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
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
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
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看《海底总动员》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一个幸运鳍对于尼莫意味着什么。
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尼莫的爸爸会那么胆小,那么的担心出危险。
总觉得这个爸爸就如同自己身边的家长一样,畏首畏尾,不相信孩子。
但是,当14年过去,为了准备看第二部,所以重新回去温习时,我竟然掉眼泪了。
什么?
原来是这样?
原来这个父亲,最早并不是胆小的,那个时候他也大大咧咧的,乐观且快乐。
直到……一场灾难后,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孩子,他所有的一切,只有唯一的尼莫。
他才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原来这不是小时候看的那个简单的历险然后回家的故事。
而是一个关于缺陷,成长,亲情的故事。
说说片子,这个片子的故事讲述和场景切换有一种奇怪的跳跃感,让人似乎觉得电影没有拍完。
感觉是缺了一些必要的交代,所以片子几段的串联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有许多需要视觉化的东西没有视觉化。
故事发生在水中,但是片子的几个水下场景,并没有做出明显的视觉区别,尤其是大量篇幅发生在水下的暗光区域,场景都很类似,视觉上相当单调。
结果就是让人有些眼盲,造成了空间位置混乱的错觉。
许多角色甚至是主角角色,并没有串入故事或者铺垫,而仅仅依靠几句台词就登场了。
比如说 过去我是你的朋友,然后就真的和主角成为亲密好友。
甚至最主要配角章鱼,也是依靠台词说我想要被展览,就确定了人物动机,其实稍微用画面或者故事描述一下想法产生的原因,花不了多少工夫。
造成这种感觉的可能性有两个:一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一个企图要投入很多的项目,利用过去的那些场景角色,加上水族馆和公路戏份,打算简单做个续集。
另一个就是其实上映前,这个片子根本就没有做完,但是必须要赶档期了,所以许多没来得及做的场景都不做了,叙事不连贯的地方用台词来补。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两个猜想。
所以,如果横向比较来说,这个片子肯定不及前作,更别说和《Wall-e》或者《头脑特工队》比了。
所以观影体验上,比较平庸。
片子前段直到尼莫和马林进入水族馆那边之前,真的没有特别提神的点,到了片子后半段,故事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有笑点有泪点了。
剧本上其实算是比较好的,比如使用了带点悬疑的电影结构,在动画片中算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创新,很有意思的尝试。
那么,整体来说,这个片子值不值得去看呢?
下面就是我的感受了:片子有许多地方有缺点,但是……我倾向于认为这种缺点是制作周期或者成本的问题,并不是创意或者剧本本身的问题。
有一幕是非常值得看的……就是贝壳的那段……(不过不能剧透)虽然是幸福的黄手绢的套路,但仍然还是被感动到了……主题方面,皮克斯其实很深,甚至从14年前就是。
因为尼莫是一只鱼,所以我们看他的幸运鳍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的右手只有另一只手的三分之一长,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那么,这次的主角,换成记忆力不能超过1分钟的多莉,其实也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缺陷,同样的互相依靠,同样的亲情。
我在父亲节看完以后,想到这样一件事:小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他做了一整袋小饼干,说是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包装得极好,他拆开,吧嗒吧嗒大口把饼干全吃了,还剩两个,一个丑丑的,小小的,有点像一个球,另一块则是漂亮的饼干形状。
我马上知道哪个是他做的,于是我拿起那个小球,问他,这是你做的吗?
他说是,不过另外这个更好看。
我说我不要那个更好看的,你把这个给爸爸好不好?
他说好。
孩子亲手做的东西,比任何好东西都要珍贵。
所以想到尼莫,想到马林,想到多莉和他的父母,想起多莉说:妈妈最爱紫色贝壳。
小小的多莉,正面看起来,眼睛比身体还要大。
她做不到许多事,但是她仍然是那么美好的小生命。
真的泪流满面,从尼莫变成了马林,从多莉变成了她父母。
要知道,那摆成星型的贝壳,是等待了十四年才懂的情怀。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7编剧 8项目管理和完成度 5.5亲情和缺陷的主题 7.5总评 7可以去看美好的作品,果然是在各个年龄段都能有所收获的
其他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大爆”“好评如潮”皮克斯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扑街”“不及预期”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调侃一下,别被标题误导,我并不是来差评的。
惊喜感不够是续集电影很难避免的,毕竟在已知的设定下想玩出新花样着实很难,而恰恰皮克斯就是一家以“想象力”“创意”为标签的电影工作室,原创作品总是以最新奇的设定、最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观众喜爱,拿走了半数以上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续集的压力可想而知。
海底2首映+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迪士尼&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赛特也来到中国参加影迷交流会,有中国影迷提出了有些敏感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皮克斯这几年续集越来越多,原创能力是否下降了?
