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个多小时的电影,最大感受就是被河正宇的演技所征服!
坚信会被救援而坚持活着,还是绝望地等死。。。
河正宇把这个人物的心理,表情,语言,情绪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人性贯穿整部电影,从加油站的耳背老爷爷开始,李正洙不计较老爷爷帮他多加了油,这里挺感触的,老爷爷之后给了他两瓶水 (恰恰是这两瓶水为后面的电影埋下了伏笔),做人真的不能太计较,每一次都是积福积德啊!
李正洙开着车,买了蛋糕准备给女儿庆生,接到客户八辆车的订单,对方说能不能送他三把婴儿座椅,他说自己的座右铭是“人生三任”-任给,任送,任减。
这是个“利他”的角色,会牺牲自己部分利益去成全他人。
当隧道坍塌后,他遇到了一个叫“美娜”的姑娘和一条叫“胖仔”的狗狗。
当自己身边只有一瓶半水的时候,他犹豫,纠结后,还是给她喝了;当自己手机要省电时,还是给她打了电话,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死了,但是河正宇将李正洙人性善良那面还是表现出来,影片里还加入了人与狗之间带有些喜剧色彩的台词,“你刚才吃了我的蛋糕,现在你只能吃两颗,我吃四颗”“原来你们的食物里没有任何调味料啊!
”等等会让人在为主角揪心的同时,还会发出会心一笑。
在隧道里呆了17天,在得知救援队挖错需要重来的时候,那一声绝望的叫声,现在依旧回荡在我耳边,“我坚持不下去了,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这和因疫情我们被封在家里30天不能比啊,因为我们的生命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只是没了自由。。。
)他的妻子也威胁他,如果他坚持不下去,她和他们女儿也一起去死,我觉得这部分有点牵强。
为了救援,救援队一位成员因救援牺牲,救援工作受到了质疑,全国只有65%的民众同意继续开展救援工作,她只好同意旁边隧道开始施工,也就意味着救援队会停止救援,但救援队队长都不甘心,幸好在救援队队长,李正洙,还有“胖仔”的坚持下,最终把他救出去了。
#今日观影 《隧道》🇰🇷近期第一部看的灾难片。
以前看灾难片,也就看个爽,现在看得懂的东西就多很多了。
灾难片的本质当为另类冒险片,将角色们放在灾难的环境中,以人际冲突、灾难阶段性变化,来推动剧情走向。
本片的风格是写实,主题为【良知】以此为标准可粗略划分为三类:有良知者;伪善者;站在己方立场合情合理、难以客观衡量善恶的中间者。
剧中角色怀有朴素良知者,如男主李正洙、救援队长金大庆。
李正洙被困于隧道,仍与他人分享水、食物。
金大庆全程坚持救援,不论外界如何干扰,践行消防人员基本职业道德。
伪善者,记者和上级长官。
剧中的媒体角色基本不是好东西,为了发掘新闻不择手段,不考虑人情、道德、是否干扰救援。
上级长官每次都来走个过场,在电视台说说大话。
这两类人并不真切考虑幸存者安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难以客观衡量善恶的中间者:普通救援人员、意外死亡的救援人员家属。
普通救援人员在前期坚持救援,冒着风雨和恶劣的环境却毫无进展;希望渺茫后尽说泄气话,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中途有个救援人员意外死亡,家属来救援现场闹事。
从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角度出发,孩子因救一个已死之人而牺牲,死得莫名其妙、毫无价值,她去发泄悲痛情绪情有可原。
因此,还是那句老话,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凡事都有相对性。
隧道事故中的两个被困者都是公司职员。
一位是担任汽车销售的中年人,另一位是接受培训的新人。
在电影的危机情境中,人物的言行最初匹配了职业思维逻辑。
公司是一种经济工具,职员是带有工具化的角色。
受困的中年人并未处于工作状态,但服从救援队的指令,是基于对社会专业分工的信任。
标注刻度的水杯,按时开关机的手机,是危机状态下现代人的理性选择,也得到了职员思维的加强。
作为契约的交换条件,他的政府需要付出对应的(营救) 资源。
这是电影的现实主义。
但更能触动我的则是那位不幸被困的新人。
她的思维和语言也是职员式的,也仍保留着学生思维的痕迹。
“汽车全毁了,很抱歉”,“周一的新人培训我能参加,请您向公司解释清楚”。
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思维没什么对与错。
但随着新人的不幸遇难,中年人被迫从职业思维转向动物的生存策略——挖洞生存,摒弃一般的卫生观念,绝望地按动汽车喇叭,就像地底困兽在绝望地嚎叫。
职场是象征的丛林,隧道是钢筋水泥的地穴,职业身份首先是一种属于活人的身份。
