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你们看懂了吗?
一个个不说片子的主叙之外 扯什么外国片子 导演的拍片手法、剪辑?
逻辑都给扯出来了 你们有那么高的智商吗?
导演拍的电影 你们看懂了在说吧!
简直“关公成秦琼”本片有几个闪光点 有些用到思维逻辑去辩解的几个人物关系1 王志文所演绎的是一个孤独的杀手 接到了外国人的任务(假杀外国人和王志波)同时接到了啵啵给李立群所演的中间人派给了他一个任务(假杀外国人制造混乱同时真杀外国人)2 俄罗斯杀手 王志文的徒弟 奉命与王志文一同参加暗杀任务 如果不做 就会被威胁妻儿(不知是真是假)3 两个兄弟 一个哥哥负责杀人赚钱 一个弟弟负责家里事物 。
这个杀手哥哥,他接到了外国人让李立群找人干的任务,李立群也是让他去虎口拔牙(其实是为了他自己的安全)最后要动手的时候 是余男告诉了他这些都是陷阱。
保了他一命 4 外国人身边的保镖 他负责了保护外国人 之前因为虐待雪儿 最后被雪儿杀了 5 王志波 他让李立群接了任务 如果不就威胁他的全家。
以至于李立群给了王志文任务。
王志波最后也是想全部杀掉 没想到最后被王志文了结(这里要注意 水果刀插入王志波的心脏,是为了不让王志波害了李立群的家人,这最后一票是如此的伟大和悲凉)6 外国人 有野心的酒鬼一个 想当租界老大 派了杀手杀租界老大 最后死了。
很喜欢这个电影啊。
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高捷、余皑磊,一个个出现的角色让我一直暗暗花痴尖叫。
特别喜欢看这种群像戏,每个角色都性格分明,立体感十足。
这个电影里主要演员演技都厉害,角色之间戏剧感十足,每场戏都意味深长。
特别喜欢王志文和李立群两个人的表演方式。
不会拿腔拿调,不会故意端着,演起戏来都是举重若轻、了无痕迹。
角色魅力十足。
不管是王志文饰演的杀手老赵,还是李立群饰演的杀手经纪人老杜,都是那种已经看够了这人间沧桑,见惯了生死,内心基本毫无波澜的老男人。
他们的心就好像那种揉皱了的牛皮纸,看上去非常多的皱褶,韧性十足,但是被水浸润后却能变得很柔软。
所以,这种本应该很冷酷的人,却会在人间烟火中露出一点内心的柔软,就让角色显得非常的有吸引力。
而且,同样背景的两个人,本应该很相似,王志文和李立群,却都能演出自己的风格。
还有夏克立,上次看到他还是在康熙来了上面 跟老婆秀恩爱。
这次竟然演了一个爱尔兰浪人。
为什么他演的爱尔兰破落户却没有余皑磊演的坏蛋坏呀?
看了长安十二时辰,认识了余皑磊之后,才发现他怎么演了这么多坏人啊。
真是各种坏人,坏的五光十色。
导演的镜头也非常漂亮。
老上海的腔调十足。
同时这个上海滩还拥有着一点欧式风格,像是福尔摩斯生活的那个雾气笼罩的都市,就很迷幻。
总之,这是一部很禁得住琢磨的电影。
老男人们,魅力十足。
定档拖了两三年才上映,已经有不好的预感,总算上映了也没怎么做宣发,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
架不住一堆戏骨的诱惑,看的零点首映。
可以看出导演想法很多,野心很大(这个导演顺利是谁?
什么背景?
PS:看评论说是广告人),想玩出花,可惜玩砸了。
吐槽的内容太多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总的来说,超多线的叙述,最后没一条线能说好,蜻蜓点水,反而搞得一团乱。
王志文作为主角,戏份却不多,为了塑造他的复杂背景,加了革命党报复的梦幻戏份,但结局了也没说出个毛线来。
图什么???!!
其他线也都一样… 每个角色都来几段、但每个角色都不说清!
余男的角色干嘛用的?!
