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对很多“节奏太慢”,“晦涩难懂”的评论比较遗憾,但我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各有千秋,从侧面看也是有助于多元观众口味促使电影业蓬勃发展的。
就个人而言,无意冒犯相关影迷,但我对美国的枪战科幻片,超快带节奏的片子确实无(大)感,大多去电影院看的也是所谓的适合朋友聚会的爽片,XX第X部重磅回归。
很难说自己的观影口味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但我猜是从去了法国学习了一段时间有关。
和美国很不一样的风情。
美国印象里是金碧辉煌的证券交易所,健步如飞的高跟鞋飒飒地交织在华尔街。
法国呢,就慢许多了,不多加班一刻钟,也要去塞纳河边和朋友一杯咖啡聊到天黑黑,南法更是充满许多浪漫/慢的故事,有一些工程师教育背景的房东做起了airbnb,有法国人,也有中国移民去的同胞。
法国的生活很慢的,真的好慢,所以刚开始我不适应。
很多法国片子,我刚开始也看不懂,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在父母面前看,放肆的性的镜头,摇晃的镜头,色彩略显斑驳的调调,情节复杂,再带上个警匪片的特点:没有激烈的搏斗没有血海深仇,有时候一枪就崩了,前后三秒结束,确实没有美国大片爽。
但是看多了,加上能听懂一点法语,就能看出剧本里一些地方确实写得妙,一个例子就是vous(您) 和tu(你)的切换使用。
不恰当的类比:就像听相声能懂一些话外之音一样。
还是得慢慢品吧,要是哪个大老爷们儿不爱漫威不爱科幻片,反而只钟情法式浪漫/惊悚/文艺片儿,我估计会受不了。
最后附上一份我心水的法风电影片子:香水(原著也强推)/天使爱美丽/阿黛尔的生活/只有野兽/触不可及/爱在三部曲,以及这一部MR 73左轮枪。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警匪片来看,你会大失去所望,因为这不是一部警匪片,也不是一部硬汉片,这部电影的内核,在于“冲突”。
要抓住这部片子的内核,你需要观察两个细节:1.男主身边的都是老旧的东西。
2.所有现代的环境,都跟老旧的有极大的冲突。
电影一开始,我先注意到了个细节,公交车极度老旧。
从电影角度看,08年法国还不该有这么老的公共汽车。
影片里的是一辆塞特拉s140客车,60年代投产。
这个公司估计也不存在了,我在网上也找不到这个公司的信息。
接着男主出现,后拔出一把半自动手枪,这是一个现代要素,结果很明显,它被没收了。
后面的我也不仔细考究了,例如警局的不寻常破旧,看起来就像个旧工厂,关押杀人犯的古老监狱,男主的老爷车和他老婆住的破旧医院,变态杀人犯工作的旧城堡,到最后那把M73,甚至!
男主分别因为找猫和打架而两次进入的警车,都是21世纪前的东西。
那就是说,男主没有坐过和开过现代的车。
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明显,他就是要营造一个新老冲突。
男主上司开的跑车,第一个受害者的现代化别墅,女主生孩子的现代化医院,有冲突的,都是现代化21世纪的代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导演绝对不是要拍一部警匪动作片,也不是要拍悬疑片,这是一部有着深度内核的影片。
那这部影片最大的深意在哪里,我觉得从男主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导演要引诱的,就是冲突。
“你信上帝吗?
