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Elegy,禁欲,Elegy: Dying Animal

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本·金斯利,丹尼斯·霍珀,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彼得·萨斯加德,黛布拉·哈里,查理·罗斯,安东尼奥·库普,米歇尔·哈里逊,桑娅·本妮特,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挽歌》剧照

挽歌 剧照 NO.1挽歌 剧照 NO.2挽歌 剧照 NO.3挽歌 剧照 NO.4挽歌 剧照 NO.5挽歌 剧照 NO.6挽歌 剧照 NO.13挽歌 剧照 NO.14挽歌 剧照 NO.15挽歌 剧照 NO.16挽歌 剧照 NO.17挽歌 剧照 NO.18挽歌 剧照 NO.19挽歌 剧照 NO.20

《挽歌》剧情介绍

挽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过六旬的David(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是本地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员,在电视节目上的谈笑风生让他魅力无穷。同时身为大学教授的他在课堂作业评分前从不与女学生乱搞以免被控性骚扰。David对感情自命不羁,现今生活的密友是20年前的女学生。不过自从他遇见24岁的Consuela(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他热爱她的青春与肉体所象征的意义,她就像画里完美的身体一样。但是他不敢相信他能永远拥有她,他认为总有更年轻更优秀的男子把她带走。于是Consuela每次邀请他见她的亲人和朋友时David总是拒绝,拒绝进入她的生活。当Consuela表示十分希望他出席她的毕业礼,David答应了,但最后一刻的却步让Consuela伤心欲绝。她一走两年。两年内David面对了密友的伤心、老友的离世,当Consu...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奇幻梦之旅宵夜江湖第二季姿态第三季全新的你一起用餐吧3东哥闯东北要一起过吗?美女上错身第五季调音师从伦敦到布莱顿梦想森林花样男子芳心魔术师圣诞来信下午4点胭脂债百年宽恕燃罪大佬爱美丽上尉战役逆天侠盗团:百盗之局你玩什么?南家三姐妹久候多时爱很难林肯律师第三季泳池情杀案愈发霸气我的朋友圈阿肯色州猪人大屠杀和气蔼蔼

《挽歌》长篇影评

 1 ) 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

美剧铺天盖地的时候,几乎已经忘记了电影的存在。

45分钟比90分钟更容易坚持,声色犬马的世界,自己的心也浮躁着喜欢里面的钢琴,安静,却充满着力量,努力的用搜歌的软件搜索,得出的结果却是某个交响乐的片段。

10年前曾经喜欢过日剧的交响乐。

音乐是一种烘托,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表达。

音乐的存在将所有的感情连接起来,没有断裂,因为音乐在那里,只要弹奏起来,只要你听到,你马上能够回到过去的那个炙热感情里面。

因为,他/她就在那里。

其实永远都不会改变。

音乐就像人的心,容颜,经历,习惯都可以改变,只是那些容易流入内心的部分。

只要音乐存在,就会把你带回到那段感情里面,因为,你还是你帅和美是永恒的主题,有几个人会说女生不美,有几个人会说男人缺乏魅力。

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美丽的容颜下,至于那些缺少颜值的,生活缺少了许多的颜色,那就在电影里面寻找自己的梦想女人的身体是美的,眼睛是美的,声音是美的,笑容是美的感情本身和结局已经没有关系了,我爱你,不需要说出口,我爱你,我看着你,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

 2 ) yuki 与 子夜闲读 谈「挽歌」

yuki:          电影中,新年夜的晚上,康斯薇拉诉说自己得了乳腺癌,大卫落泪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和自己相差三十多岁的男人,在一个现实面前,在一个所爱的人噩耗面前,落泪,无助,害怕,无措。

像个大男孩,面对那个挚爱的女人,不曾遗忘她的面庞,不曾走出没有她的日子。

一切都那么脆弱的呈现,犹如大卫家窗台的盆景,凋落枯萎。

他的泪,是有温度的,那么炙热的划过脸庞,清晰,潮湿。

    那一刻,我感觉那份爱那么近,癌症,让他们的爱情之间没有了距离,回归了同一个起点。

    康斯薇拉,有句台词,好像说,她感觉她比大卫更快地老去,那时的大卫,心情是如何的。

    我能感受。

         ZY.:          大卫的确是爱康斯薇拉的,从男人游戏开始,到离不开,到感受失恋的痛苦,这是感情深入的全过程,康斯薇拉的患病祇是真正唤醒了他的爱。

    即便,康斯薇拉是健康的,而且,也回来了,大卫还是要提前离开这世界的,这对康斯薇拉带来的打击,不亚于患上绝症,因为,她是深深地爱上了大卫的。

         yuki:          对于那个和大卫有过20年之久性关系的女人。

大卫之所以在一开始那个女人看见卫生棉条那刻,撒谎说是朋友诗人和他的情妇来留下的,是出于大卫对于他和康斯薇拉感情的不确定感,他陷入这段拿捏不住的爱,他是犹豫的,他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他要留住这个女人,她是最了解他的,一直以来也是最欣赏他的,他不想失去,起码这是最后一个可以安抚的女人。

这和他对康斯薇拉的感情没有矛盾,他像个小孩子一样编造谎言,只是因为他害怕失去,他是孤独的。

         ZY.:          不可否认,大卫是一个优秀的男人,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祇是,他忘记了自己那与康斯薇拉不可能共同携手老去相伴的年龄,爱背后的道德意义,爱背后的人文意义,拿康斯薇拉的青春去补偿大卫的内心孤独,并不合理。

         yuki:          喜欢这部电影,也因为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滑稽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大卫在和康斯薇拉约会的时候,穿着长款大衣,表情严肃的双手插兜的站在剧场门口等康苏拉的场景,让我想起一个俄罗斯首相的庄严的样子。