给这么多高深莫测的镜头!?
最后就传个话?!
搞笑呢!?
剪辑也是一言难尽,画面的切换属于随心所欲那种,毫无过渡。
为了表现某个人物可以为他强行插入15秒并强行转下一场。
拖前戏的福,最后高潮戏想装个B反而显得异常做作。
可怜了王志文这么一把年纪还要学小李子爬楼梯。
这片完全可以作为多线叙事的反面教材 提醒所有人 没两把刷子 别学昆丁。
主要是可惜这么多好演员…难受…多一星给演员…PS:啊啊啊啊啊啊..... 发生了什么.....有人说这片我压根没看懂,不是多线叙事,表示我不懂装懂,我略尴尬。
给个建议首先你去百度下多线叙事的定义。
然后花时间多看几部电影片单的话随便搜搜多线叙事电影。
国外的里奇 两杆大烟枪,国内的宁浩 疯狂的石头等等。
最后思考下你说的话。
我帮你思考了下你说的话,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提了昆丁。
昆丁作为鬼才,在多线叙事时会在时间线上也加点料。
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把其他多线结构放在眼里啊。
多线叙事最怕的就是变成碎片化叙事。
这部片的叙事剪辑手法明显就是想玩多线但玩砸了。
你如果是水军就别用这个洗地了,显的很业余。
如果不是水军那只能麻烦你以后多看多听然后再去指责别人。
至于革命党的梦幻戏份,你再看看我吐槽的是片子没有交代么?
最后,这片影评是我看完零点场后第一时间的吐槽贴,不是剧透分析贴,你看我发布时间就知道很仓促。
如果有人爱看,关注的人多(嘻嘻嘻)。
我倒也不介意以后闲的没事看完电影花点时间写吐槽+分析贴。
纯个人分享逗逗乐子,有不同想法我们嗨皮皮的互相交流。
但你老瞎找我茬,我就很尴尬了。
望各位看官谅解
3年前就关注这部电影,直到最近才上映,我还是奔着王志文去的,因为他的作品对我还是影响比较大的,影片没有让人失望,我从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专业的认知,原来对专业的理解是对一件事物的了解程度,懂的越多就觉得越专业,影片中李立群说杀手老赵专业,为了一个目标能学2年钢琴,专业就是:没有废话,解决问题。
其实这句话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不论是生活在过去老上海年代的人,还是目前穿梭于都市生活中的你我他,难道不应该专业吗?
没有流量,没有宣传,就这样,《最长1枪》上映了,就像在王志文最火的年代《东边日出西边雨》《过把瘾》《刑警本色》《黑冰》《天之云地之雾》《枪林恋雨》《兄弟》尤其喜欢他的声音磁性,一直以来觉得TV视帝更有发挥余地,电影圈更多的是老戏骨存在,《一步之遥》客串…独自撑起一部影片往往很难叫好又叫座,就像这部影片算是大陆与澳大利亚合拍,近2个多小时他的表演不尽相同,精彩绝伦!
尤其是和许亚军短短几分钟的对手戏,平淡无奇几句对白,看的人心里发慌,毛骨悚然!
在和自己亲儿子对手戏里,怜爱有加,温馨无比!
本片几位最好的配角大佬的演出也精彩至极,尤其许亚军,他应该是所有向往演员职业小鲜肉的终极目标!
本片遗憾之处也明显,导演功力不够,虽然演员表演精彩,但是明显电视剧既视感,完全撑不起导演悬疑紧张的野心!
有很多人物及事件并没有交代清楚女主余男没有发挥余地,存在感不强,角色生硬!
