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月亮的旅行》观后感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穿越时空的情感之旅。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车马邮慢的时代,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情感却更加真挚、纯粹的时代。
男女主角林秀珊和王锐的故事,就像是一曲悠扬的田园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物质的堆砌,只有最质朴的陪伴和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秋之夜,为了见对方一面,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前往对方的旅程,尽管路途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火车上的相遇、小旅馆里的倾诉、旷野中的交汇……这些场景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特别是当他们在火车上配合默契,面对险境毫不畏惧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勇气。
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除了爱情,影片还通过男女主角的经历,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他们用一封信、一个电报传递情感,这种最原始的交流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流方式是多么的可贵和美好。
在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慢下来,去品味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
此外,影片的制作水平也相当高。
画面精美、音效恰到好处,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特别是那些关于月亮和星空的镜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让我对影片更加喜爱。
总的来说,《穿过月亮的旅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车马邮慢时代的小美好,还让我思考了许多深刻的问题。
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爱始终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去寻找和守护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话,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看!
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所吸引并深受感动的!
如果以声音记录时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旋律。
如果以味道回忆爱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甜蜜。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张子枫、胡先煦饰演的这对90年代的懵懂情侣,非常有时代特征,虽然通讯和交通不便,但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情感的浓度。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以一个非常小的点切入,不断往返的火车就像陷入了时间的循环,通过一次次的搭乘,逐渐积压推升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呈现了一段极具“动感“的真诚、纯粹的爱情。
但反复错过的剧情多少略感刻意和啰嗦,如果可以减少一番少一班列车戏份,节奏和观感会更好。
好在没有近年国产爱情片备受诟病的狗血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纯爱之旅,是近年少见的、公路片式的国产爱情电影风格。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电影开场就有”五条人“仁科的关系,让我全程对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插曲都格外留意,音乐非常有年代感,有点CityPop的感觉,我个人很喜欢。
去看这部电影的小伙伴,不妨留意下。
关注@电影员:共沐光影,我们下部再见🎬
志明与春娇,王锐与秀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淳朴的乡村,纯真的爱情,美好的年代……男女主角在火车交汇中爱恋的故事,让人想起森田芳光执导的《春天情书》(1996),男主角在快速行进的火车上,女主在火车道旁,彼此用摄像机拍下稍纵即逝的彼此身影。
五条人在徐皓峰执导的《门前宝地》(2024年9月20日全国上映)贡献了不俗的演技,在这部李蔚然执导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同样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
例如,迟子建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描写了一对打工夫妇特殊的一天。
为了中秋节的团聚,为了给对方惊喜,王锐与林秀珊各自踏上了去往对方所在地的火车,当到达目的地时却被告知彼此把对方错过了,于是又踏上了回去的火车,希望在彼岸能重逢,然而巧合再次发生,两人又一次一起乘坐火车到达了对方刚才所在的位置,最后只能在相向而行的火车上透过窗户实现了短暂的眼光交会。
平凡如他们,无奈如他们,然而在平凡又无奈忧伤的生活中闪烁着最无私最质朴的爱情。
这份诗意化的爱情与生活,与其说是众多如王锐与林秀珊打工者正在经历的,不如说是迟子建的一种诗意化追求。
——刘丽娟《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第七章 《打工文学作家创作心理的空间特性》第二节 《文人作家:想象的空间性》
五一档的纯爱赛道上仅有唯一选手,张子枫、胡先煦主演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下简称《月亮旅行》。
电影有点像《麦琪的礼物》火车版,讲述的是农民工王锐和秀珊的爱情故事。
王锐和秀珊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但他们两人因工作常年分居广州和深圳两地。
王锐是建筑工人,秀珊是饺子工。
他们的日常就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在假期去小旅馆做爱做的事情。
那个年代通讯很不发达,两人一切的联系都靠门口的公用电话,秀珊笑称我们家的电话的那部电话。
故事发生在一次特殊的中秋假期。
王锐因在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为公司说好话而获得一天的额外假期和一点金钱奖励。
秀珊因创纪录的包饺子速度而获得优秀员工的中秋礼,包含一天假期和一床被换成现金的绒被。
所以,两人都同时拥有了一点工资之外的现金和一天的假期。
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决定给对方一个惊喜,没有提前约定就来到对方所在的城市。
王锐拿着买好的玫瑰花来到广州,秀珊拿着买好的口琴来到深圳。
毫无意外,两人错过彼此。
两人又是一个不约而同的来回,再次完美错过。
直到第三次,两人终于在阴差阳错中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看到彼此,短暂拥抱了对方,算是结束了这一天的忙碌奔波。
在这一趟又一趟的往返过程中,王锐和秀珊还看到了众生百态。
有人想尽办法去逃票,有毫无同理心又爱占座的装逼事业哥,有爱女儿也爱工作尽职尽责查票的乘务员,有因出轨而感情淡漠又热烈的陌生夫妻,有文质彬彬吹口琴吹到全车人都感动到落泪的通缉犯。
导演可能是想要通过两个年轻人的纯爱之旅去展现众生相,但这种流水账似的表现方式完全没有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这些人和主角的纯爱好像有关系,强硬解读那也是能沾上边的;但好像也没什么必然的关系,这就让这些庞杂的枝枝桠桠显得毫无逻辑。
总不至于抓到一个火车上的邻座就要展示下吧?
