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亚当·桑德勒的喜剧了,从06年的《神奇遥控器》开始就喜欢上了他,我觉得他就是好莱坞的周星驰,搞笑功力十足,笑料不断O(∩_∩)O这部片子的剧情非常无厘头,无非是"外星人制造游戏角色企图毁灭地球,一群宅男奋起反击,终于抱得美人归"的老套路",但配上一大群怀旧游戏角色,添上几句毒舌,照样能逗的全家乐开怀,强烈推荐全家人过年期间同乐。
到底有哪些游戏?
往前看,有:吃豆人、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小蜜蜂、大金刚、太空侵略者、打鸭子;向后看,竟然有:光环、使命召唤和美国末日(The Last Of Us),这满满一手怀旧牌真是让人感动的想流泪啊/(ㄒoㄒ)/最后,游戏还有不少彩蛋供大伙消遣,比如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恶魔这次成了英雄、吃豆人的创造者岩谷彻亲手对抗"儿子"吃豆人、网坛大满贯小威廉姆斯献身小恶魔等等。。。
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足以概括本片剧情。
一方面暴露了本片最大的问题,情节过于俗套和简单,就像是一个临时工不动脑子只花了几分钟就想出来的,编剧团队和剧本医生通通开小差把妹去了。
另一方面,这种简单到极致的情节,却能够让主创团队放弃了企图通过复杂叙事烧脑剧情迷惑观众的挣扎,从而专注于像素入侵和游戏本身。
本片创意来源于一个像素入侵的短片,但又不局限于这种创意展示,更多的是给游戏玩家们一个在挑战硬件极限的视频游戏制作理念大行其道的时代重温8-bit的感动的机会。
如果说以漫威为首的漫改电影是漫画迷的盛宴,那么像素大战就是给游戏迷的一次狂欢,重温经典感动,回忆最初梦想。
不同于波斯王子,古墓丽影,刺客信条,魔兽世界这类在游戏已有的世界观下进行情节创新的游戏电影模式,本片是无敌破坏王一般的从玩家的视角平等的看待所有游戏本身。
一个强调的是情节与代入感,另一种则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游戏本体和玩家自身。
说道像素游戏,笔者的记忆起于小霸王游戏机和gameboy,止于各种模拟器和复古像素游戏。
在本片中出现的都是八十年代最初开始流行的众多经典之中的经典,电影里1982年那场世界视频游戏大赛还能看到阿塔瑞,南梦宫,任天堂,科乐美这些元老游戏公司。
从这些细节就可以感受到影片对于玩家影迷们满满的诚意。
同时由于这些年代事物的存在,影片对于年代流行元素的嘲讽恶搞也是必然,曾经特别流行的历史阴谋论也在片中被翻出来炒了又炒。
笔者觉得最无辜的仍旧是美国总统和腐国不列颠。
像素大战再次印证了英国是最容易被好莱坞嘲讽的国家,本片把英国女首相与腐国气质彻底恶搞了一番。
细细想来,最近上映的三部好莱坞电影,谍中谍,小黄人和像素无不调侃嘲讽英国与元首。
当然美国总统也毫不例外的在片中中枪,看来想当英美领导人真不容易,必须有随时被嘲讽的觉悟。
这样一个B级片气质浓厚的电影,各种冷幽默与荤段子自然也是标准配置。
电影中的像素元素,已经不局限于2D图形,而是Minecraft那种3D像素,而且在现在的数字图形处理下,绚烂多彩,五颜缤纷。
像素大战最精彩的当属对小蜜蜂,大蜈蚣,大金刚,吃豆人,俄罗斯方块等游戏的完美3D像素级别的还原。
原来主角们拯救世界的方式就是和外星人打游戏,由此可见玩游戏并非玩物丧志,却能发挥巨大作用。
影片也借主角之口,说道曾经的游戏厅能够让游戏爱好者们走出家门,聚在一起,狂欢交流,游戏即是社交,而不像现在的视频游戏,只需要宅在家中,即使有社群网络,却还是令彼此疏远。
这不仅指出了现在的游戏把玩家们变宅带来的社交危机,也是对社交大肆网络化虚拟化的担忧。
本片注定不会得到广泛的关注,像素爱好者往往不是元老骨灰级玩家就是纯粹热衷于复古像素游戏的人,这个群体过于小众。
而本片充斥着B级片气息,连主要演员都只是在别的电影中充当配角,这样一个似大实小的电影,和无敌破坏王这种迪士尼年度动画一比,不叫好不卖座亦属正常。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史歌2015年9月15日深夜
几年前刚看《像素入侵》短片还是很惊艳的。
