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看了,她说看的腿都软了,我告诉她真实的情况比电影残酷得多。
周围有很多带着孩子看的,孩子看着看着哭得稀里哗啦。
观影结束灯光打亮,人人脸上一片肃穆,我后面的老人摘下眼镜擦泪。
我不太去影院看电影,这次就冲着长津湖三个字,我早想好不管谁拍的谁演的都要看看,不管孩子怕成什么样都要带她看一看。
其实我多虑了,孩子完全看得进去,而我是借助电影,印证我所想了解的那段历史,电影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历史的血肉,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值回票价,过两天打算带父母去二刷一下。
我知道这是商业片,知道片中哪些对史实所言不详、哪些所言甚详,但绝不至于才7.6的均分。
是,电影就是电影,尤其是这类商业电影,不是把对战役完整脉络的呈现、对真实的再现摆在第一位,远不如纪录片,情节、演技、特效等都有明显的套路。
但商业片不都这个德行?
宣扬主旋律、价值观的电影就不纯粹?
那珍珠港这类电影又算什么?
诸多文青能给拯救大兵瑞恩、钢锯岭、珍珠港这类一毛一样的商业战争片评出高分,却在此亮出双标,评论区百般冷嘲热讽、阴阳怪气、人身攻击,这等怪现象让人心寒!
《长津湖》,1950年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次惨烈的战斗,而改编的电影。
该片也是2021年国庆的献礼电影。
2021年10月在浦江城市生活广场的华士达看完了这部电影。
故事最后两场大战的场面宏大,几场英雄英勇就义的场景也令人动容。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毕竟由陈凯歌、徐克和林超贤拼接完成,完成度方面还是有些缺憾,故事过分以小见大,没有展现出长津湖战役的全貌,中段夜战美军信息塔的战斗,激烈有余但没有切“长津湖”的题,影片长达3个小时,却到最后一小时才真的讲到长津湖战役,似乎节奏也慢了一些。
“认真看电影,认真写影评,对待影视严肃大于感性,不会拿观感和喜爱值去评价一部电影/剧集。
”这是我评价影视的基本信条。
我今天不为别的,抛开先前一切杂念和印象不谈,我只想好好评价这部电影。
是的,我并不满意《长津湖》的整体表现。
尽管在经历了一年的观影训练后不再以刻板印象来定夺一部电影,但先前的评价并不会因为重看有过多改变(毕竟电影表现几乎跟以前的观感和评价一致)。
只不过这次我会稍稍清晰地,写一篇长评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希望大家能好好看,可以理性讨论,不要断章取义,谢谢。
一.漫长的前戏铺垫和执行失误开场,伍千里抱着哥哥的骨灰归乡,可以明显地预料到此情节的基调和表达--严肃,与沉重,相当干净利落的出发点。
但是在这一基调和表达未能完全巩固的时候,下一个情节却突然转到万里和朋友们过分嬉闹的场景,直接略/压过本该细腻的角色描写。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角色扁平单薄化处理,由笑点去带领观众进入主题。
显然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处理,因为对于伍千里的刻画明显比伍万里更重要。
主创明显想顾着两边,但糟糕的情节编排和剪辑逻辑却导致两边都不讨好,无法迅速建立起角色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尽管之后终于发展主线,但也只是草草点明,叙事推进得简单粗暴,只剩单调的目的和信息。
因为单调、因为扁平、也因为急促的情节编排。
我甚至还没留些时间感受,就已经被情节强行推着走了。
开场处理得就已经失准了,那么美军登入仁川的情节呢?
