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

Fury,战逆豪情(港),怒火特攻队(台),暴怒

主演: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迈克尔·佩纳,乔·博恩瑟,吉姆·帕拉克,布拉德·威廉姆·亨克,凯文·万斯,泽维尔·塞缪尔,詹森·艾萨克,安娜玛丽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英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4

《狂怒》剧照

狂怒 剧照 NO.1狂怒 剧照 NO.2狂怒 剧照 NO.3狂怒 剧照 NO.4狂怒 剧照 NO.5狂怒 剧照 NO.6狂怒 剧照 NO.13狂怒 剧照 NO.14狂怒 剧照 NO.15狂怒 剧照 NO.16狂怒 剧照 NO.17狂怒 剧照 NO.18狂怒 剧照 NO.19狂怒 剧照 NO.20

《狂怒》剧情介绍

狂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4月,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战火正转向德国本土。绰号“战争老爹”的坦克小队队长唐·柯利尔(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刚刚与战友经历了一场殊死之战,疲惫和愤怒早已胜过了对战争的恐惧。休整期间,从没有过战场经验的打字员诺曼(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饰)被分到唐的坦克“狂怒”上。诺曼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也无法坦然接受新战友粗鲁暴虐的一面。接到新的任务后,唐带领坦克小队前往下一个城镇作志愿,然而一路上却遭到德军顽强的抵抗。 最残酷的腥风血雨,让诺曼在悲伤、暴怒、惊恐和绝望中迅速成长起来,而他也即将和战友们经历一场最难忘的殊死决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舞娘情缘南侨机工英雄传防风少年第二季甜心宝贝贵族高中:我们之间的鸿沟第一季无人生还假如没有遇见你就爱断舍离爸爸的木房子忧郁症南汉山城最后的车轮我们的餐桌暴风雨的幻象机动战士高达SEEDDESTINYHD重制山外的彩虹烟花路西法外国佬扳机名声大噪第二季冲浪学校几近天堂天涯侠医医院风云:出埃及记衣柜里的猫复仇之剑魔鬼攀登玄天战纪2之九幽烈火何帅的爱情

《狂怒》长篇影评

 1 ) 狂怒

影片讲述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为了盟军的胜利,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陆军中士指挥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以及二等兵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死亡任务的故事。

该片完成了对历史战争的真实还原,为了重现这段历史,剧组着实花了大力气。

影片的设计总监安德鲁·孟席斯透露道:“每一个镜头的设计都是有据可依的。

”对影片如此全面且精致的修饰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担任本片摄影指导的罗曼·瓦斯亚诺夫说道:“重点就在于,你不会感觉这是在看电影,你会觉得就是跟着这帮战士们亲身体验了二战”。

这部影片不仅像以往战争片那样呈现了战争的惨烈,同时也细致的捕捉着战士的每一个表情和其中所蕴藏的内心活动,这是普通的战争影片所没有的,没有那些花哨的包装,让观众看到这场战争对战士们造成的巨大身心伤害和影响,在残酷的战火中,展现人性的坚持于挣扎。

 2 ) 这也叫战争片?

屏幕上德军虎式坦克用穿甲弹击中美军M10坦克,随即引发了M10内部的爆炸,只见炮塔底座被猛烈掀起,后部也有爆炸物喷出,而正面钢板弹孔处却没有半点火焰或气体喷出来。

对如此特效,我想说,这不科学。

还有,一个营的德军精锐,居然宁愿用火箭筒、机枪和手榴弹,前赴后继自杀式攻击一辆已经失去动力且孤立无援的美军坦克也不愿用最简单的火攻,这根本就是无视军事常识且在诋毁观众的智商。

曾几何时,时任上将的曼施坦因元帅在率领第11集团军进行克里木战役时,自己并没有装甲部队,却指挥德国步兵在毫无遮挡的开阔盐碱地区域击退了数百辆苏军坦克和飞机的协同进攻,试问,国防军尚且如此强悍,战斗力远超普通国防军的党卫军又怎能在一辆坏坦克前这样不堪呢?

贬损对手太过分,却不小心将自己抬举成了飞上天的猪。

这样的编排,让人摇头。

   最不能容忍的是片中一位纳粹士兵发现藏身于坦克之下的“机器”后,居然宛然一笑,飘身离去了。

这太狗血了吧?

我知道导演想表达德军并非人人禽兽,德军中也有好人,就如同前面那位与“机器”相爱的德国姑娘,战争中有残暴也有温情,但此处的表达不合逻辑。

且不说这些德军是完全彻底被洗脑后誓死捍卫元首的狂热纳粹,就算是普通的国防军士兵,在身经数小时惨烈的拼杀后,尤其目睹自己众多战友的相继牺牲后,双眼应已杀红,此时怎可能来得了普世情怀,对敌人的活口手下留情呢?