”“是否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
”约翰拉赛特表示,其实皮克斯早有做续集的打算,只是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存在一些版权限制而不能随意开发续集;皮克斯只会做能做好的续集。
听到这儿的影迷们想到《汽车总动员2》都笑了,包括我。
今天打开豆瓣,一堆两星三星带着失望至极语气的短评吓到了我,某些自诩尼莫情怀很深的评论甚至满带恶意,口碑上佳电影的续集难道不应该是自带加分光环么,这才上映首日,班底和设定并未变化的《海底2》差到连前作粉丝都恶评无数?
有人认为不够Fun不够心意太压抑,也有人觉得创意十足笑点满满,见仁见智了。
具体情节上不想多谈,从创意和画面技术上来讲,脑洞大开的创意点不断出现,水花效果十分逆天,不否否认的是一部制作上佳的3D动画电影,如果放在别的工作室,被称为一流作品不奇怪。
可它偏偏就生在了皮克斯,偏偏还是《寻找尼莫》的续集。
但就因为如此,就是该受到理直气壮莫名恶评的充分理由吗?
原创作品不够惊艳,续集作品不够创新,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是继《鼠王》《瓦力》《飞屋》《玩具3》四连爆的巅峰期后,不少影迷对皮克斯电影的评价。
几乎每出一部作品都会出现大量“皮克斯不行了” “皮克斯丧失创新能力了”之类的评论,除了去年被戏称“回春之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又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了。。。
) 不想去探究近年皮克斯动画不尽人意的原因究竟是新人导演能力不足还是迪士尼介入过多,或是所谓的迪士尼吸光了皮克斯的精元。
每一个人或者团体都有高峰和低潮,不管原因是什么,皮克斯动画出现低潮期,出现不如巅峰期的作品,且都根本算不上烂片,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恶意进行随意和莫名的评价呢?
仅仅是因为前期呈现的优秀作品太多而接受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落差吗?
皮克斯表示好无辜,就因为以前太优秀,而造就了大家对它近乎苛刻的要求。
有些评论还表示自己情怀很深等了13年然而片子却那么烂。
因为情怀太深而对公认的烂片无条件好评的很多,但因为情怀而对一部并算不上烂的续集满满恶评的还真挺少见,可能是我见识少。
好了,写不下去了,并不是皮克斯脑残粉,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正经且鸡汤味有点浓的东西,只在是被满篇的差评吓到了。。
。。
我这辈子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时间。
时间的暗流,曾急促地推着我启程去经历生活,经历失望和无助,也感受世界丰饶和人心温暖。
而当我年老的时候,时间无情地收回了它曾赋予我们的矫健、健康甚至是记忆。
我正再成为一个年迈又失智的老人,目光昏暗,行动迟缓。
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时间,让浅薄的被淡去,让深刻地被铭记。
但有些东西就像贝壳一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困顿中,指引我们终将抵达我们一生都心心念念的地方。
基友不情不愿的陪我去看了finding dory,没办法,她既不喜欢鱼,也不喜欢动画,还丢了一张公交卡╮(╯-╰)╭所以她坚持这是一部破电影。
写影评之前,特地去看了豆瓣的评分,只有7.4,连大圣归来都有8.3好嘛,不得不说pixar树大招期待,我是地地道道的pixar粉,看这部《海底总动员2》动画技术在线,故事情节在线,搞笑情节也很自然,总体上来说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已经是非常良好了,但是我们习惯于pixar给我们创造力上的惊喜,所以才会对电影有一点的失望。
其实dory这个小众的主角也注定让电影观众无法共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当作一部低幼动画来观看。
Dory的失忆症是一种天生的缺陷,她自己家人朋友因此的苦恼不计其数,当然她自己可能不记得什么苦恼,但是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都给予了dory最大限度地包容和信任,爸爸妈妈只是在教会她如何跟着贝壳回家后就放心的让小dory跟着朋友们去玩耍了,也从未要求dory呆在家里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或许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怀吧当人的缺陷和环境发生冲突,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腿脚不好的就不要出门了嘛,阿尔兹海默症就乖乖在家呆着吧,你得了失忆症还乱跑不给别人添麻烦嘛。
电影却给了我们相反的答案。
总会有办法的,遇到问题不停地游就好了,总会有人帮助你的。
无论是不是童话,电影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永远相连的社会,一个美好的海底世界观。
也许是我粉丝滤镜太厚了,怎么看都是一部好电影呢
让我们用严肃的态度干了这碗鸡汤xx,不对,是鱼汤!
