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F是否死了,导演处理得很微妙,所以容易让很多人认为F死了。
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但又有迹象是矛盾的,于是重新看了结尾三遍,确认:F没有死。
虽然F再次出现在开学,像是幽灵般,连校长似乎都没有看见,但是校长说的是M死了,就说是因为别的事儿死的,她很受人爱戴。
但是F由于没有处理好这次的事件,自己的状态也不佳,女人很难以应对高阶层教育(遇到棘手的,很容易麻爪)。
F到了R后面,两人的对白像是F是个鬼魂,那个之前小男孩系鞋带的时候,导演有意只表现了R的身影,让观众误认为没有F,其实是故意剪辑的,R和F是有前后距离的,演到F的时候,镜头从正面,而R的时候是侧面,这是个误导。
另外,F走过孩子们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和她说hello,并很自然的看见她。
她也让R叫司机把车停在路的尽头,她想散步走走。
最有利的证明是,F对R说: We can't see them.That's not the same as we foget them. 如果F死了,她可以说,People can't see us.It's not the same as they foget us.虽然剧情老套,概念并不新,但导演整个画面的掌控,色调的应用,让这部片子很有看头。
影片进行到一小时零四分的时候,曾经《哈利波特》里的乌姆里奇耐心地教小正太玩牌,她说,这会花很多时间,所以这个游戏叫做——“耐心”。
此时她早已没了魔法学校里的刻薄与可恨,她现在叫maud,是家寄宿学校的舍监,学校里屡屡闹鬼,她在影片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一脸紧张劲儿,还有一瘸一拐的历史老师Mallory,他们似乎都被连续几年出现在照片底片上的幽灵影子吓得有些神经质。
猎灵师佛劳伦斯(丽贝卡 豪尔扮演)作为绝对的主角,开场的一段戏霸气侧漏,可贵的是她将这种气势一直延续至全片,即使崩溃大叫也包含着英式的矜持,英国的片儿一直有种贵族范儿,想想《单身男人》里的科林费斯,即使相恋多年的同性爱人车祸身亡,依旧克制悲伤白天细打领带教学,晚上再把枪对准太阳穴试着自杀。
总之他们的行为和英国口音一样张弛有度。
影片结束后大部分的疑惑都被解开,佛劳伦斯不仅是这个疑团的旁观者,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她因为童年的灭门事件失忆,一群人煞费苦心以“调查鬼魂”为由让她回到最初的地方,好一番折腾过后鬼魂显了原形,她也从过去的噩梦中彻底醒来。
《觉醒》的男主角曾说过,有孩子的恐怖片往往充满了吓人的元素,但显然《觉醒》并未把孩童大量地融入恐怖元素,一直用作吓人的招牌扭曲脸更让人分别不出是人是鬼,但作为另一关键人物的小正太Tom还是带来很棒的表演,他如同被雕琢般的脸恰好与其他学生区分开,身上灵动的气质也埋下了“他并不属于这个环境”的伏笔,后段他留着泪告诉佛劳伦斯自己对她的想念,恍惚间真带着那么些鬼魂的悲怆。
知道了结局后再次回顾电影,Tom的行踪的确是与周遭人物若即若离,Maud的神经质也得到了解释——他们只是太盼望这个女孩醒来了。
因为影片的情节和属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堡惊魂》,两者的女主角都有着不信鬼怪的固执三观,最后又因为事实不得不作出改变,这同样也是影片高潮,西班牙电影选择了同归于尽,英国电影选择了向死而生。
而在情绪的控制上,西班牙的绝望妈妈则略高一筹,母子情深夹杂着懊悔,以及现实和自我认知的矛盾,到结尾服下大量安眠药的孤注一掷,比英国作家发现鬼怪后为了证明“真世界”而肆意做爱的立意强了不止一点。
但总的来说,丽贝卡豪尔的表现也算是可圈可点,她身上的气质本就与角色相符。
干练、受过高等教育、知性,不管是蜷在沙发上抽一支烟,还是满脸血迹的奔跑,都拿捏着极好的分寸,不至于变成三流R级片的傻妞。
