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导演和编剧完整的意思,我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很压抑,平时躺着看电影的我也不得不做起来把它看完。
其他的人物不想多说,只想说说这个可怜的男孩,`恶劣`的生活环境下,逼迫着他心灵的扭曲。
1.在我们身边同样存在的校园霸凌,因为身形的瘦弱以及家庭条件等种种原因,受到同学的欺辱,打骂,长时间处在压抑之中。
2.教育工作者责任的缺失,在电影中女老师一直很关心男孩,但是我在她的两句话中仅仅是感觉到了关心,没有去帮助男孩解决问题。
第一句,电影中男孩被打女老师制止后,在办公室中对男孩说“下次他们在欺负你,你就想他们的画画比不过你”(没有使用原文,意思相同),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也预见了男孩之后依然会被霸凌,但是只是给男孩灌了个鸡汤,来了个精神胜利法,这无法解决男孩的困境,他依然会生活在霸凌的压抑中。
第二句,在男孩处于崩溃的边缘的时候来问女老师,坏人的孩子是否也会是坏人,老师回答“血液是不会骗人的”,这一句话将男孩正在崩溃边缘的心灵彻底崩坏了。
(看到这的时候我在想这老师怕是个zz,哪有老师这么教育学生的。
但也许这也是我的偏见,现实中可能真的会存在这样的老师,至少我从小到大没有遇见,一直生长在红旗下,哈哈)3.第三个环境,家庭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男孩生活在单亲家庭,一直缺少母爱,而父亲因为母亲的原因也在压抑着自己,很少对儿子表现出关心(在电影播放的片段里),当儿子被霸凌是对同学造成了伤害不但关心儿子发生这些事的原因甚至打他让他自己忍耐不要反抗。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前期的男孩依然健康阳光,即使父亲对他遭受霸凌的事情再漠视,他依然觉得他是一个好父亲,殊不知在男孩的心里,父亲就是他的一切,只要父亲还安好,那么压抑的生活也就这么过吧。
直到有一天他知道了父亲是杀人犯,并且杀了自己的母亲,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害怕,害怕自己会失去他,因为失去了他就一无所有了,这个时候他也只是个脆弱的孩子。
(我对单亲家庭没有什么不好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都不能缺少亲人对他的爱)也许就是因为三个环境对男孩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最后在导火索下崩坏,爆发。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不在沉默中变态,就在沉默中爆发。
我喜欢一句话 人之初,性本恶。
这里恶,并不是指孩子天生就是坏人,只是说孩子容易收到恶的蛊惑。
比如总想着不劳而获的人,误入歧途的人,他们缺少的便是那可以引他们入善的环境。
结语这是我第一写影评,罗里吧嗦的写了一堆有的没的,也许语句不通顺,也许思维有些混乱,也许我看的请不透彻,但这就是我最真最真实的想法。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指教,这是也第一次用豆瓣来统计自己看过的电影,有些记忆深刻,有些确是很模糊,我会慢慢通过影评吧那些模糊的记忆补全,哈哈。
最后,即使那个男孩生活在电影里,我也希望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切安好。
杀了人的人,内心会有折磨嘛?
影片中的父亲,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奸夫,逃离了原本生活的地方,来到远离大都市的小乡村。
儿子性格懦弱,被人欺负也不敢回击。
一直到遇到转校来的小女孩,儿子的性格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
这样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写实,我不知道,因为我身边不存在这样的人和事,但是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人物内心深处的那些点,我想应该很多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感触。
故事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是,结尾部分中,儿子为了让自己能够重获新生,能够让自己不再是杀人犯的儿子,居然能够去刺杀对自己非常好的女老师。
而其目的,竟然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坏人血变成好人血。
这个部分,其实完全可以展开来表现,这样就对所谓的血统论是最大的驳斥。
不过很遗憾,这部电影似乎想表现的东西有点多,给血统论的戏份并不是很充裕。
如此一来,故事就有些弱,整体还能看,及格是有的。
二个杀人者,马叔和儿子,各有各的不同。
马叔深爱的妻子出轨,这么雄壮的男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情夫,却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妻子,但妻子却继续背逆放纵。
马叔心态渐渐崩坏,终于杀死了妻子,搬到偏僻的乡下,与儿子相依为命,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一切。
儿子喜欢上了班花,却一直受到班上恶势力的欺凌。
而班花却认出了马叔这个凶手,于是儿子陷入杀人犯之子的罪恶感之中。
与同学的暴力冲突,以及目睹父亲的杀人过程,老师的话语,使得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终也走上杀人之路。
而老师说血是一样的,其实是以为儿子问那个欺负他的同学是好人还是坏人。
血是一样的吗?