论及火车电影,我只服《天下无贼》。
质朴地傻里傻气的傻根带着打工赚的钱坐火车回老家。
傻根在火车上遇到了两拨人,一波是王薄王丽夫妻档,一波是黎叔的偷盗团伙。
王薄誓要替王丽守护傻根的钱,黎叔奉行贼不走空一定要拿走傻根的钱。
两拨人你来我往,各出奇招。
最后张涵予带领的警察将这一波盗贼一网打尽,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而死,大着肚子的王丽一人孤独地在饭店吃着烤鸭。
中间还有范伟、冯远征组成的搞笑劫匪二人组来调节气氛。
每个人出现的都很有意义都很契合主题,而且群像戏塑造地很丰满,每个人的人物特征也很鲜明,都有出圈的造型和台词,丝毫不觉拖沓。
对比而言,《月亮旅行》在这方面就稍显疲弱。
完全无法感知到这些出场的大牌群演在其中的作用。
李晨饰演的乘务员还好,至少这个角色是为了体现王锐的性格特征。
但陈妍希的中年出轨夫妻组、冯绍峰的口琴王子通缉犯和主题的关系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了。
可能有人会对我说你去看看迟子建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就明白每个人物之间的联系了。
但电影是电影,原著是原著,看电影如果要看原著才能明白剧情,那这部电影绝对就是失败的电影!
绝不接受PUA,也不接受强行设置的观影门槛!
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导演对农民工情侣的理解。
既然设置了王锐和秀珊的身份及职业,那他们所有的行为动机一定是要符合人物设定的。
可以理解王锐和秀珊作为新婚夫妻对于性的渴望,他们的节假日大概率就是一起吃吃喝喝睡睡,最大的盼头大概就是晚上一起搂被窝热乎乎地睡觉了。
但完全无法理解王锐和秀珊反复坐火车的行为。
王锐和秀珊什么人?
节俭到一把牙刷用到刷出血都舍不得换新牙刷;电话卡里只有几分钟的余额打着打着就没钱了;买衣服鞋子都是在夜市,碰到合适的价格也能想出垫两层鞋垫来将就这样的鬼点子;平常舍不得吃肉说到心愿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腊肉。
你和我说这样的人能舍得买一束玫瑰花送给老婆?
这样的人能坐三趟火车,不为了打炮只为了看对方一眼?
导演是不是太不懂人间疾苦了一点?
真正的农民工吃饭时都不舍得多加一个鸡蛋,更不舍得在玫瑰花这些非生活必须品上浪费一分钱。
就算年轻人想要浪漫想要创造惊喜,也会权衡一来一回的火车票钱,根本不会在第一次坐火车错过之后不和对方约定好就随意地出发了,因为再一次地错过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浪费。
而穷人可以接受时间的浪费,却不能接受金钱的浪费。
毕竟穷人的世界里,浪漫和惊喜是最奢侈的东西!
