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感流畅但漏洞百出为什么要安排林写的最后一个剧本是相似内容?
为什么要安排通风管道里一个吓人的鬼脸?
为什么安排一个女家暴男的无聊笑点?
为什么设置一个要暗杀医生的人却不作为第二矛盾铺陈开写?
为什么非要安排成假枪,假枪能发出剧情一开始医院大厅里那么大的枪声吗?
为什么编剧不去查查足球有没有金牌,成年人心脏能否移给儿童?
为什么特警的手开枪前被绑起来就证明特警没有被杀?
为什么前一秒还在给林叫好的民众看到一个条子死了光速改变立场?
为什么一楼和外面都是翻天覆地二楼却能安心做手术?
为什么林要制定这样的计划?
首先明确计划前他已经决定将心脏捐给儿子,并且他不知道谁截走了心脏,那他还要演一出戏无非是想揪出真凶并在媒体前曝光。
看似合理,但换做是我我是没把握揪出真凶的,大概率只会白白把命搭上。
事实证明没有那个记者以及“市长手术刚好就在二楼做”的巧合,他也根本完不成自己的计划。
网上说的最后一个小时去借高利贷我倒觉得没什么,毕竟林日朗的人设是很规矩本分的人,原本一直在向亲朋好友借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借的高利贷。
闹出这么大的事,处于舆论压力警方也一定会保护母子的安全不被放贷者为难的。
建议加强倒计时的紧迫感。
建议详写医院内部斗争,不然真以为劫持医院那么简单啊。
点映写好的影评,现在正式上映了,可以发出来了太过讨好式拍摄的国产流水工业电影不如第一部,也不如原作《迫在眉梢》,和《迫在眉梢》不同的是那些碰壁的难处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进行,并且占时长极短的用蒙太奇手法一笔带过,这样观众只能感到这片的重心并不在这里,事实也的确如此,比起原作的对制度本身的批判,本片则选择了设定成强权本身的腐败和黑暗,在这方面上,《误杀2》更像是披着《迫在眉梢》皮的《杀破狼:贪狼》。
国内的电影总是喜欢快节奏和各种反转,为什么就不能稳重的拍好一个故事呢…比起被劫持的急诊室内部本身,外面的发生的事貌似是导演更愿意拍、更想拍的。
(更新:思考了一下后,貌似这不是导演更想拍和更愿意拍,而是他只能这样拍,原因1是剧本使然,2是他根本没有只拍这两三个场景的能力,所以他只能多拍外面,多转换些场景把电影的时长填够去掩饰自己导演功力的不足)插入了过多的支线令到原本就不够扎实的剧本显得更加松散,而在这个前提上,居然还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对剧情没有作用的抖机灵式笑点。
而大量的穿插和刻意营造的反转,观众的大脑一边要跟着剧情走一边就无法思考这些安排是否存在BUG和必要性,就有了一种貌似“哦原来这样好牛逼”的错觉。
而且很多戏剧冲突本身的安排,是用发生了发展中的意外这样的形式出现的,举其中一个男主老婆和病危的儿子的例子,男主的经历通过媒体散播出去后令平民令群众对强权愤怒,大批围观的人都被感动站到男主这边呐喊助威,而在医院另一边把他老婆和病危的儿子赶出病房的人,居然同样也设定成了普通群众。
而用的居然是“你老公是劫匪”“他是劫匪的儿子”“晦气”这样的理由,镜头一切回急诊室的外围,依然是群众在为男主同情而助威。
我想问导演你不觉得这样对群众的安排是很撕裂的么?
普通人尚且如此,同在病房的病友却无法共情?
被打得太散的剧情,居然我在刚刚走出影院的现在,对电影的回忆是只剩下了一些碎片的镜头,而对剧情和那些反转本身并没有任何深刻的印象。
一家人的剧情占比过少而且是通过回忆中完成,也让观众对他们的亲情其实没有太深的代入感和共情,所以最后那生硬且刻意的煽情,我泪点这么低的人都居然没有一点泪目…这方面在打着“亲情”“父爱”的口号上,我认为无疑是失败的。
当然如果你喜欢紧张、刺激、多冲突、反转这样的元素,这片还是可以一看的,但对剧情的细节本身不要抱有太多期待就是了。
最后,我对国产电影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蹭前作热度的片名方式真的很厌恶,和没有“追龙”的《追龙2》一样,请问你《误杀2》谁误杀了谁?
