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至极的日本人。
总觉得自己的爱就是爱,就是美好,杀人之行还用别人的血与泪来作他们悲情之爱的背景,被零式炸死的美国年轻人就没他们的爱人和家人?!
这是日本人惯使的暧昧模糊+涂抹混淆的手法,“充满爱的别无选择”,在对几千万(光二战,中国军民抗日伤亡就有3500万,南京大屠杀那30万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啊)的他族人的屠戮事实面前——是显得何等可笑!“在广岛和长崎,我只看到两家私人的、小规模的博物馆讲述着日本二战侵略史。
作为一名经历过战争黑暗的老兵,这太让我惊讶了。
战争的残酷在日本被掩盖了,造成了现代日本青年对本国侵略史的无知。
被原子弹轰炸的原委竟是如今日本青年不了解的历史,这不是很讽刺吗?
”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2014年2月16日在华盛顿介绍其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并接受新华国际记者的专访时说。
事实说明如果不是夹带洗白意义的,在他们目前的社会,根本生存不下来——这就是日本的民意。
带有原罪的“感动”依然是丑陋的,不是一句“无辜”就代表拥有被赞美的资格。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内容都有作者鲜明的立场,任何人也不可能以自己单一的个体生存于世,都需要以家庭、社会、国家的身份立足,硬要抛弃身为中国人的立场和民族感情,在这么敏感、挑动民族情绪的影片前,我看到有人罔顾它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社会背景,只谈个人的客观、感动和细腻严谨的学术精神,跟随作者模糊战争事实的动机起舞,只会让人觉得叹息——同为国人,家门不幸。
日本人所谓的和平永远都是站在自己是受害者的角度上,经典代表作——《萤火虫之墓》、《永远的零》。
没有正确的史观却一味强调自己是战争受害者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很可笑的。
像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在历史问题上将右派的作为上升到政府行为——外祖父是二战甲级战犯的人能当首相;掌控媒体喉舌的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之一竟然是那个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永远的零》的作者——百田尚树,等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所作所为也别怪别人戴有色眼镜看待它。
日本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电影《永远的零》观后感(电影时长140分钟)作者:白爷正文:看了一半不到,明白了,日本鬼子拍这个《永远的0》,寓意很深,一面告诉日本新一代鬼子,未来战争要巧妙应对和凶狠依旧,另一面美化着侵略,把这种观念灌输给中国等(文化侵略、洗脑)。
为什么选择特攻(自杀式袭击)?
电影缓慢地灌输着……不能为了别的鬼子送死(牺牲)而自己存活,该怎么做呢?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终于要开始解释了: ……“那时的日本,会是个怎样的国家呢?
”。
呵呵,一个菜丫楠(我高中喜欢的女生,后来去了东京生活)会去淘金的国家。
日本这个民族的习性,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归根结底还是令我菜迷恋的,嗯。
总结:这部日本帝国主义电影,歪曲(回避)侵略历史、打亲情牌、告诉观众为侵略而死的人的家眷会被各种照顾等等等等。
选择井上真央(1987.1.9,刚刚满30岁10来天),有2005、2007年风靡中国的《花样男子1,2》(日本版《流星花园》)等作品,中国人熟悉,更加方便灌输、助力侵略洗白。
最后:男主角鬼子的特攻飞机,终于呼应着影片的开头,经过亲情牌、日本现代社会强大等佐证后,并在日本昭和天皇已经宣布投降后,还是完成了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撞击美军舰艇编队等目标的帝国行动……………………虽然影片没有呈现撞击瞬间而是戛然而止并在体现片名后,慢切到浪漫的云海配以亲情牌的片尾曲,但傻逼都知道撞没撞上。
🏳️天皇投降了也要撞。
——这就是《永远的零》的侵略精神内核。
PS1: 有可能毁灭中国的还有日本A片,要知道30岁以下日本青年中居然有三分之一从未有过与异性交往的经验。
日本A片的真正用意是,最后发展到让中国青年人模仿自拍等,淫乱其心智。
日本A片其实是日本侵略的秘密使命。
原子弹的杀伤力只能影响一个地方,两三代人,而日本A片却可以让一个国家亡国灭种,这种软杀伤害人于无形啊。
