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镜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器官,没有高矮?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
不吃同样的食物?
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
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
不会被同样的方法治愈?
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挠我们,我们不会笑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受什么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什么样的出发?
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
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这中文翻译得也十分有力,比英文更为完美。
为什么基督徒就有那么强烈的优越感?
在影片开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的脸上吐口水,当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者的鄙夷。
夏洛克的报复的产生根源并不是荒唐的。
安东尼奥那样对他,他便还以颜色,社会那样对他,他同样痛恨社会。
而在审判结果宣布,他要成为基督徒时,他掩面趴地,长跪不起,可见他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
夏洛克的话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个人愚见。
第廿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品,一齣很嚴謹的荷里活作品。
導演選擇了鍾於原著的手法,處理這部著名的莎士比亞作品。
未看本片之前,先讀了一些影評,原以為最爭議的,就是當中反猶太人的情節。
由於沒有看過莎士比亞的原著,所以沒法比較,但單憑內容而言,沒啥特別。
受壓多年的猶太人滿腔仇怨,等待機會報復,乃是人之常情。
與波蘭斯基的 "鋼琴家" 相比,亦不見得表逹出甚麼種族情仇。
有此誤會可能是因為原著有另一個名字叫 "The Jew of Vencie" 所致。
另外,若果不嫌影帝阿爾柏仙奴的現出過份誇張的話,演員的表現應該沒有令大家失望。
影評可參考 "電影司南" http://moviecompass.blogspot.com/2005/04/merchant-of-venice.html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2
电影的第一幕就是Shylock叫Antonio的名字,然后Antonio只是回头吐了他一嘴口水。
在威尼斯城里面人人都觉得Antonio是好人,他借钱从不带利息,但是他怎么样的犹太人一点都不会影响他的名声,这该死的种族歧视。
Shylock可能尖酸刻薄,可能拜金,可能借钱收利息。
但是他很爱自己逝世了的妻子,这也是为什么他听到Jessica为了一个猴子花了自己和Leah在一起的宝石。
他保护自己的女儿,把她当做在这社会唯一能信任的人,可是她背叛了他:带着他的钱和一个基督教徒私奔。
当他在雨中找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其他的基督教徒只是把他当做吵闹的犹太狗,让人心寒。
因为种族他忍气吞声一辈子,唯一一次就是切下Antonio一磅肉。
结果也被Portia假扮的法官打击。
最后只能放弃自己所有财产,孤孤零零的走开。
最后一下还被人摘下帽子。
Portia也许是睿智机灵的,因为她从shylock手下救了Antonio。
可是她评论其他追求者的时候何尝不是尖酸刻薄,对Morocco的王子也是敷衍过去,只是指望他不要抽到对的盒子。
Bassanio是个长相帅气的男人,但是贫困潦倒。
谁能够保证他追求Portia不是因为Portia长得漂亮又有钱呢?
我始终还是觉得Bassanio和Antonio才是一对。
要不然为什么在卧室借钱呢?
还两个人一起坐在床上,最后借到钱了以后还亲在嘴上。
是嘴上啊而且Antonio快要被判刑的前一天还只求死前见上Bassanio一面,最后人家赶到了激动的樣子。
绝对有奸情嘿嘿
昨天,无意中在电视频道看见这部意大利、英国、美国在2004年拍摄的莎剧。
恰巧看到庭审那部分,最著名的 “一磅肉”的那场戏。
可惜,扮演鲍西亚的女演员Lynn Collins似乎是有些木讷,肢体和眼神缺乏灵动与热情。
那可是被无数名演员诠释过的聪慧、机敏、热情的大美人啊!
整部片子的色调和服装是我喜欢的,扮演夏洛克的演员Pacino是最出色的,可惜配音质量实在不能恭维。
带着痛苦的感觉看完这段戏,实在没兴趣去看他们回到鲍西亚庄园后再调情的那部分了。
2006年9月11日伦敦雾
颠覆?
翻案?
抑或拨乱反正?