电影中前期节奏一味缓慢,不符合当今观众观影口味ps:这部影片严格意义来说 还应该是文艺片;始终没看明白李立群表演的杀手经纪人与广东闯荡的两兄弟之间;到底谁骗了他手枪是假的+余男目前的身价不应该打酱油啊些许遗憾两个中国台湾戏骨
1.每个老演员都很不错。
王志文的那种克制和舒缓释放(直到最后他爬向许亚军的那个瞬间我真的是害怕出现点画外音又是儿子又是战友之类的,果然没出现,处理的很好。
杀人就是杀人,别搞些有的没的。
)许亚军的刻意做作(人物个性一直很一致,这个人乖张自恋做作不乏心眼,刚开头弟弟死了和各个叔伯辈讲话那种拿腔作势也持续到了最后。
),高捷的老奸巨猾(虽然每次看到他都会想起疯狂的赛车里面黑帮胖子讲的:阿杰,我忘了打麻将要换风的嘛!
),甚至那个上海小朋友(我觉得他要是一直走演员这条路运气好的话肯定能成,笑容自然不做作,镜头感十足)。
李立群在派阿挂去背锅的时候那种不好意思,都演绎的淋漓尽致。
2.为什么说杀鸡焉用牛刀,很多演员作用有点浪费。
但是不用他们吧,好像就更浪费。
尤其元载(原名王凯磊好像)余男和林冲哥这几个角色。
元载在这里面做的贡献太小了。
基本就属于业务能力不是很过关但是比较会来事那种。
又看上了老板娘又是偷听又是不准人出门的,结果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是他杀的,果然便宜没好货。
贡献不够。
余男就更别说了,这么诱人的外形加上突出的外表,演的几乎就是个小情人之类的角色,这怎么发挥啊!!!
林冲哥(我没看错的话他在老版水浒里面演林冲的)的历史使命是到了的,演一个复杂的小巡捕。
本来以为是个好人可以做点大贡献,结果只是个想敲竹杠的小瘪三。
这里也可以看出导演处理很多角色的捉襟见肘。
这么多好演员,都放了,也都演的丝毫毕现的,但是角色对于剧情来讲有啥推动性作用?
难说。
3.最后说一下俄国小哥,真帅。
最后拉起王志文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深深的中苏友谊。
苏联小哥,干掉日本人,干掉法国人,帮助中国人,好样的!
也不得不感叹果然战斗名族战到了最后。
4.至于这个电影的硬伤,主要在节奏和逻辑上。
整部电影尤其前半段感觉是一个又一个小片段凑起来的。
每一个片段都可以拿来去参加演员的诞生。
但是凑在一起就觉得接的不紧密。
导致前期比较松散。
还好这一个又一个演员把一个又一个小片段撑起来了。
逻辑上有一些也比较奇怪。
我讲两个,第一是苏联小哥说王志文唯一的朋友是他,怎么前面人家又是威胁老婆孩子又是求帮个忙死也不肯帮还要反追踪的结果小鲜肉白澍本来为数不多的时间都拿来领便当了。
第二是元载在夏克立家里跟他说话怎么这么不小心也能被余男偷听到。
家里的隔音效果为啥故意做这么差?
而且那时候就时兴斯诺克了?
元载这么不专业?
只能说明他水平不行?
好吧最后反正他确实水平也不太行。
5.这部片里虽然有很多刻意又做作的部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作为国产片,至少不傻。
故事基本也讲的通,也没有过分的抒情,比较克制。
当我在屏幕上看到苍老且发福的王志文,竟有些恍惚。
二十年前我在《东边日出西边雨》看到他的时候,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长发青年,修长纤弱,炯炯有神,咧嘴一笑,阳光明媚。
在十年后的《天道》里,他是一个隐退江湖,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回到二十年后的《最长一枪》,他是一个黯淡的发福的中老年人,一个沧桑的两鬓染霜的杀手。
二十年时光已老去!
