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五一劳动奖章一个单位在有生之年只有一次获得的机会,今天有幸能代表单位的一份子来参加这颁奖确实荣幸。
更加意外的是,看了《铁人》的首映。
关于集体观影的印象似乎就是小学时候看的我哭得死去活来的《鲁冰花》。
今天集体观看这部影片是抱有保守心态的,因为党政叫大家坐在一个院子里看的电影,要么就是剪辑的不成样子,要么就是带有一定的宣传和号召作用。
但是没想到的是结束的时候我还又给流眼泪了。
吴刚演的王进喜,说的是我听起来都算是地道的陕西话,在获奖大会上大话不假的说着历史赋予的责任感就是让咱使得,你就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
怎么听怎么有煽动力。
最近是陕西话风起的日子,让我越听越喜欢,有种憨厚,不滑头中肯的且实在的味道在。
穿插出刘烨回忆父亲的故事,一个承认做了逃兵的父亲。
王进喜冲着火车喊“文瑞!
文瑞!
”的时候,我都泪如雨下了,一面是一个文人在大饥荒的背景下,吃不了苦内心极度痛苦下活了下半辈子,一面是一个兢兢业业永远不知疲惫宽容的铁人。
衔接还算合理,只是回归到和平年代我们的真实又可以在哪里寻找?
学校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组织我们去观摩电影。
其实,我对电影票上的名字,还是有些绮丽的幻想——也许就是《变形金刚II》呢?
“变形金刚”不就是“铁人”么?
老前辈们都批评我没文化,这片名一听就是讲中石油的发家史。
看完后,黑白部分还是很不错的。
理想主义时代的光芒,是遗失的美好,纯真而灿烂。
动人之处,不用去区分它是不是主旋律的叙事。
当铁人跳入水泥中搅拌时候,真的太感动了,我决定回去说服老爸,全仓买中石油!
前年,单位发了一张可以任选场次的电影票,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集结号》。
战争场面很震撼,也很感人,看完以后立马推荐给其他人。
今年组织看《铁人》,虽然有刘恒、吴刚、刘烨,但期望值并不很高,倒是更想看看《南京!
南京!
》。
其实,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不错了,场面大气恢弘,沙漠航拍特别是结尾的几个镜头很美。
可惜,颇具震撼的视觉效果掩盖不住略显单薄的故事情节和苍白的人物形象。
至于内心的触动,个人感觉远不及《集结号》。
冯小刚摸到了中国观众的心弦,知道怎么让人笑,也知道怎么让人哭。
而在《铁人》里,吴刚和刘烨的模式化表演让两代铁人显得多少有点表面化和形式化。
整个影片逻辑上的牵强,也让千辛万苦塑造出来的“铁人精神”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
反倒是另一个容易忽视的角色,更耐人寻味。
老铁人器重的小知识分子刘文瑞,是连接两个时代的一条线索。
对新铁人(刘思成)而言,父辈经历一直让他引以为荣,也是“沙漠综合症”的诱因之一。
后来,父亲的形象在偶然间坍塌了一角,他的子承父业似乎变成了天大的谎言和谬误。
在老铁人(王进喜)眼中,有文化的刘文瑞是个可塑之才。
初到东北时,老铁人对向自己提出意见的文瑞说,大意为“某某是别人错了也跟着错,而你不是”。
如果没记错,某某好像正是后来不幸因公殉职的万堂。
那么再联系之后文瑞的逃跑、万堂的殉职,前面的那句话是否隐含着一种质疑?
