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一伙手持AK47冲锋枪,背着大量弹药、爆炸物的恐怖分子,兵分几路闯入孟买多个标志性建筑,他们见人就杀,疯狂扫射,随手投掷手榴弹,不断制造大屠杀,并到处放火,孟买的南区12处几乎同时发生爆炸。
一场巨大的灾难就此降临!
由于事发突然且当地武器配给不足,最近的救援队又远在首都新德里,印度警方没能快速地组织起有效的打击,导致袭击整整持续了60个小时!
事件爆发后,震惊了整个世界,这是9·11以来全球发生规模最大的恐怖事件,也是孟买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记忆。
201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十周年之际,由美、澳、印联合制片,推出了一部名为《孟买酒店》的电影,在荧幕上重现了这段黑暗往事。
夕阳的余晖下,10名恐怖分子坐着充气皮划艇悄然登陆孟买港口,随后叫了几辆出租车,分头驶向中央火车站、泰姬玛哈酒店等当地最知名的地方,很快消失在夜幕中。
画面随后转向中央火车站。
作为孟买最繁忙的交通线,即便已是傍晚,依然是人头涌动,两名刚服食完毒品的恐怖分子从公厕走出,突然开始向人群射击,惊恐的尖叫此起彼伏,而枪声更是突突突地快速迸发,令人心惊肉跳。
而那一边,利洛帕尔咖啡馆里的客人正在抱怨上错了菜,服务员则是一脸油滑的推卸,一记巨大的枪声猛然响起,中枪的服务员轰然摔倒。
两名恐怖分子遂走进店内,开始逐个射杀。
慌乱的人们只得拼死从后门逃出,一路狂奔来到了他们认为附近最安全的建筑——泰姬玛哈酒店。
谁曾想,早有两名恐怖分子潜入其中,与随后赶来的两名同伙汇合后,他们立即放手大开杀戒。
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就这样在毫无预警之下拉开序幕。
影片随后一直聚焦于泰姬玛哈酒店,但亦非常高效地勾勒出孟买恐袭的全貌,如巧妙地利用电视媒体播报,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两个场所的信息,让人们充分感知:孟买,这座印度第一大港口城市、著名的宝莱坞电影基地,印度教雪山女神守护的福佑之地,已变成了人间炼狱。
据统计,整个袭击共造成19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可谓极其惨烈,一对犹太人夫妇的死状更是惨无人寰到令人发指!
但影片回避了过于血腥的场面,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来还原当时的惊悚。
如恐怖分子在枪决酒店员工时随意、潦草的动作,这样简单却令人胆寒的细节设计。
亦或是富有动感的镜头语言,如枪战场面中快速切换且摇晃不定的画面,瞬间呈现出情景的凶险,且极具代入感。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震撼性的灾难场面。
为了力求逼真,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都有真实原型,而新闻画面和电话里恐怖分子的声音,则直接使用了真实素材。
如此种种,令人真假难辨,仿若亲身经历了那场噩梦般的灾难,紧张到坐立难安。
男主角戴夫·帕特尔回忆,恐袭发生的当天,他刚带着在印度拍摄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参加完多伦多电影节。
当他回到伦敦家中,发现父母两人看着新闻落泪,难以相信恐袭真的发生了。
而其中遭到攻击的火车站,正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片尾舞蹈的拍摄地点,这让戴夫倍有感触。
因此,当听说这起恐袭案件要搬上大银幕时,他便主动要求演出。
那么,究竟是谁制造了这起可怕的恐怖事件?
影片根据真实资料,以最为客观的角度刻画了袭击中的恐怖分子,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与刻板印象里面容狰狞的恶徒不同,他们常常一脸平静,些许茫然,似乎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其中一个面对酒店的美食,还能边吃边寻开心,十分调皮。
当警察从酒店监视器看清他们的面容时,才发现他们都非常年轻:根本就是一群孩子啊!