特效赶工的质感拉胯,一大群战机工整的飞行姿态,以粗暴的呈现方式展现美军的实力和目的。
我可以理解主创的无奈,但是执行上却跟开头犯了一样的老毛病:基调和表达放首位,但一到故事转折/深入内容又突然拉胯坏掉。
尤其是切入了本土农民和战士的视角后,只有他们被炸毁的瞬间,而无情感的刻画。
最大的问题还是特效上的失准(是个人认为不应该做垮的地方,因为这个情节本就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炸弹炸房子,烟消云散房子完好无损,人也同样,正中靶心却毫无波澜。
老实说,后面的悲剧本该是悲壮的时刻,也本该是特效严谨对待的大好时机,偏偏文戏和执行两边都没用上劲…
尤其是下面两张,爆炸之下人依旧毫发无损,特效的问题和敷衍实在离谱…所以电影目前的问题展现得非常明显:故事基调和表达的表层设计无可指责,但执行和呈现效果实在是太割裂了,从未深化“历史感”和“真实感”的真正内核,只是简化成可供观众简易思考的影像表达。
简单粗暴,也容易过目即忘。
之后的剧作中心当然是彻底走向漫长的战前铺垫、群像的多种塑造/刻画、以及故事本身的加量深化。
有一个值得提出的优点,节奏不错,至少这次重看可以显著发现观感上的顺畅,也稍稍看出了尚可的情节编排和影像表达。
当然闪光点也就这一个,情节编排和剪辑逻辑整体表现依旧良莠不齐。
不仅延续了之前的缺点,还出现了剪辑和摄影上的失准:一到故事的精彩/高光时刻,甚至是意境都铺好了,结果下一秒就被剪辑/摄影破坏,延伸出累赘的不必要视野,对观感上的破坏实在明显。
文戏也同样,直接被剪辑打散内容与细节。
确实可以当做是简化起承转合的反面教材。
志愿军们在列车望长城这段,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依旧是“好想法,差执行”。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何不用实拍来展现出万里长城的辽阔伟大?
就算非得要用特效,难道就不能做得再认真严谨些?
毕竟志愿军们辽望的,可是宛如矫健巨龙的万里长城啊。
二.奔赴战场、碎石滩和村庄战:割裂的语境变换和迷糊(惑)的执行在志愿军遭遇敌机突袭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主创在氛围营造方面的大量描绘:各种急促又缓慢的运镜、过于泛滥的素材堆积,仍然贯彻着粗暴的方式去呈现情节想表达的东西,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但是到了正戏,[严肃]和[轻快]的编排和语境变换就做得真心离谱了。
前者的描绘不仅量少,下笔又太轻(仅靠一个烈火吞噬一切的慢镜头/视觉冲击是完全不够的)。
后者,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在志愿军伤亡减员的严肃时期变调成轻快幽默的喜剧风格?
难道前者不应该比后者更重要吗?
[严肃]的地方还没打好根基,突然就被[轻快]打破了基调,未免过分出戏了。
碎石滩犯的问题更是离谱,虽然没有儿戏的语境变换,但执行上又是另一个极端:不仅仅是“好想法,差执行”,最离谱的仍是分屏与长镜头的炫技呈现。
为什么这么说?
泛滥且从未停歇的镜头运动,又快又慢,却并未勾勒出空间的存在,只剩杂乱。
而当长镜头终于停止运动,屏幕的左右两边却出现了两块小屏,用来展示敌机的意图。
老实说看到这里我是非常迷惑的,罕见、新颖、也同样让人错愕。
自动忽视剪辑的存在,将影像沦为信息堆叠的附庸,在长镜头的衬托下,简单的故事和情节反倒变得繁琐。
要不是友邻把这一段分析得明明白白让我无从下口,否则针对这一段的问题我还可以再讲二百个字。
所以只有村庄战才是全片观赏性最佳,也是执行最好的部分。
除去那些又杂又乱的爆炸刺激场面(尽管摄影对细节的忽视、剪辑的稀碎和烟雾的遮挡共同锁死了观感和质量上限),三对三的小空间拼死搏斗才是本段的精华所在,明确的动作设计和清澈的节奏把控总能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而特地的情节反转也让代入感再一次提升。
