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根据剧情的推进想到的很多东西,现在不写下来我有点担心明早睡醒以后就会不记得了,最近在定期去成瘾中心,所以喝得很少,很容易就上头了,不过目前还属于有一定语言组织能力的阶段)1. 欧洲人难道大部分是过了青少年时期就不再畅饮了吗?
真的以为酒精就是青少年时快乐的加成吗?
为什么几个男人还需要煞有介事地从一个理论开始给自己每天灌酒?
难道他们从日常生活里并没有发现酒精是“解决办法”吗?
(之所以打引号因为其实并不是,希望我待会儿讲到时记得展开)2.独醉乐真是不如众醉乐,互相取笑或者大家都忘了总好过第二天只有自己不记得,然后就会在那些人面前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曾让对方担心,或让对方收拾过自己的烂摊子,不过麻烦别人还在其次,关系变得不对等才是压力的来源。
那如果从小习惯了被周围人“无伤大雅”地打击或嘲笑呢?
如果是像漩涡鸣人说的那样“宁愿被当作傻瓜,也不愿意被忽视”呢?
这样算是讨好型人格吗?
3.孩子看到父亲酩酊大醉时给的镜头太长太阴郁,就像只要这样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一样。
(或许真的会呢?
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反正也是西方式的)我只是想起小时候大概四五年级看到过几次我爸在酒局上没喝多少回家来就吐得很难受,我和我妈照顾他。
当时并没有因此觉得喝酒是一件坏事(后来我也没有就不喝)只是觉得饭局上劝酒的人很烦,想要护着我爸,所以初中开始就替他挡酒了。
4.对,酒精之所以不是解决办法是因为酒精只是一个途径,我们需要的是别的。
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家庭,需要朋友,需要人与人的连结,需要陪伴,需要被爱着的感觉,需要去理解被人也被人理解,需要快乐的感觉,需要放松或者说需要能让自己轻松表达的环境。
(当然了,现在写下来这句话总是容易的,刚刚却坐在黑暗中很久,想那些我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想那些我所惧怕的将会到来的事情)。
需要去想的是比如“我该怎样从XXX方面得到让我的生命充实的东西好让我在没有XXX的时候也依然可以继续前行”,只是人生太难问题太多很多时候找不到办法,只好逃避。
5.健康饮酒量里也不止是每周的饮酒量(片中所说的男性14单位女性7个单位——每个单位大概15ml纯酒精也就是差不多100ml葡萄酒或者一小瓶啤酒)还有一条是说每周至少两天需要完全不喝酒。
因为如果有每天都要喝点的习惯,更容易产生依赖性,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什么时候能喊停呢?
成瘾中心的B女士跟我说要戒酒只会随着年限越来越难,我虽然目前喝得少,但老实说还是会担心自己以后酗酒,还是不确定自己在面对以后的困难的时候,能坚定住不把酒精当作答案。
6.片子里的学校方与现实里的成瘾中心我都偶尔觉得把喝酒这件事看得太严重了。
害,谁知道呢,也可能是我现在的阶段让我并无法严肃对待它(可看作某种戒断反应),觉得“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除了极偶尔的情况其它断片时候后来听别人说起还挺搞笑的”7.片尾的类似和好结局也太安抚人心了。
好吧,回到第一点,我该把酒精真的只用在欢乐的时候加成助兴,才算拜托滥用吧。
噢对,应该去买个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仪器。
Dogme95——上世纪末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后一个电影运动,距离现在已有二十几年了。
当年那些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愣头青们许下誓言,他们希望电影能回归它的朴素性。
北欧电影既不要像法国电影那样成为精英的代言,也不要像美国电影那样被技术和资本所挟持。
宣言上的创作规则充满激进色彩,但你又能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他们的赤诚。
片中在海边开了一瓶又一瓶香槟的毕业生,他们欢呼,奔跑,对未来充满热情。
我想温特伯格是认同他们的,他自己也曾是毕业生中的一份子,所以他起草了那份影响深远的dogma95。
然而,就像是许多书中写道的:“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个组织及其影响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
” 电影统共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已经有快三十年没有新的浪花了。
当年各民族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在总体上也面临着创作上“中年危机”,各个电影团体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年年新作频出,但似乎进展缓慢,沉闷乏味。
新的播放媒介带了的新的观看方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创作理念。
温特伯格应该是明白的,他们年轻时希望把电影领回正道,这个目标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现已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了。
怎么办?