关于影片名字的补充finding dory本身就是一个双关意,即指家人们(包括marlin 和nemo)寻找dory,指dory本身自己也是一个不断在寻找家人的状态,这种双向的相互感比第一部的寻找nemo就升华了很多。
可惜翻译成寻找多莉抹去了这样的意思。
所以要从保留本身双关意的角度上来讲,翻译为多莉寻找中,或许更合适,虽然不太好听。
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我看得那场电影被翻译成了多莉去哪正文:有人说这部终于是拍给孩子看的动画了,那是因为你真的没get到这部动画片的点,虽然很多细节 部分很有童趣,但是内涵真的是成熟得。
这部动画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可悲的事实,自以为开着半上帝视角的人类的教育观念还不如鱼,所以也难怪你们人类那么多自称咸鱼的了。
以下认真分析,绝对不存在过度解读。
整个故事主线背后是两种不一样的对待“天生缺陷”的方式。
一种是鲸鲨、白鲸和海底第一部前期的NEMO被对待的方式。
另一种则是DORY的父母的对待方式。
鲸鲨深度近视、白鲸被认为不会回音定位而NEMO则是一边的鱼鳍较小,于是研究所把鲸鲨和白鲸关在了水族箱里,NEMO从小不被允许和小朋友玩“危险”的游戏。
可是这些缺陷真的是缺陷么?
鲸鲨因为近视而总是撞墙?
可是海里没有墙!
人们一厢情愿的 以人家近视为由把她圈了起来要治疗她可是所谓的视力缺陷是因为生活在人为环境中才 成 为的缺陷。
白鲸呢,因为从来没有试过而深信自己不能回声定位,仅仅是因为安逸的 水族馆生活没有机会让她去试才会变成这样的。
所以这背后的真实逻辑不是因为缺陷才需要 治疗,而是这种治疗的体系框架创造出了不真实的“缺陷”。
而MARLIN对NEMO的过度保护问 题就不用多说了这部的一些细节也依旧表现了这一点,只不过形式由不让NEMO做什么什 变成了大事小事都紧张兮兮的絮叨没事吧没事吧,但是这种程度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而且和MARLIN本身认真操心的性格有关,其实也算的上是萌点。
而DORY是不同的,在影片刚开始DORY父母制止了她和其他伙伴一起随着暗流玩得时候我以为又是类似的情况,可是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发现她父母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对于她“天生缺陷”的态度,果不其然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回忆部分,当DORY成功的学会通过贝壳找到回家的路的时候,“我可以去玩么”“当然了!
” 对于DORY的短期失忆症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是什么严重的、需要去矫正的缺陷 如果重要的事情记不住那么就变成能埋进心里的歌吧,即使以后忘记了是谁在什 么时候为什么而编的个,至少会在迷茫的时候突然想起一段“继续向前游”的旋律 回家的路我们来铺好,等着你用DORY得方式来找回来就好。
DORY的父母从来没 想着要改变要“治疗”DORY的“缺陷”即使在他人看来这真的是严重的问题,而是想办 法让事情按着DORY式的路径来发生。
也就是说鲸鲨她们在努力的让自己适应环境所以才会有所谓的“缺陷”,而DORY的父母所教给她的是让环境去适应自己。
所以DORY可以帮助MARLIN找回NEMO,带着七爪鱼冒险,让一车的鱼们回到海底,这不是因为DORY的女主光环也不是因为所看上去的活泼话多,而是更根本的东西,DORY接受的生活逻辑就是和大家不一样的。
所以说这是一部家庭片的话也没错,父母都改去学学珍妮和查理的这个教育方式。
再说DORY的另一点牛逼之处在于她真的太擅长“打破别人的计划”了。
最后在卡车里八爪鱼说自己要去水族馆因为那是自己一生的计划时,DORY问遇见我也不是计划啊,这一部分,因为笑点比较密集所以可能被一带而过了,但其实这个也很值得分析的。
让我们回想一下八爪鱼为什么要去水族馆?
