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
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
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
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
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
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
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
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
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
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
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题记我是不会为我的信仰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罗素曾几何时,我是这句话的忠实拥趸,然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脸上竟像是挨了耳光一样火辣辣的痛。
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做殉道者。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向我们证明:即使他们不一定是对的,但至少,我们是错的。
#正文#一、态度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于电影,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特别的,这种态度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之后得出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不是商人思考票房之后的态度。
对一部影片来说,导演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世界观,并且这种世界观应该是其本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赞同、坚持并且捍卫的世界观。
至于影片本身在拍摄技法或者配乐甚至演员演技上可能存在的瑕疵,都不应该影响“态度”的传达。
即使这种“态度”不被认可,有所争议,但在我心目中,也好过毫无态度的唯唯诺诺。
当今中国,教育沦为洗脑和愚民的工具,媒体充斥着不忍直视的垃圾,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需要有态度的电影来拯救我们的灵魂。
罗素曾说过一句话: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这无疑是当今国产电影的真实写照。
而本片不仅做到有态度,还用了两个小时毫无尿点、悬念丝丝入扣、逻辑精密合理、故事深刻感人的剧情来证明自己的这种态度,其力量之大、震撼之深、意义之重,是一般电影所不可想象。
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很后悔在有生之年没有早点看这部电影。
相比之下,《天注定》中对待暴力的态度简直幼稚可笑得像个童话。
#二、死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一个死刑的不坚定反对者。
在我看来,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死刑是一种恩赐,而对那些罪较轻的人来说,死刑又过于残忍。
而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坚定拥护者。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逻辑,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而任何制度上的漏洞都不应该以生命的终结作为代价。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逻辑是严密的。
所以我被说服了。
#三、殉道者请原谅我,我知道剧透会死,会吃泡面没面饼,会吃热干面没调料。
但我不得不说:记得戈尔醉酒后那一幕,在街上对人讲苏格拉底,后者本来有机会躲避死刑,却为了证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缺陷(可能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而献祭。
他说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出用20个银币来换自己的性命,审判团觉得受到嘲笑,最后投死刑票的人比当初投有罪的人还多。
然而,影片的最后,大卫的行为其实完完全全遵从了苏格拉底的以身殉理的模式。
联想到2000多年前,那个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一刻他们有同样的精神。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能去死,或许对于殉道者来说,死亡是一件礼物。
我也不知道一个人要背负多大的孤独去生,或许活着和死亡都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我只记住了Constance和戈尔,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她美得像是一个天使,觉得他伟大的像是基督。
#四、Key To Freedom在记者看来,记录着真相的录像带是*the key to Gale's freedom*。
但事实上,死亡才是。
结尾,记者收到Gale寄来的一盘录像带,那是让记者免于自责和内疚的*the key to your freedom*。
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看至结局,被震撼被打动,同屏幕里的Kate Winslet一起失声痛哭的时候,那一刻,什么是我的*the key to freedom*?
#五、爱50W独家采访的报酬,给了儿子。
道歉的明信片,向前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藏在玩具肚子里的录像带,free了记者愧疚的心。
唯有那个眼神,那不是计划的一部分。
那是——爱。
影评的最后,回到题记,或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这句话应该改为:我是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让别人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但是我会。
I would never let other people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
——But I will。
以上THE ENDBearkiii2014.3.17凌晨@武汉
演技不评论,说说内涵,个人观点:用蔑视甚至践踏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珍视的东西,成立吗?
我很愚钝,私以为不成立!
不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怎能真正懂得珍爱别人的生命呢?
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真正懂得热爱别人生命的人,必定是懂得热爱自己生命的人。
影片给出的背景是盖尔事业上和婚姻家庭上的失败,这就足以促使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吗(没有这两档子事,以影片的叙述,盖尔显然是不会去“殉道”的)?
是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没有经历过盖尔这样的经历;我只是作为一个评论者在行使我评论的自由和权利:我认为他并不真正热爱自己的生命;因此奢谈什么他人的生命权利,这个时候,让我觉得可笑了!
其次,抛却个人观点,在逻辑上检讨一下:盖尔与他的“合谋者”,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误判死刑的成立性。
那么,我要问,盖尔们所反对的真正的敌人是谁?
