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有人说乔家子女是愚孝,老太太是恶人,就总想辩解两句。
刘英的确是倔犟好强之人,但其本质还是淳朴仁厚的:她严厉地教育儿子做生意要讲诚信,积极地支持女儿投入热爱的事业,给女婿缝扣子,心疼儿媳的身体健康。
她出钱出力照顾两个外孙,最后还为因瘫痪而不能带孙女而内疚自责。
老太太固然也受“儿子传香火”的旧观念影响,但她终归还是明事理的。
她接纳了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小儿子的继子,也并没有迂腐地重男轻女,否则她就不会把唯一的住宅留给经济相对困难的小女儿一家。
她是真的盼望自己的孩子们好,哪个不好,她都会心疼。
另外,乔母得过脑溢血,出血会破坏人控制情绪的神经纤维,患者的性格行为都难免出现异常。
我的姑奶奶就曾患脑溢血,所以对此深有体会。
谢言的母亲许医生也这样劝慰过女儿:“脑血管病对精神有影响,你婆婆现在这种状况,你不能把她当正常人看。
”说出这番话,既是因为谢母豁达善良,也是源于她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老人有时跟孩子一样,但人们往往对孩子更有耐心,大概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本就充满了令人愉悦的生之希望,任性倒也显得可爱起来;而衰老的过程,要沉重悲戚太多,笑脸相迎,着实不易。
而人都会老去,弱者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命两端需要同等的关爱”
因为小欢喜,知道了咏梅,顺便知道了"孝子"这部剧,是我喜欢的家庭伦理剧,于是就追着过来了。
特别欣赏剧中媳妇谢言的通情达理,但对于儿子海洋所说,"孝顺=孝+顺",因此,尽管是老太太各种作、各种无理取闹,都百依百顺,而完全不顾自己小家庭的感受和小孩的健康,实在难以接受。
虽然不会与父母对着来,但应该也还是需要沟通自己小家庭的需要的。
这部剧的前半部分,老太太实在是太能作了,各种折腾自己的儿女,把我气得哟。
于是,将原本下载好的删除了,发誓要弃剧。
后来有一天,又看网上评论,说是老太太在老爷子去世后,性情突然变好。
于是,我就跳过了中间几集,重新开始看,今天追完。
后半部分确实是非常温馨、催泪的。
想想我自己,工作后的这十多年来,少有回去,每年能陪父母的时间其实很少,读博这几年来,更是如此。
对于这点,内心愧疚得很。
所以,尽管确实因读博而没了收入,但在给老人生活费方面,反倒比以前更多了一点。
这其实也就是为我自己寻求一点内心的安稳、减少一点内疚感。
读博如此努力、希望能早点毕业,部分原因也是,我实在害怕,我的父母能留给我的时间不会太多。
我只希望,我自己能走快点、再快点,能尽快完成未完成的任务。
希望二老能够脚步慢一点,多等等你们的儿子,等等……
因为迟迟不能开学,深夜会和妈妈一起看剧,这部剧是我妈找来看的,属于我一般不会接触的老剧。
《孝子》这部剧,编剧真的很厉害,他让一个角色可恨的时候大家都恨他,可怜的时候大家都同情他。
我把这部剧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老爷子在世时,后半部分是老爷子去世后。
在前半部分,我能看到的是一位恶婆婆,刁蛮又自以为是,走到哪在哪惹麻烦,尤其是挤兑走大儿子家朴实小保姆的时候,气得我对着电视打空气拳,怎么会有这么讨厌的人!!!