二十年前第一眼看到王志文,就喜欢那个肆意汪洋的男人,他的举手投足和言语吞吐,有直抵人心的情感和力量。
他非常适合诠释那些飞扬跋扈、亦正亦邪的人物。
我一直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我从未想象过他衰老的一天,对自己亦然,然而衰老来得如此之快。
前几日下载并重温了《东边日出西边雨》和《天道》。
在午后,阳光正烈,上个世纪的语言和神情仿佛时光的倒影,尽管远去依然栩栩如生。
剧中的人物慢条斯理地说着话,就像时代的回响。
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那些不动声色的故事,那些头脑清醒的人物,一点一点地将记忆里的情感释放,陈列在屋子里。
我凝视着他们,感到快乐也感到悲伤。
午后的阳光轻斜,日色已软。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最后一枪》绝对不是一部好电影,就算里面有王志文,也救不了一部从头到尾都充满硬伤的电影。
不知所谓的女主角雪儿,没完没了的龙套阿桂阿宝兄弟,语焉不详的杀手往事,来历不明的理发师徒弟,油滑话痨的杀手中介,轮番上场的众多角色个个都有话要说有故事要演,但是这部简单的电影实在照顾不周、包涵不了。
杀手老赵的角色戏份太少,人物挖掘太浅,以至于王志文要到处找人聊天来消磨时间,以至于一个跑龙套的巡捕都要出现两次。
皮特和波波要不停地表示我要杀了他我要杀了他。
整部电影东一鳞片西一爪地拍,导演一副不拼足两个小时誓不罢休的样子。
当然,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
王志文在天台上和小报童用上海话聊天那一段就拍得相当有感觉。
硕大的月亮像个银盘挂在夜空,月光如水倾泻,一大一小并肩而坐,一问一答之中有恬静与温情在其中。
报童六七岁,稚气的脸上有一双灵动的眼睛。
杀手娓娓道来,声音寂寞而伤感。
忽然发现上海话竟然很好听,当它被克制着诉衷情时。
这段对话只有一分四十秒,跟整个电影其实没什么关系,尽管突兀,但感觉真好。
然后才知道,小报童竟是王志文的儿子演的,难怪父亲看着儿子的时候,眼里的慈爱总是夺眶而出。
电影最后宴会刺杀那一段也是很精彩的。
精彩的不是枪战的场面,而是那种“乱套”的情况。
所有真实都不是按照计划发生的。
每个人都在算计,都在动作,都在影响事情的发生。
虽然雪儿告诉阿桂他是个替死鬼,理发师进错了房间,使得故事有些荒诞,但“乱套”是暗合事情本质的。
这一点电影是从盖·里奇那里学来的。
可惜功力不够。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恶人都会被杀死,杀手也会死。
杀手要死,电影一开始就多次提醒观众,观众唯一能关心的大概是怎么死而已。
电影并没有营造杀手何以要死的悬念,这就有些无趣了。
王志文成名很早,但是在后来漫长的时间里,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后来他接拍的电视剧都不怎么好,电影也是跑龙套居多。
对于一个成名演员来讲,这不是慢慢熬的问题,时间过得要比年轻那会儿快多了。
更别说,二十年,时光已老去。
三号看的首映。
这片子在我心里值三星,多一星是给演员的,甚至于,还想再多给演员一颗星。
抛开演员看这片子,风格有,新意有,悬念有,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涉及到一些敏感背景,删减了不少东西,剪辑有点混乱,故事雷声大雨点小,铺垫了很多条线,最后一锅端仓促收场。
复杂的人物关系回顾起来似乎是断裂的,跌宕的情节回顾起来似乎是头重脚轻的。
可这些其实没有特别阻碍观影快感,因为这片子的表演太好了啊,沉稳,老辣,不疾不徐,给每一场戏都增加了两颗星的质感。
好久不见王志文了,这次大银幕给出的表演一点不失望,台词,细节,全都可以给满分,那种英雄迟暮的苍凉感扑面而来,可惜他的背景故事不知道是没讲清楚还是被删减了,不仅一笔带过还让人云里雾里。
李立群,把一个听起来有点荒诞的职业演出了厚重感,有时候让你发笑,有时候让你觉得悲凉。
他像是一部机器里发挥最稳的那个轴承,稳稳地托住了这部戏。
许亚军,演技这么好,长得这么帅,又这么豁得出去。
这部片子这个角色堪称剑走偏锋,是最“亮眼”的一个存在。
看多了他的电视剧,这次电影里多变的造型可以让人记忆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帅哥为什么特意搞了一嘴大黑牙,电影却没舍得交代,总觉得背景故事还是有删减。
还有高捷,白发的造型很惊喜。
留洋归来,运筹帷幄的大佬,气场有,气质有,那场躺在床上的戏我很喜欢。
但这角色也一样,总觉得缺了背景故事的根基,全靠演员的表现撑着。
总的来说,这片子的演员让人惊艳,其他部分就略平淡。
不过想想这片子两年没能上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删掉了太多敏感的东西,才导致现在的成品有点破碎。
期待未来能不能看到导演剪辑版。
