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Hugo,雨果的巴黎奇幻历险(港),雨果的冒险(台),雨果的秘密,雨果·卡布里特的发明,造梦的雨果,发明男孩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科洛·葛蕾丝·莫瑞兹,本·金斯利,萨莎·拜伦·科恩,裘德·洛,雷·温斯顿,克里斯托弗·李,理查德·格雷弗斯,海伦·麦克洛瑞,弗朗西斯·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雨果》剧照

雨果 剧照 NO.1雨果 剧照 NO.2雨果 剧照 NO.3雨果 剧照 NO.4雨果 剧照 NO.5雨果 剧照 NO.6雨果 剧照 NO.13雨果 剧照 NO.14雨果 剧照 NO.15雨果 剧照 NO.16雨果 剧照 NO.17雨果 剧照 NO.18雨果 剧照 NO.19雨果 剧照 NO.20

《雨果》剧情介绍

雨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小男孩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天生机械控。他寄宿巴黎火车站钟楼,偶尔会去玩具店偷些零件,用来修补父亲(裘德·洛 Jude Law 饰)留下的机器人。一次行窃,他被店主乔治•梅里埃(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当场抓获,因 忌惮带猎狗的巡警(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只得就范。乔治拿走了雨果父亲的遗物——一本机械手册,令他心急如焚,他尾随至乔治家中,结识了养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 Chloë Moretz 饰),他恳求她帮自己保住手册。而伊莎贝拉则觉得此事蹊跷,于是两人结伴探秘。修好的机器人作画的落款却显示乔治的名字,让他们疑心顿起。终于他们发现了乔治家中装满画作的神秘柜子,并在图书馆的电影书籍中发现了乔治的身世。一位知情人的显身,让他们的奇幻冒险更添神秘…… 本片根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合宿24号房此情此刻危险游戏前任局中局多甫拉托夫法医宋慈黑白科林写真女友怪异同床人恶魔:恐怖现身虚空魔境第二季霹雳囧花生之欲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一锤定音空想大河剧小田信夫船长哈洛克扭曲的某人思维空间为人父母第六季我为相亲狂伟大的愿望雪中的贝尼多尔姆画皮2人造人009VS恶魔人爆裂的谎言情挑四十克利夏小叮当与失去的宝藏黛安娜的婚礼

《雨果》长篇影评

 1 ) 不坑人的3D 還是第一次看

這個片子的吐槽點太多了!

但是第一條就是 3D的不坑人 幾乎每一個盡頭都是3D 記得以前看什麽Green Lantern啥的只有那些所謂的大長面才是3D 其他的都不是 深感坑人啊話說一開始看trailer的時候 我竟然以為這是個科幻電影 因為我記得有一個鏡頭是機器人發光還邊成人身?!

(難道是我記錯了??

)所以才非要吵著去看故事從Hugo的修鐘生活開始 其實前面的一部份看得我好氣憤啊...什麽被個爛老頭強行收走自己的本子 自己的爸爸被燒死反而被趕出自己的房子被迫流浪 在火車站還被欺負 最可氣的是裏面的小女孩(Chloë Moretz 影片里叫啥竟然忘了)給我感覺就是個bitch...特別是那眼神 Hugo一心想修復父親留下的一個從廢舊的博物館里撈的機器人 從而才做起了小偷 去偷一些零件來修復 最后經過重重困難 終於完成 可是他這才發現 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因為這個機器人身後 藏著一個關於電影的秘密(不劇透啊 透了就還看啥)話說其實看這個電影之前沒讀過書(因為好厚 囧) 然後當機器人畫出那個月亮的海報的時候 我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Georges Méliès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 么(來個連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310/)!

好驚喜啊 我很慶倖自己沒看電影簡介啥的 因為電影看得就是驚喜 後來還有那一部Georges Méliès的自己變臉 因為他曾經是魔術師 所以開始拍電影之後也有很多魔術元素很慶倖在這個整天看“大片”的年代 追逐那些高科技新方法拍攝電影的今天 能有一部電影還記得向老電影人們致敬 其實這個不是一部孩子電影 只是一個打著孩子電影旗號把你騙進影院 然後告訴你這些老電影究竟有多美 在享受那些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老電影們 這個故事很長 很美 就算是對老電影沒興趣 那 巴黎 舊時光 蘿莉 正太之類的關鍵字也能吸引你PS:對Georges Méliès始終是又愛又恨啊

 2 ) 雨果

它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火车站,每天给火车站的钟上发条和校准的孤儿雨果卡布莱,坚持不懈地从他父亲临终时留下的遗物--一个机器人中寻求线索,同时得到好朋友伊莎贝尔的帮助,最终他成功了,找到了家,还激励了一位曾经的电影明星走出人生的阴影。

雨果成功了,因为他有目标。

“确立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想方设法向目标努力。

他看到伊莎贝尔有给机器人上发条的钥匙,便带她来到他从来不给人看的住在火车站的家,只为得到钥匙;机器人画出图纸后,他在电影大学图书馆数以万计的书籍中搜索信息;他还拜访了一位对乔治梅里埃颇有研究的博士。

当一个人,他愿为他的目标绞尽脑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时,他很难不成功,雨果亦如此。

