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影片中的女性自由、歌颂爱情,最后的母女情让我在周日下午,哭到不能控制。
所谓父母与子女,我们不能彼此拥有,却仍想赠与世上最好的祝福,盼你能收获世上最美好的一切。
最后女儿怀孕生子,梅姨唱着自己的祝福,再浅浅退去把门关上,留下一座宾朋满座共同庆贺新生命的欢喜,导演太会抓人眼泪了。
所谓生老病死,传承轮回,是人性最为残忍的环节。
一路看你成长,看你悲伤,看你欢笑,看你组建家庭,看你为父为母,一生牵挂,互为羁绊,最后盼你喜乐平安,黯然离场。
But I know I don’t possess youWith all my heart god bless youYou’re still my love and my lifeYou’re my one and only
众口难调。
这部的剧本 凌乱的组织根本不能完整表述成一个故事,东一拼西一凑。
如果是母女共同经营旅社发生的趣事还好,承接前一部的风格。
这部居然是来了个悼念版,透过穿插女主妈妈年轻时追求自我到找到真我偏居一隅的回忆来撑起全剧。
无疑是失败的。
而且找自我的过程需要跟别人乱搞来得到升华的目的?
自己都弄不清楚感情,就因为激情而沉沦了。
对他人公平吗?
对自己负责么?
爱是克制而不是放肆。
对人物在第一部的好感都败了。
看到最后来一个全剧人员大合唱就知道这剧本就很水,撑不起时长,到最后影院开灯了发现离影院给出的结束时间还差6,7分钟的样子。
(没有提示有彩蛋啊!?
)更想念第一部,无论是音乐还是剧情节奏都是流畅的,一气呵成,感染力超强,给人快乐感。
反观这一部就只有最后母女之间通过歌曲来表达回忆和思念之情,母亲对女儿未来的祝福的这一幕的演绎OK吧。
通常打着什么xx年之约的旗号宣传的都是没有什么内涵的吧。
如果真的有料为什么不直接说?
是吧!
看第一部妈妈咪呀时还是不谙世事的少年。
当时还是买了DVD坐在家里和妈妈一起看的,甚至看了这部电影直接成为了ABBA和A-teens的伪歌迷。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又和朋友一起重温了妈妈咪呀,小时候觉得合理的剧情现在却觉得有点扯了起来。
Donna和三个帅哥二十年前的露水情缘便足以让三个有钱成功的大帅哥千里迢迢在同一时间赶去希腊小岛,而布鲁斯南和Donna重逢的时候更是说自己爱了对方二十年,甚至原地结婚。
最近又点开了妈妈咪呀2,地中海的碧海蓝天直接勾起了我青春期的无数回忆。
初中高中时我对国外的认识和对爱情的幻想几乎全部来自电影和小说。
妈妈咪呀里的海水是那么清澈透明,位于山顶的旅馆是多么诗情画意,青春就应该是恣意妄为的,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跳进海里,年少时短暂的相遇可以遇到一生挚爱。
然而我第一次看到圣托里尼的蓝色屋顶时简直有点遇到诈骗集团的感觉。
地中海的海水甚至比电影里更加湛蓝,但是太阳暴晒让人感觉头皮都在燃烧,海滩烫到完全无法赤脚行走。
岛上是大片有些光秃秃的山和密密麻麻的游客,蓝色屋顶的教堂甚至只有一个角度是好看的,其他角度都会拍到后面并不和谐的景色。
青春电影和爱情喜剧里总是会出现的金发帅哥就更稀少了,电影明星一般的大帅哥现实中几乎完全不可能遇得到,更不用说一眼万年一生挚爱了。
然而妈妈咪呀2依然带给了我无限感动,Donna带着她的女子乐队在牛津毕业典礼上尽情歌唱,然后大声说着,我要去看一看世界。
她在小旅馆遇到了对她一见钟情的Harry,她和Bill驾驶着船救了希腊渔民,她在暴风雨时碰到了为了逃避家庭安排而来到岛上的Sam。
年轻人的爱情就像一团火,是饭桌上的语无伦次,是去抢婚时不会游泳依然毅然决然跳进海里大叫着你的名字,是狂风暴雨天气里飞驰的摩托车,是看到你订婚了立刻扭头就走,是听说你再也不会回来了的痛彻心扉。
成年人的感情则多了一份克制和理性,Sky想要留在纽约工作,Harry和Bill为了谈生意和领奖而去不了Sophie的酒店开幕。
电影亦给了他们一份超乎年纪的冲动,Sky放弃了纽约的工作,Harry和Bill则是毫不犹豫说走就走。