暴力与犯罪真是天生的吗?
不,我认为那只是一种情绪冲动,有些人是多血质性格罢了。
他本可以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或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是什么让它偏离了正轨,变成了犯罪?
贞操观念的淡泊与教育机制的削弱。
性开放使人的贞操观念淡泊,于是婚外情、一夜情、群趴等纷纷出现,以至于我们对出轨事件都已经熟视无睹,将个人的快感凌驾于家庭的崩坏之上。
因为个性的解放没有上限。
而“尊重”学生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教师失去了管理不良学生的能力,于是校园暴力、校园色情、校园欺凌等层出不穷,老师无能为力。
因为这个“尊重”,似乎没有底限。
这些从西方世界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凭借着西方的发达繁荣,成为了先进的象征,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彰显了学生。
但我们都知道,凡事“过尤不及”,必须把握好分寸。
新冠疫情已经足够证明。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出轨率、离婚率、校园欺凌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都在大幅上升。
很快,我们就不需要花钱买票进电影院才能够看到这样的事情了。
破坏他人家庭的人,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是否应该受到处罚?
有一个健壮的大叔,他深爱着温柔贤淑的妻子,和聪明善良的儿子。
儿子和班上的一个美丽女孩相恋,长大后组建了新的家庭。
本该是这样的。
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在于感动和惋惜,故事讲述了作为一名父亲,由于多次看见妻子出轨而冲动犯下了杀妻之罪,从而产生了精神失常,被儿子再次撞见杀人,被儿子厌恶,最后被儿子杀死的故事。
电影开始父亲与儿子吃饭的那一幕,父亲在默默的吃饭,而儿子却试图与父亲交流,让我觉得很压抑,也很疑惑,但这位沉默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有丝毫的减少,大部分时间父亲都是沉默的,但当他看到儿子与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时,却露出了少有的笑容,甚至还与女孩说了儿子喜爱画画,每年生日都会送他一张画。
虽然他妈妈死了,故事到这里,即使叙述方式压抑,但还算是一种比较平静甚至略带幸福的故事。
而电影的下半段却做了一个很大的转折,在父亲的视角中。
原来这位沉默的父亲并不是因为话少而沉默,当年妈妈的死也不是因为车祸,而是被他杀死。
而如今儿子的朋友却也真是当年自己放走的小女孩,一切的一切涌上心头,父亲再次精神失常,连夜把一对夫妻杀死,但这一幕却又恰巧被自己的儿子看见。
往日因为常年出轨的妻子不断浮现在他的眼前,“你不是说你再也不找男人了吗”“求求你放过我吧,老婆,走啊,走啊,婊子,婊子!