实实在在的物质需求、虚幻的精神慰藉,还有曾经缺席的制度建设和人本主义,需要质疑的有很多。
当然,种种限制使得影片没有过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除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和与石油行业有关的人,仅仅是宏大的场面和表面上的矛盾冲突,普通人可能很难产生出强烈的共鸣,习惯于思考的观众恐怕更难。
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人物痛苦的时候,演的人不知道该怎么演,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看的人不知道要不要哭。
不过文瑞这个角色,还是吊了观众很长时间的胃口。
终于,编导安排他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逃跑了,也让新老两代铁人的形象有了个错愕的交集。
火车就要启动时,面对追来的师傅(老铁人),文瑞说了句“实在受不了了”。
相比于那些英雄豪迈气壮山河的话,这句话真够卑微的,却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好戏不长,随着远去的车厢,黑白镜头向下一摇变成了站在中国移动电话亭下的彩色新铁人。
父亲去世了,美丽的女医生深造了,老铁人的照片徽章也重新上了墙。
最后,满足于精神安慰的新铁人在拯救崇尚物质需求的同伴时,历尽艰辛也得到了新生。
一只雄鹰在无尽的沙海上展翅高飞,坐在摩托车后座的父亲变成了自己,跟随着老铁人驶向远方。
在种种局限下,善于折中和高歌的编导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号召力,让有些窘涩的故事有了一个不太糟的结尾。
ps. 沙漠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好像很简单,就是走出沙漠。
影片原名叫《铁人》,为了区别于好莱坞的同名大片和日本cute动画片,我擅自补充进了“王进喜”的名字。
在观看前我百度了王进喜的事迹,然而当黑白影像把我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文字描述的场景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冲击和震撼是如此的揪心和剧烈。
艰苦的条件、落后的设备、匮乏的物资足以消磨一个人乃至一整队人的意志,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上脱了裤子也要上!
”、“我……王进喜!
代表我的井队发个誓……为了让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烧热了,已经给备下了!
为了让这个家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同志们……都把胳膊举起来,拧成一股劲儿,把落后的穷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让瞧不起我们的人欺负我们的人……统统见鬼去吧!
”句句话糙理不糙的坚定信念由始至终带领着油田工人为着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奉献着自己的血汗。
石油汉子!
一声吼啊!
地球也要!
抖三抖啊!
石油汉子!
脾气大呀!
老天捣蛋!
咱不怕呀!
”气吞山河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大庆油田的上空。
如果整个影片就这样单纯的发展下去,我想我的泪水肯定会在铁人去世的那一刻喷薄而出,然而导演将镜头转到了现代,黄色的沙漠和身着黄色制服的石油工人刘思成,一个承载着父亲殷切希望的儿子、一个顶着铁人战友后辈荣誉的业务标兵、一个认真拼搏帮忙干活儿却被同事取笑的“傻子”。
他寂寞并彷徨,孤独并纠结,能支撑他的只有关于王铁人的收藏品。
当父亲当年是逃离不是病退的事实被旁人掀开,刘思成沉默不语;当相处多年的好友嘲讽他和父亲一样的沽名钓誉,刘思成终于恼羞成怒……一边是冰天雪地皑皑白雪,王进喜苍凉坚毅的秦腔勾起1205队思乡的魂儿,一边是杳无人烟漫漫黄沙,刘思成专注的擦拭铁人雕像窗外一群小伙儿正奔跑在篮球场上……故事在黑白的激情和色彩的静谧中交替上演,铁人精神也在不同的时代里传承呼应。
我以为我有那么点明白导演的心思。
他不是不能拍一部完完全全描写王进喜的影片,可是感动过后震撼之后,我们能回味多久又能学习多久呢?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如今或许还能看见,但豪情壮志的万丈雄心恐怕不复存在,我们说也许会有其他的表现方式来证明我们的信仰,比如汶川,我们多么的团结、多么的热情、80后的表现让社会刮目相看。
我不否认,但代价太过沉重。
我只单纯的希望:往后再有这样的作品,一间能容纳200人的影院里,上座率超过今天。
影评页面,麻烦朋友们来这里点击一下推荐: http://movie.xiaonei.com/comment.do?d=detail&id=98092 嘻嘻嘻这次冒雨出门赶场一样地捧场首映回想起来很值!
首先就是终结者这部片之前播放了几款激动人心的预告片,终于在影院看到了《变形金刚2》终极版预告,我明白了《金刚狼》票房之高的原因之一:很多影迷是为了观看正片之前的这款预告。
而《终结者》这片子也让俺放松了一下,仅仅是放松...再者就是俺作为会员被赠送了主旋律电影《铁人》的电影票,外面下着大雨,没心情回去,也就顺便把《铁人》看了,相比来说,《铁人》这种半人物传记式的主旋律电影都比《终结者》的剧情张力要强得多,我看还是回家乖乖怀念《T1》带给我的终结者银幕初体验和《T2》带给我乃至世界电影史的终极视觉震撼吧,因为这部《T4》或者说是《T -1》带给我的仅仅是听觉的绝对震撼,这也是唯一使我没睡着在电影院的原因。
终结者2018的故事发生在终结者1之后的20年左右,但却是整个终结故事的初始,为什么呢?