当Bill和当年救下的渔民重逢时,那个人学着当年的样子大喊“阿波尼亚”时我再一次忍不住泪奔了。
那天边看妈妈咪呀我还边和朋友调侃,当年我就是看了太多这种电影所以对这个世界有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过了很久很久才发现这个世界不全是我想的那样。
现实没有电影小说里那种要溢出来的情感,却往往比虚构的更加狗血。
通过文艺作品讴歌年轻人对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勇敢追求现在似乎已经有些老套了。
电影主角们从不愿意妥协,甚至撞到头破血流,最终却也总能取得成功。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低头了,少数不低头的也只有极少数能坚持到有曙光的那一天。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疯狂,没有那么多不顾一切,没有那么多生死相随,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的死去活来奋不顾身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无与伦比,甚至值得我再流下一公吨眼泪。
从某种程度上,《妈妈咪呀2》和《侏罗纪世界2》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最受欢迎的前作角色拿来当做噱头和招牌,一旦到了正片里,就神龙见尾不见首。
当然,《侏罗纪世界2》的杰夫·高布伦要更恶劣一些,马尔科姆博士的出场对整个故事没有一丁点的影响;但《妈妈咪呀2》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那就是前作中的关键角色不仅在预告里镜头寥寥,到了正片里,更是直接完全消失——还没有上映的《奎迪2》也有着相同的表现,在预告片中,史泰龙甚至没有出现在最后关键一战的现场。
如果《妈妈咪呀2》敢于丢掉梅丽·尔斯特里普,《奎迪2》又为什么不敢丢掉史泰龙呢?
从道理上,一个系列想要走出新路,就要敢于打破常规;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力的创作者们可以不顾观众感受,去一味胡搅蛮缠。
但幸运的是,《妈妈咪呀2》并没有碰上《星球大战8》那样,自断经脉的破坏性改造。
2008年的《妈妈咪呀》处处体现出了地中海风情和青春活力——既归功于当年22岁的阿曼达·塞弗里德,也归功于当年59岁,却依然能够上下翻腾又唱又跳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虽然故事本身平平无奇,但百老汇编排的底子,配合ABBA乐队的时代金曲,让这部轻快的音乐剧充满乐趣。
尽管布鲁斯南的水牛嗓备受诟病,这部电影也顺利拿下了前《阿凡达》时期,英国地区的历史最高票房。
而十年后的《妈妈咪呀2》也继承了简单而感性的风格,尽管没有太多的情节能够将电影整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整体,但依旧缤纷的色彩运用,和依旧生气盎然的ABBA金曲,让这部必要性和存在感薄弱的音乐剧续作(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罕见),尽可能地捕捉到了第一部的熟悉感,并用一些新的(但远非完美的)内容填补了梅姨的缺席——一个不可不提的槽点,大概就是年轻角色造型,和前部唐娜的回忆完全不一样:既不嬉皮,也不哥特。
在这个风向复杂多变的PC时代,这样简单而又单纯的快乐相当难得。
如果说《妈妈咪呀》的主题是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热情,那么《妈妈咪呀2》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主题:同样是追忆似水年华,但不再是为了认识自己,而是为了走出阴霾,更好的走向明天。
To remember, and to let go.