电影中有些话语也给我不小的感触。

 3 ) 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早就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的预告。

imdb给出了8.3的高分,烂番茄专业影评人 94%, 观众83%。

好评如潮的架势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ll-e。

进电影院前我完全没被剧透过。

当时纠结于是先看龙纹身还是这个,最后选择了hugo,想着快要下档了,然后很多人都说看就要看3d。

上座率什么的其实不错,我看的7点的场,小厅也坐了80%,以老头老太太居多(当时我就有不详的预感,这种观影人群在我上次看午夜巴黎的时候出现过,结果证明不是我的菜)。

排片一天也有5场,这个档期片子太多,每个也就这么多。

后来做了些研究发现这片子似乎赔的很惨。

事实证明,当观影人数少的时候的评分可信度必须打折扣。

这就好比豆瓣上那些只有78千人评出的8.5以上的片子没有可信性一样。

看了开头10分钟我就开始有退场的冲动。

对于营造的梦一般的巴黎形象我没有意见甚至可以说是惊叹的(但也绝对没有达到叹为观止的程度。。

),此时片子给我的印象还是极地特快的感觉。

开头不算引人入胜,人物设定以及剧情发展都给我似曾相识之感。

真正让我闹心的是两个小演员一个木讷一个做作的演技。。

Chloë Moretz在海扁王里还算惊艳,在这个片子里也许是因为剧情推动的不流畅,显得很做作。

一部好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演的很好,一部烂电影则人人不在状态。

hugo我倾向于后者。

无论是小主角还是几个大人都非常的脸谱化,给我看舞台剧的错觉。

此片最大的问题还是情节。

记得中间有个场景,是讲两个小孩拿着automata画出来的图去找乔治·梅里耶的老婆,结果人一看这张图就冷酷的赶他们走。

以及后面他们在房间里把乔治手稿弄了一地后乔治说什么亏我这么相信你然后还哭了。

整个这么一大段给人感觉抖了一个很大的包裹。

结果后来发现无非是乔治失败的电影事业的挫折。

我无意贬低这份挫折,因为我知道豆瓣上真乔迷和伪乔迷们一定会攻击我不懂此人对现代电影工业的重要贡献。

我想说的事,好电影剧情推动要合理。

乔治的挫折感我可以理解,但他这么苛责一个孤儿我实在是接受无能。

如果说是真实的人物传记也就罢了,可既然是个故事,为何不合逻辑?

更不用说这么深的挫折,在后面小男孩带着乔的崇拜者来放了段电影剪辑他就豁然开朗了?

情节铺垫不够绝对是此片硬伤。

再讲场景,此片多处出现车站警察追逐小男孩的情节,占据了很多时间。

然而,这些对于主线推动毫无意义。

如果说,这个片子是讲小男孩和他的automata的话,还算情有可原,那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次。

但这个片子不是讲乔治·梅里耶和小男孩通过羁绊最后凤凰涅槃的么。

那么,重复出现的追逐戏意义何在?

还有那对老年男女的爱情戏,警察和卖花女的戏,都这么的漫不经心而又毫无意义。

小女孩要看男生的秘密基地男生不答应。

结果发生踩踏什么的,就因为这个小男孩就带她去看自己的秘密基地了?

还有小男孩的父亲被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死了。

试问,既然最后证明小男孩父亲的死跟什么都没关系,那还有必要拍的那么悬疑么。

我甚至不厚道的怀疑,很多情节是为了3d设计的,这种为了迎合技术而硬填剧情的生硬感一直存在着。

同时,这些无聊情节都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以为导演在抖包裹,结果最后什么也不是。

如果把这些都去掉,来重点铺垫小男孩和乔治·梅里耶的心路历程,此片虽然会文艺很多,但叙事上的合理性会大为增加。

整个电影,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强行糅合在一起,充满了各种违和感。

在忍受了将近1个半小时的无聊剧情沉闷表演后,全剧迎来了他的高潮,一幕幕乔治·梅里耶的电影作品这才以回忆的形式剪切在一起。

当时我的感想是,导演你就拍个纪录片好了,好这么多钱拍个四不像的商业片你图啥啊。

最后,我想谈谈观众的感想问题。

我敢说,给这片打五星的中国观众大部分是为着乔治·梅里耶去的。

四星的一大部分是觉得特效挺美的加上乔治·梅里耶。

我就姑且不猥琐的评论那些根本不知道乔治·梅里耶是谁,纯粹为了装逼,看到导演名字看到什么电影工业致敬就给满分的傻x。

我们现在评价的,是一部电影。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还是部商业定位的电影。

发自内心的,你真的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还是那句话,有情怀是好事,有情怀不等于好电影。

再次提一下,观众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从这个片子中体会到了逝去的默片时代我可以理解。

对于他们来说,剧情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老电影的感觉,还有回到那个魔术电影时代的巴黎。

这就好像我们这代人看将爱,剧情不怎么样也给了高分一样,看的就是缅怀逝去的似水年华。

那么,我们这些70和80后的中国人,你在那里缅怀个什么劲啊。

你们中的哪个人,经历过那个时代。

就算是电影专业的,也是在今天看过去的片子。

你们谁能真正体会处在那个时代第一次看电影的震撼?