”-“我要杀了他。
”影片从一开始就积累冲突,尾声达到最高峰,想放狗追犯人,结果自己被咬死,犯人明明有罪却变无罪,男主的垃圾同事做苟且之事时却被男主杀掉,靠撒谎信教假释出来的杀人犯却在教堂里被杀,男主自杀的时候,女主的婴儿出世了,女主给他起个男主的名字。
对,这就是导演的基本线索,无需在意什么女主怀胎这么快就生了,什么杀人犯轻易打倒警察,你要在意这些,那跟在游戏里找真实感没什么区别。
这部片子最后致敬的是父母,也许父母,就是那个一直在旧时代,用尽自己一切方法,冲破冲突,做孩子们最后的防线,最后一刻,也就是那把在20世纪保护无数法国人的M73手枪。
当然,这部片子不是我一两句可以概括的,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思路,能有多一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优秀的法国电影,依旧是开篇的黑色的侧影,有点颓废,在酒精中麻醉自己,但,这就是一个英雄。
电影让所有的观影人都憋着口恶气,但它最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很显然,男主角没有象强大的政治体系妥协,哪管放弃他的在疗养院里奄奄一息的爱人,都要感谢他同事的那把MR73,也许这手枪就是正义的,也许他永远都不会从失去女儿的悲痛中走出,也许他的爱人和他的女儿发生事故的同时他正趴在他的女同事的身上,所以他矛盾了和她的感情,但他要是不在乎他的女同事,就不会有MR73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是他在乎的一个女人,影片的2个女人都对着他有着让他不感接受的感情,当他出来后,怀孕的女人让他留下,但他拒绝了,完美的男人是什么样子的?
很显然我们都看得比较清楚,我不得不佩服丹尼尔奥图尔演技的精湛,无论是强硬的《36总局》,还是《绘画还是作爱》,再到典型的文艺片,有他就可以平衡电影的瑕疵,为了追捕连环的奸杀案件的凶手,他失去了他的同事,他不会就这么妥协,尽管杀人犯有着强大的政治背景,最后他枪杀了年迈的老恶棍,老恶棍依旧是是那个杀人凶手,尽管他欺骗了低俗的法律,但他依旧是MR73的枪下鬼。
最后,依旧是这把MR73结束了他的妻子和他的生命,以及最后婴儿的出生,他的母亲破口而出了孩子的名字:路易!
我们的英雄!!
留下一分,也是给男主的演技。
其他。。。。。
OMG,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所有的榔头棒子都铆足了劲搞够了张力,最后却都光机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自我了结导演肯定喜欢我们目瞪口呆若木鸡的傻样儿!
真挺佩服法国人的,世界上只要还留存一个法国人——不拘年龄性别——“愤青”这个族群就还有延续下去的希望。
所以,好端端一个悲天悯人的文艺情怀,最后只让人看到一个可怜虫被碾碎。
开场没多久,枪掏出来了,威逼开公共汽车的司机载自己回家,我想这可能是很多乘客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而他是一名酒鬼警察。
我想,你不是吧?
在马赛,一名连续作案的变态杀手在一些富人别墅里强暴女子之后,将被害人殴打致死。
干探路易·施耐德奉命展开调查。
施耐德因女儿在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妻子也终身伤残而心力交瘁,他变成了酒鬼。
年轻女子茱丝蒂娜因25年前亲眼见到双亲被残酷杀害而难以克服过去的梦魇,而且她得知凶手即将被释放。
她因凶手将获释一事而与施耐德走到一起。
本片的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当过警察,他曾于2004年推出《金银匠滨河路36号》(36 QUAI DES ORFEVRES,司法警察局局址)。
《MR 73左轮枪》根据他1981年参与调查的一部真实案件改编,片名指的是马努兰厂(MANURHIN)1973年出厂的“巨蟒”357型左轮枪,法国宪警精锐部队都使用这种武器。
12岁以下不宜。
上来先说一句,这片子的导演真的不错,让人把整个故事看的很舒服,颜色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都是很花心思的,加上演员比较到位的表演,本片是部好片子。
MR73是把枪的名字,这把枪直到影片最后才低调登场,它的使命只有一个,在早已失去正义的警察部门里帮助男主角去伸张他眼中的正义!
本片很压抑,男主角很凄惨,最令人映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早已不抱希望...”,但是男主角还是爆发了,在与这个黑暗、肮脏的社会做斗争,最后快意恩仇的一霎那让人很想和他一样,发泄一下,发泄对自己身边这个世界的不满...想想真是不和谐啊...
这是一部警匪片吗?