名为伊姆兰的小伙更是因为要遵守教规,即便在上级的强烈要求下,依然不愿触摸女性的身体,为难的几番踌躇,简直虔诚到发憨。
很难想象,他们会是杀人如麻的恐怖分子。
实际上,一直有一个神秘人通过移动电话指挥着整个袭击进程,甚至连何时扔手榴弹这种细枝末节都来自他的命令,他才是真正的幕后操控者,恐怖分子不过是执行命令的人肉武器。
从通话中得知,参加这次恐怖袭击,他们的家人可以获得一笔安置费,他本人则被承诺:死后可以上天堂。
宝贵的生命竟如此低廉的就被收买了,而他们还这样年轻!
更可悲的是,当伊姆兰受伤后打电话回家,发现没人关心他的生死,他忍不住痛哭起来。
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家人贱卖了。
其实,从他们发现冲水马桶时那种大惊小怪的样子,就可以想象这些孩子的生活非常困苦。
唯一被活捉的恐怖分子告诉警察,收买他们的人说,所有的贫苦都是异教徒造成的。
就这样,贫穷与愚昧,让这些孩子变成了幕后操控者的一枚棋子。
当救援队赶到时,泰姬马哈酒店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他含着悲痛的泪水,高喊着宣誓真主的口号,被炸的灰飞烟灭......恐怖袭击的幕后主使者最后被证实为虔诚军——南亚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恐怖主义组织,以巴基斯坦拉合尔地区为根据地,目的就是要终结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统治,并与著名的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整个事件背后是悠长的历史纠葛、复杂的地缘冲突、教派恩怨以及国际政治博弈。
一句话,都是人和人的矛盾,跟真主没什么关系。
影片在最后用字幕告诉观众,电话里的神秘人潜逃去了巴基斯坦,但没有对整个事件进行任何政治分析和社会评价,而只是纯粹地讲述一个逆境求生的惊险故事,并赞美了人们在危难中散发出的人性美。
袭击发生后,酒店员工在短暂的慌乱后,就开始想尽办法保护顾客,而不是安于自我求生。
大厅前台的客服,乘恐怖分子离开的片刻时间,用电话逐个通知每个房间的住客:酒店发生危险,不要离开房间。
害怕的她嘴唇不住的颤抖,但坚持完成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主厨赫曼特则在厨房召集手下筹谋着如何营救顾客,面对有人提出的逃生建议,他毫不犹豫的回绝了,尽管逃生口就在附近,他认为保护顾客的人生安全才是其最重要的任务。
赫曼特的精神感染了众人,几乎所有人都选择留下。
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掩护顾客转移至酒店最安全隐秘的地方,不少员工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服务员阿俊则在恪守职责的同时,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品格。
一位英国妇人质疑阿俊锡克教的包头打扮与大胡子,认为他是个危险人物。
阿俊没有因此愤怒,他用家人的照片,向妇人表明自己只是一个有孩子有老婆的普通人,随后耐心地解释包头是锡克教规定的基本礼仪,而头巾本身则非常神圣,但如果她仍感到不安,可以为她作出让步,取下头巾。
一番真挚的话语,让妇人瞬间得到了安抚,她感激阿俊的体贴,并请他继续带着头巾。
但在护送一位受伤顾客转移时,阿俊毫不犹豫地取下了他神圣的头巾,堵住满是血污的伤口。
阿俊的举动彰显了真正的信仰不是拘泥于刻板的教规礼仪,而是时刻将对人与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与恪守教规,不敢吃猪肉、不敢碰女人,但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伊姆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泰姬马哈酒店的遇难者中,有一半都是为了保护客人的酒店员工,我们无从得知他们都来自哪些教派,但他们无疑都践行了最崇高的信仰。
除此,无论是只剩六颗子弹仍上阵冲锋的警察,还是吓得发抖却始终抱紧孩子的保姆,都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依然坚持着人性中的美,连酗酒、嫖妓,看似不着调的退伍军人,亦不忘挺身护住身边的女客。
恐怖分子是疯狂的、残酷的,他们撕裂了孟买的和平与繁荣,杀害了无数条生命,但从未真正击倒人类!