既然如此,就应该实事求是从电影的质量出发。

要不,就是装逼。

 4 ) 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及考研命题

这是一部太适合出考研命题的电影,一次可以出两道题:1、简述乔治·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2、结合当前电影中的新技术,谈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所以这篇所谓“影评”也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一、为什么是梅里爱?

第一个问题换做三年前考研复习阶段,我一定会按照各种“教科书”的指示,在脑中归结出清晰的一、二、三、四、五,清晰得体,正反两方面说,让人没理由不给你分儿。

但现在再让我回答,我会只提一点,那就是,梅里爱是第一个真正使电影成为“好玩儿”事物的人。

电影从此成为一个巨大的魔术,带着童心的拍摄者乐此不疲的玩儿,而看到不可思议的神奇画面的观众真正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

之后的一百多年,多少人带着对这种神奇事物的热爱而投身其中,制造出多少让观众心驰神往的奇幻世界。

这就是他,一个魔术师对电影最大的贡献。

至于单一视点什么的,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奇效果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靠剪辑完成的。

格里菲斯曾说过:“我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梅里爱。

”(这句话最早在我导师上课用的课件中看到,后来看了邵牧君先生的书才发现我导师上课的所有观点以及那句话都来自其中)西方电影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传统都来自于法国,前者卢米埃尔后者梅里爱。

而好莱坞电影正是技术主义的最忠实继承者,也是最成功的发展者。

好莱坞电影就像《雨果》中的雨果一样,从小就是个工科天才,并且极其热衷于电影,极其热爱梅里爱。

电影对于生性活泼的美国人来说,一来是赚钱的利器,二来是做梦的工具。

美国社会近代的飞速崛起靠的就是发明专利,这其中一个专利大王就是爱迪生,是爱迪生在电影技术上率先突破,但可惜他不符合“电影”的要求于是被弃于电影史之外。

在梅里爱出现之后,一下子被吸引的美国人再也没有错失这样的机会,之后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宣告了好莱坞在世界影坛新一轮的占领。

从华纳兄弟推出《爵士歌王》到各种3D大片横行的今天,好莱坞电影立于世界电影之林的法宝,就是技术。

如今,好莱坞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电影特效技术,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置景和化妆术,这难道不该归功于梅里爱吗?

梅里爱开创的电影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在好莱坞电影身上发展的根深蒂固,永远无法抹去。

所以,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是极其正确的,并且,他用形式上极其“技术主义”的电影再次证明了这个事实,好莱坞电影应该向技术主义的祖师爷梅里爱致敬,并且应该承认自己是个技术流,是个工科生背景的小子,不要企图精分来学习文科,更不要企图懂艺术了,对于一个喜欢魔术的工科生来说,电影足够有趣就行了。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

二、为什么是3D?

数字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为胶片的消亡焦虑了,以至于法国人开始拍摄默片获奖了。

但是,斯科塞斯的这部影片却说明了这种焦虑的多余,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才会更积极的面对不可逆的事实。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释怀了,科技的进步带给电影的也许更多的是好处而不是坏处,电影向各方面无限延伸,也无限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不知巴赞活着会怎样看待3D,不过依照他现存的观点来看,声音和彩色宽银幕的到来既然是电影接近现实的证据,那3D又何尝不是。

从3D的初衷来看,就是为了给观众制造身临其境之感。

现在电影看起来更加“触手可及”,更加让人“躲避不及”,看起来更像是“真的”,大批观众们蜂拥至影院感受3D甚至IMAX的快感,不就是因为“更真实”么。

另一方面,3D又使电影更虚假了,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看一出3D版的家庭伦理剧,3D的横行使得电影又来到了梅里爱的阶段:魔术。

只有最具魔术魅力的题材才适合拍成3D,在这个意义上《雨果》其实并不很适合,但是斯科塞斯这样做了,意味着什么,以实际行动证明技术存在的合理性和光明前途。

接下来3D还会更加大规模的出现,整日焦虑和怀念是没有用的,3D电影有巨大的经济效应,有制造梦幻的更多可能性,何乐而不为。

所以,《雨果》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本着致敬历史,直面自身,梳理传统,迎接未来的健康心态来完成的(靠,我怎么说出这么官腔的话)。

很多人觉得单纯从“一部电影”的角度这部电影不算称职,的确,里面俩孩子演的极其之作,看了就让人生厌,但从“一部电影史”的角度,《雨果》又是令人欣慰的。

并且其中体现出斯科塞斯的电影史观和心态让人极其有好感,这才是一个真正热爱电影、懂电影,人生态度积极正面的人该有的啊!

 5 ) 默片or沉默?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

说起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除了经典的黑帮、犯罪题材,《雨果》或许是老马最特别的一部。

他为默片献上了爱与致敬,在关照无声电影的过程中自证了有声片的创作逻辑。

对于老马而言,声音和默片一样饱含造梦精神。

在这期「莫非听电影」,或许我们能从《雨果》的声音设计中get老马口中的“This is cinema”。

默片or沉默?

