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夜孔雀是静心来看,好评如水,夜色如歌,我们请假观影,不悔,不亏。
刻下的的是夜孔雀,也刻下了我心中又一道亦家人大赞的印记!
不是说文艺现在已经没落了,可是为什么我看《夜孔雀》这次的感觉能在我抛开亦家人身份,菲迷的身份,还可以给五星好评呢?
不是说不能静静的看着电影,体验剧情的爱恨情仇了,浮躁了的人心,又有几多感慨?
放下大大小小的项目,远离人潮人海的商业聚集地,静静的一杯清茶,观影,品读,你能懂我说的《夜孔雀》不会让你后悔。
五颗星可以给!
出乎意料的很不错。
四星,还有一星抚慰一下被袭击的女神受伤的心灵。
确实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之前也从不看文艺片。
来看夜孔雀(简称蛾子)纯粹是因为我是刘亦菲的颜粉,来贡献一下票房。
说实话,刘亦菲演完鸿门宴以后就开始仗着颜好瞎捷豹选片……啥四大名捕啥露水红颜啥白幽灵传奇,毫不客气的说都是烂片,姑娘你都不看剧本的嘛!
你不是很爱读书嘛!
要不是你长得好看我都不想当你的粉丝!
说到这里忍不住说说夜孔雀的宣传……那个海报,那个预告片,路演还有人非礼我女神……好好的夜孔雀,活生生宣传成了幺蛾子!
😂以上种种导致我根本没有报啥希望,尤其是发现影院老旧的不规则幕布把窈窕淑女都拉成了七个小矮人之后,我开始掏手机……事实上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剪辑方式很“勾人”,全程没有打瞌睡也没有看手机。
前排表白导演,尺八和dj那一段不能更帅!
三个男主演演技都很好,女神演技也有了质的飞跃!
【其实露水红颜和第三种爱情已经很有进步了,烂片是剧本的锅……】【以下内容涉及剧透】马荣在我看来很渣。
虽然相遇的时候他吹着姑娘不认识的古典乐器,曲调爱伤,容姿从容。
让姑娘忍不住一见钟情。
仍然不能洗白他渣男的本质。
一个在杀死蚕蛹之前先吹一曲的挽歌的男人,未免让人觉得有些伪善。
或许是暗喻,马荣对艾尔莎就像对那些蚕蛹,说着温柔怜惜的话,伤害时毫不留情……他有付出吗?
没有。
全程就只有一个蚕丝项链,还是人家姑娘帮他找的。
哦对,他还把姑娘的脚链拿走了……有承诺吗?
也没有。
没车不要紧,文艺的姑娘坐在电瓶车后面也很开心,然而不好意思我不能让我儿子看到你自己走吧……妈个鸡,成都那么大你换条路送姑娘回去很难吗!
有责任吗?
还是没有。
好吧跟儿子爱上同一个人然后把儿子搞疯了确实很让人痛苦,若是以此为理由跟姑娘分手虽然不厚道,但起码是一个好爸爸。
说世上安得双全法也勉强合理。
然而他就这么自杀了,留下疯儿子,姑娘和姑娘肚子里的娃……都不管了……有的只是赤裸裸性欲!!!
又亲又抱,滚床单还不带套套!!!
姑娘你醒醒好吗!
他哪里爱过你一星半点!