一趟三个小时的火车可以来回坐,可这趟火车37块。
两趟37块能买多少支新牙刷,可以充多少电话费?
但电影里他们好像对方得了绝症一般,一定要在休假的这天看到对方,无论花了多少火车票钱无论错过几次,他们都一定要看到对方。
多少有点离谱!
导演李蔚然可能根本没经历过穷人的世界,所以他无法想象真正的穷人世界。
所以,他的镜头下秀珊工厂里的女工都穿着统一的制服在窗明几净的车间包着饺子,秀珊去给王锐打电话以及见王锐时候都打扮地非常青春靓丽;王锐每天都穿着西装踩着干净的皮鞋,脸上也干净地完全不像一个建筑工人。
他们两人时髦地像现在的学生情侣,而不是90年代的农民工夫妻。
当然,张子枫和胡先煦的演技还是很在线的,尤其是张子枫。
王锐在乘务员李晨要求补票时,急切地把身上的衣服脱了遍,找到票后又坚持站到原来的位置去,质朴又梗直的气质拉满。
张子枫每次涂上鲜艳的口红从工厂赶往火车站的时候,完全能感受到妹妹的雀跃和对丈夫王锐的期待。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秀珊听到冯绍峰的通缉犯吹口琴时眼角落下的一滴泪,将落未落那一刻是对王锐的担忧对见面的期待。
但是看胡先煦和张子枫演滚床单的成年人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别扭感。
他们两人都是养成系童星,在大屏幕最开始的形象都是小孩子,乍然演夫妻好像是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子一起玩了一场过家家游戏。
无他,盖因他们的脸太精致太幼态了!
看起来,长相真的会限制到角色演绎,转型之路还要继续探索啊!
THE END.五一档其他电影||《火锅》之死全是杨幂的锅么?
《末路狂花钱》,喜剧电影还可以做的更好港片复兴之作,五一档黑马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拒绝容貌焦虑拒绝年龄焦虑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 强烈推荐所有经历过异地恋的情侣们去看!
真的,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只有真的经历过异地恋的男女才能更加真切的体会,为什么只是相互见个面,就能让人如此感动,如此依依不舍。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异地的小夫妻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在彼此放假的时候去对方的城市找ta ,看到开头甚至就能猜到结尾,无非是见到了或者是没见到,但这其中的感情,真的只有经历过才懂。
坐了很久的火车去看对方,想给对方一个惊喜,是自己提前计划了很久,准备礼物,准备请假,准备车票,准备好满心的爱去见另一个人,去见自己的爱人。
电影看着看着我想起跟对象大学的时候攒好久的钱去看对方,大一的国庆,他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大连看我,我五一春假的时候去武汉看他,一起去了郑州,青岛,烟台,济南,秦皇岛,天津,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靠着彼此给的力量走下去,盼望着见面的那天,此前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有盼头的。
幸好,电影的最后他俩见到了,我看很多人的影评,说故事老套低俗,无甚新意,也许这就是经历吧,经历过的人自然更能理解重逢见面是多叫人惊喜开心,就好像久旱逢甘霖,黑夜盼黎明。
爱人重逢与相聚的开心,世上无二。
《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美感,就像改编的原著 《踏着月光的行板》。
但是,无论是影片名字,还是小说名字,要翻译成英文,还是有些难度的,尤其是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让我来翻译,我最多翻译成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on"(寓意月亮见证下的旅行),或者意译为 "A Train Journey Under the Moon's Gaze" 。
好在电影的英文名字做到了,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首先,体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毋庸置疑,“我爱你”是这部电影的最大内核,这一天其实是两人相爱至今的一个浓缩点。
“月亮”是这个故事的背景中秋节,一个象征团圆的时节。
影片中那一轮巨大的月亮既是视觉焦点,也是情感的象征。
影片最后出现的是一枚超大的月亮,包括列车在月亮下驶过。
“And Back”是这个故事的冲突点, 巧妙地暗示了故事中的来回冲突与曲折 。
两个人都在列车上不断 Go and Back,最后他们总算在回到原点之前相拥。
这样一个翻译,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了“信”与“达”的标准。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 这个翻译精准地捕捉了影片的主题——爱情的深广与历久弥坚,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背景元素——“月亮”和“往返”的概念。
不过, 信、达、雅”中,唯“雅”字难解,这个需要心领神会。
这个翻译让我想起来了山姆·麦克布雷尼(Sam McBratney)的那本经典绘本 《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兔子和大兔子一起比赛,看谁爱对方更多。
小兔子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来形容自己对大兔子的爱,而大兔子则用更广阔、更远大的比喻回应着小兔子。
小兔子举起双臂:“我爱你有这么多,”他说着,双臂伸展到最大限度。
大兔子微笑着回应:“我爱你有这么多。
”他把双臂伸得更远,因为他比小兔子更高、更大。
小兔子踮起脚尖:“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大兔子则伸长身子,用手指触到树枝:“我爱你一直到我的手指尖那么高。
”小兔子跳得高高的:“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大兔子轻松跳得更高,说:“我爱你高高到我能跳到的地方。
”小兔子最后躺下来,看着广阔的夜空:“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大兔子轻轻地将小兔子抱在怀里,低声说道:“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绕回来。
”
小兔子在甜美的梦乡中安然入睡,带着那句令人心头一暖的“大兔子爱你更甚” 我不知道译者在翻译电影名字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这本绘本?
