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oller pigeons电影中是这么说的:Roller pigeons climb high and fast then roll over and fall just as fast towards the earth. There are shallow rollers and there are deep rollers. But you can’t breed two deep rollers or their young, their offspring will roll all the way down, hit and die. Agent Starling is a deep roller. Let’s hope one of her parents was not.电影中Starling反复地听这段录音,这是她对自己对Hannibal的感情的与自身矛盾的纠结的体现。
第一,我们都知道,Starling对Hannibal说的话其实有一种盲目的信赖,不管她嘴上说的如何,心里都是肯定它们的,因为他看的透她。
Roller pigeons我认为是在暗指人类,飞得高和快喻示人的命运(此处我没太想明白,以后有机会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再想想);人分两种,肤浅的,深沉的,肤浅的指的像是Paul那种一直排挤打压Starling的人,他们盲目地追求钱,灵魂已经堕落,他们在Hannibal眼里是”rude“的,大部分都是肤浅的,而Starling和他自己是属于深沉的那种,不过如他所说,他自己已经预料到,两个深沉的Roller pigeon是不能结合的,所以当他吻上Starling之前应该早已预料到她的答案,他多少是不甘心吧。
2、羔羊的镜头Hannibal给她做手术的时候,在朦胧间她把Hannibal看做成了一只红眼羔羊。
在这段之前有转动的风扇以及森林的镜头,根据荣格的理论,这段应该发生在潜意识中。
当年沉默了的羔羊再次出现,是在提醒着她自己的内心,或者是她在唤醒自己被各种中伤后死寂的心,所以这喻示着她会抓捕Hannibal。
之前她确实差点被Hannibal蛊惑了,在他们那个电话的时候,之后Hannibal被抓走了。
3、砍手砍下之前Hannibal流了一滴泪,虽然我觉得那更像是汗水,不过解释成泪水更加有意义。
他是在痛心,他唯一爱的人,唯一视作同类的人,明明了解真相却依然不愿跟他走,谁能了解他无与伦比的智慧下隐藏的深深的寂寞。
4、被捕我想不明白,未卜先知的发觉了警探把他的消息买了出去,却在明明知道有人在追踪他的时候被轻易地击倒了?
难道之前和starling玩捉迷藏的时候把智慧用光了?
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被抓住然后等Starling来救他,难道他预料到starling一定会来?
5、贪婪和绞刑这段实在太棒了,这才是Hannibal应有的样子。
优雅地讲述着警探的先祖——不过我一直很期待他让但丁的诗篇发生,一边搂着警探的妻子,一边吃他的心脏,虽然最后只化作一句威胁——干脆利落地划破警探的肚子让内脏像水一样倾倒出来,还有那个礼貌的挥手。
不过为什么要加入日本人的镜头呢。。
从来不曾对一个人有如此复杂的感受,太多时候要退出老远用手指挡住眼睛然后还要眯起眼,然后结尾处鼻子又酸了眼睛里含着的那竟然是眼泪么?
我是自我标榜的和平主义者:痛恨战争,痛恨暴力,怕血和一切冷兵器;甚至极为矫情的,我也不喜欢惊怵片。
可此时此刻我必须承认,我深深地嫉妒着Starling;当他说出:“果真如此,一面镜子就够了。
”的时候,我的心都醉了。
Hannibal医生无疑是迷人的,他聪明,敏锐,清醒,果敢,冷静,知识渊博,通晓艺术,品味极高——他为Starling挑选的Gucci凉鞋和最后的那件晚礼服,都可以让所有女人羡艳。
但让他更迷人的是,他有Starling这个意外。
从沉默的羔羊一打开始,她在他心中就是与众不同的。
直至最后,这个在生吃人舌时心跳仍可不超85下也可以把脑喂给其主人吃的魔鬼,竟做出了貌似应该叫“牺牲自我”的抉择——他不杀她(尽管她仍不惜剥夺他为最珍视的自由),他甚至连伤害她一点儿都做不到。
我想这部电影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成人寓言,当然如果略去画面讲给孩子听也无妨——道德上的小小失误可能也会招致最为恐怖的惩罚,而在黑暗的世界保持纯净是终会有回报的一件事:所谓人善天不欺吧,反正他已经amazing到超出人的范畴了。
当然,我也在重新思考善和恶的意义。
如果我已经近乎爱上了一个可以吃人的家伙,那么善的意义就真的是如羔羊般干净而单纯么?
而恶,又该以所想还是所为,为标准呢?
