家庭喜剧,讲的是小镇一家五口人在逆境中硬刚生活的疯癫故事。
这是监制韩寒很喜欢的小镇题材作品,也是档期内少有的纯喜剧片。
虽然看预告片感觉这故事有点无聊,笑点也有点尬。
但不排除完整电影绝地翻盘,成为票房黑马。
当然更有可能彻底翻车,毕竟观众的笑点可是越来越高了。
05 《风林火山》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案,牵扯出贩毒者与反毒者之间的激烈斗争。
由麦浚龙执导的《风林火山》有着可能是今后港片再也没法集齐的顶级配置。
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杜德伟、任贤齐……堪称华语电影天花板组合。
如果能拍出一部港味十足的类型片应该非常多人期待。
坏就坏在麦浚龙偏要在影片中注入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
影片被积压多年,今年终于在戛纳放映,却传出诸多差评。
电影整体质量估计不会太高。
观众的抉择是,想看这些演员,却能否忍耐偏文艺的剧情。
06 其他除了上边五部关注度较高的电影外,《熊猫计划2》《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疯狂电脑城》也将在国庆上映。
《熊猫计划2》是去年国庆档《熊猫计划》的续集。
前作3.07亿票房还算可以接受,但剧情低幼,也是冲着儿童观众去的。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顶着易中天编剧+监制,配音阵容豪华。
不过画面挺有手机游戏的质感,不太让人放心。
另外两部作品要么沦为炮灰,要么大概率就是撤档。
《猪猪侠:一只老猪的逆袭》是儿童向动画,有一定低龄受众基础,但难以吸引成年观众。
《疯狂电脑城》看着是更粗制滥造一点的动画,更绝的是,电影主页上竟然没有导演编剧配音的任何主创信息,是怕署名了担责吗。
07根据往年经验,国庆档虽然假期时间长,但市场容量与春节档没法比。
真正能够获得排片和观众关注的影片通常只有2-3部。
剩下的很可能成为“一日游”的炮灰作品,甚至无法收回成本。
从目前预热情况来看,《志愿军:浴血和平》和《刺杀小说家2》处于第一梯队,有希望争夺档期冠军。
《风林火山》和新增的《抓特务》处于第二梯队,有望依靠类型差异和明星阵容吸引特定受众。
但《抓特务》还没开始营销,我嗅到了撤档的味道。
《浪浪人生》《熊猫计划2》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则可能吸引家庭观众。
其余几部影片面临的市场压力较大,很可能在档期正式开始前就会有影片宣布撤档换档。
即使是第二梯队的影片,如果口碑不及预期,也可能会被快速淘汰出局。
毕竟院线排片极其现实,会快速集中拍片资源在热门影片上。
另外《震耳欲聋》《红孩儿火焰山之王》《极限城市》《穷途末路》据说都有可能国庆上,但临近档期还没有动静。
最终,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还是要看口碑质量。
宣传热度只能维持首日票房,后续排片和观众选择完全取决于影片实际质量和口碑传播。
历史上不乏前期宣传声势浩大,但上映后因为质量不佳而票房跳水的例子。
也有初期排片不高,但凭借良好口碑实现逆袭的黑马作品。
我很期待这个国庆档能带给我们多一些惊喜,而不是一片混战后的满地狼藉。
以血为炬,照亮和平《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边打边谈”的关键阶段,将战场硝烟与谈判桌上的博弈精准交织。
上甘岭的焦土上,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炮火中冲锋的身影震撼人心;板门店会议室里,外交人员据理力争,每一句交锋都关乎家国尊严。
黄继光的绝笔家书、年轻战士李晓的成长蜕变,让英雄形象愈发鲜活。
片尾志愿军遗骸归国的镜头,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呼应,深刻诠释了“没有浴血的牺牲,便无安宁的和平”这一厚重主题。
停战区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信守承诺,反观美国则是对诚信的背弃,两者相较之下体现出正邪两面。
什么是大国风范,战士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为国家承诺牺牲自己,含冤而终,那个所谓的“大国”确对共识肆意践踏,这些都是事实,是历史,会被世界人民永远记住。
向正真讲述历史的电影和电影人致敬。
三部都追了,每一部都让人印象深刻。
从第一部的出军,第二部的破敌,第三部的谈判。
他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也是对这些“可爱的人”的英雄的赞美,从电影了解历史,也感慨我们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
如果不是先辈的浴血奋战,誓死抵抗何来和平。
我们的幸福是英雄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致敬每一位英雄。
穿插的煽情也是让人潸然泪下
我好像今年没有流过眼泪。
2025-10-1 一家人一起去看的10月1号原本看到豆瓣又是控评控分跟《731》一个操作的,评论区看不到一条,讨论区却有700多条,原本当做是一部大烂片来看的,没想到这一次,陈凯歌!