有警察,也有变态虐杀犯,好像应该是。
但我觉得不是。
这是一部讲述绝望的电影。
Daniel Auteuil所扮演的警察路易在片头一出场就说:“上帝是狗屁,我迟早要把他干掉。
”于是我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绝望到底的电影。
作为警匪片,这部电影很水。
屡次犯下施虐奸杀罪行的马蒂亚斯很轻松地就被路易逮了出来;即将被释放的老变态苏伯拉的狡猾和残忍经过大半部电影的铺垫,出狱后还没来得及展示他的凶残,就被路易一枪爆头……如果这是一部警匪片,实在是很失败。
我几乎没有在电影里看到任何悬念:苏伯拉一出场我就知道他绝没有悔改;玛丽一出场我就知道他和路易之间有暧昧的纠葛;乔治一擦他那把MR73我就知道接下来路易会拿着这把左轮枪完成使命;茱斯蒂娜一生下那个孩子我就知道她会为他起名“路易”……不是我聪明,而是导演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要设置悬念。
他把力气都用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在生产绝望。
路易的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植物人妻子躺在医院里,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着更深的愧疚——在车祸前他和同事玛丽就有了婚外恋情。
路易不是那种施瓦辛格式的硬派好汉,也不是肖恩•康纳利式的优雅绅士,他是一个满怀歉疚,失去希望的中年人,头发凌乱,双眼无神,酗酒,他甚至一开场就醉醺醺地打劫了一辆公交车,第二天在拘留所醒来满身酒味尿味却记不得自己昨晚做了什么。
他被解除武装,调去投诉台上夜班。
由于他刻意的疏离,情人玛丽成了另一个同事科瓦尔斯基的玩物。
除了副手乔治,他没有朋友,被人排挤。
他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只有一个房间,挂满了血腥的杀人现场的照片。
他没有权力继续调查连续奸杀案,只好在业余时间独自追查,搞个人英雄主义。
二十五年前他抓的凶手苏伯拉眼看着将获假释;二十五年后的凶杀案他找出了凶手马蒂亚斯,却在抓捕过程中狼狈不堪,最终搭上副手和凶手两条性命。
马蒂亚斯是警方高层人物的儿子,案子被密封,证据被销毁,死掉的副手背上黑锅,他呢?
领退休金,走人。
他还想垂死挣扎,让玛丽帮忙一起去停尸房在罪犯尸体身上提取DNA作证,却被当场抓获。
这是一个再成功不过的失败男人。
在被沉重的负担压垮之前,他还有所剩不多的一点点力气想要抗争。
但是一个平凡人绝对不可能抗衡整个官僚体制,严阵以待的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定了他(对我们来说,理解这种冰冷体制的绝对力量实在太容易了)。
当苏伯拉在杀了一个狱友之后仍然获得了假释,将目光瞄向了二十五年前自己虐杀的那对夫妇的女儿时,路易终于放弃了向体制寻求正义的坚持,开始了他自己的杀戮之旅。
他用副手收藏的那把“太他妈的漂亮了”的MR73左轮枪的枪柄砸碎了科瓦尔斯基的脑袋;他在修道院面对那个虽然毫无疑问将要开始他的犯罪之旅但是毕竟还没有开始的苏伯拉,击穿了他的额头;他到医院杀死了自己的植物人妻子,然后饮弹自尽。
路易不是英雄,虽然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说他是。
他只是一个绝望的中年人,在绝望到了顶点之后,他爆发了,仅此而已。
路易带上副手去抓马蒂亚斯的时候,并没有通知自己的同事,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这个案子的负责人,他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光明正大的借口——“不能便宜了科瓦尔斯基”。
他最后杀了科瓦尔斯基,这个鸟警察确实是一个烂人,他上遍了城里所有的妓女,抢走了路易的情人和案子,还猪脑一般地放过了对苏伯拉的审查,但说一千道一万,他只是一个烂人,一个不合格的警察,这不是路易可以杀他的理由。
跟我们一贯自以为是的优雅、浪漫的法国人相依相随的,是从大革命时代就渗透在法国人血液里的暴戾,尽管他们也有无数崇高伟大的信仰和理念,但实施到最后,却总是驾轻就熟地使上断头台和绞刑架。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是彻底消灭它……路易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一个好人,也许曾经是,更不是一个英雄。
他只是一个终于被绝望的生命压垮了的男人,他想解脱,离开前要把一切能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做了,把能杀的人都杀光,无论是仇恨的还是深爱的。
一个站在绝望顶点的普通人。
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有和他一样的某一天。
路易是绝望世界里站得最高的一个人。
《MR73》里充斥着这样的绝望,并不只是一个人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
内务官问玛丽:“像你这样的女人,怎么会沦落到这个破地方来?