”对于他的妻子父亲是又爱又恨。
而我们再来说说电影下半段儿子的视角。
“我爸爸是个杀人犯,我爸爸是个杀人犯”,“你可以骂我是狗窝的孩子,你可以说我身上有味道....”这一段儿子说的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这是自己的父亲,这是自自己母亲死后身边唯一的亲人,唯一愿意去敞开心扉沟通的亲人,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杀人犯,同时也再次对自己母亲的死因产生了疑问。
父亲曾经教导他让他受欺负了也得忍着,不管收到了什么侮辱只要忍着就好了。
但看到父亲杀人的儿子此可却对父亲说的话产生了动摇。
“只有血是不会说谎的”老师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儿子,这个小男孩。
儿子开始打心底的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但也打心底的洗去身上的血,让自己流上“好人”的血。
他开始不在执行父亲的教诲,摔掉给父亲画的画,对于侮辱他的,羞辱他朋友的人实施了回击。
最后看到了老师,他毫不犹豫的把老师杀了。
是啊,因为老师是好人,老师流的就是好人的血,只要喝了她的血,那我也就能变好人了。
看似美好的生活没了,父亲看到了这一幕手足无措,他心里想的只有是找到他,找到他,而真正找到儿子后,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一段父亲骑在儿子身上打他的那一幕,却实实在在的触动着我的心悬。
这一声声巴掌声强劲而有力,作为父亲,他是那么的急切,而又无措,而作为一个杀人者,他则更多的是无奈和后悔。
“都是你的错,要是你不存在就好了”这是这位父亲对那个女孩最后的态度,故事的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藏在抽屉里的那把蝴蝶刀最后插在了父亲的身上。
父亲双手紧紧的握着这把在自己身上的蝴蝶刀“再插紧点,小子”,可以看出父亲对自己以这样一种形式死亡而感到释怀,更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不在恨自己,但同时也因为不能在陪伴自己儿子的成长而感到遗憾。
整篇故事的内容都显得十分压抑,以灰色作为主基调进行叙述,每一次的杀人都显得那样的惋惜及无可奈何,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我认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感动和惋惜。
但愿世界能多一点善良,爱情是走向生活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爱情的伴生,或许不会像马东锡一样,但至少未来的日子也不会快乐,未来的孩子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孩子会像父母,因为血是不会骗人的。
”老师一句无心之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沉重心理负担,小孩简单地以为喝下好人的血就能成为好人,这让事件向着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爱能带来勇气,同样也能带来毁灭,老马所有的隐忍和怒气涌上心头,这才动了杀机。
老马本性是懦弱的,甚至教育龙浩,不管谁骂他都要忍着,什么都不要做。
所以龙浩也是懦弱的,缺爱的他自卑且孤僻,长期受到班上同学的欺辱,遇到智秀之后就像是溺水的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不惜一切想要和智秀做朋友。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已经不重要,行善作恶的关键点很可能就是在关键时刻的一句话。
一旦听从了心理的声音,善恶也就一瞬间。
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主题说的就是以上这些矛盾,这些永远也无法解答、永远存在的矛盾,你的选择是什么不重要,因为无论你选哪一个都会后悔,都有遗憾。
那么你是妥协了,还是反抗了呢?
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心结,无法解脱,他做的种种伤害别人或自己的事情,都是这个心结的外在表现而已。
就像小女孩儿的出现,其实她什么也没做,只是出现了而已,就引发了这许多事情,善和恶永远相伴!
男孩喝老师的血想变成好人,不是在说他傻,是在表达他迫切想变成好人,摆脱父亲的心理。
最后一幕男孩杀了父亲,这对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是为一个女孩,其实这是他的选择,要么变成父亲,要么变成好人,况且他也永远过不去爸爸把妈妈杀了这道坎。
可这世界哪有什么好什么坏呢?!
一个已经被破碎的家庭,在维持的生活中,我们不会有猜测破碎的原因,但破碎的结果最终还是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从父亲来说,能抵抗心里的恐惧实属难得,而自己冲动的教训就是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还手,却没有教会如何平衡。
当发现自己杀人的事实已经在小女孩的把握之中,是非常有威胁的事情,可作为一个父亲,能为孩子做的其实不多,只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克服冲动的恐惧。
从孩子来说,一切转变都在亲眼看到自己父亲冲动杀害无辜,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魄力去主动提父亲不愿提起的母亲,去为了证明老师口中的那句话而反击,实际上,父亲的教导和老师的劝告已经在无形中使孩子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孩子却又无奈。
其实我想说,教育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影片中的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或许在之后,有更多的道理需要有人去教会我们。
从这片中,感受到了父亲爱的深沉,孩子恨的无奈,可,最后还是决定了悲剧。
那这会不会让小女孩产生对生活的一些道理呢?
