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战》的完成 ,证实了高峰导演驾驭战争大片的才华和能力, 不论对战争场景逼真呈现还是对影像叙事的节奏把握,都在上乘。
编剧邢原平和演员刘佩琦对冯子材形象的细致刻画和丰富描写,对全篇故事设计的起承转合,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云金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他首次“触电”,塑造了冯子材之子冯相贤,避免了他的前师傅郭德纲首演电影时表现出的舞台式夸张,而是极具生活化地处理角色,在表演面对处决的那场戏时,知道军纪难违,他环顾四周家乡山水 ,对父亲的背影高喊 :“ 我愿化作厉鬼帮您杀法夷”,然后举枪自毙。
通过面部和形体语言细致而内在地表现了对父亲的留恋,结束自我生命执行军纪以定军心。
影片的创作成功又一次说明了战争片的创作规律:如果只用宏大叙事描写战争过程,淹没人物,将难以吸引观众,只有扎扎实实地塑造好战争中的主人公,才能使影片焕发光彩,清史留名。
《龙之战》因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战争,影院估计其不符合九零后观众口味,所以排片比例不高,但实际上座率名列前茅,这足见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故事以历史史实为背景,讲述的是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无奈之下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给予抗击。
冯子材不惧年迈,战事期间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以己之勇携众将士奋勇杀战,用一腔热血谱写了忠臣勇将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
先说说片子的亮点: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冯子材的饰演者——刘佩琦老师年近六旬的刘老师,依然可以真刀真枪的亲自上阵,这份对作品的认真程度非常值得后辈们学习。
刘老师参演角色类型众多,亦忠亦奸,能文能武,既扛得起主角也担得起绿叶,这份不忘初习认真塑造角色的态度确实让人不得不竖大拇指,真心要为刘老师的认真鼓掌喝彩。
再聊聊片子的槽点:相声演员曹云金应该算是影片男二号的设计吧。
但片中曹的表现很一般,感觉这个角色既使不是他饰演随便换个人也无所谓的,可见他的角色多么扁平化没有存在感了吧。
这么说并不是对曹云金的演技有多质疑,而是他诠释的这个人物设定让人很无语。
按常理说虎父无犬子,真不知历史史实就是这样的,还是编导人为安排的,竟然安排让其在战场上私放战士,这种低级错误简直令人无语。
一腔热血没有撒在战场杀敌,反而死在自己的无知之举上,真是太不值当了。
本身影片是个挺热血的历史战争题材,编剧和导演理应将精力放在两军斗智斗勇的对垒,突显冯大人的骁勇善战和爱国爱民的情怀吧,但是当不当正不正的安插一个辣眼的越南女是几个意思?
当翻译就踏实当翻译,写个翻译信不系衬衫纽扣是想干嘛,明摆着是让男人对她起性骚扰的心思呀。
随着后面剧情的推进,这个角色除了晃着大胸脯子在镜头上一闪而过还有什么有建树的成就(私放人质一带而过根本算不上片中核心)。
难不成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吗?
挺严肃和有逼格的故事都让她的桃色氛围带着跑偏了。
在残酷的战争中铺垫爱情未尝不可,起码是给冷酷的战争带来一丝柔情和温度,让人们更加渴望和平,渴望国泰民安。
但编剧你的感情线能否铺垫的高明些文艺些呀,咱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直接脱衣服上炕呀。
试想一下洞外战争正在吃紧,洞内干得热火朝天的,这战还怎么打,也太直给了吧。
关键这也不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呀,反正在我眼里不伦不类很是反感。
我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却依然在世界名族之林里熠熠生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国魂到底是什么?
看过《龙之战》之后,心绪起伏强烈,情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让我惊憾与意难平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了,是影片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众志成城的军民一心,是剧情里中国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百折不挠,是故事里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看完电影之后,舍友问我看了些什么,给他讲讲。
我说,我看见年近古稀的将军,为了百姓家国,抬棺上阵;我看见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惧生死,深入敌军;我看见一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看见与将军同生共死兄弟的义薄云天;我还看见中国军民坚守阵地的铁血丹心,百姓黎民的奋勇当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清王朝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我还看到朝臣阴暗自私的丑态;我看到中国法国的军事悬殊;看到临阵脱逃的士兵;看到公报私仇的官员……
《龙之战》,是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的战争,是我们龙的传人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我突然间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国难兴国”。
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
有人说,我们有感谢那个侵略者,他们虽然带来了杀戮,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文明。
有人说,要客观地看到这百年屈辱的正面意义。
可是,我确实极其不认同这种说法,“国难兴国”,真正兴国到底的是什么?