是“合法取消他人生命权是否合理”这样一个人权问题或曰伦理问题,还是“司法审判程序是否有可能误判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问题?
盖尔们用自己的生命,所证明的,只是司法审判程序有可能出错罢了。
这就构成对死刑反对的任何理由了吗?
如果凭这一点可以反对死刑,那也可以反对无期徒刑,可以反对30年、20年、10年。。。
7天,最终因噎废食,反对人类一切司法审判,因为人类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
最后,盖尔们的做法,看似伟大,实际上是对法制精神的亵渎!
人类没有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审判,但基于人类精神、基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法制审判假设了被告人的求生欲望,假设了被告人基于其求生欲望在被冤枉的情况下会吐露实情以求公正的审批。
但盖尔们既没有在审判时说实话,而且故意用了一个蹩脚的律师或故意让一个优秀的律师去蹩脚的辩护,有意使一个可以无期的案子被判死刑,然后来嘲讽这判处死刑的法律是不健全的。
多么可笑呀!
是的,在这起案子里,整个审判是无效的,但它仅仅对自己求死的人无效而已;这种无效性,并不能否定对有求生欲望的犯人的审判的有效性!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盖尔们,去死吧!
不怕幼稚,不怕深刻,不怕深刻地装幼稚,就怕幼稚地装深刻!
这种片子,可以用你的“深刻”去俘获幼稚者,但俘获不了我,哈哈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写于11年,以下14年。
无意中回来看看这篇一时兴起写的影评,3年多前的事了,下面居然有很多回复,而且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死刑是不可逆的,我的妈呀,我原来咋就没想到呢,这个天大的秘密是怎么被你们发现的?
对这些伟大的发现者们,我再补充两句吧。
强奸处女是强奸,强奸妓女也是强奸。
不可能因为强奸的对象是妓女而不是处女就要从轻发落,这一点你们总该同意吧?
我由之要说的是,只要是误判,就是不可逆的。
轻的误判、重的误判,都叫误判,但误判本身之有可能出现,并不构成对司法审判的否定。
误判死刑了结人家一生,误判十年二十年毁了人家最青春宝贵的这段光阴,难道你们就觉得这个是可逆、可弥补的吗?
别说十年二十年,就是几个月、几个星期都是不可逆的。
那么,是不是说考虑到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都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逆的不公正的伤害,我们就要废除一切司法惩罚呢?
你们想表达的无非是,死刑不可逆,所以应当废除;其它的哪怕是无期,都还可以纠正审判中的错误,所以其它罪罚还是可以存在的。
近一步,你们潜在的逻辑是,只有生命权是不可侵犯的,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都可以被侵犯,大不了后面我承认错误向你赔礼道歉对你进行补偿就是。
那么现在,旁观者必然已能看清,究竟是你们不懂得尊重人权还是我不懂得?
对他人致命的伤害不可饶恕,对他人小的伤害就是可以容许可以原谅的,是吗?
愚以为,一切司法审判,确乎都有可能是误判,这也正推动了人类的司法制度、司法精神在一直前进,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所有审判的公正和合理有效。
我们应当对一切案件——无论是杀人的,还是偷了一颗白菜的——采取同样的慎重、付予同样的公正。
但同时,我们绝不能因为害怕误判,就废弃某种合理的惩戒方式,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掉这种惩戒方式,而是消灭掉在此种惩戒中的不合理不公正。
我很疑惑,我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1、苏格拉底式的殉道。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寻求真理是他一生的目标,即便被雅典当权者判处死刑,当堂申辩时也不忘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主人公也有所体现。
同时,大卫戈尔对死亡的态度也与苏格拉底一致:死亡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死后是什么样的世界,所以那些妄自菲薄将死亡标记为“恶”的人恰恰展示了他们的无知。
这一点可以叫死亡的无畏,大卫戈尔最后关闭摄像机的表情完美的阐释了这一点。
2、关于片中引用拉康的观点:幻想必须超过现实,幻想的客体必须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欲望,而是对欲望的幻想,否则你一旦得到它,便不会再想要它。
用臧克家的话就是:“人生永远追求着幻光,如果谁把幻光当做了幻光,就会陷入无底的苦海”。
所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而是在于为他人的幸福、生命奉献自己的力量。
赤果果的电影主旨,直接导致我猜出了影片的结局···3、关于殉道和死刑。
有些观点认为这种理想化的殉道是哲学的意淫,只是哲学家们的一厢情愿。
历史车轮依旧会滚滚向前,不在乎一个人的牺牲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关于死刑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导演借大卫戈尔之口说出了他的看法。
我保留意见。
很欣赏那些偏执狂,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甚至奉献生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反过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最可怕的。
演员水准高,情节演绎得也不错,但剧本对想表述的主题严重跑偏。
David的殉道是为了证明“将有罪之人处死是个错误”? 还是为了说明“由于被处死的人当中含有误判,则所有有罪者都不能被处死,以避免误杀好人”?