后半部分,老爷子去世之后,老太太也“懂事” 了很多,很善解人意,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看她在小儿子家里孤单寂寞受委屈,又忍不住同情她,忍不住把仇恨发泄在小儿子身上(对小儿子打空气拳),大儿媳妇真的太好了😭😭谢言真的太好了,又细心又能干。
看她给老太太送煎饼小葱,离别时和老太太依依不舍各自掉泪的时候我哭的要上不来气了,其实不把老太太送去上海,肯定还能多活几年的……大结局的时候,新年大家整理了遗物,发现了老太太的遗书,我猜想到房子应该是留给了小女儿一家,我当时还在叹息,老房子留给小女儿,她怎么舍得卖呢,也改善不了她一家的生活条件,结果后面听到了老太太的安排,老房子留给小女儿一家住,小女儿原来的临街,可以改成小饭馆,范垒做饭好吃,也许是个长久的营生,我又开始爆哭,老太太自己就帮忙谋划了儿女的未来,她对家里每个人的了解,体现了对儿女的爱😭😭她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女。
如果坚持着看完整部剧,我觉得这是家庭剧中难得的佳作。
(没错我就是在拉踩dth)
妈妈24.2.5出院回家,和妈妈看《老大的幸福》,妈妈和我都认为剧情真实偏压抑,快乐爆点少,演员演技好 24年2月底看完《老大的幸福后》,每晚和妈妈一起看,2024.02.23 0点25分和妈妈看完大结局 24.03.24 23点和妈妈一起看完〈父母爱情〉就看《当家的女人》敢于说真话的剧,说真话在第十二集24分58秒 24.04.01 23点半左右和妈妈一起看完(当家的女人),然后看(我的“丑娘”)24.04.16 快0点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完(我的“丑娘”),然后暂时看(我家有喜),剧冇爆点,妈妈不喜欢 2024.04.19看到第五集妈妈又喜欢啦 今天24.4.24妈妈看到十七了,为什么豆瓣只有6.7?
转眼24年5.11妈妈都看到60集了,5.13看完结局 2024.05.13和妈妈看《永不回头》,看到第二集了2024.05.26妈妈看完大结局 2024.05.28 妈妈开始看《孝子》,令我惭愧的剧名,妈妈在7号0点出头看到18集了,全员演技在 妈妈24.2.5出院回家,和妈妈看《老大的幸福》,妈妈和我都认为剧情真实偏压抑,快乐爆点少,演员演技好 24年2月底看完《老大的幸福后》,每晚和妈妈一起看,2024.02.23 0点25分和妈妈看完大结局 24.03.24 23点和妈妈一起看完〈父母爱情〉就看《当家的女人》敢于说真话的剧,说真话在第十二集24分58秒 24.04.01 23点半左右和妈妈一起看完(当家的女人),然后看(我的“丑娘”)24.04.16 快0点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完(我的“丑娘”),然后暂时看(我家有喜),剧冇爆点,妈妈不喜欢 2024.04.19看到第五集妈妈又喜欢啦 今天24.4.24妈妈看到十七了,为什么豆瓣只有6.7?
转眼24年5.11妈妈都看到60集了,5.13看完结局 2024.05.13和妈妈看《永不回头》,看到第二集了2024.05.26妈妈看完大结局 2024.05.28 妈妈开始看《孝子》,令我惭愧的剧名,妈妈在7号0点出头看到18集了,全员演技在线
这部剧是2006年上映的,讲的是2005年的事情。
现在这种现实主义取向的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家庭剧服道化越来越好了,滤镜越来越多了,但是剧情越来越不真实了,演员演技越来越浮夸了。
这部剧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日子。
每顿饭演得都特别真实。
表现了2005年左右真实的中国。
最后几集老太太转变了,最后一集的录音带,简直让我哭死了。
偶然看到这部剧,只看到第十六集,已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心情难以平复。
最打动我的是赵亮扮演的范垒。
这个卑微的小人物是如此立体丰满,他有小缺点:有时爱占小便宜,也有点小聪明,他没什么本事,生活窘迫,可他善良足以弥补所有缺点。
如果要从子女中选出最孝顺的一个,我觉得是他,因为他只是乔家的女婿,做的比保姆更体贴,还要受到岳母的轻视和冤枉,可他并没有记仇。
我想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需要这样一位时刻在身边照料的穷儿女也不会要只能给钱不在身边的出息的儿女。
打动我的也许还有是从他身上体味到我们自己作为小人物的艰难,我们在为自己流泪。
感谢编剧,导演设定了这样一个人物,他让我们小老百姓多多少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为自己肆意流泪哀伤。
演员赵亮我给满分,因为我感觉不到是在演戏,觉得这个人就是范垒,他就在我们身边。
世界太大,人太多。
作为普通百姓,生活范围非常有限,你认识他、他也认识你的人不过几百,所有的这些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是的,我们自己的“世界”。
在中国人的这个“世界”里,亲情无疑是最重要的,至少对多数人如此。
一直以来接受的信息都是说中国人是最看重亲情的,外国人都追求独立、自由,家庭观念薄弱。
作为土鳖,没出过国(其实多数人留学N年也只是活在华人的世界里),但从影视剧的窗口中看到的可不是这样。
好莱坞的影视剧里边无论警匪片还是战争片,甚至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电影,都得先描写一下男主角和妻子儿女在一起幸福的家庭生活。
前线都快开战了,还得给妻子一个特写,展现她无尽的牵挂与忧虑。
反观国产影视剧,亲家母互相鄙视,婆媳矛盾吵得昏天黑地,兄弟争财产不择手段,妻子红杏出墙,丈夫彩旗飘飘,孩子越没教养就越有出息……外国人看了这些,会不会误以为中国人都是奇葩?