作为一部典型的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故事是由音乐驱动的,在歌舞和故事场景间的转换更加自然,但《妈妈咪呀2》有着更强叙事属性,而歌舞内容成为了叙事的点缀(就像去年的《马戏之王》一样)。
对于喜欢传统音乐剧的观众来说,十年前的《妈妈咪呀》显然要更讨人喜欢和一气呵成,能够享受更加纯粹的歌舞show;但对于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来说,歌舞点缀的形式倒也不会令人难以接受。
这种基调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百老汇的积累——上集已经将原材料一网打尽,使得《妈妈咪呀2》的故事和歌舞编排都是原创,这就使得破坏了电影的浸入感,前两场歌舞唱段是这个问题的重灾区——另一方面,电影基调的转变,让电影难以全心投入单纯的快乐,整部电影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悲伤之中,无法完全复制前部电影的活力和热情——而这恰恰是通过歌曲驱动和表现的,在《妈妈咪呀2》中,大量的叙事会干扰音乐对“一见钟情”的爆裂式表现力。
梅姨的缺席也使得故事的可看性下降,缺乏定心丸一样的强力中心,故事上也缺乏足够看点。
就此而言,雪儿在片尾的出场显得非常意义不明,将电影推向了更加浅显的大联欢。
但得益于欧·帕克(《涉外大饭店》)和理查德·柯蒂斯(《真爱至上》《海盗电台》)的接手,《妈妈咪呀2》对音乐和情感的联系有着格外的关注,尽管在歌舞表演上并没有那么令人满足——既缺乏前部中梅姨在谷仓中上蹿下跳表演同名曲的热情,也罕见她对着皮尔斯·布鲁斯南独唱《The Winner Takes It All》的情感深度——但电影在气氛和角色状态上对前作实现了很好地继承。
欧·帕克和他的剪辑师,彼得·兰伯特将过去的唐娜和现在的苏菲穿插展示,意图唤起母女之间不可见的那种情感纽带,既原始又充满力量,也同时充盈着喜悦与失落。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咪呀2》是老牌男星安迪·加西亚在今年夏天的第2部电影了(同时是今年年内第3部公映电影)。
仅比皮尔斯·布鲁斯南小3岁的安迪·加西亚,开启了全新的帅气爷爷路线后,似乎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先在《读书会》里热恋戴安·基顿,后再《妈妈咪呀2》与雪儿一吻,妙趣横生。
同时,这也将《妈妈咪呀2》的年龄差搞得更乱了:65岁的皮尔斯·布鲁斯南,在前部中和67岁的斯特兰·斯卡斯加德,57岁的科林·费斯一番折腾后,和69岁的梅姨是一对,而现在72岁的雪儿来演梅姨的妈,和62岁的安迪·加西亚看对了眼,来看望32岁的孙女,阿曼达·西耶弗里德,和她40岁的老公,多米尼克·库珀……考虑到70岁的叶德娴是56岁的刘德华的干妈,66岁的吴孟达经常扮演56岁的周星驰的长辈,这种“明星大乱斗”,也算是趣事一件了。
尽管并不是那么必要,《妈妈咪呀2》是对第一部电影的有益补充,在内容上更成熟。
但如果你是音乐剧的忠实粉丝的话,不如把时间留下来,重温一遍第一集。
需要理解的是,《妈妈咪呀》系列中开放的情感关系,对于部分内地观众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种文化差异——尤其是现在,诸多打着“三观”旗号,行封建退步之举的田园PC之风盛行——只有保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地透过现象看到这个故事的本质:那就是对爱与自由,不变的向往与追求。
本片歌曲极多, 两位女主嗓音都很有唱功,风景配得上主题,极其美丽。
However,关于主题,为什么我不能认可他们的观点呢?
来我看来,本片完全证明了:男人和女人对ONS或者sex承受的风险和愉悦是完全不等对的。
影片看似塑造了一个坚强乐观受三个优秀男人喜爱的女孩,开了一辈子心爱的旅馆,到老了老了,三个老男人抢着认女儿。
可是我看到的却是:她一辈子的爱情在几天之内完全用光,孤独一生。
三个风流快活的男人尽管放弃了真爱,但他们仍继续追求创造自己辉煌至极的事业,而女主独自一人产子带大孩子,终生就做了个开小旅馆的,这三起风流对女人造成的代价太大太大了。
尽管有闺蜜尽管有个小旅店,但单亲妈妈养活自己孤独一生难道是件幸福的事儿?