不过我更期待以后有更多的电影给这类型的老戏骨一点发挥空间,我还想看他们在大银幕上多演几回啊。
看完这部电影愣是感觉一头雾水,我分明看的很仔细啊,我都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编辑很糟糕,导演也很差劲,两个小时的电影愣是讲不好一个简单的故事。
前面的铺垫很好,后面的就有点荒唐了,一顿乱打,稀里哗啦死了一大片,要是多条叙事线的话,佛阁也算一条,但却未利用起来,画面感有,服装也很考究,老上海的氛围营造的不错,演员的演技全场在线(除了最后二十分钟),最大的败笔的是编剧,人物的设定出现严重的问题,余男存在意义是啥?
皮特的保镖看似专业其实二流,小广东杀手二逼到你无法直视,老杜最后还能活着我也表示很意外,大老王安排的杀手就是一群白痴,大牌老赵表演的收放自如,很大气,老戏骨还是老戏骨,不管导演怎么样,广看脸就够了,许亚军毕竟也是老戏骨,演技炸裂,尤其那段芭蕾舞的那段,挺有意思,总体说吧,凑合着看脸吧,好好的个故事给糟蹋了,有点遗憾。
对于影迷来说,今年的这个八月太难熬了,懂得人自然懂。
好消息是,九月份终于来了。
具体点说,《最长一枪》为这个九月开了个好头。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也算是命运多舛的作品,那就是:就算是单单为了去现场看到他们的表演,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好吧,虽然有点绕口,不过确实是走出电影院之后的第一感受。
故事发生在民国的上海,乱世中的十里洋场,花花世界,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鲜血和美酒起飞,流氓和英雄共舞。
主要情节是张三要杀李四,李四要杀张三,张三和李四都找到了王二麻子和他的好基友Mr.Right,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隔壁的老刘想把张三和李四都杀了,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寿与天齐。
当然中间还有诸多打酱油的和死跑龙套的。
这样的故事情节过去已经在荧幕上演了不下一百遍,本身没有什么脑洞大开,骨骼清奇的地方,所以片子要是想拍得好看,关键之处就落在了演员怎么演这件事上,顺便再把什么美工啊,音乐啊,道具啊整明白,那就齐活了。
这就是为啥当我看到卡司清单的时候,就已经把这部电影放在了九月必看榜的第一名,哪怕这个月我就只看这么一部电影,那也只有它了,《最长一枪The Longest Shot》。
此处为英文译名赞一记。
The Long Shot本来指的就是那种九死一生,孤注一掷的放手一搏,换成最高级LONGEST,那么电影背后的野心简直就是要呼之欲出了。
王志文,好久不见的老戏骨。
无论是在荧幕上还是现实中都已经上了年纪的老王再一次用他无可挑剔,几近化境的表演来亲身诠释了什么是表演,以及如何把表演变成艺术。
如果有机会二刷的话,我都想把王志文的表演一帧一帧的再看一遍,但是转念一想,荧幕上他的表演是连贯而流畅,端的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帧一帧的慢镜头固然可以看得足够仔细,但是还是少了那种浑然天成的味道。
一扬眉,一低首,一转身,起转承和,唱念做打,无不令人目不转睛。
如果说早些年他是靠着老天赏饭吃,肆意挥霍天赋,那么经过这么多年岁月打磨之后,褪去了最初的张扬/轻狂/油滑,到如今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就是光华内敛,一举一动,巍峙如岳,眼波流转,隐隐有神韵,宗师风范,一览无余。
还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巧合吧,片中饰演卖报儿童的小演员就是王志文的儿子。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片中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人物关系换成现实中的父子同台,也算是妙手偶得了,所谓真情流露都只能算是标准操作。
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那种寄托于剧情的人物形象烘托,所有的表演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老王自然是懂这个道理,小小王也懂这个道理,这个大概就是家学渊源,虎父无犬子吧。
尤其是夜幕下阳台上面的那一场戏,每个为人父,为人子的观众想必都会有所触动,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如果说王志文是用他的眼神(虽然眼睛小),他的动作(虽然不是动作明星)以及那些成名已久的招牌式表情来证明自己“表演艺术家”的头衔是如何得来的话,李立群老师(特别想用老师这个词来形容他)靠的就是他的台词。
别误会,不是说他的表演不好,而是台词太优秀了!