第三幕长津湖之战中,谈子为一对四的打戏也是同样,无论是陷入危机还是脱困时刻都有清晰的执行。
可以说,这两场戏是本片最大的加分项,也是唯一的加分项。
受重击而出现的耳鸣音效确实够赞,两位演员的演出同样好评
真正将角色置于危机时刻的正面案例,在眼神的对峙中完成反杀(刺眼睛就不发出来了)至于长津湖之战,只是把我前面说的问题又犯了几遍,已经没有细说的必要了…三.总结其实这次重看让我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我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看法改变,如果放以前,我肯定是嗤之以鼻的。
不过在经历了一年的观影训练后,对于主旋律电影也不再抱有过多的私人情绪和刻板准则。
这是重看《长津湖》后的最大感想。
但尽管如此,对于电影本身犯下的许多问题我依然会作出批评。
作为一部讲述历史的主旋律电影,它的表现是割裂的。
过分叠加优秀电影的符号化加分项,执行和呈现效果却完全反着来(精心设计的严肃基调被轻快幽默的情节和演出给破坏),于是在割裂的观影情绪下,我只能看见创作者们对历史和影像表达的轻率处理。
只能说很无奈,电影还是背叛了我的期望,它本应该是一部细腻质朴的好电影,而不应该只有刻意与回避。
非常期待这样一部史诗级别的商业历史战争片,由三位国内著名的大导演导演制作而成。
陈导、徐导、林导三位著名大导演有着各自不同的导演风格,并各自负责影片拍摄制作的一部分。
本片呈现出的总体的战争场景非常壮观和震撼!
这些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战士们有着极其强烈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他们眼中“这场仗不是他们打,就是他们的下一代去打,与其晚打不如早打”,展现出中华儿女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片中易烊千玺的表演也越来越成熟,其表演丝毫没有偶像包袱,把伍万里这一角色生动精彩地呈现了出来。
长津湖好哭的点其实不是硬煽情,影片节奏还挺快的,特别是进入战斗部分之后,一场战斗结束,你还没来得及哭,战士们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因为影片没有预备时间给观众流泪,所以观影中,我只感到震撼、憋屈、以及联与当今现实对照的感慨。
片中,因为没有制空权,我们还没奔赴前线的战士被敌机当成赌注一样玩闹扫射。
不满十九岁的小山和一群战友的命,竟然只值十美元。
因为没有制空权,我们甚至连中心指挥所都被敌机炸掉,将军躲防空洞,领袖的骨肉被烧死。
因为没有制空权,补给线被炸断,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我军战士们只能挨冻,吃着把牙都给崩掉的冻土豆,看敌军过感恩节。
我在观影过程中,其实有点生气,坐我后面的一对情侣一直在笑,战斗场面在笑,牺牲场面也在笑,一直反复“装备也太原始了吧哈哈哈”是啊,当年他们就是靠着你们嘴里的“原始得好笑的装备”打下了这场立国之战,让你们能坐在电影院大厅里笑他们啊,他妈的。
我不是军迷,对那段历史知道得也有限,仅仅从家里长辈零星几句“一口炒面一口雪”窥探到几分,不过电影里倒是展现得还不错,胡军的头盔看着有些怪,像缴获来的日式钢盔?
还有一些装备,我无法说出大概,可也能感受到是万国造,所以雷公在缴获到那门炮筒的时候,才会摸着人家炮筒的光滑内壁艳羡地感叹“乖乖”吧。
这就让我不禁想起之前看过志愿军老战士回连队参观的新闻,年轻的战士带老人参观装备,老人第一句先是问,“这个口径都是一样的吧?
”年轻战士说“对,都是5.8。
”老人又被扶去参观装甲车,在车上问“这有好大功力?