”她说:“我为什么会沦落到这里那是我的事。
”她不仅沦落到了这里,她在这里变得更加沦落。
她和路易之间有了莫可名状的关系,后来又成了科瓦尔斯基的禁脔,她虽然是上司,却似乎只是男下属们比拼的一件道具。
路易问:“为什么要跟那个垃圾在一起?
”她说:“因为像你一样,路易,我绝望了。
”乔治是路易唯一的一个朋友。
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副官。
路易说他“妻子瞧不起,孩子不喜欢,破房子连他自己的屁股都塞不下”,他回答:“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这样。
”这个头发已经花白的副手也许曾经年轻气盛,豪情万丈,但早就已经绝望了。
在他被路易说动想再去努力一把成为一个英雄的时候,他死了,被狗咬死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品尝过绝望的味道的。
他们为什么绝望?
因为不再年轻?
因为他们尝试过了所有可能,最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就像电影里浓浓的暗色,冰冷的阳光、暧昧的薄雾、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息的暴雨、潦草的眼神……我们的生活,也许就像玛丽形容路易的:“一个心力交瘁的男人被逼得走投无路。
”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和不死英雄,连开心果和幸运星都没有几个,那只是用来消遣的。
不是每一个错误都会有人来纠正,不是每一次灾难都会有人来解救,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世界算不上漆黑一片,却也绝没有灿烂阳光,我们生活在灰暗中,浓浓的雾色。
幸好还有一个茱斯蒂娜,和她的孩子。
她也许是唯一的一个,似乎战胜了绝望的女人。
茱斯蒂娜不是没有绝望过,但她仍然还有勇气。
也许是因为她还年轻。
年轻就不容易走到绝望的顶点,还能在其中寻出一些继续的力量。
像那个刚从女人子宫里被挖出来的肉红色、湿漉漉还连着脐带的小东西。
几分钟后他被擦拭干净,渐渐在母亲的乳房间沉睡。
他被母亲起名叫“路易”。
路易?
又一个叫路易的人。
他的面前还有未知的岁月要去经历……但愿顶点不再是绝望。
昨天看了MR73,最近几周连续看了几部法国电影,更多感受到的是法式的幽默,在他们视角下的现实,在现实中的侠义、冷血和轻松、阳光、美好的交织。
可MR73从开头扑面而来的是沉重、阴冷,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沉重更加沉重,阴冷愈发阴冷。
影片开头,路易坐在公车上响起的低沉男声算是整个片子里最中性的部分。
虽然中间有快进,但是在关了电视之后,这种沉重和阴冷还是挥之不去,路易最后吻了他的妻子,平静地自我了结的场景还是让我在沉寂和黑暗中落泪。
落泪和落泪不同,欢笑和欢笑也有差。
在压迫式的冰冷的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视角的选择,也有行动的权利,我倒不觉得最后的结局是如何地悲惨,现实是如此地无情。
更多是为了一个人,一个人在生活的不断压迫和打击中,不断坚忍地抗争,那很少很少的正面的人性好比黑暗中些微的光明,勇敢的人们还是会向着那光明行去,无论落实到什么行动,那一丝丝的光明正由我们为人的阳刚所点燃。
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了一地的火柴梗,路易留下了MR73,阳刚的MR73。
色调过于灰暗,画面过分血腥暴力,不适合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下观看。。
但就其内容来说,谁又能保证这就不是活生生的现实呢?
眼中的世界就像月球一样,我们有幸看到了(或者是选择看到了)它明亮的一面,但并不表示另外更为黑暗的一面就不存在。
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大致讲的就是在社会极度不公正的大背景下,个人不得不走向法律的对立面,“代替上帝和法律”去伸张正义。
虽然这部电影很恶心很暴力,但正如它毫不掩饰世间之恶一样,它把所有我们选择忽略的事实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十恶不赦的罪犯最终被傻逼警察释放、伸张正义的警察被杀人狂放狗咬死、杀人狂最终被发现是某领导的儿子所以不能公之于众。。
上帝或许可以在人们死后给出一个公证的宣判,但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里,凭什么那些恶人可以盖着布道士的幌子逍遥法外?