恐怖片的桥段其实就那么点儿,难为《觉醒》把主角最不愿意回想的记忆从心底的阴暗面挖掘出来,当她从梦魇中醒来,眼中的世界已换了模样,这种经历终于让恐怖变得不那么浅薄了。
小Tom好帅啊哈哈,我觉得女主之所以看到了鬼魂之后极度恐惧,robert能给她真是的感觉,他们ml之后她也说but you are real嘛,而且这个ml情节是Tom set定的啊,那个在窗边的小玩偶,所以不是有人说的看到鬼魂就ml没有逻辑= =只是情节和女主心理状态的产物啦而且为什么她看到爸爸举枪杀她tom在场,想保护她吧,因为当年他爸爸举枪的时候,他就在一边保护她,tom是会穿墙的所以他可以打了乒乓球就去看她
我认为F活了下来,结尾处大家会有争议,其实正是导演故意在细节上做了处理,混淆视听。
过多的原因甚至不需要去一一解释,就因为我相信F跟T说她现在若是死掉不会开心,T就一定不会让她死,即使T想念F very much。
而就是因为F在记忆和灵魂上的恢复和觉醒,使得F在解毒最后不再能看见T(因为能看见Ghost的人都是因为心里深切地挂念不能忘怀,如M对T,如R对他的战友,而开始F不能看见T因为她自己抗拒这段记忆,后来随着T的出现并在M的唆使下不断地加强对F的刺激,才使得F开始回忆,直到最后清楚地看清T)。
但是看不见不同于忘记,反而从对过去的抗拒变为真正地接受,打开心结,“过去即成为了过去"这是一部关于imaginary frinds的故事,心底有强烈的感情压抑无从寄托即可见鬼,劝诫人们真正地放下,从逃避到缅怀,经历一次灵魂的”觉醒“。
这座房子里的男孩只有我和他妈妈能看见,他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
我们是彼此唯一的朋友。
我爱他,他爱我。
但是他死了,强烈而偏激的情感的受害者。
本来应该我死的,我,被父亲憎恨的“女孩”。
但是他死了,我忘了他,忘了过去,忘了一切实物,只留着一样。
看着Tom在Florence怀里躺着的那一幕,她的手轻轻搂着他还是停留在小男孩时期的头,我怎么能不哭呢?
这样的重逢抹去了过去很多罪孽。
而镜头后的我,好像是她一样,在拼命想要洗清自己的罪过之前先慢慢通过自我伤害而才自我发现罪过的真正含义。
认识到眼前所见不是实体的那一刻,与其说她说痛苦而震惊的,不如说她是释然地哭了。
被寂寞而古怪的看林人强行拖走未遂之后,她从古堡旁边的林子里满脸是血地逃回来,满身伤痕——她所有情感的矛盾和深重地缠绕了她半生的悔恨,由此,经由暴力的身体对抗发泄出来。
接着就是真相大白,是自己忘了那些实物,留下一个自己编的故事。
再接着,就是一个即将重复的悲剧,最终因为超越悲剧的元素被遏制。
我们选择自我伤害的方式有很多种。
女主角和男主角选择的是很普通的一种。
作为爱者,无法逃避自己强加于自己内疚之感。
我们甚至会一遍又一遍地幻想受害时的场景,一遍又一遍地篡改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加深自己形象在故事中的罪恶性,一直到金字塔已经垒到最顶端了,再在尖端加一点重量,意外压塌了整个建筑。
多数时候,我们是祈祷自己永远可以继续往上累计愧疚的。
灾难压垮了我们的智力,留下一种无休止的,文学化的情感浪潮。
我们从此活在一种浪漫的悲剧故事里,固执地赖在事件发声的事件和空间,为自己设计一种理想游戏。
其实是很自私地想保留爱者的形象。
我如果意外地掉进了水中,是因为我知道一定会有人来救我。
我非常相信爱和命运大于我生命本身的意义。
但是我被捞上来之后,我被一次又一次地冲上岸之后,我开始相信自己的浪漫游戏起作用的时候,或许我才能发现起作用的不是我出于爱的愧疚之心。
拯救我的不是我孤注一掷的幻想,而是一种我依然被爱的幸运。
还记得吗?
最后是Tom救了Florence。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除了Tom都是很自私的。
他们玩受害者的游戏是因为他们在混乱爆发的一刻就本能说服自己,我也是受害者。
而最大的受害者已经没有了受害的余地,所以他会做他一直会做的事,哭着搂着对方,说自己有多想她,他唯一的朋友。
他不责怪任何人因为责怪的部分全都被其它人消耗光了。
他通过这样幸运地保留着自己一切的品质,在Florence崩溃之后再一次救了她。
那么,怎样我们才能深刻作一个的朋友呢?