《酒精计划》在某种意义上是酒醒时分的寓言。
马丁和他的朋友研究起了酒精计划,酒精在一开始取得很好的效果,却也失控了,他们失去了汤米。
但酒精计划是毫无意义的吗?
dogma95只是一场醉酒时的梦幻吗?
酒精计划促成戴眼镜的男孩踢进一球获得自信,让焦虑不安的塞巴斯蒂安考到了好成绩,使合唱队最终唱出优美真挚的乐章。
受dogma95影响的电影新生们仍在创作。
那些缺少照明的晦暗画面、对死亡的略写、晃动的手持镜头、强调“此时-此地”的笔调——可以说温特伯格本人仍在秉持着当年的信条进行创作。
结尾中麦斯一跃而出,画面定格在这一幕,迎来了电影的落幕。
温特伯格本人是这样解读的:“一半的他已经死去,一半的他想要起飞。
”旧的传统不可置否迎来终结,而新的创作充满可能性,因为它是由无数帧即将起飞的定格构成的。
片子里的四个男人都有各自的问题,家庭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好像被榨干了一样(就这?
不够天朝人民的万分之一就顶不住了?
)然后他们想着通过酒精能不能激发自己不一样的一面,对压力麻木一些。
事实上酒精还真的是有这个作用,能麻痹神经,让人不用清醒地面对这狗屎一样的生活,但是总归这是不清醒的状态。
其实我平时也喝酒,但是不会喝多,喝到飘飘然的感觉,可能就是原来说的0.5%,确实好像人都能更从容地面对一切,而且好像感官放大,反应灵敏了,确实会不一样,但是说再多这也是不清醒的状态。
他们不知道为啥实验着就想酗酒了,我也理解想要了解自己的极限到底是能喝多少,但是也不会到每天都喝这么多的程度。
然后就是从大醉一场醒过来,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不会自动解决,而且他们的行为还把问题恶化了,最后每个家庭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伤害,无一幸免。
这时的酒精就好像恶魔一样,然后直到学生们毕业,他们也喝酒作乐,这个时候酒精是一个让人更高兴的物质而已,和之前致人死亡的好像不是同一种东西。
所以能看出来酒精一直就只是一种物质,情绪放大器,还是要看人们是怎么利用他的。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与“拔叔”麦斯·米科尔森再度联手,从《狩猎》的合作到《酒精计划》,都以“中年老师”为主角,《狩猎》从社会的恶意剖析人性,《酒精计划》则从自身危机出发解构人性,导演仍通过不温不火的叙事和冷静理智镜头展现了近乎绝望的压抑、崩溃边缘寻求突破、逃避和瓦解。
《酒精计划》中麦叔所饰演的老师遭遇中年危机,学校里得不到学生尊重、家庭中妻子出轨、父子关系疏远冷漠,与他陷入事业爱情低谷的还有学校其余的三位老师。
一次聚会中,因碰巧提到“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的伪概念,于是四位老师共同开展了一次酒精计划。
《酒精计划》以酒精为载体,映射出的不仅是深陷中年危机的一群男人,也同样反射出世界的索然无谓与枯燥,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恰巧需要这0.05%的酒精去壮胆、做梦。
1、酒精带来的是逃避的南柯一梦在酒精的刺激下,麦叔的历史课变得妙趣横生、汤米在体育课上鼓励胆小的男孩踢进了关键一球,彼得建议考前崩溃的考生喝酒壮胆,最终面试成功,这一切看似短暂虚无,不真实,但这短暂的梦却让有了逃避现实的勇气,通过酒精的刺激,所有深陷于自身泥沼的人,都借助酒精而逃避现状、麦叔在酒精中找回了自信、主动拉近与妻子间的关系、不逃避家庭的琐事;体育老师与狗为伴的孤独也通过指导被孤立的孩子踢出关键一球,隐喻其摆脱孤独;但这一切究竟是借助了外在的力量—酒精,制造了一个每个人勇敢、自信的梦境,进而寻求自身的改编与突破,努力逃避现实,而回归现实之后了呢?