与之前皮特胁迫“机器”枪杀德军战俘那一幕相比,此时纳粹放过“机器”的情节简直就是在歌颂纳粹比美军还更有人情味的节奏啊!

这样一部漏洞百出的影片,不值一看更不值得推荐。

 3 ) 我来吐个槽!(有剧透,不喜勿看,欢迎军迷讨论)

作为一名从初中开始就把几乎所有零花钱拿去买军事杂志的军迷来说,《狂怒》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自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之后,已很少看到制作专业,场面宏伟的战争片了,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且不说但凡美国“主旋律”战争大片中都要夹带的“人性思考”以及皮特等人的“精湛”演技,就影片中主要的4场战斗作一个简单的点(吐)评(槽)。

第一场。

经典的步坦协同vs反坦克阵地,战斗发生在典型的欧洲平原地貌,灌木丛将大块开阔地分割成格子状。

美军一个步兵分队被德军机枪压制在一片空地上无法动弹,皮特奉命率领4辆坦克及一个步兵排前去搭救,并要拿下对方阵地。

谢尔曼坦克进入战场后做肉盾掩护,步兵跟随轻松完成第一个任务。

此时因为不知道德军炮位,坦克只能慢速正面推进。

德军阵地由几门隐藏在灌木丛中的反坦克炮和一些前置的散步坑构成。

战斗打响后,德军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然后被美军坦克逐一点杀,等美军战斗群近到德军阵地前时,只能是一面倒的屠杀,美军仅以几个步兵伤亡的代价即完成任务。

切,哪有这么轻松的战斗,号称真实的战斗在哪里。

设想一下,美军步兵已经在开阔地上被压制的动弹不得,如果你是德军指挥官应该做什么?

当然是带上MG42和狙击枪从两翼包抄给美国大兵点名啊,还坐在树丛里喝咖啡等人家救兵吗;其次,德军居家旅游的必备神器迫击炮居然没有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场景里,实在有失招待水准,否则给坦克后面的步兵群来个隔山打牛,那画面想必也是极好的。

第二场。

巷战。

按惯例,巷战必须是狙击手的舞台,好吧,第一枪是这样的,坦克和步兵到达小镇入口,一老人孤立的站在那里,皮特作为车长,在炮塔上探出身子询问老人,德军的埋伏在哪里,老人抬手指路,嗙的一响被狙击手干掉,皮特立刻指挥坦克轰掉狙击手所在的楼房。

我去,既然枪响就暴露位置,那为何狙击手不首先干掉敌方的坦克指挥官,反正都会被发现,居然这么浪费这么宝贵的第一枪,况且干掉对方的高价值目标永远都是战场狙击手的优先选择。

进入镇子后,步兵也没有逐屋搜索,交替前进,双方完全一顿乱战。

德军还是没有做好防守准备,仅把主力放在美军当面的一个楼里,差不多被一锅端,除了暗堡发挥了一下作用,其它基本还是做了龙套。

第三场。

坦克战。

全片最对题的高潮部分,可惜,德军智商被导演越调越低。

皮特率领的4辆坦克分队向任务目标行进,被德军孤零零的一辆虎式坦克伏击,先挂一辆。

无论火力还是防护力,谢尔曼坦克都远不是虎式的对手,只能采用群狼战术,剩下的3辆坦克从各个方向围攻虎式,结果看似合理,在又挂了两辆之后,皮特的坦克击中虎式的后部,最终消灭了对手。

But,虎式可是德军的精华,难道车长是个瞎子,虽然美军的坦克都是谢尔曼,可是,谢尔曼型号众多,还是有个三六九等的,别说皮特的车排在第一辆,就算看炮管也看得出,皮特的那辆有炮口制退器,这玩意儿是长身炮管的,擒贼先擒王,铁定先打他啊,包括伏击的时候,为什么要打最后一辆,打中间或打头车,效果都会更好。

不过,还有更大的硬伤,在今年被炒的热火朝天的俄罗斯“坦克两项”大赛上,大名鼎鼎的T-72坦克在射击时,只能是在静止状态或者低俗状态下,就这样,还有很多脱靶,这一项被中国的96式狠狠地甩了几条街。

不过,今天我们居然在电影院见证了60年前的1944年,坦克在高速移动中瞄准射击的神奇表演,其实第一场战斗中已经出现过了。

传说中德国坦克战神魏特曼车组的炮手是少有的几个能在移动中开火的,想不到美军个个是传奇。

第四场。

如果说前面3场战斗,还只是bug的话,那么最后这一场,就是好莱坞向中国横店致敬了,我们仿佛又看到抗日神剧的开挂模式。

当看到德军行进队伍里,有那么多“铁拳”反坦克火箭时,我就在猜测,皮特他们5个人如何靠一辆断了履带,不能动弹的谢尔曼去对付好几百的德国精锐部队,一定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思妙计。