马丁·斯科塞斯从无声电影中获得了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雨果》:寻找梅里爱

许多年以后,面对上帝,雨果·卡布雷特准会回想起,他和伊莎贝拉在图书馆里翻阅电影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是在那一刻,塞兹尼克(原著作者)、斯科塞斯(影片导演)、和那个“造梦的雨果”,合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电影史的大门,而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名叫梅里爱的神奇老头。

记得有人问过金庸先生关于《鹿鼎记》主人公的问题,金庸先生答,他这部封笔之作的真正主角是康熙——一个道理,在斯科塞斯的导筒下,《雨果》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梅里爱。

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斯科塞斯对于电影史和电影遗产保护的热情,2007年,斯科塞斯发起成立了非盈利的世界电影基金会,目的就是为后人保存那些被忽视的影片,以及修复那些遭损坏的拷贝。

从某种意义上说,《雨果》就像是世界电影基金会的“官方宣传片”,影片采取的叙事角度就像金庸的《鹿鼎记》,把虚构的角色巧妙地“镶嵌”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去,通过小雨果的奇幻经历,把一段关于梅里爱兴衰沉浮的电影史故事成功复现在了大银幕上。

提起电影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往往在历史叙述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梅里爱的作用其实也不可忽视。

在卢米埃尔手里,基于照相术的影像展示开始活动起来,而到了梅里爱手里,电影“造梦”的功能才真正开始实现。

梅里爱,这个前魔术师和布偶艺术家,把电影变成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光影幻术:在梅里爱之前,电影还只是匍匐于现实脚下的记录工具,有了梅里爱,电影创作则开始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力,逐渐彰显出作为“想象的能指”(麦茨)的无穷魅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和“技术”常常作为一对尖锐对立的概念范畴出现,海德格尔就认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座架”(Ge-stell)——对追寻“诗意栖居”的哲人来说,难免令人沮丧(当然这种理解是庸俗的)。

而体现在电影领域中,不少“艺术热爱者”都会选择性的追捧“闷片”,并对视听技术的“炫耀”充满鄙夷、反感和贬斥。

不过梅里爱却提醒我们,作为二次工业革命产物的电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其实都饱蘸着现代技术的气息。

对电影的爱和意义可以有多重理解,但梅里爱游戏式的技术研发和视觉奇观展现,也是电影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康德、席勒都说,艺术起源于游戏,从梅里爱对于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来看,倒是颇为对榫。

梅里爱的电影事业在后期遭受了重大打击,他的拷贝被论斤出卖,然后当作废塑料熔化,制成高跟鞋跟和梳子,而梅里爱本人则在晚年沦为车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影迷发现了这位电影艺术的先驱,并且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人们搜集他的拷贝并举办了一次回顾展——这正是《雨果》中所展现的电影史故事,也是早期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遗产发掘和保护事件之一。

梅里爱、卡梅隆、斯科塞斯,《月球旅行记》《阿凡达》《雨果》,他们对视听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游戏式的热情,已然勾勒出了电影艺术的一片重要天空。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为青少年题词“数学好玩”,而斯科塞斯用向梅里爱致敬的《雨果》告诉我们,电影也很好玩。

中国的梅里爱在哪里?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26日第10期)

 7 ) 致敬 梅里爱

向 梅里爱 致敬向 萝莉和正太 致敬向 机械工业 致敬向 电影工业 致敬向 传记电影 致敬向 电影电影 致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长大的我们这一辈是有理由去怀疑整个电影产业为什么不夭折死去的.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中国的菜.就像在影片中所描述的 电影这个东西,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没人有理由去相信它会长久的.直到...梅里爱的挫败不在于战争,而在于百代和他的竞争. 产业逐渐稳定下来后百代一个月出18部电影,但是梅里爱只有两部,而且从制片,编剧,场景,后期剪辑样样都自己来的梅里爱再牛逼也不及百代的流水化产出.又怎能不败呢?因此,接第一段,是直到电影的工业化,在工业时代它才存活了下来.当然,一定要算上,战争也能算作一个梅里爱失败的因素.以上是电影之外的.相信这部电影的制片肯定是花了巨大的价钱,从场景的布置到画面的勾勒,它也包含了现代动画的高科技一面.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制片是昂贵的.不得不提小萝莉 Moretz,海扁王中大红大紫的她文文静静坐下来拍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也是很赞的.有点形如内地的徐娇(前段时间刚看完 星空,才知道丫这货是女的!!) 真的是前途无量.雨果在冲这届奥斯卡,这时再回头看 文艺到死丝方尽的<生命之树>真的是弱暴了... 更何况前面还有炒的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坐镇. 人家的主打怀旧默片的噱头都比玩文艺玩到死去活来要有新意地多.噢对了,好像金陵B叉也去了,能得啥奖?....囧.雨果还是推荐看,不力荐,推荐了解下梅里爱,至少是电影工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magasa写的 梅里爱之败: http://www.douban.com/note/158093573/《雨果》外传之 寻找梅里爱及之后的故事 http://www.douban.com/note/201857595/

 8 ) 鐘樓外的世界——关于《HUGO》

金球的时候,就有戏谑马丁·斯科塞斯的言论曰,“通片看下来竟然没有刀枪,也没有人死亡……”,就觉得有趣;一个黑帮片大佬拍的儿童片会是什么状态的猜想,竟然可以让我忍住探究影片内容的一贯好奇心,耐心等到一个完整故事的展开。