当酒精突破燃点、光怪陆离摇晃躲闪的镜头呈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世界,现实中每个人醉酒倒地,家庭事业一团糟,被妻子唾弃,被学校嫌弃,正如同酒后的昏迷倒地一样,脱离了酒精了,回归现实后,每个人都被打倒。
2、酒精更成为了五颜六色的造梦主朋友死后终究让他们觉醒,最终各自得到了救赎。
醉酒后,老友失足溺亡,让三人幡然醒悟,酒精只是短暂的虚无之梦,而现实唯有改变才能获得救赎。
“生存是一场斗争、悲声又滑稽”,影片中最后麦叔的起舞、在酒精的催化下似是摆脱了生活的枷锁与脚镣、兴奋的舞蹈,最后他的纵身一跃、似雄鹰般展翅飞舞,而这酒精最终成了造梦者,虚妄与现实仅在一线之间。
青春期的啤酒比赛与中年的烂醉,都是一场梦,也许是勇敢、也许是逃避,但就是这0.05%的造梦冲动才是黑白生活中枯燥的斑斓色彩。
相信大部分人打有记忆起,与酒精的初次邂逅都不尽人意。
幼年家族聚餐饭桌上被白酒呛得涕泪横流浅尝辄止。
少年时装强斗狠,即使觉得大绿棒子形味如马尿无异也硬着头皮喝下大呼佳酿。
青年混迹酒吧服下五颜六色的液体,即使黎明后头痛欲裂生不如死,今晚也要坠入夜色纵使万劫不复。
欢愉伴随危险,狂欢滋生混乱。
古希腊人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而创造出古希腊悲剧,充斥着避世的悲观思想。
有人称酒神精神就是清醒的堕落,在下坠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重量,古代中国人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魏晋名士也狂饮炼丹,终日放浪形骸。
年轻人呼啸着掠过湖畔,越过旷野,在地铁车厢里高歌,喝着瓶装脾酒,五颜六色的衣服暴露了他们的活力和青涩。
步入中年多年的老师们坐在高档餐厅享受来自远东的鱼子酱和伏特加,却是追忆流年,暗自怅然,唯有泪千行,身上塔士多掩不住沧桑。
生活令人麻木,酒精成了挺高生活表现的兴奋剂,让人的情绪自然流露,释放。
渴望用自洽的表达解决客观产生的问题,侥幸尝到甜头,伏特加,威士忌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想要用酒精解决问题无疑用干草遮掩火焰,毁灭,然后成为火的燃料。
直至救命稻草变成灰烬,戒酒不痛苦,重新麻木才是,清醒不痛苦,失去希望才是。
迈过底线往往只需要一个借口,当实验成为酗酒的借口,狂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电影后段主角团中三人停止实验,短暂波峰成为了正常生活的一帧幻象,但Tommy已在湖底沉睡。
亲手抬起挚友的棺椁,与前妻那条并未粘合的短信,今天是毕业季。
餐厅里的老友相顾无言,哑然失笑。
花车上的学生发现了他们,这些曾在“隐蔽的微醺”中引导他们的导师。
邀请他们痛饮,立刻喝醉,跳舞,最后纵身一跃。
青春是什么,南柯一梦罢了。
酒和毒品除了前者能做菜,好像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人类热衷于把自己喝醉,好从人变回猴子。
酒也许在某些特定场合能让事情变得有趣,在每个夜晚让微醺的人独自完整。
尼采在酒神颂中说,人之存在于醉与梦之间,两者之间看似相濡以沫,却又貌离神合。
所以乙醇到底好不好喝这件事有待商榷,但暂时逃离这个世界我想没人会拒绝。
人生苦短,何妨一醉!
