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找电影看,蓦地看见某个有奥黛丽塔图的海报。
红衬衫的塔图侧身朝着我,正在系项链。
远处模模糊糊有个笨重的男人在看她,但她没看他。
电影有好多译名,美味、精致、细巧——这些当然是délicatesse的各种意思,看完了我也说不好哪个义项最确切(看见“美味”时还以为是和法国菜有关,其实没关)。
然而我第一眼是被其中这样一个译名吸引着去看的:一吻巴黎。
这和délicatesse无关,是从剧情出发的意译。
是因为这个名字里有巴黎。
或者用阿狸的说法是,欧派文艺青年聚集地。
然而这对我无关紧要,此时卢浮宫和埃菲尔铁塔无关紧要,二十年代来到这里的那些文艺青年全部无关紧要,只是塔图和巴黎一起出现的搭配让我想起了高考完的暑假窝在家里看《天使爱美丽》的情景,我看见那个古怪精灵的女孩在巴黎的咖啡店里等待她的男孩。
那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片,是塔图2001年的作品,那时她23岁。
四年后,我在一个名叫《一吻巴黎》的2011年的片子里看到了十年后33岁的塔图。
我好久没看她的电影了,而四年里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是个懒散的没什么规则的人,看书看电影都是,从没像有所谓“执念”的文艺青年们一样去一部部寻找并看过王家卫或是岩井俊二的所有作品,唯一勉强称得上看了全系列的电影可能只有柯南剧场版(所以你看我和文艺青年们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然而唯独对法国片稍稍有点规则,这大概是因为比起好莱坞法国片还是不那么流行,自己摸索着看的话必须得稍微找到一个观看的秩序。
但依然不是director情结,而是竟有些actress情结,会因为一部电影喜欢某个女演员继而专门去搜索她们的电影,虽然也仍然没有看完过某个人的全部作品。
四年里,我就在干着这样的事情。
有些人是永远有着成熟风韵的,比如朱丽叶比诺什,《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蓝色》、《屋顶上的轻骑兵》、《情迷巧克力》,这里头的种种角色当然有差别,但大多数都是成熟好了的女性。
有些人则是永远惊艳的,比如我后来深深为之倾倒的苏菲玛索。
14岁时惊艳的薇克,27岁时惊艳的芳芳,29岁时惊艳的伊莎贝拉王妃,30岁时惊艳的安娜卡列尼娜,直到四十多岁的作品里,她依然是盛开在屏幕上惊艳至极的法兰西玫瑰。
可是塔图不一样,无论看了多少别的法国女人,她始终在我心里有个独特的地位。
不仅因为她是我法国电影之旅的起点,更因为我用我的四年看她的十年,她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不是说她尝试了不同角色,而是她真的在银幕上成长。
还是美丽的巴黎,还是美丽的塔图,但这次她不再是会眼睛一眨不眨一口气说一长串话的邻家女孩,而是不再年轻的丧偶女性。
你会说,这是角色的缘故啊!
不完全是吧。
影片一开始她也是以一个年轻未婚女孩身份出现,来到一家餐厅点一杯杏桃汁(而此时那个男孩正在想如果她点杏桃汁我就去和她搭讪)。
然而即便扎着马尾想显得更像一个女孩,她脸上的表情和气质已经完全无法回到Amelie时代,那个时代的她天然有着灵动之气,那张常见的绿色背景大海报上,她拿着勺子用慧黠的又大又黑的眼睛看着你时,你就知道了。
我默默猜想若是23岁时的她说那句“杏桃汁”的台词,一定是另一种模样,而且该更是年轻男孩子喜欢的模样。
爱美丽后来成为了《漫长的婚约》里的玛蒂尔德,影片的主题和风格比起Amelie,自然是沉重许多,然而战火纷飞中,那颗追寻爱情和爱人的心还是和Amelie一样的纯真。
依然还是少女时代的塔图。
玛蒂尔德后来成为了《巴黎拜金女》里的巴黎拜金女,不能说塔图变了,因为只是角色变了,但这时看到塔图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说以前看电影时觉得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幻想或寻找),那么现在好像她更加去趋合大众口味了。
拜金女后来成为了《达芬奇密码》里的索菲,这部电影我没看,不知为什么兴趣始终不大,只是看了海报觉得塔图的表情离Amelie更加远,好像是成熟了,但又好像是她强迫自己在观众面前成熟起来,用一副高深莫测的神色望着你。
好在后来她变成了《只要在一起》里的卡米尔,那个短发的爱画画的巴黎女孩子。
爱情对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她在寻求怎样能更坚实活在这片土地上。
塔图的成长是看得见的,依然是善良暖人心的女孩子,但脸上已经退去Amelie身上想象的奇幻的aura,而是更加真实、自信、成熟的笑。
现在想想自己还真是有耐心,当时找《只要在一起》并不容易,只为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还有奥黛丽塔图。
现在是《一吻巴黎》。
一个失掉了心爱的丈夫的女性,先是自己怎么也走不出来,好不容易自己开始面对新生活时,别人又开始阻止她走出来,最后能争取到自己的第二次幸福,着实不易。
直到她神色安详,在雨中和一点也不帅的男主角去探访她亲爱的前夫的墓,那一刻我看到了时间在这个角色和在塔图自己身上雕刻下的美丽。
看见她穿着职业套装,自信满满从洒满阳光的走廊走过来,继Amelie以后,我又一次心动了。
她回不去少女时代,也可能再也不适合Amelie那样的角色,但为何要回去呢?