电影里面没有被误杀的人,那么就只有电影外面,抱着看误杀进场而被误杀了的观众了。
——————由于评论太多文盲我懒得一一回,圣诞在这里更一个误杀的解释。
【误杀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为失误而伤人致死。
】
萤火之光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会被看见,但不等于就可以被黑暗吞噬。
万达购买了华纳兄弟电影《迫在眉梢》版权,中文版的《误杀2》是根据美影《迫在眉梢》改编的,所以片子里的故事框架、剧情设计和基本剧情跟原片自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电影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不同处理,特别是最后电影的结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了救自己有心脏病的儿子不得不铤而走险,鼓起毕生的勇气孤身持枪去劫持医院,逼迫警方去寻找被人抢走原本给儿子进行移植的心脏,这个剧情设定从开始到最后的结局每一个点的素材都很能触动观众敏感的心,案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拷问社会时弊的题材。
林日朗上演了一出在无力抗拒的残酷现实下,用自己深邃如海的父爱与不堪现实进行抗击搏斗的故事。
孩子是压垮父母的最后一道防线,孩子没了父母就垮了,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不要蔑视任何一个弱者破釜沉舟的勇气,或许有一天,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蚍蜉亦可撼树。
电影最后的惨烈结局我不知道该算是悲剧还是喜剧,说he是因为儿子最后活了过来,说be是因为父亲最终还是没能看着儿子长大。
可能有笑有泪才更像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笑,也不会有人一直哭,生活总是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Plan A or Plan B?
林日朗是一个好父亲,还是一个扰乱社会秩序的绑匪?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林日朗和阿玲是一对平凡的夫妇,8岁的儿子小虫活泼好动,喜欢踢足球,然而健健康康的小虫在足球场上的轰然倒下,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遭受了灭顶之灾,小虫得了心脏病,急需心脏移植。
林日朗夫妇为了给小虫准备心脏移植手术的高昂费用,想尽了所有办法,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去多打几份零工,不惜变卖为数不多的家产凑钱,把所有的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去申请重大疾病保险,甚至在最后关头不得不硬下头皮去借了吃人的高利贷。
然而即使他们这么努力,也敌不过现实的丑陋和不堪,在最关键的时刻,心脏被人抢走了。
既然正常的路径走不通,那就只能来点不同寻常的了。
社会上总有各种各样不得志的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再找,没有钱可以去挣,然而让原本有希望活下去的儿子等死,对父母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事情了。
最终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选择了用暴力来对抗暴力,他精心策划了医院劫持人质案件,把自己写好的剧情亲自在现实中一一上演,他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拔枪指向了只认利益和金钱而不认人的医院,他想要用自己搏命的反戈一击来赢得社会的关注,来赢得儿子小虫获得新生的机会。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在被侵害和被侮辱时,勇敢地选择进行反抗,选择义无反顾地去战斗,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正义和良知不应该只是一种空幻。
然而,抢走心脏的人也不傻,林日朗精心策划布下的局,被出卖良心的斯文败类萨丁轻易就给破解了,老谋深算的他更是反手就给林日朗布下了死亡的天罗地网。
Plan A失败了?
林日朗该怎么办?