平心而论, 老乔家太闹腾了. 还能不能好好工作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现代化,共产主义事业...都需要大伙撸起袖子加油干嘛! 正如谢言所说,孝顺应该有个尺度,总得有原则,“孝敬”而非“孝顺”,"孝而不顺"。
可能是因为体谅母亲的病情,子女们对老太太实在过于顺从了,反而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很多时候实在是不可理喻。
但是某些时候,子女之所以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过。
站在父母的角度,老板儿子能够提供物质,而真正了解父母的可能是范垒,比如打麻将那段,老两口真是发自内心的笑逐颜开,老板儿子和局长女婿是想不出这样的法子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老人儿女非富即贵,可是却“晚年不幸”。
可能倒不是儿女不孝,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才能哄父母开心。
全是精英的公司反而倒得快,生物多样性的好处不言而喻。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一个村子、一条胡同,但是空间距离上的疏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改变了人际关系的运作。
亲人间共同的生活经历不存在了,社交工具的普及只能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虚幻的亲近感,“微博尽孝”、“朋友圈尽孝”,热闹的只是自己。
有多少亲人是只有过年才能见上一面,又有多少亲戚多年未曾蒙面。
即使是兄弟姐妹,一旦结婚生子,也就很难再聚拢了。
父母在的话,相互之间还有一根线牵着,无论再忙也得去看看父母,因此过年过节的总还能在父母处聚一聚。
一旦父母不在了,连个聚会的由头都不存在了。
水灵和范垒过得不好,还有乔老太太挂念着,哥哥姐姐也不是没感情,实在是太忙。
只有当父母不在了,你才会知道世界上真的再也没有什么人在乎你过得好不好。
正是因为父母太在乎子女了,所以骗子们不约而同地把爪子伸向他们,这对老人的打击是致命的,真的会出人命的。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接到电话听说我出事儿了,心存疑虑也会把第一时间把钱汇过去?
茫茫人海,也只有父母了。
名为<<孝子>>,这部剧更让我感动的是乔家亲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亲情的地位远高于爱情、友情,三字经中讲“首孝悌,次见闻”,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是古人“齐家”的追求,这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古人讲门第,可以封妻荫子,一人升官,全家沾光;我等草民也不用嫉妒,与之对应的是连坐制度,譬如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直到今天,很多人也都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是两家人,甚至两个家族的事(尤其是官员和富人)。
毕竟在多数中国人看来,这种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基础上(事实上还包括共同的生活经历)的情感是相对而言最可靠的。
血亲、姻亲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经纬线。
人生在世不容易,相互扶持、抱团取暖是生存法则,既能争取个人利益,又能够维系情感,精神物质双丰收,不好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愚昧”“封建”。
可是血缘的联系不能完全等同于情感的认同,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冲突时,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可谓史不绝书,老百姓家为了利益兄弟反目、姐妹成仇的事儿更多了。
所以说,类似婚姻关系,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也是需要善加“经营”的,即使是亲戚,如果多年不曾走动,也只能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倒”。
兄弟/或姐妹间由于共同的血缘和成长经历,感情或多或少是有的,所以亲情能否维系的关键在于媳妇/女婿,情感上的“分家”大多也是从子女结婚开始。
正如《投名状》中那句经典台词“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不用猜都知道,让兄弟反目的是女人。
如果范垒没那么好的脾气,那么乔水兰和乔水灵两姐妹家早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或者转换为更加亲密的、纯粹的利益关系)。
所以说,乔家兄妹间能维持不错的感情,女婿范垒、儿媳谢言是关键。
就我所接触的亲朋好友、邻居同事而言,子女间关系冷淡,除去重大利益纷争,不是妯娌矛盾、冷战热吵,就是连襟互相看不顺眼、不冷不热。
可能是因为妯娌、连襟彼此间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成长环境、价值观、喜好、性格等等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他们在矛盾面前是不愿意委屈求全的。
范垒除了没本事以外,相当不错——背黑锅戴绿帽,把别人的儿子看得比亲儿子都亲(只能是因为他太在乎水灵),当然这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
这个问题太大了……他只舍得花三块钱给自己买皮带,却花五十块钱给岳母买螃蟹,亲儿子也做不到啊!