相遇多美,这都不是爱情。
然而姑娘还是把要把孩子生下来,也许是出于爱,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我无比希望是后者。
最后姑娘和纹身师结婚了,虽然未必真爱,但所谓破茧成蝶,不管是夜孔雀还是幺蛾子,姑娘起码走出了渣男给她的阴影,重新开始追求爱和被爱。
所以,这是个happy ending 吧。
《夜孔雀》,这部片的票房和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是有联系的,其思路比较像王家卫和老舍,王家卫善用背景,老舍善于象征。
用背景来引导剧情走向,用象征来逐步道明新时代女性“敢做”的独立担当和“敢爱”的思想解放。
片中马林的表现是病态的,他对艾尔莎(刘亦菲饰^_^之前四大名捕里的小圆脸,又瘦了一点)的关注更多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像另外两位男主考虑到艾尔莎的精神诉求(如马荣教学尺八和马建民为枯蚕唱祈祷诗)。
而马林川剧的两个特写,缠足小鞋和“旦角只能演,不能开口唱”,都点明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
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与代表独立人格和善良美丽的艾尔莎不能走到一起。
马荣则算是一种改良主义,他用自己极重视的尺八和艾尔莎的dj同台演出,既是改良主义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认可,而西方文化中有两点很明显的特征,工业高度发展与尊重女性。
但是马荣身上还残留了一定程度的保守,考虑到儿子的感受而不敢光明正大的爱,和海报宣传“敢做敢爱”的主题是不一致的。
因此他被剧情否定也在情理之中。
而马建林(这个小哥挺有范的)则是一个有精神追求,又愿意把仅剩下的两小时留给艾尔莎的人,这和把最后时光留给儿子的马荣便有了区别——马建林才是那个敢做敢爱的人。
并且在此也能看出,马荣骨子里苟延残喘的保守——传宗接代是高于女性诉求的。
片中法国塞纳河畔,好几次都把镜头给了远处驶过的火车。
法国两个世纪前就已开始工业革命,女性生产力得到解放,不再依赖曾经作为主要生产力的男性,人格更加独立,因此便能看到片中艾尔莎为了新生命做出的勇敢决定和要嫁给马建民留下他的道义担当;而与隆隆火车形成对比的,则是成都背景下,艾尔莎在落后的山路上中伤了小腿。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镜头桥段,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女性地位的问题。
现在国内男生的思想该考虑转型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解放了国内女性的生产力。
男生需要重新去思考和提高女性地位,承认女性独立的人格,重视女性的诉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业化进程。
PS:我相信导演没有批评川剧的意思。
在过去男性确实是主要生产力,用今天的道德去评判先人显然是不合理的。
时代在改变,我们也需要改变,更重要的是正视眼下的问题。
对这部电影说不出的喜欢。
你赞不赞同,这是一部理科生看是爱情片,文科生看是情怀片的文艺片。
没错,电影表面上讲的是一女三男的感情故事,但是爱情在这部电影中,却是所占篇幅极大,却也是最表面的东西。
爱情就是艾尔莎的美背,只是一个载体,它不是导演想传达的东西,背上的夜孔雀才是,导演的文艺情怀才是。
有些人只看爱情不看情怀,就像有些人只看刘亦菲的美背,不看她背上的夜孔雀。
那么导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恕我擅自揣摩一下。
戴思杰导演是一个旅法导演,四川成都人。
我想每一个漂流在外的人都渴望能在海外找到家乡的影子,就像导演在巴黎身上找到了成都的影子。
这就是导演的情怀,一个游子情怀,成都和巴黎,他更爱哪一个?
导演所作出的选择是试图将两个城市融合在一起,然后将这种情怀幻化成美丽的夜孔雀,而饲养它的臭椿树成都有,巴黎也有。
电影中,我能看到巴黎的湖水和成都的小桥流水,我能看到法国的DJ音乐和成都的川剧、尺八,我能看到生活在巴黎的男人和生活在成都的男人……导演试图将他们融合在一起:影片中DJ音乐跟尺八的合奏,女主角艾尔莎坐在巴黎街道的长椅上吹尺八,生活在巴黎的男人跟生活在成都的男人爱上的同一个女人,法国的艾尔莎在中国就是美丽的夜孔雀……是的,法国的艾尔莎就是中国的夜孔雀,当夜孔雀还只是蚕宝宝时,它懵懂而专情,只吃臭椿树叶,就像艾尔莎只爱马荣一个,为了她不惜将孩子生下来。
蚕宝宝蜕变的过程辛苦而艰辛,有些甚至已经死亡,到死都离不开臭椿树(电影中艾尔莎将死的蚕宝宝埋在了臭椿树下),正如一个女人的爱情要想圆满必须经历破茧成蝶的过程,其中免不了痛苦、折磨。
但是一旦蜕变成蝶,它便不再依靠臭椿树叶而存活,而是能够去寻找全新的生活。
影片最后,夜孔雀从巴黎的窗口飞出,女主角艾尔莎的爱情得到了解放,她不再被与马荣艰难的爱情所捆绑,巴黎铁塔下,她笑着走向了马建民,拥抱她全新的美丽的生活。
夜孔雀刻在背上,就像文艺情怀刻在爱情上。
你看到的是爱情故事,还是无法言传的文艺情怀呢?
