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这个故事模式有点像奥德修斯的归家之旅,不同的是,奥德修斯是作为战胜者归家,安德烈与其乐团成员则是作为失去了音乐而漂泊的人,需要归家。
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家就是乐团、音乐,以及安德烈一直追求的——极致的和谐。
小提琴家安娜也是漂泊者,她自幼失去双亲,一直梦想着自己的演奏能得到父母的注视,这是寻根,也是另一意义上的回家。
和所有这类故事一样,归途必然历经艰辛,团队成员各怀心思,比如乐团经理人其实是为了参加法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小号手父子一直在兜售他们各类货物,有好些人都想借此到巴黎打工挣钱等等。
但这些都只是小儿科。
主角安德烈在整个旅程中其实一直摇摆不定,有多次想打退堂鼓。
在安德烈向安娜坦言了过去那场中断的音乐会之后,安娜随即下了决心要取消演出,因为她看出来,此时的安德烈,充满矛盾,怀着对蕾雅的内疚,他认为是自己把她逼疯的,甚至他把保护乐团里的犹太成员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私心(实际上人性复杂,很难说完全是私心或无私心,至少他的行为确实是保护到了乐团的犹太成员,这一点即使没有功劳也谈不上有错,毕竟蕾雅的遇害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造就的,也是蕾雅夫妇自己的选择,他们在接受自由欧洲电台采访时批评当权者)。
同时他也想延续自己的音乐理想,通过柴小协来达到那最终的和谐。
此时的他仍然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既没有放过自己,也没有放过蕾雅。
安娜看出来了,他只是想找蕾雅的替代者。
于是,她明确地说,他想找的人不是她,她也不是蕾雅。
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安德烈现在需要的不是音乐会,而是心理治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幕,是我们理解为什么乐团解散30年后,仍然能够演出成功的关键。
用一个煽情的隐喻来表达,这是所有人最终得于归家的关键。
因为它揭露了真正妨碍音乐的是什么,政治只能妨碍一时,但未被治愈的创伤却有可能妨碍一辈子。
安德烈一直都知道安娜是蕾雅的女儿,这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
我认为,从一开始安德烈选择安娜作为独奏者,是其内心中蕾雅的投射,他需要的就是蕾雅的代替者,还有什么比蕾雅留下的、会拉小提琴的女儿更合适呢?
他肯定是知道安娜从来没有演出过柴小协。
在时间如此紧迫、乐团又临时组建的情况下,选择一位演出过柴小协演奏家肯定更合适,而且以那个“大师复出,传奇再现”的噱头,应该是不难找到这样的演奏家的。
但他还是选择了安娜,甚至还把蕾雅标注过的乐谱带过去,很大程度上,他脑海中反复上演的,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一版,仍然是三十年前的极致的和谐。
这就是他的潜意识,而三十年前那场中断的音乐会则是一个创伤,一直在心里。
像他那样的大师,历经三十年,不可能不对音乐有新的理解。
如果带着那个创伤,找来一个蕾雅的替代者,三十年前的情景一直困扰着,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情况,最好的结果可能也就是一场没有大失误但平庸的音乐会。
乐团成员在最后聚集时的表现,也正像指挥潜意识中的想法,他们是为了蕾雅而回来。
但即便蕾雅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共同的动力,也拯救不了乐团。
协奏曲的序奏一塌糊涂,乐团成员的内心七上八下。
是什么拯救了这一切?