如今扩成电影再上,有点为时过晚,无论大金刚还是吃豆人,这些经典角色已经在迪士尼的《无敌破坏王》被缅怀过一次了。
而且在那片里,像素人物是真正的主角,你可以说《像素》中的游戏角色丰富得多,但一来故事还是人类视角,二来它们大都是毫无性格搞破坏甚至只露个面就碎成渣渣的反角,本来被寄予厚望的情怀凋零一地。
截止今天,《像素》在烂番茄只有18%的新鲜度,imdb拿到5.5分,在豆瓣虽然堪堪过了6分,考虑到最低分是2分,其实也是不及格。
虽说电影这东西众口难调,但一般来讲,对于这样毫无深度的爆米花电影,大众的评分基本上能敲定电影的品质。
遇冷也不难理解,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当今观影主群体,他们大多没有玩过那些老游戏,同时又是最能在互联网散播口碑,要想讨好他们,就要从怀旧的土壤开出新花来,而不是一味迎合中年人的YY英雄梦。
何况中年人也不见得对此片满意,亲切的像素角色沦为了外星侵略者扫荡地球的雇佣兵,就像片中说的“吃豆人竟然成了大坏蛋”,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当然,设定什么的其实还算小节,真正毁掉这部电影是它的冗长不堪。
臃肿的前戏让人沮丧,很长时间里,故事在怀念童年,中年危机,科幻灾难,政治讽刺,小人物阴谋论,各种卢瑟撕逼、出糗和自欺欺人中来回跳跃。
平心而论,有几场戏的点子还不错,但主创似乎不懂见好就收,硬要无限拉长,堆斥自以为很好笑的段子,而那些笑话都透着一股不自信,有一种“看,这可是个笑料哟”的味道,让人只能干笑。
游戏宅训练美国大兵玩游戏,多有潜力的创意呢,却用嚼之无味的方式草草带过了,一点激情也没有。
此片的铺垫环节,即便作为《独立日》那样接近两个半小时的作品都偏长,何况它的有效片长也就一个半小时出头。
前40分钟完全可以跳过,你只要知道“外星人以像素模式向地球宣战,而几个主角都是游戏高手”这个设定,丝毫不影响之后的观赏。
甚至前80分钟里也仅有两场游戏和一些插科打诨值得一看,高潮的大规模入侵也仅持续了十分钟,除此之外,随便瞥一眼都很有可能撞一个尿点。
人被像素化的场面出现了多次,竟然连机位都一样,他们凭什么认为一模一样的特效第二次还会让人兴奋。
此外所有演员都不在状态,这群谐星们就像聚会时即兴表演一样,一副想赶紧拿了片酬闪人的倦态。
短片靠一个点子支撑起,填充成大电影自然难以为继,本质成了一部注满了水的更长一些的短片。
真正够得上“真人玩像素游戏”的也就打蜈蚣、吃豆人和大金刚三场,其余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射击,一枪轰掉蓝精灵的脑袋真有那么爽吗。
剧本用了超额的篇幅分配给搭档情谊、冤家和解、中年恋爱、卢瑟兄弟互损、高官出丑、死宅性幻想等等,他们当然可以拿这些东西做调剂,从《木乃伊》到《绝地战警》到烂仔帮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这么干过,但当这些佐料加的太猛,我们只会认为这是一部以打像素游戏为职业者的私生活剧情片。
值得一赞的亮点不多,片中的暴力场面安全无害,把一切化作亮闪闪的方块,比《创战纪》的液化更清新脱俗,叫人觉得像素化的死法,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归宿。
高潮的前奏,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经典赛博朋克美剧《疯狂麦克斯》化成了外星人的代言人。
一两年前,忘了在油管还是哪里,我看过另一个真人版的《吃豆人》短片,科学家以吃豆人为基础研制出了一种秘密武器,现在想想,以那个短片为蓝本拍个电影,潜力比本片强得多。
(文/方聿南)
今天跑了一个特别远的地方看《像素大战》,正在上映的还有《港囧》《终结者:创世纪》,我前一天就做好了决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像素大战》(pixels)。
这是有原因的,大概很久之前,我看过它的预告片,印象深刻,能在大陆上映值得庆幸。
如果只能选择一部电影拍成3D效果,我会选择《像素大战》 ,每一个正方体落到荧幕前,总有一种畅快的感觉。