一开始他说过了是因为想要一个人待在箱子里什么的可以判断出估计是因为这货没什么社交能力没朋友的,所以在后来已经结交了朋友后为什么还要去水族馆?
去水族馆的原因没有了可是却因为这个是最开始的计划所以才执着与它的。
所以说嘛你们这些总记得自己之前计划的“好记性”的人啊,就是容易忘里现在忘了变化,而DORY正是因为记性烂所以看到的从来都是最当下的东西。
其实这个逻辑从哪个“八爪鱼”的玩笑中就能看出来的,明明7只爪子,为什么要叫八爪鱼?
那是框架,是人类给你的定义,是之前的有八个爪子的你,反正你现在又七爪为什么不叫七爪鱼?
还有好多细节,回来再补充,不知道豆瓣能不能修改答案 更新 人类研究所对于鱼所做的哪些事除了我上面所说的教育改造的比喻,更直接反映的是环境的问题。
在DORY她们遭遇荧光章鱼的地方(是荧光章鱼么?这里我没查,欢迎指正)人类的沉船和集装箱,寄居蟹们躲在水桶里,而且通过DORY的回忆可以看出来人类的废弃物和她小时候比是增加了的。
再看另一个场景,DORY小时候在一片阴暗的水域遇到过一对挺可爱的夫妇,后来DOEY从后门的下水被冲到的那片水域也就是DORY找到她父母的水域,应该是同一片水域(从时间点和颜色上看),可是明显可见这片水域的鱼类和DORY小时候看见的比少了很多,准确说,除了她的父母已经没有别的鱼在了,在让我们想想这片水的颜色是怎么回事? 没错人类排污。
为了保护鱼类而建了研究所可是研究所后门的水域因为其排放的污水反而没有鱼生存了。
多讽刺。
而研究所所做的捕捞治疗放生的工作呢?也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最重要的一步片尾卡车中的鱼们已经喊出来了“放生!
” 然而,这鱼是谁捕来的呢。
而且据说这部电影有LGBT的彩蛋,虽然我没看到彩蛋。
但是让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缺陷者”,生态,同性恋群体,话语体系中的人类所做的行为一直都是那么的自以为是。
说点开心的,最后他们要拦车的时候,为了制造混乱,没有选择毁坏什么,而是让水獭们卖萌 所以嘛,能改变人们行为的不是只有不得不屈从的强力和灾害,可爱的事物就够了。
真该学着点评论区内补充:设定集内表示画面的色调是根据dory的情绪走的。
感谢暖暖内含光的补充你可以厚着脸皮说你的观点只是恰好和我的相同,可是至少点个有用。
退一万步讲,即使你一边抱走了我的观点一边给我点了没用,也请至少在良心深处记得,这个观点是失口君的。
外加感谢评论区的小天使们的鼓励,是你们让失口君没有后悔来公开网络写影评。
其实豆瓣上7.5到8.3分间有不少可以激发人深刻的私人体悟的被低估了的电影,等有时间回来为更多好电影正名的
讲真,我对多莉的健忘,“帮倒忙”,“出差错”,和马林一样感到不耐烦。
然而,当多莉在阴暗的海藻区,瞎猫碰上死耗子式的,跟着贝壳一路向前游去,她找到了她的家,找到了她的父母。
而那一条贝壳路只是几十条贝壳路其中的一条。
当多莉远远的模糊的看到了父母,它们的嘴里还衔着贝壳准备再铺路。
那些以家为中心放射出去的贝壳路,让我瞬间明白,请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多一点耐心和关爱。
基于对《海底总动员1》的喜爱,怀着对《海底总动员2》的期待,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
影片3D效果不错,身边的小朋友都很喜欢,但是整个画面似乎没有第1部纯净,而是比较复杂,仿佛是想表现很多东西,感觉比较乱,容易让人跳戏,不如第1部简单清晰,容易入戏。
剧情和第1部类似,是寻亲。
场面更大,不局限于水里,也拓展到了天空中和地面上,激烈的动作场面多了一些,和人物的互动也多了一些,但是总觉得故事过于平淡,缺少了一些温情、乐观、幽默和惊喜的旋律。
多莉是第2部的主角,第1部中她不是主角,但是因为她的健忘、乐观让人心生喜爱,感受到积极乐观的力量,让人眼前一亮。
第2部她好像形存神亡,仍然健忘,但是乐观却仿佛变成了莽撞。
她面对事情时的不自信、彷徨和恐慌让人不由得觉得她不是她了,她只是冠了“多莉”的名而已。
她的破碎回忆和寻亲经历让人觉得人生很匆忙,很浮躁,很不舒服。
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本来是故事的主题,结果只是轻描淡写,很难打动人心。
好在影片里有个会变形变色的章鱼,总算是个亮点。
多莉想要爸爸妈妈,也想要朋友,于是她四处奔忙。
这仿佛让我看到影片制作者想要故事,想要场面效果,想要画面,四处奔忙的样子。
虽然人生苦短,但是也许该从容一些,才能过得精致,不是吗?
可能是希望太大,失望有点大吧,所以随便抒发一下个人拙见,同时期待下一部动画影片。
《海底总动员2》是一部好电影:技术上登峰造极,内涵上则维持了皮克斯的一贯灵魂。