因为时空穿梭了呗约翰-康纳这时候已经是反抗军的一位小头目了,当他通过母亲生前留给他的录音中了解了自己的出生过程以及天网的部分情况后,他开始了找到自己的父亲Carl Race(听起来是叫这个)。
另一条线就是从前故事所没有的角色,Sam Worthington扮演的半人半机器人,死刑的15年之后复活了,却是个机器人,他也在“弄清楚发生了什么”的目的下加入了反抗军的队伍并借助自身条件优势混入了天网内部顺便救出了John的父亲Carl以及最后牺牲了自己救了John。
影片虽然符合暑期票房重磅炸弹所应具有的绝大多数元素:超大投资2亿美刀,超级大明星Christian Bale,超级大场面,超级大音响效果,以及还算可以的较高首周票房。
但是投资公司的野心可是想通过Christian Bale这厮复活整个终结者系列啊,就像他让《蝙蝠侠》起死回生并更进一步了一样。
这个目的显然瞬间消失殆尽了,就凭这部电影唯一可以称之为“干净”的一处:苍白的剧情。
苍白程度远远甩掉其他前辈数个身位,连同属暑期苍白大片的《金刚狼》都难以望其项背。
作为一部前传,居然连约翰康纳的成长过程都没有什么交待,如何成为反抗军核心人物的背景被当作常识直接呈现。
主角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深层描述,绝大时间除了打斗就是装酷。
郎-霍华德的女儿在《蜘蛛侠3》中充当了花瓶之后又一次跑到《终结者4》里面继续做无用功,与其父亲所指导正在“热映”的《达芬奇密码2》遥相辉映争夺最差口碑续集的位置。
作为约翰康纳的女人,两人的感情只能通过一个个的拥抱,接吻,以及霍华德小姐挺着大肚子做出哀怨的眼神表现出来。
至于康纳的过去,编剧直接忽略不计T2 T3轰轰烈烈经历过的一切,仅仅从母亲的录音中了解到天网以及自己的未来爸爸。
大导演蒂姆伯顿的老婆海伦娜小姐又一次毁容出境扮演天网的元老,并在全息影像下唯一一次漂亮了一点点,还是期待她在Harry Potter6中的演出,贝拉特里克斯在小说中可是让我恨透了的角色!
Sam Worthington扮演的半人半机器人由于角色设置其实要比Christian Bale抢镜的多,一是失去十几年的记忆,二是由从前希望赎罪的死刑犯被重组为机器人,心理活动也要比康纳复杂的多,但作为娱乐大片,表演所发挥的余地不多,仅仅靠着亦正亦邪的酷相和健硕的身材在各个打斗中上蹿下跳,力量十足地进行着各种动作场面的忙碌。
世界最牛导演之一的詹姆斯卡梅隆的视觉革命级别的超级新作《天下神凡》之中也充当男一号,有好戏瞧了@_@!CG施瓦辛格的全裸出场倒是干净,却相比T1 T3两位前辈没有任何出彩或者突破。
不过,影片在技术上就显得有诚意的多了。
几乎从头到尾的动作场面都很宏大,音效的配合也比恰到好处要强大的多,机器人,飞行器,爆破,射击,搏斗音效都力度十足,这样的优点是让我不至于在苍白无力的剧情下睡着,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末日降临般的紧迫。
但是剧情的缺乏张力直接导致这种大场面战斗没有任何酣畅淋漓的感受,只是忍受着视听的震撼而没法看到对故事有任何有必要的推动作用,无非就是等着看机器人的下一次袭击罢了,况且末日般的地球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了,画面上除了沙子就是土,演员也各个脏兮兮埋了巴汰的,让人对胜利的憧憬降至为零,这也可能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压抑。
最后一战在特效上面虽然做足了功夫,但败在了前辈的脚下,前三部影片都是千篇一律地机器人被打到,起来,再打倒,再起来,犹如《十面埋伏》里面的章子怡一样基本上就死不了。
这种伎俩一次两次三次还行,第四次还没有任何突破的话,我们就无语了,更何况第三次的时候就已经被骂得体无完肤了...照目前情况来看,口碑不济定会影响到票房,票房失利下一部也就没有曙光,那么,一部银幕经典就会消失在历史之中了,由于不是对本系列特别感冒,所以看了电影就算完成任务,没什么二进宫的兴趣了,相比之下还是喜欢《星际迷航》,趁着过几天下线之前打算再爽第四遍去,还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电影深得民心!