一个安贫乐道的电器维修工因为善于80年代的经典电子游戏,那种只能跟小伙伴一起在游戏厅才能玩到的“大机”游戏,拯救了美国,也拯救了世界。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事实上多年前已经有一个同名小视频在网上流传,本片也是改编自那个小短片。
即便如此,它也是精彩的,有用的,好看的,因为它是有趣的。
导演是《博物馆奇妙夜》系列电影的制作人,他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有趣,这样的事情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换了一个不合适的人选,很有可能就浪费了这个故事。
有一些电影并不是题材不好、故事不吃香、演员不讨好,有一部分是这个问题——精彩部分太短。
高潮令人期待,但是如果太短总有一种令人失望的遗憾感。
这种期待也是只是出于本性,希望快乐的时光能长一些。
还有一部分是这个问题——精彩部分,俗称戏肉部分,表现得不清楚,观众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演绎的步骤又是什么。
在《像素大战》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对于外星人的挑战,一共迎战了多少场,每一场是怎样输的,每一场是怎样赢的,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输得很明白,赢得很细致,每一枪打开的像素群,每一次撞到的黄色吃豆人,最后一锤打散的大猩猩。
至于好玩的部分,我想到了艺术起源中,提到的“游戏说”。
游戏是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的,我以前忽略过这一点。
不过随着流行文化的兴盛、互联网时代的冲击,游戏的力量,不容小觑。
游戏力量的本质是什么,有趣恐怕是个核心。
挑战电脑系统、挑战对手玩家、挑战自己,在竞技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而这种实在的满足感却是来自一个个虚拟的世界。
由电子元件组成的、由像素组成的、由集成版连接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实在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并不那么容易创造出来。
你可以把《像素大战》看成一部科幻电影、一部励志电影、一部喜剧电影、一部动作电影,一部有趣的电影。
美国总统是否获得更高的民意支持,外星人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些都不是本片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也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电影自产生以来,并不兼任教化人群、净化心灵、道化天机等责任和使命。
有深度的从来就不是电影本身,是思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有没有改编成《布拉格之恋》它都始终保持深度。
从《像素大战》中可以学到,一个平凡岗位的人只要具备了异于常人的才能,他就能担起拯救世界的重任;曾经看不起你的异性,只要你被大众承认的一日,她(他)就会高看你一眼;不认真学习的后果就是,长大之后会被小时候不如你的玩伴所统治;玩游戏不是只能荒废学业,还能拯救地球等等。
诸如此类,一部电影一百万个人看,能悟出一千万个道理。
但是,电影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讲道理。
在这些道理之前,首先一样,它是有趣的。
作者:cherie chik时间:2015年9月19日22时
Pixels倒是一部FUN FUN FUN的片子。
作为一个从雅达利时代开始的玩家,像素游戏还是充满儿时的回忆,送报童,俄罗斯方块,打砖块全部尽显电影中。
其中小蜜蜂,吃豆人,大金刚。
大蜈蚣更是作为大关卡出现。
Sony的电影还让蓝精灵乱入了一下,是为下一部做铺垫么?