汉尼拔。
沉默羔羊的第二部续篇。
很多人对其中生食人脑的情境记忆犹新。
但是我却对其中影片的三个片段生生难忘。
片段一。
开头。
广场的灰鸽扑棱棱飞起,影现出汉尼拔的脸。
片段二。
歌剧院中,警察微微躲闪的尴尬。
片段三。
结尾。
女主在面对手枪还是其他攻击性武器的时候有意无意选择了水晶球。
这三个片段令我深深觉得导演是个天才。
他懂得人类。
懂得的如此透彻、冰冷、而可怕。
汉尼拔是个有原则的杀人变态,在片中百分之八十的镜头下,他都是微笑的。
不是任何一种形式的笑,只是微笑。
包括在杀人的时候。
非常的非常的。
有礼貌。
教养含蓄。
警察为了能够实现妻子坐前排的承诺铤而走险的开始了赏金之路。
剧院中汉尼拔似乎“意外”的感应到了背后的视线,转头,看到了警察夫妇。
眨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警察微骇首,转脸向妻子,再正视,低头,不自在。
我在看这一幕上演的第一秒时就在猜测其接下来的剧情。
如果是我。
我会加一句,THANK U.因为你,我实现了我太太,我心爱女人长久以来的梦。
你看,我如此的溺爱她。
好。
最后一个片段。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认为整部汉尼拔就像是一部浪漫的爱情轻喜剧。
从电影的一开始,我们的汉尼拔就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着女主史戴琳。
豆瓣里的一段影评有一句是,再坚强的女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爱情。
史戴琳是一个女人,她需要男人的疼爱,即使这个男人是个杀人魔王。
当史戴琳穿着性感的黑色礼服出现以一种深度麻醉的形式出现在镜头里时,我看到她在她最熟悉的武器面前犹豫着。
我万没想到的是导演会让一颗水晶球代替一把枪。
水晶球也放下的那一刻,我看到她吻了他。
但是她最后的倔强却伤了他。
很多日本的动漫中往往有相类似的脚本。
爱的形式几千年来有很多种演绎。
爱一个人,请和他一同毁灭。
如果是我。
我会在第一时间内拿刀放血让自己清醒。
接下来毫不犹豫的选择拿枪指着男主的膝关节打到他无法行走。
报警。
和他在监狱做爱。
我要占有他。
沉默的羔羊告诉我们人性本质的贪婪,贪婪的事物往往是我们眼前的。
因为熟悉,所以要占有。
而汉尼拔则证明即将占有的美好。
猫和老鼠的游戏大家都喜欢。
爱情在即将明朗而未知晓的情况下最完美。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会选择玩暧昧不结婚。
最后的最后,史戴琳欲盖弥彰的行为令汉尼拔失去了一只手腕。
当初我以为导演会让女主吃点惩罚。
但是没有。
上帝永远偏袒女孩儿。
就像我说的,如果是我,我不会那么做。
但是也永远体会不到汉尼拔的的温柔。
我是冷血动物。
我是慢好多拍的动物。
我怕疼。
最后汉尼拔的行为告诉我,他对她的情感,非常复杂。
汉尼拔爱史戴琳。
我爱汉尼拔。
今晚写多了。
亲爱的。
安。
越是阴森邪恶的思想,越试图用神圣高贵的气氛来铺垫,这在"Hannibal"(沉默的羔羊2)的电影原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片中大量出现瓦格纳式的缓慢广板,配以混响很大的女高音吟唱,呈现出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但在该片中,Hans Zimmer对电子乐的大量使用,又挟带出Gothic风。
可想而知,我对这种风格尤为偏爱。
片中最出彩的一首曲,名为
这首咏叹调在导演Ridley Scott后来的片子"Kingdom of Heaven" Baldwin四世的葬礼上再次出现;甚至在200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颁发终身成就奖及53届艾美奖上,屡次作为背景音乐。
深受导演和音乐人青睐。
但随后的挪用都不及原版精彩,此曲首次出现在Hannibal Lecter医生和Pazzi调查员在佛罗伦萨听歌剧,在第三幕十四行诗"A ciascun' alma presa"(一个俘虏的灵魂)中。
歌词则出自但丁诗剧"La Vita Nuovo"(新生活),作者自称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诗,在诗中他设想了遭遇爱神的情景。
但丁在9岁那年路遇一个叫Beatrice的小女孩,随即为之倾倒。
九年后,但丁再次遇到她,而且是她先向男孩打招呼,情窦初开的但丁深深地钟情于她。
他边想着她边睡着了,梦中见到了爱神抓住一个蒙面纱的姑娘(Beatrice)。
爱神的另一只手捧着一个正在烈火中灼烧的心脏,他说:“我是你的主人,看看你自己的心!