如果是说明后者,既然是误判,在真相不明时,所有处罚都是对嫌疑人的不公,包括终身监禁。
而为了少数的错误,放弃对大多数有罪者的惩戒是对所有公民的不公,尤其是对被害身亡者的不公。
死刑毕竟是具有威慑力的,虽然它并不是减少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是为了证明前者,论据严重不足。
又是个类肖申克似的作品。
这种似乎讲了点人生哲理的故事片总能让观众感到巨兴奋跟哲学家的电路接轨。
接下来的影评必然是和感悟人生有关,并像一个号称得了道的邪教徒一样喋喋不休揭示人生真相。
其实是个粗制滥造的影片。
为了实现紧张效果步步为营的做出所有院线片元素,倒计时的时钟,半路坏掉的汽车,再加上节奏越来越激昂的交响乐团伴奏。
却没掩饰内容的空洞和逻辑混乱。
这编剧为了凑剧情让人物性格如吃了化身博士的小药丸一样剧烈波动,为了突出风流潇洒就让某人才思敏捷,为了突出痛苦就让一个哈佛优秀学者做出比智障人士更荒诞离奇的行为。
如此林林总总。。。
这不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么?
人物关系更站不住脚。
无论是Berlin还是女记者都没出现的必要,女记者成了侦探和故事听众的复合体又从没任何主动行为。
而那个舍身成仁的男女身上也许能挖出点亮点,可惜,片子还要考虑剧情的轰动性,要考虑扮演过Rose的女演员戏份够足,活活扼杀了应该发展的剧情方向。
一切情节设计都围着最后的statment转,让我实在无法相信这离奇的故事。
其实应该在片头或片尾再打出一条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就更完美了。
(我甚至忘了是否真的看到了这条字幕)。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曾经看到一句话,这么说:当这个问题被问出的时候,上述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话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当事人对自我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为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不对是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契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只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挫折感使活着骤然平添了一份荒诞感,一个萌芽不经悉心养护、培育是不会继续生发、展叶、开花、结果的,一个可能的伟大时刻可能复又被持续的无聊,寻乐,无所事事所填补。
当《大卫·戈尔的一生》中男主角David Gale还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哲学系主任时,曾在课堂上如此描述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哲学: The lesson of The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拉康的教训是: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活着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快乐。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真正符合人性真谛的,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而活。
)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s. (不是通过已经得到满足的一己之私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而是那些微小的瞬间:真诚,同情,理性,甚至是自我牺牲。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因为到头来,衡量人生意义孰轻孰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Gale的授课逻辑并不十分明晰。
他先从欲望的客体不在场,给幻想(fantasy)腾出了永恒的空间。
继而把幻想的抽象本质引申到人应该为理念和理想而活。
但最后一句话,他把这种理念和理想并非仅限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投射到如何评估他人的人生上这一点,似乎毫无逻辑可言。
不过,情节之后的进展把上面的论述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在这节课后,Gale的学生Berlin色诱他,表示愿意为了不挂科做任何事情,被Gale碰了一鼻子灰。
继而Berlin被学校勒令退了学之后的一个party上,喝了点酒的Gale面对Berlin的再次诱惑没有把持住。
事后,Berlin诬告Gale强奸,工作丢了,老婆也带着孩子远赴西班牙。
他整日酗酒成性,消极度日,唯一的伙伴的就是同为死囚守护者组织执委的Constance,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废除死刑。
不想就这么剧透了,只消提一下最后的结局是,Gale和Constance为了这个ideal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乍看Spacey这张脸,清晰的眼袋,嘴角微微向下,脸部赘肉下沉堆积,在下巴处挤出一条小缝。
但当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凝视着你时,仿佛背后有无尽的文字未被道出便失去了话语,饱经岁月的摧残和时光的洗刷沉淀下来一股坚不可摧的暗流,穿透你的灵魂,质问你的心象。