人性的美,仍然闪耀在这座城市上空。
饰演主厨赫特曼的印度国宝级男星阿努潘·凯尔强调,影片虽然对恐袭案进行了人性美的展现,“但并非过度煽情”,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戴夫·帕特尔则赞美影片是“一首抵抗之歌”,并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事件的最后,救援部队终于赶到,9名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1名被活捉后判处死刑,历时60多个小时的噩梦终于结束。
但这段黑色的记忆却从未淡却,孟买袭击案发生后的11年里,恐怖活动依然在全球各地肆虐,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虽然是真实故事改编,但是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真的是智商堪忧,印度女主不是跟恐怖分子是老乡嘛,就不能套一下近乎然后与特种老兵联手救出同僚嘛,反正都是死拼一下又如何?
单看电影的话紧张氛围还是拉满的,全程都是一次小冒险平息另一次冒险又来了,看完电影真心觉得孟买酒店的服务及服务员是真的用生命在为顾客服务呀,虽然前台小姐姐可以用死去换顾客的安全,但是前面打电话被提前害死顾客成功为她洗黑。
男主服务员和主厨的勇气和智慧还是值得赞扬的,保姆不离不弃主人的宝宝确实也难得。
1.刻意送人头,2.新闻报道暴露藏身地点和逃跑路线给看直播的恐怖头目,3.只有6个业余警查出现在现场以及消失了一整个晚上的特种部队,4.俄罗斯富豪不顾自身安危英雄救美(趁机泡妞)5. 画蛇添足的用英国老太制造内讧,表现种族歧视来体现恐惧…各种无脑桥段,抵消了观众对无辜的客人,英勇的员工,或者尚有一丝畏惧之心的菜鸟暴图的同情或憎恨。
蹩脚的剧情无法营造紧张感,只能用受害者不分场合的尖叫和嚎哭烘托气氛。
不能抓住观众心,白白浪费了好题材。
除了国产剧,看来豆瓣还喜欢给阿三瞎眼高分😒
既然员工通道可以逃生,为什么要躲到6楼贵宾酒吧?
警察在酒店里晃悠了几个小时才在员工的引导下找到他们本知道在二楼的监控室?
然后跟恐怖分子对射几枪就撤出来,再不去理如此重要的监控室?
编导想让谁出来谁就出来,反之就让他们遇到恐怖分子。
既然可以通过云梯救人,那这么长时间完全可以把每个窗口都筛一遍了。
云梯可以救人出去,也就能输送武装人员进去,别说情况不明危险,那云梯上的人在窗口绕来绕去不也危险?
服务员看监控及时打电话提醒了主厨,那你们应该知道监控多重要了吧,就不想着再利用一下?
电话没电换个有电的嘛,特别是集体逃离这么危险的时候。
再说恐怖分子。
先是有人守着大厅,似乎为了封锁出口,后来就离开了。
当然需要伏击警察的时候就又在二楼出现了。
既然要无差别的杀光,那派个人盯着监控调度一下嘛,总比到处乱撞有效率。
餐厅离大厅那么近,总得进去扫上一梭子吧?
你追个老太太进了套房,看不到婴儿床吗?
摆明房间还有其他房客嘛。
已经知道酒吧有人了,跟警察对射完又不管了?
一会乱开枪,一会又抓人质,还费劲核实身份(也只查出了俄国人一个),然后又全干掉,闲的?
警察不进入不是你们预料到的吧?
那么应该是要么快速杀光然后点火然后自爆或者跑路,要么封锁出入口控制人质跟警察对峙。
你四个人东一头西一头硬是晃荡了一宿算怎么回事?
其他诸如头巾的情节、房间里看电视等等,不胜枚举。
想不通为什么评分那么高,就因为是外国人拍的?