在我看来,一个女孩儿在连续几天内分别和三个男人上床,只能用水性杨花来形容了。
而真正能幸福的女人一定是要找个能进入婚姻,经受住时光折磨而爱不褪色的爱人。
最后女主一辈子辛苦,自己先挂了,三个根本没有抚育孩子的爸爸却能看见女儿结婚,生子。
试问到底是谁更幸福?
这个改编自百老汇舞台剧的电影,我实在爱不起来,这完全是女人的意淫。
外婆的角色不太有用,而且年龄上甚至比女儿一辈的老太婆还年轻,真是匪夷所思呀!
在MAMA MIA之前,生于85后的我对于ABBA并不了解。
但ABBA这个乐队的作品在欧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很多都是听着他们的歌长大的。
2008年的那个夏天,我一个人在伦敦对着研究生毕业论文做着最后的挣扎,在6月的时候论文导师给了大方向的修改建议之后,七月突然多了几十篇的JOURNAL要阅读完并做完REVIEW,每天几乎都是在宿舍小房间的各种不同地方看着厚厚一叠的JOURNALS,一会在床上躺着,一会在桌子前坐着,一会在飘窗上靠着,那个小小的八平米宿舍房间成了我的牢笼一般。
也是那个夏天,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生证可以有学生折扣的去看电影和戏剧,几乎伦敦一切的文化娱乐活动都可以有学生折扣,于是那个夏天,一个人会拿着学生卡在周五的晚上去附近的ODEON看最新上映的新片,成了我脱离论文苦海的解脱和对于新世界的假想。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很一般,脱离枯燥单一的论文生活。
MAMA MIA,2008年的暑期大片。
记得我的票还是提前买的,我想可能还是因为ABBA的经典永流传吧,英国民众对这片的期待也是很高的,必须得预售。
所以提前买了票,当天早早到了LEICHESTER SQUARE的ODEON,很快就发现整个放映厅几乎是全坐满了,而且年纪跨度也挺大的,老人都挺多。
电影中的音乐都是ABBA的音乐,对于在场的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对我都是第一次听,跟着节奏摇晃,喜欢上了这些虽然有些年代久远,但又被一些英美演员重新演绎之后的新版本。
电影放完,灯光亮起,全场都起立鼓掌,大家都很开心的表情,而并没有什么演员到场,但大家还是出于对电影全体演职员的尊重以及自己对于电影的喜爱,起立鼓掌。
这个在国外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能遇见,大家真心觉得一部电影观看到最后,自己享受到了一次难忘的体验,感恩于电影全体演职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所以都会鼓掌!
在MAMA MIA之前,我没怎么看过音乐剧电影。
在MAMA MIA之后,我去了伦敦西区看了一场WICKED。
开始喜欢上了不管是电影还是舞台剧的MUSICAL。
十年后,MAMA MIA2重现银幕,很幸运人正好在纽约,在TIMES SQUARE旁边的AMC EMPIRE 25能提前看到这部电影。
十年后的我,已经没有论文的折磨了,在纽约的生活基本算是无所事事的悠闲,回到影院看着这部几乎是原班人马的新作,岁月的痕迹对于我和他们都是明显的。
第二部算是第一部前传和第一部的续写结合。
讲了DONNA遇见三个帅哥的故事以及她离开之后的故事。
个人感觉穿插的还算自然,没有太唐突。
而LILY JAMES我已经忘记了她的辛杜瑞拉而只记得DOWNTON ABBY里的那个小表妹,所以挺喜欢她在MAMA MIA2里的表演,但内心其实对于DONNA的这个角色定位默默的有种SLUT的感觉。
不过1979的年代,欧美的HIPPIE文化旅行文化,对于世界探险的勇敢精神是年轻人的追求,所以DONNA能几天睡三个帅哥这个事情,倒不重要了,毕竟日后是要找亲爹的。
看见FAITH叔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老牌英国帅哥的脸很治愈啊!
而且和爹三号在甲板上的泰坦尼克经典拥抱特别让人发笑,拉着桅杆摆着骚人的POSE,太腐了!