还有在康斯薇拉和他哥哥参加一个舞会的时候,大卫的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借口去了那里,一探究竟。

大卫还会经常打电话给康斯薇拉询问她的穿着,她在哪里,放下电话便是无限的焦虑。

这些都让我感觉到,大卫的内心是那么柔软,那么年轻,他依然是当年的驰骋于情场的男人,时间流逝,他内心却没有改变。

         ZY.:          大卫身上的孩子气,是一份魅力,其实,也寻常得很,可是,到了成熟年龄,还是孩子般的好奇与贪婪,会顾此失彼的,大卫的问题在于是祇想到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得到康斯薇拉,没有想一想,康斯薇拉的将来,是成为一个痛苦欲绝的小寡妇,下得了手的,也够狠的。

         yuki:          这部电影对于感情的侧重把握的很好,两个女人游走于大卫的生活,却没有冲突,他们之间的爱恋,让我们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只是单单关注一些主人公内心所关心的问题,就好比他的视线一直关注于康斯薇拉一般,不曾游离,失焦。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就是康斯薇拉在两年后再见大卫时,她由长发变为短发,她说,她每天剪一点,不想看见它们一下子就那么消失。

在这里她所说的消失可能是指癌症后的化疗,什么的,或许。

但是一个女人对于她头发的热爱,是一个男人很难想象的,头发每天变短,见证了那些大卫不在身边,思念与爱恋犹存的日子,漫长痛苦。

    抱歉,我有点啰嗦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太爱这部片子了,太爱了。

正如大卫崇拜康苏拉的身体,她的乳房一般。

 3 ) 关于男女关系的上佳之作

这是一部关于男女关系的上佳之作。

也许你自以为情场免疫,甚至阅女无数,但如果佩内洛普·克鲁兹突然坐在对面,要和你认真的谈恋爱,你会手足无措吗?

这不是泡普通的小姑娘。

在我看来,气质举世无双的佩内洛普·克鲁兹是所有在世演员中最集异域风情、性感、神秘感与美丽于一体的,形成了一种魔力。

她不能用所谓“女神”来形容,而应如片中所说的,是一件“艺术品”,连西班牙口音都那样的撩人。

她完全担负得起这个角色,片中对她各角度全方位各种打扮发型全方位曝光,每一处都是致命吸引力,没有一处令人失望。

而本片也不是一个屌丝与女神的老套故事。

男主角是一个功成名就、侃侃而谈的教授兼艺术评论家,他甚至数不清自己把过的女学生,但从不深陷其中,他最“稳定”的关系也就是与旧日学生派翠西亚·克拉克森长达20年的炮仗友谊。

但他也不是乔治·克鲁尼或肖恩·康纳利这样越老越性感的钻石王老五,尽管品位高端、阅历丰富,岁月对他还是无情的。

对他来说,一般的女大学生不在话下,但佩内洛普·克鲁兹,还是年轻30岁的,突然出现在生活里,还是让他如同做梦一样。

本·金斯利非常适合并很好的诠释了这样一个在走下坡路的文艺女青年偶像的角色。

不得不赞美男女主角的选角是多么的贴切合适。

电影再以本·金斯利一方为线索,描绘他面对这段感情手足无措的心理和反应,他是真的沉醉其中,但不相信这样一件“艺术品”会长久的留在自己身边,老基友也不断的劝他长痛不如短痛,因而始终踟蹰不前。

个中细节把握得无比细腻准确,让我深有共鸣。

比如对方无比仰慕和赞美自己的才华,但从没赞美过自己的身体,也要纠结很久等等。

假如我也面对这样让自己无法相信的感情,我的心理活动也会恰如男主角一样。

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爱情片给我这样的体验。

如此在男女感情上的准确细腻把握,一看果然是女导演。

片中还有不少佳句,比如“男人在法克女人的时候,是在对世间所有不顺的疯狂报复。

”另外,在老炮友和“艺术品”之间的干净快速的剪辑,以及颇多经典配乐(比如佩内洛普·克鲁兹展现魅力的桥段中始终伴随着的女高音,本·金斯利郁闷弹钢琴弹的是巴赫的《G小调赋格曲》,还有一些疑似维瓦尔第和贝多芬的音乐),都让这位女导演驾驭下的电影更加精彩。

我正想看这样的纠结如何收场,不幸的是导演也没有好答案,于是被迫走向俗套,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不过如果有机会和佩内洛普·克鲁兹拍这么一片,我死也愿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挽歌vs迷失

不知道为什么,看《挽歌》的时候,脑海里一直闪回着《迷失东京》里的各个片段。

斯嘉丽•约翰逊对婚姻和伴侣的绝望;穿过东京街头的落寞;在寺庙里看着步入婚姻的异族人的迷惘;和老男人躺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的心灵释放;最后在酒店大堂从此各奔天涯的分别……当然,还有老男人对多年婚姻生活的倦怠和无奈,电话里乏善可陈的话题和没有温度的关心。

这一切,都让人压抑得揪心。

一段是新鲜的,一段是长跑的,同样是婚姻,也同样是绝望。

《迷失东京》的叙事是非常美非常诗意的。

镜头慢慢的、长长的,笼笼地收住了人心。

所有暗藏的情绪,都在那些长长镜头里微妙转换的表情中。

也正是那些慢到平静的镜头把叙事淡化到无,把心思展露得无遗。

但是,我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故事的背景会选择在东京,这个城市意象隐喻着什么吗?

还是只是出于视觉与角色的一种张力的需要。

东与西;古典与现代的一种比对冲击?