好吧,的确是我想多了,德国人以平均不足60的智商,排队去踹坦克,结果被一茬茬,一茬茬地撂倒,最终竟然是被抵近到估计只有2,30米的狙击手终结了战斗,对了,战斗是从黄昏打到晚上,皮特就在火光中猛扣机枪,德国人都视而不见。

对于这样的史诗巨作,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4 ) 最后夜战的原型,奥迪·里昂·墨菲

奥迪与他的连队持续作战半年后,他们被派往Colmar Pocket, Holtzwihr驻防,一个位于法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尽管此时他们的连队已只剩下19人(原本有128人)和两辆M10坦克歼击车,他们还是被交代了这个任务德军对他们防守的据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派出大量的士兵和六辆坦克。

面对占多数优势的德军,他一边使用M1卡宾枪朝着德军开火,一边指示其他弟兄先躲到后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就在耗尽弹药之时,这个身高165,得了疟疾还一腿中弹的小子爬上了一辆着了火的M10坦克歼击车车。

无畏于充满汽油的坦克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他用坦克上的白朗宁M2重机枪击毙周围所有的敌军(其中包括一整队已爬到他身旁30公尺内的德军)。

他在机枪弹药用光时逃出了这辆坦克,坦克在他逃离后也因高温而爆炸。

他持续一人与敌方整连的部队作战将近一小时,过程中他还找到空档来使用电话请求炮兵支援。

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他指挥着剩余的弟兄与他一起展开反攻,敌方被他们杀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奥迪几乎被授与了所有一个人可能被颁赠的勋章(共33个,其中有五个是法国颁赠的,一个是比利时颁赠的),其中包括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人们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地问他为什麽有这胆量一人对抗一整连的德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谁叫他们杀了我的朋友!』奥迪回答。

 5 ) 关于《狂怒》的零星军事考据

正统二战题材的好莱坞影片已阔别银幕多年,不知是否为应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景,14年的这部《狂怒》又重新掀起了一个二战历史战争电影的小高潮,尤其是好莱坞已多年没有直接表现陆战坦克部队的影片问世,这部电影更引得广大影迷和军迷的热捧。

而从电影本身的功夫和考究来说,也是多年来难得一遇的佳片。

本影中的主角,是美军第9集团军第2装甲师第66团某营的绰号“狂怒”的最后一个批次增强型“谢尔曼”A4E8型坦克,其辉煌的参战历史也从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车长唐口中简单交待:从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开始,到意大利西西里登陆,攻克巴勒莫;在血与火的诺曼底插入欧陆战场,横穿法国取道比利时一路攻入德国本土,并在著名的阿登森林突出部战役中的顽强阻击并重创了精锐的纳粹国防军第2装甲师,以极少数的伤亡获得了“车轮上的地狱”的美称。

而这一系列战役,距第9集团军以及该师创立番号仅仅不到一年时间。

影片正是从1945年春季展开序幕,从片中的气候可看出德国正是初春时节,冰雪融化,道路翻浆,泥泞不堪。

可见第2师刚刚参加完鲁尔战役,并如尖刀一般挺近易北河地区。

“谢尔曼”A4E8型坦克是美军在二战后期装备的最后一款中型主战坦克,其增强了火炮威力和装甲防护性,虽然牺牲一部分稳定性和机动性,但其速度仍然比同期交战双方的坦克快出不少。

这也使得第2师在欧洲战场上推进的速度快于其它部队。

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较为细致的考究,在真实的装备性能上营造出第2师先遣队的功能,以及易脱离主力部队而陷于敌我双方漫长战线的犬牙交错的包围中。

影片中描述了四次成规模的战斗:步坦协同的肃清战与巷战、双方坦克的对决与坦克与步兵的阵地战,其中各具亮点和不足。

在向城镇推进、解救美军步兵排的行军与肃清战线上纳粹反坦克阵地的战斗过程中,影片在一些坦克战术上的编排不足便显现的较为明显。

谢尔曼系列坦克的设计缺陷是车体过高而宽度有限,也就意味着车组成员和步兵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掩护;在早期坦克型号上其装甲材质多为合金,一旦被击中便立刻燃烧并造成弹药殉爆,美坦克兵曾戏称被殉爆炸飞的炮塔是在向德国的坦克行脱帽礼,而苏军在早期苏德战场上,也曾受惠于美国的租借法案而得到早期型号的谢尔曼坦克,苏军装甲兵称其为燃烧的棺材。