选择Plan B吗?Plan B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肖央这种“路人”似的普通人长相非常适合出演社会底层的平凡小人物,平凡的容貌无论是哭和笑,都显得很真实,也经得起大银幕的细细审视,丰富的小表情可以体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无助的眼神,颤动的嘴角,从最初登场时的不甘心到最后的下定决心,其中杂糅了太多小人物在不同情景下各种不同的复杂细微情绪,每一个镜头每个细节都是戏。
肖央跟老戏骨任达华一起飙戏,气场上竟然也完全没有输。
女记者李安琪采访是新闻理念的野心李安琪作为电台记者孤身进入了被挟持的急诊室对劫犯进行了独家采访,这一段剧情还是很吸引人的,当然首先因为女演员很漂亮身材也很好,演得也可以,夺人眼球,但同时也是因为她的采访在推动剧情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她的直播采访扭转了围观观众和网上看直播的观众对林日朗劫持医院事件的理解,对劫犯林日朗劫持急诊室人质的行为从要求警察严惩不怠转变为最后理解同情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李安琪的采访就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林日朗劫持医院人质案件背后的真正缘由。
作为新闻记者,李安琪自然有其揭露事实真相的新闻理念在支撑,但是支撑她能够如此胆大、如此不顾自身安危地深入险境去收集资料,除了新闻理念,她也有新闻野心,有野心没什么不好。
倘若不是信念之下的勃勃野心,一个娇滴滴的女记者又怎么敢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案件的真相?
甚至差点被掐死?
所以当别人劝她不要这么猛地往前冲时,她才敢大胆跋扈地说,你不可以但是我可以!
就算最后丢掉了工作,她也不过淡淡地说一句,一份工作而已。
她的这种敢做敢当、不怕得罪权贵地去揭露事实真相的记者,才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在责任良心和上级压力之间拉扯纠结的达马医生电影初期,在配乐以及有人想要用尖刀刺杀达马医生的暗示之下,一度差点以为达马是个该死的黑心医生,因为他前期看起来非常冷漠,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在上级的重重压力之下,原本给小虫的心脏被拿走了,身为主治医生的达马也颇为不忿,他努力跟上级抗争,只是抗争不过,他的努力在权势面前不过是一场徒劳无益的挣扎。
抗争失败之后,他只能抱着腿蜷缩在休息室,既无助又无可奈何。
当林日朗拉开帘子时,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无助,被林日朗连环炮式地不停逼问,他试图去解释,但苍白的理由让他有点力不从心,最后被林按着打,他想反抗,想辩解,最后也无力地放弃了,只是任由林打他。
直到后来在劫持相持阶段天花板掉下来,他用身体去帮孕妇抵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试图去保护病人,这个医生的形象才有了反转,身为医生的形象终于立起来,这个表面上看似冷漠无情的医生,实际上是一个内心柔软善良的人。
当林下了必死的决心要求达马医生同意时,达马先是不停地摇头最后才很难过地点头,要主治医生同意父亲这样的要求,真的是太难了,毕竟这有违伦理道德,父亲可以这么想这么做,因为他太爱儿子了,但身为救死扶伤的医生的立场就很微妙,也很艰难。
正义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不可否认,人心都有逐利和自私的一面。
在身为父亲的林日朗眼里天塌下来的重大事情,也许在电视台记者李安琪看来,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获得新闻大奖的好机会,在谋求升迁的警察局长看来,这不过是一次谋求连任的好契机,在被权欲侵蚀的市长秘书萨丁看来,也不过是一桩需要迅速解决掉的小麻烦罢了。
但同时人心也有温暖的一面,弱者彼此之间会相互扶持,原本素不相识的医师和病患以及围观和直播的群众成为了林日朗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原本看似冷漠的达马医生也会在案件的推进过程中流露出原本身为医生进行救死扶伤的善良一面。
电影里围观的民众以及被林日朗绑架的医务人员和病患,甚至是经验丰富的警官张正义,在了解越来越多的事实真相之后,都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林日朗一家这一边,在他们看来,林日朗是一个非常勇敢和伟大的父亲,因此他们必须支持和帮助这个被强权欺负的不幸之人。
和民众对立的是贪腐堕落的萨丁一派,在他们看来林日朗首先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绑匪,然后才是一个父亲。
两派立场不同,所以诉求也不同。
被强权打压欺负之后,林日朗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触犯了法律底线。
成熟的社会并不鼓励个人去触犯底线,来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否则人人都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去触犯底线,最后引起整个社会大动乱。
然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却允许个体质疑的存在,允许个体诉求的存在。
毕竟正义,也要以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林日朗死前留下给小虫的信里说,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我在想,这胜利是属于谁的呢?
