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集4.5星,後4集4星,在詮釋中年人那難以訴說的苦痛上,3、4集就是巔峰了,剩下4集就是巔峰後的下坡路,共情感依舊是有的,但是沒有前4集那麼自然且刻骨銘心了,最終集甚至很矯情地安排Rebecca與簡慶芬兩位仇家和解,以量子糾纏暗喻兩人難分難捨的競爭關係。
徐譽婷這樣的安排挺狡猾的,但若是以一個人大腦中的主觀與客觀、本我與自我去解析這兩個角色,便能看的比較順眼些,從中解讀出人內心的一體兩面,她們兩就是彼此的照妖鏡,都會羨慕對方所擁有的,不會去看甚至懷疑自己所擁有的,所幸收尾還算漂亮,Rebecca最後矯情地復仇了,而簡慶芬也在Rebecca矯情的復仇中再次輸了。
但這次是輸的心服口服,Rebecca用矯情換來了簡慶芬自己一直以來懷疑的老公真心,從而再次給自己的婚姻一次挽救的機會,收尾在死亡與和解當中昇華了,徐譽婷這次的創作確實很不錯,雖然終究有不完美之處,但是其中的真實感又是如此令人強烈共情,台詞寫的太高級了,薛丁格的貓、量子糾纏的借喻暗示角色內心狀態以及其複雜的關係也高級到不行。
林依晨、許瑋甯、賀軍翔都可以預約今年的金鐘,林依晨演心機極重的簡慶芬顛覆了她以往的形象,可以讓人恨的牙癢癢,又能讓人共情簡慶芬在忌妒下的軟弱與迷茫;許瑋甯演Rebecca第二集就狠狠抓住我的目光,40歲無依無靠,沒人想以她為女強人榜樣,孤寂是真的,因婆媳問題而早早退場的遺憾也是真的;賀軍翔的中年滄桑詮釋是全劇我最有感的部分,他把中年男人的苦悶演的太真實了,那股有苦難言的痛在他的詮釋下能真切感同身受,EP3在夢境中甦醒的流淚足以封神。
到頭來不是我們不夠善良,而是我們不夠勇敢卻又貪婪,妄想著自己所沒有的。
★★★★#不夠善良的我們#林依晨 #許瑋甯#賀軍翔 #柯震東#徐譽婷
恨人有笑人无人们常因幻想而美化未知没选择的路,并不会开满鲜花大家都在吃屎,但总觉得别人的屎更香故事用一种充满科学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叙事手法展开,讲述了家庭主妇简庆芬和独立女性Rebecca两人的命运仿佛是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实验的现实体现。
在年轻时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两人仿佛处于量子叠加状态,每个选择都同时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中。
12年后,我们看到了这种“量子叠加”最终坍缩的结果——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简庆芬为了照顾婆婆不得不处理家长里短的琐事,甚至辞职做全职太太,Rebecca专注事业做独立女性却要忍耐孤独、一个人扛下所有压力,还要时不时面对这个社会对单身女性的恶意。
剧中的简庆芬是不讨喜的。
她绿茶、抢别人男友、结婚12年了还视奸老公前女友的脸书,出轨,一直从外部寻找精神支柱,一直在攀附别人,从丈夫、婆婆、情敌处寻找寄托,从未真正向内思考生出自我。
简庆芬小心翼翼地证明,何瑞之爱她还是命运而已。
从不敢正面问何瑞之有没有见过Rebecca,像极了一个害怕自我构建的幻梦被戳破的逃避现实者。
我当年也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情,但是后来被人强制着按头去接受血淋淋的现实的时候,我才明白,逃避现实是多么傻的行为,只会浪费了宝贵时间,因为现实永远逃不过去,只有早一点和晚一点来到你面前而已。
而Rebecca,美丽,独立,直来直去,懒得处理人际关系,又恰到好处地展露脆弱的一面:助理离职原因是不想成为Rebecca,一个人吃饭被歧视只能坐吧台。
剧里几次出现的内心剖白,像刺猬的心,陡然被浇了开水,能皮开肉绽薅下一把刺儿来。
大部分人都会和Rebecca产生更多的共鸣,向往独立共情孤独,这可以理解,可是大家又都忘记了Rebecca的人生底色是父母双亡还有一个进过监狱不务正业的哥哥,无论她多么努力工作,却还是攒不下钱。
Rebecca孤独最大的问题不是单身,而是没钱。
家庭的原因让她无法摆脱自卑感,我就是不配爱,谁都靠不住我只能靠自己,即使是被求婚了,也要小心翼翼打电话给何妈妈问,我可以和何瑞之结婚吗。
她有那么一根始终没安全感的、焦虑的神经,像只张皇的小动物, 即便在被别人真心爱护的时候,也始终不断奔跑、四处张望,不得安息。
Rebecca一个人对付掉下来的衣架的时候,像极了一个人打气换轮胎的我自己,早就习惯了高速爆胎的时候,一个人在早高峰的路肩上,打roadside assistant 电话,熟练地叫拖车去最近的汽车修理厂,然后面无表情地打uber回家或者去公司。
这种事情做多了,就不会再在摔倒地时候默念“好痛”,只会拍拍屁股站起来继续走,因为生活的狗血永远不给你时间顾影自怜。
所谓中年人的疲惫感,就是一点一点从麻木中生长出来。
生活中你想做简庆芬还是Rebecca?