以下来自二刷和朋友讨论:1.结尾部分出现了两艘船。
那艘有丹麦国旗的属于丹麦学生,每年这艘船会免费搭载80名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旅行,我的朋友曾是船上的一员。
另一艘(拔叔凝视海面时)属于丹麦皇室。
2.酒精计划的高潮,他们酩酊大醉的那个pub,尽管看上去只是个普通酒吧,却有一种丹麦人会辨认出的独特的“brown bodegas”氛围。
同时,这个酒吧靠近丹麦一所历史悠久的戏剧剧院,上世纪60、70年代,演员们工作结束会去那里大醉。
而这些人此后多半死于饮酒和相关疾病。
3.(此条在imdb上有)本片着眼的酒精问题来自温特伯格19岁的女儿,而她在影片开拍后不幸意外去世。
影片中的中学和学生正是她生前所在的学校和同学们。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恐怕是一场真正的to be or not to be的拷问,而最终的醉酒狂欢,最终的ecstatic rapture,又是何等的宣泄!
正是在死亡面前我们呼吸到生的甜美。
生是一场醉,死是一场梦。
4.Martin激励学生们,你们可以像海明威一样举枪自尽,也可以像丘吉尔一样领导D-DAY,领导一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导演温特伯格曾和拉斯·冯·提尔等人拍过一部D-DAY.这个如“奥斯特里茨的太阳”般的隐喻,或许正是温特伯格自身的习惯?
5.尽管丹麦的高中生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已经很轻松了,这仍是丹麦国内争论的一个焦点:年轻人的精神问题似乎越来越普遍。
一些声音要求降低对年轻人的社会期待。
(尽管这类促进平等的举措已经很普遍,如在公立小学学生回家后是不可以学习的。
如果中国家长多讲了一道题,会被老师打电话批评,因为这对其他孩子是不公平的。
)影片结尾处满载学生的巴士上有条标语——高中生活满是痛苦,还好我们精于酩酊大醉。
6.我的朋友,一位并不像我这么“感性”的丹麦人,在首映时,随着“what a life”旋律响起开始无法自制地大哭。
映后,人们起立给温特伯格送上了掌声。
男性中年危机没有用沉溺萝莉挽救,可以说比好莱坞就高级了一些,虽然是完全男性视角的影片但是我默默的观察到丹麦对女性友好的气氛,校长是女性、父亲都承担起养育责任、单身男性也没有骚扰意淫小女生。
最后即使有人喝到没命,其他人也没有因此大彻大悟戒酒重新开始,就又高级了一些,因为中年危机真的很无解啊。
(以上写于3月2日看完片,我当时还看了《同学麦娜丝》,三地男性中年危机的原因差距真是巨大,体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成功资本主义美国的中年危机靠年轻貌美的女性重新爱上他,丛林社会东亚中年危机要靠升官发财(女性是附带的福利),社会主义北欧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是为社会和家庭找到更好的自我。
)然后今天看到说好莱坞要重拍并请莱昂纳多演?
我心里已经觉得要失败了,因为他的气质根本不合适。
这片好是因为小知识分子和酗酒者之间产生的张力,他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酒鬼,不是伤心失意喝到烂醉打老婆那种喝酒,是想要挽救自己走出平庸人生的那种喝酒,Tommy的死也不是因为沉溺酒精,而是他的努力超过了能力范围带来伤害,几乎算是死于一种勤奋,这才能解释麦斯米科尔森在埋葬了朋友后还要继续喝酒,因为明显的喝酒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些希望,也因此最后结尾的舞蹈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途径,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他跳进海里了)。
你可以理解为人到中年开始写诗、创业、读博等等,谁会因为一个朋友创业失败就认为是创业有问题而停止创业?