”得到回答以后,老人捂了一下眼睛,而后神色如常。
老人在后面采访里说,他想如果当年有这样好的装备,他的战友们不会那么早离开,他想哭,可这里是连队,不能把军人的精神丢了,于是他只是捂了一下眼睛,自己调整了过来。
而观影中的我,没有这样的精神,我捂着眼睛哭泣。
电影中的我们没有制空权,只能咬着牙屈辱着,而现实中,珠海这两天正如火如荼开着航展。
咱们不仅有飞机了,更有尖端硬货了。
我为电影中的他们感到憋屈,气愤,但也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一份憋屈难受,仅仅只存在于电影之中”流泪。
这或许就是这部长津湖的意义,因为期待这部电影很久而又错过点映,于是我早早就买了今天十点的票,但没想到人还挺多,进场时还惊讶了一会儿。
除去那对烦人的情侣,坐我身边的是一对老夫妻,老爷爷在影院灯光暗下之前,手机里还放着烈士纪念日活动的央视直播。
电影里,牺牲的人说“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现实中,9月3号我们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这种光影与现实的交织,复杂的感慨才是让我流泪的理由。
毕竟,纪念英雄的最好方式就是,英雄辈出。
当电影结束,黑底白字的致敬标语伴随韩磊老师的歌声出现;当我走出影院,看着商场廊外装饰的红旗,真的。
正好是今天,正好是烈日纪念日,看到这部长津湖,是我的荣幸。
幸福,并感激着。
写在前面:说《长津湖》难看不等于不认同长津湖战役,同理,不喜欢一部电影也不应该等同于不爱国。
前有《八佰》《金刚川》,这部集结了陈凯歌、林超贤、徐克三位导演、耗资13亿的战争片,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但往往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
套用一些观众看完的观感:全世界已经没有人这样拍战争片了。
且不说《长津湖》是否有反战主题,仅仅表现长津湖这场战役就显得极为冗长,3个小时的时长像打了3个小时的鸡血,我只看了血肉模糊和喷薄而出喊口号式的“爱国教育”。
现实主义电影讲究真实,当第一个镜头出现时就已经足以人出戏,高饱和的水乡背景抠图痕迹明显,人物在其中很不自然,当然并不是所有现实主义电影都需要实景拍摄,但是往后的海上敌军军力的展现也是清一色电脑合成外加大远景俯拍,如此简单粗暴勾勒电影,很像在虚拟游戏世界,让人不能信服。
在这里真的没必要吹嘘《长津湖》工业水准厉害,如果电影特效不能和人物和人物情感很好地结合,那么再厉害的特效也会在观众的肉眼里不攻自破。
最大的问题还属叙事和人物。
《长津湖》选择了一种最为常见的正叙的手法来讲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推进事件进展,这不是不可以,但问题就在于在冗长的叙事中,它什么都想展现什么都想讲,就显得杂乱无章。
尤其对于人物来说,刚立好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因为“左一枪右一炮”的叙事给打散了,观众再难从人物中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情感。
首先是叙事,《长津湖》交代了非常多战役前的准备工作,这个时长已经超过一小时,战略战策如何化险为夷展现的非常之少,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士兵御寒的资源迟迟没有送到他们手上。
这其实是这场战役最为关键的一点,也为很面对的剧情起到铺垫作用。
长津湖战役最令人感动和痛心的“冰雕士兵”正是因为他们即使是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还仍然选择坚守阵地,最后冻死在战场,这样的精神无不令人佩服。
可是这一幕在电影中只有临近片尾一个镜头草草表现。
如果说影片想以人物立足,或者表现人物成长也是不合格的。
伍十里、伍千里、伍万里是一组人物线,七连的兄弟是一组人物线,伍万里单个是一条线,但是没有一组人物或人物线在影片中出彩的,原因很简单,电影中的他们成为了战争机器,戏外这些人物也成为混乱故事线的牺牲品。
这里首要讲讲伍万里这一角色,在他身上其实能够表现很多内容,作为一个起初连枪都没有摸过的小孩儿到最后成为一个血战战场的”英雄“,刻画好他的成长对电影来说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混不吝的混世魔王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以杀多少敌人为标榜的士兵,你可以说他还没有完全长大,他需要更多磨炼,但是造成这样灾难的除了跳戏的情节最为关键的可能是还在于易烊千玺的演技不够成熟。
关于跳戏的情节,比如火车上的一场戏,当伍万里气愤想要做逃兵的时候突然拉开车门是祖国大好河山,然后他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住,突然收起了性子,知错就改,这一行动的前后逻辑就很难推敲。