为了解决二胎户口问题,范垒来到市府大院求张秘书那段儿看得太心酸了,父爱深沉重如山,买斤桔子缓一缓…… 乔老太太对范垒没有多少好脸色,我觉得主要是她认为小女儿跟着范垒受苦了,没有让小女儿上学是老人一生的悔恨,始终觉着自己亏欠女儿,再看看女儿现今的生活,于是火气都发泄在小范同志身上了。
女人到底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
能干的嫌他不顾家,疼老婆的又嫌他没本事,东食西宿古今亦然。
世上的事就怕“比”,尤其是信息时代,什么“国民媳妇”刘涛、“国民老公”王思聪,非要跟荧幕上的他们比,您的人生注定只能在孤独与痛苦中任性走一回。
谢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自己的事业(电视台制片人,似乎很牛),又能把家庭照顾得很好,没有狗血的媳妇大战小姑、婆媳步步惊心,也不会让丈夫总是面临“你妈和我一起掉水里,你救哪个?
”的困境。
特别是在对待乔家的亲戚方面做得太到位了,不仅用心,而且非常会办事,总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感。
窃以为,谢言才是现代女性的典范,不似古之骚客笔下"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 亦非烂片乱编之"职场女强人", 浑似个个父母双亡.查了一下,编剧还真的是一位女同志,好像还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 女权是做出来的, 实至名归; 而非四处宣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长辈们对年轻人的忠告永远都是“找对象时外貌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性格”,可惜啊,多少年少轻狂!
谢言的父母也充满正能量,有知识分子的风范,虽偶有怨言,但是场面上总还是过得去,不会给女儿添乱。
尤其是谢言的母亲,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能帮着伺候别人,乔大妈说话那么难听她也能忍着,换我早就忍无可忍。
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八九不离十。
出于自身角度,我对亲人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关注更多一些,以下是一些随笔记录:1 二儿子挺有钱,可是医药费都是几个子女平摊。
其实乔海洋夫妻不是为多出一份而计较的人,而且也有这个经济实力。
人心比海深,如果乔海洋豪爽地表示所有钱由自己出,别人还真不一定会感激他. 2 范磊拿着大舅哥的钱买装修材料时吃了“回扣”,他也是穷疯了,蒙谁也不能蒙乔海洋这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啊。
还好他媳妇儿是个明白人,没有拆穿他,也没有跟哥哥道歉,而是用“回扣”的钱买了一把长命银锁当作礼物送给了小侄女。
3 乔海洋夫妇带女儿回家,两口子去商场给家人买礼物,连乔海洋这个当哥的都把范垒忽略了,还是媳妇儿想起了范垒,给他买了一部手机。
这种情节我想多数中国人都经历过吧,你是否在过年回家买礼物时遗忘了谁?
你男人或你媳妇是不是“贤内助”,可不是靠嘴说的,这时候就看出来了。
4 范垒跟着来到北京二哥家,水灵极力反对——全家都到别人家住,不好吧——即使是亲哥,虽然嫂子确实是真心邀请,但是水灵坚持不让范垒来嫂子家里。
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对你好就不客气,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得珍惜。
感情是玉器而非不锈钢,摔了就碎了,再也无法挽回。
5 整部剧感觉一直在吃饭,早饭、午饭、年夜饭,欢乐的、煽情的场面都是在饭桌上,做生意、托关系、辅导学生也全是在饭桌。
好像有人就是这么批判《红楼梦》的——除了吃饭还是吃饭。
不过中国人的世界好像就是这样,尤其是过年的场景,跟我们家简直一样一样的。
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含蓄内敛,很多情感表达的话只有在饭桌上端起酒杯时才说得出口。
6 乔家人吃年夜饭,谢爸爸和谢妈妈对女儿女婿说“不用管我们,你们全家难得团聚,开开心心的”。
我害怕海洋与谢言真的在家热热闹闹过大年而把他们遗忘了,好在没有。
谢爸爸与谢妈妈是多么开心啊!
