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是新冠三年了,疫情下的大家都很痛苦,生活也都在煎熬。
我自己也艰难地在攀爬当中,生活没有一直是甜的,还有苦涩味。
吃甜的时候自然很开心,但是让你要吞咽下苦涩的时候,表现出很艰难,很难以忍受的情愫也是正常的,但是该要吃的苦可是一点都少不了。
布拉德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一直在回忆当年怎么牛怎么有理想,但是却没有办法把眼前的生活真正地去珍惜好。
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实际之中有着许许多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忍受,布拉德只看到当年同学的人前享受,却没有细究人后他人的付出与缺失。
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同学背后,都有些不为人所完全控制的机遇问题,也有一些你有人无的缺憾。
有点像当下流行的那句话“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过生活过得太拧巴了。
人生来这一趟,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个电影为了刺激中年男人的失落也真的是不遗余力。
不去过多渲染家庭生活的细水长流的难得,反而是拿一堆私人飞机、VIP消费、海岛度假等消费主义的陷阱,让人很容易忽视除了挣钱以外的成功或者说拥有。
成功永远是相对的,有的人死了残疾了,然而你健康地活着,有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那你对于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成功的。
贪心不足,蛇吞象,不去关注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待解决的问题,成天沉默在观察、攀比别人身上,是一个远离自己好生活的愚蠢的开始。
一旦盲目与他人所比较,就是进入了“卷”的陷阱。
一切不要那么功利心,一切多放点佛系和看待社会的循环因果报应,凡事比上不足去盲目自信,比下有余去寻找信心。
很欣赏有个UP友写的一句话“四十不惑”是一个伪命题,惑是永远存在的,二是我们解惑的方法方式要随着自己的条件现实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而发生调整的。
在学校可以拼理想,出了社会,为了理想,需要按照社会的规则来挣得硬通货——金钱。
切不可刻舟求剑,时代都变了,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条件都不一样了,要跟上变化,做出符合自己处境的决定。
为了克服焦虑以及不自觉攀比带来的不平衡,我需要用一个终极的心理安慰技巧:即珍惜当下所拥有,看淡跟自己没关系的人和事。
“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个词, 据说是由加拿大精神分析师Elliott Jaques在1965年提出。
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它是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一般为45-65岁的人)的一场关于自我身份和自信心的心理危机,往往与一个人的日益增长的年龄、无法躲避的肉体衰老与走向死亡,以及可能在生活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相关。
经历危机的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抑郁情绪,懊悔,高度焦虑,亦或是很想让自己变得年轻,生活方式发生急剧改变,或者内心期望能够扭转过去的一些决定和事件。
了解了定义和症状,那么就不难理解布拉德所经历的内心动荡。
他就像在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对抗,尽管他知道自己无力去改变个人历史。
一切在过去时间里所写就的,终将无法改变。
从认知心理学来讲,要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痛苦,需要认知协调,也就是,要么去改变现实与内心期望一致;要么去改变内心认知而与现实和解。
无论如何抵抗现实,内心痛苦到某种程度,人自然而然会放开手,学会接受新的现实,学会把自己放进新的现实中去,只要还想继续生活下去。
丧,是中年危机的本质。
但是,人,总要往前继续走下去。