一段可以称之为绵长的开头,小雨果惊人清澈的蓝眼睛,在巴黎中央火车站钟楼上一堆巨大运转齿轮之间,透过钟背面,透过某个数字框,看到的车站里的人来人往,形形色色,看到远处埃菲尔铁塔在城市的环抱中,刺眼又坚定的光芒。

一个因为相依为命的父亲遭遇火灾实事而突然成为孤儿的孩子,有着正太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

跟着酒鬼叔叔承担了大钟楼内部维护的工作,并在叔叔失踪后一如既往。

可是他生活的重心,是想办法“累积”各式零部件,维修父亲留下的一个机器人,一个会写字的由精通机械的父亲从博物馆抢救下来的锈腐的机器人。

于是,车站里的小玩具店的老板乔治,在“被偷”良久后愤怒异常地抓住雨果并扣留了雨果以为依赖的修理笔记本。

于是雨果为了寻回笔记本,修好机器人,期待可否或许得知父亲留下的讯息,契而不舍地跟随乔治回到家门口,或是在店门口等待,只有一句话,“I want to get my notebook back.”然后认识的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因为乐于探究秘密而成为雨果的伙伴,一同思索要回笔记本的可能。

至此,我看得脉络清晰,却又一头雾水。

大半个世纪前的老巴黎,café的情调幽雅,车站里冰冷僵硬的巡查员不亦乐乎地抓孤儿,一回头却又因为残疾的腿而在距离心爱的卖花姑娘一尺之外戛然而止的尴尬和欲言又止,驻站卖艺的老艺术家对咖啡馆常客老夫人小心翼翼仿佛含羞草一般的情感接触,就那么活生生地每天上演,淡淡温暖,却又令人心酸。

说是一个儿童故事,似乎渗透了多些的忧伤哀愁,雨果仿佛另一个大卫·科波菲尔或雾都孤儿;说是一个成人故事,却因为孩子们的狡黠灵动,坚持努力而充满活力,摆脱邪恶算计。

当乔治·梅里耶的名字和战争一同出现时,终于明白了,这又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关于战争创伤的电影,一部关于艺术和梦想如何被现实冷冰,又如何在人性拯救中扮演重要地位的电影。

似乎雨果找寻父亲遗留讯息所以要修好机器人的动力是一条单纯的主线,但是当梅里耶的老胶片电影被郑重其事地重温于21世纪的屏幕时,牵扯着车站里纠结婉转的情结发展,一个单纯的故事,不由自主地丰富立体起来。

战争让人精疲力尽,满目疮痍,思想苍白乏力,无所谓梦想和灵魂的旅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魔术师出身的梅里耶在电影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那些色彩艳丽的,想象力夸张的,充满生命力和张力,充满魔术魅力的,让人敢于触摸梦想形体的无声电影,在娱乐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之后,被残酷的战争后遗症抛进了暗无天日的历史垃圾堆。

幸好,他们总还存在于许许多多人的记忆和收藏里,幸好,在故事里他们属于可以有happy ending的电影范畴,所以有了从垃圾堆里复原的可能。

所以,想要纯娱乐的人们不一定会觉得这是个多么好看有趣的故事。

但是想要因为怀念,因为坚持,不因为现代科技而放弃传统带来的梦想美好的需要情感共鸣的人们,会淡定地感受到灵魂“rolling in the deep”的悸动。

就像这个遵循惯例的美好结局,雨果被乔治收养不再是孤儿,伊莎贝拉欣慰地在一旁一边看着雨果变魔术,一边准备着手记录这个有些曲折的故事,老爷爷和老奶奶终于坐在一起喝咖啡,巡查员用上了雨果设计的新义肢,轻快地和卖花姑娘站在一起,渐渐学会把微笑变成一种习惯一样,无论多沉重黑暗惨无人道的世界,都因为人性的柔软复苏,追求的坚持不懈,和对美梦的永恒热爱,而起码值得期待。

 9 ) 献给电影,献给《月球旅行记》

Film is history, with every foot of film that is lost we lose a link to our culture, to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to ourselves. – By本片导演。

很多专事数码修复的工作室引此句入宣传片。

Martin Scorsese是电影人,是导演,但首先的首先,他是影迷,从最早的彩色片到3D时代不离不弃的影迷。

有很多家伙也自称“影迷”,不一样的意思。

有些家伙是“批评电影的迷”,与其说从电影本身中得到乐趣,伊拉更喜欢拿电影来亮摆自己的“品味”显示自己多么一本正经,一本正经到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必须一本正经地说“技术不错,但故事太没有深度了”,我问“什么深度?

你不是看过原作漫画么?