而关于易烊千玺对于伍万里的演绎,我认为还是稚嫩、浮于表面的。
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之后的众多角色都有刘北山的印记,这些印记适合刘北山,并不适合他之后的角色。
如今的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之后,表演还停留在口齿不清的气泡音和故意垮着身子的形体动作,并没有根据人物性格做符合人物特色的适当调整,以导致他之后的角色表现其实都相当单一,只有耍帅。
而这一套东西用在伍万里身上显然更为不合适。
影片中的伍万里是一个对当兵憧憬的小男孩,虽然行为幼稚但是绝不等同于他思想幼稚,尤其是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军人的情况下。
当他能够提出想要参军的时候就意味着自己知道这有多危险而不仅仅是儿戏之举。
而易烊千玺油腻的表演让伍万里成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只会耍小性子的兵,让人很难对他产生共情。
第二则是在战场上的一一表现,这里也许是编剧刻意为之,为了凸显伍万里的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在作战时他几次不听指挥,我们都知道军令的重要性,要不是有主角光环,不知道真实情况下这样的士兵会死多少次。
每一个人物在幼稚和成熟之间的切换有千万种不同的理由,需要演员根据角色揣摩这千万种经历的不同之处,才能够演绎出不一样的样子。
同样为士兵,我相信谷子地、李云龙、许三多各有各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物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
或许对于易烊千玺来说,跳脱出刘北山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影片中也有为数不多完成度比较高的角色,就是胡军饰演的雷头,可以说从他的出场到最后角色的牺牲,人物性格一以贯之,他所要承载的关于士兵对战友的保护和内心对战争的恐惧都通过最后一场戏表现出来。
无疑,雷头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作为角色都拥有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而在群像刻画上,影片也显得比较单一和单薄,对于刻画战友之间那种生死之交的情谊,凸显的较少,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哥儿几个奋勇杀敌的样子。
所以回归到《长津湖》本身,我们都知道这部影片的历史背景,主旋律电影当然有一部分是需要宣扬爱国情怀的。
只是一部电影的作用仅仅如此吗,当我们现在再看一部主旋律电影时,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我们铭记历史的时候到底是铭记什么?
最后还是真诚地说一句,电影并不可怕,但是只允许一类电影有一种声音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可怕,主旋律电影亦是如此。
【声明:单从艺术角度评析,无关史实,英雄千古,志愿军无敌】4.5分,我真的很想给国产大片一些鼓励…但当我发现耗资十几亿的作品是一部剧本都没及格的电影时,深感痛心…我觉得不应该鼓励这样的创作,于情于理都不应该。
一、群像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中国崇尚的家国情怀确实很难做反战片,但是反战思维是从个体出发最本能的反应。
但凡视角落在“伍万里”“伍千里”这样的平民英雄上,这就是绕不过的主题,本片做了一些反战的努力,但是太浅,核心依然是本着宣传目的去神化英雄…人物没有弧光,没有温度…连主角都成了工具人,那反派美军就更是全员工具人了…既没实力,更没智商,美军只会临战呕吐+咖啡加糖…大哥,反派的实力衬的是主角的实力啊,砸自己场子?
国产战争片NO.1依然是《集结号》… 雷公的死也有一点像自己作的 煽情过于刻意了 关于“冰雕连”这个事 我是万万 万万 万万没有想到会通过最后美军发现并敬礼来展现的 政宣企图还能怎么赤裸?
美军的工具人属性简直登峰造极!
你哪怕说… 在发起冲锋的时候 急性子雷公一脚踹了下没听命令的 还匍匐在地的战士 结果战士一下翻了过来 已经被冻死成冰雕了 冲击力还能作用在人物上 更直接打在观众的心上 现在这…这……这算什么??
可能也是受制于审查吧,很多东西讲得太满了,台词很硬,多一些留白会更好。
且不论这些 问 吴京饰演的“超级英雄” 他的命门是什么?
没有缺陷啊 这个主角无懈可击啊!
剧本上要命的地方太多了… 你审查做不了人物你就换个叙事手法啊!
二、张涵予的方言不行…没味道…对!
我就要单拎出来说!