当父母对你说“孩子,你们在外面忙,不用管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将计就计。
生活的压力再大,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7 除夕夜,北京街头,乔海洋对谢言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想到过离婚。
因为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要让你的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可是现在我在你的脸上既没有看见幸福也没有看见快乐。
”恋爱时许下的誓言早已随风而去,就像总统竞选时的承诺,一旦得手,鬼才记得。
别人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与婚姻,真的不全靠钞票与长相。
这部以《孝子》为题的作品,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片,比《父母爱情》更能触动我。
兄弟姐妹相处,不要怕吃亏。
锱铢必较只能使亲情越来越淡薄,最后“远亲不如近邻”。
父母老了,不要嫌他们话多。
因为幸福是短暂的,总要通过不停地对旁人诉说,才能让幸福的感觉尽可能地延长。
前面老太太气的人咬牙,后面老太太非常催泪。
老太太是全剧演技第一。
二儿子海洋很孝顺做事也很周全但是在孝顺这件事情上有点愚,不管怎么样都要顺从妈妈的心意。
虽然老太太年纪大了,又生过病做了手术,应该迁就照顾老人的情绪,但是面对确实很不合理的要求时,还是要跟母亲好好沟通一下。
大女儿水兰,总是被局长丈夫嫌弃,不喜欢水兰娘家给自己找麻烦。
局长丈夫被审查下台之后。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都会支持水兰刚好跟他离婚,让他一个人自以为当个局长就了不起的人,自己去承担自己被审查的后果。
但水兰还是选择了帮助丈夫找人,花钱。
这应该是大部份现实中妻子的选择。
大部份妻子都会这样想,虽然丈夫之前对自己不好,但两人之间毕竟还有一个儿子。
为了以后不让儿子难看为难,就会选择去帮助。
海洋跟谢言这一对真的是完美夫妻。
谢言非常体贴周到,很有教养。
海洋也知道照顾岳父岳母。
虽然两人偶尔会有冲突,但是都不涉及根本。
两人的眼界,思路都很高。
这也说明了,夫妻双方还是要水平差不多才能真正在一起。
范垒跟水灵这一对是非常勤恳老实的一对。
任劳任怨,关爱老人。
范垒哪里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手艺,挣不到钱。
这也是老太太最瞧不起他的原因,总是觉得他窝囊。
觉得自己闺女水灵跟着他受苦。
尽管范垒对岳父岳母尽心尽力但是仍然比不上当局长的女婿在老人心中的地位。
这是中国很普遍的现象。
家里的老人总是对有出息的孩子格外重视格外喜爱,对于没本事的,但留在自己身边尽心照顾自己的人视而不见,随意对待。
范垒跟局长刚好是一组对比。
局长有能力但不顾家,不考虑妻子的感受。
范垒没本事,挣不到钱,但爱妻子爱家人,照顾妻子岳母都非常用心,很疼爱妻子。
海明作为海归回来,好像光鲜亮丽,但其实还是没长大的孩子。
他也爱父母,也孝顺,但可能还是因为年纪小,不懂事,考虑事情和做事还是比较小孩子,不够成熟。
父母是兄弟姐妹四个人的父母,遇到关于父母的事情应该跟子女一起商量,不要一个人做主,也不要擅自答应一些需要大家一起决策的事情。
当母亲提出要去养老院的时候,海明打电话告知海洋。
海洋问怎么能让妈去养老院呢!
海明说这是妈自己决定的,由不是我让妈去的,信不信由你。
语气很不好。
这不是商量事情的语气,应该要平和的好好的和哥哥商量,不要认为是妈妈的选择自己就可以跟个局外人一样摆脱责任。
还想到一件事,海洋跟谢言考虑问题很周到。
他们想把妈接回来,但是又害怕伤了海明跟美研的面子,让海明跟美研误以为他们觉得海明照顾不好。
于是就没有强烈要求把妈接回来,怕驳了海明的面子。
全剧演技在线。
演员挑的也都很好!