文化的冲突倒是跃然纸上的,从一开始,老男人进入东京,与工作人员见面后,就没有舒展开来过的眉头就可以窥见。

而斯嘉丽•约翰逊一次次在街头走过,用探寻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人与物,到寺庙里,她困惑地观赏着充满异域特色的婚姻,文化的撞击一览无余。

或许这仅仅是出于视觉的需要吧。

这是一个关于寂寞的故事或情绪。

相比较而言,《挽歌》的故事性要强很多。

叙事也没《迷失东京》那么平静、从容。

从音乐、场景、镜头就能感受到。

故事的开始,同样是一个老男人的出场,只是他的出场不是作为自我世界的“主我”,而是社会角色丛里的“客我”。

他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他的治学与理论,展览他的博学与幽默。

看起来志得意满。

穿着白衬衫的佩内洛普•克鲁兹出现在前排的座位上,轻易就捕获了他的眼光。

他以为这是跟以往的每一次猎艳经验相同的情形,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女生,冲着福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冲着文史哲冲着渊博风度优雅去的一次无知的献身,然后就风平浪静地成为了过去式。

甚至都不需要记得她们在床上的模样。

可是他不知道,这一次晃动了他的,不光是眼睛,包括了心。

真心。

他在晚宴上用惯常的恭维取悦她,用经典的艺术形象赞美她,不过是为了上床。

旁白叙述了他的目的。

很快,目的就达到了。

只是翻云覆雨间,他觉出她与别的女人的不同。

这不同,究竟是身体的不同,还是灵魂的不同呢?

我想他自己也是没有弄明白的。

只是,他认真了。

他和他的老朋友乔治一遍遍地谈论着这个女人。

乔治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告诉他,这和以往的“遭遇”没什么不同,而他坚持。

他没想到的是,她比他更认真了。

她要他参加她的家庭毕业典礼。

出席这一充满仪式感的聚会,就意味着一种单纯关系的终结,另一种世俗关系的开始。

显然,这是David所不愿意也不能承受的关系。

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在她家的门外给她电话,用借口粉饰太平。

聪明如她,倔强如她,怎会不懂得这其中的进与退?

于是,主动消失了两年。

这两年里,老乔治死了。

我觉得,老乔治在死的时候,对妻子和对David的一吻,特别打动我,尤其是结合了之前那一段,经过了多年的纠结和不堪后,对婚姻的重新解读,让他对妻子的那一吻意味深长。

我也不是很明白乔治的死究竟是为了叙述什么。

或许是David在健身馆里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威猛地挥动着的手臂,宣告着他生命中所有关于年轻,关于魅力,关于权威,关于梦想,哪怕仅仅是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尾巴的戛然而止吧。

他儿子的出现,和与他关于婚姻和婚外情的那一段争论,是全剧的一个小波浪。

可是那个男人的理论看似道貌岸然、冠冕堂皇,其实也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

同样是混账理论。

高潮是在两年后,他们的重逢。

她带来乳腺癌的消息。

虽然这一桥段是有些老套,但我觉得它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

亮在她在沙发上躺下,以他们在初识时,他恭维她的那个经典艺术形象的姿势躺着,他用摄像机拍下了她最美的生命形态。

那一次,他们应该是没有上床的。

那一次,他是在对她的身体进行纯粹的审美,而不是欲望的消费。

手术结束后,他出现在她的病床前,深情地吻过她的嘴唇、额头、眼睛,极度极度温柔。

然后,挽歌响起。

镜头返回他们的一次海边旅行。

她挽着他的臂弯,长发在海风里飘飘洒洒。

然后他们的身影模糊、消失在镜头里。

我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种观点,大意是说:西方人用身体拯救灵魂,而东方人用灵魂拯救身体。

所以,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男女主角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做爱,来确证彼此的存在,释放和驱散内心的寂寞。

而东方的哲学里,却是把灵魂都托付给了对方后,才羞羞答答把身体视若神灵一样地奉献出来。

我觉得这一观点甚妙。

身体不过是承载灵魂的客体,甚至它可以脱离灵魂而存在,不过是个躯壳,它是我们存活在世的客观证明。

奉若神明不过是种愚蠢。

因此,对身体的消费,算不得是欲望的释放。

欲望来自于内心。

因此,还上升不到欲望层次。

只是在消费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审美体验,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完满的了。

所以,我想David对佩内洛普•克鲁兹的体验,就是审美与消费的完美结合。

至于那该死的灵魂,还是交给万能的上帝吧。

师生恋不过是吸引眼光的一个噱头。

叙事的需要。

意义是相同的。

同样是关于孤独。

同样是关于绝望。

我想,这大概是两部电影在我的大脑里不停重叠的原因吧。

 5 ) 《挽歌》

同是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的小说,同是尼古拉斯·迈耶 Nicholas Meyer改编。

同样的众多优秀的演员,同样是以老少恋为主线,同样也会有角色是否符合的疑虑。

但是《挽歌Elegy》因为比《人性污点The Human Stain》少了更多其它问题的涉入(比如种族),显得纯粹些,而本·金斯利和佩内洛普·克鲁兹比起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一个太老、一个太冷)的组合显然有着更多的相互“性”的吸引,也激起不少火花。

特别是本·金斯利对于人物的刻画简直让人惊讶,从来没有将他和这样一个人物想象到一起。

不过就整部影片来说,虽然进展自然,但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因为这一类影片实在不少,而被誉为当代文学大师的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的作品看来并不一定适合拍摄成电影,视听化的结果可能只是表皮化的展现。

2008-09-12

 6 ) 所有的美丽都是人对自己的怀疑

该如何评价它的真实感呢?