感觉似乎有些人已经形成思维定式了:国内拍的都是垃圾,俄罗斯也不怎么样,其他的都是好的。
《孟买酒店》,2018年澳大利亚电影。
故事展现了2008年震惊世界的孟买恐怖袭击。
影片总体还是客观的,从被恐怖组织蛊惑的10个年轻人来到孟买,分头进行无差别射杀的恐怖袭击。
泰姬陵酒店的客人正在欢声笑语进行着他们的旅行,酒店的员工们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突然就被恐怖份子进行射杀。
幸存的人们在惊慌失措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小时。
但是可笑的是孟买这样一个大城市居然没有特警部队。
需要从1千多公里外的新德里调派特种部队,使得幸存在酒店的受害者们度过里一个恐怖的夜晚猜得到解救。
影片塑造了几位勇敢的平民,包括酒店的主厨,一位锡克教服务生(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演),还有一个当地警察,但同时也展现了印度政府和警察部门的无能。
“感谢真主,把电话接通,让全世界听到你们的怒吼”那两个年轻人,几乎还是孩子,举着枪站了起来,被警察击中,倒在了被他们枪杀的尸体堆里 这是一部震撼的电影,有恪守职责的员工,也有为爱牺牲的情侣,有为了尊严拼死一搏的勇士,也有为了生存不惜伤害他人的胆小鬼,有恐怖分子“圣战”时的狂暴,也有他们对家庭的爱。
导演凭借着断断续续高潮的节奏和优秀的摄影,营造了一个既有热血又有温情的孟买酒店恐怖袭击事件,达到了观赏效果的刺激和紧迫感。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勇气,也不是恐怖分子单纯的残暴,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危机时的人物群像,包括恐怖分子,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在看完之后,我们并不会对任何一个人物产生反感,这就是电影人物塑造的优秀之处
「虔誠軍」表面上看就是普通的聖戰組織,實際上是與巴基斯坦有關部門存在鬆散聯繫的自幹愛國組織。
90年代因為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綁架西方遊客而得到世界媒體的注意。
孟買系列恐襲的初步計劃是由「虔誠軍」方面提供武器與軍事訓練,具體行動由在印度境內招募的對現狀不滿的穆斯林青年負責實施。
這一計劃遭到印度有關部門的破獲,已經偷運入境的武器被全數繳獲,於是只能將籌備工作轉移到巴基斯坦境內實施。
籌備工作的焦點在於提供合適的訓練,而不是對候選人進行洗腦。
訓練提供方是巴基斯坦有關部門的退休人員,訓練標準效仿巴基斯坦有關部門的行動單位,各種科目由簡到難,逐級進行考核淘汰,直到最後挑選出十名素質最優的青年投入行動。
根據前總理謝里夫的說法,在恐襲籌備階段他得到報告稱:巴基斯坦有關部門已經發現「虔誠軍」有實施國外行動的跡象,然而有關部門給他的建議是不要干涉。
美國中央情報局也通過技術手段發現了蛛絲馬跡,但是出於不可說的原因,決定不知會印度方面。
电影成功的塑造了绝望的时刻。
本来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一不小心就写下了下面这些...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虽然我国贫富差距也不小,但好歹有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在为之奋斗,而印度似乎就没有在追求平等的路上奋斗过,以至于印度到现在都带着种姓制度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
种姓制度最令人窒息的是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婆罗门与刹利帝,至始至终控制着控制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系统,宗教系统和经济系统,一个负责精神指导,一个负责政治实践。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种制度持续到了今天,作为地理决定论的忠实拥趸,其实比较好解释: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千年以来就没有多久的时间是统一的,不断在分裂,被入侵,被统治。
几千年来,雅利安人杀进来过,波斯人杀来过,亚历山大大帝进来过,希腊人进来过,大月氏人,贵霜人进来过,突厥人杀来过,之后就是英国人杀进来过。
那为啥印度的历史就是外族入侵史呢?