优秀到什么程度呢?
一边看电影,一边会不知不觉地模仿他说话,包括语调,吐字,发声,以及遣词造句,而且这种模仿完全是下意识的。
一个演员的台词功力到了这个程度,不得不服。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台湾同胞,这口普通话太赞了。
《恐怖分子》也好,《光阴的故事》也好,都是李立群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演出,发挥总归会要稍微容易那么二三分。
转战大陆以来,一口鲜明的台普难免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出戏。
有些演员可能也就这样随波逐流,忙着捞钱了。
但是那些真正优秀,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精”是不会如此放纵自己的不求上进,比如李立群老师,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位大佬,请收下我的膝盖和下巴。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么《最长一枪》充其量不过就是双雄对峙,二元世界,已经很好但是还不够好,显然导演志不在此,所以他又往前走了两步半。
第一步是高捷。
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认出这个满头白发的上海滩大佬是何方神仙,直到一不留神隔着屏幕对上了那双可以去注册商标的眼睛,和紧紧抿着弯出一道深深弧线的嘴巴,原来是他。
作为《悲情城市》,《海上花》,《南国再见,南国》里面响当当的狠角色,高捷在《最长一枪》里面的表演同样是霸气侧露,光芒万丈,那么到底有多好呢?
就算前面站着王志文和李立群两个已经戏老成精的大拿儿,观众依然无法把眼光从他身上挪开。
有时候忍不住会去想,他身上那种草根中混杂着江湖的枭雄气质,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专业训练的结果,突然对于见一见现实生活中的高捷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是许亚军。
虽然没有看过《人民的名义》,但是对于号称“胜天半子”的这个人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有两把刷子。
癫狂中透露着狡诈,虚伪中混合着深情,混迹于几方势力之间,或火中取栗,或翻云覆雨,有点意思。
最后剩下的半步是余男。
作为美貌和演技并存,可咸可甜,能演又能打的一枝花,导演这次并没有真正用好余男。
除了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把镜头更多的聚焦在她凹凸有致的躯体上,并没有给她进一步释放情绪能量的空间,虽然这并不是余男第一次遇到类似的尴尬局面。
大家似乎只是满足于让她去演一个花瓶,即使这明明是一个威力大得惊人的性感炸弹。
大大小小的角儿们都到齐了,那么唱戏的舞台搭得怎么样呢?
相当不错。
有人说,一个会用光的摄影,片子一般不会太难看,比如《一代宗师》;有人说,一个会配乐的剧组,片子一般也不会太难看,比如《卧虎藏龙》;
当然《最长一枪》还没有超越上面两部的高度。
不过在最大程度还原三十年代上海这一点上,剧组干得不错,在利用各种暖色调营造怀旧氛围上,剧组干得也不错,还有,在切换明暗光线的同时无缝插入背景音乐,借此暗示剧情走向或者人物内心活动方面,剧组一样干得很棒。
配上制作考究的服饰,器皿,外景,使得影片整体的质感上了一个台阶,通俗点来说,就是那种含而不露但是很高级的感觉。
以上诸多元素组合起来,使得观影途中常常会想起另外一部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有颇多相似之处的好片儿:《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实属于近期难得一见,不容错过的选择。
如果让我给本片打分的话,满分五颗星,《最长一枪》可以拿下四颗星。
半颗星是因为最后的群戏。
不知道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还是现场导演调度走位的问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吧。
情绪已经发酵到位的观众正满心期待最后大结局,突然只听见砰砰砰,啪啪啪,然后就看到一地血泊中横七竖八的各色尸体。
高潮来得是够猛,但是太快了,快到让人感觉前面那么多铺垫,那么多酝酿,怎么这么一下子就没了呢?