吼吼!
暑期电影档从五一起八一止快要过半了,今天刚刚目睹了《变形金刚2》和《冰河世纪3》的终极预告片,播完了《变2》,影院的人们都议论纷纷,我相信都已经和我一样迫不及待了,而《冰3》的预告片让全场人都笑翻了!
真没想到中国能够这么快引进,虽然是3-D,但再高的票价也要看,也要看!
无限期待《UP!
飞屋环行记》的引进!
顺便说说《铁人》。
记得上周日看《博物馆2》时候在休息区等待,旁边的阿姨和丈夫谈论单位包场看的这部影片,我就打听了一下,阿姨的素质挺高的,但是和我说是强忍着看完的,因为和他心目中的王进喜形象完全不一样,操着方言讲话,还不停地打骂徒弟让铁人形象在他心目中大打折扣,我听了心想就不看了。
而今天既然赠送了一张电影票,我也就“何乐不为”了,而当我完全一个人包场看完这部影片后,我觉得可能铁人形象之前在那位阿姨心目中可能太高大了才有些失望,而对于我来说,之前不太了解王进喜的生平事迹,却使我对铁人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祖国在建设初期其实有许多这样不怕苦,不怕累,甘愿为祖国建设而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
而这种精神在任何时期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从小没怎么吃过苦,享受着老一辈用血汗为我们营造的舒适生活的孩子们。
影片的制作精良,剧情虽简单但合情合理,回忆王进喜的部分很震慑人心,小时候略有印象的“跳进水泥池”段落经演绎之后让我顿时泪下,扮演者吴刚将人物鲜活地呈现于银幕之上,可信度极强,现代部分的刘烨依然不招我喜欢,他可能是一个好演员,可他总是成功地诠释一些不招人待见的角色,让我个人对他印象极其不好,另外通过他在《硬汉》和《铁人》中的旁白,我认定他是一个好的演员,但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旁白读的很生硬,没有代入感,另外现代部分的“不太严肃”虽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但降低了主旋律电影的严肃性,不过瑕不掩瑜,电影本身是很完整,可看性很高的,眼看着其他几个放映厅娱乐大片的“人山人海”,对比我孤身一人前往小厅观看“正剧”的无奈,不禁感叹时过境迁,“铁人”精神是否还存在?
值得反思......
如果不是刻意地保持愤青的姿态和主旋律死扛,相信都会对此影片报以盛赞。
09年过半,目前为止这是我觉得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他们造人,我们造神去年回家,听说有个电影要在家里的一个采油厂取景,我就惊讶了,家里那边还拍电影,一问,是《铁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庆人,就是那个生产石油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这部主旋律电影。
今天老爸的大学同学说找我出来过端午节,一个活动就是看这部电影。
我没报什么期待,看海报发现编剧是刘恒,我松了口气。
比起《焦裕禄》,《孔繁森》什么的,电影还是有突破的,王进喜同志还算平易近人,尽管高尚得没有一点人性。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还是感到很亲切的。
我从小就能看到磕头机(就是那种黄色的抽油机)分部在家乡的各个地方,甚至我住的小区里边还有一个,我记得第一次去哈尔滨的时候,感到大为惊讶,我问我妈,这里怎么没有磕头机呢?
等我的大学同学来大庆的时候,他们问我,为什么大庆到处都是这种黄色的奇怪的装饰建筑呢?