就像布拉德儿子劝慰他的,不用去比较,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每个人最关注的其实都是自己而已。
只有真正少数爱你、关心你的人,才值得珍惜。
在能量不足以支撑自己所有欲望的时候,懂得取舍,懂得动态平衡。
立足人生半途,看来处不后悔,看去处有方向,虽然认识到自己其实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仍知道自己尚有可为之事、可尽之力、可爱之人,只管尽力而为,哪怕再迷惘,今日也要做好最小单位的事情。
没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实物叫“自我”,去做小事,去和现实发生关系,去和人发生链接,碰撞反弹回来的那个就是我。
只有今日的我,做可为之小事,更好地交棒给明天的我。
和命运扳手腕,一天一个small win,不祈求大获全胜,但求像西西弗斯一般,日日滚石上山,日日落石下山,把这件周而复始的事情,做成自己的“道场”。
今年陷入中年危机的我,去上了商学院,进入全新的跨行学习领域,成了一个碎成渣的学渣。
我也不知道学完之后,我是否能够找到新的事业突破点,是否能够找到下半生一直热爱的事情。
我就在一切的未知、不确定中,让自己学会在混沌之中沉淀下来,全然投入,做好小事情,并且相信柳暗花明的时刻会不期而至,我将欣然迎接,走向更加开阔的人生。
Brad's status.困在人世间的我们几乎都会遇到的窘境,一种到了中年便会频繁出现的价值虚无感。
男主流泪的一瞬间的感受其实我很能懂,就像我高中总爱写小说,但是到了大学就不写了,过了许多年重新上手,居然还能写几句,当你在苦闷的俗世中挣扎半生,如行尸走肉,却发现自己仍然对生活有着质朴的热爱时,泪水自然就流下来。
到了电影结尾,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钱和地位固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它们你活的也不会很自在。
不过,我愿称“钱”和“社会地位”是生活必需品,而非有价值的东西。
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
想想你临终时,所怀念的不是万贯家财、官衔爵位,而是半夜睡不着时看到窗外的月光照在熟睡的爱人脸上,是不大不小的家门口路过的微风卷起树叶,是赤脚走在沙滩上聆听海浪的低语,是骑车路过早餐铺端过馄饨的一瞬间,激动的泪水,是欣慰的欢笑,是爱,是恨。
个人认为,把这些都想明白了,也就真正能和自己、和生活和解了。
僅獻給那些還在懷念象牙塔日子的人們。
你在想誰就算是一農村婦女,也會想誰家的豬賣著了好價錢。
人生,不想想其他人,漫漫時光,如何度過?
男主想得最多的,便是那幫大學同學。
大学,是男主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想當年校園裡的風雲人物,Professor的得意門生,前途無可限量。
如果在當時做對了某些決定,如果把握住了某些機會,那麼,登上時代雜誌的,坐擁億萬家財的,便有男主一份,幸福得飄飄然。
其次,男主會去想周圍的人,那個一無所有只懂傻乐的老婆,那個當年用澎湃熱情慫恿男主加入NGO行列的前輩,那些人成了男主的紧箍咒,每每自惭形秽,loser感强烈时,男主便把根源找到那些周围的人束缚了他,至少沒有幫助到他这儿来。
以上這些想法,相信同樣出現在千千萬萬人的腦海中。
人們總是想停留在美好時光里做夢,總是想擺脫現實的泥潭重新開始。
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身邊,和我們同一水平線的人,怎麼就走上了飛黃騰達的平行線?
隨著社交媒體的發達,我們越來越容易看到那些“羨慕對象”的一舉一動,此刻的他們正在風流快活,而我只能刷著手機看風景。
人們活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沒有自我。
男主想那麼多,也托賴於曾經在他生命里出現過的光輝時刻——考上了塔夫茨大學。
大學是象牙塔,裡面有視之登龍門者,或墊腳石者,但始終在大學裡,我們擁有相對的公平和平等,當出到社會,世界便的黑暗、骯髒,一切才剛剛開始。
想再多,往日時光也是無法回去,換來一身惆悵。
誰在想你男主不止一次,強調“圈子”。
男主其實活得並不差,老婆在政府工作,兒子也馬上升讀大學,週末也有一幫子朋友到家中聚會,不是中產,也是靠近中產的邊緣。
只是這些不是男主所追求的圈子,分分鐘幾百萬上落,妙齡女子的相伴左右,男主想活在這樣一個圈子裡。
大學同學ABC君,他們都做到了,曾經的同學,已混進Top Class,自慚形穢。
你在羨慕別人,其實也有別人在羨慕你。
大學裡肯定有混得更不濟的,在男主的成長軌跡里,遇到的那些人也一定有在羨慕男主的。
男主心裡也很清楚,只是他心裡也知道何必去在意這些人?