原作就这么些深,所以才流行吖”,伊拉于是更加一本正经“电影一定要有深度有意义能发人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去打差评。

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同学,跟吾辈,不是同一种“影迷”。

电影,有极端一本正经的,亦有非常轻浅浮华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现实和梦想交接的那条地平线上,有些离梦近些,有些挨现实紧些,如此而已,吾辈,都是爱造梦的人。

意大利都灵有家电影博物馆,不是“资料馆”那种性质的“博物馆”,里面摆放着最早的视觉trick,最早的西洋景,最原始的动画,一直到蓝屏技术和3D兴起。

顶楼的罗马厅里散放着沙发躺椅,架着四面屏幕,循环播放一些古早片的华彩片段。

全是没有深度的东西,但是远比Disney梦幻,一个超离于现世的存在,每次路过都灵都忍不住要进去玩,每次去玩都雀跃不已。

人类最好的玩具,可以益智,可以火暴,可以浪漫,可以狂想,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

岂不比专一的一本正经欢乐得多。

梅里爱的电影,当今看来情节幼稚画面粗糙颜色……呃,都是一帧帧手绘的,在《火车大劫案》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确立了电影语言规则和剧情片结构之后,这位最早把视觉魔术融合奇幻情节搬上屏幕的造梦大师被时代所遗忘是必然的。

但近百年后,他的作品被搜集被数码修复被再度放映,有些东西,任时间流转总归在那里。

从大屏幕上看《月球旅行记》就像在都灵电影博物馆里亲身进入视觉魔术一样,孩童时代的雀跃感在成年后如此的稀罕,梅里爱生前许不知道,他和他的电影将会被永远怀念的,就像那些万花筒,那些西洋景,属于电影的最初记忆。

而本片,根本是修复版《月球旅行记》的巨型宣传片(于是在巴黎,这两部电影同步上映呃),是大影迷MS向梅里爱表达“儒慕之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存在意义,每部电影也一样。

3D技术只是献礼的一种——影厅里的小孩在看到m&m’s的3D广告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发出惊叫,就像百年前的巴黎观众看到屏幕上的火车加速朝他们的方向驶来一样。

对于提升本片的观看性用处倒是不大——机械迷大概会喜欢3D版本的各种齿轮吧。

剧情展开的关节全靠人物的固执,比如:我虽然非常想要那个笔记本,但我就是不告诉你那是我爸爸的遗物,抑或:我知道你们这两个孩子一定会追根究底,但我就是不告诉你们我老公曾经是电影人,这也算是此类型儿童绘本的特色之一了——情节不能太曲折必需单线发展,且基于故事的暖色底调不适宜有纯正的“反派”(站警蜀黍更多是作欢乐调剂用的),只好靠这种“你听我嘛”“我不听不听就是不要听”的戏剧推进。

只是重复的次数多了就略露出计穷相。

影片中20世纪初的巴黎,配上Hugo“孤儿”的身份,莫名有一种Dickens的腔调(根据车站距离铁塔的方位和距离,推断应该是Montparnasse站,虽然车站内的布置更像北站——好吧,我太认真了),画面虽美,但这一笔撇得有点远了,这到底不是说着法语但全世界乱走的丁丁,既然是建立在诸如一战结束,乔治·梅里爱生平这种真实的时间背景上,地理和城市风貌还是保真些好。

但是这些也没那么重要。

我本来以为《安赫利卡奇遇》会是最后一部使用古早视觉魔术技术的电影,但是本片抱着追念的情绪不但拍了火车入站和爬大钟的场面,在Isabelle跌倒后还神奇的出现了古早蒙太奇。

重现了梅里爱的视觉魔术,和他开创的“停机拍摄”技术(现代看起来你毛的太理所当然的做法,在当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创新)。

还有影片开头美得冒泡的追踪长镜头。

喜欢看古早片的返祖派影迷,会是MS的soul matePS一个也算古早片的消息:Studio Galande在周五晚上22h10和周六晚上21h重映《洛奇恐怖秀》(VO,Dolby SR)。

illimite的收(le passe不收)。

cult片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哟……我一直想在大屏幕上看这片儿不知道多乐的说

 10 ) 写给黑白默片的立体情书——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

去岁在巴黎,数次路经蒙帕纳斯(Montparnasse)车站,已看不出1960年代改造前的风貌。

1895年,这里曾有火车出轨事故。

再次与这车站相逢,在马丁•斯科塞斯首部3D电影《雨果》(Hugo,2011)里;火车事故也再现于主人公、12岁孤儿雨果的梦中。

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Brian Selznick)获得美国童书凯迪克奖(Caldecott Medal)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7)。

布莱恩与电影渊源已久,此书受到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电影《巴黎屋檐下》(1930)影响;他常为在影院看见自己姓氏出现于影片首尾而自豪——表兄大卫•塞尔兹尼克曾为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重要作品有《金刚》(1933)、《乱世佳人》(1939)等。

《雨果》编剧约翰•洛根(John Logan),与斯科塞斯合作过《飞行家》(2004)。

影片叙事线索与重点多元、交叉、转移。

1931年,巴黎,男孩雨果在蒙帕纳斯车站这公共空间孤独、秘密地生活(为避免被警察送去孤儿院),如《巴黎圣母院》、《歌剧院魅影》的儿童版,一丝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或《远大前程》痕迹。

雨果的钟表匠父亲在火灾中丧生,管理车站钟表时间的伯父酗酒而后失踪。

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唯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

雨果不时在玩具店偷一点零件,被脾气暴躁的店主乔治严厉责罚。

雨果因此认识乔治的养女、同龄孤儿伊莎贝尔,并同她一起探寻机器人的、及乔治的秘密,而这探险,通往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1861-1938),及一段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