主角“狂怒”及其所属营的四辆坦克在行军过程中,间距太过于靠拢,目测仅不足十米,同时五辆车的炮口一致向前,这在林木密集的道路边是极其危险的,几辆坦克并没有对周边视界有遮蔽的地域进行警戒和炮火掩护,更不用说其搭载和步行机动的步兵分队数量的密集,这个行军密度一旦遭遇敌军预先设置的雷场或突然的炮火袭击,一个分队就立刻报销。

二战早期曾有德军的一个步兵营在旷野中密集行军,遭遇苏军远程大口径火炮的打击,一发炮弹下来一个营的建制就全部撤销了。

果不其然,头车遭遇一发“装甲拳”就被报销掉,而步兵分队冒险进入林中搜索的做法也极其危险和业余。

此类战例中,首先要将车距拉开几十米,并在前进路段上有预先安排的侦察分队与工兵进行火力侦察和探雷;在遇敌后车组间应互相配合,进行火力掩护和压制射击,并快速通过敌军防线。

这个基本战术规条在片中都没有体现。

在清理树林中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其在战争后期广泛被用于纳粹步兵反坦克)的战斗中,步兵分队排成纵队隐藏在坦克后向敌方阵地推进,而几辆坦克的并行冲锋目测只有15-20米左右,还是犯了上述错误。

实战中遭遇此类敌方横向阵地的阻击时,首先应该在不清楚敌军火力配置的前提下进行远程炮火准备,并运用坦克较快的速度规避火炮的射界,同时车与车之间互相进行火力压制掩护,显然此处也违背了真实的美军坦克战术。

占领城镇的巷战中除了步兵不找遮蔽便大摇大摆走在街道上成为敌军隐蔽火力点的活靶子外,并无太大硬伤,而影片的描绘也真实反映出了巷战的危险,依托建筑和坦克的射击死角伪装的各个火力点和狙击点,营造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场与纳粹落单的虎式坦克的较量中,本片战斗部分的亮点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因为这辆全世界仅存的能开动的虎式坦克第一次在大银幕中与观众亮相。

这辆虎式坦克是英军在北非的阿勒姆哈拉法战役中缴获的,经过数十年耗资巨大的修复后,成为唯一能够正常开动的虎式收藏珍品。

据说剧组无法说服英国博文顿博物馆将此车运往它国拍摄,只能让剧组和辎重远渡重洋到达英国本土实拍。

在四辆谢尔曼坦克与虎式的较量中,虎式陆续报废了“狂怒”的三个战友,仅存“狂怒”与之周旋。

在镜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狂怒”和另一辆坦克装备了炮口制退器,另两辆坦克应该还没有升级到E8的水平,几发炮弹正中虎式的厚重前装甲,仅仅崩落了防磁涂层和留下几个弹坑,而凭借谢尔曼A4批次的45公里每小时的最大时速,几辆坦克将虎式合围并非登天一般困难,因为虎式坦克的炮塔旋转速度极慢,而且其机动能力也弱得一逼,在片中出现虎式倒退旋转射击的可能性更是几乎为0,这也许是导演为了重现魏特曼车组威力或马拉瓦尼村战斗虎式坦克全歼苏军坦克分队的最后辉煌,所做的一种尊重敌人的艺术处理吧。

在这场战斗中,“谢尔曼”最强版的弱点得到了很专业的描述:为了火力和装甲防护性,坦克的稳定性有所牺牲,在行进中火炮射击很难调整,片中出现了几次壮观的发射后跳弹镜头,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被击中的谢尔曼殉爆的场景,以及其正、侧面换装均质钢装甲后无法一击必穿,而只能在虎式的侧后方寻找死穴的描绘,说明剧组在拍摄前对德军和美军的坦克特性研究上下足了功夫。

最终一战,导演安排了一个武装党卫队步兵营与被炸毁履带和负重轮的“狂怒”悲壮对决,从影片观赏性上来说到达全片的高潮。

“狂怒”的火力配置不说豪华,也足够精锐难啃,除了机枪手位的机枪、火炮同轴机枪和.50勃朗宁重机枪三挺标备的机枪,车长还有一挺7.62毫米重机枪的配置,但面对狂潮一般的纳粹,五壮士显然还是势单力薄。

在装填手牺牲的场景里,可以看出是“装甲拳”反坦克火箭筒贯穿车体侧部同时将弹片洞穿他的身体,这类情形在E8批次的谢尔曼身上发生是极罕见的;同时车长被党卫军狙击手用98K的7.92毫米尖头弹连中数抢却屹立不倒,也有失常理。