”爱神强迫Beatrice吃下了但丁的心,Beatrice驯从了。
然后爱神非常懊恼,把这个女人带上了天堂。
但丁从未为这首诗的含义作说明,而他的好朋友Cavalcanti则提供了这样一个解释:一个女人在遇见爱情时,在她的角度看来,实质上是个悲剧,甚至是死亡的序曲。
电影中播放的歌剧是吃心的场景,这恰好是对食人医生变态癖好的隐喻。
可见导演的安排寓意非常。
事实上,但丁和Beatrice后来各自与他人结婚,而Beatrice更是于24岁花信年华早早离世。
但丁在两年后写下这首诗,正好是他刚刚对政治和哲学产生兴趣的时候。
有人说,Beatrice实质上是对佛罗伦萨政局的比喻。
但我们宁愿相信,她不过是但丁的梦中情人。
很多人在观看该片后都在寻找这部歌剧。
其实它是电影配乐师Patrick Cassidy和Hans Zimmer为这部电影专门作的男女声重唱咏叹调,并不存在完整的歌剧。
★Hannibal和警官妻子讨论但丁的《新生》。
每个钟情的灵魂啊,每颗温柔的心,我把这些诗句呈献在他们面前,我期望他们答和我心灵的呼唤,我把敬意献给他们的主人——爱神。
夜的最初三小时已逝去每颗星星都照耀着我们我的爱情来得多么突然至今想起仍震撼我心魂。
我觉得爱神正酣畅,此刻他手里掉着我的心;臂弯里还睡着我轻纱笼罩的情人。
他唤醒她,她颤抖着驯服地从他手上吃下我燃烧的心。
我望着爱神离开,满脸泪痕。
To every captive soul and gentle heartinto whose sight this present speech may come,so that they might write its meaning for me,greetings, in their lord’s name, who is Love.Already a third of the hours were almost pastof the time when all the stars were shining,when Love suddenly appeared to mewhose memory fills me with terror.Joyfully Love seemed to me to holdmy heart in his hand, and held in his armsmy lady wrapped in a cloth sleeping.Then he woke her, and that burning hearthe fed to her reverently, she fearing,afterwards he went not to be seen weeping.★Hannibal和Starling冰箱前对峙,吻,砍手。
ps.朱利安摩尔演的不及朱迪福斯特…
看汉尼拔的顺序是3.1.2.最喜欢的也是3。
汉尼拔看过2次,第二次看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错过的细节,更觉得Demme作为导演的出色。
演员也更青睐Moore,虽然Foster也很可爱。
折磨和力量之源Dr.Lector 在《红龙》里最后说,想象力是区别于其他人的关键。
擅于精神抽离才能坦然平静地和调查其实是自己所做案件的警官谈天咨询。
困在没有风景的狱中,他靠自己的记忆过活。
在各种记忆法的书里,想象情景和不断回想是牢记的黄金定律,只是很少有人像Dr这样应用吧。
奇顿垂涎博士的知识,各种肤浅和蹩脚的量表没有让他得到想要的东西。
他想了各种方法来折磨教授,也许我们看到的噪音、剥夺阅读,也许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体罚。
他想要和史黛林分享博士的言语遭到了拒绝让他极为愤怒。
独处八年,囚犯身份,周围都是疯子,没有人说话,没有新的信息输入,没有爱吃的食物,还可以保持思维清晰,学识不乱真不是一般人所能。
剥夺他的力量之源就是对他最大的折磨风景水和树,流动的平凡而又滋养生长繁衍万种变化的水,从一个种子抽枝发芽繁盛兴衰的树。
后者是可以触发的紧缩的生命程序,前者是舒畅的随性的唤醒咒语。
音乐看看教授听乐团表演时对那个不称职的乐手的皱眉,看看他在听歌剧时不惜重金坐在前排全神贯注的痴醉,看看他从牢笼里逃出来放出音乐后挥舞的手臂。
是不是说有两种方法最接近上帝?
音乐和另一个。
绘画不是每个吃了馆长的人都可以取而代之的。
鉴赏力和绘画功力作为这方面的门外汉就不妄言。
对自己作品的满足和寄托显而易见。
美食Dr对吃毫不马虎。
飞机上的食物在他看来不是食物,持续研究菜谱和亲身实践让他的手艺和原料一样不同寻常。
囹圄之中,也不会忘记对厨艺的挑剔和品尝,觉得好的时候也不吝赞扬。
只是……那个厨师知道这个牢狱里人的肯定的价值不?