《七宗罪》的末尾,Pitt狂暴地失去控制,愤怒地把枪口指向这个终极犯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脸;本片末尾,在塑胶袋上轻轻留下指纹,回身缓步走近三角摄影架时,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脸。
只是这回,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关于本片核心的情节设置,用作煽情之用无可非议,当然结局是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伟大的牺牲得以实现,邱少云董存瑞似的奇迹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与无奈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思。
毕竟,对于以诸如“举反例”这种方式来对抗体制(或者按片中所言的“机器”)的行为,若放到现实的处境之中不免显得有些愚蠢。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我牺牲力图抵达理想彼岸的人,我不该有过多的苛责。
但实际上,Gale真的可以不必去死。
这时候我们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死刑,或者更进一步死。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从“我”的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
但谈到死刑该不该废止,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以“他者”为对象的人生观。
关于死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犹太现象学家列维纳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不可能意味着不可超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无漏”。
任何一个生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或早或晚。
你或许可以替他人去死,但那不过是延长了他人的寿命,并没有消除对方死的可能性。
死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或许有地狱、天堂、阴曹地府、极乐世界,想象终归只能是对付恐惧的安慰。
生者不曾体会死亡,死者必然无言诉说。
死亡成为一道墙,墙后的可能性被抹煞了。
但同时,死亡又是如影随形的,按我外婆的说法,“人从一岁死到一百岁”。
它或许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活着的每一天又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种晦暗不明且又无时无刻不萦绕着我们的可能性,恰恰就是无法参透却又无处遁逃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正是在这种悲观的氛围中,昭示着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迫使我们对此作出回应——每当阴云密布时,我们才会本真地思索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面对紧追不舍的光阴,我如何才能超拔自我,超越自我,完成自我在世的使命。
列维纳斯正好与此相反,他的观点是死亡是“可能的不可能性”。
从翻转的语句结构便可见一斑,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正是活着的并不只是“自我”。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亲人友人的离去,列维纳斯正是于此指出人正是通过“他人”的离去而意识到死亡的。
亲朋好友的离去会让我们痛苦,悲伤,哀戚,不能自已。
看着他人的生气活力骤然被抽空,并且将永远不复存在,忆起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这又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这时仿佛自我的一部分也随着死者一道被时间的漫天洪流吞没,永远消逝了。
于是,他者的死亡,或者说他者有死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是无法与他者分隔开来的。
他人死亡的无可挽回才是生者对死的直接经验,无法回应构成了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性,而这样的不可能性给活生生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他人蒙上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引出了个体对他人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挂念与牵绊。
俗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你也不是一个人(或者说“孤零零地”)活着。
依我看来,两者的结合再合宜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实现与爱。
在此,后者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爱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它突破了孤独的界限,拆解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一个人即便无法成为上帝心目中完美的理型造物,也可以而且应当在芸芸众生中感受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持,体味到爱的热切温度。