你真行!
讲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很棒!
文戏相当不错!
这一次把整个系列全部都填满了,所有人都给了一个交代。
也正是因为志愿军是谱写在赌上国运的一场战役。
这全明星的阵容,如此众多的群众画像镜头,文戏真的是满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有好几次的剧情真的是意想不到,也成功把我小时候记忆中的边打边谈的5次战役的历史都拍出来了,在此刻都具象化了。
甚至有好几个镜头,关于张孝文那条线有几个瞬间感觉有《拯救大兵瑞恩》那个味道了,这部电影很大的意义上改写了记忆中西方媒体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是靠人海战术胜利的,陈凯歌通过和平鸽和大量的人物镜头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政治目的。
千呼万唤的上甘岭战役终于拍出来了,但是跟我的心目中优秀的距离还差那么一点点。
观感上还是没有超过第一部的“松骨峰战役”。
“该让对手的杯子跳舞了。
”这句台词是真的帅,黄继光的这段镜头是震撼的出色的,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继上一个《731》我在国内院线看到尺度最大的镜头。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
连李墨尹这两年的铺垫也交代了,感谢众多先烈,谱写了一出宏大的卫国战争。
3部铺垫完,这三年太不容易了。。。
唯一的一个差评应该就是这段坦克戏了,是真的离谱。
竟然还给我搞这种坦克漂移的片段,当初战狼人家现代战争戏拍坦克漂移都被吐槽了半天。
你苏制T34可以漂移?
而且移动速度比F1赛车还快,背景跟绿幕似的。
这一段重点批评!
除此之外,所有的戏份,尤其是文戏,第三部应该是我三部里面印象最深刻。
最好看的没有之一。
战神孙醒两部没说话,第三部巴拉巴拉开始喊口号,是怕战神不死去扭转上甘岭战局?
李默尹可以失踪下落不明,但是最后给的结局是不是过于草率了?
闫医生演员的个人特色放在电影里是不是太让人出戏幻视闫妮了?
林月明可以是一个伟大的身残志坚的翻译,怎么硬生生变成了一遍遍呼叫和平这个小孩子的口号机器?
几位第三部演员的口条和演技是不是太欠琢磨了,听到敌军军情瞪瞪眼拿拿望远镜就可以了吗,听到胜利消息时表现出的雀跃是不是太轻飘飘了?
黄继光很感人,你可以赞扬他的意志他的信仰,但是你却描绘了他超人一样的身体素质?
好不容易请来的武器装备大师吴专家,失去了保护员就完全freedom可以满场跑了吗?
最后彭总的口号,就像是临时拿到一份需要大声喊出来的新稿子一样毫无感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回家看孩子的林月明死了,想母亲的黄继光死了,为国运货100次想回家尽孝1次的南洋运输队老师傅死了,这种一句话猜结尾的flag能不能少一点???
所有的剧情和演员都在为叙事套路、叙事技巧服务,不会好好讲故事吗???
今天,志愿军第三部浴血和平全球首映,接棒第二部存亡之战的悲壮底色,全程高燃,震撼人心。
走出影院更懂:和平从不是天降,强大皆由热血铸就!!!
志愿军第二部获得第38届金鸡奖7项提名,第三部也一样非常优秀!
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故事,节奏紧凑,脉络清晰,情节画面音乐剪辑无一不精!
谢谢【鲁豫观影团】让我有机会带孩子参加首映礼,孩子看的都十分投入,全程坐的笔直,热泪盈眶。
真的强烈推荐亲子一起观影!
想到哪写到哪,随便表达下看法。
从电影的很多地方能看出导演是有考究的,是想表现出细节的:对美方的错误文件的纠错、边谈边打、警卫连战士被枪杀、修理铁轨、修理坦克、护士为战士吸痰等等,都是有真实历史事件做原型的。
但是我觉得呈现的方式不好,文戏的部分像是在对观众说教,既是各部分之间看不出太多联系的多线并行,各部分中又是一种PPT式的平铺直叙,这些情节/事件给我的感染力,更多在于它作为历史事件本身,而不是作为电影画面呈现在我眼前,甚至这种视觉呈现还让我的感受被削弱了。
比如所谓的和平的理解,为什么要跟用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的台词直接说出来。
比如美方的傲慢与无礼,为什么不加个前后对比呢?
我军英勇作战的成果使得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不得不规规矩矩的坐下来谈判,谈判桌上态度的前后对比不是文戏武戏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吗?
比如结尾表现两方战士作战目的的不同,显得很生硬,还加个倒数计时是想干嘛,跟杀死那么多战友的敌人们一起倒数欢庆胜利?