属于林日朗的吗?
毕竟他终于实现了宁愿死都要保护和挽救儿子的心愿。
可是对儿子小虫来说呢,背负着父亲的死亡要一天天地活下去,而且要好好地长大。
作为劫匪的儿子,每天都要面对整个社会的流言蜚语,要承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沉重“杀父”压力,他真的可以好好成长,快快乐乐地长大吗?
没有人可以回答。
但我想,真正的现实肯定远比电影的结局要残酷的多,也许父亲就那样被警察狙杀了,也许案件背后的真正事由永远无法真相大白,心脏移植手术最终也没有成功,相比之下,电影已经给了观众一个更好的结局。
毕竟,活着就永远都有希望。
电影开场一个拿枪的男主,一个拿刀的龙套,分别走向各自的目标,我以为“误杀”要出现了...........先说拿枪的男主:他的特点:职业小编剧,还是没人用的那种,长期待业在家,他老婆(女主)小学老师,还是快失业的那种,二人存款10万+,还不是人民币,妥妥的社会底层。
两人为了200万的天价手术费做出了一系列举动,女主被学校老师捐款,感动的无以复加;男主去跟一个只是给对方写过台本连面都没见过的记者借钱(这段简直是毫无逻辑,男主以为“美女”都是大善人吗),被果断拒绝后空手而回。
但是手术在即,他又请求医生给他1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去借高利贷(早干嘛去了),但就这一个小时发生了变故,移植心脏被抢,他就铤而走险劫持了医院,目的是把心脏要回来,从这一刻开始男主突然化身为名侦探柯南,让警察、市长秘书都上当,揭露事情真相。
再说拿刀的龙套:他的特点:他说自己不能看见男人打女人,电影强行弄了一个低劣无比的乌龙(强行搞笑),还是跟被“劫持”的人质发生的。
一个可有可无甚至有点尴尬的角色。
医院里被劫持的人质听了男主劫持医院的目的纷纷为其感动,被放出去的人质为男主叫好,外面围观的群众为男主鼓掌喝彩。
(围观群众两面派,先为男主喝彩,再为警察“击毙”男主喝彩,无语)总之电影强行煽情、节奏混乱,看过就忘(写评论努力的回忆了好一会儿)。
2颗星谨献给伟大的父爱,与此电影无关!!!
不配三星 2.5星。
演的,,,烂烂的,,,父爱如山什么的emm我不想吐槽了,,,台词更是……一点表现也没有,只是在说自己多爱多爱emm更是让人无语要怪就怪孩子命不好……什么东西,命是挺不好的投胎在你家,,,所以没有200w不要生孩子求求了这个妈妈 长得真好看 但是 演的比肖央还烂。
我决定还是给他三星,这个特种兵从通风管道里掉下来也太可笑了吧😂😂然后还摔个半死🥲简直是笑话。
然后医生冲过去保护孕妇本来想杀他的人去帮忙的时候就那么原谅了😊真不错你们警察到底是猫还是老鼠?
老鼠老鼠。
😂可怜的特警)说找到心脏就找到了,这也太顺利了吧?
不会整了个假的来糊弄吧。
😰戴眼镜的这个不像好人那!!!
啊??
啊?
不能那么顺利吧,应该是假心脏吧,我靠 死的是假局长?
好好好 我就说这人不是好人额……不是林日朗被击毙,你们又鼓起掌来了,你们到底是哪头的?
围观群众???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潘差被扔下去好好笑卧槽这主任还会反杀后面还挺好的,越看越刺激卧槽这个通风管道传来的手机铃声!
nb行,三星不亏我去,这个录音拿出来,我都怕女记者被击毙。
原来罪魁祸首是市长,,,卧槽记者好帅!!!