对死刑犯处以极刑,固然剥夺了当事人成就自我的机会,就像Gale哈佛出道,27岁已著书两本,刚过而立之年便已坐稳事业之巅,这种牺牲不仅抹杀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是人类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同时,这也剥夺了他作为父母期待的儿子,妻子挚爱的丈夫,儿女仰仗的爸爸,组织成员们的亲密战友,学生敬仰的老师,左邻右舍共同生活的邻居,拥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在他们心中的那个鲜活的形象。
当然,小我的终结在本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既是Gale的心愿,也是编剧真正希望向世人传达的本意。
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目的达到了——肉体的死灭使得Gale以及无数与Gale同一阵营的理念得到了伸张,通过令人惊骇的悲剧式的结局把一种抽象的意念无限强化,深入骨髓。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认同“为了理念而活”并不等于推崇可以“为了理念而死”。
倒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除了上述为他者而活的理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通过极端的方法才能达成的理想很容易让人怀疑它本身是否正当。
反例太多了,历史上打着共%产民%主的旗号而酿成的惨剧实在不计其数。
当肆意的疯狂盖过按部就班,当激情的冲动越过理性的控制,世界会失去平衡,本来善性的观念也会因此衍生出可怕的恶魔。
所以正常人的底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照周全,身体力行,能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为了理想超拔自我也可以,但不能越过生命的界限,走向极端。
至于死刑是否应予废止,至少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是不当的。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没有理由按照计划和时间表被处死。
无论怎样的生都大于死,活着是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剥夺的权利。
至于政治、法学的方面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不多谈了。
本片结尾处出现了Berlin的那张明信片——I'm sorrier than you can know. 这“罪魁祸首”最后到来的忏悔,既是对Berlin的反拉康式报复的否定,既是对Gale的拉康式人生的金质奖章。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话说有这么一伙人反对死刑,想废除之。
这伙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大卫戈尔,人称老戈,老戈事业不顺,老婆又跑了,人挺悲催的。
老戈有个助手叫康斯坦斯,人称小康,小康得了白血病,没几天活头,不过对工作还是很敬业的。
老戈和小康还有个同伙,名字太长说了大家也记不住,就叫他老王吧。
老戈、小康和老王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凡做事得讲究个名目,干巴巴地反对可没有说服力,怎么办呢?
他们想啊想,嘿,有了!
如果死刑制度冤杀了好人,那不就证明了死刑不好,死刑很坏,死刑该废除了吗?
说干就干,动手吧。
找一个死刑制度、冤杀、好人的例子先。
有道是知易行难,这真找起来还真不容易啊。
找啊找也没找到,咋办?
要不咱自己整一个呗。
正好小康快病死了,没几天活头,死不可惜。
大家一商量,就逗同意了。
于是老王吧杀死了小康,再把老戈的精液灌进小康不可描述的部位,诬陷老戈奸杀助手。
老戈被关进大牢,认罪,最后被判处死刑。
老戈决定赴死以殉道。
可不能白死啊,他就找了个记者名叫贝西,人称小贝,让小贝把整件事写出来。
他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早——这样大家就知道是冤案他就死不了就没法殉道了,也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迟——这样他儿子会鄙视他。
文人就是矫情,就是事儿逼,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最终老戈好算计,小贝也不负所托,老戈被执行注射死刑,小贝在老戈跷头的同时弄清楚了真相。
死刑制度、冤杀、好人,齐了!
你看死刑制度多坏,不废除能行吗?
可是有点不对劲诶,小康你不是本来就快死了吗?
你这死到底是为殉道还是因为时日无多?
既然决心搞革命就应该纯粹一点,将死之人去送死难免有夹带私货之嫌,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本来长寿的人去送死方显革命本色不是吗?即使略过这点不提,你是跟别人合谋自杀诶。
自杀的算“好人”吗?
将“自杀”伪造成“他杀”以诬陷别人,欺骗法律、欺骗法官,算得上“好人”的行为吗?
再说老戈。
你说你是“冤杀”的。
协助他人自杀算“冤”吗?
作伪证算“冤”吗?
当然了你这伪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作伪证是为“出罪”,你作伪证是为“入罪”,别人作伪证是坑别人救自己,你作伪证专坑自己。
法谚有云:毒树终究结不出香甜之果。
坏的原因怎能产出好的结果呢?
还有老王吧。
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老王吧在征得小康的同意下杀死了小康。
从法律上来说,老王吧主观上有杀死小康的故意,客观上有杀死小康的行为,主客观相一致,老王吧就是故意杀人。
须知当今全世界的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不承认“协助自杀”,即便是《死亡医生》里积极支持安乐死的医生老凯,也是让病人自己动手按下那致死的按钮——他敢动手就是故意杀人,哪怕别人求他。
还有啊老王吧,老戈作伪证寻死的时候你在哪里?