是安娜,她是蕾雅的女儿而不是蕾雅的替代者,她是作为一位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家来与安德烈合作。
她当然参考了母亲在乐谱上的标注,她也当然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传承,也是寻到根源之后的再度启程。
安德烈也从这声音中听出,她不是蕾雅,此时此刻,他需要正视她作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他内心中蕾雅的投射。
所以大家从她的琴声里听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有新意的声音,这个声音在最后关头稳定军心,并治愈了所有人。
音乐会得以完满结束。
所有人都回到音乐的家中。
音乐本身可以是药,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治疗社会病(比如指挥在演出前所说的,一起演奏,奏出奇迹般的声音而达到和谐,这就是共产主义)。
但藉着音乐所达到的极致和谐却不是治愈创伤的药,在追求这最高的理想时,需要我们人格健全,走出创伤。
最后我想提到一个人,他既在精神上充满智慧,也能解决现实问题。
可能他是整部影片中最单纯最健全的,也许他是唯一一位没有私心的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音乐,可能也没有家,所以他不需要回家。
他就是那个永远流浪的吉普赛人——首席小提琴——瓦西里。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不,我是纵情犹未已,睡醒已黄昏。
醒来时,还有光弱弱地透过窗帘,睡前关好了门窗,室内如此安宁。
这样的时刻。
我在想,看这一类电影,我的眼泪总是在某些相似的场景里掉落。
譬如《悲惨世界》里,不在最激烈最惨烈的巷战,而在热血流尽后的平静,一地废墟,满目疮痍。
我想我是在为失去名字的人们而落泪。
死去,或者背向转身泯然众人矣,或者被抹去名字……而历史感这种事,非有体验者不可获得。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情感所系。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每一个音符都会找到它的和弦。
不在此岸,就在彼岸。
所有的眼泪,都是祭奠和致敬,给一切被时代辜负和伤害的灵魂。
又快到那个夏天了。
因为30年前政治斗争而突然谢幕的音乐会,在三十年后的巴黎又拉开了帷幕。
音乐太纯粹,代表苦难的人生,三十年前LIA的空灵绝妙与三十年后她亲生女儿MARIE的如出一辙,虽然此时的Marie还不知道,但是Andra是想用音乐告诉她这一切的精彩与无奈。
因为音乐太纯粹,所以没办法把它和政治纠缠在一起。
这部电影起源是俄罗斯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与俄罗斯的红色共产党与政治纠纷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交响乐又像灵药一般打败了所有世俗,诉说了该来的苦难,带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有感动。
除此之外,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被政治斗争破坏了音乐事业的各种音乐家在平凡和苦难中仍拥抱着他们的信仰,不管是在废弃的工厂,都是嘈杂的环境,还是在简陋的私人聚会上,他们都好好的拥有着这一份纯粹。
我很羡慕,想起一句话,高手在人间,也许就是这样。
能拥有那一份纯粹的信仰真的很好。
我差不多很能理解为什么校长会推荐这部电影给我。
因为当开场音乐莫扎特的钢协响起那一刹那我也是想要马上推荐给新奇士。
反正我真正的泪点是从“正确的那一声大提琴”响起时就开始了。
最后那十五分钟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更是一直眼泪没停过。
然而前面那些曾经的的音乐家在生活中、工作中、甚至苦难中还一直演奏着的这么高贵又感人的音乐也非常的让人动容。
你会觉得音乐真是太伟大太纯洁太神圣太永恒了,他的力量也真是太巨大了。
然后,指挥家的老婆也太牛逼了。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
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
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
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
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
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
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
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
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写这篇短文和看这部电影之间隔了一个晚上,早上一睁开眼开始打字,想起的电影中第一个声音元素并不是最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优美的小提琴乐声,而是演奏会开始前掌声的处理,躁动,刺耳,不和谐。
我觉得似乎这段盖过了所有声音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掌声可以作为对整部电影声音分析的突破口,也是整部电影气质的体现,即最后的音乐会有多华丽奢靡,现实就有多破碎现实。
影片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日常空间中展开的,普通的厕所,喧闹的公路,廉价的快餐厅,在展现这些空间时录音对于声唱的把控我认为做的很到位。
如厕所小空间中,受隔间墙壁的影响两人的对话会有轻微的回声。
在小房间打电话时,电话两头不同的空间(一边闭塞一边开阔)做出了细微的分别。
以及在快餐店配合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这场戏的唏嘘了幽默,可以放大了挤番茄酱时类似“噗呲”的声音。
这些戏份每一场单拎出来作用都较为微小,但影片的大部分时长放在了这样的空间,这也符合影片故事的走向,一群草台班子要前往巴黎演奏,千辛万苦到了巴黎一群人又找不到这样的荒诞事件。
而故事越是荒诞。
为了让观众相信,摄影,声音上的真实感就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点在于突出空间感,那些区别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之外的,不被刻意捕捉就不会注意到的声音,或许是撑起整部电影录音方面的关键。
配乐方面,我认为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有声源音乐克制,跟着剧情的需要出现,重点都放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而无声源音乐可以紧跟角色的处境和内心,如不刻意去听,察觉不到音乐是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结束的。
 一场戏在地铁上,主角正因不知道跑去哪里的演奏团焦头烂额时,这帮人在对面的地铁上出现,这帮人出现前,声音上强调了地铁的喧闹,机械运作的声音,两人争吵时音乐声先于演奏团进入,等两辆地铁都停下来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渐渐清晰,但始终隔着一层类是玻璃质感的物体,观众看来空间关系就很明确。
 影片进行到后面,主角的朋友去找女主求情时,除了台词上的递进(即男人的恳求和女人的命令拒绝),音乐上铺着小提琴的音乐声,观众结合剧情的信息知道女人的职位是小提琴手,这样台词和音乐上的冲突更能丰富情感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画面里,在女主拿到柴小协的乐谱时,背景里也铺着柴小协,这样用配乐传达人物内心的矛盾或坚定,我认为是配乐的妙用。
 在接近尾声时,导演在剪辑上紧接着展现了演讲厅和音乐厅两个宽阔场景,但在声场上做了严格的区分,展现政治演讲场所时,回声重,整个空间在声音上给人不正式,人少的直觉,而到音乐厅会场,回声小,人声杂,在环境声的处理上给人好戏即将上演的预告。
整部电影的声音整体气质都是现实的,着重强调真实环境的,越是平凡甚至有些窘迫的现实生活,越能突出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伟大。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
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
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
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
