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长留范冰冰以其自身对美丽最强大的驾驭能力,一步步向着“中国美神”的宝座大踏步前进着,她脚步稳健又迅速的从中国国内,一路走向世界,凭借2010年两次重大时尚活动——著名时尚秀场和戛纳红地毯,以惊人的速度和震慑力,印证了她多年来潜心经营的一切,从此之后,那些曾对她不屑一顾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今天这个被评为“中国美神”的女人。
她是真的美,美得令人无不动容,无论男女老少,无不咋舌,她不光美,还有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无穷的变化力。
她或娇柔,或典雅,或刚毅,或执着,或妖媚,或清纯,但无论以何种形象展现,无论在哪位女明星面前,都丝毫不见光彩的她,都可以用一个字评价,那就是永恒不变的:美!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可能是她太美了,她太过于重视自己的美,而让我们忽视了她的演技,又或者,是她的演技确实还未能像她的美一样更上一层楼。
去年有报道称曾志伟见到范冰冰,说了一句话,当下感动的范冰冰眼泪夺眶而出,曾志伟说:“看到今天的范冰冰,就想起曾经的梅艳芳!
”不论大家怎么评价,范冰冰还是以自己的毅力和表现坚强执着的走着自己的路,就像当年的章子怡一样,即便迟到了几年,但光阴却未让她有丝毫破绽,相反,几年的锻炼和坚持,塑造出今天她在戛纳红毯上黄袍加身的淡定和豁然。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东风雨的表演实在没什么可圈可点。
即便是最后她也像其他为搏出位的女星一样,甘愿自毁形象,却仍未能感动观众。
说起来,责任并不都怪她,这部电影无论在剧情节奏上还是其他演员的配合上,都没什么可值得言语的。
说是碟战戏,却让人并没有没有腹背受敌的紧张惊恐之感,更没有严刑酷打的激烈场面,单单是几个人物的失踪和殉难,一个假钢琴师和假歌女的不知所谓的爱情掺杂其中,还有那些似有还无,可有可无的人物……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整个电影,无论从哪点上来说,都丝毫不值得和同类型影片《风声》比。
那么比两个电影中的三位美女的演技,相信大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周迅的演技自不用说,她本就是个为戏而生的人,骨子眼神肌肤血液里都是演技。
而近两年的李冰冰容也整了,品味也上来了,大牌代言也越接越多了,最佳女主角的奖也拿到手软了,多少还是有点基础的。
只可惜了范冰冰,美则美矣,到此结束了。
实在有点像郭夫人——熊黛林。
范冰冰,太美了。
所以,演技始终没能有所提升。
她自己也曾说过,她不怕接到不好的戏,她就是要抓住任何机会,就像当年的张曼玉一样,也演了很多很傻的烂戏,一步步脱胎换骨,才有了今天的影后。
但她不知道,张曼玉当年,并不是只有美,还有那股敢把美作践,踩在脚下的狠劲儿!
不能不说,《东风雨》拍得实在是太差劲了。
同样是谍战题材,《东风雨》给《风声》提鞋都不配。
当然,给《秋喜》提鞋还是挺配的。
《秋喜》虽然拍得也很糟糕,但人家至少讲清楚了一个故事,《东风雨》连故事都不会讲,线索一片混乱。
而且,同样讲的是战时上海的围城情事,《东风雨》的境界与好莱坞班底的《谍海风云》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柳云龙的表演几乎是所有演员当中最僵硬的。
台词更是异乎寻常的傻。
最恐怖的是演员念台词的节奏和语气,每一句话都像是在朗诵诗歌。
慢,真慢。
如果再慢点,差不多就是《新闻联播》播送大员逝世的节奏了。
我真的很好奇,柳云龙有话为什么不能一口气说完呢?
我甚至想,如果柳云龙被捕了,而且像甄子丹一样被扒成光腚,然后来一顿老虎凳辣椒水,接着美国的轰炸机突然开始扔炸弹了,我们柳云龙同志的脑袋已经被揍得肿成猪头了,他还会用那么细雨蒙蒙的语气说话吗?