PS2、井上真央也刚刚三十周岁了(2017.1.9),我也是了解她多年了,《晴空湛蓝》……………
最珍惜家庭的宮野,最終卻選擇放棄生命。
不過其實這也並不費解,他換了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讓更多生命意識到自己的可貴。
轉眼間離二戰已然過去80年,那一代在戰爭中成長的人們幾乎全部過世。
但是硝煙散盡,人類社會中的創傷依然存在著。
我們反對的並不是某一場戰爭,而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所有戰爭。
嗯,如果这片讲的是反战的话,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顺带提一下,反战电影《永远的0》的原作者,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3日在街头演讲中公开声称,不存在南京大哔!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故事切入角度选择得巧妙而暧昧。
双线结构的设置中,除了主要线索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宫部久藏(冈田准一饰)之外,还加入了60年后孙子探访战友还原祖辈经历的寻根故事。
两条线索穿插讲述,相互呼应,一方面拉近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普通日本人隐隐觉得“这事与我有关”,借此强挤观众眼泪;另一方面强调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让孙子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马饰)代表无知的日本年轻一代,用祖辈在战场上努力活下去的顽强事迹给他们上上课。
电影中的价值观被包装得十分精巧,避免了对集体罪恶和战争责任进行讨论,而是突出个体士兵的无奈、无辜,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的身份从战争参与者转变为受害者。
之后更进一步,描述他如何挣扎地找到了一个继续战斗的理由—— 珍惜生命,活着回去——以爱的名义。
“我的生死于战局无关轻重,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则是一切。
”宫部顶着胆小鬼和懦夫的骂名,也坚定信念要“活下去”,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属。
当年因此而免于一死的战友,对这位小队长心怀感激,躺在病榻上眼含热泪地向年轻人讲述这段故事——演到这里,感觉电影已经给观众准备好一盒纸巾,就等着你掉眼泪了。
正是这种巧妙和暧昧让《永远的0》有了票房大卖的可能性。
以“珍视生命”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主题立意,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更容易接受。
同时采取选择性遗忘策略,好像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应对电影上映后可能会发生的口水战,故意绕开了敏感地带,显得有些鸡贼。
时隔十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慨万千,不仅是我的电影阅历有了不同,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10年前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反战电影。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不同。
很多人都提到日本人是反战败而非反战的想法。
确实。
从日本大多数二战的相关的影视内容来看,表达对二战反思最多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家庭离散,吃不饱穿不暖,炮火轰炸,被上层当蝼蚁一样消耗,战后又被美军欺负等等之类都是受害者立场。
对中国人,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这种表达的观感太奇怪了。
你们这些不都是自找的吗?
日本人苦,中国人不更惨?
如果德国人拍的尽是这类电影,欧美舆论估计也是愤然难平。
说到底日本人在文艺作品中真正反思过自己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一部分日本人还是有的,比如nhk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不是日本主流作品和大众思想,大众是逃避这些反思)?
日本将东亚变成了怎么样的人间炼狱?
你们为何发动二战?
国家机器怎么将全国人绑上战场?
为何日本人陷入狂热?
大屠杀,人体实验下日本人的心态?