比起永远惊艳的女人,一个成长着的女人也是美的。
十年当然会让一个女人老去,但23岁和33岁的塔图都很美丽。
初初获得甜蜜爱情的塔图和失去爱人又重新获得爱人的塔图之间记录下的一段时光,是她的十年,是我的四年。
四年后,我还爱她,这个带我进入法国电影世界的法国女子。
而电影本身,相比之下就没什么了。
对于女主来说,前段的爱情是灿烂和激动人心的,但却瞬间崩塌,像个美丽的泡沫,让她陷入压抑和痛苦中,籍予工作、与他人约会也无法让她摆脱出来。
一天,她拉开办公室抽屉看到亡夫给她的“钥匙扣戒指”,这让她又回到那激动而美好的回忆中。
恰逢这时进来一个男人,无论他是谁(也可能就是因为是个不起眼的下属)让她想用同样的一吻重温往日美好。
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马克斯的这种没有存在感,让她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甚至马上忘却的去做了这件事,而这一吻却让他们因此结缘。
本来只因感到抱歉而同意跟马克斯共进一次晚餐,但从马克斯简单幽默善解人意的性格却让她得到了长久以来久违的放松与温馨,她的心就此开始悄悄的融化,美女与野兽般的爱情因此被开启。。
马克斯的角色选得很好,十分土的一秃头大叔,没有魅力也没有事业,甚至办公室的很多同事都不认识他。
这才是让这段感情耐人琢磨的地方。
周围人都无法理解大美女的女主的选择,甚至是观众吧!
但仔细回味,马克斯与女主的相处是治愈系的,而且虽然这种男人外表不好看,但相处的舒适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马克斯越看越可爱,大大的肩和手,很有安全感,像只大熊,天真而幽默,对人有理有节,比如他们的第一次晚餐,马克斯拒绝了甜点,并说这是事先说好的,估计这点也让女主有了很好的印象。
另外,马克斯很细心,记住了女主提过父亲送的小熊糖果并留意到她提及时泛起的幸福微笑,也买给了她,给她的生活注入了快乐。
同时,马克斯虽平凡却很有自知之明,理性而又感性,敢于回吻美丽的上司,那股扭劲也让人喜爱,怪不得经历过岁月的外婆短短三十秒就能识出他是个好男人!