所以《东风雨》在我看来,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柳云龙抓起来,大刑伺候。
其实,比念台词的节奏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演员念台词的破句。
《东风雨》是我今年看过的电影当中破句破得最惊世骇俗的。
不管是柳云龙跟范冰冰对台词,还是柳云龙跟于荣光对台词,都像是两个演员在比赛破句,看看谁能把台词破得更恶心一点。
随手摘录一段,大家欣赏一下。
柳云龙:我绝不相信他(停顿,一朵花开的时间)会叛变。
范冰冰:你不是一直都在问我(停顿)胶卷的下落吗?
那是一份重庆政府(停顿)叛变日本的高级官员(停顿)以及安插在各机要部门的间谍名单。
(01:13:33)
如果没有《风声》在前,也许柳云龙导演的这部影片还能取得较好的口碑。
可惜,如果是永远不成立的。
平心而论,柳云龙还是有一定才华的,他在这部影片上也下了功夫,想营造一种外紧内松的感觉,想制造出湖水表面平静,而水下翻滚汹涌的氛围,想和风声走完全不同的路线。
然而,他失败了。
出来败在节奏和风格上,他也失败在选材上,又是一部为了珍珠港事件的谍战片,这个题材被拍烂了,观众都替影片中牺牲的谍战人员感到不值得,也就降低了影片的可看性。
这部电影唯一让我肃然起敬的地方就是其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宣传团队,他们以整齐划一的形象(大多于4月底注册豆瓣,只看过两部电影),出奇一致的口径,强买强卖的霸道气势与普通豆瓣观影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深入斗争。
最令我赞叹的是他们好似本片主角般的渗透力,竟然对于我这样一个毫不重要的评论者还给予了极高的热情和关注,想用豆邮的方式逐个击破,让我们相信,如果自己不喜欢东风雨,那一定是大脑灌了水。
我谨代表我自己,如果被允许的话,我还想忍不住代表其他和我一样被恶心了的豆瓣儿们,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样一个年代里,你们以文化大革命式的战略方针进行着“脑白金”式的广告宣传,成功地娱乐和激发了我的评论热情,让我觉得耗费我有限且宝贵的生命来评论这样一部烂片的意义和趣味。
你们成功地颠覆了我最后一点对于拍摄电影不易的体恤,将我推向了不吐不快的深渊,成功的让我这样一个长期潜水的网友,有了想要长篇大论痛骂的快感。
你们令我对于此片的反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来我无意评论这种水准的电影,毕竟我们花钱看了不成功的电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欺骗我们是你们的本职工作。
这也不是第一个华丽版的电视剧,有人已经打着圣人的旗帜把一部超长版科教片搬上了大银幕,也有人依仗大腕的声誉把小品也电影化了。
但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你们恬不知耻的强买强卖!
中国人早就可以说“不”了,中国人去年都可以“不高兴”了,难道你们不知道?
你们的行为就好比明明让人家吃了腐坏的食物,却捂住人家的嘴不让呕吐,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是一个人如果要呕吐,你挡住人家的嘴也于事无补,只能让秽物沾身而已!
请不要再费心给我发豆邮辩论此部电影的优劣,谢绝上门推销。
何况以你们的智商还不能对我进行有效说服,有时间的话不如仔细研究一下心理学和电影基础理论,毕竟制片方雇你们来不是激发我们写负面影评的,你们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润物细无声”我们!
有位电影人去年在电影里这样反省自己: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对于前车之鉴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拍摄一部烂片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烂却不准别人说的无赖嘴脸。
最后,欢迎大家做一个无聊的测试,随便点击任意几个给东风雨打5分的豆瓣ID,你将会发现这些ID微妙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无一不轻而易举地证明了目前东风雨的评分与实际应得评分之间还有着多么大的差距!