都不。
我要成为何瑞之。
Rebecca觉得分手太痛苦了,自己辞职去意大利端盘子,何瑞之也觉得分手太痛苦了,实际上去上海分公司开拓新业务升职加薪,并且老家还有简庆芬照顾妈妈。
人生怎么可以这么不公平。
甚至后来Rebecca患上乳癌,像是作者在告诉大家,人的命运可以很惨,但是永远可以更惨。
剧中,柯震东扮演Rebecca的小奶狗,几次都说出了看似天真却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一个人只要一千万就够了,两个人要两千万。
人生真的好没有意义哦。
”当我们发现没有足够的钱养老时,我们说,过好当下最重要。
当我们发现,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说,过好当下最重要。
其实当下只是我们逃避未来痛苦的方式而已。
——“从现在开始,你就放心做Rebecca就好了,不要太累,不用太省,我在。
”闪现何瑞之的那张脸说“没事,我在”这句话令人爆哭。
年轻的时候不相信这句话,因为脏活累活即使有另一半到头来还是要自己干,等到自己真的摸爬滚打过以后才明白,其实只是想要有一个人在旁边说出这句话,就可以生出无限力量去继续拼尽全力。
如果你很累很累的时候,有一个人,跟你说这里很滑,再忍一下,就好像听到他的呼吸声就不会累了,因为真的好想有一个人在旁边。
——Rebecca 事业受挫,非常沮丧地晚上坐在cafe的椅子上没精打采,柯震东路过问她怎么了,她说:“一事无成的一天啊” 真的好似我忙忙碌碌开会写码一整天,结果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样子:拖着脚佝偻着背走在下班的停车场里,路过一课大树,小山雀惊飞跃起,树枝摇晃,荡起一树光影碎金。
还有一个被击中的瞬间,总经理对刚和Rebecca分手的何瑞之说:“我二十八岁就结婚了,我老婆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们现在一开口就吵架,也许你会感谢现在的这个遗憾。
”抛开世俗道德不谈,这句话充满了人到中年的无解悲凉。
故事里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
这也是让人不得不感慨,为什么所有中年人都有这么多不开心, 一个老人的生病,就让本就脆弱的家庭关系瞬间分崩离析。
《不够善良的我们》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是,里面的人物都是饱满多面的。
比如,Christine表面上是一个总爱搞办公室政治的坏领导,甚至总经理也问Rebecca:在Christine手底下做事不开心吧。
但是后来Rebecca很艰难请到一个翻红的男明星霍一剑时,霍一剑说是Christine告诉他应该感谢Rebecca。
镜头给到Rebecca双唇微张、一时间竟然没能说出话来的脸,屏幕外的我也屏住呼吸,只觉灵魂都出窍了。
那个本来以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外表刚强内心脆弱的小Rebecca,在那一刻被熨帖地抚过。
表面上总骂她没用对她很挑剔的Christine,实际上却在背后温柔地对待她。
我为这种复杂地人性里渗透出的善良而深深着迷。
这让我想起徐誉庭导演的另一部电影《谁先爱上他的》,里面刘三莲被同性恋老公欺骗十年,小王隐藏爱十年,两人真的见面真刀真枪几个回合互相了解真相了以后,三莲恨小王几个月就不恨了。
你讨厌的其实是你的无能为力,你不怕受伤只害怕一切都是假的。
徐誉庭真的是一个好善良的人,小心翼翼地做了一件不够善良的事情,立刻就要忏悔和承认错误。
讨论婚姻困境也是讨论女性自我牺牲与自我实现的取舍,但是无论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谁还不是一地鸡毛。
恋爱不是生活的刚需,孤独才是。
要确定我是谁,坚信自己现在选择的路就是最好的,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这样,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是向着更成熟的自我迈进。
结束之前,想再次提出一个问题,你会对12年前的自己说“谢谢”还是“对不起”?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作品里,你最想更改的那个结局是什么?
我知道这意义不大,因为一切都已经发生了。
有最想更改的那个结局,但是更希望我可以由衷地说:现在就好,别改了。
彩蛋:- 本来只想写几个剧中被击中的瞬间,结果越写越多。
-全程被击中?
- 一直被扫射。
《不够善良的我们》8集只出了4集,小荷才露尖尖角,豆瓣已经到9分。
两万多人打了五星,我很伤心。
抱着朝圣的心态,我把出的都看完了。
这部台剧在我看来,犹如水蜜桃,甘蔗、大鸭梨一样,水分很足。
很多人夸这部剧,说的最多的是这部剧自然,不做作,就如同我们的生活。
相反的,我首先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作,脱离生活。
前两集里,真的是抓到机会就给你讲人生道理,爹味太重了。
拿瑞贝卡滑轮的时候,被小朋友捡了个东西,小朋友给他,说是你先看到的。
瑞贝卡来了句,以后千万别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让给别人,不然你会后悔。
看到这里我笑出了声,心想导演也不用这么强插一句本剧中心思想吧。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我们生活的语境,我们日常生活对话要这样,得把小孩整懵逼不可。
还有瑞贝卡遇到中年何瑞之后,蹲在那里说好痛好痛落泪的镜头,阿猛真的猛,到了这个年纪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电视剧像在照顾一个第一次看这个发光机器的新新人类,一定要用这样的表达,来让低幼的你与她共情,奥特曼都不这样搞了。
明明你光芒万丈,还有机会和小奶狗谈个恋爱,人家两鬓斑白,还得接小孩上课,该哭的不应该是他吗?
诸如此类,让我觉得画蛇添足的镜头和台词相当密集,第一集林依晨的密集独白更是重灾区,并且很少有人话,却有很明显吃力在造金句的痕迹。
这部剧还有很多人主打夸的就是:尺度大。
我看完了出的内容,一没有色情镜头,二没有政治讽刺,三没有成年生活的辛辣剖析,四没有对社会问题的质问,由内而外不知道尺度在哪里?
有人说他的视角很好。
视角可不可贵,得看这样的视角是不是难得和有意义。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种视角和表达,是觉得值得五星的。
但这部剧生活的鸡零狗碎,本身已经被拍烂了,也并没有用新的视角也表达去呈现。
依旧是行房事的时候丈母娘进来,依旧是老去的父母需要照顾,依旧是想要的惊喜没有触达到位。
很多人看到有作品落在女性困局上,就会颇有好感。
但女性困局之所以好,应该是真的讲到点子上,而不是看到这个四个字就不由分说就能获得高赞。
如果这样,那对我而言,是对女性的另一种歧视。
用婆媳关系,家务关系,夫妻关系来展现中年女性婚姻的乏味和无奈,用一个人吃饭的孤独,出租房到期,勿入别人家庭的感情,来展现中年单身的困局。
你说这样有问题吗,我觉得没问题,但如果你说这些内容可以撑起9分神剧,那就有问题了。
萧伯纳有句名言,叫想结婚就去结婚,想单身就保持单身,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很多看到了“后悔”,但忽略了“会”是由“不会”蜕变而来的,他们肯定断断续续拥有过甚至有过物超所值的惊喜,不然不会选择这样的状态。
单身和婚姻肯定都不至于全是不堪,用家里衣架脱落这种事情来展现生活的无力感,未免太无力了。
在我看来,人到了一定年纪,要感性的对工作,但却要理性的对生活,因为工作有休息的时候,生活却不可以脱离,这是对我们的保护。
我们的日子没有作品里那么悲惨,反而是因为电视剧长期以来植入了这种放大细节的习惯,让很多多愁善感的人放大了日子的苦味,下个雨都能哭一宿。
有时候衣架掉了就是衣架掉了,这东西修起来不麻烦。
一般的餐厅的店员也不会二逼到没人的时候要求你一定要坐吧台不能坐二人桌的。
没有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然这一切都出于我个人的偏见,很多人就是喜欢,每个人喜好不同。
但牵着这部剧走的主线也始终令我不敢苟同。
女人为男人如此耿耿于怀十来年,是本剧的慧根,这慧根让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到了中年,真的还有太多有趣的和要忙的事情,整部剧这种人到中年念念不忘的疼痛文学,始终让人很难理解,甚至觉得好笑。
40岁了,相信几乎所有人,不会在十年后还对曾经的恋人念念不忘。
不是我这人没心没肺,而是人心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人和水管,苹果是一样,人的脸和心境永远不可能保持一个原貌,在这个物理世界,这就是一场物理的过程,会生锈,会氧化,痛苦永远会被稀释、转移,有新的痛苦和无奈覆盖上去,也会冒出新的快乐和希望。
就像1岁我们吵着要奶嘴,8岁吵着要赛车,18岁要为旅游哭泣一场一样。
先下手为强,绿茶婊上位是不善良的。
同床异梦,分心想妻子以外的女人是不善良的。
和有妇之夫搞在一起是不善良的。
骄傲的选择走进自己的舒适区是不善良的。
那什么是善良?