爱了 就爱这种反转。
但是最后台词还是非常非常非常感,有点像非主流中二少年会说的话……哎 哎我真的 哎那天我在急诊室本来是要杀你的😂😂不是我说你人诚实,能那么坦白吗😂最后那个露营那一幕道具也太差了我说,盘子摆得那么整齐。
又献给你的父亲了,我宣布这还是一部老登电影……
十二月的电影市场,最大的“票房赢家”,大概率是《误杀2》。
它的前作《误杀》,将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搬到泰国的文化语境下。
一个影迷父亲,靠电影知识作案,肩负起维系自身家庭安危的责任。
这个故事被加之以更加浓烈的“阶层斗法”叙事:分属底层与上流的两个家庭,因一起“误杀”展开对抗,甚至由此引发了集体的暴动事件。
当年《误杀》能“爆”,很大程度上源于这套“斗法”叙事的加成。
在“泰国、中国不分”的虚拟架空时空中,影片消解了跨文化翻拍的“水土不服”。
再加上推理元素的“枝蔓”环环相扣,肖央、陈冲与谭卓的表演到位,以及国内语境下做不出的表达尺度,想不“爆”也是蛮难的。
而续集《误杀2》,则是在这个思路下“换汤不换药”的最新产物。
影片改编自卡萨维蒂的儿子导演的好莱坞犯罪电影《迫在眉梢》(John Q)。
原先的故事,聚焦于一个底层工人家庭。
这个家庭里9岁的儿子,在一场意外之后,被发现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迫在眉梢》然而,高昂的手术费用远远超过了他的医疗保险范围。
这对父母在走访的过程中,才发现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有着各个方面的bug。
这些bug是医保体系故意为之,以此阻拦穷人看病的机会。
相关的公务员面对“人命”,也是淡漠的,毫不作为。
由此,当一个穷人生病时,就会发现自己一直缴纳的医保,将从一套社会保障体系“改头换面”为一套资本剥削体系。
在沟通未果后,医院主管决定把这个男孩从等待移植者的名单中剔除。
此举激怒了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父亲。
他只能选择愤然持枪闯入医院的急诊室,绑架医护人员和病人,要求院方把儿子重新放回到名单中,并给予动手术的机会。
相较之下,《误杀2》的剧情则多了一层设定。
肖央演的父亲林日朗,被改写为一个小编剧,延续了前作“爱看电影、编故事”的人设。
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被名单剔除,只是被告知:一旦手术费没有及时到位,那么,哪怕有合适的心脏,也会遭到“顺延”。
夫妇俩努力凑钱,然而当匹配的心脏终于等到的时候,这颗心脏却被位高权重的家庭半道劫走了。
即使他们的儿子在名单上,即使他们找高利贷借了钱,照样没用。
电影的重点也随之改变。
原作《迫在眉梢》更侧重的,是表现医保体系割裂出的情感与法理之间的冲突。
而《误杀2》中,医保体系的无用,只是电影中的一小段“插曲”。
位高权重的大反派直到结尾才出场,大多数时候只是不可说的权势的“在场”。
这让《误杀2》延展出了另一个层面的悬疑性:心脏到底是被谁抢走的?
“黑幕”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如何与警方、市政部门层层斗法?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误杀2》继承了《误杀》有如“万金油”般的内核。
影片的核心,被扯到了底层家庭与权力家庭之间的对抗,以及阶层之间残酷的现实鸿沟。
这种继承关系是笃定的,在电影大多数时刻也“有理有据”,能调动观众对于小人物的共情。
这是《误杀2》的优点——相比前作,它的情感浓度更强。
此外,虽然被剥离了推理元素,但电影的叙事仍能走出大量的反转走向,“平地起高楼”般的植入社会议题,并保持在一个较快的节奏。
然而,在影片正式上映后,显而易见的是,大众对于它的评价远远不如前作,评分即将“不及格”。
原因无非是两点:相比前作,《误杀2》的“斗法”并没有真正的推理与悬疑色彩,它的谜面和谜底,都近乎于直给或者靠煽情掩盖,脱离了前作出彩的推理环节,并且拥有逻辑错漏之处。
相比翻拍的原作,它显然没有达成原作的社会高度。
第一点很好理解,况且在国内院线片的环境下,谈它推理的细节层面,倒是也没有多大的必要。
第二点,倒是这部电影的关键问题所在。
它沿袭第一部的主题,继续去在架空的环境里做出“阶层斗法”的议题,甚至在结尾也照样使用了“集体暴动事件”进行收束。
一部续集电影,与首部进行雷同、重复、如“万金油”般的社会讨论,并因此而遮盖掉原作的核心亮点,即对于医保体系细节性的探讨,这是否是有价值的?