想象力丰富的作品,视觉不一样的上海。
赛狗场、水上芭蕾……多么独特的视角。
节奏不错,环环相扣,120分钟看下来,一点也不累。
同时又没有故弄玄虚让人看不懂,刚刚好。
新鲜,与名导演不同,没有模式与套路。
浪漫主义情怀很动人,但,度的把握还要斟酌。
(有人批评自恋还是有原因的)不管怎样,在我来看,比《风声》强,悬念充足,视觉华丽别致,嗯,当然,这些都基于故事好,编剧功不可没。
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的电影,居然看得很过瘾,看来柳云龙这些年一直在积累,现在开始尝试,有青涩有不足,但绝对是潜力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前几天去中影电影院看了《东风雨》的点映,电影来头不小,中影和上影集团联合出品,范冰冰主演,自导自演的柳云龙也借这部电影完成了从演员到电视剧导演再到电影导演的三级跳。
说是谍战片,但大部分时候充满着唯美和小情调,范冰冰扮演的旧上海舞女、柳云龙扮演的旧上海钢琴师,在欢乐场里流连缱绻,连身份被揭穿的高潮都那般柔情,让人感受不到谍战片那种肃杀、紧张的气氛。
可以看出柳导还在摸索阶段,风格飘忽不定,琼瑶范儿、老上海情调、港片味儿混搭在一起。
但也算是努力。
整部电影视效做的很不错,一查资料原来是《碟中谍2》的视效团队做的。
而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
尤其是开场十分钟两场戏令人惊艳。
叙事上柳导尚没能摆脱电视剧叙事的模式,靠不断增加支线人物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这是电影叙事的大忌,值得一提的这些支线人物倒个个有来头,王宝强、刘璇、蒲巴甲、曾江、英达等,只可惜他们发挥的是令观众分神的功能。
故事立意比较新颖,不像一般的谍战题材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了一条早已被当局获知却置若罔闻的情报,片中的几大主角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也都明白自己不过是棋盘里一颗小小的棋子,无论怎样地挣扎都不过是游戏的工具。
曾经的谍战电影里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牺牲变成了这部电影里无可奈何的选择。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案頭的書堆裡頭,徐訏的那一本《風蕭蕭》隔三差五地在翻閱著,參考著那一個時代上海灘的其他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也整理了不少備用文本,還寫了幾篇文字。
既然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情,認真,當然是必須的了。
日前聽說,有一部電影《東風雨》,也是拍攝類似的背景、類似的情節,而且,影片場景模擬當年的上海灘,也投入了鉅資而且煞費了心思,於是就去觀看了。
當然,不擬以《風蕭蕭》去比較《東風雨》了,徐訏是那一個時代的人。
而且,從1943年到1945年,他寫《風蕭蕭》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了,與這一部在短短時間裡頭原創的電影相比,自然,故事裡頭的結構,要情理得多了。
雖然,電影《東風雨》之中,歌舞廳裡頭用紅酒去潑灑女人裙襬以標識作暗記的情節,看著是有些個似曾相識,祇不過,在徐訏的小說《風蕭蕭》裡頭,潑灑的不是紅酒而是藍墨水了,情節構思,也早了五六十年了。
然而,文學藝術的借鑒,時下比比皆是,過份去苛求《東風雨》,意思也不大,人家《東風雨》畢竟也還是有編導者自己的一些創意在其中的。
的確,一部電影的拍攝,靡費心思,尤其是電影故事的背景遠在幾十年前,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要做到絲毫不差,很難。
不過,有一些個卻是比較基本的背景常識,仔細些個,還是必須的。
《東風雨》裡頭,就有一些個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不太吻合,假如,在影片的拍攝之前,編導的案頭功課,能夠做得更仔細一點兒,有些個問題應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了。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影片開演未多久,在外灘小臥車通過外白渡橋的那一幕場景裡頭,問題就出現了。