人向上看,不是往下看,比下有餘的滿足,人已活過大半輩子,阿Q精神能麻痺一時,不能麻痺一輩子。
人生好比一場攀登,我們總望著攀登到更高處的人,或許有時也會替突然從高處墜下者同情或竊喜,萬物,都是逆地心引力生長。
至少男主還有老婆和兒子在想他,這個孤獨的世上,難得的牽繫。
這個老爸,在關鍵的時候,竟然能找到老同學,為兒子安排一場特別的哈佛入學面試,能做到這件事,非常酷。
插播自己一件事,當年想上某家比較好的高中,因為一時輕視疏忽,沒在網上報名成功,去到申請現場時,招生老師查來查去沒查到我的名字,一副不讓我來上學的意思,那時我只知道在那哭泣,也是老爸,二話不說,立即打了幾個電話,托了一些關係,才成功給我解決了這個入學問題,那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
想其它人,是比較。
想家人,是愛。
相信自己人到中年,難免回顧半生,自覺一事無成,時不我與。
如果說,有一個愛你的老婆和兒子,便是最大的寶貴——恕我現在還未看開到這種知足的程度,生而為人,應該盡己最大努力,推動世界的進步,為人類繁衍後代做了貢獻就算功德圓滿,非我價值觀也,也非男主的價值觀。
那要做到什麼?
電影告訴我們,最起碼是“真”。
真切地面對自己。
當在女學生面前侃侃而談自己的NGO理念,可以輕易收穫其崇拜目光,男主可以繼續裝下去,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毫不掩飾地說,如果再選一次,他會毫不猶豫地想賺更多錢,這個答案無疑只會得到鄙視。
但男主更在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說不定包含一種勸勉後人的情懷。
男主真實地面對了自己和他人,然而社會需要包裝,把坐在私人飛機的照片上傳至社交平台;在電視上,在人群前,不厭其煩地說著自己見了什麼厲害的人,參加了什麼厲害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別人去想你,成為那個被仰望的人。
不適應症,大部分人都有。
如何緩解病情?
答曰,相信自己。
結尾處,男主念叨著我還活著。
活著,是那麼的真切。
那些讓我羨慕的同學們,原來已經在一個和我無法交流的世界,為何要聽他們廢話?
做好自己,多感受感受世界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日新月異,那麼高大上得無可觸及。
那些讓人艷羨者,很快你就會發現他們只懂得自吹自擂,無足稱羨。
相信自己,勇敢踏出那個幻想的泡泡,其實我還活著,其實我也還好。
Be proud of myself.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这是一部让“中年人”浑身战栗的电影,男主角大量的内心戏,浮夸的心理暗示,诡谲的配乐,无时不刻不让一个身处生活漩涡的中年人头皮发麻。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源于一次跟朋友的午后畅谈,我推荐他看自己刚发现的宝藏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话题投机他又推荐了我一部『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看到吗,作为两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社畜,某种不言而喻的倾诉感让我们给彼此推荐了一部类似轴线的电影。
1994年黄建新导演回到电影本身,因为儿子特洛伊要去面试大学,整日庸碌的父亲被无暇抽身的母亲安排随行。
一个年近五十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在得知儿子有希望考上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时候,那种“老来得子”的惊喜振奋让他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春风得意的溢于言表。
他甚至开始脑补儿子今后“王多鱼”一般开挂的人生……而这种虚幻的遐想被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内心写照猛然拉回了现实——这一切都是儿子自己的,跟他那些跻身上流的同学不无二致,反而更加衬托了自己的平庸、落寞。
大学时期,自己成绩斐然光鲜夺目,被教授赏识被同学依附,自己曾几何时也享受过聚光灯下风光无两的快乐。
而如今踏入社会,面对往日同学桌荦不凡的人生,自己却要为儿子眼下的面试卑微至极四处张罗关系。
内心的撕裂感与现实的挫败感交织悱恻。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足常乐,布拉德何尝不想这样说服自己?