故事也很符合现实。
很棒的剧,推荐去看。
愿我们做子女的也可以跟自己的老人好好沟通,照顾好老人的晚年。
这部剧围绕了两个字“孝顺”,但是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孝道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是传统中国家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父母的老去和赡养,我们该怎么做以及作为晚辈想要给予的和能给予,和父母想要的之间的区别。
纵观整部剧,开始你会觉得老太太的折腾与不讲理,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和理解老人要强和别扭。
大女儿的婚姻危机,二儿子的生意艰难,三女儿的生活艰苦,四儿子的远在他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难,生活的不如意,自己脑梗的瘫痪,老头子的心脏病,这些都让这个大家庭充满危机四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困境。
作为我们终究是要面对老去的父母,生病的父母,父母的离世,面对死亡,父母不仅是温暖港湾,也是我们自己面对死亡时,中间的那一道屏障,因为有了这道屏障,才让我们觉得死亡离的不是那么远。
剧中的刘英从老伴过世以后,她仿佛看开了一切,不在要求着要求哪儿的,仿佛失去了灵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爱情。
谢言在养老院与老太太告别时候,谢言和老太太的不舍,老太太眼里的无助,悲伤。
我们无论是作为父母的子女,还是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的,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尤小刚在今年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博览会上说:“现实题材剧的创作才是最切实际的,都是大IP不行,因为毕竟IP从反映生活的角度来讲,是浮的。
扎扎实实反映时代、反映历史、反映生活的,是现实主义作品。
现在讲的IP是指网络走红的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总体上看,是脱离生活的,满足了青年观众的幻想,但热衷于这些的人,随着他们成家立业就会觉得这些剧作没用了。
电视和网络播出的不能都是这些浮躁的快餐。
”由此,想起几年前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孝子》。
《孝子》中所有的人物形态,观众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恐怕都能找到对应,真实映照着当下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一座北方小城的老两口,有四个儿女,小儿子出国在外,剧中着墨很少,故事围绕老两口和另外三个子女展开:大女儿是当地京剧团的名角,因为小有名气,又是家中老大,所以有些御姐范儿有些端着,在家族中属于多拿主意少干活的孩子;大女婿,在本地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对老婆家里的事情,面上该做的都还愿意做,比如老人家住院,他也能上下打打招呼张罗着,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二女儿,平凡贤慧,父母在老家时,她就是理所当然地担任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找的老公也平凡憨厚,没啥本事,只有出劳力,对老丈人和丈母娘是认劳认怨,真真一个女婿大过半个儿。
大儿子,家里的顶梁柱,在北京开公司,事业有成,当父亲过世,妈妈又中风半瘫,义不容辞将妈妈接到北京,事业上的压力、家庭的负担,一个中年男人要背负的所有,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儿媳妇,知识女性,虽通情达理,但也不会任由难搞的婆婆搓扁揉圆,面对住到家里来的半瘫的婆婆,婆媳间的拿捏较量着实微妙。
此剧,所有的细节都非常真实生动、生活化,所有的情感都很真切,让观众深刻体会和反思面对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面对病痛中的父母、面对临终的父母,我们要怎样做、能怎样做。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样的剧,应该就是尤小刚所说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好剧。
剧中所有演员都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人艺的老演员严敏求,以及许亚军、咏梅、陈瑾……他们自然细腻丰满的表演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如今那些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小花们完全无法比的。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现在都是大团圆结局了。
非常好的电视剧。贴着生活去编排和演绎的,所有的角色和行为都很妥帖。只要去看,就会被剧本身吸引。没找到很好的资源,只看了一部分。
毒舌老太太,20集以后就不太行了
因为最近咏梅老师的一部剧,想起来她曾经主演的《孝子》,那时候就觉得这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好的女人啊?真的很值得推荐的一部剧。
有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婆婆和一味愚孝的老公,早离婚八百遍了,让他们自己去过吧
前面看着很恶心,后面渐渐融化了
许亚军怎么也不老啊,总是那么年轻。咏梅比他小6岁,在电视剧里却像他姐姐。陈瑾又老又丑,还对于和伟颐指气使的。真假。看了五集都是老太太住院,一点矛盾冲突都没有。
三星半。陪奶奶看的,题材我不喜欢但是很真实。上海养老院里唱的梁祝真好听(不是。。。)
“陪老妈看的”系列之一
好真实,病床被关系户顶了,工地工人嫖娼被抓得送钱赎人,工程款拖欠工人罢工
被埋没的好剧,9以上不过分
演的好真实
倡导愚孝一星
好多年前看过两次,基本忘了,但确实是不错的国产家庭剧
已二刷
小时候看过,那时好喜欢谢言此时重温了一次,发现这部剧充满了男性视角,而女人,只不过是工具人。
唯一一部看过三遍的电视剧,每次看都会哭,特别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某些家庭的养老问题,感触颇多!很喜欢剧里的谢言
最后一集把我哭的啊
啰哩啰嗦,絮絮叨叨。一集的内容愣抻成30多集。
几个主演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