这部电影着实让我感到非常震惊。

该是暗色调登场的时候,黑色发出的都是幽蓝,康苏拉深色的浓密头发,洗相房里灰暗的红,她覆盖着长长睫毛的半闭着的眼睛,大海边颓靡的沙滩白,大风,她的暗绿色防水服,米色围巾。

床,带靠垫的沙发,房间里的书,照相机,墙上的画,宽大写字台上的稿纸,玻璃花瓶。

两个人严肃谈话时对坐在一起的优雅餐馆,大排档。

人的表情缓慢而凝重,大卫甚至不用说话,表情,眼神和旁白就是一个故事。

如果周围的年轻眷侣都在接吻,他穿着开司米毛衫,带着黑色墨镜,完全静止地坐在小圆桌旁边。

没有旁白,没有眼神,没有动作和表情,那就是现实生活。

我们通常都是这样看着自己所爱的人,沉默地静止在那里,并且就算伸出手,也碰不到他的心。

所以,与有些人的关系,必须是坚强的、痛苦的、勉强的、执着的。

如果时光再来,你会不会仍然爱上像大卫一样的人?

从一段关系辗转到另一段关系,从一个人的胸膛到另一个人的胸膛。

他已经知道了一切,他洞悉了美学,精通了文学,摄影,历史,音乐,传说,典故,知道了现世和女人,知道了如何不主动承担责任,在应该开口的时候紧紧闭起嘴巴,在应该出现的时候把心扔在后座,编个藉口可笑地逃离,知道了如何放弃不能把握的,而选择留住对自己生命最有利的那一部分。

逃避问题保持自己的利益似乎是个与生俱来的技能。

他善于非常敏捷地作出一个决定,并且沿着同一个思考的路径进行下去,不会迂回和迁就,不会解释和挽回。

这样的人令人生畏不是吗?

他为什么会如此隔离和孤独呢?

不断地想要得到,看透,又不断地拒绝,离开,不断地领悟又不断地将自己推翻。

他如此敏感而多疑,终其一生在爱恋自己,放纵自己的表现欲,占有欲和性欲。

他像个额头闪烁狡黠光芒的猎人,静默地裹在黑色的大衣里,等待猎物自动降临,缠绵占有再无声放弃。

他让自己外表机智,优雅,成熟,风趣,内心却一直深深沉浸在对年华渐逝的惶恐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中。

怀疑,怀疑一旦出现在人的生命里,就意味着永恒的终结和美丽的开始。

需要我在文学的世界里为你给出美丽的定义吗?

那么请回头打量这艺术的殿堂。

美丽和缺憾从来都是双生,甚至都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可以完全重合,相互交缠。

不少人匪夷所思地迷恋着缺憾带来的美。

流泪的哈姆雷特,断臂的维纳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如若没有悲剧的发生,没有阴阳相隔,没有误解背叛再破镜重圆,一切美丽都不成为美丽,一切结局都不被珍惜。

大卫伤害了康苏拉,一次,两次,三次,他因为满溢的占有欲不曾相信她,因为对年华的怀疑不曾答应她的邀约,因为太过骄傲,相信自己的独立,多年来不曾回拨一个电话给她。

可再睿智的人也有愚蠢和卑微的时候,他坐在暗黑房间的地板上一遍又一遍听她在答录机里的留言,收拾她的照片,和老朋友在任何地方谈论她,在人群中落寞地静止,思量她为什么不再打电话来。

直到多年后她声色落魄一通电话,他又颤抖地回拨给她,害怕自己听到她已经成家立业,拥有了幸福的生活。

呵,康苏拉。

这个完美的女子拥有一切的不可能,她或许是男性作家笔下的某个幻想的产物,也许是无数缺憾迷恋者中的一个。

她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完美的外表和身体,对自身美的不自知,高尚的艺术修养与求知欲,面对爱情的果断和坚持,误解来临时的忍让和恭敬,绝症侵袭后的勇敢和坚强。

她原谅男人带来的一切失望和遗憾。

多年后仍然梦想回到他身边,甚至抱住他的头,轻声安慰着他为她的痛苦流下的眼泪。

男人幻想中的女人,无非就是这样了。

所以故事到这里才圆满了。

愧疚感成全了这个“不逃避”的事实。

有情欲,占有欲,年华,怀疑,谎言,逃离,误解,等待,反思,眼泪,死亡,原谅,责任,一个有关于感情的故事才叫做爱情,才能称得上美丽,因为它着实占用了他们一生中漫长的时光来完成。

那么如果时光再来,你会不会仍然爱上像大卫一样的人?

 7 ) 瞎扯淡

昨晚看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写些什么,可是换了好几个开头又关掉了编辑页面。

无钱无计划无热情无精力的长假第一天,百无聊懒,在床上看完了一本书才爬起来,12:43.打开豆瓣看到的第一个活动“手贱的翻一翻最让你虐心的短信/简讯”,还有点小期许地希望可以看到什么让自己羡慕妒忌的俗世爱,却满眼都是做作矫情生涩僵硬地狗血偶像剧。

于是我又想起昨天这个故事。

不要反问我不是不奢望真爱么,就是不奢望才会总想要驻足观赏。

我从来不介意做一个好故事的旁观者,用无与伦比的代入感给自己一样的纠结,往往能带来和惊悚恐怖片相媲美的心理刺激和吸引。

就像一个暑假在家看《笔仙》,冷气和蓝绿色的落地窗帘营造着4D观感,可就算再怎么害怕,不出三分钟还是得把台换回来。

那些爱情,再怎么窒息着我的咽喉,也还是吸引着我的眼球。

   一个是造诣颇高的美学评论家,早年离婚,有一个三十多岁事业有成至今恨之入骨的儿子和一个曾经是他学生的从不深谈的女强人性伴侣。

那个一见到他就变成了失败婚姻牺牲品的儿子从头到尾只说过一句用了大脑的话,他对他的父亲说:”你一生都在逃避人与人的关系对你的牵绊。

“这是对他前半生的精准总结,他评论话剧、歌剧、画作,一切艺术品和生活,努力保持着客观公允与一针见血,我猜他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信徒,这混蛋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爱情是一种疾病。

” 于是他奉为真理。

不过,对,不过,还有但是,生活总是充满转折。

这不过是因为他还没有遇到他的缪斯他的明珠,一个微笑让他微风拂面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眼神让他窘迫于自己的疲惫孤独老无所依。

他的诗人老友安慰他”来的晚总好过不来吧“!