礼节“你彬彬有礼同时能容忍失礼。
重复迈克斯尴尬的语言也能保持平静。
”这个是史黛林赢得好感的第一步,也是教授的价值取向。
只是……他同时喜欢在表面不动声色之后找机会帮人类清理门户。
礼貌和教养也许是他看来重要的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地方。
即使他知道那些肤浅而如云。
阅读如果他可以来写书评该多好。
虽然没有直接刻画,但是从一个姓氏轻易说出一个故事来龙去脉的人必然海量。
运动没有播放Dr如何在监狱中保持身体状况。
可以随时进入战斗状态,一定是个能坚持的人。
而且完全不理会岁月变迁,始终保持进步。
玩极限也不会差。
综合了以上素养,加上深入的思考联系和想象,Dr都可以去做奢侈品了。
一个被投以如此多崇拜和仰慕的人,其实也通过这个系列给出了个人修养提升指南。
约12:47 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
我本来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在之前的杂谈中我们聊过,史达琳这一角色所影射的是佛洛依德人格理论中的“超我”,而汉尼拔则更类似于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在影片中我们能感受到汉尼拔即作为医生同时也是一个病人,即在“本我”和“超我”间疯狂摇摆。
所以在影片中,汉尼拔总是习惯性地试探、了解和他接触的人。
具体内容可以看上期内容:杂谈丨佛洛依德与《沉默的羔羊》不得不说的故事
安东尼·霍普金斯霍普金斯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优雅、残忍的汉尼拔形象,当这种充满艺术气息的优雅与食人的残忍相结合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对汉尼拔的认知上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很难使我们去认同这是一种纯粹的恶。
影片中无数次展现了汉尼拔对中世纪古典艺术的热爱,他懂得绘画,善于欣赏音乐,即使在杀人时,他也能将自己陶醉在艺术的胜境里。
在《沉默的羔羊》中,他杀人时沉迷于《戈德堡变奏曲》的音乐旋律之中;在《汉尼拔》中,他杀人前给被害人津津讲解与被害人祖上有关的绘画。
这些都证明西方艺术对汉尼拔暴虐的杀戮不仅没有阻碍,而且具有某种促成作用。
在中世纪,政教合一;在现代社会,政教分离,被认为罪孽的人,开始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惩罚。
我们是否可以认定,汉尼拔在影片中并不是如史达琳一样作为一个救世主,而是一个审判者。
影片的结尾最具艺术蕴含。
汉尼拔在飞机上与好奇的小孩对话。
小孩不吃机上提供的配餐,而对汉尼拔餐盒中拉金的脑组织感兴趣。
汉尼拔鼓励小孩吃下去,从而将探索和叛逆的种子植入小孩的心田。
汉尼拔的眼神里充满赞许、慈爱和期待。
最后,镜头将他的眼神定格为天空闪烁的星。
还记得康德的墓志铭吗?
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种敬畏感: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
影片对汉尼拔医生眼神的处理,说明医生的身上也拥有某些令人敬畏的东西。
如果我们熟悉西方神话,那么,不难联想到撒旦也曾在伊甸园教唆人类偷食禁果。
如今,汉尼拔医生在飞机上教小女孩吃人脑。
这些都是叛逆,也都是知识的开始。
汉尼拔手绘稿同《沉默的羔羊》相比,《汉尼拔》的重点不在悬疑的设置上,而在史达琳和汉尼拔情感关系的安排上。
在两部电影中,汉尼拔对史达琳的情愫表现的很隐晦,很多观众亦是通过看各路影评来了解的,以下我们一同来理一下整个感情过程。
汉尼拔对史达琳的感情是有一个基础的,并不能因为史达琳是女主便自带光环。
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汉尼拔通过史达琳的穿着、口语等细节来推测其成长环境,言语之恶毒可见一斑。
他曾猜测她兴许是受过亲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离穷困贫瘠的童年等等,但是史达琳的回答却推翻了汉尼拔的猜想,这使得一切都在掌握中的汉尼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此时汉尼拔对史达琳更多的应该是兴趣,就好像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病人。
这也是汉尼拔为什么之后会提出信息交换的原因,他需要更加了解史达琳以此找寻自己判断错误的缘由。
汉尼拔往往洞察人性的本质,故而始终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俯瞰与他接触的所有人,这种脱离人类劣根性的表现也许表示的正是一种带有审判意味的另类神性,所以在我们认为血腥的一次次犯罪中,汉尼拔能表现地毫不在意,甚至连心跳都不曾改变。
但是在与史达琳的第三次对话中,“尖叫的羔羊”的故事无疑是促使汉尼拔褪去神性并且爱上史达琳的关键。
在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能下,史达琳却克服恐惧,抱起羔羊逃跑,这种带有很强殉道意味的举动对汉尼拔造成了又一次冲击。
这种出于本性的善良和对苦难对象的拯救,深深触动了汉尼拔的内心,从影片中我们无从得知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汉尼拔,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推论,在汉尼拔幼年时一定受到过强烈的心灵冲击,或者是如同史达琳的身世坎坷或是水牛比尔的悲惨童年。
时至今日,汉尼拔是否有那么一瞬间会设想,如果当年也有一个史达琳来拯救自己,是否今天所有的事情都不一样了?
也许正是这种假设唤起了汉尼拔对人类的一丝怜悯,也唤起了汉尼拔对人类早已不存在的爱意。
在对话的最后,汉尼拔对史达琳连续说了两声谢谢,也许是感谢史达琳的看望,也许是感谢史达琳让身处黑暗的汉尼拔看到了人类本性的光辉,也许是感谢史达琳拯救了汉尼拔心中哪个幼年的自己,谁知道呢!