永远不能。
即使我们曾经分享着一切,曾经处在完全相同的位置,是外界的不可预测硬把我们扯开。
即使是“欠”死亡,我们可以偿还最多的,是一次最后的模仿式过去的漫步。
片中的人物都在纠结什么:ROBERT:战友们死了,他还活着;MAUD:奸夫死了,亲子死了,她还活着;FLORENCE:小时侯亲爹杀亲妈杀异母弟然后自杀,长大了,组建家庭了,老公参战挂了,她还活着;JUDD:怎么面对内心的自己和别人的鄙视,逃避兵役拒绝杀戮做为一名和平主义者就一定很丢人吗?
上面某些人的亲友都是参战挂掉的,只为一场无意义战争,值的吗?。。。。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大多是怎么面对:死亡、已逝的人、内心中的自己;那些死者、活者、希望的自己、真正的自己;那些幸福,占有,控制,贪婪,自私,本性。。。
本片的悬念设计得还不错,尤其是反转部分:追察者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当局者。
片子的色调阴郁惨白,看的很是压抑。
其实英国的秋天也有很彩色的一面好吗?
我觉得如果有个暖色调的配合,主题可深化得更好些。。
片名字觉醒应该是大彻大悟,是透彻后的解脱释放的意思,不单是记忆恢复。
最后说一句MAND:没德的出手,果然做小三的是心狠手辣,为一已私愿可以不顾一切,夺人性命也能说得义正言辞。
首先,片子就是用来吓人的,吓人的力道还行,没啥深刻内涵,剧情比较简单。
战争带来的爱人之死和女主幼年时的家庭悲剧父母及同父异母弟弟(莫德太太之子)的同时死亡是女主一直陷入恐惧不安的精神折磨的原因,女主失忆忘了童年经历的悲剧,但她的乳母莫德太太却因为儿子惨死一直耿耿于怀,更想要给死去的儿子孤单的小鬼魂Tom找个儿时玩伴,于是精心设计学校的老师不远千里请女主协助去老屋调查鬼魂事件。
老屋中已经改成了一所学校,女主一步一步找到了自己失去的回忆,血腥的童年,这一点,大厅墙上所挂的血腥油画早已暗暗的隐喻。
莫德太太为了让小Tom不再孤单,决定和女主一起饮下毒酒,去阴间永远的陪伴Tom,可惜的是虽然死了,就算大家都是鬼,也不能在一起。
女主F她死了。
虽然最后小鬼愿意救她也给她拿了药,不过没来得及。
莫德太太和她前后秒服用了同样多的毒药,没理由莫德太太死了这么久她才喝下解药也能救回来,当然这属于逻辑推理。
片子里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在1:39:45左右,F穿过走廊时她的身体的一小部分穿过了一个男教师的手,F从男教师眼前走过,如果F是活人,男教师应该会被碰到但他却视如无物,这里是最明显的一处。
1:39:29,假期结束了,学校开学了,在一处宁静的会议室内,角落窗前空无一人,下一个镜头,F却站在窗前,房间的门和通道显然在窗的对面,也就是下一幕F走出来的位置,如果F不是像鬼魂一样有穿墙的能力,她为何沿着同一条长通道走入房间又走出房间?
绝不可能走来走去只为了看一眼窗外的风景再原路返回。
1:23:33,小鬼魂Tom是可以变换面孔和服装的。
——这片里的鬼魂拥有自我造型能力。
(打个岔)1:24:10,F说:“我们看到我们需要的!