我想,人到了中年,能和真实的当下和解,说人话,做人事,别为难自己就是善良,放过自己,也是在为我们的生活寻找出路。
看完了第四集,结尾何瑞之看到R标的钥匙扣,开始翻手机里备注忘了的那个一连串号码,找了半听遗憾来了句,说居然忘了,故事到这里停止,进入片尾曲。
自己曾经深深爱过的女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生活的蹂躏,最后打出熟悉的号码显示出来的联系人,是自己的枕边人简庆芬,而不再是自己的白月光re,不能说很唏嘘,只能说,一切已成定局。
网上把简庆芬这个角色骂烂了。
什么绿茶,抢别人的男朋友,把re当成假想敌,得到了又还想要更多。
但是身为一个,活了20多年,想象不出自己40岁的单身女子来说,其实我心里面是佩服简的。
谁不想要来自异性的偏爱呢?
大家都是希望自己是被捧在天上的公主,但其实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re的美貌,也许甚至没有re对于事业的热爱,就是不怎么开口求人,期待一份百分百的恋爱,期待被人托举着,但是却不能接受自己爱的人的家人不接受自己。
简呢?
是真的有心思,并且会付出行动。
敢在刚接触没多久的时候就给上司发爱心,在何妈妈生病的时候照顾,在何瑞之和他妈妈之间当和事佬。
身为局外人当然觉得茶,但是她就是能低得下头来,在知道他们分手后做了饭盒给何说“帮我试试你妈教我的三杯鸡好不好吃”明晃晃地抛诱饵。
谁没有比较心理呢?
别人的生活都是美化过的,人都是羡慕自己没选择过的路。
她也不是心里没过挣扎,re就像是个假想敌。
哪怕她已经在何这边大获全胜,她都时不时想要通过社交媒体看看,re现在过得好不好。
过得好,她很羡慕。
但突然发现40岁的re的小男友仅仅是一个教溜冰的老师的时候,她又笑了。
不是什么攀比,或者嘲笑,单纯人性而已。
人性幽暗的一面,都是见不得别人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片名叫《不够善良的我们》。
佩服简的另个原因,就是她居然可以理所当然地自私。
理所当然在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说几句恭维话,类似要不是你,我都吃不了高级料理(大概的意思),然后永远都是嫂嫂一家买单。
理所当然地在嫂子提出要把妈带去疗养院的时候大声拒绝,发脾气,说怎么可以让我妈去疗养院。
理所当然地在自己老公善意地说,如果想把妈接过来住也不是不行,顾不过来辞职也可以的时候破口大骂,说什么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工作对我来说有多重要吧啦吧啦。
理所当然地自己业绩不好就到哥哥面前,甚至都没卖惨,只是娇娇地说了句“哎呀也就一个季度一万多,签这里签这里......”要是放在现实生活里,有多少女孩子会觉得自己要孝顺,理所当然觉得应该把父母留在身边,又或者,其实压根没有很孝顺,仅仅是因为世俗或者外界的压力而当一个孝顺乖女儿。
但她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也不能说讨厌,就是自我。
她不是没付出,生了孩子又总是受丈母娘的气,所以才总是忍不住悄悄地在社交媒体上看,曾经和我自己一样爱好,同一天生日,甚至喜欢上同一个男人,比自己漂亮,看起来什么都得到的来之不易的那个女孩,现在过的怎么样?
她生日的时候一手端着蛋糕在电脑前,另一手滑着re的社交媒体照片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选择何瑞之,自己是不是也会成为幻想中的re,有着180万的存款,交浪漫的年下男友,过着没有婆媳矛盾自由自在被爱的日子?
分割线---看完第6集,我在简庆芬参加生日聚会吹蜡烛的时候,真情实感落泪了。
她看到R标的钥匙圈直接塞回去当做没看见,可是照顾老年人的压力,自己的不自信以及种种,让她愤慨对这老公说“现在比较爽”。
爽过之后呢?
在自家聚会,自己终于知道,每年的奶油蛋糕是哥哥告诉何的。
她实在是想不明白,举着手指问何,这个你是按照谁的尺寸买的?
简就想知道,他敢不敢承认是之前给过re的。
而一切答案都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
原来蛋糕是简自己爱吃的,戒指是专属于她量身定制的。
她曾经梦醒时分不爽的,都是自己的臆想。
首先是男主角何瑞之,关于他最多的讨论就是他到底爱谁?
有人觉得他最爱他妈,为了妈妈,和深爱的白月光前女友分手,选择了妈妈更喜欢的简庆芬结婚,为了方便照顾妈妈,买了离妈妈很近的婚房。
有人认为他最爱Rebecca,分手十几年了还是会梦到当年的遗憾,梦到rebbecca是他的妻子,他们会有多幸福。
也有人认为他最爱简庆芬,毕竟最后发给r的简讯里写了,我很爱我老婆。
给老婆准备的蛋糕是老婆喜欢吃的,是听老婆家里人讲过以后记住的,而不是前女友的口味。
给老婆买的小一号的戒指,是听妈妈说她原来戴的戒指太大了老是掉,就按照小一号的尺寸去定做的,而不是按前女友的尺寸买的。
不过剧专组里很多人跟我的观点一致,他谁也不爱,最爱他自己。
很明显他对他妈妈的感情是有很深的羁绊,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但是妈妈的爱从小就让他很窒息,他只想图清净,他同意妈妈的想法,跟前女友分手,跟简庆芬结婚,为的也是简可以搞定他妈,让他清净。
他的孝顺从来都是外包的,跟大部分已婚男人一样,让老婆照顾他妈妈,立住他的孝子人设。
他也不爱Rebecca,如果真爱,不会让前女友一个人去应对妈妈的刁难。
从没有试过从中调解。
妈妈不爱吃鱼,你非要到Rebecca做好了鱼送到妈妈病床前等妈妈自己说出来吗?
