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片难免又对比起了日本,在二战中同是犯下累累罪迹的同盟国,战后的自省之路却如此地背道而驰。
原来德国也曾缄默过,也是历经二十年之久才开启了自惩重塑的审判;既而如今无需战争亦能引领欧洲政治经济的德国,早已让二战真正成为了历史。
可即便如我:喜爱日本的文化风情美食,了解普通日本民众的友善,却已不会主动与日本朋友去讨论这段历史;于我这是卡在心底的一根刺,而对于他们是另一种不解: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为什么周边国家还如此耿耿于怀?
就好比本片开始:与主人公一样的德国战后青年以为“奥斯维辛”只是个地名而已。
即便战后就有东京审判,但至今仍有靖国神社的供奉,而且右翼长久以来都有质疑东京审判的言论,更何况对“南京”、“731”、“慰安妇”的否认了。
日本政府选择的不是缄默,而是淡化、粉饰,一种潜移默化般的偷梁换柱、把自己伪装成了受害者。
所以我们一直都感受不到诚意,而他们却觉得政府早已道过歉了。
当然,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值得尊敬心怀良知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只是相比之下这些声音太微弱了。
对这段历史的情感温差,在彼此翻开教科书之时就开始了,殊不知翻着不同的教科书,就永远都翻不了篇。。
1958年的西德,二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战后的国家重建也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这个国家正被百事可乐、电视节目和维寇.托里阿尼的歌声包围,年轻的检察官约翰.拉曼德每天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一些交通违规案件,“这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和有希望。
但历史的幽灵远远没有被封印掩埋,十多年前那场浩劫中的施暴者和幸存者在这片土地上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身份,他们生活在一起,维系着某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局面,刽子手们脱去军装,变身和平时期的医生、教师和官员,年轻的检察官拉曼德执着地认为这个“有希望的国家”需要一场面向历史的审判。
德国电影“面向历史”的诚恳令人钦佩,早在1959年,博哈特.维奇的作品《桥》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反思二战的勇气;在如今欧洲电影工业一片惨淡、经济危机下右翼势力重占上风的背景下,德国每隔几年就能捧出一部诚意满满的反思历史之作,《再见列宁》、《窃听风暴》、《芭芭拉》是对两德分裂的历史言说、创伤抚慰,《帝国的毁灭》、《希特勒的男孩》则是面向二战,甚至还出现了如《浪潮》一类反思极权主义起源的作品。
《缄默的迷宫》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和2012年的《汉娜.阿伦特》进行观照阅读。
那部影片同样出自德国人之手,讲述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审判过程中为艾希曼进行辩护这个历史段落,《缄默的迷宫》中,年轻检察官有这样一段发言:“德国人必须看到,那里发生了什么罪行,不止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犯下了,更是相当普通的人的罪行,很普通的人,他们自愿做出那样的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阿伦特给出了她的总结:平庸之恶。
这是《缄默的迷宫》提出的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但影片并没有在这个议题上再做更多的探究,而是把气力花在了戏剧性设置上,先是对约瑟夫.门德勒的执着追捕,在这里,约翰.拉德曼的幼稚病发作了(这种幼稚病本身也加强了主人公形象的内在张力),似乎惩罚了约瑟夫.门德勒也就是某种莫大宽慰,其实这种思路完全是走到了他之前提出的“普遍罪恶”的对立面;然后一种更具煽动力的戏剧冲突被强调了出来,那就是“父亲的真相”,于是“对父辈的审判”这样一个主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门德勒的执拗追捕归于失落,这是惩罚之无力,但它被另一种言说宽慰,格尔尼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铁丝网外对约翰.拉德曼说道:“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而在“父亲形象之倒塌”这一震惊体验后重新完成信仰的树立,影片则是借助了西蒙关于“用爱和温情去消解创痛”的个人经验传授以及格尔尼卡口中那“伟大的事业”激励完成的,影片便是在这种“冲突-和解”模式中行进,最后,约翰.拉曼德和玛莲娜.旺德拉克也完成了情人间裂隙的修复,一件破损的西服外套成了这场戏的核心道具,那段关于“能否修补好这一处破损”的对话充满了暗示,简直就是一出浪漫爱情喜剧的标准情境。
在所有的“合法性手续”齐备后,一场未可见却已然声势浩大地登上历史舞台的审判拉开了帷幕,从1963年起,先后有211名浩劫幸存者走进了法庭,对那些脱去军装的刽子手进行迟到的控诉。
这是年轻的拉曼德抗争的结果,更有着另一层意义的指涉:新一代德国人面对历史时的勇气和责任。
影片另一处颇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历史的不可见”,几次纳粹党员的具体审问过程均被放置画面之外,甚至没有给当事人以反打镜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已成坍圮,那是一块荒地,以及“行将被忘却的记忆”,历史显现出的巨大阉割力令人震惊;至于拉德曼口中的“那部电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很可能是阿伦.雷乃于1955年完成的纪录片《夜与雾》。
《缄默的迷宫》是一部巧妙的电影,它当然谈不上是一部杰作,它的戏剧冲突优先原则使得它更多是空喊口号深度不计,但对于影片中触碰到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当我回头再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它在触碰的不只是德国人的历史和创痛,它给了我们所有人一次反思的机会,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一些国家二战时期非人的罪行、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卡廷惨案、文革...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处不堪回首的历史伤痛,我们都要拒绝进行象征性掩埋、拒绝任何替代性的言说,即使我们会遭遇“弑父情境”、情与理的两难。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如今的缄默才是毒药,毒害我们年幼孱弱的民主制度”,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沉浸于糖霜而不是真相,那是文明的悲哀。
