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演员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丝丝入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印象最深的是老兵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听一边流泪的场景。
自己曾经的浴血付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喜悦与感动兼有,夹杂着一个国民党老兵半生的心酸,顿时涕泗横流,不能自已。
那感情太厚重太诚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共情的人,但也不免被扯入场景中,看得揪心。
二. 人物 看到前半段想起了刘亮程的一段话——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活在村子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 粗糙的颗粒感,以及惘然、无人见证的孤独内心,大概是我对他的印象。
看着他为过世的战友操办葬礼,温柔地带走被遗弃的小狗,木呆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人来人往……沉默得像是一棵树。
而后虽偶有兴起,夹在大片的沉郁中,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更别说后面老爷子兴冲冲地打了电话,到头来却只余沉默,抽烟,回家,在一条条横杠中找到未标记的那行电话,重重地画上横线。
可是似乎又不止于此。
老爷子跟老友下棋时急头白脸地表明自己从不是为了那一点钱,随后闷闷地干了一大口酒。
那他是为了什么?
他精心装扮,带上大包东西,走过人群,越过山丘,来到一方青碑旁。
短暂相聚而后起身离开,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烽烟、军歌、冲锋,现实与回忆交替,年过九旬的佝偻老人一身军装笔挺,一腔热血仍不止息,茕茕孑立,孤身前行,却仿佛携带着千军万马——充分诠释了“老兵”两字。
为的不就是那仍存的一腔热血,英雄义气么?
三. 总结 这部电影的质感正如其名《老兵》,质朴纯实,和“波澜壮阔”这种词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平淡之中见真情,同时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属于中国的英雄,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抔魂”。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题材很好,金宝演技也特棒,不过感觉有些地方不真实或不饱满,如反复出现的鸟鸣,很明显是人工添加的因为从头到尾除了个别声音不同其他的"叫法"都一样,要我理解为同一只鸟也有些勉强。
最后高潮老兵在山顶老泪纵横地唱歌时,像时光倒流屏幕上出现当年打仗的情景,虚实相交,但导演用了很多慢镜头与定格画面,这些不够体现当时战争的激烈,而在动态场景时,士兵打斗的动作也有些"华美",总体给我的感觉不够强烈,不过也许导演就是想传达一种不那么热血沸腾的画面,体现在老兵的记忆里当时的画面被时光模糊得只剩下这些了。
不过影片总的那种静谧的气氛渲染的很好,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是我来拍这片,我会加些激情内容来迎合所有的90后观众。
你们可以加V看看更多专业影评
老兵 一部只有三名演员的电影《老兵》,老戏骨金士杰饰演国民党抗战老兵卫国。
有一种悲哀是仅属于自己的日渐孤独。
金自己花钱请仪仗队为昔日战友麻子举行葬礼,在一间破旧的屋里,一群人在流程化地进行奏乐,嚎哭。
金则坐在灵堂门口,没有哀伤与不舍,只有面无表情的淡然与无奈。
葬礼结束,金掏出皱巴巴的三百元,送走请来哭丧的人后,从屋里墙上拿走一张布满折痕的泛黄战友合照,作为对麻子的怀念。
葬礼对于他人来说,仅仅是一单生意,对于金来说,则是战友情怀,是责任和义务,亦是内心使然。
金打电话给二虎说“麻子走了,我过去操办了一下,走得还算体面”。
麻子走了,又少了一名与金共同坚守和等待的昔日战友,这种日渐的孤独只有金才知道其中滋味。
有一种辛酸是坚守信念的躯壳成为了社会摆设。
金的居住地,是昔日的抗战总部旧址,大门破旧,屋内堆满杂物。
金摆上拍照二元的牌子,点上一根烟,等着一拔拔的旅游团前来参观,配合着游客微笑,摆剪刀手…… 金对于游客而言,不过是他们怀念抗战文化旅程中,向亲朋好友证明的一张合照摆设而已。
合照对于金来说,仅仅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金的坚守与等待并不是为了向往美好幸福生活,而是为了一份承认,就像他所言,我不是为了钱!