我倒是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而且,整部电影,男女主角不也都是竭尽全力,去比对方更爱一些吗。
这种绘本和电影之间的相似之处,或许并不是译者有意为之,但我感受到了这种巧妙的共鸣。
在不同的媒介和故事中,爱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不论是通过绘本中亲情的无尽延展,还是电影中爱情的起伏跌宕,它们最终都回归到那个最简单却又最深邃的表达:“我爱你”。
这段旅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人如何在不断的来回中,不断升华感情。
就像绘本中的结尾一样,无论距离多远,爱总能带着他们回到彼此身边。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这个标题不仅涵盖了影片的主题,也巧妙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情感张力——那种在反复的来回中愈发坚定的爱意。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很浪漫的电影名字,故事内核也是属于情侣的浪漫和纯粹的爱情。
——关于爱情的旅行,即使跋山涉水,依然甘之如饴。
双向奔赴的爱情为人推崇称赞,故事的主角王锐和秀珊,就属于一对会为了彼此努力奔向对方的情侣。
在他们两人身上,观众能看到属于那份年轻人相信爱情的那份美好与纯粹。
秀珊和王锐都是出身贫寒的普通人,他们为了未来能有更好的生活,去大城市打工人。
异地新婚夫妻,每一次见面要克服重重困难。
对于现在的打工人来说,生活本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影片中每一次看到两个人奔跑着相见都让人燃起对生活的期待。
——原来纯粹的爱情可以让人充满力量,即使生活再苦再累,见想见的人还是会用跑的,遇见喜欢的人时你的眼睛里是有光的。
看到他们一起在又破又脏的床上铺上漂亮的花布,看到他们在站台上大声叫着对方的名字,看到他们相隔千里通过打电话表达思念……让看电影的我感到内心被纯粹的美好填满了,非常轻盈,又清爽感人。
这份轻盈和清爽感,不仅仅因为他们年轻,更因为他们的爱情。
毕竟,生活中时常出现困难和挑战,难得的是身边能有与你并肩一起面对困难、共赴美好的人。
看这部影片就不得不提张子枫和胡先煦的合作了,之前《小别离》饰演青梅竹马,多年后,少男少女初长成,再次合作就演起了夫妻,给人一种青梅竹马终成正果的感觉,很奇妙又很欣慰(哈哈哈)。
走进影院看电影直接就是沉浸式欣赏。
但王锐和秀珊的故事能触动人心的关键,更在于两位演员细腻生动的表演,你会在影片里的细节里感受到两人不需说出口的爱意。
不论在看电影之前,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我相信看了两位演员的表演,都会被他们的爱情所触动。
尤其是张子枫饰演的秀珊,她落泪时的破碎感会让人跟着心疼,所谓优秀演员的情绪共情能力和情感传染力,可见一斑。
喜欢一个人,是心理上感到踏实和舒心,生理上想无限靠近。
异地恋很辛苦,但为了喜欢的人,一切都值得。
因为爱情,每一次穿过月亮的旅行,没有疲惫,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期待的。
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李蔚然执导的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虽然入围了最佳影片的提名,但很可惜的是,却最终没能获奖。
穿过月亮的旅行 (2024)6.2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蔚然 / 张子枫 胡先煦不过说实话,拿不拿奖,并不会影响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心情和客观上讲,这部电影本身,无论是在剧情上,还是演员演技上,我个人觉得都是相当不错的,接下来就围绕提到的这几点,展开聊聊。
1、剧情上,处理的恰到好处。