“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
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
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
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
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
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
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
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
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
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
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
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
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
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
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
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
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
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
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
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
)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本来都打瞌睡了的,没想看了这片,只七分钟上,精神就来,只七分钟,便入正题。
还以为是悬疑片,原来不是,悬疑只是个开头,正篇是讲关于德国二战战犯的事。
全篇很棒,挑不出什么毛病,所以反而不知道说什么。
真要挑的话,就是演员的颜值很一般。
至于它是怎么样个故事,其实看的时候,我有时候都觉得反对男主角的那些人说得还挺有道理的,做为战败国,难道整个德国的老一辈人都要接受惩罚吗?
各种深思啊。
二战是全人类都要深思的历史。
德国人反思做得真好,电影从主角约翰的视角出发,其实也经历了从迷惑到震惊再到愤怒以至于迷茫的心路历程,他作为3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于那场战争以及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毫无参与,也一无所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也曾加入过纳粹;与他一同奋斗的记者好友,也曾在奥斯维辛中旁观,他崩溃了,于是有了他在街上醉醺醺地痛骂路人的场景,那段拍摄的光影效果犹如戏剧,又似梦一场,实在令人可怜又心痛。
他的呐喊又何尝不是那段时间德国年轻人的心声呢?
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兄长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确实参与到了那一场战争中,他们是否有极其恶劣的罪行?
他们是否还是自己所认识的亲人?
他们是否像门格勒一样、像拜尔一样残忍?
又是否面对这样的恶行无动于衷?
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是无可理喻的,或许他们也会如主人公约翰一般,在发现真相后陷入无尽的怀疑、质问与谩骂。
十余年的沉默,维护的是战后信仰已摇摇欲坠的德国人们敏感的、脆弱的心,人们对那段时间的历史三缄其口,除却那17名毫无悔意的纳粹高官,小卒们或因羞愧或因惧怕沉默不语,而受害者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在十几年后生活都步入正轨之时,也不愿意再回忆起那段惨烈的过往,正是影片中主角一行的检察官和记者们通过日日夜夜的寻访追溯和调查才使得奥斯维辛没有沦为仅仅一个地图上的地标,那些受害者的故事也得以被铭记、被倾听。
当他们吐露出于奥斯维辛埋葬的真相,人们再也不能当作无事发生。
而于我而言,检察长鲍尔与年轻检察官约翰的对话作为影片另一条线,也十分出彩,约翰可以说是在鲍尔的引导下逐渐成长的,在这个层面上鲍尔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同时又是战后的法兰克福的检察长,他看待事物的深度令人钦佩和敬仰。
如鲍尔所言,他们并不是为了“判决谁有罪,谁有一半罪,谁无罪”,这一场世纪大审判更是为了让年青一代的德国人能够认识奥斯维辛,铭记奥斯维辛,那些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恶行非希特勒所为,亦非军令所胁,与战争无关,而是普通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疯狂。
人人都曾是纳粹,人人都曾有份,人人都曾旁观。
当主人公在前往奥斯维辛后,当他真正见识到了这一片草场、一处围栏,我想他才真正意识到了奥斯维辛这个名字所蕴含的重量。
这其实是一个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的成长历程,只是这个成长历程的背景是奥斯维辛审判。
我始终认可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所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党卫军应该按照什么法律来审判相信很久以来就是一个蛮大的课题,如果是反人类战争犯的层面应该是国际法领域,波兰和以色列特地为那些在当地被审判的纳粹军官立法,那在德国境内呢,如果党卫军是听从当时的主权指令,那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法律什么罪名来指控呢,这样来想,这场在法兰克福的奥斯维辛审判其实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因为我总觉得太牵强了。
说到这里才绕回最早的那句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如果他按照这个初衷去调查并起诉势必是要痛苦的,法律从来和正义性不能等同。
他在重新认识这场审判意义的同时也揭开了德国普通百姓对那场战争和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种族歧视屠杀的态度。
到底谁才是盲目的?