可见死刑制度既没有“冤杀”,也没有“好人”。
老戈和小康算白死求了,唯有杀人犯老王吧自以为得计,在外快活呢。
最最悲剧的是,老戈一伙人的整个证明逻辑都是靠不住的。
法律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惩处犯罪。
何种罪行该接受什么程度的刑罚,这是两千多年来法律实践经验的结晶。
试想有一天,恶性犯罪的惩罚变轻到你我都能接受的程度,你会不会想弄死几个人?
会不会有几个人想弄死你?
岂不是人人都要大开杀戒?
人人自危,整个社会也就崩坍了。
所以说老戈他们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只有“死刑不能达到预防和惩处犯罪的目的”,才“有必要废除死刑”。
老戈和小康顶多证明了司法审判制度可能存在漏洞。
司法制度存在漏洞和废除死刑之间可没有任何逻辑关联。
导演还有一点也很可恶,过于煽情而完全忽视说理。
就好像废死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
以煽情代替说理,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思路。
或者导演一开始就没准备讨论问题呢,他只想忽悠下瘸子。
大卫协助她人自杀,这也是一种犯罪(也许不至于判死刑吧),所以最后的录像带是记者的“自由之钥”,用来消解她因不能及时找到录像带的责疚。
剧情就是2个人分别自杀了,一个借助朋友,另一个借助司法体系。
所以他们的死和废除死刑其实关系不大。
现在讨论是否废除死刑其实很虚伪,只有消灭了国家、阶级、物质财富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才有可能会停歇。
大卫·戈尔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呈现出多重人格的角色。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首先见死不救算不算故意杀人?再来既然男主被判死刑是在自己计划之内的,那算什么司法误判啊,顶多是帮你完成了符合自身意愿的安乐死。
就这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真的恶心到我了。影片的节奏到中段都要崩了,情绪表达的也不到位,越反转越显得这部电影是有多烂,差评!
这是典型的……不过两位主演真的好喜欢。
刻意制造悬疑,刻意贴近伟大,烧灼的功利心让“理想主义”蒙尘。
像我这么懒散乐观的人,是无法理解殉道者的偏执的,所以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或是感动。尽管早就猜到了结局,但凯文叔神一样的演技,让我在最后一幕还是震撼了。这三星半,只给他最后定格的表情。PS:我不支持废除死刑。
跟类型片的形式走得太近了,影片在前半段所埋设的主题本身能有很多,但最后却刻意往殉道这事上扯了,影片的几处剪辑还向大卫·芬奇致敬,纵然凯文·史派西演技彪悍也难称经典。
悬疑电影10年前的真的很难惊艳到现在的观众了。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节奏太慢,结局太好猜了。从会误杀无罪之人的角度否定死刑,自古就有不够新颖也不够有说服力,较真儿点说主角的自杀也难到不是一种自己给自己宣判的死邢吗?
叙事严谨 结局震撼 Kevin Spacey的演技一如既往 Kate Winslet的哭戏很感人 并且不忘用《泰坦尼克号》中的台词来调侃自己一把
看到评论我就放心了。我只想说这是不对的,就好像你为了证明某个假说,伪造实验数据,这就违背寻求真理的意义了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剧本写的如此愚蠢,就像那些动不动就切腹救国的人一样,风平浪静之后,who care....... 演技和配乐都值得称赞,凯文史派西你就神啊。。
这是一场阴谋,更是一个体制的悲哀。
“废死”在我这儿永远没门,一口一个人道主义,你去同情杀人犯,谁来可怜可怜被害人和他们的家属呢? 更可笑的就是一群说着生命可贵的废死者,居然伪造冤假错案,以两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制造舆论,这尼玛是走极端的邪教组织么??从电影本身来说,反转一点也不神,一开始男主和州长辩论开始就无限剧透。各种细节怼脸告诉观众我们这个联盟就是一伙子疯子集体犯事儿。。。两个星不能再多了,价值观和拍摄手法都很不ok!