里面有个很大bug外星人是根据视频创造像素战队,但后面大乱斗里出现了新的像素游戏。
Yes, Mall Cop变身美国总统有点儿扯,但很多脑洞打开的点子还是很有新意的。
而且这次很多Adam Sandler式的笑话有了些内容不是那么flat。
总之还是一部很有趣的片子。
看这片子时对它是一无所知的。
但我感觉电影里会有红蓝游戏机。
或是更老的什么。
有曾经。
有回忆。
有爱和泪水。
有笑和激情。
不管怎么样,有20世纪末的味道吧。
然后就买了票。
我不知道导演是谁拍过什么电影什么叙事风格,不知道演员是谁演技如何擅长什么类型,直到现在我也不大清楚。
所以今天什么都不讲,我只能和你们讲讲,1980年,有一个在美国,打吃豆人的小孩,小孩的旁边,有几个人。
-我是深沉bushi的分割线---剧情就不说了吧,右边点开,人任性,先说Eddie,那个小侏儒。
配角。
男三都没有,男四。
在我看来,一个单纯的长不大的小孩。
他的存在,仿佛唯一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就是使男主在最后的大金刚里发现自己才是最屌逼啊不,发现自己执著了十几年的一个亚军只是个错误,然后重拾信心相信自己一鼓作气拯救全人类。
而他整个人的形象,也是挺负面的,小时就作弊,长大还逃税,活该进了监狱,又在大战之前临阵脱逃,还妄想和自己梦中的女人xxxx,活得挺失败一人是吧。
可是你们看,他不过就是个天真的小孩,与他恒久不变的身高一样,他一直都没长大,只不过是因为尝到了作弊的滋味,就不可救药地沉浸了进去,人家还没嗑药呢。
他不过就是个容易满足的死小孩而已,当他和总统谈条件的时候,哪有贪得无厌啊,他根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吧,他哪里知道自己的愿望有多荒诞啊,在他的世界里那些还都是能实现的东西啊,他还没有被这个世俗的社会打磨去初心,还没有被这个冷酷的世界洗干净憧憬,他还没来得及经历,幸好他还没来得及经历。
不然他不会是他,不会是那个爱装B的以为自己很酷的傻瓜。
我心疼他,也羡慕他,为他的长不大,为他的没机会长大。
幸好这是部喜剧片,所以就算这种死小孩也能够得到满足,圆了自己荒诞的梦想。
和他一起放下自己的梦吧!
因为你知道,这只是部电影,我们没有可能变成他的对吧。
Ludlow。
这个小丑般的角色,荒诞滑稽,毫不着调地,傻呆呆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果然男主就要绿叶配。
可我喜欢他。
我羡慕他。
他能一直这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应该有很多人看不起他吧,不屑一顾?
鄙夷?
蔑视?
可他撑过来了,坚持着活下去了,还活的悠然自得,理所当然,世界有我有梦即够。
多好啊。
多难啊。
做的到么?
应该吧。
愿意做么?
不。
为什么?
因为他在这部皆大欢喜的电影中能实现人生夙愿见到lady lisa,但我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像素点的入侵,没有海豹部队来我家附近的公园拍啤酒广告。
自自在在悠悠过完一生,貌似也不错的。
起码Ludlow的身上,承载了我不能实现的一个梦。
还有那个开始让我以为是个女生的小胖子Cooper。
影片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男二吧,和男主一起拯救世界什么的,后来看到他竟然成为了总统——噢。
挺戏剧性的,不是吗。
谁知道,一个抓娃娃的胖子,就成了总统。
人生赢家啊,就算让我付出和他一样的努力我也愿意啊。
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是开心的吧,可你们有看到吗,他的心比谁都累啊。
他的身上压着那么多人的希望和期待,纵使受力面积大吧,也怎么压的过来啊。
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他一开头和男主的那场谈话,那个时候我心疼他的。
也许在所有人看来,他这么蠢到底怎么当上总统啊,可是他为了这个蠢总统的名号放弃了多少啊。
他放弃了平安喜乐,放弃了妻子放弃了名声,只为了这个职位吗?