本片前段的爱情故事虽浪漫却司空见惯,后半段的爱情故事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拍的自然而耐人寻味。
人物的性格演绎得很到位,故事发展很合逻辑。
马克斯的内心变化表现得也很好,先是被吻后飘飘欲仙,然后知道是误会后低落而茫然,受电视上奥巴马的演讲感染获得斗志回吻美女上司,感觉自己堕入情网后的惶恐甚至直接逃跑了,认为这段关系不可能而与女主保持距离,因女主的回应又重新恢复自信,被其他人鄙视的眼光带来的自我否定,最后是来到女主故乡和家园时那句“我准备好了,来找我吧”。
后半段对马克斯内心的描绘多于女主,主观性和客观性镜头相互穿插,真实而有趣,也就让故事更合理。
继《天使爱美丽》之后,爱上了Audrey Tautou。
一直喜欢古灵精怪的女孩。
电影开头就被吸引了,33岁的塔图穿着深蓝呢大衣,有股英伦风,再看露出的纤细双腿,背影犹如少女,完全还是个女孩子,以及随便扎都好看的马尾,细长的脖颈,满满的法式优雅。
走进咖啡店的妮莉点杏汁恰好对上了法兰猜想,一场美好的爱恋就此开始。
太美好的东西,往往让人担心和害怕失去。
童话破灭后,少女般的妮莉成了失掉丈夫的女性,恰恰像23岁时的“爱美丽”过渡到33岁的“妮莉”,虽然不那么灵动但仍优雅美丽。
她太独特,与瑞典怪咖大叔的相恋,让我一开始并不懂,总得在之后才能明白电影在讲什么。
比起拥有美好的让人担心和害怕失去的人,缺憾美岂不比较令人轻松愉快,还时不时需要主动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
马克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要仔细品味他的简单美好的品质,经历过失去的妮莉才更懂得发现和珍惜。
影片中嵌入的法国日常生活,有法国电影一贯的优雅。
如同《情书》一般的清新。
首先被翻译成美味实在觉得很无语,其次男主角演绎的是来自瑞典的而不是瑞士。
言归正传,算是一部典型的值得回味法式温情片。
她就好比是一块甜而不腻的抹茶蛋糕。
緣份天注定。
濃密、天然卷曲黑髮的男人Francois在咖啡廳遇見隹人, 他思忖獨坐一角的美人點什麼飲料呢? 咖啡? 果汁? 還是其他飲品? 咖啡是最普遍的選擇, 要是她點了咖啡, 她是普通法國人, 不夠特別; 假如點了瓶裝果汁, 她是一個不熬夜, 不需要咖啡因提神的作息定時女人; 若果點了新鮮果汁, 她的品味與別不同, 最終她選了機率最小的飲品, Francois猜中了她的喜好, 他們一吻定情, 成為夫婦。
愛侶在草地談情, 天地忽悠轉變, 時節交接, 夏天愛火旺盛, 冬天構築家園, 不用交待山盟海誓, 亦不用交待單膝跪地奉上訂婚戒指的大路表達手法場景, 一幕簡單莊重的色彩轉換, 穿上白色結婚禮服的新人在飄雪的冬天行禮, 以靦腆微笑回應隱身賓客的歡呼, 新婚夫婦在來賓前還是未至於太過親熱, 法國電影比美國愛情電影少見激烈接吻鏡頭, 也沒有肉帛相見的激情場面, 片子剪接利落, 以一熱一冷時節對比, 說出起初交往時的火熱到踏進人生重要階段的慎重, 不見賓客舉杯祝賀, 送上祝福語是Francois和Nathalie不沉迷二人世界, 並且兼顧倫常禮節的大體。
親人希望Francois夫婦早日得子, 這是一個時常到家吃飯閒談的經常話題, 夫婦飯後奉上熱飲, 面子給足了, 親人是時候離開, 好叫新婚夫婦把握時間親熱, 誕下愛兒。
Nathalie躺在椅子投入讀小說, 沒有回應戴上耳塞預備出外跑步的Francois, 丈夫略為抱怨的視線是夫妻有遺憾的永別。
可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又或者是白日夢作祟, Nathalie吻了不可以, 不可能入辦公室談項目編號114的瑞典大漢, Markus始料未及, 他有自知之明: 相貌、職級攀不上麗人上司, 受不了突如其來的衝擊。