于是你也许要问了:皮克斯的灵魂是啥?
我觉得,皮克斯的灵魂在于:比起主角与反派势力的对抗,皮克斯更多关注的是平凡的主角自己的成长。
所以在皮克斯的电影里,“反派”的存在感都不强,主角遇到的困难一般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比如,《玩具总动员》中,虽然有个喜欢破坏玩具的熊孩子,但主角胡迪之所以遇到一系列的麻烦,起因还是自己非要跟新玩具巴斯光年争宠,企图把他赶走。
《海底总动员》中,也是尼莫自己跟爸爸赌气,才被人类给抓走的。
就连《超人总动员》这样充满超级英雄气质的作品,全片最大的“敌人”都是主角超人自己的家庭危机。
而从去年的《头脑特工队》到这部《寻找多莉》,更是连反派都没有了。
故事中没有恶人,电影的主线也不是大反派要破坏和谐社会,打倒了大反派世界就和平了。
多莉和主角们要克服的只有横在眼前的困难,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这样才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阻止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反派,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
这是其他动画很少做到的。
因为一旦没有突出的反派,就很难在简单的故事中形成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电影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
所以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拍了3部,对手一部比一部牛逼;迪士尼年初的《疯狂动物城》,也少不了绵羊副市长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我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
但是对我来说,皮克斯这种以小见大的灵魂更难能可贵,而这种更贴近我们每个真实平凡人生活的细腻,也总能给我更多感触。
但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皮克斯最好的水准。
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太胡闹了。
说到故事,我还是想拿《疯狂动物城》做一下比较。
《疯狂动物城》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画佳作。
但从整体设定上讲,它比《海底总动员2》讨巧很多。
它在保留部分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凭空塑造了一个世界观,说到底是披着动物的外皮讲了一个传统的英雄故事:在逆境中努力成长的主角战胜了邪恶的反派成功构建了和谐社会。
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容易让观众接受的。
而《海底总动员2》选择了一条困难得多的道路。
不管是整体设定还是细节描绘,这部电影都是非常现实的。
而电影的立场又完全在人类的对立面:片中的人类即使算不上反派,也绝对是鱼类完成任务的障碍。
这样的处理,不仅要求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抽离自己的人类身份,还得让他们代入主角们、也就是海洋生物的角色中。
这个难度就相当大了。
虽然选择非常大胆,但可惜的是,《海底总动员2》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
由于设定的真实性很强,所以故事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可信度,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代入。
而本片的故事本身,如上文所说:过于胡闹了。
像是章鱼开车上高速逆行什么的,看的是很过瘾,但总会有一种“你在逗我吗”的感觉。
这就很让人出戏。
皮克斯在过去不乏做的非常好的例子。
比如《玩具总动员》,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神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设定相当真实。
小时候找不到东西,爸妈总会调侃我:难道它们自己会跑?