《汉尼拔》里面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赋予变态狂魔以中世纪图书馆馆员的身份,从而营造出阴森神秘的中古气氛,不过音乐却用得漏了马脚,巴赫的《戈德堡变奏》在里面像是个“时代错误”,为什么不用dufay? 有朋友提示出影片中引的但丁十四行诗:“a ciascum' alma presa”,很有意思,让我注意到了其中的一条隐含意思。
顺手翻查了一下,这首十四行是但丁最出名的早期作品,选自诗集《新生》(la vita nuova),那个学中世纪文学的学生遗漏了这首作品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恰恰和电影主题相关:除了但丁和贝雅特丽思的情事之外,“诗人之心”还有一个中世纪典故,诗人Cabestain与领主之妻恋爱,领主杀了诗人,把诗人的心烹给妻子吃,那个女人坦然食之,她说:“我吃过世上最金贵的东西了。
”然后绝食而死。
查德国人编的那本象征辞典,心象征生命和灵魂,基督教时代成为信仰的象征,心被赋予浪漫色彩是中世纪后期的事情了。
影片《汉尼拔》特地引用这首诗是为最后“食人脑”场景埋个伏笔,最后在美国式厨房里上演的人脑大餐是一个古老的爱情祭祀仪式,汉尼拔食仇人脑,来象征对主人公的精神恋爱。
这和但丁拿Cabestain的典故来表达对贝雅特丽思的爱是一回事。
从人心到人脑,大概是现代人重“脑”(理性)贬“心”(信仰)的结果。
顺手把但丁诗的中译抄录于下,飞白的译文,比看干巴巴的英译强多了: 每个钟情的灵魂,每颗温柔的心, 我把这些诗句呈现在他们面前, 我期望他们答和我心灵的呼唤, 敬意奉献给他们的主人 - 爱神。
星辉映的夜之良辰 将近三分之一已过去, 爱神出其不意向我显现, 他的神态,回忆起来都动魂惊心。
爱神拿着我的心,似乎满怀欣慰, 他的臂弯里抱着我的恋人, 全身裹着锦缎,犹在熟睡。
爱神把她唤醒,她驯服而谦卑, 战战兢兢吞下这颗燃烧的心; 然后他去了,去时满含着热泪。
何必将魔鬼唤作羔羊——夜看《汉尼拔》化成我常常想,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呢?
丑陋可以变成美德,险恶可以引申为内涵,魔鬼可以吸引无数的追随者。
不是我多清醒,而是我多堕落。
10年前我看《教父》,立刻被这一对父子吸引,不是那种艺术上的欣赏,而是一种股子里的追随,男人不就应该如此吗?
所以我现在搬椅子的一举一动都是模仿阿尔•帕西诺审判并处死他的姐夫的那一举动,我觉得这样很“有型”。
但我堕落的还不够,所以常常问,如果反面人物们可以是粉丝们的追随对象,影片中的善恶观念又如何辨认?
或许电影配不上这样的提问,因为它在把名角选做演员时,也已经甘心接受名角光环的笼罩,甚至制片人追求的便是这种光环。
那我又可以提问谁呢?
但当务之急是我庆幸,因为十年之前我看的是《教父》,而不是《沉默的羔羊》。
因为汉尼拔比迈克更迷人,不是因为“有型”,而是因为“有神”。
迈克的杀戮只是一种高超的计谋,汉尼拔的杀戮却是一种摄人的哲学。
一个人可以没有计谋,却不能没有生之为生死之为死的感觉。
所以汉尼拔的追求要比迈克高的多。
迈克所想,无非报仇和洗白而已,汉尼拔却以凌驾于众生之上的智人自居。
迈克知道杀人就是杀人,汉尼拔却认为杀人就是快感,就是艺术,就是哲学。
所以我们在《教父II》中迈克弑兄之后的失落和《教父III》中面对教宗的忏悔中,看到了一种人性的魔力。
但当我去《汉尼拔》中去找寻这一点时,我却只看到了魔性的人力。
这种魔性的人力渗透出电影之外。
几乎所有的影评人和影迷都把所有的热情投向了汉尼拔的扮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
1991年,《沉默的羔羊》上映,汉尼拔博士的扮演者霍普金斯凭借着优雅的举止,超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完全洞察并掌控人物心理的本事成为出境时间最短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无数人成为他的粉丝,但人们还认同自己是一个吃人狂魔扮演者的影迷。
10年之后,作为续集的《汉尼拔》(hannibal)上映,逃脱牢狱的汉尼拔依旧杀人,却已经渐渐在观众心目中“洗白”,看看他杀的都是什么人呢:有恋童癖的连环杀人犯超级富翁维格,维格在警方的关系人,因为贪图悬赏金而算计他的人……因此杀人已经有了一种理由,而无所谓是不是汉尼拔将人高高吊起,五脏六腑从划破的肚皮中喷出;抑或将人的头盖骨打开却让你保持清醒,然后让其津津有味的吃下自己的脑组织。
所以在影片的中文介绍中写道:霍普金斯扮演的汉尼拔从声音到眼神都散发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磁力,他有一种特殊的处理台词方法,尤其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音节变得玩味无穷。
跟汉尼拔相比,克拉丽斯的“魅力”要逊好几筹,原因是所有主角都有几分“艺术化”,而她却是写实的。
汉尼拔不忍心伤害她,而她也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他于危难。
他们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离正常的男女之情只差了一步。
影片的构图、镜头调度、色彩的使用(尤其是蓝色和深红色)均属一流,华丽得让人觉得若把台词改成咏叹调这便是一部现成的歌剧。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呢?