以平常人的普世觀, 頭頂見光的中年男人缺少了獅子雄霸草原求偶的野性魅力, 也是報紙落了一版生髮水根據委託某調查機構統計, 真實有待商榷吹噓大約七成女性傾慕濃密頭髮男士, 加上外國髮型師背書, 擺出深情款款凝視消費者的目光廣告, 果然豐厚是異性渴求的性指標。
Markus明顯在這方面失勢, 可幸大範圍覆蓋的棕色鬍子增加了不少男人味, 他喜歡在公司辦公室用廉價電腦揚聲器聆聽同Abba同時期的匿名樂隊; 穿上短褲下梯級的雙腿不自然的左右伸展異相, 這麼不起眼的低調男人是瑞典人, 歐洲國家為人所知的產品是傢俱, 品牌名稱是Ikea, 他有Ikea簡潔耐用特點, 外觀或許不令人眼前一亮, 但實際好用、不會過時。
有公德心的吸煙人士會在室外抽煙, Markus 在公司天台呼吸空氣, 不會抽香菸減壓。
他注重健康, 定時運動, 不是那種吸取尼古丁慢性摧毀身體的人, 天台是他對Nathalie討露心聲的地方。
他約了Nathalie到中國餐館點了異國風情菜式; 他同Nathalie看歌劇, 在法國, 要是男士邀請心儀對象欣賞歌劇是視對方為戀人。
一個女方主動的吻觸動了刻板漢子的心, Nathalie不撒賴, 應邀赴約, 可惜小心眼的鬍鬚大漢不願同事交頭接耳談論他們難以置信的地下情, 於是他做了十分愚蠢、發噱的事, 就是他尷尬的把頭顱側在一旁, 不敢對望Nathalie, 他沒有信心應付橫來的愛。
然而, Nathalie與下屬的接吻是延續其逝世丈夫的愛是爭取, 前夫的吻是主導的結合了今生短暫卻難以忘懷的愛; 遺孀以排山倒海工作填塞無盡的悲痛深淵, 她發現無效後模仿先夫做法, 吻了剛巧入辦公室談公事的下屬, 思念亡夫的吻潤澤了樸實暗啞的瑞典男人, 令不同部門同事上Markus辦公室閒聊, 亦令老闆疑惑為何大美人會對外表平凡的下屬暗生情愫?要完全瞭解美人心, Markus需要在Nathalie後花園玩捉迷藏, 這時畫面出現小女孩Nathalie同小男孩玩耍的景象。
Nathalie情深一片的看著Markus, 她要Markus明白她的愛不是打發時間, 情創療傷, 而是要情人深刻體驗她的一切, 包括親人、成長家庭背景, 更重要的是她視移民為地道的法國人是填補前夫離世的寂寞鴻溝。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2月25日
导演是个诗人,简化了所有他认为不必要的过场,大量跳跃式的叙述,和意识流的情节设置,让他想讲的重点突出了很多。
因为他想讲的本来也是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一点点有趣,一点点心动,一点点想念……或者,所谓爱情,就是心里有了很多个细微的晃动吧。
这些细微,晃动了对爱情的绝望,晃动了隔绝世界的堡垒,晃动了辽远而萧瑟的枯寂。
也正在因为这些晃动,让一个人悄然侵入另一个人的生命。
以前没有你,不觉得缺残。
现在没了你,我已无法完善。
啊,爱情真可怕。
所以当马克意识到这个可怕的东西,正在艾菲尔铁塔下环视他时,吓得掉头就走:“这太荒谬了!
我可能会爱上你。
”“微妙爱情”比“一吻巴黎”到位多了。
被最后一组天堂花园的场景惊艳到。
记得几句台词。
老板:吃瑞典薄饼吗?
马克:不,谢谢,我就是为了逃避这个才离开瑞典。
老板:你很有趣。
老板:爱上她是种什么感觉?
马克:就是会努力让自己变成更好。
老板:啊,你还是个诗人。
马克:谢谢你请我饮酒。
老板:啊,他还彬彬有礼。
最后那里,马克的心里独白:我在这里追寻妮莉的成长足迹,一直走到她内心深处,我就在这里等着她来找到我。
好像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但好像又被打动了。
或许这正是导演追求的效果,不惊艳,不用力,不呛人,不怎么深刻。
只是轻轻地扫着琴弦,像一阵风,裹着故事,就这么轻轻吹过了。
奥黛莉是个很奇怪的演员,有些角度美到出奇,有些角度,又平淡得像个不太好看的邻居。
另外,女主敢不敢再任性一点?
男主敢不敢再不好看一点?