歌德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
昆德拉说,真正的小说,是探讨存在的某种可能性。
说颠覆,只因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只是教科书这一路传统的诠释。
如同当前的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
或许,每探讨一种可能性,我们就更接近原本的、真正的、真实的莎士比亚?
夏洛克,一个何其丑陋的人物啊。
唯利是图,残忍暴虐冷血,靠放高利贷盘剥他人血汗的犹太商人。
艾尔·帕西诺对莎士比亚长久以来钟情有加。
此剧终于一尝夙愿。
过了一把莎剧瘾。
就此剧而言,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莎翁成就了帕西诺,还是帕西诺重塑/还原了莎翁?
可以回答说,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早已光芒万丈,独树一帜。
莎翁自不用说。
艾尔·帕西诺的影片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从《码头风云》到《巴黎最后的探戈》,到《教父》,马龙·白兰度总给我一种隔的感觉。
不是演技不到位做作的隔,而是他的特点,角色的风格,让我亲切不起来。
如同大洋彼岸一般遥远。
(可能是我尚无法欣赏这个人物,这种角色吧。
)而从早期《教父》中英武帅气生就教父气质的麦克·克里昂、《热天午后》中犹豫惶恐的银行劫匪,到后期《情枭的黎明》中试图偕同情人退隐而不能的另类情枭,《魔鬼代言人》中的力压基努·里维斯的撒旦,《闻香识女人》中暴躁如雷的退役老军人,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总给人留下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印记。
标志性激情演讲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两番上演。
一是控诉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无端诬陷辱骂,二是法庭上简短有力的复仇怒火的迸发。
艾尔·帕西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夏洛克,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活生生的犹太商人。
《威尼斯商人》划归为喜剧真是天大的讽刺!
我们被教科书欺骗的太久了,或者,被莎翁蒙骗的太深?
说《威尼斯商人》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可能会令人诧异,但,看过此片,我们不得不如是说。
夏洛克,一个反角,引发的却不是鄙夷厌恶反感,而是深深的悲悯与同情,我看到的是他的无奈与无助。
看起来儒雅、高贵、彬彬有礼的安东尼奥,,为何不对自己对夏洛克的辱骂诬陷人身攻击的言行做出一个字眼的解释?
而总是支吾和沉默?
夏洛克的悲剧宿命在于,他的每一步人生轨迹都是命定的,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
宽厚仁慈的安东尼奥,或许并不把非基督徒当作自己的同类,即使在帮巴萨尼奥借钱的环节,他也从来没有一刻尊重过夏洛克。
他的低头,卑躬屈膝,在前是为了帮朋友借得三千金币,在后是为了请求夏洛克手下留情放他一马。
他何时尊重过夏洛克的人格?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一直以来收到周围人的无理谩骂羞辱,甚至时常被人往衣服上吐唾沫(对方还是个谦谦君子,虔诚的基督徒),而他数十年来只能默默忍受所有的屈辱,一天,这位基督徒,一个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人格的人来向自己借钱。
而他并没有坐视不管。
而订立契约的时候,他出于长久以来的愤恨,半开玩笑的在自我想象中满足一下自己对长久以来精神上鄙夷自己的自以为是的高贵者反戈一击的快意。
(安东尼奥的船出事纯粹是偶然的意外事件)。
所以,夏洛克一开始并非有意的有谋划的复仇。
然后,意外发生了,先是女儿跟基督徒私奔,再是安东尼奥的船出事。
法庭上他的滔天怒火,缘何而来?
长久以来默默忍受的屈辱,被人鄙夷,看不起,现在,他的机会来了,他要控诉,控诉自己这一辈子所受的种种屈辱。
先前他怒吼到犹太人跟基督徒同样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基督徒却从来不把犹太人当人。
这次,在法庭上,他质疑人们可以对自己用钱买来的奴隶任意处决,而他却不可以拿走他用三千金币买来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这两次声声血泪的激情控诉几乎无懈可击,让人哑口无言。
因为他说的句句属实。
与其说是复仇的怒火淹没了他。
不如说想借此此生惟一的机会捍卫自己的做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人格。
如果夏洛克一开始就不声不响的撕毁契约,只要会迟到的本息,威尼斯的人们,基督徒,安东尼奥,会对他心存感激么?