1941年的時候,從英美轄治的公共租界,通過外白渡橋去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虹口一帶的人,必須是要在大橋中間停頓被檢查證件的。
自然,反之亦是,那是從上海華界在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時候就實行的了。
外白渡橋的南邊,作為孤島的公共租界的這一頭,站著的是英國軍人或則美國軍人甚或還有那麼一個纏裹著紅布頭巾的印度巡捕;外白渡橋的北邊,作為日軍占領的淪陷區的那一頭,站著的是殺氣騰騰的日本侵略軍。
這一些,都是相當符合當時的歷史場景的。
不過,那一根欄桿的兩邊,各自上方所懸掛著的旗幟就不對頭了,北邊掛著的那兩面日本膏藥旗是沒有錯的,然而,南邊祇是掛著那兩面美國星條旗就不對了。
至少,也應該還要有那麼兩面英國的米字旗并排挨著掛著的。
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而且,那租界裡頭的一切事務,也是由以英國人為主而組成的工部局所轄治的。
這一幕場景,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關於昔日上海灘租界的歷史狀況,可以尋讀的相關資料非常多,想要知道,并不難。
比如,薛理勇所著的《舊上海租界史話》,或則,熊月之所著的《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1845年,上海設立了英租界。
1848年,上海設立了美租界。
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并不支持在其他國家設立租界。
所以,美國公使對於這一個美租界也未置可否。
1863年,英國人提議在滬的外國租界合并,美國人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於是就有了英美租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租界。
當然,那一個1849年設立的法租界,還是依舊獨立自處。
至於所謂的日租界,從法律意義上說,在上海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正式設立過的,上海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一帶,祇是被日本人勢利範圍所界定的一個特殊社區而已。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於是,虹口一帶就成了上海灘最早淪陷的地區了,上海的英美租界與法租界也就成了「孤島」。
直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英美租界與法租界方才一并被日軍侵占,上海徹底淪陷了。
由此可見,電影《東風雨》開場裡頭,外白渡橋上的那一幕,那沒有懸掛的兩面英國米字旗,是一個不小的缺憾。
因為,還原或則再現昔日的歷史場景,見諸細節是很重要的。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這已經是1941年12月7日的深夜了,滴溚淅瀝的碎雨聲中,電影《東風雨》的情節,也益發更加緊扣觀眾們的心弦了。
然而,問題卻又出現了。
在這一個秋冬交接的深夜裡頭,男女主人公難得心情旖旎地踱在雨中的上海灘街頭上。
然而,突然天空中響起了一陣飛機馬達的轟鳴聲,這聲音徹底撕裂了好萊塢電影海報《Gone with the wind》所襯托著的浪漫畫面。
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個歷史上抹不去的夜晚,徐訏在他的《風蕭蕭》一書裡頭,筆下這麼寫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夜深時,當我正放下書,預備吃一點東西就寢的時候,我聽見了炮聲。
那麼難道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我想。
這許多日子中,太平洋風雲飄到上海的已經不少,先是美國駐軍的撤退,再是美國一再召回上海的僑民,最近又有許多船隻的停駛,以至於已出發來上海的船隻的折回。
在這些風片雲瓣中,我也偶爾與史蒂芬夫婦談到,他們始終無確定的判斷,也沒有發表過什麼詳細意見。
史蒂芬是軍人,他似乎除了聽上面的命令外,不必預料一切的變化,史蒂芬太太是音樂家,對於政治很少興趣,所以每次偶爾談到,始終未成我們談話的中心。
然而如今是炮聲!
究竟來自什麼地方呢?