你从Rebecca 买鱼那一步不就可以说了吗?
早点在外面租个房子搬出去跟Rebecca一起住不就好了,一定要让女朋友每天被妈妈阴阳怪气到受不了崩溃了才去租吗?
分手后跟妈妈冷战了一段时间,那请问Rebecca 受到的伤害有任何一点弥补吗?
无,不过是通过这些立住自己的深情人设罢了。
简庆芬,爱老婆那真实天大的笑话了。
大概只有何瑞之自己会相信吧。
一开始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对简的示好视若无睹,其实就表明了他对简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的感情。
简庆芬听了何妈妈的话,在何瑞之去上海出差期间照顾何妈妈,以此离间何瑞之和Rebecca ,后来简庆芬因为公司的人的闲言碎语,无奈提出辞职,何瑞之听说后,问都不问一下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既然是你不喜欢的女下属,为照顾你妈妈而遭受舆论压力,你接受得那么坦然却一点不考虑简庆芬的感受,是一点同理心都没有啊。
何妈妈瘫痪了,何瑞之各种给简庆芬压力,最后让简庆芬非常不甘愿地辞职回家给他妈妈当护工,在简庆芬精神身体双重受折磨的情况下,对她只有谢谢。
这都是他们长期的婚姻里冷暴力的冰山一角罢了。
真爱老婆就应该让她感到被爱,而不是一直用错的方式让老婆饱受折磨。
其次是女主角简庆芬,她哪里不善良,她全剧最善良。
俗话说能吃苦就会吃很多苦,简庆芬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一直在委屈自己,一直在退让。
有的人说她出轨,她对不起何瑞之对不起儿子。
我有请这些人跟简庆芬交换人生呢。
我合理怀疑这些人要不是对婚姻还抱有美好幻想的,要不就是明明自己已经吃尽了婚姻的苦见不得别人不吃的。
出轨是她长期忍受婚姻家庭丈夫给她的痛苦后,唯一一次反抗,一次歇斯底里的呐喊。
她迫切地想要有个人真的关心她一下,真的为她的付出而感动体谅她,给她想要的理解和爱,然而没有,一直都没有,她和何瑞之之间的情感是从未流动的死水。
是她一直源源不断地灌溉,何瑞之选择视而不见,终于有一天决堤了。
我甚至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嫁给何瑞之,她是羡慕何跟前女友有那样的爱情,期待婚后自己也可以有吗?
结果就是一直忍受着婆婆的挑三拣四,丈夫的冷漠,前女友的阴魂不散,她对Rebecca的在意,源于她很清楚地知道,何瑞之从未真正放下。
直到她亲手照顾病患,帮婆婆和前女友送终。
我一度觉得这个角色开创了绝望的家庭主妇的新路线,把她认为老公最爱的人一个个送离人世,闯出了一个临终关怀的小众赛道。
结过婚的妇女,多多少少都能跟简庆芬共情,毕竟吃的这些苦,基本都差不多,照顾公婆、老公、孩子,忍受他们所有人的冷漠或挑剔或无理取闹,做全家的免费菲佣和受气包。
我甚至觉得最不善良的是编剧,她说故事原型是男主角去照顾病危的初恋女友,妻子在此期间是接受和理解的,送走前女友之后,两个人还是离婚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的简庆芬才比较像一个受苦后觉醒重生的人。
用善良包容丈夫,用理智选择新生活。
而剧中给简庆芬的结局是她看到丈夫回给Rebecca 的短信,我很爱我老婆,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终于理解了丈夫不以她希望的她能理解的方式给她爱但却也是一直爱着她的,她觉得自己之前是被嫉妒蒙蔽了双眼。
仿佛一瞬间,多年来的冷暴力,和稀泥,假客气都是她的幻觉。
最终从女主成长蜕变的故事又回归到了老公孩子热炕头,团团圆圆包饺子的台式娇妻主旋律电视剧。
之前台湾通过通讯录婚姻法案的时候,大陆都在喊赏月,但是从台湾女明星那么多堵心的婚姻状况里,我实在没看出来他们的月亮有多圆,圆了个包装吧,拆开来还是一堆封建糟粕。
我又想起之前传闻林依晨婚后每天4点半起床做早饭,还要送公公去上班,我真的不知道这图的是个啥。
还是说台女的人生最高目标依然是成为三姑六婆乡里乡亲见了都夸的贤妻良母啊。
编剧对R的不善良是最显而易见的,作为许玮甯这样漂亮的女人,还在小心翼翼地在乎前男友的婚姻家庭,因为自己当了总经理的地下情人而说自己是坏女人,为什么不批判那些男的而是先给自己定罪呢?
第一集还安排她遭受餐厅和房东的单身歧视。
明明是认真搞事业的女性角色,自身价值却不是通过工作实现的,而是男人的认可。
当她得知自己得了绝症,需要切除乳腺,回想道"只有十二个,大部分都是老外。
"这一段对Rebecca 的恶意真是演都不愿意演一下了。
她也没有什么不善良的,只是没结婚,却也一直用贤妻良母的标准在要求着自己,对自己认可的程度很低,活得非常辛苦。
当然这部剧好的地方也显而易见,对婚姻的描写很真实,冷漠不作为的丈夫,挑三拣四说话刻薄的婆婆,任劳任怨的妻子。
也有人说简庆芬和Rebecca是一个人的两种可能,本质是一个角色,选择了结婚,有吃不完的苦头,选择了分手,也活得不快乐。
两位女主角演得也都很贴合角色。
演了那么多年偶像剧的贺军翔,这个性缩力拉满的丈夫角色倒是可以成为他的新代表作了,虽然是主角,但像个反派,给三个女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不过大部分婚姻里,丈夫确实如此罢了。
善惡、真假、輸贏,有時候只是相對比較和部分事實,但傷痛和殘忍卻是共同經驗。
我們要怎麼去定義善良?
又要如何將善良分等?
是用自以為善的方式去對待世界和世人,還是按照世俗的標準去踐行一種難以被量化的標準?
那麼惡呢?
是在把病患照顧得很好的同時,暗暗地想「妳怎麼還不死?