电影背景设定在90年代,讲述了一对儿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已选择分隔两地的打工生活,虽然聚少离多,但是二人的感情仍是稳定地双向奔赴着的,也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心和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交通以及通讯的不发达,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叫做“年代感”的化学反应。
比如开得很慢的绿皮火车、只能用IC卡的电话亭等等。
我对这些,是有比较强烈的熟悉感的,因为电影中的年代,恰好是我儿时的阶段。
但电影中给到我这种“熟悉感”的同时,我又能明显地感受到,导演他是克制着的,因为电影主要不是为了突出“那个年代”,而是想要突出那个年代下的,千千万万人中的极其普通的一对儿普通人,他们之间那充满温馨与爱意的爱情,而爱情这东西,想必不同年代的人,肯定都能感同身受。
即使当下,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肯定也是能理解和接受的。
2、演员演技上,主演和客串的角色都惊艳到我了。
要说这部电影非常非常非常加分的点,要数这两位00后的主演,他们虽然是00后,但是两人之间还有各自和其他人物的对手戏上都表现的特别棒,演技没得说。
两个人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有有别于以往作品的惊艳表现。
1)其中,小胡胡先煦在影片中饰演的王锐这个角色,本身呈现的较为“矛盾”的多面性,让我眼前一亮。
他多数时是个老实本分,略带一点儿憨的人,但在憨的表象外,还能从他对人或对事的态度中,看出他是一个执拗地坚持不能打破自己底线的人,就好比面对他人对他的误解时,他能做到选择宁可“脱裤子”,都要自证清白的地步。
足以见得,在王锐眼中,他自己的名誉、以及诚实善良,在他个人心中是多么地重要,但是他却能因为爱情,为了在中秋团圆夜能看上自己心爱的人,哪怕一眼,去打破自己的那份执拗和底线。
在那一刻,让我觉得,王锐这个人物,塑造的简直太好了,因为这个人物弧光,我很喜欢,某种意义上讲,不能算是好的改变,但为了爱情,他能做到在没有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打破了自己一贯坚持的“底线”,那一瞬间,莫名地有些感动。
2)而另一位主角,张子枫饰演的林秀珊,令我惊艳的点在于,子枫妹妹在这部作品中,所扮演角色,无论是性格还是表现上,都是一种很大的突破。
因为能从以往的作品、访谈中和首映现场感受得到,现实中子枫妹妹她个人绝对是属于i人这一卦的。
但是电影中,她不但成功塑造了一个相对更加开朗和奔放的人物,同时从她对角色的诠释中,还能感受到只有90年代才有的那时候的时代的熟悉感。
3)还有一位配角的角色,我觉得一定要提一句,就是冯绍峰在影片中客串的一个人物(这里不剧透他所扮演的身份是什么了)。
他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通过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呈现的情绪,就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眼眶湿润了。
最后想说,《穿过月亮的旅行》电影虽是以90年代为背景拍摄的故事,虽然电影中可能会有所谓的“年代感”,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适合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即使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下的年轻人,也值得去看,因为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人,都能懂得那份恩爱且想方设法都要双向奔赴的情侣亦或是夫妻之间的,那些满满的温馨与爱意吧。
总之,我个人很喜欢~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下~