当然是觉得他的风险管理、财务能力有问题。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莱昂纳多的脸和舞蹈怎么能演出这些。
麦斯这样冷静、高级、聪明的脸才能让你相信他喝酒是经过深思熟虑想重新开始更好的人生而不是贪杯,莱昂纳多只能让我想到借酒消愁和被欲望支配。
《酒精计划》更像是一场对于影史的回眸,即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对于道格玛95运动“失败”(或者说无疾而终)缘由的现象学讨论/表述。
托马斯·温特伯格是道格玛95运动的棋手。
历史上,道格玛95运动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破浪》《狗镇》《女性瘾者》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等人于1995年发起,并提出了10条电影创作规则(“纯洁誓言”)。
然而,纲领过于理性化、纯粹化,不好实现,导致运动之初就被一些导演在创作中打破。
如不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包含谋杀、暴力等场面(拉斯·冯·提尔直接将其艺术化);不拍类型电影;导演名字不出现在职员表内……还有一些,比如不用滤镜,全部用手持摄影机拍摄,有些提议的确太过纯粹、理想。
同样在《酒精计划》中,一群中年男教师在进行理性的酒精实验后,生活、工作完全失控。
托马斯·温特伯格仿佛在用艺术的语言对自己前半生的创作观点进行回溯与反思。
人到中年的故事,也是导演的自我致敬。
其实关于中年男性的生活,还蛮悲凉的。
片中的几个男主,只是想微醺一下,结果弄得鸡飞狗跳,体育教师还为此搭上性命。
结尾的舞蹈,或许也在暗示:要么死得像条一闪而过的航船,要么生得像个喝醉酒的疯子(而且只能是在学生的毕业庆典上)。
人到中年,一切都是框架下的无可奈何,酒神也不过是个借着青年人的狂热行动,才敢手舞足蹈的体制下的大叔。
跳吧,唱吧,喝吧!
毕竟回去了又能如何,妻子回来了不还是为儿进行的妥协。
问问有没有爱情?
大可不必。
爱情是年轻人的狂欢,中年人只要装疯卖傻就好,苦水倒咽。
《Druk》用酒后狂欢唤醒人生酒过已过三巡,人到已到中年,欲喝又止,将死未死。
喝多少可以控制,醉几分无法把控,酒精是否能扫清眼神里的黯淡无光是个迷因,似乎浓度达到0.05%能让灵魂归位,但是突破0.1%生活濒临崩溃。
故事的主角不是酒,人的态度才是,生活允许主角们微醺,也给他们机会烂醉,但用腿走出来的生活,不是用几瓶酒就能麻痹,更不是用几次疯就能刷新,只有态度发生改变,未来才能随之而来。
强烈的酒精刺激,带来勇气再做决定;纵情的舞蹈旋转,赠与生命一跃而起的美丽。
改变Blur的经典歌曲《Tender》 的主语:Come on! Come on! Come on!Get Through it!Wine is the greatest thing!Lord I need to findSome wine which can heal my life.不只中年,整个人生都是场悲剧,喝点美酒疗愈生命,或许没有意义,但一定是场值得述说的经历。
本片的多数场景我都熟悉到哭笑不得。
一方面是社会意义上对酒精煞有其事的压抑:入学第二天,系里为了破冰搞了个speed dating,我拿了几瓶啤酒过去,一边喝一边跟对面的人自我介绍,第二天系里流传着“the drunk Chinese girl”的事儿(拜托,啤酒!!