昨晚刚看完这部电影。
说实话我觉得这是刘亦菲最好看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以夜孔雀为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电影中的伏笔处处可见。
导演在电影的处理方面大量的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这种手法有利有弊但是我觉得在这部影片中它是成功的!
这种拍摄手法不是很常用但是它将艾尔莎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表现的淋漓尽致。
艾尔莎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就在刘亦菲的低声细雨中展开很让人入戏。
曾经有人说三个男人恐怕太过分了吧!
可是看完电影我觉得艾尔莎自始至终爱的都是马荣。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象征于互文让影片更加入味儿了。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激情戏的处理方面处理的特别隐妙,并不像某些人片面的说像色情片。
看的出来导演很用心在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处理的很好,而且片中的音乐很配故事情节。
片子有浓浓的文艺气息。
另外刘亦菲她能沉下心来拍文艺片在现在的花旦里本身就是令人佩服的的,她演技真的进步很大,她将艾尔莎的纠结蜕变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娇柔做作也不夸张。
我觉得她就适合拍文艺片不仅可以磨练演技而且太能体味故事。
现在看来她与当年的小女孩比起来已然多了几分成熟的味道。
国内的文艺片市场本来就不好,这片子前几天的排片率才一点,最近几日才多了些。
像刺到底客聂隐娘 太平伦都是很好的电影但是都是票房不太好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 现在大家看电影看的是什么?
像夜孔雀这样的文艺片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品味真正的电影体会人物的感受拍摄的巧妙,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故事的烂俗情节的老套。
只能说每人人的审美不一样。
所谓艺术大概就是只有少部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理解的吧!
为艺术为文艺顶起。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爱情片,它更是思乡游子对故乡的挚爱。
远离四川旅居法国,这两个地方让戴导魂牵梦绕,爱的深刻。
而在电影夜孔雀里,巴黎与四川完美的碰撞,让人屏息凝神。
<图片1>戴导镜头下的景美,人美,整个影片的景色都是古朴的,淡雅的,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喧嚣,一切都是静默的。
相同的曲子,不同的尺八,不同的地点,艾尔莎吹出了想念,悲伤和释怀。
看到结尾我才突然明白,一开始艾尔莎吹奏的曲子,不仅仅是思念,更有悼念。
原来戴导在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结局。
光线运用的很赞,当艾尔莎坐在地上冥想,那束光照下,我真的仿佛看见了画中仙子,感受到那份安宁。
那个病院,那个空旷的走廊,强光下的两个人,悲伤就这么猝不及防的迎面而来,那痛不浓墨重彩,却慢慢侵袭而来。
<图片3>演员而言,黎天王不愧是老戏骨,他吹尺八的手法应该是练过的,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儒雅有魅力,如果我是艾尔莎,恐怕也会爱上这样一个人吧。
社长那样一个逗逼的人,演了一个挺忠厚的人,印象最深的是艾尔莎问他为什么留在法国时,他眼睛里突然弥漫的哀伤。
村长演了一个很出彩的角色,他的眼神,动作都将这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让我惊喜的其实是天仙,当她看到惨死的宠物继而知道马小林的身份时,她眼球的颤动也让我的心颤动。
(我很喜欢法语,觉得她浪漫,有魅力,天仙的法语说的很好听,一大惊喜哦。
)
很好看的一部文艺片,适合静静的坐着欣赏,摒弃一切杂念,将自己沉进去。
你会欣喜的看见尺八,蜀锦,川剧,文身,那些传统的文化萦绕其中。
还有那个和夜孔雀一样叫做艾尔莎的姑娘,她的快乐和她的悲伤。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刘亦菲被三个男人爱上的故事:黎明爱她的身体和灵魂,黎明的儿子主要爱她的脚丫子,黎明的弟弟刘烨就爱她那万里挑一的皮肤。
黎明的儿子发现女神爱的是自己爹就疯了要自杀,黎明发现儿子要自杀就先行一步自杀死掉了,刘亦菲就怀着黎明的娃为了拯救黎明的弟嫁给了他。
电影开始在法(fà注意声调提高逼格)国回来的女神看见呆若木鸡的黎明跪在一大堆蚕蛹中间吹着一根棍子。
人家老外啊没见过蚕茧啊,很美好的轻轻捏住,被黎明很凶(理论上应该是吧,他的表情看不出来)地夺下来:“你这样会伤害他们的!