另外半颗星是对于有点过于枝繁叶茂的旁线一点点微词吧。
毕竟片长只有两个小时,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加上一到两根旁线就足够了。
太多的旁线一来是会冲淡剧情,无法聚焦,二来是显得啰嗦,缠夹不清,三来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反倒会破坏影片的整体结构,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不妨适当做一些减法?
最后一句话总结。
就算是单单为了去现场看到他们的表演,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延伸阅读这样的电影看着才过瘾啊!
《至暗时刻Darkest Hour》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至爱梵高》一个老混蛋是如何炼成的?
《老兽》爱如潮水,永不停歇:《相爱相亲》《一念无明》,到底有多好?
爱,尊严,以及最后的死亡:《爱在记忆消逝前》所谓读书,不过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已:《无问西东》世界上每多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V字仇杀队》从《E.T.》到《头号玩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哀莫大于心死:《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嘛?
《监守自盗Inside Job》
四星全给王志文。一个杀手拼尽全力完成最后一次任务,一个演员拼尽全力好像也是在完成他最后一次演出。
古怪且愚蠢
除了演员,这片子能拿什么跟《罗曼蒂克消亡史》比?一些评论给爷整乐了。还有,不要觉得姜文的故事就一定牛逼,更不要认为姜文的风格你一学就会,差得还太远。剧本不太行,导演更不行,兄弟俩的线删掉完全没影响,连余男也是凑数的,动作戏拍成玩闹戏,剪辑也是无头苍蝇,所有这一切都太糟践王志文们的精湛表演了,这笔买卖不划算哪。
野心太大,能力不足。攒了一个虎头,高潮只能收成蛇尾。拿掉三分之一的人物和故事线就能好很多。
1080#那是相当难看了。王志文也没救回来,尤其这个主题……一言难尽
其实拍得还不错,不太理解为何这么多人非要给戴顶高帽,在这个被反转剧情宠坏了观众的时期,也该有些不反转,写人物的电影吧,每个角色都有特点
二总当编剧,真的很期待
导演告诉了我们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什么是教科书般的优质演员,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科书般的导演能力不足,导致我们观众有了教科书般的扼腕叹息。
最怕编剧自以为是
前半部分的气氛营造很好,舞台上的棺材,照片里的黑吃黑,以及对《教父》开头的简单致敬,还有“痞子昆”式的话痨。无不透露着姜文民国三部曲的调调,再加上英雄迟暮的主旨,侧面反映出35年的上海在包容的同时,也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斗争中逐渐成为牺牲品。但是到了中段,众多人物的出场,就存在人物动机是否合理的问题。不说几个不交代结局的人物,就说为何要将苏联杀手、福建兄弟卷入其中?这块可以解读,比如李立群想找替罪羊救下王志文,而王志文中间又想活命完成承诺所以让苏联杀手介入……能讲得通,但也表明:人物黏性不够。一场华丽丽的上海滩大战,最后只在匆匆一场枪战后落下帷幕,实属可惜。
布局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有昆丁的电影范儿 几路人马都各有安排 有点猜到最后所有人都会死掉 毕竟这种混战之中很难有人全身而退 最后的王老看似大赢家 但没有交代的结局和突犯心绞痛的伏笔都说明他身边有靠不住的人 比如笑的很尴尬的顾老 余男的角色感觉有点花瓶了 有点埋没其演技!杀手组混战这很有意思 王志文的角色绝对就是教科书级的 必须亲自完成任务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之前也是潜伏暗杀的好手,鲁克强迫性上路 于他虽然是帮人 却是出色完成了任务 果然有好的师傅不一样 而广东仔就完全不适合杀手了 杀个人总爱问原因 还性格冲动 任务都没完成还好意思要余款?你也知道别人为啥坑你了吧?最独善其身果然还是李立群的中间人,演的很有味道。蛮烧脑的一部电影,演员演技全部在线,许亚军的满口黑牙好评!芭蕾舞妆扮真是惊艳!!