耗资一亿七千万美元的巨制《雨果》于“感恩节”假期在美国上映,评论界反响甚佳。

卡梅隆的《阿凡达》(Avatar)几乎具“分水岭”意义,使得美国影评人将之后的3D电影时期称为“后‘阿凡达’时代”。

不但好莱坞知名导演纷纷对3D技术跃跃欲试(斯皮尔伯格的3D动画《丁丁历险记》将在美国上映),之前的卖座片如《狮子王》及《泰坦尼克》也重新以3D版本面世。

除了商业考量(加3D佐料再炒冷饭,且3D电影票价更高),这3D潮流是电影应对其他媒介挑战(如电视、网络、游戏、“小屏幕电影”等)、争取新一代观众进影院的举措,如百多年电影史上声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等多次技术更迭。

有评论者认为,3D电影也许如1950年代,只是一时风潮——虽然技术有显著进步。

而3D电影立体维度的仿真,只是带来更多感官刺激,而将观众更“婴儿化”,不会带来头脑、思维上的冲击,如“水杯里的风暴”,被晶莹地包裹住。

当然,如何尽可能有想象力和创新力地使用3D技术、发挥其视觉特长,是导演和评论者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

《雨果》获得好评,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

多位评论者认为《雨果》是斯科塞斯“视觉上最出色的电影”。

影片耗资巨大,在伦敦郊外Shepperton摄影棚搭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高大空阔,细节精心设计,一丝不苟。

演员休息时漫游其中,使得表演状态停留在巴黎那个魔幻世界。

除了艺术指导丹特•佛莱提(Dante Ferretti)的奇思妙想,摄影师罗伯特•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灵活穿梭于这布满人群和机器零件迷宫的高难度、多细节运动摄影长镜头令人错愕惊叹。

人群中可见当时徜徉于巴黎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和爵士音乐家金格•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

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不掩饰“人为性”和奇幻色彩,如原作小说。

电影记录、数字重构与现实再现的关系,虚虚实实。

有些摄影机运动为数字制作,并无真的摄影机实体存在,而人群也是数字制作的结果,一种类似鬼魂的无实体存在。

这会影响到我们对电影影像本体“写实性”的重新考量。

斯科塞斯这位69岁的导演初次拍“儿童/家庭片”,没有《出租汽车司机》、《穷街陋巷》、《愤怒的公牛》、《纽约黑帮》、《无间道风云》等充斥男性荷尔蒙气息的血腥暴力,但也是关于受伤害的人,及被遗忘的电影史,对儿童来说或许略严肃、悲伤、复杂而冗长(或如斯科塞斯所言,他试图从12岁女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阐释故事,更适合12岁或更年长的观众)。

此片不拘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故弄玄虚的俗套)、情节剧、浪漫剧、追逐闹剧。

斯科塞斯苦心孤诣,“借物言志”,力图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挚爱和迷恋包裹以“儿童片”糖衣传达给年轻观众,“从娃娃抓起”。

没有他们的兴趣和支持,电影将不复存在。

无怪数位评论者将此片称为斯科塞斯与电影的爱情故事、他写给电影的情书。

因此这也成为极具私人感情和色彩的电影。

斯科塞斯幼时曾患哮喘,不能与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或如雨果那样躲在窗后看街市百态:看电影中虚幻世界,观察/偷窥周遭世界。

最早影响到他的关于电影与电影制作的电影是英国导演约翰•博尔廷 (John Boulting)的《魔术盒》(The Magic Box,1952)。

他也如雨果重新发掘梅里埃,发掘出几乎被遗忘的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和他的《偷窥狂》(Peeping Tom),并建立非盈利机构“世界电影基金会”(World Cinema Foundation)资助老电影修复。

而鲍威尔的遗孀塞尔玛•斯昆梅克(Thelma Schoonmaker)便是斯科塞斯长期合作的剪辑师。

斯科塞斯在《雨果》中重建梅里埃的“造梦”玻璃屋摄影棚(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及他拍摄《月球旅行记》场景,并如希区柯克一样短暂现身银幕,客串出演一位摄影师。

《雨果》也传达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重要话题,即火车速度带来的刺激和危险感、机器与人的矛盾关系(人类既享受机器带来的便利,又恐惧被机器异化)、时间/钟表在都市生活中的意义(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规训的象征,控制工作和余暇时间,也涉及城市空间和社会阶层构成)。

这些主题和意象不断出现在当时剧情片或“城市交响曲”电影中,火车场景令人想起法国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让•雷诺阿《衣冠禽兽》(1938);机器和机器人则有德国弗里兹•朗《大都会》(1927)、美国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时间和钟表有德国瓦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大都会交响曲》(1927)、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1929)等。

中国当时也有电影突出“钟表”意象,更多社会批判色彩,如沈西苓《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和蔡楚生《新女性》(1935)。