一个把杀人变成歌剧的气质老头,又如何不能变成千千万万为鸡毛蒜皮小事大动干戈的影迷的崇拜对象呢?
就像《圣经•启示录》中写道: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
我们不是聚集争战,因为我们不把为了谋生抑或发泄的邪恶崇拜叫做聚集争战,而是叫做谋生抑或发泄。
只是歌剧再美,也是杀人。
在教堂的歌声中,迈克的敌人们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佛罗伦萨充满艺术气息的博物馆中,受害人的尸体被高高的挂起。
他们再该杀,也是人吧。
但在此刻的艺术家心中,他们只是“该杀”而已,所以一切都有了理由,他们当然也不认同对自己邪恶的评价,而是以一种审判者自居,甚至救世主。
至少也是天使!
于是连环杀人狂告诉克拉丽丝:你知道,我为发生的一切而感谢上帝。
它拯救了我。
斯塔琳特工,你承认存在耶稣吗?
你有信仰吗?
于是汉尼拔让被吊着看犹太被吊死的图景,让吃脑者作饭前祷告的仪式,并且很有发言权的对克拉丽丝说:说得像个真正的新教徒。
由此你才能理解,为什么用“沉默的羔羊”来形容一个杀人如麻者。
在《圣经•启示录》中,羔羊代表耶稣基督,死而复活并揭开了七封印,于是灾难流在地上。
但耶稣是为了拯救,汉尼拔却只是为了灾难。
汉尼拔大概认为自己是耶稣的天行者,抑或基督本身了,但他只是一个敌基督。
在西方,敌基督是中世纪以来大众想象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被视为基督最主要的敌人。
敌基督的一生亵渎神灵,倒行逆施,或者拙劣地模仿基督的一生来哄骗自己的信徒。
但这个敌基督的拙劣却只有基督看得出,在他的追随者眼中,他是一个迷人的主儿。
14世纪的一则史料记载说:在罗马一带有各种各样的预言者,他们的身份仍然十分神秘,这些故事已经编成好几年了。
他们说,就在1349年,敌基督已经10岁了,并且是一个极漂亮的孩子,这个孩子被充分地授予各科知识,以至于现存于世上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汉尼拔不就是如此吗,他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甚至有心爱之人(这一点在作为《沉默的羔羊》的续集的续集的《红龙》中多有体现),很少人和他相提并论,他对获罪者的杀戮也被自己甚至别人视为一种公正的审判。
但是审判如果没有了爱,就只剩下了血腥和恐怖。
《哥林多后书》中说: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摸样。
者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旦也装作光明的天使。
那么,爱是什么呢?
《哥林多前书》中的那一段话足以让怀有不同信仰甚至没有信仰的人铭记一生: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在杀人恶魔身上,只有假惺惺的审判,哪里可以看到忍耐,又哪里可以觅到恩慈?
我们唯独可以看到自夸、张狂和狂怒,以及我们自己对自夸、张狂和狂怒的模仿。
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希望,并且坚定的认为《汉尼拔》的思想深度要超过《沉默的羔羊》,正如《教父II》的思想深度要超过《教父》一样。
两个续集常被人诟病,但那只是情节设计上的无力——因为前作太过精细了,但续集却意不在此,而是放在了精神的反思上。
这让我们想起了耶稣在旷野中面对魔鬼的引诱。
如果说有羔羊的话,就是那个被完全霍普金斯风采掩盖的克拉丽丝。
她承受委屈却不懈追求,她不畏惧杀人恶魔手中的明刀,因为畏惧的只是哪些心有不轨之人,克拉丽丝心有千千结,却没有一结让自己愧疚。
面对一张张令人窒息的血腥作案图,她捕获汉尼拔的心恒恒久久。
但在汉尼拔被自己的同类杀死的那一刻,却又展现了自己的恩恩慈慈。
她救了他,然后沦为她的监下囚,但虚弱不堪的她和吃脑者展开了一次精辟的对话:汉尼拔:一旦得到机会,你不会再让我生存下去,不是吗?