就这样,影片同时揭示了社会和人的现实状态。
人性的复杂性在于它能够向下兼容——为了生命延续和生活存续的目标。
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这部电影仍可一观。
本灾难电影看起来很简单,一起因隧道塌陷自救和他救的故事,电影场景更是只有一个隧道及周边100米。
但凭借着恐惧、未知、希望等关键词的戏剧冲突,不会让观众因场景和故事简单而感到乏味。
本片另外一条线,是对豆腐渣工程和政治表演秀的嘲笑和鞭挞,政治话题一直也是韩国人热衷的。
本片另外一条线,是对豆腐渣工程和政治表演秀的嘲笑和鞭挞,政治话题一直也是韩国人热衷的。
2023年7月27日21:09:16《隧道》是由金成勋执导、编剧,河正宇、吴达洙、裴斗娜等共同主演的一部韩国剧情灾难电影,影片于2016年8月10日在韩国上映。
[1]影片根据苏在元的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男人在回家的路上行经隧道时突然坍塌,他被孤立其中与外部隔绝,以及坍塌隧道之外围绕救援发生的不断变化的故事 [2] 。
2016年10月24日,该片获得第36届影评奖影评十佳电影该片剧情紧凑,河正宇把一个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沉着应对,孤军奋战的角色演活了。
在救助难友时,需要把非常珍贵的清水分给对方,不舍,挣扎的心理每一个人都会有。
但是主角仍然与难友分享,即使仍然藏了一部份也要为之点赞(网易网评) [17] 。
《隧道》在紧张刺激营救之余,还穿插不少困境中会遇到的幽默桥段,能够把一个困境用两小时的时间来表达,确实内容要很丰富。
河正宇、裴斗娜、吴达洙三位都是观众非常熟悉和信任的演员,他们的神演绎简直是让影片有锦上添花的感觉(网易网评(一)我说有点眼熟,原来是许三观啊。
(二)节奏把控的非常好!
(三)经典的黑政府,黑资本家。
导演金成勋选择了河正宇扮演主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相信只要一个乐观的人甚至乐天派的人才可以在如此环境活下去。
相对于一般灾难片,极力刻画受难者的痛苦悲楚,河正宇在黑暗闭塞的环境里还保有那一丝幽默甚至有些傻气。
河正宇陪伴那个女孩一起度过漆黑时光,气愤与狗吃掉了食物,最后没有水时还品尝体会尿的味道。
妻子裴斗娜在超市里得知丈夫被困隧道时表情的变化非常耐人琢磨,给做援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做饭,到最后所有人都放弃时大声嘶吼求他们救救丈夫奔走相告。
救援队长吴达洙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不愿放弃河正宇,当追求政绩的政治家只在乎新闻热度的记者阻挡救援时,吴达洙大声的呵斥他们,吴达洙这个角色让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电影同时也讲了非常著名的三个问题——薛定谔的猫、蝴蝶效应、火车困局。
薛定谔的猫原本是物理学界的一个假设但当他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成为一个社会理论。
薛定谔的猫处在一个自相矛盾的位置,在盒子里的猫直到你打开盖子你都无法确定他的死活。
河正宇就是这只猫,外面的人政治家网民评论家记者当河正宇失联后认为他已经死了,可是不把他找到无法证明他是死是活。
人们甚至开始骂妻子裴斗娜浪费公共资源,政治家讨论自己的政绩,最后逼着裴斗娜签下放弃救援的名,在广播中念出给河正宇的告别信,让原本还保留希望的河正宇出离绝望。
最近比较热的2部韩国暑期档电影,(同学们拿出笔来划一下重点,暑期档),一部是釜山行,另一部就是隧道,釜山行上映早一些,上来就是周票房冠军,隧道刚一出来立即上位,已经连续4周票房冠军。
在看之前,完全是奔着河偶巴去的,恐怖直播的河正宇+汉江怪物的裴斗娜,以及黄金配角吴达洙,基本可以保证影片的质量。
有的朋友评论这部片子还不如纵向挖掘主人公被困之后如何求生,拍成韩国版的127小时,独角戏河欧巴已经演过了,想看的朋友可以出门左转,看恐怖直播,这一次,河欧巴要改一下方式,玩玩横向的。
整部电影的分界点是在第17天时,17天,是此前救援的最长时间记录,在这一天前,整部电影充满了主旋律的味道,媒体持续关注,领导纷纷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关联的企业表示为了救援无条件停止另一条隧道的建设,以免影响救援,河欧巴在里面也表现得乐观 积极,还主动帮助另一个伤员,其乐融融,我仿佛已经看到媒体头条 " 中年男子误入塌陷隧道,众志成城17天后获救“ " 正能量充满大韩民国,男子获救后流泪感谢政府,称下辈子还要做韩国人” 等等,然后被评为感动韩国10大人物,出书,上真人秀,韩国新年晚会坐前3排之类的,只可惜,这一切,都在第17天停止了,因为,图纸错了 什么,我特么头条都写好了就等发了,你图纸错了 ?