希望小女孩也会和我一样,学习到教育的意义吧。
不喜欢题材,但很欣赏这导演的表达。
以下为个人见解。
如果用常人的眼光看,这个片子太不合理但是如果描写的是变态杀人魔的话,这真是个写实的片子毕竟变态的思维如果能猜透那你也是变态感觉导演是想表达人性为主,所有的节奏和风格和剧情走向感觉很统一,并不稚嫩,有一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成熟表达剧情发展虽然不常规 但结合前面的人物铺垫,后面的剧情发展其实也是合理的。
节奏虽然流水 给人一种冷血感但整体展现出了合适的表达氛围,起承转合的张力是足够的,很适合这片子的剧情和人物设定。
片子虽然有些情节应该是被剪了显得没头没尾,但人物人性的表达感觉是有功夫的有几个点睛之笔让变态人物很立体。
联想起之前看的美国变态纪录片。
1.马叔对儿子说的在捅深一点,这个很像一个爱儿子又嗜血而且有控制欲,又受精神折磨想解脱的父亲。
感觉和前面的铺垫很贴和。
2.当龙浩杀老师的时候我很意外,但是当他说出是因为想换血变好人的时候,这个其实也很贴个他的性格一个自卑,孤僻 思维简单的听话孩子。
一个缺少爱而又抓到了爱的救命稻草的孩子。
一个接受了自己流着杀人犯的血。
而失去了道德约束的孩子。
3.老师说关于血统言论,说完我感觉我好像见过。
这样的圣母老师,由于同情心太盛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世俗和局限。
让我想起《三体》女主程心。
这个言论和他的人设地位都很统一。
最后说一句,我看的时候一直不自觉的预测之后的剧情毕竟这种片子总是有套路的,但是剧情走向一次都没让我猜到。
我以为父亲会为了孩子自首。
这是典型的国式结尾,我觉得俗套。
当我看到马叔被杀的时候就想这要直接结束就太牛逼了。
结果龙浩背着智秀的时候那个场景我真觉得剧情那些疑问真的不用明白。
这就够了。
他带给了我足够的情绪和新奇震撼。
(其实有些镜头挺符合我个人审美的,比如仰视的枯树的慢速空镜头和飘雪下的智修脸部特写,和龙浩的画一样。
真好看)
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我只想问,这个电影想说啥。
情节:★★★☆☆☆☆☆☆☆画面:★★★★★★☆☆☆☆共情:★★★★★☆☆☆☆☆昨夜把看电影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室友,然后就看了一部不明所以的电影。
这也是这几部里我觉得自己给分最纠结和最尴尬的一部影片,我一直在两颗星和三颗星之间徘徊。
本是一部我怎么回味,都不明白在讲什么主题的影片,却因为男主与其儿子的演技加持,反倒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承认,我并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故事的情节和脉络,说实话挺容易疏通的。
(以下略有剧透)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个父亲撞见其妻在家与他人翻云覆雨,然后持刀杀了他们,从此精神不太正常。
每每抵不过内心的恐惧和愤懑的时候,便出门弑杀情侣(尽管爱奇艺的版本里只有两起杀人事件)。
之后带儿子在乡村生活,儿子因与同班转学的女生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而知道了父亲身为杀人者的事实。
因带着“自己是否是好人”的矛盾和疑惑,得到了其老师的回答“血总是不会骗人的”,便因此开始了自残,并且做出了试图杀害其老师并嗜血的行径。
最终,在其亲手杀死其父亲的的疑似解脱的场景下落幕。
这个情节线,在我浅显看来,再简单不过了。
这样的故事线下,隐藏的是两代人寻求答案与解脱的过程。
从既往我的影评里,其实不难看出,作为门外汉的我,其实并不是一个评论电影特别严苛的人,因为不专业,所以对于评价本身是有一颗敬畏之心的。
只是于我而言,我个人对于电影的底线要求是,请让电影清晰地表达出你想说的故事。
这并不等同于否定那些使用了很多隐晦手法或者通过其他艺术手段的加工后情节复杂迷离,从而使观者需要更多思考得出结论的优秀电影,而是说,即便你想让大众有多种认知和理解,也请在你的电影中表达出自己基本的立场和态度。
也就是说,对于这部电影,我并没有明白电影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立场和态度是什么。
看了一些评论,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讲父爱。
的确,尽管这份爱稍显畸形,但毋庸置疑确实是父爱的一种,尤其最后落幕时父亲帮儿子把刀子插得更深一些时,那份认为彼此都可以解脱的眼神里,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爱。
但这就是电影通篇的主题么,我表示怀疑。
对于父爱这点,观影后的感觉并不特别浓烈与自然。
我甚至觉得,这跟父爱几乎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所不解的是,如若父爱是主旋律,它究竟表现了父爱的什么?