克拉丽斯:我要的不是你的生命。
汉尼拔:只是我的自由。
你已经从我这夺走了。
克拉丽斯:你如果碰我,我会射杀你。
汉尼拔:明白。
克拉丽斯:老实点,你会经受住的。
汉尼拔:说得像个真正的新教徒。
的确,这像一个真正的新教徒的话。
也像一个真正的儒教徒的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也像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话,《华严经》中云: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还像一个真正的伊斯兰教徒抑或印度教徒、道教徒以及一切真正信仰者的话。
汉尼拔最终逃脱了,但并没有带头克拉丽丝那张脸,而是留下了一只手。
于是我感到了一丝希望和宽恕,甚至是为汉尼拔,因为克拉丽丝说:我要的不是你的生命。
2001年,在《沉默的羔羊》十周年纪念日,续集《汉尼拔》上映,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要是讲克拉丽丝寻找逃脱的汉尼拔。
在《汉尼拔》中汉尼拔的精神世界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和《沉默的羔羊》以及《红龙》不同,在这一部中,汉尼拔已经不再是滥杀,他杀死的对象不再是无辜的人们,而是电影中的大反派,看来编剧也对汉尼拔起了恻隐之心。
其实,这样的变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来看这一部电影,汉尼拔已经是隐姓埋名了,即将成为图书馆的馆长,准要要走“洗心革面”的路子了,但是,偏偏就有人不想让他平淡的生活,这个人就是昔日饱受汉尼拔折磨的受害者梅森,他悬赏300万美元给提供汉尼拔线索的人,偏偏就有一个帕齐,警察总部的督察发现了汉尼拔,并把情报卖给了梅森,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帕齐就是第一个被杀死的(我们除去那个小偷不说)。
然后的一系列杀人事件就都和梅森有关,也就是说,没有梅森,也就没有了吃人魔,汉尼拔可能会走上正常人的路线。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汉尼拔崛起》的最后,汉尼拔吃人的情结已经由“潜意识”提升到了“意识”,也就是自觉的阶段。
既然可以有意识的去杀人,那么也就可以有意识的去控制,或者说是有意识的不去杀人了。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中,“潜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
所以在无意识阶段的吃人情结才是最为可怕的。
至于为什么汉尼拔会有意识的不去吃人呢,我们要从克拉丽丝身上进行分析了。
在《汉尼拔》的最后,当警察正在赶来的时候,克拉丽丝把自己和汉尼拔拷到了一起,然后汉尼拔拿起刀,躲掉了自己的手而得以逃亡。
再加上那最后的一吻,我们就可以出结论,汉尼拔爱上了克拉丽丝,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这个结论,因为汉尼拔杀掉保罗就是为她而杀的。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产生疑问,如此一个吃人魔,会产生爱情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汉尼拔崛起中》汉尼拔和自己的嫂嫂紫女士之间产生的也是爱情,虽然是不伦之恋。
其实像汉尼拔这样的有极度精神创伤的人是最需要感情的呵护的。
我们就可以这样大胆的推测了,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克拉丽丝,尽管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看出了克拉丽丝小时候因为没有就走一只羊羔而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总的来说,她是一个没有犯罪倾向的正常人,所以,汉尼拔要想爱克拉丽丝,就必须回归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这也就是他有意识的不去吃人的原因。
在这部影片中,总的来说汉尼拔是被动的吃人。
另外分析一点,就是关于最后汉尼拔割掉了保罗的天灵盖,然而把保罗却没有死掉,汉尼拔从保罗的脑子里割下一块放到锅里煎了一下之后喂给保罗吃了,再吃自己脑子的同时,保罗还说道“It is good”。
我想汉尼拔是想对史戴琳,或者说是所有人证明一点,就是在潜意识中,所有的人其实都有吃人的欲望,因为谁也没有尝过人肉到底是什么滋味的,而人类总是对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具有巨大的兴趣。
配乐还不错,其他技术方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整个电影其实就一个字:扯。其实回头想想这部电影除了汉尼拔杀了几个人又表达爱慕之情也没什么了,很典型好莱坞脑残商业片作风。其实有句歌词是这样的: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
有模有样的剧本,在类型片结构和元素上很标准,也有让人目瞪口呆的活烹人脑这样对得起汉尼拔教授这个称呼的重口味,当教授成了主角,自然很像主打重口味元素的黑色电影,但片中的复仇和贪婪元素拖慢打散了叙事张力,主角配角们平分秋色了,影片整体上的力度和节奏还算差强人意。★★★☆
不知道续集是干什么的 除了变态也没别的了 剧情很牵强 凭什么他动作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呢 太做作了 史达林又为什么去救他反而害死其他人呢 最讨厌
他的果断、残忍、深情,全部都在这一刀中,彻底被说尽。
遗憾遗憾!朱迪·福斯特没有继续出演是最大的遗憾!女主角毁了整部片子,面无表情没有赋予她坚毅与智慧,相反显得非常呆滞愚蠢!你是在梦游吗?为什么朱迪·福斯特不演呢?她在《超时空接触》里的形象就完全符合这一部的克莱丽斯……她本身就是克莱丽斯!只有她才能和霍普金斯的汉尼拔够得上一个等级!
人脑.......................额...................但演技真是太好了!!!!!!!
