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敬祈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千年善祷,Mr. Shi und der Gesang der Zikaden

主演:蒋锡礽,帕沙·D.林奇尼科夫,俞飞鸿,维达·汉弗莱马尼,梅根·艾尔伯图斯,韦斯·迪特里克,安吉拉·迪尔多夫·佩特罗,布莱恩·吉本斯,艾里克·霍伦鲍夫,理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波斯语,英语年份:2007

《千年敬祈》剧照

《千年敬祈》剧情介绍

千年敬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退休的火箭工程师史老先生(Henry O 饰)来到美国,看望阔别十二年之久的女儿宜兰(俞飞鸿 饰),经历了离婚的女儿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这让史老颇为纠结。白天女儿上班时,史老试图与年轻的美国邻居交谈,但语言与文化隔阂让史老只能停留在孤独的世界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史老与宜兰一直缺乏沟通,美国之行也并没能改善两人的关系,所幸史老结识了一位伊朗老妇,他们时常用生疏的英语交流,而老妇最近喜得孙子让史老两相对照之下黯然神伤。史老发现了宜兰与一位有家室的俄罗斯男子前景黯淡的交往,情急之下开口质问,才明白女儿不如意的感情生活与自己有莫大的关系…… 本片获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最佳男主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色圣诞节金钱伙伴黑吃黑第四季红色罪恶神鬼猎人:在结冰的路上蝎子王3:救赎之战毕业时刻歌之☆王子殿下真爱传说之星安村法医秦明之幸存者湖中女神福星盈门家庭经济学第一季我的同桌又上热搜了夏日之子鬼手传奇之听风瓶我很好,谢谢,我爱你冰雪战士好汉两个半第三季花落宫廷错流年无尽世界我的街区第一季马拉萨尼亚32号鬼宅致演奏风的你永远的0大反弹冤魂复仇我随身携带你为你而来雨夜哭

《千年敬祈》长篇影评

 1 ) 隐忍克制的爱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爱都是隐忍克制,强求大局忽略小我的。

跟随英语华人作家李翔云的作品来看的。

片子行云流水,仿佛小船在静静的湖面上划过,有过痕迹,却不留任何声响。

俞飞鸿和爸爸演员的演绎到位,自然,开始处女儿对于父亲来美国的介意和不情愿处理的细腻深刻,她知道父亲来这层亲情包袱对于独立生活多年的女主在所难免,但也不想太直接的和父亲表达,父亲偷看自己房间的东西也装作不知道,直到父亲刨根问题的介入自己的感情问题,她才爆发。

感情生活,这是女主最在意和敏感的底线,也是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在她眼中最刺痛的伤痕。

所有人都不会把父亲“出轨”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聊一聊,如此不雅之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比明显。

个人服从组织,或者说,个人只能服从组织,不可以有小我的意识和概念。

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和时代环境影响了以宜兰为代表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当她来到强调自我意志的西方社会,就从一定意义上脱离了捆绑。

再次接触父亲,仿佛再次和原来的世界相连,无声的抵抗和最终的触底爆发在所难免。

 2 ) 中文语境下的爱

学语言的才更加发现,语言可以是很废的东西。

当语言无法用来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却变成了被“坚定的理想”控制思想和行为的工具的时候——这种局限人感情的东西由其可恶。

YILIAN和她父亲组成的小家是沉默的。

而这沉默是一种压抑,无法表达的压抑,即使他们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

而在户外,MR SHI的语言又变得自由——和一个法国老太太彼此用蹩脚的英文交流,人放松了,情便真了,反而真的处出情分来了。

当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时候,思想和心灵就脱节了。

就变成了自己给自己编造故事的MR SHI————他无法允许自己曾经做过违反“理想”的事,于是要编造谎言给自己,给别人。

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压抑自己,压抑别人,去相信说谎的语言。

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错误语境,而是整个中国的整体语境——压抑,谎言,伪善。

于是,即使是亲情里,也混杂着太多的阴暗,控制,恐惧。

所以YILIAN离开了同语境中的KEMING,而选择了一个相对真实,但似乎又不会真实得过分的俄国人。

毕竟他也是保守的,如中国男人一样保守,虽然真实些。

所以,YILIAN其实从没有自由。

即使孤单了,她也仍旧压抑着自己,半夜一个人去电影院借电影的激动来体验遗失的感情。

最后一段MR SHI关于YILIAN男朋友的追问简直让我发疯。

如果我是YILIAN,估计不会态度那么好地自己喝冷水将冷笑话压抑自己,我会把事实说出来——拜托你想想自己做过什么好不好?