要不是看第二部的时候才记得搜第一部,才得以发现原来第一部已经是十年前了,已经是久远的2008年的夏天了。
原来真的已经就这么久,所以演员们也都老了一些了吧。
Amanda Seyfried好像也是从十年前这部电影开始被捧着红了起来。
十年之后,HERE WE GO AGAIN!
没有体会到导演一开始就让Donna死掉的险恶用意,真的。
天真如我,以为是梅姨没档期或者片酬没谈拢又或者梅姨不满剧本不想狗尾续貂。
身为一个ABBA和《妈妈咪呀1》的双担粉,我忍受着比上一集凌乱的歌曲安排,为了圆故事硬来的剧本,演技莫名夸张(唱得是真的不怎么样……)的Lily James……没想到!
没想到哇!
婴儿洗礼的时候梅姨出现的那幕,眼泪就涌上来了。
很想给导演寄刀片啊!!!
真的是忽如其来捅观众心窝子一刀哇!
看在结局大家的欢乐舞蹈,我就自我安慰梅姨出现了一整集了。
我觉得青年版的Donna的故事,不作为2的主打更好。
在1里,大致留一个朦胧美就挺好的,没必要在2里解释得那么清楚。
这导致科林叔的角色人设有点滑稽却并不是很可爱。
Cher打的肉瘤杆菌这么多,几乎都做不了什么生动的表情了,看上去比饰演她女儿的梅姨脸还平滑,实在是有点违和。
最后,为什么豆瓣条目里演员名单,不能给我们Hound一个名字,厨师大叔和Head Girl都有啊!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8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当代欧洲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电影常常更打动不愁物质、追求精神享乐的文艺青年。
我想有部分原因是欧洲本土人(非灾难地区外来移民)的追求不同于我国普通人。
他们已经历过高物质文明带来的闲适,即便有生存压力,在高福利和充沛公共资源供应下,他们脱离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原始渴望,性爱焦虑也被更为开放的性关系释放了,他们及他们的创作者关心真实情感和生活意义之类精神维度的问题,房子车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婚姻孩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当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的《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或者《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时候,我国年轻人还在父辈思维的指导下,考虑娶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养得起娃,如果重组家庭,能否获得物质保障、社会认可,我们的情感选择跟物质需求挂钩太紧密,只有少数不管不顾或者至真至性的人才追求纯爱和纯爱带来的结合。
其实谁在内心深处不想肆意不羁地活一把呢?
《妈妈咪呀》系列就像释放人们这种“自由”需求的出口。
尽管它们是脱胎于同名音乐剧的两部电影,但其源头是瑞典阿巴合唱团(ABBA)的众多热门金曲,故事又发生在希腊海岛,本质上,这是个欧洲故事。
目前上映的续集,有部分对第一部的补充叙事,所谓前传。
第一部讲述女儿苏菲以自己的婚礼为契机,在母亲唐娜同一时期的三位恋人中寻找生父,结果母亲等来一生真爱,女儿收获三个爸爸,并放弃早婚,携手爱人闯世界,续集则今昔双线交叉剪辑苏菲完成母亲遗愿将民宿翻新为酒店、并完成初为人母之女性身份循环和唐娜从三段短暂恋情到怀孕生女的过程。
两部戏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唐娜和苏菲的婚恋选择,还是三位父亲和包括唐娜闺蜜在内的三位母亲,与苏菲建立的超越亲情的爱之关系,都是欧洲人早一步建立的多约会、少子女、不被承诺制婚姻关系束缚的新人际模式。
在中国,随着女性经济独立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更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唐娜这样不以身孕捆绑任何男人的女性,恋爱、婚姻、生养不再是一条龙程序,也会有越来越多苏菲这样不以婚姻束缚爱情、把自我实现放在婚姻之前的女性。
在这个意义上,《妈妈咪呀》系列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看到生育率、结婚率皆下降的欧洲人,在生活方式方面能提供什么选择性参考。
呀呀呀,国人真的不爱歌舞片啊……排片少,看的人少,票房自然也少……可是ABBA的歌好不好听?
007、脸叔、安迪加西亚帅不帅?
雪儿女神赞不赞?
希腊、地中海美不美……看点可真的是不少!