惊心动魄的结尾,汉尼拔大闹一场又逃之夭夭。掀起你的头盖骨这一幕难以忘怀,吃大脑切片的时候总是这么优雅……不愧是美国喰种。
This follow-up did not eat as much as the Demme’s one but still ate to a certain point.Julianne Moore as Clarice is more mature and exhausted in this one. I felt her character was not properly utilized well, especially her dynamic with Hannibal.Lastly, I prefer the alternative ending rather than the one we get.
比第一部差太多了,怪不得朱迪福斯特不愿意演第二部,剧情各种漏洞百出,FBI十大通缉犯谁都能查到,根本不不是什么秘密内容也不需要什么密码登录,十大通缉犯还能在不改变外貌的情况下自由出入美国边境?还能随意出入FBI探员家?FBI探员在家睡觉有人进来过都不知道?拿指纹还得付出一条人命?氯仿简直无敌,泰森都一秒迷晕
聪明如Judie当然拒绝出演此片。
最后还是忍不住抽搐了一秒...
剧情拖沓不合理,给主角开了很多金手指,一下子汉尼拔很厉害,一刀封喉,一下子汉尼拔突然被人轻松被人抓到。太割裂了,看来抓人最轻松不费劲的方法就是拿药水弄晕人,不管你什么身份以化学的方法来对付肯定没错。本剧最恶心圣母的就是史达琳,换了个演员后跟演圣女一样,死板僵硬。剧情实在脑残,浪费时间。《红龙》前传比这个续集好看太多了,剧情紧凑刺激
好看吗?我不觉得!
你看你看,恶过头了吧
看了这部打算把《沉默的羔羊》改成四星这部完全就是爱情片,痴女爱疯男,换导演了?比起上一部那段放在近三十年都很震撼的镜头,这部故弄玄虚的无效镜头好多,尤其是警官上网看十大通缉犯那段,给了一段无用大特写,水时长?全片只有一个长镜头还算出挑,剪辑也乱七八糟,好像母带堆起来的,有毛病。这特效妆放现在还是不够看,我感觉我都能化,一点都不恐怖女主长得像章泽天,虽然上一部女主我不喜欢,但是比起上部还是这部更不讨喜资本家真实,举报又有门槛又要调查,还要协助抓住才给全款,我去,还不如中国打个电话举报核实就给💰来的痛快。资本家花活多,想雇杀手不直说女主设定完全崩了,从一个被异性偷偷注目的高冷女神改成异性的yy对象,从insist变成stubborn,这个女演员不够漂亮也不够有魅力哕 还真是爱情片!
雷爷是会玩的,以为是揭露汉尼拔身世的传记片,结果拍成了杀人狂爱上女警察《那老小子真变态》,除了活体烧脑花视觉盛宴以外,整部电影都是在看法外狂徒的潇洒人生:杀杀人,喝喝酒,吃脑花?跟我走。两位贪财警官,一位残障富豪,全部沦为调情大片的配菜,没有沉默的羔羊,只有不挑食的野猪。而克莱丽斯全程一脸花痴的反复播放汉尼拔的录音带,享受着来自灵魂导师的花式吹捧:她是一只深沉的鹌鹑,迟早有一天会俯冲地面而死。却没想到,最后为了这只深沉的鹌鹑,汉尼拔自断一臂,谁说冷血杀手就不能为爱冲锋?极度优雅与体面的背后,是对爱人无尽的狂热,天天吃人脑,杀手也变恋爱脑了。汉尼拔给她送礼物的时候我还挺期待,给督察媳妇儿都送但丁的十四行诗,到真爱这还不得弄一幅藏品级油画什么的,结果一开箱Gucci女鞋,我直接一个大白眼翻到后院。
fucking boring. 剧情无聊得直打呵欠。 你到底有多宠那个女人啊?!再说换了演员之后气质彻底不同了好碍眼啊!吃大脑什么的有没有更恶心啊?!
真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好评如潮!虽然男主演技还行,但这故事是真差!比起这韩国电影真是差太远!还变态杀手,连金福南的边都够不上!根本没有视觉冲击力!一个该是犯罪片的电影却拍的比文艺片还无聊!反应人性的电影要不真实,要不具备震撼力,这部电影显然都不具备!
《拉片子》例片:较第一部而言逊色太多,过于追求奇观性和惊悚感,丧失了前作中关于心理、人性的讨论。在剧作上,采用反套路的四段独立段落,较为新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结构比重较为失衡,开场部过于冗长,过渡段间的“过场戏”又太多太碎,延宕了原有的节奏;此外,多处情节的合理性也有待商榷。
摩尔阿姨不如上部的朱迪福斯特气场攻啊,续集的变态惊悚程度比起沉默的羔羊有过之而无不及,活吃人脑和野猪啮咬什么的看得人简直了,但整体内核比起上部还是差了,以及汉尼拔为了女主甘愿自断其手这绝对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