三、制作拉垮 先是视效…五毛特效能不能再假一点 视效烟火的比例能不能贴近一下物理烟火 同样的炸弹炸出相差十余倍的威力 你们自己看不出来吗???
打磨了五年 前期这些时间让你们吃了!!
剪辑就完全按动作片剪 别说人物状态 情绪 动线了 就特么连人的脸都看不清… 对比之下 几场肉搏戏的长镜头还算有模有样 值得夸赞 情绪 表演的调教都挺到位的… 但我觉得这本应该是及格线 不知为什么反而成一锅臭鱼中努力挑拣出的几块好肉一声叹息…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九岁和十九岁的中间有十年,十九岁和二十九岁的中间,却有一生。
我叫伍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虽然没有读过万卷书,但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行万里路。
四处漂泊,无法落脚。
但偏偏就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在抗美援朝的路上,那个戴着红围巾的姑娘,把她的围巾扔给了我。
围巾可以让人很暖和,可当我真正戴上围巾的那一刻,我却冷的厉害。
也是在那天,我才明白,织一条围巾要七天,抗美援朝要三年,可是爱上一个人,却只要一眼。
还记得她追着火车喊,长津湖很冷,多穿点衣服。
我笑了笑,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直带着那一条围巾。
我和我的战友说,我是舍不得离开家乡。
但我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再见到她的机会。
衣服越穿越合身,人越见越合拍。
在火车上,我认识了新的朋友。
我原以为那是故事的开始,没想到有时候,开始就是结束。
只是这一次,我的身边又多了一条项链。
小山,多好的一个名字。
可惜,他最后还是倒在了异国的山川中。
我跟着哥哥,从湖州跑到了长津湖。
我用三颗手榴弹炸开了敌人的碉堡,北极熊部队的指挥官跪倒在我面前,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
可回想起那一刻,在那条枯水上,我看着飞机对着我们扫射,我却无能为力,我才知道原来是我自己输了。
子弹穿透战友们身体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
在家乡的爹娘,哥哥没有盖起的房子,红围巾的姑娘,雷公,还有我自己。
那天,我们杀了很多敌人,却没能救下爱我的人们。
我想过很多次战争结束后我们会离开这里,可没想到有一天,最先离开的却是他们。
我曾经听人说过,其实对于离开的人来说,离开的其实是我们。
我终究还是离开了朝鲜,他们留在了长津湖。
我走了,他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风往南吹,水往东流,有些人注定要行万里路。
我经常望着长津湖的方向,我觉得那里很美。
林超贤的暴力,徐克的五毛特效,陈凯歌的二流青年文学,用一段壮烈的历史拍了这一部将近三个小时却依旧讲得稀里糊涂的电影。
几个导演的影子在里面相当明显,本来还以为会分段叙事,一人一个单元,但估计怕“谁丑谁尴尬”(参照《我和我的祖国》),索性集各家之长,领功一起,挨骂共扛。
那么我开始了。
首先电影里面既然都用了大量抠图,千里家那一段就不能稍微做旧一些吗,一看就像某个旅游景点。
故事一部分着重在四字扮演的万里这个愣头青,从观望战场到参与战场的心理变化历程,本也想通过这个视角讲述战争的残酷。
奈何我只看到了这个愣头青各种宛若特约加戏般的场面,且贯穿始终,直到最后都没把这个角色的独特属性讲得明白。
不是所有人领了一条漂亮姑娘的红围巾就有了希望,不是所有人带着死去朋友的信物就有了动力,如果以上成立,那么恭喜,这就是一本二流青年文学刊物,而这里更绝,之后全都一带而过,就好像导演忘了。
既然是集各家之长,那么统一性就很重要,所以这部电影里就看不到这一点。
若是要多线性叙事,不是逼导演非得学《敦刻尔克》那么高超的剪辑,但凡分开来一段一段写小学生作文一样,都比现在这样东一个镜头西一个镜头要顺眼吧,最明显就是战士雪地里啃土豆和美国大兵吃大餐的那里,就恨不得打上字幕:此处为对比镜头。
文戏不说非常糟糕吧,插科打诨就算过去了,建议最好是删去一半(你也可以理解为删去某个导演的戏份)。
理论上来说林导大概是最适合此类电影的,雪中木屋那里的打斗就很不错,但很奇怪的的一点是,一个庞大的战场上,镜头总是只局限于一处,固然这场打斗很精彩,我觉得好像漏了什么。
而后面删删减减一些特效制作出来的爆炸场面以外,真正拍摄到的战争场景居然只有胡军开车那一段令人有些印象。
于是会问,一个长津湖战争你记得了什么?