不是战争,不是侵略,不是西方列强带来的所谓文明。
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应该是那些国难当头,依然义无反顾,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真正让中华民族强大独立的,应该是那些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英雄烈士;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应该是那些无私大公,百折不挠的义士军民。
而不是战争和侵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家里进了强盗,在我们家里烧杀抢掠一番之后,我们难道要在修好防盗措施之后感谢强盗们提醒了我们维修防盗措施吗?
所以,我们的中国,能用现在的光辉灿烂,我们应该感谢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战争,记住侵略,记住屈辱,记住仇恨,但不是为了感谢,是忘了铭记,为了吸取教训。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
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
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
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
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大多人了解历史基于教科书所述,太过宏观,寡淡无感,电影可带人进入情境,近距离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
这部电影让人感慨,老先生的气节谋略忠勇,清末的朝廷乱象,百姓的恐慌无助。
书上说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屈辱今天在这电影里感受到了。
很真实,不像抗日神剧,雄于天下的广西狼兵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广西狼兵的决死相拼看哭了我,希望自古出精兵的广西在没战争的年代也能有很多人参军,狼兵应该时刻保卫祖国不管有无战争。
但是演广西狼兵的群演演技不咋地,完全看不出广西南蛮之地的那种野蛮和傲骨,和我见到的广西人一点都不像。
片子很感动。
桂地
狼性
一开始看见成龙两个字就一直在找,结果才知道只是艺术指导。
开篇以冯子材去法国的黑人雇佣军那赎子为序,其实这个时候我想问一句既然雇佣军只认银子,为何老冯或者清政府不直接拿银子把雇佣军直接接管了,倒戈法国,也算是以夷之军攻夷,一来减少自家弟兄的伤亡,二来现成的洋火器,洋兵不用,留着做啥?
比较逗乐的是翻译跟黑鬼说要赎十个人的时候,还笔画一个十字?
老外看的懂?
最不济也就阿拉伯数字,他能知道十字架的手势是10?
比较让人愤怒的是法国人的屠寨政策,想到达屠一寨而却百里的目的,还刨坟掘墓,为了的是让人胆寒。
手段却过于残忍了。
而且还用刚打下的越南人,那时候叫安南人上前线赴死。
这一点外国入侵时一直在用,就地征兵。
抗日时期就有伪军一说。
冯子材重整萃军,要来抗法,怎奈清廷却不重用,所以虽然拨兵却不给实权。
萃军军饷还被苛扣。
冯老爷子也直接先斩后奏。
无奈虽然抗法,却手无重兵,军权在别人手中,也只是伺机而动。
不见便宜不出兵。
算是政治扯了军队的后腿。
不过最终众军皆倒就冯子材一人奋战,那时结,部下还引来山火,喷出火龙,只烧法夷,不沾清军的桥段有点演义色彩了,不过也赢了大众同仇敌忾,只望好人生,不愿坏人活的心态。
不过法国将军身边的越南女孩,当时都帮依男脱身,还告诉她去哪里伏击补给队,(说到这。
我想说说了,依男被俘有点英雄主义了,其他女蛙队的战士挨一枪就死了,她却能只身瓦解敌军主力竹筏,敌人落水还杀了好几个,最终被俘也没怎么受伤。
有点英雄主义了,或者叫主角光环了)。
最后法军战败,法国撤出,我感觉,要么可以先跟法国人走,要么,就直接杀死将军。
可是她却既不想走却又没有直接反抗结果直接被打死带走了有点可惜了!