二战后右翼势力怎么死灰复燃,美国怎么影响日本,太多太多值得表达。
这些反思在主流文艺作品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些表达都太少了。
战争下都是受害者确实也是个角度,但在上面表达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自然会对日本人表达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内容反感。
看完电影,思考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习惯性的来到豆瓣看看评论,除了充斥着仇恨的言语,就是隔靴搔痒的赞美,很失望,打算自己写一次影评。
首先关于电影本身的定性,这是一部战争片,不是反战的战争片,仅仅是站在日本立场上的战争片,并不鼓励战争,也不反对战争。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性的贬低鼓励战争的作品,吹赞反战的作品,甚至认为好看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还去拼命寻找电影的细节佐证反战来满足自己。
看完电影后,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先说说这些,算是对电影细节的补充,让这部电影可以被人们(或者说是无知的人)理解的更加丰满。
从一战过后小编队作战已经是航空作战的标准形式。
二战比较标准的形式是双机小组,较有经验的编队飞行时在前,空战时主动调动战术,称为长机;较为菜鸟的称为僚机,主要起战术协同,护卫的作用并且在过程中学习。
日本采用比较特殊的3机编队,同时相比其他国家僚机在空战中更自由,不太使用紧随长机的战术。
一方面是日本缺乏无线电设备,通信基本靠机翼动作和手势沟通,导致飞行员之间联系困难;另一方面是日本尤其在太平洋战争早期对自己的飞行员训练水平十分有自信,而且也确实至少在39-41年日本海航的飞行员小时数都高得可怕,所以战术上更希望3架飞机去单杀,来获得更好的战绩.。
电影初期主角询问的战友都不是宫部的僚机,所以就有清一色认为他是懦夫的评论。
对于一切都需要手动控制的零式来说,飞机的油门桨距配平这些细节做得好就是会在爬升率,巡航性这些东西上要好那么一些。
所以就井崎说宫部“刚起飞就爬到云里去了”。
而且越是好的飞行员会越擅长利用自己战机的高度势能和动能,不会在空战中随便丢失高度和速度或者轻易陷入长时间缠斗,而是待机会合适俯冲一击脱离。
而且越是去缠斗的飞行员越容易陷入紧盯自己的对手而不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那么在他们看来宫部总是挂在高处(占位和找机会)和正在B或者Z( BZ,Boom & Zoom,一种空战战术,即找机会俯冲下来击毁敌机(boom),然后立即拉回高空待机(zoom,俩词都是象声词),需要耐心和经验,但十分有效 )就实在是太正常了。
二战的战斗机飞行员是很残酷的兵种,菜鸡互啄往往谁都打不到谁,老鸟打菜鸟不要太容易,老鸟又很难击落另一只老鸟,所以很容易两极分化。
二战日本就是典型的打到最后剩下几只超级王牌的老鸟和一大堆菜鸡。
而活到战后的大部分都是44年才刚上天的菜鸡,让他们理解宫部似乎也有点强人所难了。
返航迫降的小山 电影后面讲到了突袭瓜岛,注意看水上迫降后从飞机里脱出的小山的装备,日军二战几乎都没配备降落伞,而且作为海航也并没给飞行员配发防鲨剂和求生装备。
虽然二战时代的这些东西也不是特别管用,但是不配备也真的体现出了草菅人命的态度和整个日军高层在人力资源这件事情上的短视。
基友景浦 在攻略景浦中, 宫部蹬着舵侧滑,让飞机看起来飞直线实际在转弯,骗景浦打偏。
这个技巧是很有用的,尤其躲防空炮的时候,带着不确定方向的侧滑,让炮手错估提前量是基本。
后面宫部在不断训练自杀飞行员并且看着自己学生去送死的循环中逐渐彻底崩溃。
电影也用一次特攻任务向我们描述了特攻的疯狂,残酷。
景浦也从自己王牌飞行员的角度评价了特攻的愚蠢,“如果是九死一生的作战,我们必然欣然赴死去赢得胜利,但特攻是十死零生,成功本身意味着死亡。
” 历史上参与有组织特攻任务的飞行员的训练都是严重不足的,电影里每一位特攻学员所使用的突防方式都烂得可怕,甚至称不上是自杀“攻击”,仅仅是纯粹的自杀。
即使是从完成攻击任务的角度上讲,这些牺牲也是完全没意义的。
而参与护航的宫部和景浦,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彻底压倒宫部的,是他们即使连“护航”这个任务都不能算完成。
为了节省有经验的飞行员,日军从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之后就规定护航机往往在30-50公里之外就撤退或返航,加上日本战机性能开始变得甚至比中国拿到的军援战机都坑爹,导致大量飞机(包括正常执行任务的轰炸机)轻易被美军的舰载机外围防空圈击落。
宫部的三句台词,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作为执行护航任务的飞行员面对连续的这种任务的心情。
“护航机的任务就是保护特攻机啊” “即使自己成为盾牌也要保护他们啊” “可是…可是我却脱逃了
逃过一死的宫部 在宫部最后一次特攻前, 宫部听出了自己零式52型的发动机声音不对 ,他长舒一口气 (可以不用死了)。