是那些自欺欺人的百姓,还是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揭伤疤的“正义”人士呢?
当时加入纳粹的德国民众到底是被迫还是被洗脑还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特性呢?
就像约翰说的,你们都是被迫的,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应该被惩罚吗?
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值得我们尊敬,如同最后约翰终于想通了这场审判的意义,惩罚什么人,怎样惩罚已不再重要,需要的是说出真相,让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反思。
#缄默的迷宫#历史就像一个迷宫请不要迷失自我,有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由德国年轻检察官的视角事件揭露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从而改变德国司法体系的故事,简单的配乐与叙事风格带有平稳的紧张感,复古镜头的运用直接拉近了一个战后成长的德国而后经过反思重新能够变得强大,一个国家能够认清过期时长思量才能更好的着眼于未来,电影的意义大于拍摄手法的本身,有时候历史的裹挟人可能都是身不由己,就像台词的一句话:你是要这个国家的每个孩子都拷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
——是的!
我希望这些缄默,这些谎言,终将走到尽头!
以前见识浅薄,每每看到对某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的揭露都震撼无比,也热衷于这一题材。
后来就觉得,这种重现、反思乃至审判历史的故事,看得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辩护人》、《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波兰的《卡廷惨案》,意大利的《1900》、《同流者》,南斯拉夫的《无主之地》、《地下》,更不用说《辛德勒》、《钢琴家》、《毒太阳》、《帝国的毁灭》、《窃听风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等等等……对这一类电影渐渐开始失却兴趣,给予高评价的理由似乎只剩下敬意。
看到《缄默的迷宫》7.9的分,我想,这片儿大概不过如此吧。
历史片评分能到8以下,这是得有多沉闷无聊。
然而抱着无聊杀时间的心态开始看,影片结束后我却决定五星。
四星半电影分,加半星喜好分。
我如此中意这部片的原因,大概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历史究竟是如何被重现的,而不是历史本身。
这部片让我突然发现,最容易成为“空白”的那段历史,不是战时,而是战后。
被处心积虑埋藏起来的,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重见天日,而探寻真相的人本身却往往为后人所忽视、遗忘。
你看,前面掉书袋式列举出来的那么多部片,有哪一部是聚焦于历史重现者而非历史参与者的?
我们现在称颂着德国人对于历史的反思态度,然而有多少人清楚反思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恕我无知,至少在此前我是毫无概念。
我曾以为,在1945年后,阳光普照大地、驱散长夜,所有黑暗的罪孽暴露于正义之下,是一瞬间的事。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德国人对这一页历史曾讳莫如深,德国的战后一代居然可以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真相曾被困在如此庞大的一座迷宫里,不知道那些迷宫的探索者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坎坷,几近迷失。
有人觉得剧本过于模式化,我则称其为真实。
作为战后一代的后代,我们自然完全了解剧情的走向。
调查一定会胜利,真相一定会被揭露,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然而该责备编剧太“工整”吗?
我倒倾向于觉得我们是被历史书剧透了,早在多年之前,与编剧无关。
在我的眼中,这是一部向先辈致敬的影片,不是历史的反思,也不是什么悬疑故事。
它不需要花巧和深度,只负责记录,记录那些迷宫探索者的曲折历程,让我们得以看到在审视历史时最容易遗漏的盲点。
想起短评里有豆友问为何要插入爱情的戏份?