当这个问题被问出来,相信即使是在看《误杀2》时受到情感震撼的观众,都不免在心理犯嘀咕:实际上,这个翻拍丢掉了原作最宝贵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误杀系列IP就是一个以“万金油”为特色的IP。
所谓的“万金油”,意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哪里能用涂哪里”。
一方面,《误杀》系列IP连续两次打的“翻拍牌”,都是选择了原作8分甚至8.5分左右的“超高分蓝本”。
这些蓝本影片的艺术性并不一定多高,但作为商业类型片,是达到了市场检验的专业标准的。
《误杀瞒天记》、《迫在眉梢》在国内、外都已经取得了优异的口碑,而且也被中国的小面积影迷观众所认可。
因此,把它们搬到泰国,以充足的预算、较好的演员阵容、靠谱的制作团队,去运作这个项目,再加些文化语境的改动、分镜的调整,项目基本就能得以成立。
《迫在眉梢》另一方面,《误杀》系列IP连续两次使用的同个内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阶层对抗。
无论故事怎么开始,无论原作要对社会具体的医保体系做哪些问询,这些都被简单带过。
《误杀2》更重要的,显然是制造那些已经在电影史上被反复书写几千次的“公权力”所带来的“黑幕”,对反派人物进行质疑与最后的审判。
这些高强度刺激性的情节,看似让《误杀2》在立意上显得比原作更为深刻。
但实际上,看完电影后再缓一天,你就会发觉:影片中的位高权重者,其形象塑造是一种老掉牙的陈词。
他们当着恶人,做着恶事,最后被善良击败,被群众颠覆,结果呢?
观众无非是被亲情的伟大、阶层的不公,这些“大而化之”、“四海皆准”的议题所围绕。
虽然《迫在眉梢》并不是一部多么水准高超的影片,但观众认可的,或者说它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塑造这种罪大恶极、抢穷人心脏的“恶人大反派”。
这部电影是把现代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一小块医保制度,作为反派。
美国医保体系中具体细节的缺失、具体人员的不负责、具体规则的不完善,这些是原作讨论的东西。
借助医保体系的具体细节问题,观众可以在看电影时继续延展的,是我们交税、上医保、或者上其他保险,能否保障我们自身的权利。
这些问题都不是假、大、空的,而是具体问题。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误杀2》拍得还是不错的,但不够好。
因为它将问题推给了又一个“大反派”,又一场“阶层对抗”。
而且生怕的是,将来第三部,它可能还会再来这样一套。
只能说,希望下一部《误杀3》,别再继续“万金油”了。
相隔了两年多才鼓起勇气看这部评分不及格的片子,是因为一口气把印度版都看完了。
由于准备好迎接一部烂片,所以反而让我看到了电影的亮点。
这部电影其实完成度非常高,我看完后开始疑惑为何评分如此低,即便有几个bug存在,但整体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演员感觉也到位,两位男主更是水准以上,低于6分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开口就烂片的,无碍乎几个原因:大人心移植到小孩身上,特警掉下通风管,一楼上演大龙凤二楼却在做手术,一楼打电话听见二楼手机铃声,女记者无所不能,男主死了200万债务谁背。
其实以上的问题,在这部电影来说真不是问题,有的问题说出来,感觉真的是为黑而黑,不知道是不是陈思诚的路人缘问题。
反而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片名《误杀2》,全世界都以为是延续第一部翻拍的内容或者另一桩误杀案,谁知却等来了《迫在眉梢》的翻拍,看过原片更不接受这部的各种改编,一旦《误杀》这个观点被否定,片子好不了,很多人冲着片名走进电影院的,第一时间感觉到的是受骗。