易烊千玺估计投篮很准。
是的,很蠢。
最后,在这些莫名其妙的镜头来回切了快三个小时后,那个美国军官对着一堆突然出现的电脑特效烈士一个敬礼,电影就完了。
而看之前我曾想象的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颤抖的手扣动扳机,冻得紫青的嘴巴拉开手榴弹,战士前仆后继的涌向飞机坦克,全都只在了一堆特效留下的想象里。
【IMAX《长津湖》!
】一定要看一场IMAX的!
……不血腥,但战争场面宏大震撼,绝不亚于任何国内外的大片!
感谢屁股正到不行的陈凯歌导演。
我不想看那些虚头八脑的所谓“反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才是真正的反战。
我们不是战争的发起方,但是,我是不怕任何方面发起的战争!
反战,不是跪下去做奴隶,也不是面对牺牲哭唧唧……反战,就是告诉你:我爱我的生命,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祖国,我想好好活着,但是你若是想凌辱我,我愿意用一切作为武器拼搏到底,用一场让你畏惧的战斗,免去你此后贼心不死的一百次!
七十年前的我们是这样,七十年后还是这样!
看《长津湖》期间,我不止一次想起我的七连:“你懂七连吗?
”“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呢?
七连没有胜利。
他们只是包好战友的伤口,然后对自己说我活下来了,然后我还得打下去。
你懂当兵的这份尊严吗?
”“七连就是个人。
就站在这儿!
它比那房子还高,比那树还高。
它伤痕累累,它从来就不倒。
所以他是钢铁的意志钢铁汉。
谢谢《长津湖》,圆我七连梦!
感谢《长津湖》的教员父子线,真的真的很感动。
明天再刷一遍!
看不够!
和我爸一起看的,开始时他突然靠过来说:你爷爷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也是第二批入朝的。
抗美援朝的一道伤疤,一面旗帜,一声冲锋号,却实在过于冗长。吴京和四字弟弟的【百千万里上战场】在努力跌宕起伏,但却远不如胡军的【雷公传】催人泪下
看完以后的最大感觉是,掌握制空权,发展军事非常的重要和必要性。但是,整部电影造景很假、非常失真,感觉画面饱和度过高。剧情欠缺逻辑,不该煽情的地方硬煽情,全程看完无感…
原来不间断的爆炸也算是带有催眠效果的白噪声,我上次大白天在影院睡着还是看「变形金刚4」,真诚推荐给最近睡眠不好的朋友,即便你在观影时没睡着,看完之后大概率也会累的想赶紧睡一觉。
176分钟的历史回顾,场面应该是国产片至今最大的(至少是我看的电影里面是最壮观的),事件叙述很清晰,人物特色很鲜明,没有以往看的战争电影的那种快节奏或者画面切换过多过乱。这样主旋律的电影请一年一部,当下的和平时光都是前人的牺牲换来的,铭记历史,壮大祖国,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场外提醒,看电影前一定要少喝水和上厕所。可以的话,观影途中请别刷手机,既是对电影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旁人的尊重。
先看1950他们正年轻,再看长津湖,一边是听觉上听老兵们谈抗美援朝,一边是视觉上重现他们的过往,不得不说,都是非常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长津湖,吴京yyds!易洋千玺未来之星!胡军,朱亚文,为什么可以这么好啊!我觉得不得不说是李晨对比起来真的很糟糕啊,演技台词都不在线!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决定不过圣诞节了,从前我觉得和平年代百花齐放,过过节也没什么,现在我觉得不是的,历史教育任重道远,我不愿意傻呵呵地替别人庆祝胜利,我有什么资格去替别人高兴?我们的战士们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浴血奋战,那些不是数字,都是人命,是我们有今天幸福生活所牺牲的人们啊!我们这么能不知道啊!怎么能忘记啊!!!