很想替所有压抑自己的人喊一句:ALL IS BULLSHIT,WHAT THE FUCK。

但是让这种阴云散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真心话,说出来。

就算不会立刻见效,但已经是黎明的开始了。

=================================最后,在中文语境传说中的“a thousand year of good prayer”才能换来的同床共枕——爱真的有那么难么?

还是因为我们都不敢对对方表达自己,只敢对上天祈求,才让一对恋人有机会相识相知,变成需要千年这么难,这么久的时间?

忘记那个看不到的上天吧,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就站在你对面的人——我想,祈祷千年,不如当下一言。

 3 ) 很好看

和《刮痧》一块看的。

对比之下,才能看出差距。

刮痧看哭了,多半是编剧和导演非得让你哭,情节故意设置一些感人片段再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让你不哭不行。

这部电影是时时刻刻从心里流泪,编剧和导演并非刻意。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电影没有表演的痕迹,就是生活中的场景。

刮痧中的戏剧冲突不常见,而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是生活中提炼出的。

刮痧中的主人公在美国呆了八年,坚信的是中国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骨子里信的还是中国的一套,所以影片讲的是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人的困惑是“{在中国行了几千年的东西在美国怎么就讲不通了呢”。

这部影片讲的是在美国呆了十二年的女儿已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的影响,要和非常传统非常东方的老父亲接触,相处几天。

父女俩的苦恼是“中国的语言没有教会人们怎么表达爱,一旦学会了另一种语言,便习惯使用另一种语言了。

”影片一开始,父女俩见面,说话很客气,明显关系不很亲密,一路上也无话可说,没有共同的话题。

接下来几天,情形依然如此。

老父亲不是很让人喜欢,有很多缺点,也因此才显得真实。

父亲以爱的名义关心女儿,用尽了他所能的所有方式,而在女儿那里,一切却是负担。

父女俩谈不到一块去,一块吃饭都很尴尬。

后来发展到女儿宁愿一个人呆着电影院也不愿和父亲共处一室。

老父亲只好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公园里一个语言不通的老太太听。

最后连这唯一的知音也去了养老院。

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可能一朝之间建立起。

长时间的隔阂,彼此之间有很多问题。

而且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同,不可能达成一致。

老父亲一直问女儿“你有什么问题,你说啊,我是你父亲。

”女儿很无奈。

很多事不是可以和父亲讨论,而且说也没用。

最后父亲返回中国。

貌似他这一次行程没什么效果,本来打算解决的问题也没解决,和女儿的关系也没更近一步。

不过,也有收获。

父女俩能够坐在海边一起吹吹风,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

 4 ) 深深的无可奈何

作为很喜欢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导演,不论是在《喜福会》,还是在《千年敬祈》,传统的中国家长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子女之间的沟通好像总是有些无可奈何外加淡淡的忧伤。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的:我生了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愿意看到你长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儿育女,好让我颐养天年。

可是啊,人总是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社会认为某条路是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这条路上不会出岔子,但这不等同于你犯了错误。

可是有部分中国家长总会叨叨着,情感绑架着,试图让你回到他们认为正常的人生轨迹上。

片子中的史先生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美国的他有着中国老年人惯常有的虚荣心,去哪儿都要炫耀自己是个火箭工程师;他对自己女儿离婚不满意,总是琢磨着女儿是不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会叨叨着自己想抱孙子,叨叨让女儿快点生孩子好过的幸福,甚至会眼含热泪给女儿打电话讲女儿出生时候给她取名的故事,讲她是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是,从女儿充泪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是脉脉温情,确是骨子里的无奈。