钟表匠、魔术师与电影导演分享一些共性,精密协作,制造幻觉。

电影或可令时间停止,而时间/钟表,是电影(尤其胶片时代)真正的敌人:它令赛璐珞腐蚀毁坏,令观众趣味变换。

时间对老电影无情,默片时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电影已烟消云散。

当“敏感脆弱”的胶片电影渐次为冷漠坚硬的数字电影取代,也失去短暂而不稳定的美感和缺憾感,没有暧昧和感性,温度和柔软,在冰冷中获得永生。

《雨果》在视听风格方面大放异彩,但叙事有些牵强附会和机械,情绪表达也流于表面,被技术遮蔽。

有评论者称“人物像罩在玻璃罩子下,更具象征性而非真情实感,痛苦和恐惧只是环境中的元素”。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在面向美国观众的电影中,法国文化等于异国情调加英式口音的英语对白。

但无论欧美,近一两年“关于电影的电影”不断出现,成一种“电影寻根”或“电影考古学”潮流,如西维亚•乔迈关于雅克•塔蒂的动画片《魔术师》(2010)、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关于默片明星的《艺术家》(The Artist),及西蒙•柯蒂斯(Simon Curtis)的《与玛丽莲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

正如《雨中曲》在彩色有声时代回顾有声电影初期,在胶片遭逢数字电影时代,这种有意识的“自反性”,思考电影史、电影技术和传统本身,不无怀旧色彩,暗示着过去与未来的维度,也搅扰着电影的“万神殿”。

《雨果》短评

不知好看在哪,有人说是有趣的电影发展史,恕我愚昧,片子冗长且无趣。两位主演更是烂到爆 每次看小男孩就觉得矫揉造作的想抽他,以及 我的腹黑小萝莉你肿么了,你那帅气的身姿 睿智的眼神呢?干嘛非要摆出一副无知大小姐的2B模样?装什么童真纯洁啊!干!

3分钟前
  • 乱.
  • 很差

并没有看3D版本,单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很一般,让人摸不到头脑。画面很精良,制作也很用心,可惜始终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一开始以为是儿童电影,后来以为是机械世界,再后来以为是爱情电影,最后才发现是人物传记。斯科塞斯的电影,没有黑帮,感到有点不习惯。

5分钟前
  • insraq
  • 还行

首次大屏幕观看老马丁的片子,反倒与初看本片时的观感有所不同;斯科塞斯对3D技术的全新拓展的开发令人赞叹:大量流畅的主观长镜头,出色的景深应用;他对电影无尽的痴迷和爱恋都被他融进这部光怪陆离而暖人心脾的片子里:电影是梦的奇观,梅丽爱的遗憾被他用梦弥补;但遗憾的是剧情雕琢太多,不够自然

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雨果的角色塑造,出于种种剧情因素而变得略显扭曲和蹩脚。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电影,出于对“造梦师”的致敬而诞生。时代在不断变迁,人们的追求也随之不断演变,艺术家想要在商业与艺术并行似乎变得不可行。很多东西能成为经典、收获认同,却未必真能跟钱挂钩。这是艺术的悲哀。

11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还行

就风格以及里面的人物来说,感觉还行;不足是剧情平淡,剧情描述不够细致,场面不大。

15分钟前
  • 深蓝
  • 推荐

女主那过度的表演和故作的英式口音让人头皮发麻。。。

17分钟前
  • Odyssus
  • 较差

画面真的好美。。但结尾总结中心思想这一点真的让我惊呆!!

19分钟前
  • B-B-B
  • 还行

3d效果很好,剧情一般

24分钟前
  • Fabienne
  • 还行

怀旧情怀是个不错的题材,可是除了视觉效果实在看不到太多优点和亮点,剧本的平淡让人最多只能给到三星。

27分钟前
  • 白翅膀黑羽毛
  • 还行

a warm movie

32分钟前
  • Then Silence
  • 力荐

儿童的梦想,电影的童年!

37分钟前
  • Wen Sir
  • 推荐

第一排最边最角落睇葛3d要训底先睇得晒个幕,完场发现周围只得我一个坚持睇晒..点设计葛呢个厅

40分钟前
  • aciv
  • 还行

《雨果》跟《艺术家》一样,本质上都是怀旧。开始以为影片在怀念工业革命刚开始的那段童话故事般的时光,后来才明白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看见那么多老电影,古董、鼻祖级老电影出现在眼前时,那种激动,只有最纯粹的影迷可感。

42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别以为马导不会拍烂片,他拍起来烂片来不是人。 强烈建议此片在CCAV一套大风车栏目中播出。

45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传说中火车站版雾都孤儿,扯淡。这分明就是戏说梅丽爱嘛!

50分钟前
  • Vini_Kazma
  • 较差

小正太的眼睛真迷人(怪阿姨走开!画面好美~

53分钟前
  • 妞是妞妞的妞
  • 推荐

在飞机上看的,半梦半醒之间,似乎也不影响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不知这算不算是好电影的标准?

57分钟前
  • Duree
  • 推荐

原来是绘本来的啊,怪不得画面那么好看!剧情嘛……so so ……

1小时前
  • superMario
  • 推荐

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摆设,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微小的部分。

1小时前
  • 天生地梦_
  • 力荐

看完的感触就是不值了,除了那漂亮的画面,剧情真的没怎么打动我。我可不在乎这部电影是导演向谁致敬,电影要能打动人心才是好电影,可这部的剧情都有些牵强,可惜了。

1小时前
  • 家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