可我相信他一定不这么觉得,一个声名赫赫的美学评论家受人敬仰的大学教授,他已年届花甲,狼狈不堪地又情难自禁地爱着他的学生,崇拜她的韶华,信奉她的胴体,从此缴械投降再不抵抗,一朝夕便换了信仰。

没有她的夜晚他变得畸形,抚摸自己,跟踪她到舞会,受到呵斥乖乖回家等电话,黑暗空旷中独坐想象她在接受哪一个年轻的爱抚,让嫉妒烧焦自己,让自卑毁掉爱情。

呵,这个研究美与艺术的的人,真想知道此刻他的舌头是否还能分得清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与健怡可乐。

这样似乎太落井下石,不过我还更加落井下石地断定:他们一定会分手。

果然,他们分手了,自卑作祟成功。

他拒绝每一次和她家人见面的机会,包括她的毕业舞会。

深红玫瑰墨绿西装,和他的爱情一起枯萎。

他夜夜失眠提笔无一字的时候,才明白他曾经亲爱的思特里克兰德真是因为拒绝寻找他的女神才最终落魄死在巴黎街头。

后来诗人老友和曾经的伴侣相继故去,他开始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他渐渐地重新学会呼吸和睡觉,伤口愈合地好像一个正常人。

如果是现实,这样也就可以结束了。

有头有尾,合情合理。

像一个永恒公式,改变参数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俗世爱情故事。

好比闺蜜H白美萌乖,男友高但矬穷学习差,千里之外成天担心H被人拐走惶惶不可终日,电话必秒接短信必秒回每小时报告一次行踪恨不能在H身上装上监控录像GPS,终于成功被甩。

好比闺蜜Q小巧可爱但不够温柔,男友体贴温柔但不够帅气,这样的人设也算是郎才女貌地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位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女人是全天下最美的人人都欲分而食之,千里之外成天担心Q被人拐走惶惶不可终日,电话必秒接短信必秒回每小时报告一次行踪恨不能在H身上装上监控录像GPS,终于成功被甩。

毛主席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我才认识到不是说繁衍才是终极目标,只是爱到深处都想永久,而不确定性太可怕,贵重的东西总是要和危险的东西一样锁住,比如爱人和结婚证,比如囚犯和高墙铁网。

我再不敢小觑老百姓的智慧,有一个词自古流传至今深受打压仍金枪不倒:门当户对,其实是帮我们早早造好了一把温柔的锁,减少一方的惶恐和另一方的痛苦,有时未免不是个好主意。

可这毕竟是电影呀!

我们是来逃避现实的导演总该给我们一点惊喜。

女神回来了。

可怜的老人拿着听筒的手不住颤抖,说不出是刹那间老迈泻出还是情绪激动,他粗暴地用冷水洗过脸瞪着自己湿漉漉的皱纹。

伤口撕裂,血依旧鲜红。

她头发短得像个淘气的中学小男孩儿,她说一天剪一点这样当头发小时事便不觉得心疼。

看到这里我很激动地自觉代入想问她是不是要忘掉一个人一天忘一点儿就也不会心疼。

她说她得了乳腺癌两周后手术,他在她的怀里嚎啕大哭,为她将要破碎的美丽,更为她独自惶恐。

他啜泣,含着眼泪,吸着鼻涕,请她无论黑夜白昼随时告知自己的惶恐,他终于印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是他拥有了他的艺术品,是艺术品拥有了他,他六十多岁了,终于长大。

她请他拍下她的美好,没有带走就独自消失。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他们终于在一起。

但我不承认这是爱情的胜利。

完美不再完美,女神走下了殿堂,他们终于能够携手走进俗世的爱情,门当户对。

这狗娘养的爱情!

 8 ) 悲伤是因为代入感

我以前不知道有代入感这个说法,我知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知道“同一本书,每个人看过之后有不同的的理解,因为书中加入你的想法,有你的灵魂,10年后读这书又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你变了,你的思想变了。

”这些我知道,但我一直没听说过代入感这么个精确的概括性名词。

一部电影或是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或是悲伤或是心潮澎湃或是让自己恨不得出了电影院就在马路上推开一辆疾驶的大卡车救下一位美女),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本身多么地打动人心,而是因为代入感——荧幕背后(小说的纸页背后)藏着一个……,不,不是导演或是作者,是你,藏着一个荧幕前的你。

当托纳托雷在讲述他小时候在天堂电影院里和爱佛特的故事的时候,他或许知道若干年之后会有一个你沉浸在他的电影中,但他并不知道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怎么样的理由陷入其中的。

事实上我是想起了小时候每年过完年开学前老家都会在晒谷场放的电影,刚好是开学的前一天,年初十一或是年初十,不多不少,几乎每年都这样,因为第二天要开学,妈妈不让看太迟,所以总没看完过,撅着嘴巴生气要死。

晒谷场后面是榨糖厂高高的烟囱,像《电影往事》或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里张艺谋说的那样,有时候等电影差点睡着,有时候在在荧幕的反面看,有时在荧幕上用手打狗和鸡的影子。

这些回忆小时候事情的感动是我在看《天堂电影院》时候的代入感——它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关于电影的一些在心里最深处的软软的东西。