本片只值一星,这是当下国内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充满了煽情和政治正确,还有熟悉的强行感情戏,战斗连械斗都算不上,战场地形也没有还原。
不过还是给了四星。
一星给题材,少有的近代史,中法战争。
一星给历史上的冯子材。
一星给导演没有拍成神剧。
当下环境,中法战争是冷门。
大多数人对镇南关大捷的印象只有历史课本上的“不败而败”。
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同时也是欧美二次工业革命,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
中外军事技术的差距反而比鸦片战争时代大了,不仅对二十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是如此,对冯子材部更是如此。
法军海军总吨位50万吨,仅仅靠一万多吨的力量就取得了南海的制海权,在马尾海战全歼了福建水师。
技术代差,仗怎么打。
这个问题,是近代一百年中国人始终面对的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军队均没有远离海岸线深入内地。
技术优势还没能抵消自然的限制,即使到了今天,在阿富汗同样如此。
清军毫不意外的在交通方便的河内平原战败了,可是法军优势的地理极限在哪,谁都没底。
事后诸葛亮的看,群山环绕的中越边境地区限制了法军的火炮,浓雾和陌生的环境抵消了法军的侦察优势。
此消彼长,冯子材抓住胜机,利用工事把法军拖入近战肉搏。
这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军队第一次胜利。
影片中袭击法军运输队的情节使虚构的,因为黑旗军在云南老街方向。
至于火龙更是扯。
战争是客观的,胜利来自冯子材应对得当,也来自将士的血战和法国人的失误。
法军主力迂回结果因为大雾迷路掉头返回浪费了五个小时,法国将军误判迂回成功,又送掉了正面的法军。
法将生于虎门销烟的那一年,此时45岁,是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
法军两千多人参战,其中约一千人10门炮参与了进攻,一个阿尔及利亚营四百多人,一个法国人的营四百多人,一个外籍军团营,法国人阵亡七十多人,伤亡近三百人。
从这个伤亡比例估计法军全军应该损失过半,被击溃。
普法战争后法国有主张殖民扩张的亲德派,和主张复仇的仇德派。
本次战败使亲德派内阁下台,清政府也见好就收。
不过这并不代表清政府知晓法国国情,仅仅是一味主和歪打正着。
总之,阴差阳错下顺利结束了中法战争,洋务派的裱糊又混了十年。
到这里,历史背景就说完了。
鸦片战争三个甲子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首往事,难道中体西用真的错了吗?
唐朝吸收龟兹乐也是中体外用。
洋务派的“西用”不过是学了些皮毛点缀一下。
后面却转向彻底否定中体,否定汉字、音乐、民俗、宗教,一切的一切。
人,总是不珍惜所拥有的,也总是喜欢按已有模式解决问题,从而逃避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我们逃避虽久,最终却还是要面对,那就是真正的西用是什么,或者说,西方靠什么取得并保持技术优势?
思考是今天的奢侈品。
政治立场入脑,即使立场相反的双方,得出的结论都是同样愚蠢。
鼓吹西方文明开化、主和派理所当然的,和相信应该为失败背锅的仅仅是清政府主和派的,在网络舆论上都为数不少。
即使如此,虽然不敢说冯将军能流芳百世,但是只要中国独立存在,冯将军在镇南关的功绩就不会被忘记。
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记忆中更多的是历史课本上“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
很惊讶,为什么评分才6点多,刘佩琦的演技绝对在线,对上有计谋,左右能逢源,对下能体贴,战场能冲锋,治军能从严,已经塑造了一个完人。
可能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个完人,从而造成了整个人似乎不是那么真实的感觉。
拉拢苏,让淮军也扯进战争中来,似乎是一个很高明的计谋,但苏应该也不是那种草包,斗智角力、心照不宣,这才是高层的用计用谋。
儿子违抗军令的时候,我个人可能更多的是愿意看到老将向督军求情,而不是丢一把枪给儿子让其“自裁”,从严治军得失去了人性。
老将单挑黑人,非但不是体现了其勇猛无畏,反而显示出了一个老将鲁莽有余的心理,要证明“法夷”非“阴兵”,并非刀枪不入,可以有很多方法,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儿子托梦、火龙下山,更有一种天意的感觉,其实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孔明的“上方谷之战”是人力与天意的合力,值得借鉴。
靠一个酒窖能不能点燃整个山火,真的值得存疑。
电影恨不得面面俱到,却又无法面面俱到。
主旋律影片在吴京、林超贤的引领下,战争(或者战斗)场面更多倾向于具体的争夺,缺少了全局性的谋略。
主旋律影片的硬伤在于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常人无法做到的完人。
看这部电影,就想到之前的《冯梦龙传奇》。
不过《冯梦龙传奇》名曰传奇,自然有大量的虚构和拔高。
至于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对列强的胜利,所以只要是读过历史教材的,都记得这个人。
电影到底还原多少都不重要,关键的是这毕竟是真人真事为基础,何况镇南关大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电影应该说从内在外在因素详细地让我们理解了胜利来之不易,也可以看出冯子材这个老将的不凡之处,与《冯梦龙传奇》相应,一文一武,一虚一实,同样传递着政府官员的正能量。
而我看到的是一个问题,一个之前应该有人提过并且尝试回答的问题:清朝,外国列强入侵中华,来犯敌人毕竟是千里迢迢,人数有限。
而中华怎么说也有几亿人口,即使武器装备再差,也是列强子弹炮弹耗光了也杀不绝的,何况还有山川地利。
当年看《火烧圆明园》,看到僧格林沁的八旗军,只是凭着旗兵弓箭去对抗八国联军的火炮和枪弹,尽管没有一个后退逃跑,但是结果全军覆没,而且没有伤到八国联军分毫。
那时候想到的是,为什么要到平原决战,为什么要一个劲地正面冲锋?