他是真切的想要为这个国家而做点什么啊。
这是他的愿望,是他的选择,人们啊却还要剥夺他和妻子一点点虚假的短暂的快乐吗,当局者迷啊。
他纵使被这个世界洗净初心忘尽本命都无悔。
毕竟是自己的选择,自己挑下的担子,总得自己扛住,你说是吧。
再看看那个长不大的Eddie和活在自己奇怪世界里的Ludlow。
你说,总统先生他,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他们呢。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好啊。
所以还想要成为他吗,还做的到吗,千夫所指还要尽职尽责。
我真的特别庆幸他在最后能成为一个比总统先生多一点的will cooper,小小地做回一下真的他,小小的找回一下自己,小小的满足一下,对他来说就够了。
对我们这些普通的cooper来说,也够了。
终于要说主角了。
说了这么多人,男女主角反而没什么突出的了,一开头就猜的到的结局,看的满足吧?
人任性,就不说主角。
别打我真的---回头看看整部影片,主角们在一路消灭像素拯救世界的过程中,又在一步步地发现自己的童年好像跟说好的不一样。
吃豆人原来是坏人,蜈蚣原来也有善良的一面。
然后女主就打死了那只蓝精灵。
像是他们的童年,他们的本心。
都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还好还好,幸亏找到了你,即使变了这么多,即使找不回来,也好歹有人陪伴。
嘿,你们还记得吗,那年在阳光正好的午后,对着窗台,许了什么愿。
笔\贯言鬼
1. 片名 像素大战还是非常精准的翻译了英文的pixels的名字,简单直接不废话。
突出了电影最大的亮点以及基本的电影类型——动作。
2. 海报设计 这款海报很清晰的表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选择吃豆人为主体是合适的。
但整体看来,海报显得较为黑暗,由于吃豆人的粗糙画质,更需要周边的环境和物体显得细腻来提升电影品质,但周边的建筑和地面的画质其实是不佳的,所以海报的状态就显得low,吃豆人的元素边缘也明显有ps的痕迹,不够真实。
海报减分。
3. 主题、类型以及市场的契合度 片子的主题就是宅男拯救世界,还是走超级英雄的核心主题。
类型是惯常的喜剧+科幻+动作。
关于这一套,市场仍然是屡试不爽的。
但为什么这个片子的票房没有办法达到10亿规模,首先这不是一个系列电影,而通常达到10亿规模体量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系列电影,品牌的保证和粘性很重要;第二个,这个电影当中没有知名演员,汤姆克鲁斯和安吉丽娜朱莉、大表姐、抖森、卷福、马丁等才是中国市场上可以卖的对象。
但亚当桑德勒一定不是;第三个,北美电影市场的口碑扑街,对于这个电影的国内票房有一定的波及作用,毕竟看外文片的人信息渠道还是更多。
通过上映首日的票房占比可以看到,票房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二线(22%)、一线(22%)、三线(20%)和四线(19%)。
而排片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二线(24%)、四线(21%)、三线(18%)和一线(17%)。
所以片子在四线的不卖是非常明显的,而它在一线和二线市场的卖座也是非常明显的。
而这悲惨就在同期上映的《碟中谍5》的受众也是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另外,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像素大战》的受众不能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80年代,这样的像素游戏都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有钱人才能够玩得起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其实是没有游戏基础的。
那么电影整体来开就显得比较小众。
4. 成本,收益(美国和全球) 制片成本为7500万美元,其实不算太高,全球票房2亿美金,算上宣发成本,这个片子在全球基本打平。
全球票房收入占多,达到1.3亿,而美国本土刚刚好收回成本。
所以其实美国人对于这类电影的期待已经达到一个上限了。
5. 演员选择和表演,人物情感流向 ,人物上场 在这个片子当中,演员都是屎尿屁类型,除了小恶魔的演技是出彩的,其他演员都是标准不走心类型。
当然说实话,这一类电影不需要走心的。
但人物做好在这样的电影当中同样非常重要,可以看到除了小恶魔是充满个性的、放荡不羁的,其他的几个人物基本上都没有让人影响深刻的特点和性格,看完电影即刻忘记他们,这真的很让人遗憾。
演员情感流向:男一的情感是屌丝的逆袭,通过表现一个窝囊的平凡人逆袭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同时他对女主的爱情也是故事的一条线索,不过只是为了增加笑料,本身也不是为了寻找真爱而存在;男二以及其他人物都只是单纯的loser,各自在生活当中有各种困境,刚好借用这样的机会而获得翻身的可能,并抱得美人归。
稍微复杂一点的情感流向是男一小时候的一场比赛输掉,心中一直郁结,直到成年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是世界第一,而冠军只是因为作弊而成为冠军,于是他们释然。
但即使这一条线索,在故事当中也只是当一个普通的点带过,显得很遗憾。
男一和总统的上场是通过小时候的对话直接切入的,这样的上场实在太过生硬;而男二的上场是通过从车上被甩下来出现的,逻辑上无法解释!