」抑或是,在那麼多主動和付出,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謝謝」時,與理解不倫?
當你被你以為的真刺痛,當你被你憎恨的假撫慰,當你以為贏的滋味一定美妙絕倫,當你以為輸便一蹶不振⋯⋯只有時間,只有被歲月狠狠碾過才能看見事物的另一面。
當我們放下自傲,去試著想像和理解灼眼如太陽也總有它照射不到的另一面,我們必然無法斷定此刻的真假與善惡。
好喜歡這個故事。
它不偏不倚地將每個人的情緒和經驗舒展開來,讓我們跟著不同的身份和視角去經驗同一件事,感受同一個狀況下的不同感受。
它也不試圖去講什麼艱深的人生道理,也不為求給你一個生活的方向。
它只是讓我們看見在黑白和是非之間,在活與不活之間仍有著一大片難以被呈現的空間。
在這一大片無法被呈現的空間裡,藏著我們最私密、最不堪、最委屈,也最真實的樣子。
想说一下《不够善良的我们》里面的Rebecca。
Rebecca 张怡静,这个被最多人共情,但是编剧没有给她“好结局”的角色。
我认为编剧对她也是有共情有慈悲,但暂时找不出一个给她更好的解脱方式。
笔力有限,心力有限,而非真正的无动于衷。
这篇文章是在我还没有看大结局时的想法,昨晚的大结局,佐证了我的的思路。
1. 为什么Rebecca看似是大女主,却在情感世界里那么无助冲突?
Rebecca从来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女主”,她只是看起来优秀,实际上一塌糊涂。
Rebecca也不是坚韧自我,以事业为导向的都市女性。
她的内核,是破碎漂泊,以情爱为导向的没长大女孩。
以下的话,听起来像是责备,但是因为我跟Rebecca很像,太像,我也走过蜕变之路,才知道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Rebecca 的人生主线,不是朝着目标前进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不断地逃离。
从一个男人身边逃向另一个男人身边,从一个工作逃向另一个工作,从一个台湾省逃向另一个意大利,她看起来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人,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Rebecca从来没有真正地要“安定”下来。
我不是说他待在一个男人一个工作的身边是安定,我说的是,她去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去好好地打出手里每一张牌,哪怕可能输,至少待在牌桌上,不要看一眼对手的表情就狼狈逃窜,找寻下一个避风港,而避风港从不是目的地。
她的生命主旋律,一个是逃离、推开、回避,一个是自证“我不配拥有好的人生”。
逃离已经拥有的生活,推开每一个想要对她好的人,回避别人的情感付出和情感表达。
打电话给不喜欢自己的男朋友妈妈问“我能不能和你儿子在一起”,明知道答案还要继续,看起来是争取最重要的人支持,实际上是等待着一句否定。
很多人不理解,那我就说“聪明”的办法。
何瑞之妈妈的需求就是骂儿媳妇,她夸简庆芬也只是为了把Rebecca气走。
看清楚这个核心需求,如果还想跟何瑞之在一起,就被他妈骂就好了,让她骂爽。
Rebecca现在是,不喜欢何妈,不满足何妈核心需求,还问何妈能不能接受她。
她当然是在等着被拒绝,但她一定要营造出是别人拒绝她的样子,对不起她的样子,以此再度体验受害者的模式。
2、深入讲讲Rebecca的“被拯救又被抛弃”模式我之前讲过,分离焦虑严重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是会主动先手分离的。
Rebecca的童年,她在最后几集透露,妈妈生她的时候并不想要她,拖了很久也不上户口,童年支离破碎和哥哥相依为命,被周遭环境排挤霸凌,因此她一定有着强大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
我觉醒营里的同学也一定明白,她是太想被接纳,太分离焦虑,但童年与成长的体验记忆太过糟糕,所以她只会这个被抛弃的模式,只想重复这个被抛弃的模式,那是她的舒适区,那令她熟悉。
(心理学名词:习得性无助 强迫性重复)她和所有男人关系开启的模式,都是先以破碎美丽的弱者的姿态进入他们的视线,男生开始投射迷恋与想象,以为能在Rebecca的身上实现“做个男人”的核心需求。
男人开启追逐,女人若即若离,男人加大付出,女人从不回应。
然后最后,女人撤出,或者指责男人,让男人撤出。
女人继续以一个弱者漂泊者的形象,飘向下一个避风港,吸引下一个想要拯救她的男人。
何瑞之,总经理,意大利男人们,于向立,都是。
Rebecca并不一定是刻意如此操纵,但她一定在潜意识里无数次地重复这个剧情。
我懂她。
因为我就是她。
看似我是一个情感博主,这么多年一直在谈论爱情,在换不同的恋爱对象。
但是,我的关系永远是停留在某一个浮皮潦草的表面。
在每段恋爱在进行到准备更深入更亲密的阶段之时,我就会想方设法,把这段关系给毁掉。
我耐受不住一个稳定的,不浮躁的,情绪不大起大落的关系,我也耐受不住能在关系中待住的我自己。
我一直在逃。
2013年我从北京跑到深圳,2019年我从深圳跑到伦敦,2022年我从伦敦跑回来,又跑去北京,然后,2024年我又从北京来到了深圳。
我也是一直在逃的一个人。
我也在不断体验我最熟悉的模式。
3、人人都(不)爱RebeccaRebecca还有一个点让我非常的共情。
看到有人说,哇,每个男人都爱Rebecca呀,都对她念念不忘。
作为Rebecca深圳分卡,我认为这些男人所谓的迷恋,都是假的。
我跟大家说,这真的是在唠羞耻嗑了。
年少的时候,当我的核心需求是女性魅力的被看见和被承认时,这些男人的迷恋会让我看见理想中的,如诗如画的自己。
但是当我沉迷于一段又一段迷恋之后,在我真正需要“关系”的滋养而非“迷恋”的吹捧时,我才发现,这些人的迷恋,只是自恋。
是他们的自恋,也是我的自恋,毫无用处。
只是因为他们处于能量层级比较低的时刻,很需要某一种生命动力,那个时刻他们看到了你,你美丽、破碎又迷茫,又假装坚强,又文艺的一x,然后又没有那么的文艺……有点文学素养,但不多啊,just够用。
他们看到你就觉得,哇,我要投射一下,啊,我要使用一下,于是给你写首诗,半夜咣咣敲你房门,非要给你朗诵诗歌。
几年前我还说,最好的礼物是以我为主角的诗歌或画作。
现在才懂得,那些洋洋洒洒,只是他想写诗了,诗里的人,唤做我,却不过是他自己。
他们有他们发情的癫狂与迷醉,我只是在他演戏时,恰好被拉来描摹的模特,用来按在诗里的名字。
然而,我把很大一部分人生,我的前十年,浪费在了和这些奇怪的迷恋去觥筹交错当中,我把这些投射当真了。