我不相信!
人们会一如既往地辱骂他,毫无缘由地仇视他。
就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因为他有息贷款。
真正奸诈的最为儒雅的安东尼奥,侵吞钱财,他从来不屑。
但这种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才是最为可恨最为卑劣的。
如果拒绝夏洛克的一半家产确实显出他的仁慈和宽厚。
那么,借此机会逼迫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基督教,就太卑劣了。
并变相地逼迫夏洛克认可自己女儿下嫁基督徒并改信基督教背叛犹太教的事实。
或许这是历史上基督教不择手段侵蚀犹太教的活生生的例子吧。
我很讨厌此剧中的安东尼奥。
原因有二:1、从头至尾如此彬彬有礼高贵儒雅的安东尼奥,是如何做出诋毁诬陷辱骂往人身上吐口水的行为的?
纵使穷尽我的想象力,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的虚伪,也无法将这张仁慈的嘴脸与这些言行挂起钩来。
2、落井下石趁人之危。
趁夏洛克别无选择的时刻逼迫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
我并不赞同夏洛克的复仇举止。
但我完全可以理解他。
理解他的愤怒,感受他的仇恨。
只是觉得,要指责,首先指责的造成他如此愤恨的充满敌意的外界环境,要说罪,威尼斯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判决。
我很想化身基督,现身法庭,一声怒吼:你们中间,谁没有罪?
本来以为夏洛克跟福尔摩斯1个拼法,看了发现不是这样。
本来觉得犹太商人是个不怎么的的反面角色,发现这是被中学课本节选的彻底误导。
话说看下来感觉就是一个犹太人被1群基督徒戏弄了。
戒指的设计不很完美。
阿尔帕西诺不愧是个老戏骨。
有位小暧昧在里面。
Jessica这个人物有点累赘。
酱紫。
看了《威尼斯商人》,Michael Radford的,理解不能。
没看过原著,不论是英文还是译文。
看过高中课文上的一小段,Shylock被说成是一个凶残,贪婪,狡诈的商人,满心只有钱,为了惩罚他的贪心,救出Antonio,Portia依据法律,处罚了他。
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他不是贪钱么,怎么不要多出好几倍的赎金,而要且别人一块肉呢。
但是没有好好想过。
可是,看电影的时候,分明就是Shylock在受欺负啊。
一开篇就说,在威尼斯犹太人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Shylock在镜头上,眼睛里全是惊恐和无助。
当他战战兢兢的跟Antonio打招呼时,Antonio向他吐了口水。
Shylock以为他是自己的朋友,那个人却向他吐了口水,因为他是个犹太人。
他很伤心,然后离开了。
换了是谁,估计都不会再跟那个人打交道了吧。
然后,风流倜傥的Bassanio要求婚去,还偏偏跟Shylock借钱(说实话,没钱就别讲排场呗,借着钱都要比阔-_-|||),Antonio做了担保人。
在他离开去求婚的当晚,Shylock的女儿带着父亲的财产跟着B的朋友Lorlnzo,走了。
Shylock伤心欲绝。
然后,人们都知道,Antonio还不上钱了。
然后法庭上,Portia靠着小聪明让Shylock成了没有女儿,失去财物,连自己的房子都不能住的可怜老人。
更可怜的是,他们居然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基督教徒。
不然他就只能死。
Shylock在我看来,是不愿屈服于基督徒的统治和不公对待,不被女儿理解,被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小人所欺压的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他的抗争完全败了下来,还凄惨地被人看作收取高利贷的吸血鬼。
而在那样的时候,放债是犹太人为数不多的几种活命方式中最有效的。
绝对不能理解他怎么不是可怜人的代表,而是成为一个善恶分明故事中恶的一方。
觉得Shylock好可怜,觉得她女儿好过分!