至少,哎……2016.7.10
上周观看奥黛丽塔图 仅仅这个名字就足以令整部影片文艺浪漫而充满了捉摸不透的气息两段爱情都是以一个冲动的吻开始奥黛丽塔图 率真可爱古灵精怪 笨拙的瑞典男人纯朴不乏幽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彼此靠近法国电影就是这么美好 浪漫 每个镜头都透出文艺气息影片结尾 奶奶的花园他永远在她心里而我 只需最深处那一席之地不被朋友喜欢 不被追求者喜欢 就是这样的组合纯真可爱她 放下身段他 付诸努力她 无视差异这段爱情 无关世俗虽然也许我们更想看到的是那个法国帅哥和奥黛丽塔图间的美丽爱情
现实中真的会有这样的故事上演吗,在世俗看来两人无论从外形到工作都不太匹配,女强男弱,女主人公的上司恐怕是最郁闷的吧,有钱有颜,可是女主人公偏偏出人意料的喜欢上一个秃头大叔。
也许是因为大叔更幽默,而身为长期丧偶之苦的娜塔莉生活最缺的就是轻松自在,她更懂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没选高富帅的上司,而是忠于内心。
想想也是人活一世,鞋子合不合脚很重要,只有自己最清楚,外人所期待的王子公主般相配一生,也只是他人一时的感受,可是能不能过好这一生,能否让自己内心真正轻松快乐,谁也不会对此负责,唯有你自己。
俗话说得好,你自己没目标,只能让别人牵着走,跟随者别人的脚步。
人活一世,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时间上的感知,只有自己内心那把杆秤来衡量。
如叔本华说过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如何摆脱痛苦和无聊,如何平衡之间的关系, 人生就是摆荡在痛苦与无聊间,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少痛苦,而非寻求幸福,让自己过得心安快活才是头等大事。
想想娜塔莉执着于已逝的前夫,尤其是在影片的末尾部分,求而不得的上司,说了一句让她忠于自己的前夫,令她顿时心乱崩溃,赶紧逃离眼前的环境,后来她也战胜了自我,带着大叔走了一遭曾经的住处,与旧时的自己告别,和新的自己和平共处。
佛陀说过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确人就应该放过自己,活在当下,过往不纠。
如同叔本华提到的 人和动物之所以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情形首先是因为人想到了不在眼前的和将来的事情——这样,经过思维的作用,所有一切都被增强了效果;也就是说,由于人有了思维,忧虑、恐惧和希望也就真正出现了。
这些忧虑、恐惧和希望对人的折磨更甚于此刻现实的苦、乐,但动物所感受的苦、乐则只是局限于此刻的现实。
也就是说,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浓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
对于动物来说,现时的痛苦也就始终是现时的痛苦,哪怕这种痛苦无数次的反复出现,它也永远只是现时的痛苦,跟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没有两样,这一现时的痛苦也不会累积起来。
所以,动物享有那种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和心平气和。
有时候我们活得还不如动物,慧极必伤,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会平衡,学会清理一切思想垃圾,难得糊涂,很多事情往往不需要想得那么清楚,问得那么详细,非得知道一个所谓的答案。
跟随内心,心安事隆。。
换个世俗一点的话题,法式优雅还是值得借鉴学习,羡慕法国女人的优雅自我,总是特立独行游刃有余的处理一切,那种坚定自信的小眼神不是一时半会装出来的,那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自信与满足。
前阶段还是看了不少关于法式生活法国女人之优雅的读物,尤其佩服。
中国人千百年的儒家文化,礼仪之邦,往往和法式文化背道而驰,况且中国人口之众多,再加之改革开放也就这三十出头年,我们这代才是真正小康起来,父母那辈60年代的大背景下,他们对我们从小的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尊重知识一点点耳于目染流淌进我们的血液中,想要法式优雅还是得刻意去训练学习。
Anyway,人生苦短,忠于内心,摆脱痛苦与无聊,过好这一生。。。
葬礼结束她拿着钥匙转动房门的时候。
打开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是通向未知路的彷徨与无限的孤独。
她坐在沙发上开始冷静自己。
影片里丑陋的大叔永远背着一个黑色的大书包,举止拘谨,生活压抑,办事畏畏缩缩,没自信,但是他细心,他会送娜丽塔随口提过的小熊糖,他坚韧,敢于面对陌生男人的挑衅,最重要的,他直接,怎么想就怎么说,就是这些简单的品质,反而显得特别的可贵。
影片的开头以女主角的背影开始,影片中无数个走路的片段,男女主角不知疲倦的走着,似乎路的另一头,就站着我们冥思苦想又始终不得的美好期许。
影片最后 娜丽塔脱掉鞋躺在外婆家的草地上,当她渐渐长大,美丽的巴黎不再是一个小女孩的乐园,而是一个充满幸福和疼痛的世界,她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对未来报以微笑。
一旦你在对方的眼里变得美丽,爱情就亮了。
生不同的階段,我們會找到藏在那裡的某個人,然後重新找到我們以為不會再出現的愛與幸福。
实在不懂这个中文标题的翻译。。。
不如叫“细腻”还比较贴切??