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奥斯卡影后两位(梅里尔斯普利特、雪儿)、影帝一名(科林费尔斯),资深帅哥(皮尔斯布鲁斯南、安迪加西亚),MCU宇宙两位(雷神里的ERIK和美队里霍爹),傲骨贤妻,哈利波特里罗恩的麻麻,灰姑娘(莉莉詹姆斯)……剧情跟1比算原创了,毕竟一半篇幅讲唐娜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个真的全是编剧编的……歌舞片的节奏不能太当回事儿,毕竟一首歌的时间两人好了,换个旋律受的伤也疗完了(突然很期待魔法奇缘2)……歌,好听,绝对好听!
莉莉詹姆斯绝对是惊喜。
年轻版的三男友,额,真想不通变老怎么可以那么帅……十年光阴,阿曼达老了,霍爹沧桑了,不拿枪的脸叔小肚肚又回来了。
安迪加西亚怎么可以那么帅,那么撩人[色]我要重看11罗汉。
雪儿美艳不可方物啊,虽然顶着一脸的玻尿酸、羊胎素、肉毒杆菌,依旧是我的女神啊!
30年前的月色撩人里的红唇黑发造型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啊!
一曲Dancing Queen,绝对全剧高潮。
全片不停抖腿啊……片尾彩蛋各种高能。
脸叔依旧是全剧搞笑担当。
速速去围观吧。
这片子估计上不了多久。
推荐指数,四星,值得一看。
莉莉詹姆斯在这部戏里的造型有点丑,画的黑,而且发色也不合适,妆容显得老了许多,脸盘还大。
另外一位索菲的演员画的也相当的丑。
还是不太欣赏美国歌舞片,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一部爱情轻喜剧就可以讲完故事了,不用演员费那么大功夫又唱又跳的,我不知道唱的究竟是不是演员的原声,反正听起来也不咋样。
唐娜难听点说就是个渣女,好听点说是个傻妞,年轻时那一场旅行,一路撩三个男的,没被人骗财骗色要感谢编剧。
一路上遇到的人也全是恋爱脑。
总之,无论包装多么浪漫,我还是反对未婚生子这种行为,本来唐娜自己就已经是个单亲妈妈的孩子,外表的开朗泼辣实际上我觉得只是对内心伤痛的掩饰,为什么还要让悲剧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
山姆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家伙,我看他当初离开唐娜完全是顺水推舟,啥也不解释直接跑了。
还想吐槽唐娜,明明是名校毕业,却直接跑到一个希腊小岛上当餐馆老板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到底图什么呢?
我不干涉别人生活,可说实话,真不欣赏。
最后那场聚会歌舞,看到外公外婆的时候,我真是感觉无语,这有什么感人的,无非是年轻的时候各自放浪爱自由,对亲人完全不管不顾,到老了时候趁着还有一点力气又重拾温情,无非是物质基础也够了,那就追求点精神了。
我看那个三个所谓的爸爸也无非这种心理。
那个青年罗西的演员,我看着莫名其妙的长得像默大妈年轻的时候哎!
看着里面希腊人的闲的没事干的样子,觉得他们弄出欧债危机真的一点也不奇怪。
相比看之前的故事,我更宁愿看这些人老去之后唱歌跳舞。梅姨一出来才感觉这是妈妈咪呀。前半程闷到想睡觉。
梅姨的角色不在了 梅姨的光芒照耀全片!梅姨最后还要出场唱上一曲!还有几个帅大叔!007大叔 我脸叔!啊!