杀其母时的父爱在哪里,杀其女同学时父爱又是什么,看到孩子的不正常表现内心挣扎却未关心而又再去杀人时的父爱又是什么?
也许我们不能有刻板印象,世间的父爱不都一个样,请允许这样的父爱存在。
只是我断难接受,明明是父亲把爱看做自己「不正常」行为的外衣,怎么反而成了对其浓浓爱意的表达了呢。
也许这样的爱是一种现实,但我并不觉得电影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爱。
写到这里,我反而有了一些思考和疑问,也许这些疑问里,或许能或多或少能有一些我对这部电影的答案吧。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教育工作者该不该多说实话?
弹幕里,以及我和室友的谈论间,一直在质疑着这位老师,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她的言论是否恰当。
在正常的价值观体系里,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尤其作为一名可以影响别人的老师身上,一言一行的分量远远大于其他的角色。
但是,这恰恰也说明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弊病。
其实客观讲,老师的言论是理论正确的,「血」的描述实际上说的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单论正确与否,这无疑是没有毛病的;甚至我怀疑,即便老师的言论往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却内涵未必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其最终的结果导向未必如愿。
而我想说的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怎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辨识能力,这可能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去考虑的,不能因为老师对学生讲了实话而没有讲“童话”,就一味地苛责。
不管是在教育体系里还是真实社会里,这个世界都需要实话。
诚然,“实话”与“童话”在现实世界里的分量是需要平衡的,但事实往往是,「童话」的力量过于强大。
就比如,大陆和香港的中小学生教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两种极端,但皆为「童话」,一个完全向「好」一个完全向「坏」而已。
这恐怕都不见得是良好的事情。
谁都不可能永远在温室里活着,真实,或许是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最好的试炼之「刃」。
我们得有面对真实时的勇气与抗体,可一味地不触碰抗原,抗体从何而来呢?
我们总觉得世人太脆弱,可不正是我们自己把大家变得如此脆弱的么?
所以,「刀」又是什么?
「刀」带来了“杀人”的快感,掩没了“杀人”的残忍与血腥(如父亲);「刀」可以用来防备,却抵挡不了内心真实的恐惧(如女生);「刀」可以弑杀罪恶,可带来的未必是双方共同的解脱(如落幕);「刀」可以狙杀实话,成为嗜血的助力,但未见得能封杀希望(如儿子杀老师)……「刀」在这个电影里,出现了无数次复合或单一的镜头,或许也代表了无数的意象。
只是现在,我突然恍然大悟,「刀」所代表的,或许就是阻碍真实的那股强大力量的所在。
所以与其说是人在使用「刀」,或许其实是「刀」在驾驭人。
它帮你驱除你所不想,帮你获得你所想。
它可以是世间的人或物的「一切」,只是在遇到那些所谓真实的血腥场面之前,你永远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威力如此巨大,它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如此巨大。
只怕,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杀人难以见着血」吧。
写到这里,我或许得到了一些些提示,得以一瞥其中的一些奥秘,尽管这可能也只是些妄自揣测。
只是,有趣的是,我想,我可能要改写我的评分了。
情节:★★★★★★★★☆☆画面:★★★★★★☆☆☆☆共情:★★★★★★★★☆☆P.S. 有一些镜头,时时萦绕在我的脑子里,久久抹不去。