6. 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画面 镜头很绚丽,用了各类镜头,而且考虑有大量的动作戏,流畅度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7. 剪辑 剪辑是一众文艺片《help》《crash》和《pursuit of happyness》和《银河护卫队》的剪辑师,同样没有话说。
8. 置景美术 置景美术实在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高度还原所有pixel游戏的细节和玩法以及人物的设定。
像素游戏角色的行走和运动、大楼和现实物体的像素化、都无比让人赞叹,失去了置景美术,这部电影就失去了灵魂。
9. 剧情设置以及结构 电影的直线叙事非常简单,整体来看其实只有两个算是伏笔的地方,一个是小恶魔的童年作弊(但这一点在剧情当中并没有被重视和加以利用);二个是女主的孩子贯串始终,在最后被当做了炮灰使用。
亮点有几个,一是外星人的入侵起源,居然是孩子们小时候的游戏录像发送到宇宙被外星人截获导致的,这个点很好的把主要人物和后来的故事逻辑进行了串联,当然这里的逻辑不能细想,细想会有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解释(比如为什么要);二是外星人的进攻分为3轮,和游戏一样采取“命”制,总共只有三条命,用完为止;三是三轮游戏都很好地把游戏的玩法置入了现实当中,于是有了非常精彩和高还原度的可能。
四是电影把各类名人的怀旧录像进行加工和利用,放在了电影当中。
前三次大战是发生在60分钟之内的,而且人类因为小恶魔的作弊而最后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全球危机,pixel星人直接派出了终极队伍与人类进行厮杀。
9. 台词 电影台词是乏善可陈的。
无非是口水词。
更多的是靠镜头和场面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台词不要太差,很难让观众留下深刻映像。
10. 其他 这是一部太典型的娱乐爆米花电影。
但通过中国观众的反馈可以看到,观众对于剧情的不走心和人物的不深刻是不买账的,电影空有概念和概念场面,却失去了新鲜的剧情和让人喜爱的人物,同样没有好的反馈。
《像素大战》美国佬的怀旧,游戏宅的春天。
也许是期许太高,如之前的《聂隐娘》,网络铺天盖地的吹嘘其为必看之作,看了真的没啥,可看可不看吧……向来很羡慕那种在某方面特别有天赋的人,不管哪方面,也可能因为自己没有!
觉得这是一种寄托,一种自己走过这世界的意义,也能刷刷存在感。
男主就是这么一个在游戏方面有独特天赋的小英雄,长大后做了维修工,老婆还跟主治医生跑了的成了人生输家lose……而他小时候的胖跟班却成了美国总统,没错,大美利坚的总统……然后脑洞就开了,人类作死的行为就来了,怀旧的8位像素游戏外星人来袭了,好多熟悉的游戏角色,吃豆人、小蜜蜂、马里奥大叔……还有个萌蠢的Q波特是哪儿来的?
我忘记了……。
屌丝逆袭的场景也就上演了,当英雄,抱女神,走向人生巅峰……电影配乐还算凑活,3D比那些碎了的8位像素外星人还渣渣……以后3D要慎看!
至于看不看,我想看了我的影评基本也可以算是看过了……一起看的法官剧情猜错了,说好要戳瞎双目或者跪地谢罪,耍赖说看了这个就算瞎了,算不算无赖!
法官不是最公正无私的么?
不过,哪个队伍里没败类呢?
您说是吧!