画质太差了,差点以为走错了地儿,其次四字弟弟的表演和《少年的你》如出一辙
当年志愿军非常艰辛,可是这电影怎么回事?把那么多故事强塞进一场电影里,看到结局内心毫无波澜只觉着心累,人物刻画扁平呆板不够立体
有多久没看到兰晓龙的编剧作品就有多期待《长津湖》,真的完全出乎意料的满意!整体故事相当完整,每个角色的线都很丰满。伍千里,伍万里,余从戎,谈子为,梅生,雷睢生,平河……少见的战争片能让我记住每个角色的名字,既文雅又饱含着期待和寓意。而且演员与角色契合度堪称完美,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把一个连队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人关注的战争场面,是实打实的震撼,战场身临其境的特效超级棒,三个导演有在互相补足,贡献了超强搭配。IMAX首选,萎靡了一年的电影院,终于要迎来燃炸的国庆档!
点映观影,场面非常震撼,摄影很有新意。不得不说四字弟弟的表现我个人很满意很惊艳,在电影中他不是偶像他就是那个敢拼敢打像只小兽莽撞向前的伍万里。
今天来看了长津湖,有些感受,不涉及剧情的透漏,因此写下来。电影中给我两个感受颇深的点。第一点,圣诞节那天,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伙食的巨大反差,让人真的心疼我国志愿军,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作战和快乐的心情,所以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是决定成败的根本因素,有时候人的意志才是。第二点,不知道大家对于我国从朝鲜运回烈士遗骸有何感受。但这次我深切感受到运回烈士遗骸的必要性。这些烈士在他们那个时代,也有精彩的人生,但他们为了祖国,去异国他乡战斗,为国捐躯,献出自己宝贵和本该精彩的人生,后人真的应该永远铭记他们,把他们遗骸送回祖国大地也是后代子孙应该做的,他们值得,这也是我们对历史做出贡献的人的尊重,是跨越时空的尊重。
把这么悲壮的题材,用最商业的手法,最低劣的特效,包装成了一个糊了的大蛋糕,加塑料大桶饮料,去糊弄那些一年就春节档看一回电影的普通观众。最让人可耻的是,这些人不是不能拍出真正深沉的好东西!而是他们不想!因为没有市场,这才是最让人想他妈骂街的地方。
全程三个小时几乎无尿点,就是有尿意。真的震撼,建议去看IMAX
看了首映之后 真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完全担得起是近些年来最好的战争电影 无论是画面还是拍摄以及演员们的演绎 都太真诚了 太好看了 真的很绝 真的感谢革命先烈们的奉献 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先烈们的奉献 才换的我们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 志愿军战士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所幸如今的繁华盛世没有辜负他们的付出😭
喜欢前面遭遇游击那一段 真到长津湖了反倒就那样😅
非常非常非常差,故事散成一团稀泥,乱成一团乱麻,台词假大空,人物全都离地半尺,没一个立得住,确定剧本是出自兰晓龙之手?一个如此严肃悲壮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中国这一批电影资本家也该收手了。爱国饭好吃,但你们每次都给观众喂shit ,迟早遭报应!
7分,雷公才是最可爱的人
词汇匮乏 词汇匮乏 本质上是我对战争片无感吧 另外是放不开 除了隐约的没衣服没粮食以外 表现得比较好的,称得上悲壮的也只有老雷了 总体上 惨烈 悲壮 之类的词汇都谈不上 另外有点太长了易烊千玺表演的不错 稚嫩气表现得很好
所以你告诉我牺牲了这么多先辈换来的肯定是朝鲜人民富裕的生活吧?
好像看了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为了展示战争而拍战争。零碎,无内核,又带有色彩。三星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