租界中已無英美駐軍,那麼自然是英美留此的軍艦。
可是這究竟是一個臆斷,無從證明也無從打聽。
我開了無線電,方知太平洋戰爭確已爆發,黃浦江上,英艦與日軍在開火。
有點冷,也已經很疲倦,我開始就寢,我想第二天的報紙總可以有更詳盡的消息。
但是第二天的報紙,竟什麼都沒有;我出去看看,馬路一切依舊。
後來到報館看一個朋友,才知道四更時的炮聲果為日軍與英艦的衝突,這只英艦因不願繳械而被擊沉,全體艦員都以身殉難。
還有一隻美艦,則因眾寡不敵,已被繳械,艦上人員,都成俘虜而進集中營了。
」-徐訏:《風蕭蕭》歷史,將永遠記載這一個夜晚。
電影《東風雨》的拍攝,想來亦是如此。
然而,當電影裡頭的那兩個男女主人公,擡頭用異常驚詫的眼光,看著夜空中掠過的一架架日軍飛機的時候,黑暗中,背景裡頭的幾幢樓宇,卻出現了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事實上的場景,該不會是這一個樣子的吧?
同樣的年代,同樣的背景,雖則,一個是在上海,一個是在香港。
然而,在張愛玲的《小團圓》一書裡頭,卻可見轄治著這兩個「孤島」的英國人所采取的戰時措施,張愛玲這麼寫道:「樓頂洋臺上從來沒有人.燈火管制下,大城市也沒有紅光反映到天上.他們像在廣場上散步,但是什麼地方的廣場?
什麼地方也不是,四周一無所有,就是頭上一片天。
」-張愛玲:《小團圓》從1937年到1941年之間,上海的市民,也早就已經熟悉了彌漫在空氣裡頭的戰火氣息了。
僅僅在1937年8月的一個月裡頭,上海就遭受到了日軍飛機的三次殘酷轟炸,根據史料記載: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外灘一帶,華懋飯店及匯中飯店被炸。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一帶,先施公司被炸。
1937年8月28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火車站,月臺、天橋、水塔、車房,全部被炸。
所以,那時候的上海灘,不管是英美租界、還是法租界、還是華界,戰時的防空燈火管制,對於市民們來說,早就已經是習慣的了。
因此,按照常識來說,電影《東風雨》的場景裡頭,不僅街頭櫥窗的燈火不應該如此明亮。
而且,背景裡頭,應該是有著稀疏燈光的樓宇,一幢接著一幢地熄滅了燈火變得黑暗了,而不應該是那黑暗中的樓宇上,相繼出現了一個接著一個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編導的情節處理,有悖歷史背景。
此外,這一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東風雨》,自始至終,也是一直讓人看得十分緊張,讓人一直替那一個夜總會鋼琴師身份的男主人公,手心裡頭直是捏著一把冷汗。
這一個昔日十里洋場上人們稱之為職業「洋琴鬼」的間諜喝起咖啡來,幹嘛總是要讓那一個咖啡杯裡頭,老是矗立著一柄茶匙呢?
要知道,咖啡杯裡頭倒妥了鮮奶放入了方糖,攪勻了,按照規矩,就得讓那一柄茶匙安安靜靜地躺在托碟裡頭休息了。
咖啡杯無論是放在茶桌上還是端在手頭上,那一柄茶匙倘若還是直直地矗立在那裡頭,就是不懂喝咖啡的規矩了。
在昔日租界上的咖啡館裡頭,這樣的作派,是會被人家恥笑并稱之為「洋盤」的,莫非是還要像小孩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喝咖啡麼?
隔壁的桌子邊上,一定是會有其他的客人在側目以待,等著看人出洋相鬧笑話的。
幸虧,電影裡頭的那幾個特高課的日本諜報人員,大概是對於喝咖啡這一件事情,比起這一個鋼琴師來,還要更加「洋盤」一些個,要不然,這一部電影《東風雨》,哪里還會有這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呢?
情節、場景、細節,相互的契合般配,以及與真實歷史以及文化背景的吻合,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很關鍵。
興許,就如服飾穿戴得再齊整、再光鮮的人,也必須得顧及一下自己底下頭的那一條拉鏈兒一般,很重要。
至於,影片裡頭那些個滿街頭張貼的各色廣告也一樣,祇見西洋不見東夷,怎似當年?