”说完就用刀把本来好好的蚕茧给切开了!
还说:“你看!
每一个蚕蛹里面都是个小生命。
“ 可是黎明你这一刀,里面的小生命就都变成小尸体了啊?!
为毛啊?!
这句话还被刘亦菲很神圣地重复了很多遍,也奠定了她挺生命(prolife)不去堕胎的共和党信念。
每当工人沸水煮蚕茧的时候,归隐乐师黎明都会在繁花似锦的中庭,洁白如雪的蚕茧中,铺着一方竹简,双膝跪地,极其有仪式感地--吹一曲尺八,向逝去的小生命道别……刘亦菲,贵为巴黎爱乐乐团首席笛子演奏家,回中国慕求国粹--尺八。
尺八跟笛子有毛区别呢?
呃,尺八虽然是笛子的一种,但是看那个名字,国粹啊!
然而刘亦菲对国粹的向往被归隐蚕丝房的民间乐师黎明训斥“你以为是根竹子就能做尺八吗?
尺八可遇不可求,只待有缘人!
”后来归隐乐师黎明和法国首席笛子演奏家刘亦菲焚香沐浴,怀着敬畏之情,共同捧出了--(其实就是)一根竹子,并膜拜为尺八。
在这个追求尺八的过程中他们俩发现对方是有缘人,然后黎明的儿子也发现他们俩是有缘人--黎明的儿子为啥能在俩人发掘增进他们俩之间的缘分的时候及时赶到这种高深的问题就不要问了,安心看片。
还有黎明的儿子为啥也爱上了刘亦菲并每天提供洗脚服务这种深刻的问题也不要问了,继续安心看片。
总之他撞到了女神跟他爹发掘增进缘分,就决定要自杀。
然后黎明就发现他儿子要自杀,跟他儿子同台演出的时候抢先对自己下了手,就挂掉了吗?
--不要问我为毛这爷儿俩都前赴后继的要自杀,音乐家及其儿子的心思我看不懂--刘亦菲没事人一样从美丽的四川小镇回到巴黎,继承黎明遗志要找到并养活官名夜孔雀的珍稀蚕宝宝,然后她就无巧不成书的偶遇了黎明的弟弟刘烨。
刘烨身为在浪漫之都打造人体精美艺术-纹身的文化人,当然要君子远铜臭及金属,用的是缅甸,还是老挝来着,总之是那片原始森林中,经历过深林里纯天然的风雨洗礼的老藤做的针。
他给刘亦菲万里挑一的皮肤纹了一夜孔雀--就是珍稀蚕宝宝做出来的茧里爬出来的大蛾子。
珍稀蚕宝宝之所以珍稀,是因为它们只吃臭椿,这个臭椿呢,在巴黎又特难找。
结果俩人因为找不到臭椿,又害死了很多珍稀品种夜孔雀蚕宝宝。
刘亦菲和刘烨两人穿越巴黎各个人文景观,来到了巨匠们安息的墓地,寻找喂夜孔雀的--臭椿, NND我都忍不住要替他们装逼了:为什么不换个名字叫什么,好比,久兰闻然之类的?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臭!
)对了,到这儿,我终于明白了这部片名的一语双关,美其名曰夜孔雀,其实就是好大一只幺蛾子!
我们吐痛快了,去看了看豆瓣,分数居然不低。
打五分的影评是这个调性:“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片来说,导演戴思杰在电影表现艺术的造诣,对中法两地文化符号的出色运用,不仅将法国电影的浪漫气息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古典,更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聚焦形成了电影独具匠心的所在,如丝绸,尺八,川剧等等,这些元素在电影中不单是一种剧情性的需要,同也契合出色的配乐成为了画面构成的意境所在,使电影在爱情表现上既深赋以生命的诗意,也对文化传承做出了自已的寄望。
”不是你疯了就是我疯了,最有可能是大家都疯了!