)。
另一方面是私人意义上对以酒精为名的释放的极度需求:P和朋友们聚会的固定环节是酒过三巡跟着随机音乐尬舞,每轮淘汰,评选尬舞之王,怎么撩怎么骚怎么疯怎么癫怎么来,情形恰如本片最后一场戏的疯狂,什么侧手翻、托马斯全旋、叠罗汉都不在话下。
有时我也参加。
但由于我总是唯一的女性尬舞者,渐渐也不参加了。
甚至连Lake Race的场景我也见过简化版,是在KUA食堂前,有条人工河,我有时在那晒太阳。
某个下午,我正在发呆时,一群年轻人一边喝一边跑,跑着跑着把衣服脱光了跑。
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场合看到全裸的人。
在没有火锅没有涮羊肉的北欧,醉酒可能是唯一能合理合法地摆脱社会对propriety期待的时刻(桑拿或者也算)。
40岁,你在学校会被学生指责打分太低让他们升学不易,回家时会被妻子叮嘱买尿不湿和奶粉。
这就是你全部的社会意义。
在新自由主义的浪潮里,一切亚文化都要被收割,一切属于个体的经验都要被规整起来——以前你可以吟唱鲜血和寸步难行,现在你的吟唱成为耀眼的奇观,成为不平等之再生产的工具。
你被驱逐进一方小小的世界,在那里你爱咋地咋地。
至于——Hello?
我为什么活着?
现在除了宗教,没有任何一个institution提供答案了。
而宗教也越来越小心翼翼地退出公共空间了。
所以无论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里,叛逆和失望,不是采取《小丑》式的无差别暴力,就是对自己的身体肆意折腾——北欧电影三件套:酩酊大醉后撕X,嗑药,裸体/浴袍奔跑。
毕竟,现代人也不是能战天斗地悲壮而死的希腊英雄,能主宰的只有自己这具飞快腐朽下去的肉体。
所以《酒精计划》竟然能一本正经地讲述北欧中学里的师慈生孝,岁月静好,又能让一种飞扬跋扈的酒神精神充溢期间,最终还来一出羽化而登仙,不得不让我喊一句,温特伯格,老辣。
老辣,又残忍。
在酒精甜美的气息里,连死亡都有些迷醉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当Tommy按着Martin的肩膀说他在Martin和Anika的背后时,我知道——完了,他要自杀了,他要离开了。
我曾无数次这么按着前任的肩膀,但该破碎的人一定不能被外界拼凑起来,每个人的生活是每个人的生活。
酒精给生活加了一个玫瑰色滤镜。
酒精让疲惫的人又能和他人产生联系了。
喜欢玩手机的高中生们发现天天板着个脸要死不死的Martin原来很有见解,默默出轨的老婆发现Martin又能听到她说话了。
酒精进入血液,让赞许的目光和性吸引力又悄悄流转起来了。
但这都是片刻。
无力才是日常。
指望酒精提振生命,等于指望面膜拯救皱纹。
正如有一天,我和P和他的朋友喝了一晚上伏特加。
第二天头痛欲裂。
之后我们三个相继病倒,都发烧了一周。
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喝伏特加了。
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
可能只有虚伪的知性。
中老年酒吧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我住在Amager岛,三教九流的工薪阶级聚居区,没有什么像样酒吧,倒都是本片里出现的这种中老年人酒吧。
年轻人去酒吧是狂舞+低成本撩妹/汉,女生一个比一个辣,高跟鞋尖尖的鞋跟让我莫名悬心;中年人酒吧则一副家长里短气象。
老哥们一边喝啤酒一边看球,有时玩玩桌上足球。
懒得去市里时,我也去这些酒吧,虽然当我high起来拉着邻座跳舞时,没有人会响应,但默默观察中年男人如何依然试图揩油中年女性,观察老哥哥们举着酒杯互相彩虹屁,也有一种,今天我得到了一些知识,没有浪费生命的——错觉。
本片结尾,Martin的妻子发短信来说,我也很想你。
但他们会复合吗?
不会。
我甚至能想象Martin的妻子此刻经前抑郁,当即想要重建纽带。
但在一无所有之中,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最后的遮羞布。
她又怎能撕开遮羞布而回头呢?