热评那两位“我很震动,但不感动”简直就是当代简中观点之浓缩代表啊!录像带里的三个人为了达到废除死刑,不得不做出牺牲自己的性命、编造谎言,演出一场戏。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荒诞,荒诞到是用自己程序的不合法不合理来展示给全世界看——这就是这个无药可救的世界,但我们还是要抢救一下,这份执着是很多人无法感受和理解的,所以会有很多人在讨论区发癫支持死刑。Bitsey问着:通向自由的钥匙(要点)到底是什么?而录像带将最后剩余的真相一并吐露:那就是一切皆无的勇气。试问,你能做到吗?PS.本片制片人还有尼古拉斯凯奇。
首先,看到与州长的争辩,继续看逐渐猜到了结局。其次,死刑的问题。我们的幸福生活基础在哪里?革命、破四旧,后来的严打与改革开放。这里有多少死刑,不言自明。最后,这种用践踏来挑战法律的人,死有余辜。没有打一星,已经很仁慈
没有惊悚悬疑,但是反转真的很到位。电影名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有些偏颇,实际上是《大卫·戈尔倒霉悲催的后半生》,他人生胜利组的前半生,在入狱采访前简单的一句「哈佛大学第一名、罗德奖学金获得者、27岁成为大学教授、出版过两本书,妻子是出身名门的窈窕名媛、她的父亲是驻西班牙大使」草草带过了。电影最深的伏笔在于,大卫·戈尔和市长关于是否废除死刑的电视台辩论中,市长对他说:“ 只要你说出一个因为误判而被判处死刑的人,我立刻提出废除死刑的法案。” 大卫·戈尔沉默了。有谁能想到,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两个为废除死刑法案而奔波一生的人最终献出了自己生命。电影最后,记者贝茜收到了匿名的包裹,里面是死亡事件最后部分的未被公开的录像带,录像带里的大卫·戈尔转过身的凝视着她,眼神里充满了理想主义者无穷无尽的忧伤。
4.25/5 Netflix下片前補看,亞倫帕克最後一部執導作品,議題性極重,廢死議題貫穿全片,提倡廢死的大學教授成了死刑犯,凱特溫絲蕾飾演的記者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找到真相。何謂理想的殉道者,本片就是理想的殉道者的崇高證明,也是對政治正確的美國一記反撲,前2幕較為平淡,第3幕開始峰迴路轉,以身試法,以信念與執著合作,試圖改變現有體制,奧斯卡不收能理解,因為太不政治正確了😂。史貝西演過好幾次死刑犯,總感覺這一部最能突顯他被爆出醜聞後灰頭土臉的神情,收尾其實不難猜,但是三人合力以身試法矇騙社會大眾,給予體制一陣打臉的操作,依舊很震撼。(想到嫌疑犯X的獻身,但這部跳脫兒女私情,理念更為崇高),亞倫帕克從這部之後就沒在拍電影實在太可惜了,喜歡他那套偶爾政治不正確的正確。
挺无厘头的。我一直认为衡量生命之重要以被害人的生命为重,就像未成年杀人法律会保护杀人的未成年,但被杀的未成年是谁来保护呢?就因为他倒霉所以他枉死,但杀人的人还只是个孩子还应该拥有未来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我不能接受,我也不认同。诚然不少的犯人都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生活原因导致的压迫和扭曲,但并不是每一个人在经历这些就会去毁掉别人的人生,你做了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且死刑现在越来越人性化也不会让犯人痛苦,比起被残杀的被害人来说不知道轻了多少,他的逻辑漏洞我先不谈,这个价值观我无法苟同
答案很早就抛出来了,当凯特指向牛仔时,很多人想必早就了然于心,他们的意图和目的太过强烈和明确,不单单是真相中的真相揭露的过程,重点在于它的分量和力度,就像一颗冰冷的子弹穿透人心;一个将死之人,一个失去的人,为了最高理想“自杀”,沉重而悲壮。一失足成千古恨,看着片中一落千丈的斯派西,演技没得说,延伸到戏外,还是不胜唏嘘。敲击灵魂一般的配乐,他们的牺牲真的能拯救那些破碎绝望的家庭?死刑到底是在消除罪孽还是在制造更深的罪恶?当人生信仰可以凌驾于死亡之上,抑或活着的痛楚远超于对于死亡的恐惧时,Everything is possi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