喝了酒看文艺片,越能觉得文艺片文艺,尤其是还是午夜场,空荡荡的影院就我一个人和两只单身汪。
也许是期待太低,发现片子还行。
不过太过狗血的剧情(非常狗血,扣分)和一会儿就冒出的一个逻辑梗,太容易让人出戏。
黎明对刘亦菲说,轻点拿那个蚕蛹,里边可是有一个小小的生命!
刘亦菲回答,小小的生命?
黎明拿起刀把蚕蛹割开,说: 看,就是里边这个蚕,已经活不了了。
我就笑了,你让人家轻轻拿,自己却拿刀割,不要太逗好吗? 当时我真的笑了。
巴黎,成都,长笛,尺八(一种宋代乐器),泳池,川剧,纹身,蚕蛹。
这些词语排列在一起,似乎很文艺。
为了不剧透,我只能说这一连串毫无关系的名词造就了爱与恨,彷徨与坚定,成长与终结。
不错,加分。
电影叙述方式综合了倒叙,插叙,插叙中加倒叙,倒叙中加插叙等等方法,乱!
(要不是我认真看,估计都不知道在说啥),而且以一些看来特别细小的东西当作事件诱因。
怎么说呢,我一直觉得真正爱艺术的人感情脆弱,真正爱政治的毫无情感。
从这部片子的整体叙述来讲,导演就算不是个艺术家,也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要不然拍不出这么乱中带脆弱的电影。
最后,几句话。
黎明真的老了。
刘烨还是很酷。
刘亦菲的腿好粗。
(以前没发现,可能是因为赵灵儿不露腿吧)
影片一开始,就演了一小段之后的剧情,算是为电影的展开设下了一个悬念:这是发生什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剧情随着艾尔莎的独白开始娓娓道来。
电影是穿插着叙述故事的,分别以巴黎和成都两个城市作为背景,讲述了艾尔莎像夜孔雀一样破茧成蝶的经历。
爱是铠甲也是软肋,让人寸步难行。
马荣与艾尔莎相爱了,可是,这份爱对他来说只是短暂的欢愉,因为对他来说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父亲。
他需要对儿子负责,所以在爱情与亲情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尤其是当儿子知道他与艾尔莎的事情之后,他更是纠结不已。
他虽然有了爱的人但也明白他并不能给爱的人一个满意的承诺,或许在他心中更重要的还是对儿子的爱,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他想要的结局。
爱是执迷,即是粉身碎骨也不放手。
我想,当马小林遇见艾尔莎的那一刻应该就被艾尔莎吸引了,于是他就找各种机会接近艾尔莎,感觉他对艾尔莎的喜欢是一种病态的喜欢,而且对她的脚情有独钟。
小林之前就有精神病史,所以当他看到艾尔莎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是应该是极度崩溃的,并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导致精神再次失常,他应该明白,这场暗恋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那场他幻想中的水下戏份拍得很唯美,他的愿望就是能够为艾尔莎穿上他亲手为她做的水晶鞋,可是,这终究只是幻想,现实中却无法实现。
爱是担当,是如影随形的陪伴。
马建民,他作为一个纹身师在巴黎与艾尔莎有了交集。
他想把夜孔雀文在艾尔莎身上,说她的皮肤是所有纹身师最梦寐以求的皮肤,只不过还没有完工就因在法居住证的问题进了警察局。
在与艾尔莎相识的期间,他陪艾尔莎散步,陪她去寻找臭椿树,一起埋葬死去的蚕蛾,与艾尔莎成为了好朋友。
当建民不得不需要被驱逐出境的时候,艾尔莎勇敢并坚定地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这一段我非常喜欢,尤其是艾尔莎的那个笑,仿佛是在宣告一种胜利。
建民并没有反对,我想他也是感动的,在他心中也决定了要一直陪伴着艾尔莎吧,即使两人当时并没产生爱情,但陪伴就是做好的回答。
爱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所不惜。
孔雀蛾一生中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配偶。