你或者他,则可能有些不同,但总归托纳托雷会让你感动,以观众你自己的形式。

代入感是指在观影或者阅读或者听音乐的时候,把自己投入其中,成为主角——潜意识的你就这么做了,你总是会把电影里小说中的场景跟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混同,那些电影中别人对主角说的话,主角对别人说的话,那些秋风落叶那些电闪雷鸣那些小河边的鸟语花香那些老房子里阳光照射下轻舞的飞尘,你都会觉得似曾相识——然后你感动了,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曾经的人生或者这就是我的故事可能的结局。

当然,我能记起最深刻的一次代入感是7岁时候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稀里哗啦,边上阿姨大伯耻笑,我是以为那个妈妈走了,在雨中淋得可怜兮兮的孩子是我。

今天看这部《ELEGY》也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因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我也悲伤了起来。

60岁文学教授大卫爱上24岁的学生康斯薇拉。

24岁的康斯薇拉除了爱60岁的文学教授大卫不爱别人。

这就是这个故事。

大卫给康斯薇拉看戈雅的《着衣的玛哈》而不是《裸体的玛哈》,给佩内洛普·克鲁兹这位西班牙美女演的康斯薇拉看18世纪末另一位西班牙美女的的眼睛,说,像。

我难以确定的是导演是否一开头就暗示大卫爱的是康斯薇拉的眼睛,真正的爱她,而不只是她曼妙的胴体。

大卫和康斯薇拉在海滩上露宿。

清晨,在海风中,给康斯薇拉拍惺忪朦胧的睡眼。

一切都说明着大卫爱她。

但电影给人以代入感的是大卫愈来愈强烈的“不合适”感——一件美好的事物,你没办法去把握它的时候那种“不适合我”的糟糕的感觉。

准确而言,是“难以把握”,因为别人会觉得不合适所以“难以把握”。

大卫觉得康斯薇拉会爱上另一个比他年轻的男人。

那种深爱却预感要失去的悲凉心情站在人头攒动的街头的时候便会油然而生。

有天晚上,我在回杭州的高速公路上看着向后飞驰的昏黄路灯的时候,还有天晚上,走在高架桥下的人行道上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所以,大卫不敢去参加康斯薇拉的家庭聚会,所以大卫觉得自己断了这个关系好了。

可是大卫错了。

两年后,剪成了短发的康斯薇拉来到大卫家,告诉他她得了乳腺癌,告诉他她一直没有爱过别的男人。

康斯薇拉缓缓脱去衣服,让大卫拍《裸体的玛哈》,以告诉他她爱他。

拍的时候康斯薇拉的眼睛还是跟玛哈一样漂亮,但却有些不同,因为那是一双悲伤的泪眼。

在动完手术的病房里,康斯维拉说,“10年后读同一本书又会有不同感觉”,那是他们第一次认识大卫给他们上课时候说的话。

大卫说,我在这里,在你身边。

可是外面,雨在淅淅沥沥下,在窗玻璃上写下一句句悲伤的句子。

虽然窗前的百合花开得正好。

 9 ) 爱,原来可以是真的

扔一句很装的话在前面:任何文本的读解过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潜在对话。

文学之所以吸引人,在于读者总在他人的文本中不断地投入自己——感情、思想、经验与教训——调出与众不同的味道。

我一厢情愿,以为好的文学是那种具有挑战性的文学,挑战读者的道德底线,挑战读者的想象力,或者挑战读者的世故偏见。

重要的是,这个挑战,往往是按照叙事顺序进行的,不知从哪一瞬间开始,陷阱已经设好,而你浑然不觉地着了道,最后的恍然或感动的一刹那,就该是“意义”所在了。

这个电影一开始,先交代大卫的身份:在电视访谈节目里侃侃而谈的学者,谈的话题也很有暗示性,清教传统的压迫与60年代的反叛。

然后,镜头掠过暮色中的曼哈顿,进入大卫的房间,很宽敞,很有品味的布置,餐桌、钢琴、沙发,中产阶级的大房子。

窗外有雨,看得见大卫的背影,略微有些落寞。

旁白说到老年问题,说到还不老的心——大卫,花甲之年了。

下一组镜头是哥伦比亚大学,他在黑板上大字写下罗兰•巴特,穿白衬衣的24岁的美丽的康斯薇拉进来,坐在了第一排……看看DVD机器的显示时间,3分58秒,任谁都知道了,这个电影是关于“忘年师生恋”的。

提到师生恋,都熟。

幼稚园小朋友喜欢漂亮阿姨、女中学生暗恋男体育教师的那种不算,说的是“谢尔瑞斯”的。

比如阿贝拉尔与爱洛依丝,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罗丹与克洛黛尔,鲁迅与许广平,沈从文与张兆和,毛泽东在延安的讲台上挥着手,下面显眼处坐着眼巴巴的江青……其实不用扯得那么远,我身边案例就多了去了,嘟嘟他爹玉树临风那会儿,如果不是有如花似玉的嘟嘟他妈傍在身边,指不定收了多少情书整出多少幺蛾子呢,好悬哪。

还有一位同窗的老公乃名校博导、青年才俊,即便拖鞋短裤腮边带着粉笔灰做济公状,也被半打女研究生“勾引”了,说起来他还一脸无辜。

最拍案惊奇的是我认识的某老老师,一二三,连着娶了三个女学生,他的年龄是日益增大,老婆的年龄倒一个比一个年轻起来,弟子们羡煞——虽然他们还要硬着头皮叫“师母”的。

没错,我对名人的师生恋还算同情,可是对于身边的,多少还是有成见。

我脑海里一边放着自家小电影,一边把电影继续看下去。

老实说,大卫的“爱情资本”雄厚。

他身体状况良好,能打凌厉的壁球。

有个每月来一次的情人,本乃20年前的女学生,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也是能从侧面给大卫加分的。

大卫勾引人的手段看起来太眼熟,是个文科教授都会的吧,出口成章的文学经典,偶尔弹弹的钢琴,福柯分析过的《宫娥》不妨再显派一遍,做访谈节目的时候也不妨显显。

我大笑。

手段蛮灵,他和康斯薇拉很快上了床。

嗯,床上戏我不很感冒,虽然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身材很是惹火。

我关心的是:他图她什么显而易见,而她呢?