”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了结局时为什么有的人看得见F的鬼魂,有的人看不见。
因此,小维克多看见F、以及男主看得见她,而校长却看不见F也就不出奇了。
结尾的时候,F那番话说得很有意思,她说让司机在路尽头等她,她会在学校里散步,像以前一样,直到周六。
这说明F死的时候学校刚放假,整个假期中,F依托男主回来过学校多次,回来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寻找故人。
虽然女主如了莫德太太的愿死了,但是死后却反而没有见到Tom和已经服毒死去的莫德太太,女主很想见到他们,这也解释为何Tom死了十八年却仍然在那边是一个人,按照道理,Tom的父亲应该也在阴间和他在一起。
也许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鬼魂其实比人更为孤独,他们没有同伴,只能和生前关系最密切的人或者想和他们保持联系人才能看到他们。
标题叫觉醒,女主恢复了由于恐惧而被禁锢的童年记忆,同时也意味着女主从那种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了,虽然她死了,但她终于找到真爱,也终于放下了过往。
女主最后一句话:没有看到他们,但没看见并不意味着遗忘。
她生前所有的爱恨也许依然延续着,在死之后仍然未了。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想装…但是又装不起来…剧情一塌糊涂…我不是偏激…真的很烂整个电影不知道故事线是什么…不知道各种情节的意义在哪里譬如那段被拉去树林的片段…还有那个掉入池塘的片段还有那段激情戏…你告诉我意义在哪里…我看的悬疑惊悚电影…都几百部了…唯独这一部看得十分恼火…浪费时间一边看一边骂作者故弄玄虚…以为很有料结果一塌糊涂…
最近读了梁晓声的这本《觉醒》一时间感概颇多。
很多时候,迫于生活,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上自己都觉得不齿的行为,就像书中描述的陶妲父母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残害,不得不去劳动改造;不得不去干那些又脏又作呕的活不得不承受群众的侮辱、谩骂;不得不眼睁看着自己父亲的坟墓被掘、尸骨被砸;不得不让年幼的女儿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尽委屈,因为要生存陶老师,不得不与父母断绝关系;不得不大字报、批判文;不得不扭曲事实,冤枉好人;不得不随大众掘人坟墓;不得不把对判成错,因为要生存陶妲,不得不跟随父母多年辗转改造;不寻不承受别人的白眼和谩骂;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受尽委屈;不得不咬定陶老师贪污公款,因为要生存陶娟,不得不狮子大开口讹诈陶妲,因为要生存陶家众人,不得不聚众“敲诈”,因为要生存生存是人类的本人,为了生存,很多时候,很多人真的会去做一些明知道是错的事情。
通常我们会对他们的行径嗤之以鼻,但是也们真的就是十恶不赦吗?书中,陶妲为了赎罪而被陶家困在院子,被要求支付“五十八万七千美元”作为补偿款的时候,她仔细观察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表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巴望、企图、沮丧、自责和无奈、无辜,他们仿佛是必须杀生的佛门弟子,不杀生,则自己的生存便成了大问题,杀生又实在是违背了自己的善性”,想必,这正是那些为求生存,不得不违背内心的善良去做坏事的人的真实写照吧。
然而,那些为了生存去作恶的人真的就应该被无条件的原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谁可以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便是为了生存。
文中的陶妲无比的憎恨那些当初为了“生存”就不惜一切伤害他们一家的陶老师,同时她也在遭受着自己为了“生存”而坑害陶老师的谴责。
在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后,陶妲决定要觉星、要忏悔,她不想继续沉浸在仇恨与罪恶之中,她选择面对过往。
当他再次与陶老师见面,才发现,原来,陶老师正和她一样,期盼着面对过去,渴望着忏悔过往。
事实就是这样,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暗,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英国死板,英国电影一个德行,抓鬼就抓鬼,要么轰轰烈烈,要么就阴气森森,结果气氛弄得跟唱诗班似的,哪里恐怖也没看出来,悬念设计也让我兴趣索然,看到1个多小时关了。
今后看鬼片,要么美国搞恶心的,要么日本搞气氛的,要么泰国直接吓人的,港片也中啊,英国范儿,不感冒。
气氛营造的不错~~
女主没死。
这女人很有范
英国口音真的听得累啊。。。 整部片子就是压抑。。。 没有朋友的孩子,孤独的女作家,每个人都好像有一副面具。 结局有点不置可否。如果寂寞的人真的看得见幽灵的话,那我们究竟谁才是真正活着?
还行吧。。。温情了。。。
一战伤痕,对于死去亲人的无所适从。本意不错,就是拍得太楞,处理衔接都显生硬。理清各种关系情感都靠推理,而非真情流露。
乏
喜欢此类题材,不失温情,与灵异孤儿院有相似之处
我看到了很多类型片的影子.........
这妞不错。
很爛,浪費了小正太這麼好的演員
整体还算不错,尤其是第一场戏的设置,颇有解构传统的味道。以悬念推动整个故事,也让影片增加了更多吸引力,很多细节也很好,一点点的代入故事,也增强了惊悚恐怖的味道。可惜后面的故事有点不讲究,反转太牵强,也太多巧合。反而会觉得有些失落。
打假最后打到了自己
欧洲总是拍这种一点不恐怖,背后讲亲情的所谓恐怖片,之前西班牙的孤儿院也是,还有更狗血的魔岛迷踪,从恐怖来说,亚洲的鬼文化还是第一的
最后整个歇斯底里了都
一次下来没怎么懂,又不想看第二次。。
All we need is love...
BBC的惊悚片都有那么点文艺了,其中有几处突然出现蛮吓人的,但整体还是温情路线。结局也大概能猜到。有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姑且看看吧。
鬼片也走温情路线…
高潮迭起,伏笔埋得很仔细,剧情反转放在最后保持了观影者的紧张与刺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