《玩具总动员》成了我的坚强后盾。
我至今还坚信:有时候我找不着东西,就是它们自己跑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一枚充满童真的boy)而到了《玩具总动员2》,虽然故事依然非常精彩,但片中的一段玩具集体过马路,还导致了一场大车祸的戏,就有点过于胡闹了。
这场戏也降低了我对《玩具总动员2》的代入感。
当然,不管是玩具过马路,还是章鱼开卡车,这种夸张的动作场面看着是很过瘾的。
所以我虽然觉得很让人出戏,但相信还是有不少人反而很喜欢这种安排。
相比于故事的胡闹程度,我认为《海底总动员2》更大的问题,是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
主角组的3条鱼,马林和尼莫的性格塑造在前作中就已经完成了,本片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多莉虽然好些,但“健忘”这个特性太过突出,也很难让人记住她其他性格特点。
其他的主要角色,鲸鲨和白鲸只强调了生理缺陷,几乎没有进行性格塑造,让人感觉他们的出现完全就是为剧情服务的。
连抢眼的章鱼哥汉克,我们也只看到了他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他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想回大海、只想在一处盒子里安安静静的过一生,我们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在前作中,连出场2次、一直在喊“我的!
我的!
”(Mine!
Mine!
)的、打酱油的海鸥群都极其有存在感。
因此,对本片而言,看过前作的观众更容易对主角产生共情,对电影的感触也就深刻得多。
而对于没看过前作的观众,不够立体的角色难免让电影的动人程度打了不少折扣。
除了故事和角色的问题,“多莉去哪儿”这个译名也给电影扣分不少。
我认为这个译名完全丧失了英文原名的意味。
Finding Dory,就应该叫“寻找多莉”才对。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了:电影明明是主角多莉找父母啊,为什么会叫“寻找多莉”呢?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片中的一句台词:多莉会怎么做?
用一个词来形容极其健忘的多莉,应该是没心没肺。
小时候她的父母教导她,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担心,只要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于是“继续游下去”(Just keep swimming)就成为了多莉最喜欢哼唱的小调,当然也是她自己的鱼生准则。
不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就去做吧。
于是,她想起自己是有爹妈的,就决定去找;她想起爹妈在加州,就决定从大堡礁游去美国;在整个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而陪着多莉找爹妈的小伙伴马林和尼莫,在被困在鱼缸里陷入绝境的时候,也靠着“多莉会怎么做”的指导思想成功脱困。
电影的最后一幕,马林和多莉在空旷的悬崖看着辽阔的深海。
找到父母的多莉填补了自己心中一直空缺的“家”,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自己;一向过于谨小慎微的马林也真正找到了“多莉的精神”。
这样的结果才让Finding Dory最终成立。
所以……“多莉去哪儿”是个什么鬼?
我是总结的分割线--说了这么多,还是得总结一下。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不是皮克斯最好的作品。
故事过于夸张,角色不够深刻,让观众的代入感不够强,影片的动人程度也就比不上很多皮克斯以前的作品。
但这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故事内涵也维持了皮克斯一贯的灵魂: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成长。
即使不是最顶尖的水准,也绝对是一部一流佳作。
我还是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去电影院观赏的。
最后说几句皮克斯吧。
2010年《玩具总动员3》大获成功之后,《赛车总动员2》口碑扑街,《勇敢传说》、《怪物大学》反响平平。
皮克斯陷入了“新作无趣、续集乏力”的质疑声中,仿佛一下就跌下了神坛。
去年虽然有《头脑特工队》,狠狠的打了批评者的脸,但随即推出了形似半成品的《恐龙当家》,又激起一阵批评的声音。
到今年的《寻找多莉》,明明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还是有不少人拿来说事儿,“皮克斯不行了”之类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呃,我只想说,何必呢。
我当然希望皮克斯能拿出更多《瓦力》《飞屋》《料理鼠王》《头脑特工队》……但也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新作达不到期待的高水准,就刻意给出差评,刷低了一部佳作该有的高度。
毕竟评分网站的网友们,还是身负引导国人观影水平的时代重任的啊!