原因就是地理位置,虽然北边是喜马拉雅山,但是西北角一个口子就是欧洲人以及中亚西亚人长驱直入的起点,虽说印度控制了西北部就行,但是控制不住啊,对面是土耳其帝国,是阿拉伯帝国,是马其顿帝国,是蒙古帝国。
除了控制不住以外,印度人就没有想过要控制开伯尔山口,原因就是本来就不是一家,就没有统一过。
即使是印度不多的统一时间,也就是三大王朝中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也都没能完全的统一印度次大陆,所以“攘外必先安内”一说还是有道理的。
然而基本囊括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莫卧儿王朝,它也占领了中亚的阿富汗,所以也没有必要控制山口。
总体来看就基本上不存在用山口抵御外敌一说。
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疆”的概念,就不存在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不强也是现代印度人“民族”概念不强的根本原因。
继续从地缘上来看,乍一看印度要优于中国,因为印度一面环海三面环山,而中国基本上东西南北皆暴露在外。
但是实则相反,中国正是因为较为宽广的土地以及早早驯化好的动物与植物,得以在历史的大多数阶段都保持了统一的情形以及强大的战斗力。
中国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保持了半隔绝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了横向欧亚大陆的交流和沟通。
在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持续斡旋中保持了很强的战斗力,从匈奴,鲜卑到突厥与蒙古。
而印度次大陆因为地形封闭,战斗力就从来没上来过。
并且闭塞吧也不完全闭塞,在如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中间有一个山口,这个山口就是开伯尔山口。
每一个中亚和西亚的大帝国都要穿过这个山口来征服南亚这个平原和在这个平原上的小邦国。
加之各种的,不断的入侵带来的互不相容的宗教体系,也让印度次大陆失去了强大的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信仰,也失去了印度次大陆整体且独立的文明的形成。
从来没有过的长治久安就让统治阶级没有动力发展一套同化异族的系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建立起的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隔阂与鸿沟,这种隔阂又通过引入婆罗门教被巩固,婆罗门教也随着鸿沟的巩固而更具影响力。
而如今的种姓制度就来自于婆罗门教,是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初始目的就是入侵的雅利安人想要统治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借此来巩固自己的特权以及奴隶制度,教义中最低等的就是首陀罗,也就是失去土地的奴隶,达罗毗荼人。
印度宗教虽多,但从婆罗门教发展来的印度教绝对是主导地位。
佛教在孔雀王朝兴起过,也是有追求和平和巩固自己统治的意思。
但是没想到伊斯兰教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来势凶猛,直接把佛教基本干没了。
印度次大陆最多的两个宗教就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按照印巴分治,印度中留下的伊斯兰教只占有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四,其余的伊斯兰教徒则涌入了巴基斯坦,所以说印度的宗教问题肯定不能说是没有,只能说互相宽恕。
我们经常说的印度是宗教大杂烩也是说印度教里面太纷繁复杂。
而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几个小教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深刻的。
总得来看,印度的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种姓问题,但种姓问题又是宗教问题的产物与宿命,而宗教意识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每个文明阶段都需要的稳定剂,而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出发,历史进程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就多少让整个事情变得有些宿命论了,即印度次大陆终究会带着这样原始的制度的镣铐继续下去。
想说的是:单纯的厌恶种姓制度是无用的,恨铁不成钢让印度人反抗种姓制度也是无知的,最不需要的就是居高临下地对印度社会制度进行批驳和谩骂。
在问印度为什么没有废除种姓制度之前,先问问全世界无产阶级为什么没有联合起来。
脱离历史来谈问题,就是耍流氓。
5星,因为后半段代入感很强,屏息凝神地看完,感觉自己在一个安全距离把这些难事经历了一遍。
看完后再回想,感觉还好从多个人物的角度穿插推进故事。
否则这么紧张的故事里,单线叙事很容易让大脑疲惫,感到枯燥。
服务员的视角上看,关于头巾的两段是印象很深刻的。
头巾是我的荣耀和勇敢的象征,但是为了解除你的不安,为了救助他人,我可以果断摘下。
从一家三口的角度看,一个白人老太太开始怀疑女主,是我觉得很震撼的一段。
比起外敌,突如其来的猜忌是最大的隐患。
还好这个危机很快解除了。
看到两夫妇轮番出去找孩子也是看了生气。
想说没必要、作死、胜算太小,但想想,毕竟是家人啊。
在极端环境下,为了家人能减少一点恐惧,想必很多人都会做出这个决定。
恐怖分子的角度看,他们未必也是为了仇恨去杀人,对他们来说,公牛兄弟把钱打给家人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家人能够不那么穷,或许他们也未必愿意离家去参加训练。
所以,当他们受伤的时候,信念也会动摇。
不管是人质还是恐怖分子,当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可能走向尽头,最想念的都是自己的家人。
看这部片子,惊讶于孟买这个城市的混乱和安保之差。
三个恐怖分子,足够威慑一个酒店数小时,而且前期进去的警察大腹便便,连头盔都没带。
能在这时候冲上去的都是勇敢的,但这点装备上战场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看完这部电影我这辈子不会去印度,不为别的,就是惜命。
我十分不喜欢片子里的“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理念,我不知道这些人都在自我感动些什么。
我觉得提供服务者和顾客都是人,提供服务者可以多为顾客考虑,但应该有限度。
咱们应该是在双方都是平等的个体的基础上去谈服务的交易。
如果老太太一直不安,阿尔琼是否应该摘掉头巾?