拉雜寫來,其實,也祇是希望電影的編導們,能夠仔細些個、用功些個、謙虛些個,多去讀幾本書,然後,多拍出幾部好片子來,讓觀眾們會著迷,對麼?
-ZY.S.2010-June-01,夜闌閑讀「南石軒」
人们熟知的二战暗语“虎!
虎!
虎!
”是日语“东风,雨”的谐音,这个由战时日本政府定下的代号经过编译,专门用来传递“日美开战”的信息。
“虎!
虎!
虎!
”听上去阳刚十足,背后原来是“东风,雨”这个甚至有点柔情似水的名字。
电影《东风雨》讲述的便是一个围绕截取与传递珍珠港事件密电的谍战故事。
但是就好比掷地有声的“虎!
虎!
虎!
”变成了风情万种的“东风,雨”,影片本应极力营造出的紧张情绪,最终不幸湮没在了没完没了的你侬我侬之中。
谍战的勾心斗角、爱情的缠绵悱恻,外加上时不时涌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东风雨》有太多的话要讲,但在容量有限的成片里,仍然不免留下遗憾。
《东风雨》的题材容易让人想起几部其他的影片。
谍战加酷刑的噱头好比之前的大热之作《风声》,而爱情加悬疑的标签似乎在暗指影史经典《北非谍影》。
不过影片显然不希望完全掩盖在其他作品的影子之中,而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于是观众能够明显地看到主创者在许多地方的良苦用心。
开场跑狗场一幕应该是《东风雨》最精彩的段落,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剪得干净利落,剧情和人物关系信息也交代得很清楚。
全片出现过多个使用大量群众演员的大型实拍场面,导演的掌控和调度能力也可谓经得住考验。
此外,影片的置景、摄影、服装和特效也可圈可点,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东风雨》在某些方面的确非常“好看”,具备成就一部商业大片的先决条件。
但是影片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近几年华语电影频频出现大制作滑铁卢的现象,一些在很多方面制作考究的电影,在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滑坡。
去年饱受关注的《白银帝国》是最好的例证,影片故事主旨应景,阵容演技俱佳,画面有板有眼,还有华丽昂贵的布景、道具和服装。
可结果呢?
相对郭台铭的巨额投资,《白银帝国》赔得异常惨淡。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心目中理想的《白银帝国》应当是一部晋商题材的恢宏史诗,而不是一部时空跨度巨大而空洞的流水账。
拍好了是史诗,拍不好是流水账,两者之间的界线似乎并非泾渭分明,不过每个观众的心中仍然有一杆隐形的天平。
虽然《东风雨》尚未正式上映,但它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和《白银帝国》类似。
谍战题材虽说并非最为时鲜的选择,但对观众的吸引力仍然不可小视。
影片制作堪称精良,技术部门花了大量心思所呈现出的成果也的确让人不得不服。
演员演出效果不差,还有几位日本演员让人眼前一亮,虽然阵容难以匹敌《风声》这样的全明星群戏大作,说实话比起几乎同期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也甘拜下风,但柳云龙的电视剧迷外加范冰冰小姐的粉丝势力,两者加强可能也不能算弱。
不过,这些东西即使做到极致,也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命运。
而剧情,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也恰恰成为了《东风雨》最大的软肋。
这原本是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故事设定,发展到最后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战争大背景下间谍与间谍间的斗智斗勇,交织着信任与怀疑、服从与背叛的人性探讨,不想最后一步步地被人物之间那些不知所云的行为逻辑和奇奇怪怪的台词肢解得一无所有。
让人无比无语的一幕出现在教堂遭日本兵闯入后,神父被抓走,而心理素质极端淡定的儿童唱诗班竟然在一秒钟后莫名地开始抖擞精神唱歌,接着画面上浮现出伴随《平安夜》的背景歌声,日本兵大举进驻公共租界的奇怪画面组合,听着亵渎,看着别扭。
而《东风雨》的格局,也根本塞不进那么多的线索和人物。
两个小时不到的作品,要讲三方内部与之间的各种明线暗线,又要流水席般地飘过那么多人物,先不说观众能否跟得上节奏,这么多元素能够很好地阐释清楚吗?