我就在这个随处都是磕头机的城市长大,小时候在输油管道上一边走一边保持平衡,看着路边的油罐车,去老爸老妈的车间傻呵呵地去抱巨大的管钳,车间里到处都是钻头,我却把他们都当成导弹……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直都在宣传大庆精神,我们的作文也充斥着"保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诸如此类的废话。
离家不远,就是铁人广场,中间一个高大的铁人塑像矗立着,双手叉腰,身上破旧的棉袄随风飘起,一脸壮志豪情,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身后,就是铁人纪念馆的新址,可以说是家乡唯一的旅游景点,作为GOV的形象工程,好像也有一两个亿……每当有朋友来家里玩,我就带着朋友去铁人纪念馆,铁人的跳进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录像,铁人的摩托车,铁人被砖头绊倒就睡着了的砖头,那些他用过的被子褥子,喝水的茶缸,就都沉浸在这个充满他豪言壮语的高大建筑里……我从不怀疑他们那时的精神,我爷爷我奶奶当年也是和铁人一样,从山西来到大庆,一辈子一家人祖孙三代石油人,爷爷的骨灰也留在了大庆。
当时的大庆,零下30度,由于地处平原,一刮风就是五六级,物资极度短缺,也没有什么供暖设备……听老爸的朋友说,这部电影里反应的艰苦是非常真实的,在那时,每个人都是铁人吧。
07年,当我去铁人博物馆的时候,我发现王进喜跳泥浆池的短片就像是被导演了一般,我突然感到铁人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被制造出来的,就像是现在包装一个偶像一般,但是我不怀疑他的精神,从不怀疑,我相信他也没有怀疑过,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场悲剧。
大庆,一个差不多连续10年都是全国纳税第一的城市,早已不是电影中那么破败。
城市建设早已完善,人民的生活早就达到了小康,街上的好车越来越多,商店一打折人多得好像不要钱一样,而且入驻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洗浴中心,到处都是大规格的饭店……石油使身处大庆石油系统的员工日子过得都挺幸福,大庆石油总公司的大楼矗立在空旷的原野上,显得与周边的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听说这个大楼的服务人员就有2000个多,我们可以看出GOV在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的力度……大楼旁边的游泳池已经达到了专业体育赛事的标准,水池里的水居然可以直接引用。
时不时就有买断职员跑到大楼门前散步……作为一个东北的边缘城市,房子也被炒到了块5000多一平……我的同学要给他的领导送礼,居然打算送lv纪念版,也就还是个科级吧……我毕业那年,老爸用了一些关系让我回大庆工作,在大庆这种事非常普遍,不知道怎么的,我始终不想回去,结果现在的局面也很尴尬,我知道回家是这么样子,一份收入不错又极其稳定的工作,一个100多平的房子,一辆车,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可是我还是放弃了,当年我怀揣着梦想,到底没有回家,如今我又迷惑该不该后悔……“我在单位一般都不怎么说话……去年单位聚餐,20个多喝了30瓶五粮液还有8箱啤酒……靠,我才来一年,我才不会像那群SB刚来就送礼……我要是混得还行,估计过几年也能混个科级,那时候油水就多了……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姑娘,是XXX的女儿……”那时我毕业半年,跟一个回大庆工作的哥们喝酒,我们不算熟,他反反复复地说这些话,也不知道这兄弟现在怎么样了。
如今再看铁人,我真没有感叹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类的,我只是觉得早知这么,当初为什么要造铁人一样的神,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在神下这么卑劣地活着,而是创造出完善的制度。
有一次,一个哥们给我打电话:你说我有了钱或者当了领导会不会幸福一些……我差点说,人就不是幸福的……
看到铁人跳到泥浆池里,忽然感到中国是一个不科学的国家,没有搅拌机就用身体。
还是人命贬值,所以我们没有科学,可是所谓科学,不过也是一种手段,是人类的某些种群为了生存发展而发明的一种方法;而中国有的是人,自古如此,于是我们发明道德,强调人性让位集体意志,这其实也没什么错,好比群居的蚂蚁和单个的狮子老虎,各有各的活法,都很伟大!
吴刚演的真好,百花奖上的获奖感言说的也好!
追刘文瑞那一段是致敬当年《焦裕禄》中的那段追火车吧,只是结局不一样。
片子虽然号称主旋律,但一直在说单个的人,刘恒有本事,所以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年那么激情燃烧,所以被感动了。
片子是刚才扫到有线电视的“高清家庭影院CHC”台时,无意中被吸住了,然后就看完了,值。
去看吧,很不错的.影片说明了两点,如果现在的人还要象铁人那样,那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另外展示了刘思成如何从一个机器(铁人),由于性的启蒙,从而逐步具有了人性(自我意识).当然最终转化是不完全的,将人变成机器的教育是很顽固的.另外还有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关于G C D和G M D 的比喻.比如医院外那个骨瘦如柴的雪人.