看过原著的麻烦指点一下,跟书比较一下,改了很多么?
2004美国剧情片《威尼斯商人》,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全球累计票房2156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6。
我没看过原著戏剧,在我记忆里只是记得聪明的法官利用一磅肉不能见血、不能多也不能少来制裁了狡猾的犹太商人,其他的具体故事情节就不知道了。
本片是我第一次完整领略这个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
再次折服于莎士比亚极为丰富和华丽的修辞,在之前的多部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就已经心服口服外加佩服,如今《威尼斯商人》同样如此,很难想象莎士比亚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修辞语言。
如果不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肯定是要被观众吐槽为炫耀语言技法的。
本片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涉及到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巨大冲突,矛盾双方正是两派宗教的代表,我们能够感受到莎士比亚是偏向于基督教的,虽然在故事中给了犹太商人一次对宗教矛盾发出的愤怒呐喊,但故事仍然是将犹太商人设定为了大反派,并且最终犹太商人受到的惩罚是改变信仰,这种惩罚对犹太教徒来讲非常残酷,这一惩罚亏莎士比亚想得出来。
原著虽然号称“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但莎士比亚的喜剧并不是那种从头笑到尾的搞笑故事,只不过不是悲剧罢了,本片绝大部分剧情都是文艺片模式,只是在后部分从法官断案开始才有了些喜剧的味道,但总体来说是剧情片的模式。
本片将犹太高利贷者这一大反派给了老戏骨阿尔·帕西诺,阿尔·帕西诺不负众望,为影片增光添彩,举手投足都是戏,我想如果没有阿尔·帕西诺的出演,本片的口碑评分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因为影片其他方面中规中矩,不很出彩)。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个很瘦、对眼、很丑的男配角,他是《加勒比海盗》五部曲中的两个搞笑丑角海盗之一,他的长相太特别了,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我头回看到这个演员在《加勒比海盗》以外出演角色。
本片是R限制级,没有血腥暴力,没有脏话,但是多次出现袒胸露乳的妓女,我认为无此必要,对角色塑造和剧情发展没有作用,本片完全是个PG-13的故事。
我一直在等,哪怕是一个眼神,好让我知道她在担心着远方的父亲。
我在想,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亲情血缘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天然的关系依托,总是不可忽视的。
终于证明了这一点的,是她抚摸着手上的绿松石戒指,忧心地望着水面,似乎在等待着某个时刻或者某个人。
她是夏洛克的女儿,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民族的人。
她的父亲说:她怎么敢这样,那是我的绿松石,是她母亲利亚给我的,那时我还是个单身汉。
我一直在想,到底夏洛克是更关心失去了踪迹的女儿,还是女儿带走的金钱,但是当我听到他的“绿松石”时,我不再寻找任何线索来证明什么了。
被指为贪婪冷酷的夏洛克,他心中埋藏着最真的感情,女儿的这种几乎可以被称为背叛的出走,让他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中,踽踽独行,茕茕孑立,孤立无援。
他的不安与失望膨胀了他的报复心。
“如果它不能喂其他东西,至少可以喂饱我的报复心。
”电影开场的那一口唾沫具有太强的喜剧效果,“安东尼奥!
”回答夏洛克的是一口唾沫,人群里,一顶红色的帽子,一个苍老的老头儿,一阵安静。
毫无疑问的,我所有的同情都投降了这个犹太人。
夏洛克忍着,正如他所言:我们的民族正是以忍耐著称的。
等到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的时候:他羞辱了我,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因为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吗?