我以为凡人的情感与弱点,是记录中不可略过的一部分;而那个倔强固执认死理的拉德曼在最后挽回女友时的拙劣表现给我带来的真实触动,胜过一切浪漫结局。
有人说这种工整刻板毫无风格靠三观正赚高分的片难道不烦吗?
至少我个人对于电影从不会因为主观情绪而降低评价。
好片可以推荐,烂片可以标雷,但夹杂了主观好恶的判断,决不会成为我分享给他人的版本。
而且我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记录信息。
表达方式影响到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但表达的瑕疵并不使其失去记录的意义,所以求全责备刷一两星实在是没有必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找乐子请出门左转谢谢。
十多年前,我的高中时期,每周三晚上都最期待的电影放映日,满怀欣喜“万人空班”的那天,我观看了人生中第一部深刻“纳粹”符号的电影,异常沉重,至今让我无法鼓起勇气再次观看这部“满目疮痍”的《辛德勒的名单》。
但艺术和纪实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对这二战类题材的文献、影视作品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今天无意间发现的《缄默的迷宫》,没有血腥残忍的历史画面,但依然带我走进了曾经黑暗至极的奥斯维辛。
1958年的西德,距离德国战败已经过去20余年,整个国家正在快速重建中恢复繁荣,社会一片祥和安宁,就像电影中说到是一个“被糖纸包裹着的国家”。
当检察官Radman听到对曾在奥斯维辛工作的德国军人的指控,表现出和当时德国社会普遍的陌生和不解时,我心中百感交集。
说到这,可能大多数人都能猜到电影的剧情发展——Radman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找到了幸存者,落实了证据,把指控最终带上了庭审。
Radman在做的事,是揭开这个国家的伤疤,是审判自己国家的罪行,是让国民都背负残忍的包袱,对于当时民粹爱国者来说,是耻辱、是应该被“拖进毒气室”的人。
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让我了解了那段充满谎言和对罪犯包容的时期,看到了那段无法被抹去的战争罪行,让我也反思了和男主一样的问题,如果出生在那个年代,是自己被派去了奥斯维辛,我又会是何种作为?
这是一个我没办法深思的问题。
我第一次没有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因为电影里的画面仍在这个世界上演,依然有不知廉耻的国家和公民再试图逃避和篡改历史,他们依然生活在谎言和理所应当的脱罪环境里,我们却不能奈其何。
我由衷的感谢历史上真实存在的Radman,感谢他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国家的尊重,才能让几十年后的我们能够如此的接近历史的真相。
不过遗憾的是,“1968年,在对19位在奥斯维辛犯下滔天罪行的纳粹军人的庭审现场,没有任何一个罪犯表现出了忏悔和反省。
”——电影最后记载到。
看完了这部德国关于反思纳粹主义的剧情电影:《缄默的迷宫》还不错,男主角太惨了,作为一个伸张正义,讨伐战后纳粹的律师,最后发现自己的父亲和朋友在战争年代都是纳粹分子,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战后换了个身份,摇身一变,掩藏曾经犯下的滔天大罪,男主角伸张正义陷入了情感和道德的两难困境!
德国电影对历史的反思,对战争的反思是所有国家电影里面最客观,也是最深刻的!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和发起国,在现如今的和平年代,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而德国成了重点反思的对象,不仅德国人自己在反思,其他国家也在替德国人反思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
其实,即便是在现如今,德国依然存在极端右翼势力和纳粹军国主义思想,如果历史重来一次,德国人还是有很多还是会把希特勒奉为英雄,因为他们始终认定是历史选择了希特勒,成王败寇,历史终究是胜利者的宣言和战利品,德国人比其他国家人更深谙这个道理!
所以德国总是会审时度势,韬光养晦,以求东山再起!
所以这才是最让人觉得敬佩和恐惧的地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必须要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对自己族群的认可程度,切不可让异族势力污染了本民族的血统!
现如今的欧洲尤其是法国已经慢慢变异,主体民族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而德国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德国电影也经常在反思!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坚守阵地,保持血统的纯洁!