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
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
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
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
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
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
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
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
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
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
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
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
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
”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
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
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
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
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
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
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
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
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
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
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
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
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
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
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
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
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
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前期拖的节奏比较长,基本是在一小时之后真正的女主才出现,不过这部影片它的定位是在音乐会,基本上都是以音乐为主那里面的配音还是很不错的。
也比较好,重点放在最后的演出上,还是比较成功了,他这个里面穿插了三次迟到导致女主很不太高兴,不过都化解了。
这个影片也展示了从事一个音乐方面的人,因为生活身份犹太人,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如此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同时也展现了对这个柴可夫斯基的热爱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管弦乐队小提琴手和弦很好听。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
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
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
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
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
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
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
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
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
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
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
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
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
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
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
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
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开头以为是五星,看着看着就四星了,俗套的结尾最终让电影降为三星。
真正的主角是柴可夫斯基……梅兰妮出落地越发漂亮了
彻底烂俗,哪位乐手三十年不合奏,无系统练习,不排练,一来就飞出天外、巨大成功的,煽情桥段加上金光闪闪的包装对渴望被感动的庸众太有效了,对乐手简直是侮辱
被豆瓣评分骗来看了, 八月迷情好太多, 这样的题材, 交响情人梦是做到顶峰喇
一颗星给改编协奏曲的人,把一三乐章串在一起,不错,转的还很自然!另一颗星给那双在雪花中凭空拉琴的手,这是真的Tchaikovski……
老年艺术家们集合起来再度表演的励志喜剧。笑点有些还是不错的比如那对到处投机的犹太父子。
不知道为什么,我莫名觉得本片的故事有着某种真实的背景。就像基于事实改编而成。人生有时就是会遭遇不公正,甚至是压迫和欺辱。就看你怎么对待了。不忘初心,坚持做自我,并且时刻准备着。当机会降临,勇于表现出真我,向一切不公、向一切欺凌勇敢反击!仿佛在说,你可以打倒我,但你永远不能打败我。
完全不喜欢音乐包装下的狗血故事!!!!!!一点脑子都没有!!!!!不过最后的柴小协还是挺感人的!!!两颗星都是给老柴的!!!!
音乐会的电影
演奏者们不接电话也不排练,没见过这么不敬业的真是气得我不行!指挥家对小提琴家好像有意思似的,年纪相差这么多有点恶心。电影节奏不行,一般全面为后面的高潮铺垫,但电影开头就开始打鸡血了,整个电影没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一直都很喜欢跟古典乐有关的剧情电影,什么时候我也去去剧院受受熏陶
过于理想化,但是很精彩。女主拉琴没范儿。真正痴迷音乐的人才在民间,绝非坐团的那帮货色(外国的不敢说,中国的就这样)
各种抖小机灵黑老毛子就像以前HK黑大陆,结果就是黑的既不高级也不彻底,幽默谈不上,亲情也多余,友情没逻辑,二流商业片
剧情幼稚,即使是用交响乐的题材也难把这部电影的格调拉高,音乐糟,和八月迷情一个水准。
音乐何以感人?一天之内把它看了两遍。虽然有点煽情过了,但看了两遍也赚了我两遍的眼泪。
中国啊 您真叫我失望啊
所以女经济人一直不告诉女主她的身世, 是在担心什么呢? 苏联已经解体了很久了啊。 男主既然对女主有这么大的歉意,对俄共反而释怀了?他老婆可是给俄共拉人头凑数的领队啊。 30年没演奏,没排练,直接上场就是神作,这是全员天才吗?
一部饱含“疯狂”但又“和谐”的罗马尼亚导演作品。里面所有的人都有那么点疯狂,缺少了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这疯狂有时近乎癫狂,有时近乎狂躁;和谐本身一个乐团所必需的,在那样的社会构成中寻找和谐真的很难。
音乐很好。
专制的政治从来都是艺术的黑暗时代。电影从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出发,用荒诞离奇的想法构筑了故事蓝本,然后在后续发展中设置各种障碍进而使得故事进一步延续和发展,而背景也在其中交叉带出,所有的铺垫,都只为在剧院上演那一刻情感的爆发。Bravo!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