话本片灵感嚟源于2010年很hit嘅果条像素短片《像素入侵》係十分可信嘅,因为佢除咗像素化呢个点子之外实在乏善可陈。
原本立足于暑期档阖家欢喜剧,但我睇完只觉得有点累,真心搵唔倒笑点係边度。
为咗讲明自己係喜剧,剧组不惜搵嚟奇云占士扮美国总统,但呢种恶搞摆係今时今日就显得非常烂三俗了,怪我笑点太高咯。
玩游戏嘅最高境界就係拯救地球,呢个几乎係低龄游戏百用唔厌嘅窍,但我想讲本片试图激发起拯救地球梦嘅呢群观众年纪或者有点偏大了。
我打机都打得唔少,但吃豆人、大金刚呢啲“文物”级嘅游戏到我出世已经冇人玩了,换而言之当年玩呢啲游戏嘅人今时今日应该至少都40岁了。
唔係话到咗40岁就唔可以有拯救地球嘅梦想,只係到咗呢个年龄还能怀抱童年梦想去戏院睇科幻片嘅阿叔到底有多少?
电影受众范围本嚟就很狭窄了,加上佢拍得亦一点都冇看头,故事幼稚,表演浮夸,整个架构就很低能,我咁忍得嘅人睇完都觉得很筛时间。
导演尽可能忠实还原游戏嘅每一个经典细节,但问题係故事都照抄埋传统游戏中那种非忠则奸,无端端就倒戈,无端端就爱上嘅情节,如果摆係30年前呢种简单粗暴嘅逻辑一定大卖,但大哥现在已经係21世纪啦,就唔可以稍微细腻点么?
好了,写着写着唔想写了,因为对本片失望得有点无语。
我还係安安分分期待下年嘅《魔兽》吧。
年度失望电影之一,唔好睇,唔推荐,待删除。
《像素大战》,现在电影什么样类型的片都拍得出来,这部创意更独具匠心。
把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典游戏角色以入侵城市的方式登上银幕,而片中人物就像玩游戏那样来打败它们,想象力够丰富够大胆。
另外片中笑料包袱十足,绝对逗逼!
配音,孟令军再配亚当还是那么好玩,各位演绎的超级精彩。
总之,值得一看。
好无聊啊,哪个死宅意淫出来的故事。还好没去电影院看。
恩,就是一个怀旧瞎掰的故事。不是很搞笑。
妇联二的翻译错误值得批斗的话、这部的翻译错误可以直接斩首示众了。本质上还是亚当桑德勒的那套,所以台词的玩味程度比剧情更吃重。如此一来乐趣泯灭大半。既然都玩成这样了,不如拿掉故作戏谑的正剧桥段,来一些概念之外的颠覆和反转。肖恩宾又没死,太不科学。
作为喜剧片,看的时候从头到尾能时不时地大笑,就挺好的,请各位不要上纲上线。
先把岛国爱情动作片的马赛克消除了吧!
桑德勒水准下降,还是电影审查委员会就喜欢让这种外国影片来国内?还好没在电影院看哟。
辜负了我的等待
qbert太邪恶了。细思恐极。特效很用心。
亚当桑德勒狗带
段子大杂烩 技术宅拯救世界 讽刺意味真强 内涵比看到的深
All these American craps again!! 能不能名副其实做一部好好怀旧的作品别他妈都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傻逼玩意儿?!干伊娘哦!就不能多搞点俄罗斯方块的情节吗?镜头设计烂爆了,人戏有个比好看啊何必来看你这部!
就……挺无趣的。
立意好 剧本执行得太差
首页友邻对《像素大战》的评价比较两极分化,今天我自己去看了看得还挺开心的。终于懂了什么叫卖的是情怀,小时候浪费的那些时间肯定有一天可以用来拯救世界的!
没什么好,只能讲情怀了。
挺欢乐的啊,胖子唱歌居然很好听。最后娶了女神……童年骑着车偷女孩零钱去游戏厅长大当总统也是啊……哈哈哈哈蛮讽刺的伏笔。女主军装帅。小恶魔骚性外露~
太开心了,纯正美式幽默,捧腹之余好怀念小时候玩小霸王的青葱岁月啊!
甚至连真实世界像素化的效果都不咋地。
#TGV
作为哥伦比亚出品的电影,影片中出现PS4以及《美国末日》这种独占游戏很正常,居然还出现了“经典游戏如Halo”这样的台词,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