什么,我特么等了2个多礼拜就等着和获救者握手捞政治资本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什么,我们都特么停工了17天了,损失这么多钱,就等着老板上头条制造广告效应你告诉我图纸错了 ?
那个,我们再商量商量,还有机会,也许还活着。
商量你妹啊,你见过这样的头条吗“正能量充满韩国,1个月后遇难男子尸体终于重见天日 " 商量你妹啊,你见过政客和遗体合影的吗,商量你妹啊,你们一直救不出来,我们就一直不能开工啊 。
不是,我们再努力一下,你们不是说不抛弃,不放弃吗,不是说不惜一切代价吗 ?
不是我说你,你应该知道什么叫顾全大局,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叫战略性放弃。
再说,都过了这么久了,人肯定已经死了。
可是,我答应过他,他也相信我说要一直坚持等下去的。
好,这样,我们投票,好吧,让民众决定 。。。。。。
以上不是电影里的对话,是我替他们说的。
事故发生后,大家的关心是为了从生活中探出头来,呼吸一下,还是发自内心对于生命的尊重。
每一个相关的部门,到底是否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仅仅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上位的资本,这些,我不知道答案,电影也没说,但是,看过电影之后,至少,会让很多人有一个思考。
其实我一直觉得河欧巴最后可能救不出来了,可能导演为了不让影片太黑暗,河欧巴居然出来了,当然,导演也不是吃素的,最后,让片中可以说仅有的一个正面角色,满脸正气的吴达洙大叔喊了那句 : 都給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当然,后面还是写了检查书,哈哈哈。
最后,第一段介绍了半天这部戏是韩国暑期档的周票房冠军,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暑期档电影,吴达洙大叔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 都给我滚,你们这群混蛋
阿西吧,气的我一直抖。
救援班长的死好讽刺,唯一一个相信奇迹的人却死了?
越来越喜欢河正宇了。
立完flag就出事,从考验人性到美娜死去考验意志,一天天的信任与等待最后换来被放弃,三十多天,多强的意志才能坚持下去。
最后救援组长帮忙喊出来的“你们这些滚蛋,都给我滚”简直帅翻。
韩国政府也真是,也就韩国电影敢这么揭露也能揭露出来。
媒体对竖大拇指的解读还真是6,不得不服。
细节处理超级棒
是一部灾难片,不过是人祸,因为施工工程的腐败。
全篇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性,男主是外界所知道唯一一个隧道中的幸存者,最开始外界全体都有救男主的想法,到后面19天后,男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很多人都不相信男主还活着觉得再进行救援就是浪费物力财力最后找到也只是骨灰罢了,在救援过程中还牺牲了一名救援队员,外界的人开始动摇,想放弃直接爆破重新修建隧道。
站在外界的角度来看,确实为一个不知死活的人浪费物力财力确实不值得,人性这种东西,我们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
而如果站在男主的角度上来说,我苦苦挣扎了那么多就是为了等待你们的救援,而你们却要放弃我了,连我最爱的妻子都同意放弃,这内心能不是绝望。
怎么说人性这种东西是复杂的,是对立的,我们没办法去评价什么。
影片秉承韩国电影一贯犀利的现实批判主义,讥讽政府及媒体,控诉当局者各种腐败无能及虚伪做作!