完全不知所谓的电影 特别是余男的角色有什么作用吗 这么有魅力的演员就给你们当花瓶 你们亏心不亏心 小报童是什么情况 王志文给自己儿子加的戏吗? 完全没作用 整段删掉都行 王志文的个人魅力没得说 但带的假发太假了吧 高领毛衣太出戏了 导演好像把劲都用在烘托气氛上了 没有找到人物的动机 和可信度 看着那么荒诞 就想最癫狂的徐亚军 也是最出彩的一个可惜这么好的阵容 和构思 导演驾驭这么大场面的多人阵容的能力欠缺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我心不悔20201113
【B-】《罗曼蒂克消亡史》版《老爷车》,看完后一查编剧惊了,二逼瓦西里。虽说不少情节写着写着写没了(雪儿的情人是谁?多年前搞砸的那单具体是怎样?),最后的幕高潮解决的也有些瞎闹,但总的来说这个多人物多线索的故事做的还算圆满了。遗憾的是导演功力一般,分镜一股子电视剧感,完全没把宣传中“跨国拍摄”的大气宏伟展现出来,只能说是合格把故事讲明白了。但老戏骨们真的是宝藏,王志文李立群许亚军飙戏太有张力了,给电影增色不少,看的过程中我还特意想了下如果都是鲜肉来演会是什么样(然后觉得惨不忍睹便不想了),编剧们多写些这样以中年人为主角的剧本吧,除了电视剧,大爷们在银幕上也真的光芒四射好吗!
低配罗曼蒂克消亡史
完美的烂片,导演真是毁素材的高手——选角不力,后期配音,摄像破碎,余男天赋丧尽比之《银河补习班》任素汐还不如,王志文被用出60%而已最高光表现是那句“赵”……明显对标《落水狗》《大亨游戏》男性荷尔蒙片,驾驭得鸡犬不宁。摄制技术有技术刻痕,很多场景是肉眼可见的心思编排,实际成型却拖拖拉拉又想之当然,片尾戏尤其糊。
喜欢这帮老戏骨的表演,看不够
“狗咬狗”的旧上海故事背景,黑商与狗官为争夺利益相互博弈,剧情理解不太复杂,但逻辑有点奇怪,能雇杀手除掉对手就该狠辣一点,非要拐弯抹角结果全灭,正应为你们雇的杀手只认“钱”,而且还能拿“双合同”。
腔调和氛围是有的,服化道也不错,戏骨们也在线,就是人物多,线索杂,剪辑、节奏没起来,动作戏不够分量,也不硬朗,找个好的武术指导,多点打斗,可能票房会上去。
白瞎王志文
很难评价的一部片,整体感觉尚可,既有那么点意思,又少了一点意思。演员的演技集体在线,不止是老戏骨,连台湾综艺咖夏克立也发挥的不错。看似复杂的故事是通过众多的出场人物和复杂的逻辑关系来建立的,骨子里其实很简单,就是杀手刺杀。导演的掌控力不足是影片遭遇差评的原罪,民国场景表现的很不错,使用多种方言和语言来展现当时上海滩龙蛇混杂的现状也是不错的方式。如此众多人物在出场时间和主次分配上没有调整好,主角不够突出,有些配角戏份过多甚至多余。混乱的剪辑或者说表达方式则让故事更为混乱。最后的高潮部分射杀顺序和结果和剧情铺垫完全一致,缺乏惊喜感,广东仔和老杜又过于PEACE。正如父亲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结果去了那座山真的就是有座庙,庙里真的有个老和尚……三星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