但是此时他看到了同样要出征特攻的大石。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宫部当时心里所想,也许他看到了大石眼中比他自己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也许他只是想把这个活下去的可能性还给曾经舍命救了他的大石纯一郎,于是他就说了个理由,和大石换了飞机,并留下一封短戋把妻女托孤给大石照顾。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战争末期零式质量严重下降的讽刺,不仅换给大石的52型坏了,立誓至少这次要护航宫部到最后的基友的52型也坏了,宫部自己那架搞不好是1939年产的21型反而正常运转到了最后。
面对死亡一脸惆怅的大石 电影的最后,是宫部在众生相后进攻航母,和影片开头相呼应,结合来看就是标准的一套高速战斗机低空炸船动作。
超低空掠海突防,蹬着舵侧滑,以及座舱里几乎0高度的高度表 , 急跃升接大角度俯冲 ,这一套动作的难度极大,所需的反应力和高速下控制飞机的臂力要求极高(参考电影中因为臂力不够没掰动控制杆而坠机的宫部学生), 尽管在这样突防中水面舰艇的防空炮很难打到你,但是一旦被击中留给调整的时间几乎没有,更不要说跳伞了。
低空突破被击中后调整准备大角度俯冲的宫部
被击中后开始上爬 之后说一下故事原型,原型是“击沉”企业号的飞行员。
企业号象征着美国海军的战斗精神 , 有美国最优秀的指挥官,诞生了大批空战英豪。
而那个神风飞行员,是通过自杀撞毁战斗机电梯的方式,使企业号航母失去起降飞机的能力,变成运输船,达到逐出战场的目的。
企业号之后由于受伤太重,丧失起落功能回到美国本土修理,日本投降了还没修好,1956年10月2日从海军舰艇名册中除籍, 1958年7月1日以561333美元的价格出售解体。
从战果上看这与被击沉几乎一样,永远的0就是根据这位神秘的飞行员反推写成的。
电影内涵也很明显, 以宫部为主线,讲了继承了宫部精神的人们的故事。
接下来我要说说电影对我个人的启发。
宫部是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他无论死活都不能左右整个二战的胜负,他只是一颗螺丝钉,和其他人的差别也就是他是颗好用的螺丝钉。
但是他的眼界是十分出色的,或者说他是少数活得明白的人。
他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时代,他清楚这个时代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他清楚他在这个时代的个人定位和职责,他也清楚要保护住其他的螺丝钉(其实这也算入他的自我定位的职责中),他不仅想要自己这颗螺丝钉发挥出最大价值,他也想让他能影响到的尽可能多的螺丝钉们发挥出他们的价值。
具体来说,宫部清楚他们现在在打仗,需要取得胜利,而个人能做的就是完成任务,只有活下来完成任务才能把价值坚持发挥到战争最后。
宫部也清楚战争结束需要建设,他和他们这些有高级技能的螺丝钉们需要参与建设,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留名的有很多富豪(没留下名的就更多了),外国古代有名的就是罗马的克拉苏了。
看看现在的美国,富豪也很多,但目前来看这些活着的富豪中能在主流历史中留名的估计只有特朗普,比尔盖茨了。
当然,提起富豪是想和现在金钱为王的主流风气相联系。
想想几十年前还是和提高生产力相关的风气,时代变化真是迅速。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一辈子也将会从专门做一个工作变成被迫随着行业的兴起与衰亡从事两到三份职业。
认清自己的时代,认清有生之年中将来的时代,想明白在这两个时代下自己现在和未来该做什么,在发挥价值中享受人生的痛苦和快乐以及平淡,人类这个生物过的最好的一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
任何叫嚣战争的行为和言论都是反人类的。
任何好的战争电影也不会为战争雕龙画凤。
和平才是人类应该有追求……说一下电影本身:1.在空战电影里面应该前五,比《中途岛海战》要好,和《孟菲斯美女号》、《壮志凌云1》、《壮志凌云2》、《红男爵》同属空战电影天花板。
2.日本电影和动漫的分镜头功力非常厉害,可以看看进击的巨人和阿基米德之战作为参考。
3.电影里面出现的战事:珍珠岛偷袭战、中途岛海战、菲律宾克拉克空袭战、瓜达尔卡纳尔夺岛战、马里亚纳群岛射火鸡大战、冲绳岛战役,绝对让军事迷大饱眼福。
4.日本电影很喜欢用书信还有遗书来推进剧情,日本影视剧最最基本的套路之一。
5.里面还是很多对战争的反思。
6.但是电影最后冲神战役宫本久藏的神风特攻中对美国航母不顾一切的自杀式俯冲还是让人毛骨悚然……还是那句话: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哪个叫嚣战争的哪个上,别扯上热爱和平和生命的人。
以上
涉及到二战的敏感时代背景,加上因而安倍平添空穴来风的舆论批判,一星评价站到四分之一,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基本没有做战争评价,并不太涉及政治色彩的电影。
原著还没有看无从评判,但至少电影本身是这样的。
反而是平凡人的真爱相守,生离死别,反衬出战争的愚昧和残酷。
即使被所有人嘲笑指责为胆小鬼,在排山倒海的思想洗脑和蛮横残忍的命令中,他坚忍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抗到底,除了一句“要活着回去”无多余解释。
惜命不是因为怯懦,是因为有太想珍惜的人和要相守的承诺。
“为什么如此贪生怕死!