(好吧,其实我只是不爽多莉豆瓣评分没有魔兽高而已……就酱……)<图片1>
开宗明义,《海底总动员2》比我想象的要伟大得多。
看的中途,我还在不断走神犯疑:开头出现过一条小章鱼,中间冒险遇上一条大章鱼,后来还出来一个章鱼主角,把一种海洋生物如此重复利用,不像是皮克斯的风格。
多莉的记忆时好时坏,有时候听过就记忆犹新,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会记错,这不是短期记忆丧失应有的症状,可参见《记忆碎片》。
情节上也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明明是进的是最强眼镜,怎么同一个馆内就有要找的深海族群,标牌上不是箭头相反吗?
有人觉得这些无所谓。
可是要知道,作为动画业界翘楚的皮克斯,创作是何等滴水不漏、巨细无遗。
连某种一闪而过的动物的毛发材质,都要专门开会讨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留下这些大过渔网的漏洞。
我比较迟钝,直到全片收尾,才恍然大悟。
寻找亲人的终点,亲朋好友团聚了,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可最后一个镜头,却是两条鱼在一片空旷的海域聊天,音乐也低落哀伤,不像是在欢迎,倒像是在缅怀。
突然明白过来,这个寻亲故事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样一来,情节有出入的地方,也很容易说得通了:多莉其实并没有找到父母,整个冒险过程,都是马林讲述的一个故事。
他们的确上了路,但在躲避大章鱼之后,尼莫受伤,多莉碎嘴,马林对这趟冒险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借着多莉记性不好,他开始现编故事,讲述她“刚刚经历”的冒险故事,却意外让多莉不断回忆起童年与父母相处的种种,达成了另一种的圆满。
因为是临时现编,存在省力偷懒的段落,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一条鱼拥有人类编剧的智商。
故事中暗示意味最强的,是章鱼汉克的神通广大,就差让罗志祥来配音了。
他可以自如陆上行走,随心所欲隐藏踪迹,给多莉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简直是蝙蝠侠来给小鬼当家施以援手一样。
他可以化成一切,融入一切,潜台词是,他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编故事的一个工具。
汉克一直强调有过可怕的遭遇,不想回到海里,却又绝口不提,到最后也没个交代。
两个鱼家族团聚之后,他也不再现身。
在彩蛋的各种不相干的场合神出鬼没,更加印证了它的虚无身份。
一起看的朋友抱怨故事太胡闹了,尤其是章鱼开车突破逆向行驶,突破警车封锁之类,完全让人无法投入。
的确,按照皮克斯以往的动作编排,似乎不该那么低幼,皮克斯的编剧完全够才华想出更具灵气的拯救桥段。
但低幼就是他们追求的目的。
低幼了,才有挥之不去的荒诞感。
荒诞了,才暗示这只是一段鱼口中的剧中剧。
13年前的《海底总动员》是寻找家人的故事,13年后几乎把故事改头换面重演了一遍。
是这样吗?
炒冷饭是皮克斯最不可能做的事。
《Finding Dory》不是作了变体的《Finding Nemo》。
第一部失踪的是尼莫,当然叫《寻找尼莫》,而这一回寻找的明明是多莉的父母啊,不是该叫《寻找查理和珍妮》吗?