那只是一个没有被看到过的小女孩,我说我自己,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丑小鸭,那么羡慕人群中的白天鹅。
她认为,成为白天鹅,得到注意和迷恋,就能得到爱,得到价值感。
于是她很努力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伸长脖子,在湖面上优雅地游动着,吸引来了无数岸边的掌声和目光。
然而,大雨落下的时候,岸边的人走了,她,却不知道向何处去躲雨。
那岸边的迷恋,本就与我无关。
Rebecca看似收割了很多男人,活得洒脱自由,但那个自由,来自于她极大的不安全感。
她没有放下魅力和幻想去进行深度现实生活的能力,她的自由是假自由——我无法说更重的话了。
那对我自己的思考我已做得足够,但对Rebecca,我不想再说更重的话了。
4、关于不争气的Rebecca和不讨喜的简庆芬我很喜欢《不够善良的我们》这部剧,接下来我也会做一些切片和文章,继续分析里面的其他角色。
网上那些“Rebecca不够大女主”“简庆芬太绿茶”的批评,还是停留在文艺作品应该描摹理想世界而非真实现实的期待里。
但,我已经对所谓的大女主剧爽剧搞事业剧厌烦了。
这部剧写的女人,不是一种高亢的强和善,不是断情绝爱走上事业巅峰,或者夜夜笙歌迎娶小奶狗,向外界彰显,我如何成为了独立女性的榜样。
Rebecca和简庆芬都不是女性的榜样。
正因为她们不是女性的榜样,所以我们看到她们会有那么多的不舒适,会看到那么多的自己,那是一种真实。
不面对真实,人无法接纳自己,更无从谈流动、改变与真正的成长。
我喜欢这种真实到毛细血管里的文艺作品。
我也会继续,做这种真实到毛细血管里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在吐槽结局烂尾,编剧为啥把re写成癌症,为啥要让re成为那个让简知道何是爱她的工具人。
其实,我倒觉得这是编剧的另一种苦心。
也许,只有当re生了病,两个在暗处互相较劲的女生才有机会一起生活,一起吐露属于他们的小心思,甚至最后一集看到两个女生一起生活,互相吵嘴,但又相互依靠的时候,一直感动一直在哭,这是属于女生才懂的友情。
其实,40岁的女人,无论结婚与否,要么面临如简一般的婚姻困境,要么如re一般需要抵抗孤独和单身身份的困境,再强大内核的人,都有那么一些时刻会思考,如果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会更好吗?
可是,人生不是游戏,没法保存重来,所以编剧才让两位女主因为re要面临死亡,开始重新有机会对话和互相袒露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们也才有机会看的那么藏在背后的,属于女生们的小心思。
而结局最后,由re告诉简,何回复说“我很爱我老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是re对简陪伴在她人生最后时光的感谢。
对于简这样一个,没把事业看的那么重要,内心又不够充实的家庭主妇来说,丈夫是否爱自己当然很重要,所以,re最后告诉她时,她才会那么激动的打开re的手机想要得到一个答案。
而在这个时候,何是不是真的如年轻时爱re那样爱简,他真的很爱老婆吗?
这个问题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12年的婚姻生活,即使一开始只是因为“还不错”,但也慢慢建立起了互相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家人般的爱,这种爱不是多巴胺,不是内啡肽,更像一种习惯,一种习惯的关爱!
虽然,看到何无数次对照顾妈妈的简说谢谢,我也非常能共情简的崩溃,这样的男人确实太没劲了,但是,这也许才是很多中年家庭丈夫的真实写照吧。
家庭生活本来就是一地鸡毛,我们也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丈夫都能十二年如一日的提供那么饱满的情绪价值。
所以,无论结婚与否,对于女人来说,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自足和自洽才是最重要的。
这大概也是所有人一辈子的课题。
才看完《不够善良的我们》大结局,这3星是打给结局的,不吐不快。
不过先唱个反调,很多人批烂尾,我倒觉得导演其实为此做了不少铺垫:反复出现的“薛定谔的猫”和“意识决定宇宙”、红叶蛋糕和戒指的真相……所以最后那条短信,相当于打开了薛定谔的猫的盒子,不管之前何瑞之爱谁,但此刻多重宇宙坍缩成了确定的唯一:相比旧爱,他选择妻子。
也就是说,简庆芬的回归早有伏笔。
但还是不免对这个结局感到失望。
在那个短信出现之前,我一度被简庆芬陪着Rebecca度过最后的时光所打动,以为她们已经达成和解,成为惺惺相惜的伙伴,而那些不停出现的“赢了”对话只是释怀后的打趣。
直到看到简庆芬急不可耐地找手机翻短信,我才知道,原来赢与否,依旧对她很重要。
这很真实,毕竟我执难破,只是会觉得可惜,女性除了在性缘关系上竞争,本也能建立起其他关系。
在简和Re最为靠近的时刻,她们还是在不停讨论不在场的男人:和这个男人的婚后生活,离开这个男人后不后悔,指责对方不够体谅这个男人还出轨……以至于这部剧都无法通过贝克德尔测验(见注释)。
我甚至怀疑,除了性缘相关的生活,她们在最后时刻都没能好好了解彼此的其他人生侧面。
而当简和Re的关系最终只停留在情敌关系时,简重新拥抱父权体系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
于是想起了另一个照顾情敌的女性,《飘》里的斯嘉丽。
她和梅兰妮的互动一开始也因艾希礼这个男人而起:她喜欢艾希礼,把梅兰妮当作情敌,却又因艾希礼的托付不得不照顾梅兰妮。
可后来她们患难与共,彼此扶持,关系早已无需男性的存在。
梅兰妮成了斯嘉丽敬佩、信任和心理依赖的对象,到最后,她可以失去艾希礼,但不能接受失去梅兰妮。
读《飘》已经是七年前的事,可两人的深厚情谊仍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远超出瑞德对斯嘉丽的爱。
当然也可以说,斯嘉丽和梅兰妮的关系之所以可以升华,很大程度是因为梅兰妮圣人般的品性:胸怀宽广,慈悲通达。
而这部剧讲的是不够善良的普通人,人性复杂,光暗交织,简最后的回归也有其合理性。
即便如此,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大结局中没有看到任何人,尤其是主角简庆芬的成长。
《飘》中斯嘉丽的成长是非常明显的:从刚出场时热衷当情场上的交际花,到最后只身承担重振家族的担子,不再沉迷于在性缘关系上证明自己的魅力,并开始明白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是谁。
而简庆芬呢?