这片排在调休的劳动节是有道理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对小夫妻乘着绿皮火车双向奔赴,却阴差阳错几次三番的错过,又机缘巧合的在一个小破站偶遇,但是因为明天大家都要上班,所以就草草拥抱了一下,说了两分钟话,然后彼此都很感动,各自回去打工的故事。
作为今年五一档唯一的爱情片,先上结论:不推荐。
不推荐的电影一般先谈可取之处,本片最大的看点是结尾出字幕的部分,对正片中在火车上轮番登场的人物作了一些有生活呼吸感的细节呼应,还有就是两个主演演起来不算讨厌,然后就没了。
私心还是很想鼓励这种爱情轻喜剧的创作。
爱情片和喜剧片要拍好都很难,导演有勇气拍了,虽然拍得极其无聊、乏味,但毕竟拍了。
何况印象里李蔚然导演也没拍过什么好片,对他没啥预期,也没必要要求太高。
有评论吹这片拍出了爱情生活流,怎么怎么牛逼就是胡扯了。
这部电影的年代生活质感是很虚假的,故事单薄、人物纸片化,完全不动人。
张子枫像是从九十年代画报上扣下来的,不是活在那个年代的活生生的人,因而眼眸间的灵动也是格式化的,这不是演员的问题,完全是拍广告片出道多年仍未出戏的导演责任。
至于社会众生相的呈现,缺乏统一和深刻的表达,只有个别片段勉强能看,比如男主被误会逃票和死囚吹口琴这两段。
说到底,影片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本身就很一般,是迟子建短篇中较普通的一篇。
编导拿来改编,没有大破大立的精神,企图和能力都有限。
最终的结果是,没能超越本就普通的原著,缺乏自己的提炼和表达。
尤其在处理纯爱和性的关系上,这片有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和保守。
诸如“女孩身上来了不方便”这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还被拿来做幽默梗反复提及,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只能无语或无感。
故事里小夫妻不断重复的、双向奔赴的旅程,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性。
影片没有任何直接的性爱场面,只在最后定格了一个接吻镜头。
可能在导演看来自己设计的粉红色滤镜,电视里发射的火箭,还有漫天的烟火这种性表达还挺浪漫吧。
这种认为“回避了性,爱才纯”的认知,说实话太老土了。
纯爱即可以像月亮一样明净皎洁,也可以像小野兽一般的不知疲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要在华语纯爱片里,看到比较靠谱的处理,只能说有待后来人吧。
现在看来,七零后直男,肯定是靠不住的。
我这个哭包的眼睛又没有控制住,这确实是没有办法,对这种非常纯净的感情由电影拍出来,而且叙事结构还那么有意思,不由得会随之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性动物,面对这种双向奔赴又双向错过最后情感到达极点,拥抱大团圆的故事总是情不自禁。
看到一半,我就觉得非常像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小说故事,那就是《麦琪的礼物》,男女主角双方都想办法换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当做礼物送给对方,最后又变成了无用之物。
就好像在这部电影中王锐、林秀珊为了去找到对方,给对方一个惊喜去见到对方,结果完美错过的故事。
当然麦琪的礼物还是在的,一个是被踩踏了只剩下一些花瓣的玫瑰,另一个是被别人吹过的又被踩扁的口琴。
一次、两次、三次没有见面,我都替王锐感到揪心的时刻,竟然是在因为没有钱买站票被赶下来之后,在火车上相见了,这说明最开始设置的逃票/补票的情节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
其实电影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影的片名叫做“穿过月亮的旅行”,那么月亮在哪儿呢?