我觉得和后面救人的时候一样。
出于人道主义,处于为他人考虑的立场,可以摘,但绝不是因为你是顾客而阿尔琼是服务生。
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人,愿意尊重和包容另一个人。
所以我很不喜欢电影和一些影评中强调顾客就是上帝。
我看到电影最后说,死伤的一半是为了保护顾客而留下的员工。
我觉得要从舍己为人的角度去歌颂,却不要强调什么顾客就是上帝。
这个酒店赚钱了,钱未必往这些员工口袋里去。
有危机了,也不应该期待他们以员工身份舍身为顾客。
他们如果救了别人,应该是出于同情心和善良,不是什么职业操守。
不像其他恐袭相关电影总是侧重受难者亲属,或后续等边缘内容,尽量避免直接展示恐袭经过,以免让观众难以接受,本片则是选择直接呈现两个小时不间断的杀戮,躲藏,逃亡,每一分钟都让人提心吊胆。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8年11月,印度孟买五星级酒店泰姬玛哈酒店遭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袭击,160余人丧生。
导演对残忍的凶杀并没有收敛或遮掩,整部电影下来,多次让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角色被屠杀。
片中的枪响恐怕都有数百次,而且次次都让人胆战心惊,最终走出影院都像自己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禁不住浑身发抖,彷佛亲临现场。
这可能是近年来对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恐怖袭击最长时间且真切的一次呈现,但也确实因此恐在发行上遇到困难。
几个角色都塑造得相当细腻,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角色一家人的遭遇十分曲折,无时无刻不让人揪心;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则出演了一名英雄酒店工作人员,协助游客逃跑。
几位枪手居然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展示他们如何被宗教极端分子洗脑和控制。
整个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成功营造了恐惧感。
本片比一般的恐怖电影可能更吓人,只因为类似的恐袭事件在这是十年里接连不断。
但欧美国家目前都还没有准备好拍摄这样的直观还原现场的电影,以避免触及死者家属的悲痛,和挑起种族、宗教纷争。
不过作为一部澳大利亚出品的电影,讲述的是印度十年前的事件,本片可以作为借鉴用来纪念这些在恐袭中死去的人们,和那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有细致刻画了几位恐怖分子,让人们了解这些年轻人是如何被一些宗教极端分子所控制、洗脑和欺骗的我本来就对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更偏好,这部又如此写实,气氛渲染极佳,感觉看后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所以强烈推荐。
(多伦多观影)
惊讶于印度的反恐效率,也惊讶于酒店员工的勇敢,但影片拍的真·流水账。孟买作为两千多万人口的都市,居然没有自己的反恐部队,WTF?
拍的相当不错,气氛营造到位,那几个恐怖分子看着像真的似的,他们的眼睛里满是凶光。大厨和Arjun活着让我松了口气。最后对Arjun没有后续交代略有遗憾。
临场感很棒,可一切都停留于表面,深度不够。
很多酒店员工的表现确实值得敬佩。
这个片子最妙的是前半个小时用一种克制但劲道的手法,展现出来的那种阶级、国家、种族之间的巨大落差。豪华酒店熙熙攘攘,人和人之间却隔着看不见的天堑。虽然很可惜随着杀戮开始,血腥味逐渐弥漫,很快就掩盖了最开始的辛辣,恐怖分子枪口下的酒店众生就像曼哈顿博士注视下的地球人。但也因为最开始的这些铺垫,使得之后酒店工作人员展现出的忠诚与英勇,多少有些让人滋味复杂,值得玩味。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从一开始就给你心口留下一个烙印,每一幕都代入了更真实的情感。那些枪声、尖叫,有了真实改编的滤镜更直指人心。拍的非常工整,全程无尿点。电影中有几处对信仰的类比还蛮值得品味。结局的字幕令人动容,我真的爱死了人类在灾难与死亡面前闪烁的那一丁点人性光辉,短暂却耀眼夺目。
孟买从1990年到2008年之间发生过7次恶性恐袭事件,最近一次是2006年的孟买郊区铁路连环爆炸案,死亡200多人,这特么够恶性了吧?然后到了2008年孟买仍然没有可以快速反应的反恐部队,要从德里运过来?!!WHAT?!!