对比普通小康家庭,有知足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儿子,满足生活的工作。
可当年的同学一个个显赫的人生故事回回把他拖回现实的窠臼。
跟儿子女同学畅聊自己所学专业那会,女同学得知自己从事NGO(非政府营利性慈善组织)时赞赏崇敬的目光,让他也曾片刻自豪过,但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很快又让他与女同学话不投机。
这是两代人的代沟,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撕裂。
最终中年人的势利在年轻人的理想面前一败涂地。
最后,为了感谢任职白宫的老同学费舍给儿子面试牵线搭桥,导演刻意安排了布拉德与费舍在一个高档私人餐厅面晤。
无论是女服务员的揶揄讥讽,还是白宫贵胄赤裸裸的挖苦、炫耀,让一整部压抑剧情推至顶峰。
看弹幕很多观众义愤填膺地表示,布拉德应该立刻结束尬聊挽回自己最后仅余的那点自尊。
我反倒在这个桥段行进中畅快异常,不破不立,让那该死的自尊心见鬼吧!
让攀比、妒忌、奢望、贪婪烟消云散吧!
影片的结束和『脸对脸背靠背』如出一辙,开放式的落幕…没人知道儿子特洛伊最终有没有“得偿所愿”进入哈佛,亦或是追随父亲曾经的脚步选择经济压力较小更为理想主义的『塔夫茨』。
我希望特洛伊选择塔夫茨,因为去参观校园的时候,塔夫茨更像是脱离金钱、名利、世俗的乌托邦,特洛伊在那里露出了恬淡的笑容。
影片行将结束,父子俩回到破落的旅馆,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感荡然无存。
昏暗的灯光下,简单不无温馨的对话,血浓于水的亲情流露。
从疑惑、反感到谅解、鼓励。
导演借儿子的口说着:没人会想着你,他们只在乎他自己,唯一在乎你的人是我,是爱你的人,你只需要在乎他们就行了。
你自以为是无处遁形的尴尬,你备受煎熬极力掩盖的窘迫,WHO CARES?
半小时过去,一天过去,三个月过去,一年过去,有谁还记得你彼时彼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把焦点放在正确的地方吧。
看到一半的时候有个错觉,如果主角有任何异常优秀的一方面,观众一定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听到了他自己的阐述,也能看见他对别人的评论之后心里的种种感触。
我带着这样的心态看完了整个影片,我在等一个高潮部分等一个把主角的性格心理推向巅峰的时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等到了。
看完电影之后,再去回顾它,如果曾经出现过几次中心句的话,我想可能是酒吧里女生和她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你比大多数人都过的好,你这些问题像是白人问题,上等人问题,男权问题…另一个是他的同学在饭店里和他说我从来没有把你当过竞争对手,或者说很短的时间可能是。
以及结局的时候儿子和他的谈话,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就算有,也只是我而已,那你就只要在意我的想法就好啦。
当我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看的时候,我可能明白了一点主角为什么会难以和自己和解,难以和这个世界和解。
他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不如意,去和成功的人想比较,哪怕因为这些成功的人是他认为的可以用来比较的对象。
他被这些失意吞没,他甚至在幻想中害怕儿子的成功。
他将自己的失意放大,大到觉得周围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去否定他或者去觉得他是个无名小卒不屑一顾。
但其实会在意他的都是那些爱他的人,只有这些人在意他。
而那些剩余的人,对他不在意才是常态吧。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
活着,感受生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去爱这个世界,就好。
我想,主角在这一次东海岸选校之旅后会获得一点自己与人生的和解的。
我也会在生活中去感受心灵的平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取了这么个名字)
人生艰难,少年时的烦恼到了中年同样无法解决,只是变得更加无孔不入和绝望。
年龄是少年人们自信的面容,到了中年无法戴上只会面对更加真实的生活。
47岁的男主活得像是20岁的少女一样多愁善感任由情绪淹没。