开篇五分钟即进入正题,豆腐渣隧道工程通车一个月即坍塌,后面的重点就交给忠武路一霸河叔,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呈现绝境求生的本能表达,河叔的表演绝对值得信赖,层层递进的人性取舍以及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针砭时弊,都做到了有的放矢,信息量很足!
只是在节奏上应该更精炼些,没有给有限空间造成足够的压迫感,如果再缩减二三十分钟的无效作业,电影距离经典会更近一步!
最后再吐槽下电影最基本的逻辑bug,一个能正常通话的手机就不能够实现卫星定位?
还能存在救援位置出错这种低级错误?
充其量就是部惊险片,捎带点不痛不痒的讽刺,硬伤很多,结构也很奇怪,而最大的问题是特别不真实,编剧一定是躺在沙发上脑补一个时刻被死亡威胁的人的种种,要不然不会喝泡尿都搞得像英勇就义似的。
正宇叔真是厉害。无奈有直播珠玉在前。当吐槽政府成为韩片的习惯,请仔细想一想这个事件中,韩国政府的槽点究竟在哪,是否被正确的吐槽?
和127差了几百条隧道。
哪个手机的电能坚持17天?
氛围还行,缺一个情绪爆点。
活埋+127小时+洛克,黑完政府媒体,撒点煽情抓马剧情,真看腻了。
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了,她依然相信丈夫还活着;前半部分讲搜救,后半部分讲人性。河正宇和裴斗娜演技双双在线,尤其后者戏份不多,但一个潸然泪下的独白就能戳中我。PS导演跟媒体还有朴槿惠是有多大仇,这是往死里嘲的节奏啊...
本来不错的,狗出来之后毒点太多了
表演感,有点长,为了说教而说教,不就是政府烂么,我知道了啊
还好吧,触感真实但是很多心理描写的比较浅显。最大的败笔是人物智商都比较低,比如为什么不用GPS定位一下?至少给个理由?安抚人心的方法用的就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方法,就算讽刺政府也不能这么没有时代特性的黑吧。
小河现在是不是非绝对主角不接(除了《小姐》有老朴镇着)?斗斗是为了小河才接这个戏吧(但对手戏只有5分钟小河还全程蒙眼)?观感跟几年前《恐怖直播》很像,前面铺了很大的局,越到后面细节越撑不住,小河在隧道里都快演成喜剧了,被困20天的时候身形面相精神没有丝毫变化,bug太多,无法信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物的刻画非常苍白,尤其是心理部分浅尝辄止,反而充斥着各种浅显的讽刺梗,导致故事的主体几乎没有放在男主如何撑过53天,女主如何面对政府停止施救的心理刻画上。逼站洋洋洒洒的弹幕也可以看出本片思想性一般,话题是被五毛和皿煮粪子撕逼炒起来的。
如果用那么多篇幅去讽刺政府、媒体和民众,而不愿意去铺陈绝境心路,没必要劳动河正宇和裴斗娜,我河神不是爬就是躺,还硬塞个女配和狗配拗戏份,但影帝的段位,就是躺在暗处不说话,眼睛也能射出戏剧冲突。前半段搞笑,后半段腹黑,对男配吴大叔粉转痴。
35天都埋不死你,这要放我大天朝,35分钟就能把你给埋啦!
三星手机的广告片吧,电池也太耐用了。
官员想政绩,商人看利益,记者求猎奇,群众图热闹。大多数人,在自身利益无损的前提下,都扮演着冷漠的看客。如果危及自身,会将人性最自私和丑陋的一面尽显无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自私的生物啊。
都给我滚开!你们这帮混蛋!
哇讽刺一百分,裴斗娜1个月不洗头的造型为什么都那么好看
对人性、体制的批判都过于敷衍和表面了,催泪又完全不到位。
过于现实的讽刺,每一句对白都在抽相关部门的耳光,耳光抽过得到的却更加压抑的现实。 就像我们抽总局大人的耳光还少吗,可这类片子还是看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