1.危险面前才能看清一个人。扎赫拉曾说瓦斯利是流氓,但当大妈说她和恐怖分子是一伙时,瓦斯利却站出来帮她;面对恐袭,大部分员工选择留下来保护顾客。阿琼甚至愿意取下神圣的头巾为顾客包扎伤口。在这里,“顾客就是上帝”不是一句空话。2.舍身取义。在欺骗顾客和被枪毙之间,两位前台选择了后者,宁愿死也不害顾客。3.媒体的良知。无良媒体竟然把受害者的逃生计划播出来,导致被匪徒看到。为了收视率,他们连良心都不要了。4.父爱的伟大。戴维看见有人逃出酒店,其实他也可以这么做,但他选择了上楼寻找孩子。一个人往外跑,一个人往里跑,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他爱孩子胜过爱自己。5.团队精神和坚守岗位。一位员工说:我在这儿工作了35年,这儿就是我的家。让人联想到《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人在船在,船毁人亡。
只有我觉得不咋地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讲不出问题在哪,印度警察太垃圾了
吃完半袋薯片之后,除了萌生不能去印度旅游之外,竟然忘却了这是一个真真切切发生的残忍恐袭事件。这就是我讨厌大部分真实事件被转变成电影的原因,因为他是被矫饰的,人性的光辉被放大而真实的残忍被削弱,这是电影之恶。
虽然观影过程是可以牵动情绪,反英雄的处理也有点意外,但看到最后,似乎也没见到对事件做任何深入思考的尝试。
孟买酒店恐袭事件众生相,高强度快节奏多视角还原酒店内部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径。主要探讨:阶级沟壑难以逾越、贫富差距过大激化矛盾、宗教信仰双刃剑(信仰无罪,错的是有心之人对此加以利用)、人性身上微弱而美好的闪光点(酒店职工以身护客)、无良媒体大肆宣扬被困者逃生行迹以及印度政府坑爹的反恐能力。有氛围有张力却无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挖掘,文艺表达要顾虑到的层面还是太多了。
英雄母亲艾米汉莫
讲蠢讲了一个半小时
受不了酒店的一些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想拯救客人,居然会冒出那一句“顾客就是上帝”,实在没法接受。
极端主义简直就是噩梦,还好中国没有惹上这样的麻烦。员工保护客人确实让人感动,但是如果代入我自己,可能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只不过是给资本家打工的无产阶级而已,没有必要献身生命给一群布尔乔亚。
如果有一天, 世界上所有仇恨 都变成了喜欢, 那么,不会有战争, 不会有酷刑, 不会有种族歧视, 不会有宗教屠杀, 不会有欺骗讹诈。可悲的是,对于人类,这不可能
只看到印度处理危机的能力实在太差了
1、没有主角光环,受难者皆是命悬一线,这才是还原真实事件的正确打开方式;2、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很有代表性,美国人、俄罗斯人、酒店大厨、员工Arjun等,从不同侧面来看这场灾难;3、这应该是对印度警察最大的讽刺。
看电影时最惊叹的是孟买作为印度的经济金融中心,竟然能让恐怖分子血腥屠杀长达60小时,才派来特种部队进行援助,果然阿三总是出人意料。主厨和小哥成功逃脱,平民百姓大难临头时的生死抉择,不光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也有可能是更多无辜的生命,这种镇定自若处事不惊还舍生忘死的平凡人其实是真正的英雄。影片也刻画了恐怖分子的另一面,被宗教洗脑,被利益驱使,有的甚至还是个孩子,对不公平的世界该有多失望啊,才能残害无辜的百姓,才能杀红了眼,才能在认清现实后迎着子弹走去倒在血泊中?终究是一个可恨的普通人罢了。和平年代,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然而面对空袭平民百姓的无辜和绝望更让人心碎。恐怖主义能夺取鲜活的生命却永远遭受谴责,会留下悲伤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泯灭人性的善良,会让城市满目疮痍,却让勇敢的人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