影片讲述了1958年的西德,战后"经济奇迹的"年代。
年轻的法兰克福法院公诉人 Johann Radmann ,负责处理违反交通安全的公诉案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Frankfurter Rundschau的一名记者在工作大楼内对着一位高级文理中学教师大声控诉,因为他被指认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监视人,却没有受到惩罚的自由生活着。
紧接着在法院办公大楼内的一个即兴调查,让这位1930年出生的年轻人看到,战后的人们对战争行为的忘却和沉默,德国年轻一代对它的一无所知!
中规中矩,题材讨巧。手法过于Hollywood,缺乏反思力量。
每一部关于纳粹的好片子都是那么痛苦与沉重...
越来越喜欢这个民族的性子了
理解德国想掩盖或者忘记那段历史的心情,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缄默,也许这就是人性的矛盾。既有对历史的愤恨,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MOMA
缄默是一时的保护,也是软弱的逃避。真相才能使之蜕变和前进。前半段挺好,后面有点崩。
视而不见,就是犯罪。所有人类必须要看到这些罪恶是被百分之百的普通人,出于自己的意愿和信念而犯下的。(此等看到的结果只有以一切形式展现出来,并最终让他们意识到,并承认,“错了”,才能从根部彻底瓦解罪恶,改正恶习,长成真正良善的思想与习惯)
再一次感慨: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罪行的反思和自我揭露,真的值得很多国家学习。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审判
德国有许多人不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也不知道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发生过的几百万起谋杀案,当检察官要调查这些谋杀案的具体内容,比如被杀者的名字,被杀者的资料,谋杀案发生的日期和时间,杀人者是谁,证人都有谁,证词和证据是什么时。就是要这些曾经的纳粹分子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审判。
叙述风格平稳利落内敛 不愧是德国人风格 其实历史被搬出来就是拿来一次次遗忘的 偶尔会有有识之士擦一擦上面的尘埃而已
3.5 中规中矩的德国二战反思电影,黑得漂亮,立场够正,什么时候天朝的反思能见天日。
终于又能在电影院圆梦看了一部渴望多年的德国片了!QAQ 这道案件,犹如由谎言和沉默组构的迷宫。真相见底,才姗姗发觉原来自己一直置身于处处遍布谎言、虚伪和沉默,人人有罪,充斥着伪装君子,掩藏着恶魔刽子手的世界中。纳粹杀手,有罪!死不悔改,有罪!知情不报,三缄其口,有罪!德国人真是太过勇于揭开历史真相,反思战争了。越是这样就越爱德国,越讨厌日本![9.22看的]
这样一部电影,由纳粹战争发起国德国拍摄且在国内公映,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战争中恶行的反思。对本国战犯的调查是困难重重的,且容易迷失在对历史和国家和人性的迷宫中。这项调查牵扯到亲人、朋友,大义灭亲岂是易事?它不是关于惩罚,是关于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被公布于世。
2.5 整个格局都好鬼死俗气,论思考质量根本比不上“The Eichmann Show-2015”,不过运镜确实比较好。每家都是纳粹,德国人在希特勒上台的时候背叛了自己一次,希特勒死的时候又背叛了自己一次。
历史永不应该忘却,揭露伤疤的人是特别的,这是一种可爱的值得尊敬的英雄主义,我爱他!拉德曼!
论反思的意义。
一想到將有多少影評會著眼在轉型正義多過評價電影本身、多少影迷將對焦在「我國的xxx事件也該效法」的憤慨多過觀影感受,我就不耐。我想怒喊:你們沒發覺本劇盡力避開倫理爭議的苦心嗎?沒看見本劇刻意設計一個無知主角逼迫眾人去知的目的嗎?沒察覺這一切都是為了觀眾知道本片不是在談正義嗎?
全程看片眉头紧锁 没有残暴的画面 但演员沉重的表情定下了凝重的基调 因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 再次从影片中看到 依然让人陷入沉思 若无人揭露 它只是个长满杂草的废地 历史需要铭记 避免重蹈覆辙 片子很有意义 题外 女主的服装剪裁超好 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优雅 想知道哪个服装牌子 男主de大鲜肉 身材超好
德国人自己反思二战的电影,颜值超高。然而感觉整体太平淡,有点风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觉得中间放希伯来音乐受害者无声的控诉纳粹罪行,说到最后主角和他们一起潸然泪下的那段比较有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