相反地儿子却一直凭着面瘫脸展现了少年人少见的沉稳。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会对人的存在互补的。
你的缺点会以优点的形式在聪明的子女身上延续下去。
男主的细腻演技一度让我尴尬地想要躲开,顺带一提这是与天才瑞普利同样的体验。
当两位女同学与儿子聚会时,中年男人眼底的想象和欲望让人不寒而栗。
别人的看法男主毫不在意地照单全收记在心里,对于无法控制的逃开,可以掌控的部分坚决地驳斥。
控制与逃避果然不分家。
人只在意自己的生活,儿子面瘫着表情却记得了这一点。
老同学们的流言蜚语,男主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自看不轻信,反而对十足帮助了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像个混蛋。
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无论怎么度过每一天都会减少未来的可能性。
今天做的事情大概率还会持久地做下去。
人认真选择走上的路一定在十年后还在脚下,每天醒来不光要想想几天还要想想一个月,一年。
做事前想的远一点,失败的预案多设想一下,不要高估自己的内心意志,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看到一个短评说结局男主就突然接受了,但是困惑和迷茫没有出口。
这正是生活的真相吧。
人生就是无期徒刑,出口除了死亡没有第二种可能,重点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死法。
人活着的力度是不同的。
看到一些人平凡的人努力生活的痕迹就会让我感到羞愧与厌恶。
死亡前的无聊会让人死亡,学习,读书,更多的体验。
祝愿我们都能死前活的更好。
一边健身房跑步一边打的文字,有句式不通或者错别字啥的多谅解。
记得是三年前出差到魔都,第二天要开会,半夜却始终睡不着,酒店电视可以点播电影,无意间便选择了它,或许也是它选择了我吧。
年纪摆在这,并不是很乐意在三更半夜看一部打打杀杀充满暴戾色彩的电影了,伦理、生活、情感,以及各类能在平静环境下叙述的故事更能吸引自己,就好像吃多了鱼肉,对食材本真的粗茶淡饭会更加思念是一个道理。
我们总在羡慕善于思考的人,而善于思考有多累,本篇就告诉你了一种可能性。
剧情细节没记得特别详细,只想写写自己一些片断思绪。
回头看,文字拖沓而缺乏重点,也不想刻意去调整了,就让它展示本真吧。
看了懂的人自然懂,看了觉得做作的人我用再好再有逻辑的辞藻也无法扭转,毕竟这是我与电影的共鸣,不是别人的。
前几天清理手机存图,发现自己还留存着这部电影的截图,是结尾是布拉德在剧院里的心理活动,那种贯穿整部电影,反复、矛盾、不断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补完的过程。
之所以用“补完”这词,是回想起年少时曾痴迷的《EVA》,觉得布拉德和碇真治相似,都在不断的汲取周遭的人和事儿的养分和废料,小心翼翼地让它们填补自己不够完整的人性。
区别只在于布拉德尽管有着太多执着和质疑,但就其所遭遇的磕磕绊绊的中年危机过程和结局来讲,远好过在使徒冲击之下无法独善其身的真治。
回到影片剧情,布拉德在生活中那无法遏制的、无处不在的、有些过度的内心独白,仿佛就是我自己在遇事遇人时的所思所想,共鸣恐怕就是如此而来吧。
初期的他对事物悲观一面的过分看重,对任何情况的两面性都如此尖刻以至于这样的自我对话在观影中段都已有了魔性。
尽管有代入感,但也产生了“啥事都这么想的人,心理必然是有病的吧”,然后回顾自身,惊恐地发现无论哪个阶段自己身上总似乎抹不去布拉德的影子,那种如同身体一部分的“刻意在乎别人的看法”的“能力”,姑且算是能力吧,至少知道自省是先进人的表现么。
然而自省过了分,就如同《挪威的森林》男主最后的呐喊一般,四处皆是迷雾,无法判别前进的方向。
有时非常羡慕很多北方人,所谓直来直往的性格,不用顾虑别人脸色、不用一直担心别人看法,做好真我,那就是种幸福。
自己这样多想多顾虑性格的形成,娘胎里带出来40%,求学生涯中形成30%,生活中再补上30%,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怪人怪己都不客观。
但是有的时候,这也被称为是种优点,被人称赞心思细腻懂做事,好吧,我也布拉德。
当然,一部电影不可能扭转自己几十年来固定下来的性格品质和三观,但至少,布拉德在最后的感悟,让我们这类人也获得了一些对生活看法的新角度。
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这个世界爱不爱我,也无论我是否占有她/他。
静下心欣赏、感受,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最终,布拉德如是想。
the same to me.