在看了《酒精计划》后,P和朋友拍了个小视频,里头他在森林里尬舞,一边舞一边扯掉领带,撕开西装。
我问他,you are a mixture of sleep beauty and hunger artist, aren’t you?我问他,你害怕10年后你跟这里的Nikolaj一样被老婆骂不能照顾小孩对吧。
他:...... 事实上,我们既不可能像睡美人一样被王子拯救,也不可能像hunger artist一样心满意足地完成一件艺术。
我们只能像Martin一样在理由合适的场合放肆喝酒,然后尬舞:)舞,舞,舞,永无尽头。
(ps:关于北欧式抑郁可参考俺的日记:https://www.douban.com/note/791510673/
不但题材、剧本差,拍的也无趣,只有几个镜头展现喝的半醉的状态有点意思。另外,如此饮酒不值得提倡,奥斯卡把这个片子评上最佳外语片,也是属于脑子抽了。
酒精,中年人的救赎,中年人的摇篮,中年人的坟墓。看完,又想整一杯了🤦♂️
不用看,这完全是杨三疯的日常。操,还拍个电影,赞我或完全没赞。
烂得要死
像导演之前的神作《狩猎》一样,影片有个惊艳的idea:饮酒对人社会行为和状态的影响是怎样的?然而前三分之一后,剧情就一泻千里,溃不成军。主角们摄入酒精后的表现无非是越喝越嗨,在酗酒之前悬崖勒马,没有任何新意。体育老师怎么死的也不知道 ,虽然有四个大老爷们当主角,但戏份似乎只有麦子叔一个人的。
这一部温特伯格很明显的平庸,不太敢相信这是《家宴》的导演,难道也和片中的四个中年男人一样也失去前行的动力了吗?以喝酒为情绪输出口并不新鲜,幸好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科研计划”还比较可爱,顶着“研究”的帽子以逃避现实,短暂获得的欢愉和清醒终究只是酒精刺激的作用,他们到最后也没明白到底要追求什么,哪怕拍迷茫也只是拍迷茫,老夫聊发少年狂化为纵情一舞,大银幕看麦叔舞姿是最大回馈。
故事有新意。酒精度千分之一的人精神最好。最后的落幕有点空洞。
5.0/ 难看,没说服力也没想象力。导演女儿R.i.p。
看到一半还以为手机响了-_-;最后一舞舞出我人生;然后结束的时候又以为手机响了-_-
看笑了,有几段可以直接入选年度脑残单场戏(最脑残的就是结尾跳舞)。把几个主角换成高中生大概都不会像现在这么蠢,整部电影的状态都特别像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醉酒者,满口抱怨着根本没有人在乎的中年顺直男困境,从这个维度上来讲倒还真是形势与内容完成了统一。总之,视听语言中依旧能看到才华,但温特伯格真的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非常私人化进而共情,我们看到了一位如身边友人的作者直面生活与创作的真诚、实诚和虔诚。
致酒精中旋转的2020
#观影手记# 2330有几个人像丘吉尔那么天赋异禀啊,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就这么个屁事儿,用得着几个40多岁的老爷们儿人体实验?!行动几乎都是同步的,那又何必刻画四人组。老婆的冷漠逃避拒绝沟通,是导致男主加入酒精计划以期改变的的重要因素(聊到此处潸然泪下),怎么发现男主醉酒,吵架分手之后又发短信要复合,特别莫名其妙呢。最受不了是结尾,这舞过分high了吧,您刚参加了好友的葬礼,大哥!
麦子叔太会跳了,丹麦醉拳名不虚传!
累死了 开始了三次
整个就是《白痴》的变体,运作方式又特别《女性瘾者》成了一个低配拉斯冯,所以整部电影透露出一种昆汀硬学罗德里格兹小聪明的难以置信
记住了,0.7‰ ✅
好有意思的故事 就是结尾有点腻了 但有生之年看到mads mikelson跳舞还是很开心 这种cathartic观众还是买账的
醉卧不知阴阳间,一人未醒一人又新醉。
中年危机靠喝酒能解决,这大概是中年男人最美的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