似乎只是战术的问题而已。
然后看到《龙之战》就明白了。
清王朝的军队不少,但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军队当作“基业”,不愿轻易送上战场,不舍得军队,更不要说官员自己的性命了?
在临敌之时,依然想到的是“彼此”,对于冯子材的军队粮饷加以克扣,从中谋利。
所以,从官员的问题出发,关键是缺少“无欲则刚”的根底。
冯子材,不满法军屠戮百姓(法军的意思就是要杀鸡儆猴,通过杀戮,打击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要把我们打怕了),上书朝廷,表明心志,不求功名,一心求决死。
当然,冯子材作为老将,不是个鲁莽的傻子。
他不只是牺牲儿子,牺牲功名,更是耗尽体力心志。
首先,他懂得军心,虽然年老但是凭借一身好武艺,他亲手杀了法军的黑人上尉,让百姓和军队知道洋人不是钢筋铁骨无法伤害,告诉大家洋人也是人,能伤能杀;其次,他懂得官场,他一开始就将破敌的功劳送给上司,换的上司的支持;再次,他懂得战略,不搞孤军作战,而是与黑虎军互为犄角,让敌人腹背受敌;复次,他懂得裁决,官员贪墨军队的粮饷,他立马斩杀,不留情面,同样地儿子纵容兄弟当逃兵被发现,他当场就让儿子自杀谢罪;最后他懂得战术,利用地理和轻兵,毁坏敌人弹药和粮食,运用游击战术,对敌人搞突袭,更利用近身优势,先避敌锋芒,待敌人近前才与之搏杀。
所以,冯子材的胜利不仅鲜明而且清晰。
虽然,现在我们的军事实力当年可比,但是作为软实力,尤其是战将官员的品质才能,才是战之必胜的重点。
18.2.21
就是你小子在油管有七个版本共计2022+562+640+39=3263万次观看是吧🫡🫡
看了首映,刘佩琦老师是演的真好!
当然猜到了会烂,并且现在对烂已经不报有愤慨了。前年大概就听说了会以爱国名义拍摄一批主旋律题材,口碑几乎全到底。问题不只是依然各种固定烂梗,清廷腐朽,贪官污吏,卖国贼李鸿章,大义灭亲,同归于尽自爆。大概连编剧组也觉得定式无聊,而添加进去一点床戏,呻吟,女性被俘,嘴角滴下的白色的液体
整体还是可以的。煽情部分可以略去,战争场面不错。胜利来之不易。
首先,刘佩奇演技是没得说,但是曹金是真的跳戏,很尴尬。那种打一星的哥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脸?怎么什么片子都得想要哗众取宠呢,就是那么想要关注感?
剧情中规中矩,台词设计反倒没想象中的尴尬。比起剧情我更想吐槽片名,实力标题党。千万不要告诉我灵感来自那首叫做《龙的传人》的歌,也不要告诉我是片尾那团火…
CCTV6看到的,没想到2019第一部居然是这个,哈哈哈,还不错的,看得又翻回去看了历史书,希望中国电影加油!
更像电视剧 画面不精致 剧情有点拖沓 火龙下山的情怀有加分 刘佩奇老师演技好
还不错,电影频道诚意之作
CCTV6「立即换台之你完全不想看」系列电影。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西陲抗法。
一段很好的历史故事,没拍好,主要是没写好。这段历史对中国而言是悲剧,自欺欺人不如正面历史,知耻方可后勇。刘佩琦的演出是为数不多能拿的出手的地方。
节奏紧凑,废话少,特效画质上乘,是一合格的主旋律部佳作。
令人感动的影片🫡🫡,爱来自泰兰德
不知中国何时才能有媲美好莱坞史诗片的华语片
电影很不错,可惜了宣传没有到位,再加上有大爆电影,又有占排片的世界级辣鸡片,看的人太少了,不过还是值得推荐
制片方这么想不明白,找曹云金?~票房毒药啊!!!
导演拍过不少市民剧。就是照搬《鸣梁海战》也比现在这个强。大清好不容易得一场胜利,这样糟蹋素材不太好呀(●°u°●)」
这部电影制作上来说真的很一般般,但是,就冲它拍的这段历史,不管多次我必须要给及格分,况且老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到位,那样的惨烈战争环境如果主演兜不住的话很容易崩,但是演员做到了。还是在b站看那兔时被安利的这部电影,可惜了制作方没钱,被挤压到排片只有一点点,我一张票就把凌晨场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