为了这一目标,它们与生俱来一种很十分特殊的天赋:不管路程多么遥远,飞去的途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它们总能克服一切找到它们所要找的对象。
孔雀蛾的生命只有两三天,也就是说,在孔雀蛾的一生中,它们只有两三天可以每晚花上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伴侣。
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无功而返,那么它们的一生也将就此结束了。
艾尔莎就像孔雀蛾一样,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爱情,想要奋不顾身的爱一场。
她无疑是爱马荣的,两个人自然而然的的相遇,然后艾尔莎向马荣学习尺八,与他一起研究蚕茧,过程虽然很平淡,但当马荣吻艾尔莎的那一刻,艾尔莎明白:她的爱情到来了。
就像她说的“爱永远是突然降临的”,她喜欢这种感觉,也就很自然地跟马荣走在了一起。
现实是残酷的,艾尔莎找到了真爱,但结果并不是完美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体会到了爱情的苦涩与无奈,这一切她都坚强的撑了下来,最后明白了所有,向孔雀蛾一样破茧成蝶,获得重生。
整个电影并不长,但却叙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且导演的拍摄手法也很棒,还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意蕴,几位主演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女主角刘亦菲也是表现的很到位,各种眼神戏特别有感觉。
电影的配乐也是非常出彩,在特定的场景总是能给出最适合的音乐。
整个电影的氛围很特别,透露出浓浓的文艺气息。
我非常喜欢艾尔莎的两场DJ戏,虽然很短,但我觉得特别带感,尤其是当尺八的声音与DJ舞曲相结合的时候,有种奇妙的和谐感。
电影中还设了伏笔,有的场景也是前后呼应,这样就使得剧情更加具有戏剧性。
最后,表示非常喜欢电影的结局,最后那里感觉特别美好。
写在前面:找出了尘封的账号,把自己影评贴过来。
当然会有粉丝滤镜,会带着主观情绪,只是不想看到她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
欢迎各位观影,欢迎有不同意见。
以上。
怎么说,真到了这一天,还是有点害怕。
加上昨晚的事,我望着阴郁的天空,内心莫名涌起一股……悲壮?
但是从第一个音符响起,就不自觉的沉浸到情绪里去。
然后开场就是突如其来的高潮,突兀的完全不打算让观众准备好。
尖叫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划开了记忆深处的涟漪,也划出了内心滴血的伤口。
其实故事非常简单,但表现手法一点也不。
一个虔诚的吹奏着古老乐器为小生命安魂的养蚕人,一个留恋着花都与旧情不忍离去的纹身师,一个内心残疾却渴望美丽的川剧演员,组成了朴实、执着,甚至有些病态的艺术家族。
一个兼具中式含蓄与法式浪漫的女留学生,以各种方式,与这个家族的命运交汇。
<图片1>尺八是马荣的象征。
那宛如古琴般高洁的设定、蚕场中的跪坐吹鸣和经阁里映着光亮的残卷,以及寻找不杀生的茧的努力,都映衬出马荣温良、隐忍又不善表达的内心。
我想艾尔莎心中还是忘不掉他的吧。
因此她会带着蚕茧回到巴黎,她会穿着Dior高定在塞纳河边吹响尺八,一如她穿着棉布裙子在成都蚕场里那样。
她会记得“每一个蚕茧都有一个小生命”,会最后改变主意。
三寸金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隐秘的性暗示符号,似乎西方作品里也并不少见。
所以小林会想到捏脚,这是他可以满足但对方不会断然抗拒的部位;也所以最初的纹身会在脚上,这是循规蹈矩的教育对叛逆出格内心的无奈妥协。
然而正因为它的隐秘,才会带来最炽烈的疯狂。
穿惯了跷鞋走惯了台步的男旦,在泳池这种可以最大面积邂逅纯洁躯体的地方,上演了经典的跟踪与恋物的变态戏码。
父爱与尺八,不足以使他平静;脚链与台词,成为点燃狂躁的火药桶。
有人说,小林就是孔雀胆,美丽但致命。
只不过我接受不了那么惨烈的结局。
就当她“变成蝴蝶飞走了”不好么?