因为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那条鸿沟是慈父史先生留下的。

那是当年史先生外遇,接着夫妇沉默的故事,但是从来没人提及过。

我总是觉得,我们都在全力以赴避免过着父母那辈的生活,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和他们惊人的重合,包括我们选择的那位伴侣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宜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儿,所以她和父亲有一种略带疏离的关系,好多话都憋在心里不表达;而当她表达的时候,却又显得不伦不类:她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当她和俄国人谈恋爱的时候,却蹦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样的句子。

她的自相矛盾,不正是史先生身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父母与儿女,我们因为差异和相同对彼此又爱又恨;但是大多数“宜兰”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不会有实质性作用。

真的是无可奈何的关系啊............

 5 ) 无题

很平淡,很真,看完回想下,好像并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给人启发的台词或场景,看完后我也说不上来一个特别明确的主题,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讲述一个丧偶的父亲从中国来美国看望离婚的女儿,但是这部片应该给予我一些正面影响,里面讲述一些人的现状,观念,现实笼罩下的无奈,如果说我不快乐,我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所应当的理由,可是当你不快乐,就像打开坏循环的一个大门,会更加不快乐,做事更糟糕。

应该快乐些,不要让自己后悔。

爬上来总是比掉下去,难得多。

在我看来父亲还是很正能量的。

父亲跟谁都能聊两句,虽然也害了他,但是还挺值得学习的。

好片子 ,没有好人坏人,只是对生活有欲望的人。

 6 ) 石先生和蟋蟀的歌唱

这个奇怪的标题是电影德语版的片名,没有译出原片名中的“千年”,好像风马牛不相及。

看了电影后才揣测,可能是因为男主角在电影中提到蟋蟀有17年的寿命。

    开头父女在机场见面的场面让我想起平时在工作中接待国内来的代表团,握手、问好、寒暄、洗尘,不关痛痒,不动真情,但必须要说要做,因为是礼数,是义务。

这父女两之间为什么也是这样?

他们可是长久没有见面了。

生分、冷淡,象一杯隔夜的绿茶,不见温度。

    这一杯绿茶随着电影的逐渐深入,才慢慢回暖。

父亲天天做好吃的,女儿晚回家还等门,甚至等到公车站,等到学校的图书馆。

看到女儿和陌生男子回家,关切神情溢于言表。

  女儿把父亲在门上挂的中国结拿下来又挂上,给父亲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告诉父亲出门附近是个公园可以散步,听到父亲的火车驰过时红了眼圈。

    电影的最后提到了父亲与他的女同事之间的事造成全家的误会,使得女儿认为父亲和母亲间并不相爱。

这虽然解释了女儿和父亲见面时的淡如水,但这么一个在观众听来简单的故事造成几十年的家庭悲剧,稍牵强。

    石先生来美国前学了英语,随身总带小本子。

有些话要先说中文再蹦出英文。

与公园碰到的伊朗妇女的交谈是全片的亮点。

老妇有两个儿子在美国,工作体面生活无忧。

但大儿子一有了下一代,就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妇这时才对石先生说出自己其实还有个女儿,可惜在伊朗被杀害了。

她悲伤的眼泪似乎在说,如果自己的女儿活着,她决不会被送去养老院。

  这和石先生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形成呼应。

    另一个值得琢磨的情节是女儿对石先生说自己没有学会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到了美国才真正用一种对自己来说是外语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这个说法让我很吃惊。

但这或许是很多海外华人的现状。

    王颖导演原来是男性,这次看了介绍才知道。

 7 ) 用英语说我爱你

人真是处境的动物,不同处境的人很难沟通,比如我们和父母,几乎是在彼此误解中度过一辈子的,小时候我们仰望大人,青春期我们无视大人,而立后,我们迁就但并不理解老人。

恋人之间也是如此,经历不同,心理成熟度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为对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有不同的理解,误解因此产生并逐渐放大。

《千年敬祈》把这种处境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放在一起,把时间差异下处境不同造成的困境表达的更为彻底。

这部电影像一副大幅留白的水墨画一般,闲笔草草,大量留白等观众去补充,电影表达出冰山一角,海底的90%冰山,需要观众去想象。

从这个角度看,和《归来》一样,他只讲了A面(表面)的故事,而B面才是他想表达的,才是故事的核心,这种小说是高手才敢写能写,这种电影是高手才敢拍,且能拍好。

《千年敬祈》的B面是什么呢?