直到电影中段才告诉我们,月亮就是中秋节。
因为今天是团圆的季节,所以月亮一直在天上。
好吧,这个理由很勉强,因为就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太适合在五一放,更适合在中秋放。
不过请稍等,其实月亮的意象是有的,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实体,而是把它看成一个空间:月亮正是列车钻进隧道的洞口。
正是因为反复穿梭,才让我们不得停留,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列车上不断眺望远方的风景,才能够看到由此牵连处的一连串的列车中的浮世绘景象。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里面就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铁道最开始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后来变成了搭载乘客,于是乘客的旅行认知就出现了非常新奇的体验,那就是他们不再是慢慢的驻足停留欣赏风景,而是变成让风景快速的在自己眼前掠过:“时间和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 of time and space),也就意味着自然空间在被铁路剥夺了曾经所拥有过的绝对力量之后所面对的新处境”。
于是乘坐一次旅程就仿佛观看一场展览这场展览里是有各种各样的物象被陈列起来,观众只能够走马观花,空间的距离就被抹杀——而恰好的是世界上第1部公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于是电影和列车就成为了现代性的两个路标:他们都共同消匿了空间这一庞大的实体概念——人们可以在电影院看到其他时空的影像,人们也可以在火车站让这些影像呼啸而过。
抱着这样的感觉去重新理解《穿过月亮的旅行》,我们就会发现:林秀珊和王锐或许错过了彼此在白昼的相逢,他们却看到了更多在这辆列车上的展览之前,所说的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坐在他们对面的乘客有做彩票的、有做外贸的、有被抓的犯罪分子、有悄咪咪的小偷、有白昼里疼痛女子和醉酒的男子......这些人与他们的相同,实际上都不需要展开一个前因后果的故事,他们就只是乘客,只是被展览的物品。
“铁路包厢里的座位迫使乘客要面临一种源自尴尬,而不是基于实际需要的关系”,一种私人空间的瓦解正是来自于陌生人之间不得不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中进行视线接触,而接触之后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而更加私密的展览,则是他们的过往碎片——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位在列车上遥望远方,远方的转瞬而逝的真的是风景吗?
也有可能是他们彼此对于过往记忆的走马灯。
从他们相识开始就在同一个村庄,他们因为通人性的牛而结缘,他们彼此去对方的城市寻找偶尔栖息的落脚点,这当然是一种被滤镜化的幸福,尤其是林秀珊还想象王锐从高空坠下之后伸展出一双翅膀。
说起来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那头牛了,因为牛的存在——这是非常前现代的生产物,才让作为现代语境下的列车最终停下匆匆的脚步。
这些都需要我们跟随主角们穿过这月亮的洞口,展开一场爱意的旅行。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以一种平面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而要以一种纵向的心态来去发掘情感这种东西,要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被打败,可是他是在电影中就会滋生出很多浪漫的误会、偶然以及重逢。
而在电影的结尾,口琴的几条横线与铁轨的几条横线慢慢的重叠起来,转瞬即逝的声音,与永在奔跑的时空就此交错,奏响了这出浪漫的感情。
叙事结构确实非常巧妙,让一个非常平淡的纯粹的感情故事变得波澜起伏,现在的时间线和过去的时间线相互交错,形成的误会不断的堆叠,堆叠到最后像烟花一样又得以宣泄。
这其中节奏感与喜剧感的拿捏,我认为还是比较精巧的,处于前半节把观众带到欢乐的需要,慢慢的进入后半节就变得感性起来。
而两位演员新生代的小花和小生:张子枫和胡先煦,我觉得还是颇有观众缘。
张子枫的剧照就已经很飒气了。
在电影中,她展现出来的是农村少女形象、都市食品女工形象和与恋人相遇的形象。
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情节点,就是她每次和王锐打电话时,自己都要化妆,虽然对方在电话里看不见她,可是这种打电话的过程就是极具神圣性的仪式,记账也是。
电影专门给了林秀珊的账本好几个镜头,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其中就有一个“给大乖乖买口琴”。
胡先熙就看起来i人了很多。
王锐在电影里是非常轴劲儿的个性,但自己又不善言辞,内心憋着就要认个理儿。
从他拒绝相亲、假装绑炸药、证明自己没有逃票和不接受李晨的给钱补票来看,这种营造“不期而遇”感的行为真像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不过一遇到媳妇儿的事,就啥也顾不得了,甚至瞎话也是张口就来,为了攒点小钱钱。
从我这个CP粉的角度来看,我是真觉得这一对儿很有满满的恋爱感,不是刻意绑在一起的工业糖精,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小细节都打造得非常有生活性。
说起这个生活呀,那电影的开车场景可就真是......所以这个列车开车,以及在小旅馆里开车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面——甚至旅馆里的小电视都放着类似隐喻的画面呢。
结尾的花絮彩蛋虽然可能老套,但其实也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能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共同跳起一曲舞蹈的感觉。
没开玩笑,全片像两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男女主角一整部电影都在坐火车,我还在那里算,九几年,一个月工资三百,几块钱牙刷都说不舍得买来换的两个人一天内来回坐了8趟火车。花了296+6。更别提散的花,坏的口琴和丢的皮鞋。
影后导演说他跟剪辑经常会问对方这段剧情戳到你了吗?戳到了吗?我想这就是直男间的意淫吧。整部片子都没觉得张子枫和胡先煦是那个时代的人,也不知道是哪出了问题!