皮肤也一样。
肌肤之亲什么的,在儒家经典和章回小说里一直都是男女大防,所以纹身师这种职业或许有很多人羡慕吧他没有了过去,也没有合法居住的现在,即将只有2个小时就被遣送回国的他也不知道有没有未来,但他还惦念着画凤未点睛。
文艺片就是每个人都在做无聊的事情,都在不无正业,长笛手在蚕场厮混,川剧学生给人捏脚,纹身师帮忙养蚕,每一个角色与身份都是错位的,但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与极致。
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呢?
如果说马荣是尺八,小林是孔雀胆,那建民就是臭椿了,其貌不扬,任劳任怨,却是艾尔莎命定的归宿。
<图片2>艾尔莎自然是夜孔雀。
虽然有美得让人炫目的名字,但究其实质,不过是扑火的飞蛾罢了。
她足以灵秀到让老文青倾注热情,但扭转不了荒诞的命运。
她足以夺目到让病态者尾行和憧憬,却拯救不了他脆弱的内心。
她无数次的想找到一棵栖息的树想化茧成蝶,却只有纹身的刺痛在提醒自己无助的现实。
这不是表面上一家三口用蹩脚的理由追求女神的玛丽苏,而是女性视角追求自我的悲歌,爱是突然降临的。
就像她拿着不知道给没给出场费的6s拍他跪坐时,就像他突然把丝线缠上她的脖颈时,就像他最后对她说没有眼睛飞不走时。
艾尔莎最终顿悟了,于是她用最法国女人式的决绝拯救了两颗漂泊的心。
整部剧的拍摄手法可以叫为拍而拍,导演异常大胆的用混乱的时间、地点的画面切换与叙事来表达记忆的无序。
你会看到艾尔莎同时在与三个人纠葛,她出现在两个迥异的时空与地点,她穿着或相同或相反的衣服在做着同一件事,吹着尺八,跑着步,养着蚕,追逐着,爱情。
可能有些过于大胆,甚至有些点断显得很刻意,剧情呈现支离状,除了开头并没有什么悬疑却非常非常的绕,不仔细去理还真的很难想清楚。
但是导演的处理非常见功底,节奏的把控,画面的切换,颜色和音乐,都可圈可点。
整部剧的表演大概刚好跟拍摄手法相反,可以叫不演而演。
每个演员都融化在生活一般的氛围中,看不到太多表演的痕迹。
演的最好的反而是余少群,心理,动作,台词,梦境,变态的无可挑剔,又让人在厌恶之余深深惋惜。
缺点当然也有,过于大胆的剪辑和依然略显狗血的剧情是最突出的,迪厅之类这种细节处理的也不太好,总感觉有些多余。
关于尺度,我想说尺度不能成为表演的桎梏,但也不该成为炒作的唯一噱头,整部戏最大的尺度在于对变态心理的表达,情欲戏什么的,完全是拉灯党好么。
但我看到滚屏后“刘亦菲法语老师”、“黎明化妆师”、“尺八顾问”以及几十个司机,还是想为剧组深深鞠一躬。
<图片3>该说到茜茜了。
开场后之前莫名的恐怖也同样被尖叫声带走,然后发现终于看到包子穿成文青了,简直想冲上去舔屏……那几个长镜头不能再美好,塞纳河边的演奏,泳池边的邂逅,美背和蛾子,都是高清桌面的水准。
观影结束后,我可以很欣慰的说,她做的不错。
无论是难得一见的棉布裙子飘啊飘,还是毫无压力的大段法语对白,无论是忍耐的感情还是恐惧的迸发,她都扛住了。
关于台词,文艺片本身不需要太多,而她的气声,在文艺风的旁白中反而成了感情充盈的优势,当然平常的台词与旁白区分度不明显这一点还是要改。
爆发戏一如既往的好,日常戏灵动了很多,肢体戏也多了起来,压抑的场面还是不少但是为自己争取了HE,果然角色性格会影响人物表达。
整体说来,还有很大前进的空间,但我已经满足了。
其实发生了昨天的事,难免会有些消沉,也并不想写太多(还是写了好多……)。
但她心心念的目前最好的资源,终于还是没让人失望。
看着她跑路演,看着她倒下,也看着她被嘲;看着她开挂上封面,看着她戛纳走红毯,也看着她微博发迷之自拍。
不是经常有人嘲她长残了么,借用影片题目含义,斗胆借胡歌歌的金句:回不去的容颜,求不来的蜕变。
《夜孔雀》会是个好的开始。
<图片4>
剧情紧凑,配乐和画面也非常加分!令人惊喜的是刘亦菲和余少群,进步很大!推荐👍🏻
导演是戴思杰,所以我就看了。之前看过《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再之前,霍大同先生说过他们是同学。所以,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就有了很浓厚的精神分析味道吗?一个女人有三个男人不稀奇,但这三个男人却同时是父亲、儿子、叔叔就有些离奇——是导演编剧心里怀有太深切的未解的俄狄浦斯情结吧?