总之,虽然还没有正式上映,这里首映了这么一场啦AUDREY跟小说作者还有导演都出现了,本人实在是太小只了。。。
被人群完全淹没了的说……挤了半天也就勉强看到个后脑勺。。。
准备不够充分啊,清晰点的照片也没能拍到。。。
ORZ关于电影吧,虽然看简介觉得挺没劲的,不过实际上故事相当可爱爱情的开始是一个吻吗?
NATHALIE与FRANCOIS的邂逅整个FANTASIE了,他看到她,想着,如果那女孩点了杏汁我就要问她,她点了,他吻了,他们结婚了……是永远遇不到真爱比较痛苦呢,还是真爱刚遇到不久就消逝了比较痛苦?
FRANCOIS的故事告诉我们。。。
跑步的时候请远离车辆再听音乐……虽然好像很跳TONE,NATHALIE还是约他去看戏了,散场之后两人漫步塞纳河边,NATHALIE在MARCUS眼中让铁塔君都莫名闪亮亮了,于是,大叔喊到:不可以不可以,再看下去我要爱上你的,然后撒丫子就狂奔了……之后还偏着头怎么都不看她,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真是可爱到不行哦当然结局还是温馨又展望的啦总结来说算是温情治愈系的吧关于演员,奥黛丽桑不免看着老了,嘴角也是下垂了,但胜在很有风格&味道。
达米昂大叔太搞笑了,非典型地中海,憨憨的大个,有一幕他穿了个超短明蓝色小裤衩跑步,全场都给震惊了呀!
后来还有观众问导演哪儿给找的小裤衩……法国人追星氛围还是有的啦,大家把奥黛丽给团团围住猛拍照片什么的。。。
不过到底没天朝这么可怕的,人家直接从电影院后门就几个人这么在街上直接走了……虽然部分观众还不死心地小尾随了那么下。。。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在深夜大游行嘞。。。
12月下旬才会正式上映,不知道天朝有没有机会看到咯
凝视着奥黛丽塔图优美的后颈,怎能不跟着她走进这个故事呢。
这部影片有一种奇特的风味。
浪漫美丽的开篇,突然掉入悲剧的冰窟,又突兀地荒诞了一下,然而又不失自然地转入了喜剧氛围。
非常喜欢他俩第一次“约饭”后一起散步的桥段,氛围、音乐都令人为之动容,而当“瑞典人”对奥黛丽说“你知道吗?
我们现在的处境让我很煎熬,就像,一个小国要和美国攀关系一样” ,我忍不住拍案叫绝,看了剧情你就知道男主的比喻多么精妙,真能说服我如此“有趣”的人尽管其貌不扬,也完全有可能让奥黛丽塔图喜欢上他的。
(接着看)看完了!
(接着记)最后一幕,他俩在娜塔莉家乡奶奶的花园玩“捉迷藏”马库斯的旁白有多么动人:“在这里走着,我踏遍她的悲伤。
就在这里,在娜塔莉的内心深处,正是我的躲藏之地。
” 我特喵的都泪目了!
( 正如早前嫉恨马库斯的总经理咬牙切齿地骂他的那样“你特喵的还是个诗人!
”)真是一部超乎期望的爱情片啊!
豆瓣评分绝对是低估了。
无聊
莫名其妙
无厘头的剧情坑爹的男猪脚还有依旧天使般的天使
塔图爱挫男是个卖点,但电影没给出个好理由。拍得还特别闷。以及诡异的不合时宜的配乐。。。
爱吧,法国人说。
3.7
片一般。
音乐很好听。。。
少点儿惊喜的感觉
对男性观众来说这是一部励志片,对女性观众来说这是一部治愈片,对瑞典观众来说,这恐怕是一部颠覆帅哥国形象的搞笑片。
飞机刚好看完一部电影 法国人特有的浪漫
1.当看到娜塔莉与EX造小孩时床头关于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海报时心里默默地为EX祈祷 完了完了完了。。2.情节温吞地让人发指 让我以为自己在看台湾尼玛的小清新。。。。我已经不看小清新很久了。。。。
影碟拿到有好几年了,一直诟病画质就没有看,今天偶然一次拿出来当新片看看吧
四星全为奥黛丽的每一套衣服。摄影棒,故事无味
催眠电影
法国人都是中二病.
塔图怎么干瘪成这样了,这部片子为什么叫美味?以为是美食治愈片儿,结果除了巴黎的景色和开场没多久就挂了的男主没有任何看点。
怎样破碎的心都终会愈合的,只要始终有一颗宽厚的心陪伴着你
12-08-30-syd
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