其实和印度版误杀2还是有一丁点关系的,爸爸救儿女,按剧本发展故事,不过《误杀》确实不该用,哪怕有一点寓意在里面,这个故事死的人也不算误杀,只能说不应该死。
几个吐槽点都有评论合理地解释了,不合理的二楼手术室和听见二楼电话铃声导演自己解释过,就不再重复,孩子两个月恢复也是夸张,姑且算影视效果吧,因为这些旁枝末节不太影响整体,我们看哪部电影没个bug,只要那个bug不是影响全局,其实影视作品里有bug属于正常,现实中有的事情可能比bug还要bug。
故事主线是普通人遇到困难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自救,但最后发现还有更大的力量压在头上,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这是不少社会现象的缩影。
片中男主最终目的原本是拿回要换的心脏,虽然他已经准备好两个结局,最后不得已选了牺牲的结局。
可以说,男主在这个过程都在赌,赌自己的心脏合适儿子(他到后来逼眼镜医生才知道匹配结果),而且心脏有效时间很少,即便找回来也很可能超时,那时就是双输的结局。
他劫持人质更重要的目的是把这事情的幕后黑手揪出来,为自己和儿子陪葬,作为编剧他很清楚,循正途去申诉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才走这条不归路,为的是争回属于普通人甚至穷苦人群的那份追求平等对待的尊严。
我所支持影片完成度高的是,bug基本没有影响男主完成这系列的行动,从市长一直不接电话和对话中看出,他其实也想有一番作为的,无奈也是儿子突发状况让他放弃一切做出这种犯罪行为,某种意义上,他和男主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孩子,我啥都要干。
当然,男主不会去犯法,而市长则超越了底线,用自己的权力做了违法的选择。
男主牺牲前其实早就想到了民众的反应,还有妻儿以后的生活,虽然不能百分百掌控,但这件事所引发的舆论绝对能让老婆孩子不用被债务纠缠,以市长为首的一条输送链都犯了罪,作为最大群体的人民群众,还会追究男主的行为吗?
更别说他只是追回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我抛开了《误杀》和《迫在眉梢》的故事,单论这一个电影,他是能让我们泄愤的,里面涉及的医院及政府行为,我们也太熟悉了,看得太多了。
不是男主这样的举动,确实有冤无处诉,所以其他比较弱的bug,没有盖住这个问题背后的寒光。
我们希望相信最后罪恶消失,人民平等,希望不要再有厄难降临在平民头上,但是,我们只能希望。
所以,我愿意给这部电影,这个故事一个好一点的评论,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希望。
整体剧情我觉得还不错,虽然bug也很多,这种剧情也就是在国外背景,国内可是不太能播。
这几个医院被劫持的人格外善良,除了院长,没有人想着逃跑,即使男主故事有点值得同情,但是也不可能人质那么的配合。
确实很燃,女记者、警察不畏强权去探案,群众都站在了正义面前,(虽然太过了…),但是气氛到了,作为国产商业电影,还是挺好的。
电影结尾的人物大反转,也是影片着重突出的主题父爱,大概就是男主做了二手准备,即使要不回心脏,儿子也有救,做父亲的会以死把自己的移植到儿子身上。
前期高阶级反派拿走了心脏,底层男主发动暴力事件也无果,最后心脏还是移植给了市长家的孩子,可能这就是现实吧,普通人在权势面前只是蝼蚁。
如果改写成男主一路披荆斩棘成功拿到心脏救回儿子,反而不符合实际,那只是底层群众的虚假爽感狂欢而已,这种情况下,男主以父爱之名献出了自己的心脏,结尾处孩子活了下来让人感动,可父亲还是死了,他明明可以不用死的,如果心脏没有被市长抢走,他们一家三口会过着简单且平凡的生活。
所以,结尾处,让人意难平,百分之八十是悲哀,百分之二十才是希望。
借用影片一句话:“为什么萤火虫在灯下面就不亮了呢?