辛辣,尖锐,温情。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比常人高级,他不像常人那样一地鸡毛,伴随家庭危机,他上有老却不必操心,下有小也很出息,还有个爱他的妻子。
他的问题恰出于此,两口子分别就职于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正因妻子容易满足的性格,使他长达数十年丧失了野心,居于小城市,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见证着大学同学一个个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直到他47岁、儿子选大学这年,他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陷入沉思,深刻检讨自己的人生,感觉比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他有意无意将自身交际圈固化在大学校园里,臆想着与昔日同窗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紧张的竞争关系,殊不知早已不再有人视他为竞争对手,当年大学的朋友圈早已没了他的位置,尽管大家依然珍视与他的友谊。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将竞争对象时时锁定为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人,其挫败感会有多强烈。
他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害怕被人忽视甚而轻视。
他陪儿子去波士顿择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儿子的诸多优秀之处,他甚至开始担心将来自己会嫉妒儿子的成就。
他遇见了儿子因音乐而结识的女孩,从女孩的视角他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幸运的人,拥有得已足够多,所有的危机与不快乐皆来自于心理层面,那里面是一个扭曲的世界。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放下那份纠结与敏感,仍以刺猬的形象游走于自认为仍该有他一席之地的同学“朋友圈”,仍未放弃以世俗的标准去赢得“朋友圈”的尊敬,直到在宾馆房间里性格内向的儿子跟他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今天我因为你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尴尬,因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唯一关心你的人是我,所以假如你一定要在意某人的看法,那就是我的看法——我爱你。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我突然陷到了某种情绪里面:一直以来,我自己在脑子里想了太多,自我吹捧,自我打击。此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听着,感受着我自己的内在生命。那音乐真的很美,女孩也真的很美,我可以一直这样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这个世界而不去占有它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种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别人的人生,每个人辉煌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付出。李嘉诚说过:”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冲着Jenna Fischer看的,却没想到她的出场特少--因为是中年男人的话唠絮叨(不过看编剧是Mike White就非常不足为奇了)。Brad充满怀疑、用矛盾的心观察周遭,儿子的淡然、老婆的满足却间接着让他更加不安:最感人的是Brad听着古典乐,泪流满面,他在音乐里在确信着自己“或许爱着这个世界”。
完全不知道在幹麻
略有遗憾,但是值得每个觉得自己不成功的中年男士都看一看。
一切都好完美,除了男主太帅身材太好
可能是我的年龄太小了吧,毫无同感...愿我40岁再看时能重获新生。
三星半,话痨片吧,个人觉得有些牵强。这种比较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经历了,根本不用等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太矫情了
Stiller尝到了《白日梦想家》的甜头,如法炮制接了又一部心灵鸡汤,可惜后者真的看着太矫情了,没有前者来的高级,从制作到剧情到台词。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人都在和别人比较,不如意的生活中都在后悔高考和大学选择,过好当下吧。
反省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中年危机和解。挺喜欢最后音乐会的独白。“就如同我爱着这个世界,而不去占有他一样”。
本斯蒂勒从白日梦想家开始,真的超级适合这类电影,这中年危机演的太真实了,虽然题材没什么新意,但是剧本非常扎实,一部看的很舒服的电影(一碗舒服的鸡汤)。不过现实中肯定不会像男主那样走掉,毕竟人家帮了大忙,又没做错什么。
俗到极致,40几岁的人活到这个年纪还不懂这些道理
#🍋观影# 中年人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物种,贪婪世故,还患得患失。因此,人到中年,诚实一点,本分一点,对自己,也对别人。当你死亡时,一切都是过去,哪有什么未来……
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看这些白人男士的所谓精神危机。大概就是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理解不了林妹妹吧。
回望人生,一切都是错,一切又都是刚刚好。接受自己的平庸,比相信自己的伟大更重要。
关于中年危机写得挺生动的电影。但我不太能认同这个主角既不知足又不努力的状态。在我看来,你对生活不满意,就去改变它,而不是抱怨和后悔。更不是因为你二十年前是学校焦点人物,而现在混得不够成功,就用老同学过得不好的一面来安慰自己。理解,但无法认同。
so fxxking sad
很难理解被定义成喜剧,焦虑被定义的很到位,直到看完都是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