而理应在有生之年给所有人一个公正交代的暴力机关以及其后的“法律制度”在影片中连想象中的上帝都不如。
于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出现了,他的家庭支离破碎、经常酗酒、不按规矩办事。
正如对“恶”的揭示一样,影片对于这位“英雄”人物的刻画很写实,他的思想、他独处时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了画面中。
但当上帝和警察都无法提供正义的时候,最终让混蛋们毙命的只能是他——一个除了正义感之外一无所有的人。
从法国里昂开往地狱的列车上,来了一位天使。
他从车上拽下了一位逃票的姑娘。
告诉她,你怀孕了。
你想用自己下地狱的方式,为你母亲报仇,违反了本次列车的规定。
你抢了我的活。
《The Last Deadly Mission》
6个月后,同一班列车上,这位天使又来了。
他给车上,加了3张票。
一张给了变态的恶棍,一张给了脏警察的走狗,一张给了人渣中的魔鬼。
每天都有人间法律不能惩罚的罪恶,天使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对枪迷来说,MR73,是神枪,是1973年由法国马特拉防卫公司(Matra Defense)研制的宪兵型左轮手枪。
对影迷来说,《MR73》,是良知,是一名警察用自己下地狱的方式,主持公道的良知,是一位导演向自己前同事致敬的作品。
备注:1981年,相关的真实案件发生时,导演和编剧,23岁,菜鸟刑警一枚。
导演、编剧: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讲了一个悲观厌世的警察,替天行道的故事。
在世俗法律与阶级特权苟合的时代,天使不下地狱,上帝就真死了。
法国电影《MR 73》 (2008) The Last Deadly Mission https://www.iqiyi.com/v_19rrhuftx4.html
节奏太慢。。。
节。奏。太。慢。了。
最喜欢的是最后的字幕,献给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个女人。正如我喜欢通天塔里最后的字幕,献给我的孩子们。
一部真实到残酷的电影,通篇都是冷峻而阴暗的蓝色调
很阴郁的片子,搞得我一晚上没睡好觉。法国式行云流水般的镜头和剪辑给添了不少彩,故事一般,除了男主角其他演员也很一般。给60分吧
有的人看着有信仰,实际上在利用信仰伪装自己。复仇最后的结局就是自杀,结局有点悲惨。
帝国主义的月亮真没那么圆 帝国主义的政权也没那么清廉
从男主角到变态到法国警察,全都是傻逼中的战斗逼。
阴郁沉重,但恰到好处。演员大赞,每个都很到位啊!配乐也非常喜欢。
忘了
影片想塑造一个无助和彷徨的底层警察,顺便批判一下黑暗的体制,但拍的很不成功,情节混乱,故弄玄虚,25年前杀人犯和25年后杀人犯的线完全没连起来,男女主角的联系也无比牵强。男主角悲剧的造成是由于自己窝囊、无能,不能怪社会,即使杀人犯罪名成立,由于自己废物而导致抓捕失败、同事惨死,这结局就皆大欢喜了?
黑白和彩色交替,阴暗中用光奇美~
客车上看的。一睁眼就是脱衣舞女郎。
说实话 一般般~也或许是法国电影 情节一直那么慢吞吞
压抑得厉害。想改变的人又能怎样呢?
法国黑色犯罪电影。可是一门心思往压抑里靠,忽略了剧情本身的严密和合理。要知道悲剧能打动人的前提是认同感。如果由于情节的诸多漏洞而导致观众出戏,再悲惨的故事也无法产生共鸣。另外作为犯罪电影节奏太慢了。
有没有写法国有好警察的电影,嗯嗯??
1:48 高尔夫mk2敞篷版 别拿酒鬼不当干粮……片尾的释放很彻底 +1@私法制裁
我想有把左轮枪
其实这个电影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