所以寻找的对象必须是多莉。
找回记忆,就是找到了自己。
这样一来,《Finding Dory》就成立了,通过讲一个故事,马林帮助多莉激活了童年记忆,由此“找回”了完整的多莉。
《疑犯追踪》不就经常强调吗,是记忆塑造了人格。
年初的《疯狂动物城》还在上演所有矛盾全部化解所有人一起开心趴体,皮克斯已经悄然将触角伸向了现实世界的更深处。
它脱离了“生活能自行回到美好”的思路,就像周星驰从《赌圣》、《唐伯虎点秋香》时代癫狂贺岁的笑到飙泪,进入《喜剧之王》对人生无奈却又不肯认命的笑中带泪,从喜感喷薄的哈哈一笑,升级为从荒诞中寻找生活真意。
当然,并不是要把两种不同风格的动画片分个高下,只是证明,皮克斯总在不断逼升创作立意,这是他们保持行业先驱的致胜法决。
传统的好莱坞动画片,总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孩子可以看到欢腾的故事,大人领会一些略高于常识的生活真相。
创作要在通俗和严肃之间探寻分寸。
而皮克斯通过《海底总动员2》开发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尽可以用低幼来取悦更低龄的孩子,对于成年人,则让他们冷不丁尝到荒诞不经掩盖下的那一丝苦涩——那是成长的味道。
生活会给人创伤,甚至是巨大的,但不论如何,总要像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一样,带着随遇而安的信心,游啊游啊不停往前,这就是影片不断发问“多莉会怎么做”的意义所在,也是影片的tagline“She just kept swimming...”的真正所指。
可能期待值比较低所以全程都看得很开心,当年第一部的时候特别不喜欢的多莉到这一部真是正能量的化身,喜欢章鱼哥和两只海豹,还有鲸鱼说话的方式,彩蛋一定要等着看,太逗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多莉。这个续集的剧情虽然平一些 但还是好喜欢啊。抱着贝壳的多莉爸妈回来的时候 真的感动。我这么恶心章鱼的人 但是这个章鱼好可爱。所以为什么尼莫是单亲家庭呢…
哪里是《海底总动员》,明明是《海洋馆总动员》。海底世界越来越少,陆地戏份越来越多。笑点惊喜、细节情怀,这些皮克斯式招牌没撑起一个,片尾“找章鱼”彩蛋都比正片精彩。“我记不住,只会忘记…但我们会在原地等你回来” 好在多莉一家的再会有泪点。“不要计划相遇,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的”
这个还拍续集?有点画蛇添足,十足圈钱之作啊
沿袭了双线叙事的传统,各种流水效果更细致,没有一个坏人,家庭戏
儿童片,建议各位爸比妈咪一定要带宝宝去看~
对友情、亲情的执着,让这群小家伙无论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到底
其实总是比第一部更好的,但是可见观众尤其是成年人观众的要求更高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好事。
也许是因为夹杂着童年回忆,所以对小丑鱼们满怀期望,结果换来的又是一个迪斯尼生产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老旧的故事内核外裹着一层华美的特效糖衣,可是相同口味的糖果,一颗觉得新鲜,年年如此也就甜腻了。
人越老变得越发恶毒 没发再看痴呆儿童的故事了
Dolly去电影院看Dory,多利遇到了多莉……XDDD最爱那头白鲸,呜呜叫的时候好萌&gt;&lt;章鱼好抢镜,下一部的主角是他吧?
这个以前真的是我们童年的回忆,这次我觉得有点太长了,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章鱼很抢戏,国语版是马东配音。有点想看英文版的摩登家庭的Jay配的版本,感觉会是个臭脾气的老头儿章鱼。另外,片子只能说是一贯的迪士尼水平和风格,家庭、朋友,13年后技术能做到这么好的情况之下,也只是敢做了海狮和鲸鱼而已,略失望。
这么多年过去了 技术画面一点没长进。。。
自从有了孩子,不得不看的片子越来越多。还行,但好莱坞动画片就一直那样嘛。
Deus ex machina 多到脑子疼。
从“寻找尼莫”到“寻找多莉”,真的是生命不止,寻找不止,低幼不止,折腾不止~嘛,小孩子可能会去看~
3.7星。经历了奇幻森林的饕餮视觉和疯狂动物城的深度寓言,曾惊艳我们的海洋世界早已无法满足我们被养大的胃口,但亲情的主题是永远拍不完也拍不腻的。当我们看到那十多条用贝壳铺成的通往家里的路时,恐怕没几个人可以抵挡这颗催泪弹吧。徐帆和张国立的配音有让我回到90年代的感觉。
预算:2亿首周末票房:1亿3506万北美票房:4亿8629万全球票房:10亿2857万上映日期:16.06.17上映周数:25周分级:PG最高院线数:4305北美最高排名:1
粘贴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