不论怎样考据,终归只是考据,局部的瑕疵并不能遮掩这部下足了功夫、非常写实的优秀战争电影的光辉,毕竟电影只是再现一个场景,让观众去领略现场的气氛,即使打再多的曳光弹犹如星战的激光枪对决一般暴露自己,也无法改变战争的残酷与对人性的异化。

影片中虽然暴露了些许的军事战术的欠缺,但对于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对信仰的虔诚也足以令观众动容。

在战争中,占领军的残暴劫掠和奸淫妇女屡见不鲜,而车长的冷酷的外表下表现出的道德与正义、打字员新兵仅存的人性和“圣徒”的虔诚自律,与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德国妇女之间的舞台剧般冲突的高潮,达到了全片反思战争的高点;最后的战斗中,车组成员将战争任务与个人对基督的信仰之间的关系,又让战友们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明知赴死却依旧坚守,那句“我能够差遣谁去呢?

”的圣经原文,已表明了“狂怒”将牺牲自己,为后续部队顺利前进,完成这场公义的战争的坚定决心,也不难看出导演作为一个基督教信仰与文化浸淫下的个体,将此片的讨论超出战争本身的描绘,而升华到对战争与人性、信仰与力量的高度,完成了一个最佳的诠释。

本片评分:☆☆☆☆

 6 ) 狂怒,是狗血还是精品

中国的高大全总是被嘲笑,国外的高大全总是被推崇,国人的抗日剧就是狗血,美国的二战剧就是精品,国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畸型,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德国人是怎么死的?

答案是笨死的。

几百人围着一辆不能动的坦克一味地做幻影飘移,当然也没移好,尽数被坦克上的枪炮打中,死的死,伤的伤,好不凄惨。

德国人也够义气,只从前面攻,不从后面绕,确有傻武士的精神。

行军时,看到不少士兵肩抗着反坦克武器,一旦遇到坦克,那些武器不知所踪,打了好一阵子,德军指挥官才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件武器,几个兵冒死冲到坦克几十米前发射武器,可怎么看怎么像是烟花镭炮,喷了几束烟花,好容易打进一束去,就像射进激光,只点中一人的要害,德国武器制造商们怎么净造这样的伪劣产品呢?

最高大猛的场景在后面,车长雄立在车外用机狂扫不会打枪的笨拙的德国兵,德国兵的子弹只能打中那些刚从坦克露出头的人,却打不中立在车外的高大英雄,同时德国兵们依旧耐心地做幻影移动,不断地从高大猛的车长身侧飘过,也不知他们飘来飘去做什么,只在最后,依靠一名狙击手在不知多少千米之外精准点杀,才将高大的英雄打得失去战力,好可怜的德国人,打输了真是怨不得别人,是自己太笨了。

 7 ) lest we forget

《我的父辈》中说过:“战争能把人最坏的一面逼出来。

” 大概是因为战争能泯灭人性,更能模糊掉本身就不清晰的对与错的界限。

为了拯救自己同胞的生命,谁也说不清楚不能把敌人对我们的恨意再次加倍还给他们是他们应得的,还是道德上来说,这样一来我们也与他们残酷得并无二致。

更可怕的是,战争强制把人的残酷冷漠和坚强联系在一起,善良和软弱联系在一起。

影片中有个细节是,美军攻下一个居民区的时候,他们等待投降的士兵从楼里出来。

开坦克的墨西哥人轻敲着手边的一个地方,就像平常开车时候遇到红绿灯时会有一丝的不耐烦。

当战争的一切都成为习惯了以后,恐怕思考对错都已经成为了一件多余的甚至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一件事。

除却好莱坞经典的一些对影片的装潢外,的确是认认真真讲故事的一部电影。

我最喜欢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虽然有详有略,可每个角色的人格都是完整的。

每个人都展现了让我没办法细细形容的细腻的两面。

我怕我说不好就把我最喜欢的这一点毁掉了。

最让人难忘的算是在前一秒还让人紧张到紧蹙眉头肌肉僵硬的时候,主角在两个德国姑娘家休息,Norman弹琴姑娘唱歌,音乐声响起就忍不住让人微笑。

不知道是我的感觉还是导演选曲太好,那首曲子感觉像是晶莹剔透的水晶做的,下一秒绝对会摔在地上粉身碎骨。

换言之,那种美好在那个时期是过于奢侈的,每个人都支付不起的美好。

还有就是最后大家都死光光就剩下Norman一人的时候,他hatch在坦克之下希望能逃过一劫。

一个德国士兵拿着手电筒找到他,Norman满脸惊恐举起双手,绝望的让我都没法继续往下看的时候,那个德国士兵的脸就隐藏在了那一簇手电筒的灯光之下,隐隐约约似笑非笑了一下,收起灯光就离开了。

这是在影射人性的光辉吗?