见得太多了,男老师博学睿智,职业美化了他们,正人君子是吸引力,落拓不羁也是风格。

都说有权的男人招人爱,男老师的权力是知识转换来的权力,像蓝个英英的杀蚊灯,专杀那些不喜阿堵物自投罗网还标榜不俗的女生。

等到你真的嫁了,你会发现他这个灯可是没灭,还会有大量的女生冲着巴特福柯委拉斯凯兹柯扑来的。

嗯,我见得太多了。

看来大卫也心里有数。

从理智出发,他想断掉这段感情,可是哪里有那么容易,既然是老房子着火。

往长远想想,总有一天,会有更年轻更优秀的男子把她带走的,所以,还需把握现在。

他要从她的青春里偷来一段点缀自己的孤独晚景,她的笑颜在定影液里凝固,凝固住的是这私密红灯照着的饱满时光。

因为叙事视角是在大卫这里,受视角限制,我们不知道康斯薇拉到底怎么想。

她好像很简单,可是,真的简单么?

如果她只是在教授这里短暂停留,当一只花蝴蝶,倒是符合世俗期待。

不过,她看起来不是逢场作戏的,康斯薇拉认真了,她邀请她出席各种重要的PARTY,她的生日的,还有圣诞节的。

大家都知道如果出席这个PARTY意味着什么。

不,她不图他的财产什么的,说起来她家也是有身份的,从古巴流亡出来的富豪吧,纽约有着大豪宅。

她任性地一团火热地想邀请他进入她的生活,这一次,很郑重地邀请他去参加她的家庭毕业PARTY。

大卫,经历了好几次婚姻的、60年代狂野过的、从来不把婚姻责任放在心上的老男人,他怎么会“上这个当”?

不想自己陷住自己,不想耽误康斯薇拉,在他的想像里,如果他出席了PARTY,她的亲属们会投来那种怪异的眼神,仿佛在说“老牛吃嫩草”。

他受不了。

于是,在再次失约之后,他接到了康斯薇拉的“判决”:不要再给她打电话了。

OVER。

他大病一场。

余下的两年里,朋友死了,老恋人伤心了,老式墨水笔写字还是刷刷有声的,可是壁球有些打不动了。

真正的高潮,那个设计了我等的陷阱,是在康斯薇拉重新出现的时候。

她剪了短发,朴素,忧郁。

她说她两年里没有找男朋友,现在发现了乳癌,要做深切手术了,特地来找他拍套照片。

在沙发上,她缓缓揭开衣衫,摆出戈雅笔下那个玛哈的姿势。

大卫在结识她之初就指出她的眼睛活像玛哈。

玛哈,西班牙语里是“俏女郎”的意思。

康斯薇拉不仅俊俏,她还深情。

就是那么简单纯洁的、什么也不图的、遗忘了年龄的爱情。

女学生不在乎世俗观念,从灵魂到肉体,一门心思的爱着。

倒是这个标榜不羁的教授,掉进了自掘的陷阱。

终于,到了唱挽歌的时候了。

大卫抱住病榻上的康斯薇拉。

镜头转回当年,在海边,她的头发还长,他还没这么老,他后悔了吗?

是我后悔了,从什么时候我不再相信康斯薇拉般的爱情,从什么时候我把忘年师生恋视为一场笑剧。

爱,原来可以是真的。

 10 ) 《去具象一個抽象的物件便是幻象……》

《去具象一個抽象的物件便是幻象……》這是我在不久以前,讀過了一個剛剛終結了戲劇編導學業的小朋友寫的電影評論以後,寫下的一句話。

那一篇影評,寫得不錯。

《挽歌(Elegy)》,其實,不如譯成《哀歌(Elegy)》,可能,更恰如其份一點,縱然再悲唱,祇是徒然哀,人生歲月的那一步,挽不了,留不住,「Dying Animal」,是人生一個无可奈何的必然進程。

即使再藝術,幻象畢竟是幻象,抽象的物件,具象了,可能惨不忍睹,歷来,幻象是留给破灭的。

《挽歌(Elegy)》的情節,一如夏洛蒂•勃朗特(Bronte C.)的《簡•愛(Jane Eyre)》,祇是揉碎了爱德華•羅切斯特與簡•愛的各自細節,由大衛(David)-(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飾演,康斯薇拉(Consuela)-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飾演,在電影銀幕上,重新演繹了一囬而已。

而且,《挽歌(Elegy)》,更近乎是大學教授兼藝術批評家-大衞(David)一個人的故事。

這一個導演伊莎貝爾•科賽特(Isabel Coixet)可真算得上是可以的,居然能将這一個并不傳奇的世俗故事,拍攝得如此引人入勝,之所以說并不傳奇,祇是因爲,如此情節,在生活週遭已经是司空見慣的了。