其中一处,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是我认为所谓父爱最浓烈之处,也是认可马东锡(我一直以为是马东西……)演技厉害之处。
儿子摔掉画作后父亲的神情「图片来自影片截图」
该电影中的初中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乡村小镇。
其父亲沉默寡言,以屠狗为业。
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
上学路上,小男孩被同学恶作剧,几个学痞在小男孩书包上写了狗屎。
小男孩停下自行车,到大桥下清洗书包。
无意中发现了躲在桥下的小女孩。
这次偶遇,改变了小男孩的人生轨迹。
小女孩的父母离婚,父亲去了加拿大,她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因为感情问题,已致酗酒消愁。
后来,小女孩跟随母亲转学至小男孩的学校。
这个小女孩沉默寡言,小男孩也是如此。
两个沉默寡言的人逐渐变成了互相倾诉心声的朋友。
小男孩所在班级中有一群学痞,专门以校园欺凌小男孩乐。
小女孩转到小男孩所在班级后,欺负对象又转到了小女孩身上。
一次,小女孩又被欺负,男主爆发。
无意中捡起了刀,把学痞的脸划伤。
事发之后,女老师和被划伤脸的孩子家长至男孩加中,协商解决此事。
男孩的爸爸情绪失控,在颤抖中道歉。
事后,男孩爸爸用铁链活生生的打死了一只狗后,带着尖刀消失在夜空中。
小男孩跟踪了带刀的父亲,发现了父亲在湖边杀死乐一对情侣这惊恐的一幕。
小男孩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杀人犯。
小男孩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小男孩母亲的去向。
后来,根据剧情交待,小男孩的母亲出轨,后来其母亲和情妇被男孩的父亲杀死了。
自此以后,小男孩父亲出现了精神异常。
看不得别人秀恩爱,常年生活在自责与仇恨中。
小男孩发现了自己父母的秘密后,走在崩溃的边缘。
一连几天,没有到学校上学。
老师非常负责,至其家中家访。
无果后,在归途中遇见了小男孩。
漂亮女老师关切的询问小男孩不上学原因。
小男孩却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像自己的父母吗?
老师温柔的说:"当然了,血是不会撒谎的。
"老师的这一句话,可以说给小男孩致命一击,小男孩精神失控了。
小男孩开始自残,想要把自己杀人犯父亲的血和出轨母亲的血换掉。
最后,竟然用尖刀封喉了自己的老师。
女老师血流如注,小男孩一边自言自语,老师是好人。
喝了好人的血我就是好人了。
没看懂…也没心思
国产恐怖片水平。
坏人的孩子也是坏人吗?
这是个坏人和好人共存的时代。剧本差点意思,演员演的很好。
好磕这对情侣,虽然没言明,但他都躲她被窝了,呜呜呜磕死了,一定要幸福😭
论遗传基因的重要性!父亲是杀人凶手,儿子也是!父亲为了女人杀人,儿子也是!悲催的一对父子!韩国片拍的总是那么压抑虐心!
好吧 原生家庭片
马东锡太适合这类角色了,因爱生恨的杀人狂魔,金贤秀的角色很温暖,与父子俩形成强烈对比,电影时长良心多了,在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表达都很隐晦,有些病是被逼出来的。
因为出轨杀了自己的妻子,而后因为被困扰所以一直忍不住杀人?感觉剧情一般,马东锡的眼神真的可以杀人了,感觉应该是唯一一部被杀的电影了吧
我觉得挺好啊,又没演员出戏,又在某种程度反映一部分人的心态。满屏负能量的,也许生活真的不错
马东锡的演技真的无可挑剔,心理状态的表现实力派,唯独就是剧本有点弱,除了制造恐怖就是恐怖
马叔车里一个眼神 我就恨不得给满分了~太犀利了 剧情方面实在没什么想说的 题材不错 可惜了 再精致点就好了
不建议观看
貌似是看过,但是没有什么印象了。
原来韩国也出产烂片啊
无辜的是孩子啊,有个坏人老爸太惨了
烂片
还好,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都挺悲情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不管别人怎么骂你,都要呆着别动,一切就好了,为什么要去拿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