和《归来》一样,是那个疯狂的年代,那个青春热血为祖国的年代,Mr.Shi 是一个一心报效祖国的火箭工程师,为了国家他长期和妻女分居,为了工作保密,他甚少和妻女说话。

但他对妻女的爱在心里口难开。

(这一点在他提及病亡的妻子时那哀伤的眼神,以及女儿提及是否再找个老伴时他自然而然的果断:我这辈子就你妈一个人就能感到),他女儿上学时已经赴美,留在美国发展,结婚,离婚,他放心不下,来美国探望,想挽回一点年轻时没有尽到的父亲责任。

短短的几天,他们彼此沉默着,空气像结了冰,原来一家人的误解是那么难以破冰,电影最后的五分钟,终于一切真相大白。

父亲并不是个古板的人,相反他处处留心美国的一切,不断学习新东西,如果不是那非人的年代,他不会是现在的晚景,但女儿一直生活在过去巨大的阴影中不能自拔,不愿面对,内心对父亲充满了怨。

在父亲面前,她处处表现不自然,仿佛不是在自己家。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女儿如今的境况,和童年影响有关,直到现在她才明白,原来父亲并没有婚外情,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里的特别故事罢了,相反,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家庭,拒绝认罪,不能再做工程师,告别自己热爱的事业做了文员。

女儿得知这一真相,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关于语言与思想表达,电影里有个很好玩的对比: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中国老头和伊朗老太太各自说着几个有限的英语单词,连比带划,夹杂中文波斯语也交流的很好(老太太连最隐秘的伤心事都分享了),你说语言和表达,理解关系不大吧?

宜兰(俞飞鸿)只有用英语时才能畅所欲言,自如的表达自己。

这种矛盾是这部电影最迷人之处。

女儿赴美后想摆脱的,不仅仅是父亲,而是整个中国语境对她的压制:儿时邻居异样的目光,众人的闲言碎语,这是本片的B面内容,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年代的人言可畏,她如何迫不及待的离开了中国,但最终她嫁了自己的同学,可以想象,父亲口中『克明是个老实人』可以想见她的先生大概也是个典型的不太会表达爱意的中国人。

她决定再向前一步,离了婚。

原著小说里写,她先生觉得她话太少,怀疑她可以隐瞒什么,最后怀疑变成了事实,她和同事婚外情,并主动离婚。

她的新恋人并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俄国人,『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原著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可能为了观赏性改成俄国人,其实罗马尼亚人是更好的设定)而且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她们在异国,说着英语,扣开了彼此的心扉。

然而想到他有妻女在俄国,她又决然的拒绝了他的爱,还建议他努力把妻女接来美国--这种做法一点也不美国,但非常合乎她中国人的身份,又反射出她童年的阴影。

整个电影最见功力之处是对于氛围的营造,每次父女相处,你能感觉到,无论是晴天阴天,空气里像结了冰,充满着尴尬的气氛,每个人一张嘴就小心翼翼,女儿和父亲一起时,穿的非常保守,什么也不愿提不愿讲,满桌的美味佳肴,她却难以下咽,一开始还会打电话告诉父亲不回来吃饭,后来索性连电话也不打了,只在深夜时打给电话留言机。

空气仿佛要结冰的晚餐时间这种尴尬气氛像从内部加压,越加越大,终于爆发--这也是中国人家人之间的典型沟通方式,平时什么都不说,暗示,意会,误解。

一沟通就是爆发式的。

所幸最后争吵式的沟通后,父女冰释前嫌,互相理解了彼此,老头坐上火车去游美国,女儿也面带笑容迎接她的新生--这是第一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她的笑。