【1】又名《作精,事逼,恋爱脑的脑残旅行》。广深两地来回折腾四次,就为这点破事来昭示你们的恋爱多伟大,多刻骨铭心。殊不知全程恶心的我想吐,画着最格格不入的妆容演农民村妇,请网红站街为电影制造尴尬笑点,只为了满足文艺逼的浪漫,恋爱脑的纯爱,满足了导演的意淫。用做作的低能台词自我恶心,小孩硬装大人,在现实苦难片里找虚幻浪漫。侮辱了农民,美化了苦难,最后还不忘记自欺欺人灌心灵鸡汤。真的别太幽默了。
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版的“麦琪的故事”了,小情侣双向奔赴屡次碰壁,一趟趟列车上见证了不少人生百态。谁能懂看着胡先煦和张子枫长大(虽然自己比他们只大了几岁)、现在又看着他们演小夫妻的感受啊,当年的小孩儿都长这么大了,演技棒棒的!小胡演的这个角色特别折腾,所以情绪的起起落落展现得比较淋漓尽致,不错不错!另外这部片子的卡司还挺强大的,配角每出现一个就是一个彩蛋。虽然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尤其在朝朝暮暮。”,但是在通讯、交通还不如今天如此发达的过去,“从前慢”之下的爱情、亲情是那么地珍贵。
全片充斥着导演编剧对真实生活的肤浅又刻板的想象,烂到月球了。
小小品。各部门很整齐。可爱。
又不敢直接拍性喜剧,又想打打擦边球,某程度上折射了国产电影的悲哀。
一个精致的小品,但是故事太小了,不够饱满到拍成电影,两个年轻演员演技都还不错,希望能接到好剧本。
很真挚的一部感情片!
啥玩意儿
北影节首映。一个非常微小的事件,拍得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精致的小品。但更重要的意义,可能是作为一封时代情书的存在。
很明显是中秋档诈骗未遂。。。
在北影节看了这个片子的首映,本来以为是一个文艺片,但是它给了我大大的惊喜~这个片子好美~给我展现了90年代那段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人人都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幸福和快乐很简单的时代。两个年轻演员太好了,后半段真的是潸然泪下,总之去看吧,这是个小而美的故事,是我向往的简单的幸福~
大哥大姐你俩就中秋调个休 有必要这么生离死别的吗 蔚然导演恋爱脑有点严重哈 请多读几遍麦琪的礼物
喜欢冯绍峰支线、电话亭、最后坏了的礼物交换这三段。这部电影有些价值的地方,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不用非要从电影里求得些什么。电影可以只是这样简单的小事,而我们看一部电影的需求,有时也可以很简单,像日常呼吸一样。
我寄琴声与明月,随君直到广州东。
电影3星,配乐➕1星,片尾曲插曲推广曲各个都很好听,太加分了!电影内容就是很简单的公路片,两人在不断的错过中看列车上的人生百态:有出轨的妻子和依然爱她的老公;有幻想中彩票发财的男子和偷钱包的小偷;有吹口琴的罪犯和远远聆听琴声的女朋友。在王锐这边,是一场囧途,见识背叛、偷窃、被诬赖;在秀珊这边,她看到的是生活的背面。张子枫在影片里的每一个笑容都拿捏得太好了,幸福、开心、无奈、失望都能通过笑容体会出来。小胡和小张好配,请立刻在一起,就当是为了我!!希望两位未来都会越来越好!!
小品精致归精致,你要说这么悬浮的男女主能从这旅程里领略什么生活的启示,那我觉得实在扯淡
5。完全是人保活的片子,除了演员以外的所有层面都不及格。火车上的人物群像其实非常有做戏空间,但就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有深度的样例是《落叶归根》里赵本山的那一句“我多快乐”)。此外,台词应该是照搬了原著吧,毫不生活化,道具也缺乏年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