战场上不是说这种话的时候!
”-“你没有家人吗?
你死了不会有人为你悲痛欲绝吗?
一个人死掉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却势必将改变爱你的人的整个人生!
所以,无论如何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
”但这个拼尽全力,冒千夫所指也要保命为重的男人,最终却为了多保全一人,把最后一线生还机会让出。
“你是零战机最优秀的驾驶员,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 -“不,你们才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未来的日本需要你们。
”“如果战争结束后,你想要做什么?
”“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能到那一天就好了呢。
”“水的清凉,风的舒爽,活到今天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一切。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珍惜生命,却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将最后的生机,也把自己的承诺,托付给了一个他想要让之活到战后未来的年轻人。
多少将主人公的人格过于完美化,但他在战争期间唯一找到机会看望妻女的一幕,我实在未能对感动和泪水吝啬。
天刚微亮,离别在即,妻子背着小婴儿在他转身时又忍不住牵住他的衣角,他没有转身,但一字一句说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断了胳膊,少了腿,也一定会回来的。
即使在战争中死去,我也会再投生回来。
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
”那一句「例え死んでしまっても、生まれ変わって帰ってきますから。
」是生离死别中,人的脆弱与坚忍。
就为那一瞬间,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p.s. 即使有些情节转换时稍显仓促,或说教意味带来些许违和,但主角的情感细节处理深得我心。
最近觉得冈田准一这个深沉派的天蝎座男人再选择参与的作品,我会有点期待。
-追记:2014/02/04为演员演技去看的电影,对原著没有任何先入观的情况下,电影本身的情感线是感人的。
电影有电影的再创作,每个人被吸引和触动的部分不同。
战争不论战果都是残酷,都是反人类,凡人离逝于家人都是悲痛。
当事者若在军国主义洗脑下心甘情愿那是另一回事,不费我们一点同情。
电影里的主人公不过一个爱妻女的凡人,不愿战争,渴盼和平。
无关乎美化,是他的故事对历史争论起不到什么证实或证伪的作用而已。
原作者的一切立场未作考证也不做评价。
若说有影响力的批判是反战的宫崎骏也毫不留情骂过。
但原著在日本亚马逊的书评,批判派才多是像真正军国主义的言论,认为丑化和愚弄了当时军队的教官和上级指挥,对所谓他们的皇军不尊重。
此外就剩认为作者在历史上不下功夫,轻率照搬过多。
要骂还得注意自己立场,千万别看到差评就跟着去站队,那队里估计打得更厉害。
侵略是实,日本承认,忏悔和谨记是往后和平的前提。
但让一切战争相关的创作都得明言宣誓一句德意日侵略有罪才能ending,怕是只有文化大革命才能一次做到。
历史知识有个人差异,盼多些严谨有识之人尽力揭示和传播真实,各自亦不要被一言蔽之,至少自己去求索考证。
尽信书不如无书,更别指望靠一小时网络检索,全世界人民跑步进入真理殿堂。
一部作品,大概像一面带花纹的镜子,原作画上去的只是映出的一部分,你自己的影子也在里面,最后每个人看到终究不会一样。
2014/02/06当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带着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虔诚去看过了古典经济学著作,倒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教授。
美国日日叫嚣中国没有民主,大学奖学金也照样养着学究们研究马克思探讨社会主义。
谁知道谁安的什么心思。
谁知道作者和读者谁是好人,好人坏人又是不是一定对应善终恶果。
九把刀是写小说的还是切菜的还是做武器的,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
至于故事里那个人,听凭世人道,他也就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过了他设定的一生罢了。
--追记的后记……2014/02/07越来越不像一篇影评,不过不少人大概也不是想要看电影的观众。
嘛就走题吧~被不少人说无知,我倒很庆幸自己在“无知”状态下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各种被“批评教育”下观看舆论走势,和自己明明是对同一个故事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像是一个难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我觉得记住那个无先入观的感受是一笔财富。
看看给故事加背景设前提讨论其作为舆论工具的可能性,想起了东西方不同版本的灰姑娘解读,忽然也觉得更能理解明星为何炒作,政治家为何作秀,为什么会有启蒙运动也会有所谓文化大一统。
好像只有名字有点沾亲带故,还想起了“无知之幕”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一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取决于这个社会最糟糕境遇的人的福利水平,因为当你不知道自己将被放到这个社会的何种境况的时候,通常你会希望改善最差的可能性。
额?