但不管如何,这种人性的美好我已经找不出任何能用以来比喻其珍贵的事物了,而它却不像之前的音乐一般脆弱,尽管让我感到如鲠在喉,却也蕴藏着希望。

这么多二战的影片拍来拍去大概都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警告战争的可怕珍惜和平的美好。

因为昨天在渥太华的恐怖袭击,就不合时宜地借用今天公交车的电子牌上打出的一句话:lest we forget.

 8 ) 新奥尔良手撕鬼子

感觉展现坦克大战的片子不多,所以就看一看。

一看之下,惊呆了。

不知为何卡斯那么强大,钱也没少烧,拍出了一种青涩的小制作感觉。

片子开头就比较沉闷,镜头语言苍白,有点不知所云。

寻思着,是不是暖暖场为大爆发来个铺垫呢?

结果就那样一路迷迷糊糊展开下去了。

还原历史方面的功课十分潦草。

谢尔曼与虎式的平原遭遇战其实只要剧本调整一下就显得不那么荒谬。

到了结尾处的堡垒站感觉导演基本上失去理智玩脱了,接近神剧水准。

总的来说,坦克片缺乏速度感,道具不好整,镜头不容易布置,难拍、难出彩,好赖能出来一部,还是得珍惜。

 9 ) 《狂怒》:壮士无限好

虽然片方和媒体都热衷于谈论片中出现的那辆“虎”式坦克(据说是现存世界上唯一还能动弹的一辆,直接从博物馆开到了拍摄场地),并一再的渲染片中的“坦克大战”,但实际上片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也无非是一场排级规模的坦克遭遇战,这跟苏德战争中动辄对决的钢铁洪流不可同日而语——这也符合二战史实,红军在库尔斯克的金戈铁马西线盟军是从来没有遭遇过的。

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狂怒》塑造的就是一辆美军“功勋坦克”的故事,“虎”式再拉风,海报上还是只会突出布拉德•皮特和那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而其他盟军和抵抗组织什么的通通都不见踪影,当然这也符合电影叙事的特性——在短暂的单位时间里尽可能集中的叙述故事主体,细枝末节都被精简了。

有国内观众戏称《狂怒》是“好莱坞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因为片尾最后一场大戏是五个美军抵抗了纳粹党卫军的整整一个营——在皮特的指挥下,这辆名为“狂怒”的坦克里的五位成员依托丧失了机动性的这辆坦克,就地设伏打得全营党卫军丢盔弃甲,在付出四人牺牲的代价后,出色完成了迟滞敌军的任务。

《狂飙》其实是部有点“不合时宜”的电影,时下正是超级英雄肆虐银幕的当口,又没有特别的纪念日,横空出世这么一部“写实”风格浓烈的二战电影,与影市上的商业大潮并不完全合拍——当然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标配,不过总体而言影片叙事处理得有理有据,历史细节的还原也比较考究,几辆担纲“主角”的坦克都是从博物馆里开出的真货,略有瑕疵的是,这辆“狂怒”原车是美军并未装备的具体型号,不过还是属于“谢尔曼”M4车族,与“狂怒”所“扮演”的型号只有极细微的外观差异,若非军事专家或发烧友,根本是看不出来的。

有了《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奥斯卡和《兄弟连》这样的艾美奖珠玉在前,《狂怒》很难出新意,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军已经深入德国腹地的二战末期,可以看出厌战情绪已经相当普遍,与“狂怒”车里的四位老兵油子比起来,刚加入的新兵蛋子诺曼与众人格格不入,在残酷的战场上,诺曼显得既无知又“纯情”,但“皮特”车长对他呵护有加,车长一直秉持着让手下人活着回家的信念,在处理某些敌情时决绝得都有些残酷。

诺曼算是“狂怒”经历的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亮色,他甚至跟德国占领区的女孩有了一夜情遭遇——这里又对美军进行了道德美化处理,几位老兵油子虽然略嫌猥琐,但车长的豪情和诺曼的纯情“保护”了她,跟诺曼的两情相悦又迅速把这出“逼奸”戏码转换成了暗生的情愫,而纳粹的炸弹让德国女子命丧黄泉,既完成了诺曼的战士性格塑造,又让观众在情感倾向上迅速达成了敌我认同。

诺曼后来的绰号是“机器”,似乎暗喻着他已经沦为了这场战争“机器”中的一个有效零件——在最后那场“谢尔曼五壮士”的壮举之后,只有诺曼活了下来,而那位发现了诺曼的党卫军士兵的怜悯瞒报之举,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联电影《自己去看》中那个经典的镜头:愤怒的苏联军民举枪对准眼前的希特勒照片,当希特勒的形象超现实的回溯成儿童时,枪声究竟没有响起来。