不吃同样的食物,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不会被同样的方式治愈,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方面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收到怎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到怎样的惩罚,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在鲍西亚咄咄逼人下,他说:“你拿走支撑我房子的支柱,就是拿走我的房子,你拿走我生活的来源,就是拿走我的生命。
”他倒下了,连唯一剩下的信仰,都被剥夺。
他是这样子的一个弱者,他脱下了红帽,却哪儿都去不了了。
莎士比亚,一位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但是他的才华不得不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为之钦服,而他创作的《威尼斯商人》是又一部伟大的作品,2004年被改编成为同名电影,又引起了后人们对莎士比亚这一作品的演绎与解读。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莎士比亚已经创作出了《威尼斯商人》这样的巨作,剧本改编就不成难题了,重点在于导演将会如何带领剧组人员将莎翁的名作搬上荧幕,现代的观众是否能看到亮点,不论是编剧的,还是演员的,亦或是导演的。
我认为Michael Radford导演的这一部作品让观众看到了偶尔的闪光点。
从影片的开始,第一眼确实营造出了16世纪威尼斯水城风貌,熙熙攘攘商人,民族分别明显的服装,平静缓慢行驶在水中的船只,电影在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各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遵循故事发生的时间。
一切仿佛都在平静之中,但是冲突与矛盾却在暗中滋长,不公正的最终都要释放,内心怒火都要爆发,脑中欲望终要实现••••••电影将莎士比亚的故事展现在了21世纪的观众的面前,加入了一些更深度的社会问题,引发观众思考。
阿尔帕西诺扮演的犹太人夏洛克是史上公认的吝啬鬼,自私、小气、爱财如命,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夏洛克便要叫女儿自己独自在家守护好,勿让穷人家的小孩进入,言语中也充满了守护好金钱的意思。
当自己的女儿杰西卡与罗伦佐私奔之后,带走的那部分财产也让夏洛克十分担心,在此时此刻,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的财产,当听到杜巴告诉他他的女儿用一枚翡翠戒指买了一只猴子时,内心似乎完全是受到了沉重打击,有近乎瘫软在地的趋向,可见其将金钱放到了一个何其重要、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连亲情也可以抛之脑后。
从另一方面看,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已经遭受过多次的驱逐,不受其他一些民族的欢迎,十分具有苦难色彩,犹太民族好不容易才在威尼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进行平等贸易的机会,但是民族歧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它是依然会存在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歧视者与被歧视者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产生仇恨,产生邪念,产生谋害的念头。
从夏洛克的言语看来,安东尼奥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在过去的时候便一直在对不只是夏洛克一个人在内的犹太人进行侮辱,真正使得夏洛克的内心受到了极大打击,感受到极其不平等,自尊被淹没在了基督徒的唾沫之中,这也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他在与安东尼奥订立誓约时,就想要他那一磅胸口的肉,这是想将自己的积怨释放出来,但是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只是以仇恨报复仇恨,若是以中国人的思想怕是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应对,但是这种复仇的想法最终在审判时确实令他输掉了官司,令自己的损失更大。
但是我认为最终的判决结果对于夏洛克的打击是极大的,不论是在财产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损失了自己的一半财产,并且要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后者是对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莫大打击了,听到这些时,夏洛克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想要哭泣,却是内心已死,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安东尼奥借钱从不收利息,而夏洛克这个犹太人就是以放高利贷为生的,这无疑抢了他的生意,这又是夏洛克内心的怨恨理由之一。
似乎夏洛克一直都是一个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人物,编剧莎士比亚让基督徒们在剧中赢了,而代表犹太人的夏洛克输了,若是还未得到安东尼奥的怜悯夏洛克还会输得更惨、失去的更多、创伤更大。
对于基督徒们这是一个喜剧,但是对于犹太民族呢?
莎士比亚是否是站在了基督徒的立场之上,让他们这个群体完胜?
莎士比亚是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不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伟大的莎士比亚已经将一个现实的、从未中断过讨论的问题抛给了世人——民族歧视。
另一方面来看,夏洛克是一个弱者,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人,在民族问题上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排斥、侮辱;在宗教上被逼迫改信,一位老者面对自己已经信仰了一辈子的宗教怎么会舍得放弃呢?