而是尚有未了心愿,为了给那些已经牺牲和尚存于世的战友,为自己年轻时的抗战岁月讨个说法。
当电视上新闻播放着关于七七事变的国际舆论、国家导向、社会反应以及人民态度时,金很不屑地关掉电视。
对于他来说,他不需要大放阙词的同情,亦不愿被人义正言辞地讨论。
他只是想被历史承认,给在抗战中付出生命的战友一个交待,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待。
正如金说“还是打鬼子的那些日子痛快,打完了,就没意思了”。
生活对于金而言,是一段漫长的坚守岁月。
有一种痛楚是无人分享的喜悦。
当电视新闻播放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二周年庆典,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出席,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正视国共两党抗战历史时,老人面流满面,泣不成声。
不计其数战友的七十二年憋屈被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以痛哭流涕的方式,在一夜间释怀。
金是不幸中的万幸,还能活着等到这一天。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小店的电话旁,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用颤抖的手焦急地拔通二虎战友的号码,想与他分享天大的喜讯,可电话那边传来二虎已离世的噩耗。
老人瞬间变得一脸茫然与不知所措,坐在小店门口点上一根烟,在人来人往的街边,慢慢平复内心的哀伤…… 金回到住所,坐在阴暗的房间,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打开笔记本,翻到二虎那一页,用笔划去最后一名现存战友的联系方式…… 只是,像金一样坚守岁月中终于等来历史承认的战友,还剩几人?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是好片,画面的处理和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如果一定要挑刺儿的话,我觉得就是有点“匠气”,有些地方看着不是很自然,也少一些地气,但总体感觉还是好的。
泪点一:“走得还蛮体面”——人活一辈子,终究不过是一个“走得体面” 。
泪点二:“打鬼子那会儿痛快 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还没找到合适的词句形容。
泪点三:看新闻压着声音痛哭——他们要的是什么,是认可,是价值和尊严,是体面。
一个时代在一代人心里烙下的深刻印记。
偶然发现了这部片子。
虽然只有朴素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老爷子的演技依旧让我崩不住眼泪直流。
特别是最后那段时空交错般的画面。
这群人为共和国的建立拼过命,而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士兵,在这段历史中都同样重要、值得尊敬。
影片中的老兵守着早已变成旅游参观点的旧址,赚着给游客拍照一次两块钱的现状,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其实他们不仅应该被铭记,更值得在活着的时候被更好地被对待。
而当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浮躁的社会,沉迷着明星和流量,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段战争的历史,更不要说知道当年抗日战士的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拿着生命为国打江山的人,就像片末那一张张老人的照片。
或许只有那个小女孩追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是导演美好的希望,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不要忘记他们吧。
一寸山河一寸血,或许他们正快速的一个个离开这曾经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或许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想被承认。
刚看完了电影《老兵》,来说几句。
我之所以会找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b站上看了一个剪辑视频,视频里金士杰老师的一个表情瞬间让我代入到了角色里。
电影是2015年的,时长52分钟,豆瓣评分8.6,评价也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这在豆瓣很难得了。
看完之后想着找点图片发朋友圈,结果发现这部剧连剧照都没有。
真的是零宣传,我去全网搜了下,基本没找到关于这部剧的相关信息,就好像这是一部被时代遗忘的作品,一如剧中的老兵,被急速更迭的时代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但它却是十分优秀的作品。
金老师演技也太好了,一部电影被演绎得像一部纪录片,就好像他是剧里那个实实在在的人物。
剧中写了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在自己时日无长时,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老去死去,便悲从中来,回想并祭奠起那个峥嵘的战争岁月。
剧情用了一大半的时长来描写他的晚年生活,他们每天生活在抗战旧宅里,每天迎来旅游队的观光,成了与来人们合照的工具——合照一张二块钱。
就像导演何一铮说的那样“他们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供人围观”,然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战士,现如今却像被鸟尽弓藏了一般,得不到这世界的一样怀念,或者说是怜悯。
整部剧的色调灰暗而平静,直到最后那几分钟的呐喊与汹涌,叫人一下子突破泪腺。
这是真正的欲扬先抑。
看完正片后,我连同19分钟的纪录片也看了,让我心情复杂的是,这部剧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拒绝了所有的商业合作,至今这部成片优秀的作品在优酷供人免费观看,除此之外,关于他们的信息一点都没有了。
我看到导演去年的豆瓣更新了自己五年前的日记,可见还保持着初心。
好的作品无人问津,而演技让人不敢恭维的电视剧却被炒的火热,这个世界真是矛盾至极。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
这个时代的人追求新鲜与快感,所谓的消费观也在不断影响普罗大众,娱乐似乎成为了人生体验的第一要务。
人们总是很少会停下脚步来看看周围,那些本不该被遗忘的人与事,从来都在那里,他们曾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抛头颅洒热血,而大多都丧失妻儿,本该含饴弄孙的晚年却连个纪念的人都没有,而今只能佝偻着身子巴巴张望着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他们只剩下一具残身。
是他们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
而这个群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缩减,所幸的是,2013年民政部宣布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2014年习近平携国共抗战老兵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他们默默无闻如蝼蚁,却不代表他们应该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虽然说电影碍于时局和片幅,还没有做到完美。
但是我依然选择力荐。
我想这部电影,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比《百团大战》之流更高。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抗战纪念70周年最感动的作品,没有之一。
先讲演员,严格来说,这部电影不算是演绎,更像生活。
金世杰老师,作为国宝级的演员,在这一次,将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
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表演方面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然后说故事。
故事再简单不过。
就是讲述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了的故事。
他独自一人,守着一个红色景区。
独自一人,给故去的战友操办丧事。
他唯一的陪伴,是战友留下的一条狗,唯一的朋友,是一位共产党老兵。
接着说说剧情。
不想说太多剧透,只是提几处感动我的地方。
第一处是卫国老人给战友操办完了丧礼,给另一个战友打电话。
电话里说,麻子走了,我给他操办了一下,走的蛮体面。
那一瞬间,我几乎眼泪就出来。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也是老兵的缘故。
我依然记得爷爷故去的时候,他的老战友来送他的情形。
那位老爷子努力站直了身体,给爷爷的遗像鞠了一躬,然后说老伙计,你也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我了。
第二个给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老人看电视,电视里播放领导人肯定抗战的时候。
虽然这里有点刻意的感觉。
但是我想那种这么多年,终于被人承认的感觉,肯定很好!