两部影片异曲同工的反战处理并非廉价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是号准了人性最深处的命门。

“谢尔曼五壮士”的故事落幕了,壮士们的故事也成为昨日黄花,马克斯•韦伯曾经感叹,如今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狂怒》算是一次反动。

不过,壮士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45期)

 10 ) 别什么都TM赖战争

结尾那个德国新兵伏下身照过来,两个新兵对上视线那一刻我措手不及地泪崩了。

简直神反转,我相信八成观众和我一样之前都在烦诺曼,也嫌这种“战争终究会把每一只羊变成狼”的主题太腻,最后突然就被抽了一耳光,导演说,羊和狼其实还是两个不同物种的。

还借了人物之口直接告诉你,羊是更好的,是更可贵的。

(“你是好人,和我们不一样”)这部片在观念上最好的一点,在于给了羊们一个立身之地。

以往我们看羊,总嫌他们很傻很天真,嫌他们猪队友,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体会,其实每个人都祈求被羊温柔以待。

放过一个装尸体的人,你无法知道是不是为己方埋下了一颗地雷,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仅此而已。

传统上似乎有这么种认识:每个人都曾是好人,是战争把人变成魔鬼。

战争将美好人性摧毁,战争是万恶之源。

这部片却强调,人和人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战争只是一个环境,一个背景,你的行为是你个人本质的体现,不要什么都TM赖战争。

战争可以把形形色色的人团结成兄弟,却永远不会把人拉低到同一个水平。

不尊重女人的人,本质上就是不尊重“人”,自然也谈不上尊重人的生命,可以想象那位从少女盘中夺食再扔回去的老粗,在他第一次对敌人扣下扳机时,内心阻力不会大到哪去。

战争不会引导人,引导人行为的永远是阶层、出身、教育。

诺曼弹钢琴,老粗坐钢琴,在战争环境下展现这些无法磨灭的个体差异是全片的立足点。

女人那场戏就是要强调,人和人是不同的,虽然谈起女人来大家都嘻嘻哈哈气氛一派和谐融洽,但真行动起来,有人粗俗地睡女人,有人绅士地睡,有人一定要先恋爱再睡,圣人呢根本就不睡(虽然有观众会怀疑他和老大睡了哈哈哈哈)而且火星一点兄弟间就立刻剑拔弩张。

所以那位老粗那么愤怒,他感觉到了自己较别人低劣,感到被兄弟甩下了,排挤了。

他也是最先死的。

真正被战争异化了,磨灭了的只有一个人,布拉德皮特演的大哥。

大哥大约曾经也是会弹琴的,后来不弹了。

大哥大约曾经也是读圣经的,后来不读了。

大哥还是尊重女人的,但女人死了就死了,大哥对一切死亡都已无动于衷。

一个人连自己的命都不关心了,他又还能为谁的死动容呢。

大哥一心作死,对于兄弟们留下来陪他送死,他也不是拒绝得很坚决。

对于这具行尸走肉而言,死生早已是一团混沌。

况且大哥人生的乐趣只剩下手撕纳粹了,战争结束后还哪找纳粹给他,不如趁战争尾声最后撕个痛吧。

为了赞颂羊,编剧精心安排了角色的死亡,死亡顺序、惨烈程度和角色恶的程度正相关,老粗不仅最先死,还要被轰断腰。

这里要把圣人拎出来,圣人的死法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安排。

也许片中每个人初登战场都有过挣扎,但圣人可能是例外。

如果诺曼是混乱善良,圣人就是守序中立。

圣人之死堪称无情无义无理取闹,居然是被自己人误伤了。

这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其他人死了,他们deserve it,圣人死了,他不那么deserves it. 圣人是一个既不狼又不羊的角色,他杀人既不是被迫的也不是主动的,他(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履行神旨。

安排这么个死法,嘲讽中又似有某种模模糊糊的浪漫,也不知上帝最后是不是承认了他。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文戏很烂的,说女人那段蠢,实际今年上中国院线的好莱坞片我基本没落下,没有一段文戏张力及得上女人家那段,甚至那个仰头将酒一饮而尽,对老粗执拗地举着杯子的红衣妇人都是我今年印象最深刻的女性形象。

要说这部片有什么败笔,基本集中在诺曼身上,演员虽然长得很gay很文青,符合角色定位,但是气质不干净,使人莫名生厌。

前期的挣扎处理也不好,不愿扫尸体那儿,联系到结尾,大概是想表达“不想夺去那些绝望的放弃抵抗的扮尸体求生者的活命机会”但当时只让人绝对诺曼是出于尊重尸体这种傻逼理由,或者新兵蛋子嘛都不懂以后就懂了。

对孩子不开枪害死队友就更无语凝噎了,完全不是“那是孩子啊我下不去手”而是“卧槽第一次遇上敌人老子根本反应不过来”只要以后有经验就算是婴儿也杀,因为战场上敌人提着武器朝你接近你不开枪,人干事?