当苏菲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母亲时,两位母亲才像是完成了彼此的交付,苏菲也离逝去的母亲唐娜又近了一点。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曾经的光辉岁月就不住地闪现,转瞬10年过去。最喜欢的依然是对电影的观感,大海蓝天帆船,无论有何种心碎遗憾,让我们大笑吧哭泣吧,起舞吧歌唱吧,生活真就如此简单。
剧本开玩笑一样的水准,感觉有几个演的很勉强。歌舞不参与叙事,然而歌舞场面也不好看……不过脑子的糖水片
精美绝伦样板戏第二部
剧情就不吐槽了。音乐是真好听。海岛的风光也太美了,这种生活大概也就只能出现在电影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
比這好看的歌舞劇多的是,這個看起來跟跳廣場舞的大媽其實沒兩樣。
此前国内上映时小县城的零星排片导致最后没有在影院观影,等了两个月总算是在小屏幕上看到了。—— 妈妈咪呀,这么欢乐热闹的歌舞片续集为什么要弄一个这么悲伤的剧情设定?以至于我让我等梅姨出场等了几乎整部电影。另外,脸叔戏份少还没独唱了。虽然会更喜欢第一部,但这部整体还算看得挺享受。<One of Us>里镜子转场的设计挺赞,而全体卡司集体合唱<Super Trouper>则是全片最心仪的段落(刷了两遍)。
温情加分,歌舞加倍,情怀不变,羁绊永存。不论是在东京有份天大的合同,还是远在瑞典重要的演讲,亦或是还在缅怀对亡妻沉痛的思念,都不能阻碍这一重要的十年之约的盛宴,为了我们共同的“女儿”,从五湖四海,千里赶来,赴你一面之约,哪怕容颜已渐渐老去,在歌舞升平中,心中那份爱的执念,永不会变
音乐很棒,人生态度令人深思,到底为什么活着?
音乐电影,无处不在的音乐,抓不住观众的心,一点都不浪漫的爱情故事电影。似乎每个人都活在父母的期待之下,或者说为了达到父母的愿望而努力奋斗。费尔南多那段歌和主题歌演绎的很不错。
Parker的剧本水平雷翻天,审美就更是差到爆炸,这么一堆演员陪练,可惜,而且amanda的妆,哎~~~~
1.5 / 每个人都像是从新闻联播里走出来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在所有可能的表面无所不用其极地装疯卖傻而内在感染力为淋(Lily James你看看人家梅姨第一部击穿灵魂的鬼畜感)。假如只能获得在家多喝点酒并随机外放劲歌金曲榜就可以达到的快感,我为什么要来电影院?
3.5 其实无论叙事线的编排(即便人设乱崩)、还是歌舞场面,都比第一部工整精细化得多。第一部还在以舞台剧照搬思路做现代歌舞片,这部更顺。然而,没有梅姨,没有梅气冲天,没有梅完梅了,第一部那种梅气中毒的感觉就是一去不复返。我!要!梅!姨!
拖完一整部。
彩蛋比正片好看系列,比第一部无聊很多。熬过漫长的一个小时直到从Dancing Queen响起才有点妈妈咪呀的感觉。年轻版三位男主和老三位从颜值到演技差距也太大了吧,结尾跳舞的时候站在一起简直公开处刑。惊喜还是不少,尤其ABBA和Cher。脸叔全程搞笑担当,骚不过骚不过。
鉴于妈妈咪呀第一部在我舍友反复轮番播放的荼毒后,我对二的观感一如既往的不好。并且这就是拍了一部卖情怀的片子么,而且,女主,怀的,真的,是第一任的娃么?
真的是狗尾续貂。从牛津开始感觉就很差,仿佛每一首歌都是硬生生塞进去的,转场和歌都特别不自然。Donna死了这片简直就没有灵魂了,三个爸爸也显得很OOC。其实粉丝如我并不想看过去的故事,把想象中的美好都毁了。Our Last Summer是和这样的小伙来一发第一次?这不是我想看到的spontaneous,更何况吉他不拍反而去拍餐厅尬舞。最后,也没看明白这部到底想讲什么主题。
基本上全靠卖情怀啦,这一部很尬,一直在像玩拼图一样搞abba的金曲。唐娜年轻时候的人设有点崩,不喜欢她sleep around以后还卖泪点说“Im not kinda girl”,跟性瘾症患者似的,风流韵事的设置出发点太疯了。Lily James很美,但演技和嗓音表现力比起AS还是差了许多,歌舞设置太不讲究,and果然男人越老越有魅力,3个年轻小伙子,加上Sky4个,都没有老年3爸有魅力,cher实在太像变装皇后了。梅姨最后的亮相让人泪目,我还是再把看了无数次的第一部看一遍吧。
老年迪斯科,《Dancing Queen》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