这个惩罚是最残酷的,是对心灵的摧残,已经大过了对肉体的残害。
现代社会中这个民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来自中东地区国家的人到达其他一些国家时,在安检、教育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前段时间美国电影对中东国家的一些伊斯兰教信徒有侮辱成分,遭到了这些国家伊斯兰教信徒的强烈反对。
若是只有仇视与敌对,那么将会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敌对,无休无止,蔓延不尽,影响到彼此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也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还是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平等之心待人,不论种族、民族,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尽量避免与减少冲突。
愿怒火得到压制,仇恨得到消解。
邀请到了两大影帝的出演,他们的表演也只是发挥出了本来的水平,但是夏洛克的形象塑造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面对输了官司的时候,尽显悲伤、绝望。
我本以为这将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但是还是失望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太过于匀速,以开头的中等偏慢速度进行,只在最高潮时分节奏有所加快。
剧中出现的一些配角戏份不是很多,我几乎无法感受到他们发挥出的重大作用,为本剧增添了一些人物性格的反应,戏份再多些或许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加快电影在一些地方的进展速度。
这部剧中的其他人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人性、社会问题,但是通过观看莎士比亚撰写的名剧的电影,它让我了解到了人们的内心,社会的现实问题。
通过前人的经验反思现在,付诸实践,或许我们的世界明天会更好。
这片儿是ALP的时候看的。记得以前语文书还有这部戏的节选,介绍中极尽所能的描述了安东尼的无辜可怜和夏洛克的阴险狡诈;这部电影更人性化,有安东尼的傲慢和骄纵,有夏洛克的委屈和有苦难言,更不用说Al Pacino的演出了……
定情的戒指在各带目的的人手间辗转,只有那枚不值钱的绿玉指环被“放高利贷的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Shylock珍视。曾经不懂Antonio对同性挚友Bassanio坠入情网,看到要挖干干瘦瘦iron叔的心更难受了,“I am a tainted wether of the flock, meetest for death; The weakest kind of fruit, drops earliest to the ground. You cannot better be employ'd, Bassanio, than to live still and write mine epitaph."和从前感受完全不同了,喜剧只是特权阶级和基督徒的笑料, 悲剧却由Shylock和暗恋者Antonio承担。
我只把世界看成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而我的角色是个悲剧人物。
有点难看了
导演不会拍女人!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去青城山春游,有个语文实习老师(彭县师专的学生)在车上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威尼斯商人,讲得之好,是我迄今听过的最好听的故事,从此我对文学、文字着迷。电影比较忠实原著,不惊喜,但夏洛克更鲜活更饱满。莎翁剧作的英语念白很好听。
Al Pacino的Shylock很给力
这本书我给零分,那两颗星是给帕西诺塑造的令人同情的犹太人,有人骂他无情无耻,但身处异教赢得尊严何不是勇气? 并非是他缺少善念,而是如果他单纯善良,没人憎他恨他,取而代之的就是欺他踩他了。
三星都给Al Pacino不过,音乐那是相当的惊人,还是live的。
当时英语课角色扮演之前看的。。表示拍的一点让人不想看下去阿!!虽然原著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最佩服的地方是里面有个扮男装的女纸我第一眼居然没认出来那是个女的!
还是有点不是特别的看的懂
再一次证明真的是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东西。
让我感觉到了很多价值观上的冲击。
为什么只有7.4的评分,捶胸,让我以微薄之力把它推高。。。那么一点点吧,夏洛克真演得好耶
看了这个shylock也不怎么坏 ps 又见政委 这厮看来过去挺红的啊
忠实原著的创作,反面角色也有其生活背景的屈辱与辛酸,安东尼奥对巴萨尼奥的“爱”也在对原著尊重的基础上得以一定的还原,其实这部作品可以作为《男人之间》恐同症历史背景的范例予以讲述,音乐画面俱佳。
拍得实在不怎么吸引人。
阿尔·帕西诺演的真好,琳恩·柯林斯长的真是不美,台词还原度真高,其他就没什么了。
该版本的解读其实挺有趣的,阿尔的传达也非常到位,犹太商人夏洛克反过来成为了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
英语课上看的,充满基情的吻太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