同样的抗战老兵,许许多多的国民党老兵压抑了好多年吧?
最后,当老人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岁月。
身边一个个虚幻的战友擦身而过,冲向前方。
是否也预示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也开始翻开了新的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壮哉!
老兵!
画面很美,难得国产片画面这么大气的!摄影师——薛斌。演员也蛮到位的。可惜的就是本子太浅了。
希望可以真的正视历史而不只是在表面。
网发行、何一铮执导、金士杰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
魂归战袍。
可以
美中不足,妆画得不好。不贴近现实,也不符合人物背景需要,不够细致。完全是靠老爷子的演技在支撑90岁高龄的老兵,确实有些累。
过度的娱乐化商业化只会让我们遗忘那些真正的英雄,老兵以及传承的老兵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我们独属的英雄主义。
抗日战争我党牺牲60万,国民党320多万牺牲。。。有些话作为党员不能随便发表。但是迟迟到2013年,才有人意识到这些国民党老兵也是需要大家去关注的
很感人,催人泪下
在通讯录上划上最后一条杠。满是心酸。故事的结尾太感人。大赞金士杰演技。
一颗星给主题,一颗星给片尾的字幕和照片。起承转合不及格扣一颗星。90多岁的角色塑造的还是年轻扣一颗星。老兵住的房子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两块钱是不是政府给老兵的全部优惠?除此之外老兵没有经济来源?还是说老兵替政府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不给钱只给拍照两元和门票分成?这个细节交代的极差,扣一颗星。实际上,片尾在2015年的山坡上,日本鬼子又一次降临中华大地,造成了意象上的政治错乱,也是应该扣一个星的。(难不成一个90多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无比怀念抗战?)
我活了下来 满脑子都是当年死亡的情景
一寸山河,一寸血,国军共军都是兵。老爷子演技没话说,厉害。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付出就有意义。
二野特种兵高射炮七团二营四连班长汤学经前来报道。1931年生人,1945年入伍,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平津战役,抗美援朝,享年88岁,祖国不能,也不会忘记你们!
英雄已然流血,不应再次流泪!正确的看待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向所有卫国英雄表达最崇高的敬意!金士杰先生的表演,无可非议的精彩,赞👍
国民党抗战老兵同样为祖国流血牺牲,为什么要被区别对待?我们要求日本正视历史,我们做到客观了吗?日本的战争罪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接受参拜,反观我们的抗战英雄是怎样的境遇?影片对老兵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很隐晦,可观众是很能代入的,老兵这么多年的孤寂落寞悲凉酸楚溢出屏幕,难以想象他怎么度过如此长久的年岁。抗战胜利后他们只想回到家乡,他们为祖国同胞守住了家园,可他们却没有家了……国民党老兵连普通中国公民的权利待遇都不享有,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敏感又沉重的话题,是鲜少人敢于触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遑论摆上台面谈论?这个题材也是在官方承认后才搬上荧幕的,能等到政府认可的那一天的老兵是幸运的,可惜幸运的个体实在太少了。虽然这部电影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致意,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起我们更深刻的反思。
只有情怀,这50分钟也太单薄了点。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金士杰的独角戏。尤其是最后在山顶唱抗日进行曲的一幕,演得表现力喷张。导演也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