难道这个联想真的只是因为“无知”么orzStay foolish,stay hungry .2014/02/09昨天看到了新闻上原作者在采访中否认南京大屠杀和美化二战,瞬间非常愤怒和反感,大概更能理解为什么很多留言措辞严厉。
我想我当时的感想跟很多人相差甚远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历史知识,而在于对我不知道原作背景和大的舆论环境。
我只知道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二战期间,但具体历史知识不是感想差异的关键。
不知道原作和舆论环境,单纯为一个期待的演员看了电影后,“看到战争期间一个个人和家庭的真情和艰难求生,日本人难道不会更加珍惜和平吗?
”就是我当时的直接感想。
但事实上看到媒体报道原作者的言论,或许看过原作的人本来就有一定了解,中国人愤怒的点,大概是不少偏右思想的日本人军国主义思想又被点燃的点。
看来我当时的想法的确是太一厢情愿了。
不过我把原来的好评也保存下来,还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因为很多前提和背景的环境不同而不同。
不是所有看这部片子感动过的人都是接受了“洗白”影响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对的,也有人和当时的我一样只是感动于家庭和人情的。
整体舆论的影响虽然让这种情况的概率看上去是少数,而了解背景和舆论环境对我们客观认识整个作品也是有必要,但从这样一点出发就上升到对他人民族意识的批判,以及从一个作品就评判一个民族的本质,总觉得还是太武断了些。
从哪讲起。
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
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
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
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
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
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
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
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
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
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
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
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
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
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
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
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
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
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
这是一部反战片。
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
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
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
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
”,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
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胡子拉碴,眼神涣散。
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
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
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永远的反战败(tui!)