影改编自李翊云同名短篇小说,但电影把整个小说的基调都改掉了,原著小说主要想说的是父女之间,两代之间,过去和现在的种种。

语言是一方面,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文化压抑。

而且小说结尾是令人伤感的,老父不得不带着遗憾和不解离开美国。

电影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父女感情破冰,原来以前的隔阂都是误解造成的。

这部小说在国际上广受赞誉,我想是因为她选了一个普世的角度:语言可以给人第二生命,第二性格(或者潜在的没有表达出来的性格)。

哈金曾经多次表达过他后悔选择了英语写作。

因为在西方正典的背景里找到自己的起点花太多时间了。

而李翊云则相反,她没有用中文写过任何文学作品,她在英语里找到了舒服的感觉,从零开始表达,不去西方文化里找起点。

作为美籍港裔导演,王颖还顺手『黑』了一下美国。

老头刚来时在飞机上和人谈笑风生,美国女旅客下了飞机还上来打招呼,老头说美国人真热情,真好。

女儿冷冰冰的说,你现在就下结论太早。

后来老头和伊朗老太太聊天,老太太说自己大儿子在美国做医生,赚很多钱,住大房子开跑车。

老太太还向老头提起自己的女儿在伊朗,在政治冲突事件中被打死--这是她最伤心的往事。

她用破碎的英语说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美国很好。

她很快要抱孙子了。

老头说,那很好啊,那很好啊 。

过了几天,老太太不见了,她的朋友特意来跟老头说,她儿子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老头问她不是帮带孙子吗?

女人说,不用了,她儿媳妇全职照顾孩子,不需要她帮手了。

镜头里留下老头若有所思的脸:为什么机场的陌生人对陌生人这么热情,但却不能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

《千年敬祈》 其实是个中文翻译成英文又翻译回来的病句。

小说里,这句话是Mr.Shi 说给伊朗老太太听的,他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和人的相遇靠缘分,我现在每天做的也是修行,希望我女儿有天能明白我的苦心。

电影里,宜兰对她的俄罗斯情人说了原样的话,他问:那我们的修行呢? 她说,还没到那一层吧。

(原著 李翊云 短篇小说集)

 8 ) Somewhere in Between 如何在单一文化里安营扎寨?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大学时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时常会想,也许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不会完完全全得在一个文化里安营扎寨,做一个多种文化/语言间穿梭的时空旅者,岂不也好?

 9 ) Something about language and family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10 ) 【阿毛有话说——影视圈】为爱祈祷

某天清晨,我醒过来,然后在光辉烈烈的日光照耀下祷告。

等我再睁开眼睛的时候,被一种强大的爱所震撼了。

让我想起《圣经·约伯记》里的一句话:“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托着我,为我预备了我所需用的一切,甚至在我还不知道的时候。

然后,他就一直陪在我的身边,默然爱我。

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自己再也不是孤单的人。

我以很期待的心情开始看这部《千年敬祈》,看完以后,心里平安,心里感恩。

我想,如果不是我先感受到了那股强大的爱,并活在这爱的当中,那么我看这部影片的心情,将是十分复杂和阴郁的。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家庭当中表现得尤为真切。

但所缺失的,却是爱的语言。

这就是移居美国十二年的黎兰对她爸爸说:“我不知道用中文该怎么说,因为我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从来都没有教过我如何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当我学会了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这种表达才会容易一些。

”所以,黎兰和她父亲之间的话,少的可怜。

他们虽然有相同的语言,但却不知该如何交流。

然而,她的父亲,这个根本不懂英文的人,却可以坐在公园里,和一个同样不懂英文的西班牙老人交流知心的感受,彼此安慰,彼此关怀。

真正的交流,岂是在乎语言呢?