并不是说她非得如很多网友期待的那样,离婚搞事业当女强人,或者性取向变化,和Rebecca在一起才叫成长,问题的根本是她没有好好对待自己萌生的自我意识和渴望。
不难看出,简庆芬是一个认同传统性别观念的女性,没有很强的事业心,喜欢照顾别人,把丈夫视为一家之主,结婚后对婆家的重视高于娘家。
虽然她也有不传统的一面,比如暗戳戳地挑拨离间,没在一起就搬到男方家,但她这些举动,全是为了达成传统的目的:嫁个好男人。
与其说她是因为爱何瑞之想把他争取过来,不如说是因为她觉得何是适合结婚的优质男才想得到他,所以她才可以接受不恋爱直接结婚,很难想象一个追求浪漫爱的人会这样做。
她也确实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美满家庭,她看人眼光不错,何瑞之非常称职地扮演着传统丈夫的角色,努力赚钱养家,无不良嗜好,不出轨不家暴(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说他是好男人,碰到这样的丈夫该偷着乐)。
简也自问,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事实就是,她会吃醋,会比较,会反刍各种不被爱的细节,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看见——她开始渴求传统婚姻之外的东西,其意义相当于一个游戏系统里的NPC,不再满足于遵循游戏主设计的规则日复一日。
这便是自我的觉醒,出轨则是对传统婚姻秩序的反叛。
而大结局的处理,恰恰是对这种自我意识的否定。
它直接把这些归为胡思乱想,是应摒弃的元素,如此才能通往幸福之路。
这是一种很唯心主义的理念,但我认为简的感受并非全然主观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剧中何瑞之的表现,就是不爱。
那句“我很爱我老婆”只是在履行传统好丈夫的角色罢了,甚至承诺爱的也只是妻子这个角色,并不指向简本人。
在婚姻危机爆发之后,他也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的努力。
哦不对,准确来说,他在任何时刻都没有试图改变,他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考虑过简的感受,在简忍不住冲他大喊“喜欢红叶蛋糕的是Rebecca不是我”,他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和询问去解开简的心结。
所以所谓红叶蛋糕的“反转”在我看来是如此单薄无力。
而在男性不作为的情况下,重归于好就变成了女性的单方面改变。
我可以接受简庆芬在一番权衡之后,不再执着于追寻激情之爱,选择把握已有的家庭生活。
但我不能忍受把一切就完全变成了简庆芬的错,是她疑心太重,作天作地,不懂珍惜,而何是隐忍的大善人。
导演说,这是简庆芬的宇宙。
可荒谬的是,在自己的宇宙里,简庆芬依旧不在中心位置,相反,她正走向把萌发的自我意识视为错误而熄灭,重回不加反思的NPC状态之路。
结局看似破镜重圆,但我想,传统的婚姻秩序在短信事件中维护了她的“正室地位”,也会在出轨事件中惩罚她的不忠。
在“简无理取闹”叙事下,出轨将会成为她婚姻未来的另一道鬼影。
很难想象,一部2024年发达地区的女性剧,无论是在女性关系还是在女性自我成长上,都被上世纪的《飘》吊打。
不过想想,这也是《飘》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而《不够善良的我们》呢,千人千个观点,但于我而言,它与导演上部《荼蘼》构成了时间参照物,观剧感受、想法的变化见证了我自己和公众性别意识的变迁。
注:贝克德尔测验,一种评判虚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代表程度,有三个标准:①片中至少有两个有名字的女性角色 ②她们互相交谈过 ③ 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
整部剧已更完一半(四集),除了第三集有点垮,目前整体还不错。
三、四集主要交代瑞之与Rebecca分手原因、庆芬见缝插针“抢”瑞之。
第三集有点流水账。
第四集就比较走心了。
几个细节过目不忘:何留给Rebecca钥匙上的“R”、何给Rebecca戴戒指求婚时R的表情,还回的钥匙和戒指、“忘了”(Rebecca)的电话号码。
看的时候,有种轻微的扎心,看完有点缓不过来。
后劲挺大。
想到一句歌词:长的心情短的命。
一直到第四集,我觉得瑞之与R依然是深爱彼此的。
戒指能摘掉,钥匙还得回,但伤口隐痛一直在。
放不下的,始终是那个人。
短的是爱情,长的是叹息。
瑞之删掉R号码后,又想打电话给她、却找不到号码时的抓狂;Rebecca在轮滑场看见接小孩的瑞之,正好被撞倒在地,她那句“好痛”;分手前,R打电话给何妈妈,问“我可以嫁给瑞之吗”……Rebecca太委屈了,光是同情分,就足以让她成为整部剧最抢镜的角色。
再加上她“i人”的人设,台词很少,大部分时候靠表情和肢体动作,演技也很加分。
导演对Rebecca的“私心”体现在两个“梦境”:第一集庆芬梦见R和小男友激情画面;第四集瑞之梦见R是孩子妈,带了便当回来。
夫妻俩同床同梦,竟然都有Rebecca!
Rebecca尽管情感波折,职业也不稳定,但从二三十岁到四十岁,她的人格明显在蜕变和成熟。
同时,她那种未曾被时间改变的善良,和自由精神,让她有种超脱的气质。
从剧情结构上,庆芬是“第一人称”,是讲述故事(旁白)的那个“我”、是不够善良的“我们”。
Rebecca更像是“我”的投射,象征我们理想化的、却没有勇气做到的人生。
尽管Rebecca这个角色很讨喜,但很多人可能会像我一样,此刻在现实生活中,正扮演着庆芬,围着一个个小目标转,时不时怀疑一下人生,但终归会坚守生活的战场。
因为我们毕竟是:俗人一个。
风花雪月敌不过,生活的鸡零狗碎。
分割线 (一、二集观后感 ) “为了抵达那个目标,必须经历多少痛苦?
我们真正热爱的,很可能是痛苦……”社会加速下,到底是我们在追求目标,还是目标在push我们?