很难想象真是人能写出来的剧本,太过于离谱了。
再说武戏,作战片段实在显得有点千篇一律了,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战士有多惨、有多壮烈,或者主角的优秀品质,但与真实的战场实在是相差甚远。
人海战术式的集团冲锋、一字长蛇的坦克阵、一个专家穿个便装就上坦克,如此种种的很不靠谱的细节实在是让我看的太难受。
1、前两部拍的很好但请千万不要再拍第三部了!
2、以后只拍阿瑟就好了,父爱伟大光荣,参杂其他感情就不纯粹了!
3、陈导的面子很大,加之老年文艺气质深厚,期待您和文艺中年领军人物小四,强强联合!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4、风险提示:尬癌患者慎重观看,毕竟尬死人不偿命!
5、友情提示:军迷慎看!
我发现有些军迷看完老艺术家作品就开始再各大平台发表意见,这样不好谦虚点!
不要一天天的显得自己懂得多,你能有陈导对历史了解的具体透彻,行就看,不行就别看,人家又没求咱来看,别事事的。
想当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都忘了么!
这么些年过去了陈导的度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都悠着点!
6、看完前两部后劲太大,所以又忍不住重温了一遍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才缓过来一口血7、以后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就看陈导的了,脑洞再大点,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对了您这是来源于历史,至于其他什么历史宏观叙事、战斗英雄真实史料,都是细节、都不重要,艺术创作一定要高于这些,尤其是拍好阿瑟才是关键。
就说这么多吧,妄人妄语,勿念勿念……预祝陈导影片大卖
报看
就凭最后美军和志愿军一起倒计时欢庆停战,就值得给这部片加一星,多少年了,国产导演眼里的外国士兵终于有了人性。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作为普通人,没有人会喜欢
第三部志愿军好感动啊,哭了三场(鼠疫、黄继光、女翻译)喜宝的第一条影评留念,留念,共享豆瓣,我三星——
不好看
也许陈凯歌真的愿意像梅兰芳那样永远带着个纸枷锁,在台上唱,在人心里唱,他生怕在别人眼里是脏的,那样他就没法再唱了。或许唱不唱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是干净的,是和群众站在一起的。“梅兰芳哪是为一个寻常世界而生的呢”真成了邱如白的奢望了。也许他当初走上这条道真的就像婉华那样纯真,只是觉得唱戏好,他要一直唱下去。时代把婉华变成了梅兰芳,万人瞩目。他拒绝伶界大王的称号,可终究还是戴上了纸枷锁。他真的愿意带着这纸枷锁一直安安稳稳地在这寻常世界走下去吗?这我知不道,可是他哪是为这寻常世界而生的呢?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别妄想;战场上能够得到的,谈判桌上不一定能得到,要争取。
电影在向我们传递不忘历史的呼吁,但其实志愿军三部曲本身,就是我们不忘历史的证明,永远会溺爱这种讲真实历史的影片
一般吧
越来越无聊了吗
看到孙醒嘎了我就明白没有下一部了,但是结尾的call back还是好啊
感谢志愿军战士们的牺牲奉献,我们才能享受如今的和平生活,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没有什么比和平更加珍贵的东西了
编剧真的编的很烂....自我感动
文戏太尬了
剧情稀碎
正常水平
影片给我补上了重要的一课,原来战场之外的外交博弈同样惊心动魄、至关重要,看得很有收获
能拍的朴实一点吗,学学高山下的花环
唉,CKG可能初衷是好的,他想拍出宏大的叙事或个人的英雄,或和平的情怀。可他什么都没做到,甚至还抄袭了坦克战、二战的圣诞夜。丢失了逻辑思考、美学标准、以及学习别人拍电影的能力。老掉的他,可真惨。
观感上第三部比前两部好看。它充分发挥了陈凯歌长文戏短武戏的特点:当下活跃的导演没人能把大场面战争戏拍明白,所幸影片就多拍擅长的煽情文戏。在充足的矛盾冲突和精准的泪点选择下,手段即便不高明,但通过频繁发放“盒饭”来密集催泪,对普通爱国情怀观众确实极为有效。剪辑水平有所提升,多视角群像的故事逻辑和人物诉求清晰明确,缺点在于有限时长内人物深度刻画不足。战争戏仍是短板,片方选择以谈判和翻译团队为正面描写,辅以简略的上甘岭战役,可能意在避开“珠玉在前”;仅黄继光事迹被详细呈现,这也再次体现了陈凯歌长于细节、拙于大场面调度的特点。
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打开这些历史的每一页,都能让我感受到生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最坚硬的脊梁与最不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