剪辑有点乱,但是导演还是蛮有思想,想学尺八
挺不错的,本人比较喜欢文艺片。景美,成都古朴原生态,巴黎浪漫清新。里面传统元素很喜欢,第一次知道尺八,音色空旷悠远,和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令人惊喜,川剧也喜欢。剧情也不错。女主台词、演技、法语都带给我小惊喜。余少群比较出彩,病态。刘烨温暖。配乐好听。
刘亦菲的美在《夜孔雀》中通过三段情感的勾勒可谓淋漓尽致的跃然于光影 ,而法国浪漫主义式的爱情形成了电影的脉络,中国文化符号的善用更成为了电影的东方底蕴,东西方的交融颇具诗意,但太过臆想化的剧情却使电影仅能差强人意。
难看死了 不要去看 演技差评 台词差评 还好电影才一个小时不然都坐不下去
水军略多啊……剧情有点乱,而且说这是爱情我觉得有些亵渎爱情……不过刘亦菲还是美的,音乐不错
我本是想给神仙姐姐高分的,奈何真的不行
一开始没看懂是出来看了评论后才明白是两条线在进行,不过LYF是真美
本人没有导演所谓的情怀,更没有文艺气息,单纯说剧情和演员,剧情其实并不难懂,基本有马小林和马荣是成都,马建民是巴黎,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尤其是马小林唱戏的那段,和刘亦菲在浴缸里喃喃自语,以及Dj那段,为什么说女主的感情戏是和同一家人,一方面这是矛盾激化的关键,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一
我想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女孩到女人成长过程中的“破茧成蝶”加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吧,女主在桥上那三段演的挺好的,无声胜有声,马小林也是片中一大亮点,偏执的让人心疼,最后结尾也是导演对女主生活的美好祝福吧
看完影片感觉不到片子想要告诉观众什么
不要说看不懂 其实整条故事线很清晰 用的倒叙和插叙手法 不得不说这剪辑方式做的很好剧情饱满且不散乱 可能就是这样的原因才让本片剧情让人启好奇心而很想看到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发展 剧情虽简单但不平淡具有内涵且有亮点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自然不做作
一句话剧情:女主被“儿子”暗恋怀了“爸爸”的孩子最后嫁给了“弟弟”。整部剧不知所云,除画面和音乐毫无亮点,三段感情莫名其妙,今年看过的最烂电影,后悔浪费时间,还不如再去隔壁厅看一遍《百鸟朝凤》。
该片太文艺..看不懂在说些什么= =
有亮点,有槽点。刘亦菲演的不错,电影整体还行,导演,用插叙倒序的方式来营造气氛。还用普通的蛾和孔雀蛾。来表示你死我活和融合。全剧亮点绝对是dj和尺八的融合。雷点绝对是马荣抢过儿子的毒药,喝下。整体3星但我是刘亦菲的颜粉。加一星。最终4星😳
刘亦菲的接戏口味也是一个谜啊。
香椿树,尺八,孔雀胆分别代表女性在人生阶段三中不一样的情感,最终香椿树使夜孔雀诞生飞翔,导演对于女性情感讨论立意不错,只可惜故事太短。
昨天去看了,还好吧,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差。
不错的文艺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