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楷模、需要学习的榜样。
于是主旋律片有存在的理由、意义和对应的市场。
虽然大家对主旋律片的吸引力各表其辞,但好像没有谁质疑过它存在的必要性。
唯一的问题是,传说中的英雄转化成具体形象应该怎么去描绘。
细节。
虽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让他人敬佩的精神和力量。
但直观的镜头会比口号式的说教效果要好。
不要虚无的夸夸其谈,我们要看井喷,要看铁人跳入水泥池搅拌,要看第一代大庆人挨饿,看掷地有声的硬邦邦的馒头。
“宁可少活20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固然会振奋当时在场的人,但处在不同时代并不了解那种情景的观众来说,或许刘文瑞逃跑的鼻涕眼泪齐飞更为震撼。
人性化。
英雄有理想,但是我们不能理想主义来塑造英雄。
这个世界上没有灭绝人性的英雄。
在常人的一面,他们势必也有缺陷、会犯糊涂、走弯路。
尊重个体的高尚也应尊重个体的卑贱。
大部分草根英雄朴素、粗鲁,但也开放、乐观、坚强。
相比之下《铁人》中刘思成这样为了成为英雄而效仿英雄的形象,甚至比实实在在追求物质的赵一林更有功利性嫌疑。
主旋律片的陷阱在于往往只选择用激情高昂的手笔突出英雄出彩的一面,而忽略了人性的完整。
带来的问题就是过于神化,给人虚假的感觉。
现在导演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做突破的尝试。
《铁人》在这点上显然模仿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用英雄身边带着缺点的同伴来间接讲述和承托英雄的异于常人之处。
《集结号》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有血有肉的细节和有贬有褒的饱满形象,这是大部分主旋律片欠缺的。
《铁人》较之以前的同类型电影略有进步,但还不够。
有些画面还是很感人的 > < 咱是知青年代控 这个也是随那个叔叔去看的
刘烨很美型
主旋律
意外惊喜,电影频道看的,这主旋律影片尤其是黑白部分非常感人,因为里边没有空洞的说教,实实在在让人看到精神的力量。
王进喜由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人
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很精彩,刘烨演的那个故事其实也不错,但编剧硬是将两者结合一起讲,不断穿插闪回,看得不仅很累,而且散乱了主题,看到最后感觉就是刘烨演的角色完成精神上自我救赎的故事,有点偏了。
电影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不断的切换时间,由新一代和上一代劳模形象的镜头切换,让我们了解了一种精神的延续。虽然此刻的条件比以前好,可还是艰苦的,不会没有粮食,寒冷和饥荒,就像电影中的刘思成这个演员所表现的,一种沙漠综合症,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却远比肉体上所承受的还要痛苦。影片中的王进喜同志说过:“腿软手软没有关系,可心不能软。”
吴刚演的有力道啊
吴刚表演真是好,尤其是演讲那段。
吴刚那几段真的好有感触,毕竟我在类似的环境下生活过,我想,我外婆看可能更有感触
因和老版比较着看
能把王进喜这个枯燥的故事串联到现代油田的工人身上。也算不错了。
红星送给王进喜~囧
真实历史再现。共和国的建设英雄,和共和国的战斗英雄一样,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他们的理想,就是国家的理想,他们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可是看看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我们,辜负了他们,背叛了他们……
那一年
这个叫吴刚的演员演的真好。
其实我没看..昨天貌似学校让我们去上海影城看的 我在场五分钟就走了 黑白电影 是讲石油什么的咩 今天又要读后感网上抄完 突然觉得自己文采不是一般的好了
剧情结构的创新是有风险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呈现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不过后半段的节奏和走向确实有问题。但是吴刚的演技没得说。值得单独给一个星。
老一辈铁人还着实让我感动了哈,就是刘烨最后那段不明白,难道是已经抵达幻想的境界啦?..
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一会儿刘烨一会儿吴刚,故弄玄虚,导致情节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