毕竟这不是节奏相对缓慢、容量成倍扩增的电视剧。
至于台词,则是华语电影的老问题了,一个国家电影质量的高低同其文学水平十分相关,我们能够忍受大量琼瑶式、话剧腔、戏剧感强的台词,但并不代表中国观众就认可和喜欢这种风格。
电影本身的属性就有保留性地反对一些不必要的夸张和装腔作势,当那些搔首弄姿和无病呻吟投放到大银幕上时,未免会显得太过矫情。
当然,这一切也不全是《东风雨》一部电影所能承担的。
它只是一叶扁舟,理应无法承担太多的苛责。
http://billwang1120.blogbus.com/logs/61871048.html
风声是虚假崇高的典范,看的过程中感觉时刻在被煽情,但看完之后回味,情节处处都虚假而东风雨则是在干脆利落的残酷中,让人感觉出历史厚重中的真实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里说: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照这个说法,电影艺术当然也包括在内,所以,艺术家在电影作品里追求形式感天经地义,即使是卧底间谍这样月黑风高的角色,同样也得拿拿腔调,拗拗造型什么的。
譬如说詹姆斯•邦德,甭管外头炸得怎么天昏地暗,身边的香车美女和头顶的发型是断不能乱的;又譬如说陈永仁和刘建明,光天化日之下爬上鳞次栉比的香港某大楼天台,穿着修身小西装拿把枪比比画画,不仅警察不来制止,物业也不来罚款;还譬如说安明,说话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格,而且动辄就送送花弹弹琴什么的,还有范冰冰不离不弃的傍着,造型拗得的确错落有致。
不过拗过了就难免贻笑大方,看到片尾,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
这是个抒情困难的年代,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抒,即便是血雨腥风暗藏杀机的间谍片,一缕真情抒得好的也大有人在——影史上的许多黑色电影都是个中翘楚,就不一一举例了。
不过话说回来,柳云龙导演的黑色范还是有几分意思的,真要往“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东风雨》是近年来的内地影片中最够格的。
《东风雨》的场景也很漂亮,看来SMG的确财大气粗,开头一场跑狗场的戏把1940年代的孤岛“魔都”塑造得原汁原味,片中大量对旧上海的CG还原镜头也很耐看,日军当街杀人的镜头更让我有了点《辛德勒名单》的感觉;至于犹太人隔离区,里头的环境设计不输好莱坞大片,而且通过一个小提琴手作运动线索来牵引镜头,可见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而且,片中的犹太人据说都是由货真价实的犹太演员来出演,核心场景仙乐门俱乐部里的众宾客也都是上海的成功人士来客串,水上芭蕾表演更是专门从莫斯科请来的芭蕾舞团队——内地电影向来在细节打磨上缺乏耐心,起码《东风雨》在这一点上勿庸置疑(这方面还有杂货店电话机旁的警示语为证)。
从叙事线索上来看,《东风雨》远胜《风声》。
后者虽有一副密室推理的行头,但骨子里还只是地下党情报员和日寇汪伪阵营的简单二元对立;《东风雨》则不然,地下党、日军特高课、军统情报站、苏共谍报员、日本内部的反战人士——甚至还有日籍的中共党员、以及汪伪和国民党的双面间谍,个中线索纷繁复杂,当然比《风声》更符合斯时的社会风貌。
再者,《东风雨》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子,核心悬念设置就在于《孙子兵法》里《用间》篇的“五间”说法:在范冰冰的“死间”虚晃一枪后,柳云龙的“死间”还是很有几分翻包袱的快感的。
而且,我也是看了《东风雨》才知道,原来战国时的一代名相苏秦也用了“死间”的谍报手法。