因为他们太弱了,只有在黑暗中,才看得见。
”底层普通人太弱小了,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掌控,像一只随时会被碾死的蚂蚁。
在被逼到绝境的生活里,他们不缺誓死一搏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和自我牺牲的希望才是照亮他们暗无天日的世界里的唯一一抹光亮。
当然,这么微弱的光亮在庞然大物的社会机器下,是不会被人看见的。
看的过程中其实觉得剧情有挺多强行为之的地方,比如借钱、枪和最后那出戏。
印象最深的是那三幕公众的戏,知道缘由后一边倒地支持林日朗,看到萨丁演出的戏码以后又一边倒地支持萨丁,最后又一边倒的支持林日朗,虽然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意为之,但是这几幕让我完全感受不到人性的觉醒,只看到被操纵的舆论的力量,外面的群众根据有限的人为放出的信息坚定不移地摆动立场,感觉很讽刺。
误杀2 (2021)5.7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戴墨 / 肖央 任达华
很久没感受过这么低效的情感表达了
类比前两周看的古典局中局 剧本虽然都不怎么喜欢 但这部情节的呼应做得更好 剪辑更好 画面更细腻
陈思成,住手吧
5.7分怎么评出来的?难道不好看吗?够可以了
打低分的人到底怎么想的!!!!明明那么好看那么有意义!!!!
这剧本是林日朗这样的编剧写的吧?是赶工期还是赶档期?剧本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两个女演员还一直让人出戏……
忽略那些逻辑硬伤和过度煽情,本片从执行上还算合格,因为是泰国背景,在阶级差异的讽刺上也可以不那么束手束脚,肖央的表演能撑起这个人物,其他人物就差点儿意思。非要搞反转,但却在意料之中,陈思诚这两把刷子总要把故事包装成烧脑题材,一旦不行就用搞笑和催泪来弥补,谁也不好意思吐槽一个父亲想救儿子的心,到了还是底层心疼底层罢了。
怪不得要设定在泰国,否则不太好拍啊。#20220204
珍爱电影,远离陈思成,你搁这儿拍温情广告吗,翻白眼翻到头晕眼花,急需达马医生治疗🥰🥰🥰
三星半吧一般般还行
骗钱的狗屎作品
成年人的心脏不能移植给小孩!不适配!不适配!不适配!两星半吧!不要再拍3了!
还可以,老套,拖。
意外的很不错
泰国人说中文,中国电影放泰文歌,我到底在看什么啊。而且这个系列也别叫误杀了,就海外大片翻拍集吧
十分无聊的一部剧,和误杀1差太远了,剧本毫无张力,接近平铺直叙,人物台词初中生水平,看得我坐立难安,这40块钱去吃顿麦当劳都比在这坐牢强,里面的人每说一句我都想来一句“差不多得了” [尴尬]
在泰国…每个人都讲着不同口音的中文…xx处长电脑的保密信息…电脑都没密码…乱七八糟的尬…
从一开始就可以窥见主角是好人,一定有冤屈,一定没有真的杀人,最后也不会杀人,后面一定有反转,这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观赏性,前半段会显得温吞。当然影片后半段如约而至的「反转」还是挺好看,节奏也不错,虽然没有惊喜,但也不至于烂尾。小人物老老实实生活,有冤屈了也没地方说理,只能依靠网络、媒体帮忙,这点真是熟悉的味道。
货不对板,完全称不上悬疑片。第一部片尾埋下来的悬念就不打算管了?这一部中的bug也太多。我就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市长不去私立医院,却非要跟穷人挤在一家一看就在贫民窟的医院?典型机械降神。以后肖央+误杀的搭配休想再骗到我。我整个人高喊rnm退钱!
被谁提拔就得为谁服务,到头来局长也是替罪羊。世间有自私的市长和冷漠的秘书,更有良心的警察和仗义的记者。假枪劫医院,空盒装黑心。普通人老老实实工作,为了孩子一颗心脏拼命筹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只有变成坏人牺牲自己才能将上层的万恶之人绳之以法。萤火虫的价值在黑暗里才能看见,父亲的伟大在压迫下才能显现,民众的良知在强权中才能迸发。面对世道不要屈服,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心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