这种情境不开枪不是善,是蠢啊。

总之情境设置失败,让诺曼显得又作又蠢,明明是唯一活下来(上帝/编剧让你活下来,就是认同你),又借其他人物之口明确说出“是好人”的角色,观众却对他难抑恶感,这当然是灾难。

《狂怒》短评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提残暴的。

8分钟前
  • 天问
  • 还行

这是征兵片灭~

12分钟前
  • fefe
  • 还行

影片有很多其他二战电影的影子,从进入小镇开始各种好莱坞俗套就开始轮番轰炸,最后守十字路口那段5壮士打一个营变成了美式英雄主义的抗德神剧

14分钟前
  • Allen
  • 还行

2015年1月5日12:52:08,没看懂啊,也没有多大吸引力让我仔细看

18分钟前
  • 对抗拖延
  • 很差

三星半。熄灭的主角光环、敌军个体的宽容深得我心,这就是美式主旋律和天朝手撕鬼子的差距。整体缺少突破,“比肩《拯救大兵瑞恩》、二十年来最好战争片”等等宣传语都太过火。

23分钟前
  • Ocap
  • 还行

中规中矩,故事一般,想看皮特和坦克打5分钟的,值回票价。

26分钟前
  • 响指
  • 还行

啊,完全没印象了。说明电影没啥亮点(起码对我而言)

30分钟前
  • 嗷呜
  • 较差

普,疲勞轟炸

32分钟前
  • 哈魯哈
  • 较差

没新意

34分钟前
  • 犭星犭星
  • 较差

看过那么多部战争片 这部依旧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Brad Pitt老了也帅

38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好莱坞版的抗日神剧水平。。。坦克抛锚开始进入徐克模式。。。。不讲道理毫无逻辑。。。不给最低档只因为1对4坦克遭遇战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坦克穿甲弹击穿坦克装甲的弹孔然后里面起火。。。看着很真实。。。但是一辆当时十分精贵的虎式居然在荒郊纯单兵作战。。。

39分钟前
  • 谨珍生命远傻比
  • 较差

看完之后赶紧翻出《警戒结束》扫了一会儿压惊,阿耶这部拍的也太流俗了点,脑海里时刻跳出各种似曾相识的桥段;几场战斗戏倒还有感觉,但据军迷表示那是相当天马行空主角光环。

4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坦克大战……希亚·拉博夫和布拉德·皮特的深情对视是怎么回事……

45分钟前
  • Kaito
  • 推荐

前面的战争描述都很赞很真实,特别是坦克战,可惜晚节不保啊,最后弄不成狼牙山五壮士也别沦为抗日神剧般的狗血剧情啊,一辆丧失行动能力的坦克居然能干掉快一个营的兵,把德军描残到这么弱智最后还莫名放过那个怂蛋。还不如咱家“集结号”呢

48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虎式好威风啊,谢尔曼好丑....

50分钟前
  • 獨孤求敗
  • 推荐

有几段是蛮尬的……

52分钟前
  • 鼋鸣鳖至/来去无踪@我叫刘亚玲
  • 较差

我大皮特依然帅到让我尿裤子。他内心仅存的信仰和优雅分别在希亚拉博夫和诺曼身上找到了映射,所以他爱他们,胜过肉体眉目的情欲。最后的困兽之斗不是为了国家或尊严,是解脱。战争对灵魂的折磨远胜过肉体,你明知会结束却望不到它的影子。人竟可以变成这样,所以坦克就成了唯一的归宿。

53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这部电影是多炮塔神教(泛)对RPG神教发起的严重侮辱和挑战

56分钟前
  • 天罡曼陀罗
  • 较差

我可是抱着很大的期待看这电影的!但是德军的智商实在是目不忍视啊……模式几乎完全照搬的瑞恩,但是感染力比瑞恩差很多。最想吐槽的是,就出来两种坦克啊!!!要是没坦克我就打3星

58分钟前
  • Limbo
  • 推荐

诺曼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棒。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酷的。影片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影片整体有种兄弟连加斯大林格勒的感觉 。坦克大战和最后力量悬殊的战役都很具有观赏性。子弹的轨迹用光来体现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1小时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