这部剧有种荒诞的真实感。
40岁的我看不起20、30岁的自己,但好羡慕别人拥有小10岁的男朋友。
庆芬40岁,已婚已育,老公(瑞之)是曾经跟Rebecca“抢”来的如今,庆芬被生活的鸡零狗碎折磨的没人样,Rebecca却有着小10岁的男朋友、过着“每天都有惊喜”的生活(其实是错觉,见第二集)。
好男人是“抢来的”,可抢到自己手里后,怎么看都觉得无聊平淡。
朝朝暮暮厮守,比不过街头与前任的一场邂逅。
关于爱情,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寓言永不过时。
得到了,是蚊子血、米饭粒;得不到,是白月光、朱砂痣。
——未完待叙
为什么有柯震东?为什么夹带私货?忍不了一点...整天就是情情爱爱 生活太乏味 太无趣了!能不能拍点不搞雌竞的呢?
好离谱的收尾!!当两个女性终于连接起来把男人抛在一边并玩弄往事的时候,在我心里达到了超五星。结尾五分钟直接下头,好难受啊………萝贝贝说:薛定谔看了都想把猫叫回去。
前6集让我以为这是个不错的双女主剧,结局完全依托答辩。编剧不仅偷懒到极致,对于女性的叙述居然还在纠结于“他到底爱不爱我”,主角确定“他超爱”后就有了回到围城的勇气了。
Rebecca看似是自由的象征,但她的内心也有无法被窥见的孤独和渴望,而简那么想要并且努力抢来的日复一日幸福,是否又真的如想象中那般完美呢?每个人都有困住自己的围城,在黑与白的界线之间摇摆不定…灰色轨迹则是我们没做的那个选择。顺便我大喊一句林依晨许玮甯不要抢男人了好不好?你们俩大胆出柜吧我支持(不是)
单身漂亮能力出众最后下场是得癌症凄惨死去,甚至要靠“情敌”的救济才能没那么惨。“抢了”别人老公一辈子自认为当保姆被婆婆嫌弃最后发现老公很爱自己,哭着流泪回头发现还是一家人。这什么莫名其妙的剧情,老婆一辈子都活在白月光的阴影下,老公明知老婆心里的刺却没有解释过弥补过什么,这一切都是老婆敏感多疑的错,最后一句“小心开车”就抵消了十几年婚姻里的默不作声。我说都什么年代了别神化男人那点看不见的付出行不行,没男人的爱不会死,没有工作能力不会赚钱真的会死。
编剧,你好狠的心,到死都不肯让她们的人生与何瑞之解绑
这么高分?? 是因为文艺疼痛向的剧比较符合瓣人的胃口? 本可以给三星 但因为下面这段话多减一星 '是人都会犯错 艺人也是人 不小心犯错的人 是应该给他机会的 让他走向正途 品牌公司会不离不弃支持他 让他重新站起来' 这就是用柯震东的原因吗? 这暗戳戳的洗 让人非常反感 明星艺人欸 他们是有社会影响力的 道德要求高一点有这么难吗??? 如果支持吸毒艺人活跃在银幕前 这不明摆着说 吸毒也没什么大不了 后果不严重 可以被原谅 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不重要 道歉完后继续赚着几百万几千万的片酬
结局扣两星,是那种半夜惊坐起说“神经病吧!”的程度。承认吧,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同性恋。简庆芬十几年来一直把Rebecca当做假想敌,彼此妒忌、彼此欣赏、彼此崇拜。“同月同日生的两颗纠缠的粒子”比男主说过的任何情话都更像情话。两个女性之间相互抗衡的戏份很精彩,但是结局太烂了!不接受,不理解,不原谅。
我不喜欢,但我大概能知道谁会喜欢,因为分一定会虚高所以我稍微给低平均一下。情绪堆砌的剧想拍好看,没有朴惠英程度的生活阅历和台词功底是不可能做到的。
明明前几集想打五分 搞了半天简庆芬能最终走出困境不是因为和自己和解了 而是因为情敌死了以及找到了男人爱自己的证据 拜托 结婚那么多年还把老公当块宝啊🙄
可是善良到底是什么?嫉妒、沮丧、暗自较量,难过、痛苦、锥心悲伤,敌视、否认、焦虑紧张,一万次萌生同一个邪恶的念头,千百次活于自己的想象……人被情绪牵引,人被意识塑造。日复一日,在普通人的内心战场,我们究竟是从未勇敢过还是已经尽力了?在生活的阳光下,一颗敏感的心到底要怎样去善良?
其实从第六集开始,我已经完全不关心何瑞之到底爱谁了,庆芬给婆婆擦身体、医师照顾出车祸的老婆八年、大于面对确诊乳癌的rebecca转身离开,这都不是只靠爱能撑下去的事,爱不爱的,在老去和重病面前,根本没那么重要。不过既然都写到这了,干脆也补一下,我是不信何瑞之最后写的“我很爱我老婆”的,他其实最爱的是他自己,他很努力的守住了一个模范丈夫的形象,如果真的爱简,她不会需要反复确认十二年,与此同时,我觉得他也没那么爱rebecca,真的爱当初就不会轻易放弃,关于他的部分实在也乏了,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根本不重要。
当我们高谈阔论四十岁的时候,我们会谈论什么。救命,不要再是男人了。
3.5。最后还是没有对男人和爱祛魅这一点我很不满意,一定要证明谁爱谁吗?不够善良的人谁都不爱才对。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喜欢rebecca,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女性想要成为但没有勇气成为的角色
每天醒来我们都想要成为别人,除了我们自己。我们赞美一切远在天边之物,但是却讨厌此刻的自身。假如我们足够善良就好了,善良的人永恒不会伤己伤人伤心。
烦死这个孝心外包的妈宝男主了
其实是类「荼靡」对镜人生内核强调不同选择下的优劣得失,只不过形式表达上套烂俗三角恋架构,导致以性缘展开的诸多争论极大削弱了女性视点的幽微与繁复。简庆芬的假想敌从来不是Rebecaa,而是另个平行时空选择过不同人生的她自己。在意她→嫉妒她→想成为她。用狗血癌症让双女达成和解真是无比偷懒,洗白渣男“隐忍爱”的找补戏码更拙劣得令人发笑,呆湾真的惯爱用多元价值切入去维护传统婚恋体系,每次看到最后必被喂屎。最雷当属明目张胆为吸毒咖背书,不夹私是不是会死。ps.袁湘琴&裴子瑜,怎么不是某种意义上的量子纠缠呢~
大烂尾!这个年代男人这种低等动物哪有那么重要!
看到一个评论在问为什么和前任再次相遇哭泣的是R,因为她在动摇选择,质疑现状,后悔当初。或许她坚定过,但凌乱的房间里掉落的衣架,一个人吃饭只能坐吧台的公司规定,以及四维说我觉得你很可怜;这些感受和体会都是R的一部分,哭的也不是前任,是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