片尾最后一个“赵氏孤儿”的典故,让所有志士仁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变得荒谬不堪,比起《风声》里最后周迅的大段告白,显然要有力得多。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饰演军统老特务的曾江,绝对气壮山河,老戏骨的浴室裸戏也不嫌累赘。
问题就在于,全片都在努力的拗一个似是而非的造型,拗到最后,就成了恶搞了。
曾江死前,贴着小胡子的蒲巴甲躺在血泊里还得奋力敬个礼,我一下子就出戏了。
好男儿要转型,可不像片头客串的王宝强和刘璇那么容易。
还有矢野浩二,演过天皇的这位日本演员其实举手投足都不差,可是看多了《天天向上》,我总习惯性的满银幕找汪涵欧弟。
至于那些谈情说爱的台词,什么炉子和雪,蝙蝠鸟兽什么的,总与气氛不搭,也许间谍真的可以提溜着脑袋玩小清新,但是放在时下的观影环境里,还是少些喻体会让观众比较受用。
仙乐门俱乐部曾让我有《卡萨布兰卡》的期待,看到后来,发现连《伯爵夫人》的酒吧也不如,场景没有充分利用,那还是算了吧——只可惜了一个好棚。
更要命的是,总是故弄玄虚的镜头严重滞缓了影片的节奏,好不容易打几枪,接下来就要娇柔缱绻一番,不少观众有看电视电影的感觉,关键就在于此。
拍电视剧,注点水拖点节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电影就那两小时不到的时间,一个劲的骚首弄姿,只会让观众感觉隔靴搔痒越骚越痒。
柳导演在死后还要加一场黑白色调的弹钢琴戏,当然有点狗尾续貂,会让观众们觉得过于自恋。
看来,电视剧成就了柳导演,也让他在通往大银幕的成功路径上踯躅不前。
电影不是不能拗造型,《阿凡达》拗得连个正经人类都没有了,观众还不是趋之若鹜?
这还是个形与神的问题,造型拗在形上,《东风雨》已经到位了,但是骨子里的故事之“神”讲得荡气回肠吗?
片中的各色人物鲜活立体吗?
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的命门。
至于推理线索和悬念包袱的设置,《东风雨》还算及格,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八字箴言,在时下的国产电影里,竟是遍寻不得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23日)
各為其主,皆是門徒。
导演太自恋
看的我莫名其妙。。。总举得中间有些情节没看全。。。
过于文艺腔
《风声》过后,谍战片在国内大热,本片应属跟风之作。可惜谍战片拍得这么文艺,太让人受不了。
湿意
知道自恋的男人是怎么样的吗?请看《东风雨》
为了美丽的李小冉,勉强打3星吧。
我觉得故事还是挺好的,就是被导演讲得有点拧巴。另外,俩文艺青年凑在一起,过足了自恋的瘾。柳云龙一讲话,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外表华丽,内里很虚 看得出很想博个好评!但是柳云龙用力过猛 逻辑很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想看懂不容易,唯一范爷的何日君再来惊艳到我
爱情浪漫绝望,另类谍战片。有硬伤啊~
东风不与周郎便,这是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只不过,这句话面对作者的作品还是太过狭隘……
比预期要好啊,至少是能看出来态度是认真的。
好可怕的电影!冲着那吓人的台词老子给五星╮(╯_╰)╭
故事太大,讲得太烂。如果把一百个名星放一块儿就能拍出好电影,那还要剧本导演干嘛?
大巴车上看的,屏幕小,声音小,字幕小是客观原因。。。电影也太缺乏新意了。。。
至少还有优秀的摄影和剪辑
这是一部有缺憾的电影。我看的是潜力。挺喜欢柳云龙的,但对他来说,现在的瓶颈在哪儿,估计他还没找到。
噢~亲亲小浩二!!
以电影的名义拍的电视剧,且是二流的电视剧。(PS:镜头里柳云龙的脸,用得着这般打磨抛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