我一直很羡慕口才好的人,尤其在我刚开始传福音的时候,我喜欢讲论基督教,喜欢告诉别人我所领受的福音到底是什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可能根本不在乎对方有没有在听,而我不停地讲,也只是为了把心中所知道的告诉对方。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开火不停,只等对方举手投降。

就像黎兰的爸爸质问她的感情世界时,所用的语气一样。

可是,黎兰的回答却是:“你越是逼我,我越是不想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只是在我对待别人的时候,就常常忘记。

黎兰的爸爸和那位西班牙老人在公园里的场景很让我感动。

他们的母语都不是英语,却都只能用懂得很少的英语单词沟通。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很礼貌地打个招呼,但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很快的,黎兰的爸爸就讲到了过世的前妻,而那位西班牙老人也开始谈到了她死去的女儿。

之后,沟通居然变得流畅了起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在尽力地想要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以致于彼此聆听的时间就变长了,也更加用心了。

我觉得很有趣,两个老人之间的交流,比他们各自和家人的交流还要流畅,还要知心,不是因为他们的口才好,也不是因为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事实却恰恰相反。

只因他们都承认,若不仔细聆听,就真是一无所知了。

我想,这也就是关键所在。

在我经历一些灵程里的痛苦挣扎时,我发现,我所需要的也是被人聆听,而不是教导。

而后来,我发现若不仔细聆听,我真是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甚至我可能会先入为主的论断对方,以致于很快就结束了交流的过程。

黎兰的爸爸从到达美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找各样的话题想和女儿沟通,到了后来,他就只能说,你有什么就跟我说啊,你要告诉我啊。

可是,女儿却一直闭口不言。

因为她觉得,没有必要,她也不愿意。

如果我的心也是和黎兰一样,紧闭着不愿放开,那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我真实的想法,在不认识神之前,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安全的方法,可以保护自己。

直到神的爱浇灌在我心里,不在乎人的言语,也不在乎人的作为,只有我自己情愿,慢慢敞开。

“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

”(歌2:7)后来,我发觉,仔细去聆听是个很有意思的经历,因为我开始真正地对身边的人感兴趣,我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这一个单纯的想法。

而我也发现,他们也真是需要能够聆听的朋友,他们需要有人倾诉。

从那时候开始,我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也愿意把自己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讲述人生。

刚开始,需要慢慢习惯,我在适应着调整自己,不再做一个讲论者,而是静下心来做一个聆听者。

但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甚至有时候当对方陷在某种情绪中,不发一言的时候,我也不再像原先那样,急于打破这种尴尬的情景,而是同样默默无声,等候对方继续开口。

总之,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种陪伴,就像我的神,默然爱我一样。

也是在这种时候,我才发现,我的神有多么地爱我,因为他始终在用无尽的忍耐和包容,陪伴着我,等候着我,从不离弃。

在影片结尾,黎兰和她的爸爸在公园里静坐的画面,是最美的。

他们相视而笑,然后就看看湖水。

破天荒的,黎兰第一次开口和爸爸讲话,也是在这个时候。

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也不是那种急于结束的,就是很自然的,问问他的需要。

中国人内里的含蓄是种很优雅的内伤,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但却是隐藏时间最久,也最令人伤心的冷漠。

因为这让一切都看起来很“律法主义”,符合传统,但却少了最重要的脉脉温情。

父母对于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就像影片中一个美国人所说的,除了担忧,就只能是希望。

而我能作的,也就是聆听他们的内心,然后尽我所能的去爱。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感恩的原因,因为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并且我相信将会体会得更深。

这不是一种纯粹的屈服,也不是一种被迫的顺命,而是甘心乐意地回应,很踏实。

我曾经渴望从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找寻到这样的爱,但结果我发现,只有我先拥有了这种爱,我才能真正享受亲情、爱情和友情。

《圣经》上说,神就是爱。

然后,我靠着他,去经历他为我创造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黎兰说:“It takes 300 years of prayers to cross the river in a boat with someone. It takes 3000 years of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 with someone.”(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我想,若非我的主向神祷告,无论多少年,我也不可能和爱我的人以及我爱的人彼此相爱。

《千年敬祈》短评

王颖也是直男癌,以后看到他的片子要躲。女儿不该原谅父亲。这类跨洋亲子关系片子都拍蛮差的,《推手》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李安更会讲故事。王颖李安都是在美待了很多年的华人,拍出来的在美华人的心理和状态却如此不现实,呵呵。

6分钟前
  • 铎奇
  • 较差

开头有些闷,但熟悉李翊云手笔,就知道后面肯定隐藏着一个关于回忆与伤痛的故事。王颖处理得也算节制舒缓。俞飞鸿,真漂亮啊!