第一遍看完不是滋味甚至有些愤恨,难以接受宫部主动赴死,我认为他就该活下来陪伴家人。但是第二遍看完,愤恨不值惋惜被敬佩与感动取代,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他把希望留给了大石。 片尾外公说“宫部并不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松乃和清子的生活被破坏”。当时的宫部已被负罪感缠绕,或者深受ptsd困扰,对未来已不报希望,即使他活着回家,也早已不是原先的那个宫部,原来的宫部已经死了。而大石描绘战后生活时所展现出的爱与希望,让宫部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大石,这样即使死了,他的精神也得以传承,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松乃和清子的陪伴。“活下来的人该做的,就是不要辜负那些死去的人,把故事继续下去”,“这才是从战争中幸存下来”,说的就是宫部这种超脱小情小爱的大爱吧。想到了这一点,对宫部真的是肃然起敬。
从片名就能感受到对二战皇军的敬意,最后那个标准神风自杀式俯冲,简直能把小日本的战斗欲给燃烧起来!说是反战,却总在体现皇军的勇猛;说是反战,却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像男主这样舍国家为小家的战士是多么英雄无比。明明军魂附体,但片子却拍得走心,也确实挺感人,捶胸为何我们拍不出! 3星推荐
我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我初看原著的感动,转眼已是13年年末。不多说什么了,原著和电影都是杰作。
哎呀我擦,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神风队招魂洗白片儿吗?充满了牵强附会的自我辩白,完全是在给二战老兵舔屁股啊。不过话说来,日本电影工业已死,不跪下来舔,估计也不可能立项投资这么大的电影吧……
还以为是《O的故事》的续集……故事、场面和阵容算新日片里出类拔萃的了,可基本上还是”我们日本人好惨啊“的老调调。真心反战的电影,还是要数《在飘扬的军旗下》。
雖然有一個反軍國主義的主角,導演也有試圖提出一些反思,但是也無法否認影片整體的確有為戰爭洗白的嫌疑。不過拋開具有爭議的部分,影片其實可圈可點,煽情方面是山崎貴的擅長,敘事和節奏都不錯,由點到面地呈現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不過空戰的部分則顯得有些寒酸。
一个矛盾甚至看着就很不真实的主人公,就是影片的着眼点,有新气象之感,可惜,前面为他人而活,最后是否为自己而死仍显得模糊。期望通过情感达成共鸣,在外人看来则有些煽情过度过犹不及之感。至于形式,几乎已成惯例,整体言软硬两方面,都比之前男人们的大和等好很多。
核心主旨其实很微妙,你说它反战了吧,但也没有很明确地反×××;你说它不反战吧,但又多少能体会到一些反战的意味……只能说看得人心绪复杂,拍得挺不错
一开场让姐弟俩寻找亲生外公的神神风特攻队往事,战友口中的懦夫留了个悬念,结果没想到谜底真的是因为家人而怕死这么简单。其实这是种空军的矫情,你让背后都是督战队、随时会被自己人的机枪突突死的各国陆军情何以堪?外公是个心中有家无国的反战分子,捎带手也想办法有选择性的让部下们避战,于是比较怪异的是,这种出于自私的念头化为战友间的羁绊和交托——外公实施自杀式进攻,而至少两个战友守护着他的妻女,它的内在逻辑似乎是,在决定生死的问题上,人际关系比国家导向有更高权重——其实这块儿讲的并不明白,全片冗长拖沓的两个半小时,在揭开外公立场这个无聊谜底上花费时间过多,对几个关键人物心态的转变反而着墨不足。山崎贵的CG环节还是挺稳拖了,太平洋战争的几个标志场面,零式的狗斗、冲击航母等镜头做的很好
还以为真的是0405年左右的片子,想说特效怎么比现在的国产电影还好。捏了这么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戳在这场战争中然后把角度摆在生命的珍贵上,就和老美天天叫嚣人权却无视其他国家的人权一样苍白无力。而且你TMD把讨论人命珍贵命题的正面放在二战中的日本身上,我就真的有点想炸了。主角完全虚构,没什么好温情人性的。
看看人家的自省
我還真的看了,就覺得吧……主題是反戰沒錯,但是我還是看得非常非常不舒服。
勇敢的人,在于舍己为人,于肤浅的惜命说教升华至发挥生命最大价值的号召。这股能量,支持着日本刀中正义的一面,也支撑着战后民族精神的保留,直到重建东亚秩序的发力。
沒覺得太偏激啊………………
虽然是个讲述神风特工队和抗战的影片 但是主角是个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 我一个人死了对国家来讲虽然并没有什么 但是对于我的家人 我的妻儿来讲 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死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天才的飞行员 总是幸存下来 无能能敌 但是当他选择死亡的时候 便是真的死亡
虽然煽情过度,但依然在剧情、配乐、场面把握上表现力极强。但是反战什么的就算了吧,不要给昭和男儿招魂就不错了。
【C+】太矫情了。
看了两小时十五分钟的电影 出来心心念念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哇那家伙好帅叫什么啊 结果卫总说 是刚田准一啊 还自豪地补充 苍井优的前男友!…又不是你前男友自豪个头啊!三浦纯麻的那一银幕没有演技的脸 看的土拨鼠眼也要瞎了。。[那个时候的人们 大家都有着这样的故事]
将神风特攻队用煽情包裹,但即使包裹的再厚,也依然不能宽恕日本所犯下的错,像这种日本战争题材我永远会打低分,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不能忘记日本对于中国所犯下的种种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