我要說的是電影的故事情節,而并非情結。

是的,幻象往往由情結所致,而那結果,必定,祇是一个情節,人生情感的一初皺褶而已。

倘若,生活终究还必須往下走的話,那一處的皺褶,萬一熨燙不平,也是忘却了的爲好。

而且,最好儘量注意一些,以後,不要再去製造那些,容易讓人耿耿於懷的情感皺褶了。

年過花甲的大學教授兼藝術批評家-大衛(David),很幸運,没有遇上同龄夥伴的悲哀……比如,那一個歲月會遭遇的痛風癥,他的手指,在鋼琴鍵盤上依然隨心所欲。

比如,那一個歲月會遭遇的冠心病,他的腳步,在那壁球房裏不見磕絆跌撞。

尤其,当他站到了講臺上,或者,坐到了電視訪談的鏡头前,歲月的痕迹,在頭銜知識與個人風度的襯托之下,反而魅力凸顯。

於是,他遇上了康斯薇拉(Consuela),面對青春活力,面對美貌靈氣,他按捺不住了,不乏手段的,很是技巧了自己的情感一把。

可是,最終於的結果,却是讓自己也陷入了情網,像少年維特一般地煩惱了。

居然,这般年龄了,也會賴在牀上不思茶食,老朋友那一匙一匙麥片粥的哄喂,也許,太是真实得不得了的情景了,这个時候的大衛(David),可真是成了一個需要有人替他擦眼泪抹鼻涕的小男孩子了。

可是,事實上,大衛(David)并不是一個小男孩子了,面對陷入婚外戀的児子,他的批評,理性得很。

當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切道理也適合於他自己,面對不可避免的世俗觀念,他不是也望而卻步了嚒。

於是,電影情結演到半途,大衛(David)與康斯薇拉(Consuela)終於也分手了,他祇是撿回了一個不合年龄的失戀,那確實是一個很痛苦的失戀。

有時候,愛情,就是那一朶燦爛豔麗的罂粟花。

尤其,是到了大衛(David)那般的年龄。

愛,肯定是没有錯的。

當然,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其實,象大衛(David)那样年龄的,僅僅祇是作爲一個長輩與老師,僅僅祇是作爲一個親密的好朋友,難道,愛就不存在了嚒?

難道,爲了愛,非得去碰一碰,那一個活靈活現的身子嚒?

那種感情衝動,大概,祇能呌作情欲,不能呌作愛。

走到了这一步的當事人,說的都是眞愛,可是,最現實的是,愛情的對象,那一個年青美貌的她,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就是一个悲哀的小寡婦了,忍心下得了手的,大概,也未必可以稱作爲眞愛。

繞過梵蒂岡,有人會說,自己也可以上天堂的;繞過歲月,却不見得會有愛。

我所說的是,眞愛;而不是,未来那一個避免不了的,小寡婦的故事。

这裏,且不提及,那不可避免的,随着歲月而至的,男女各自生理心態的變化……康斯薇拉(Consuela)的健康祇是一桩個案,排除了这一個劇情故事的突變,在今天看來,《挽歌(Elegy)》的故事描寫,也許,是可以稱作爲頻發的公眾事件了。

也許,這也就是拍攝這一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所在了。

在人與人之間,在男女两性之間,深入地觀察,愛情,隱隱約約的,也是透着道德的,也是透着人文文化的。

必須記住了,这一部被呌作了《挽歌(Elegy)》的電影,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小說的原著,名字呌作《垂死的肉身(Dying Animal)》 。

這就是,去具象一個抽象的物件便是幻象,幻象終究是留给破滅的。

-是爲記。

- ZY.S. 於滬上【延伸閱讀】《yuki 與子亱閒讀談【輓歌】》: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00015

《挽歌》短评

2014.6.28

9分钟前
  • 杨树林
  • 较差

对等不对等,在一起或是分开,都是因为自己而非因为对方。

12分钟前
  • Cookie can
  • 还行

剧情没什么,音乐比较文艺,有句话也稍稍感动了一下:and all this because this girl will tell me a thousand times how much she adores me and means it. This girl will never once tell me she yearns for my cock.不自信啊不自信啊

13分钟前
  • 李雯
  • 还行

好闷啊没看完

16分钟前
  • 伊迪
  • 较差

一部文学性很强的电影。而且是那种有很强的美国文学性的电影。但是我就是受不了kingsley的大秃头叠加在大美女的头上。。。

21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很难说是菲利普罗斯不行,还是导演不行,冷漠看完

26分钟前
  • 暴力夺取
  • 很差

分段式播放会改观效果,再分清主次线路别散乱电影至少还可以评三星。

29分钟前
  • 鱼森
  • 较差

音乐好美。 有点受不了Penelope的口音。

34分钟前
  • 粉红色大象
  • 力荐

waste of time!

35分钟前
  • minggie
  • 较差

背景音乐喜欢

38分钟前
  • Wingsu
  • 力荐

这玩意究竟想说啥

39分钟前
  • 三叶虫
  • 较差

矫情造作装13

43分钟前
  • motongg
  • 较差

when penelope simled i followed with herlove is actually ~~whenever ~wherever~whoever~~whatever

47分钟前
  • Hahaha
  • 推荐

青春的挽歌只因为生死无常和年华流逝,爱情的挽歌被时间停格……很喜欢配乐

51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力荐

d2 最好的电影 是能让观者共鸣的电影 共鸣了 想着自己的书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相机自己的旅程 不觉胃里纠结 这样下去我是不是也会像金斯利一样 几十岁了还不懂真爱 还是自己

56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力荐

大叔在迟暮之年的爱情

1小时前
  • Henry
  • 推荐

结局毁了前面那么久的精心铺垫。之前的不自信嫉妒不安和占有欲因为她突然没了胸就这么克服了么...喜欢上完美的你,却只能和不完美的你在一起?不赞同。

1小时前
  • CaroleZh
  • 还行

看到睡着。。希望40岁看不会被催眠

1小时前
  • 大灰狼
  • 较差

3.5星

1小时前
  • 路兮
  • 还行

落入俗套的结尾似乎是说,只有病和死才能拉近恋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1小时前
  • 沙砾于飞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