7分钟前
  • 一切归零
  • 推荐

俞飞鸿的表演有点墨迹和程式化,区亨利倒是演得很好。这种很简单的文化及家庭双重为难症,还基本是靠演技来说话。

11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还行

要是世上的人都是先做祖父母,然后再做父母,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13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这部电影里俞的表演已经接近“无”的自然状态,是很成熟的表演了,把“演”的形式感再降到几近真实就真的可以看到“无我”又准确的表演了。

16分钟前
  • Phyllis-哲
  • 力荐

父女的表演都很好,那种亲人之间克制的不耐烦、成年子女与父母的“不熟”呈现的非常自然,俞飞鸿演技可以的。但剧情本身,中段有点冗长,结尾有一波三折的狗血,父亲有“外遇”这个非常画蛇添足,但是里面俞飞鸿讲说自己不会用母语中文表达感情,因为从未被“训练”过,这点怕是李翊云的夫子自道。

21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安静,但还不够深刻

22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推荐

这哪里是吃饭啊,是尴尬盛宴啊!曾经空缺的爱难以弥补,前嫌恐怕总难冰释,重新学起的爱的沟通,在有限的人生里,还能管用吗?俞飞鸿演的真好啊。

24分钟前
  • 午睡猪
  • 推荐

特喜欢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家庭电影,一直以为老爷子是詹姆斯洪。。。

29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万古磐石为我开

30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導演竟然是缪骞人的老公...這電影讓我想起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呢...

33分钟前
  • l.m.
  • 还行

前60分钟只为了后15分钟的故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翻译得可真好啊,越想越有感觉:It took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35分钟前
  • away
  • 还行

王颖和李安的共同点在于:都关注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对待感情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父女两辈人之间的代沟。不同的地方在于,王颖的电影比李安更少戏剧性,拍得也更节制。

3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舒服,也很感人,“我们一直在说话,为何缺乏交流”?同意里面那段关于外语的阐述,确实用中文的时候我们倾向内敛和迂回。。俞飞鸿好美!(补课补到这份上了,还有一晚上的时间,好好整理~)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接送的情感。

45分钟前
  • nitom
  • 还行

片子看的断断续续,也许是王颖这次采用了有别于以往的白描技法,也许是整场戏过于温吞。嘈杂的背景声,像是刻意制作出的未经处理过的白噪音,为了模拟还原生活的真实感,却一步一步走向了失真的歧途。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当王颖借宜兰之口说出这句话时,我后知后觉地好似自己把握住了什么,等到父亲无力的辩驳完毕,我才发现手里空空如也。我只是有一点感慨,那个被送进养老院的伊朗老太太,像极了天下父母的命运。

50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较差

就像 CCTV6 出品的电视电影。。。

51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华人拍片少有这么舒畅的

54分钟前
  • amadeus
  • 推荐

偶然在图书馆的发现的电影. 知道是那种安静略带压抑的故事. 还是看了. 电影是说中文的, 英文字幕. 很感动. 电影里的老父亲, 想跟女儿交流, 想照顾女儿, 可女儿却不领情. 他们俩相处最多的镜头是在晚饭时, 女儿对父亲的敷衍,冷淡. 看了好心痛. 好想爸妈. 要过年了.

57分钟前
  • Hui
  • 推荐

简直太能共情。好典型的中国关系和老中爹,年轻时寡语少恩,老年晚景凄凉,无法亲近儿女。自己呢还重男轻女,希望多子多福。永远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然后把职业的失意当作疏远家庭的借口(女人怎么没这种借口呢?)对他们来说,沟通就是不断地教育和教训,没有真情流露,更无法承托儿女的情感需求。老头本质的厌女,决定了他无法和女儿交流。而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封闭和zz立场的固化,也决定了他难以在美国生存

60分钟前
  • esoteric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