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

The World's End,世界终点,世界终极,世芥末日(台),醉后末日(台),醉爆末日党(港)

主演:西蒙·佩吉,尼克·弗罗斯特,帕迪·康斯戴恩,马丁·弗瑞曼,埃迪·马森,裴淳华,托马斯·洛,扎卡里·拜莱斯,贾斯珀·莱文,詹姆斯·特拉佩,卢克·布罗姆利,索菲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世界尽头》剧照

世界尽头 剧照 NO.1世界尽头 剧照 NO.2世界尽头 剧照 NO.3世界尽头 剧照 NO.4世界尽头 剧照 NO.5世界尽头 剧照 NO.6世界尽头 剧照 NO.13世界尽头 剧照 NO.14世界尽头 剧照 NO.15世界尽头 剧照 NO.16世界尽头 剧照 NO.17世界尽头 剧照 NO.18世界尽头 剧照 NO.19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世界尽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过度沉湎酒精、年届不惑的盖瑞·金(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突然间想起20年前青春时代一件引以为豪但未竟的浪荡事,于是相继找来如今已经有了各自家庭和事业的好伙伴奥利弗·张伯伦(马丁·弗瑞曼 Martin Freeman 饰)、彼得·佩吉(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饰)、史蒂文·普林斯(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和安迪·奈特利(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 饰)。他们相约返回故乡纽顿哈芬,试图再次找回通宵5人、12间酒吧、60杯啤酒的快乐时光。小镇一如既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镇上的人似乎全然不记得这几个老男孩。 在盖瑞的引领下,起初一切还比较正常,可当夜幕降临之后,诡异事件交替上演,盖瑞等人发现,他们仿佛不知不觉步入某种超自然的圈套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之启示录杨门女将之大破天门阵彻夜之歌实习医生格蕾第五季69世纪末超自然学院夫仇记鬼接拜拜笨蛋私家侦探第一季复仇战士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记心迷宫属于我们的圣诞节鸣鸿传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罗莎莉动物保卫战2西班牙女王七里地深夜秀星际密探格洛丽亚在路上T教授第三季再审风云情之债怀中祈祷老大夫小大夫屋中异蛛贝利案:恶魔之夜

《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关于电影结尾的理解

电影结尾人类的科技毁于一旦,人类的生活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空壳人都复活了,但遭到了人类的歧视,加里·金带着是的“年轻的空壳人”来到人类的酒吧,这一幕似曾相识,不同的是之前在小镇被歧视的是人类。

其实被歧视的不是空壳人也不是人类,而是像加里这样追求自由、放荡不羁的人,加里的是的好友一个个都融入了社会,过上了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枯燥乏味,但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该有的生活,以至于他们认为加里是幼稚的,另类的。

加里·金对12杯酒的追求,就像他对自由的追求,外星人想要同化人类,因为人类喜欢玩世不恭,拉低了银河系的文明水平,却被加里他们怼的无话可说,留下一句“问候语”就离开了,有很多人类在这次爆炸中死了,但我猜死去的可能是那些遵守社会规律的人,留下的是那些向往自由的人。

但是社会还是在发展,又有新的社会规律产生,大多数人还选择遵守规律,不变的却是加里——追求自由的人!

 2 ) 【剧透】世界尽头 结局解析

其实在故事渐入高潮时,男主发现小镇已经被机器人占领时,我就开始好奇,影片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尾。

可能会以男主醒来,发现一切都是醉酒之后的幻觉作为结尾吧,(短评中可以看出也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楼主又觉得这样很俗套,而且过于残酷。

因为这样的结局,意味着男主仍将以loser的现实身份继续生活下去,醉醒之后回归失意的人生。

而本片的结局则是一路走到黑。

男主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带着一帮他最爱的机器人小弟,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科幻末世的冒险之旅。

这个结局,表达了男主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和永不改变的初衷。

外星文明撤退后的地球,科技倒退,荒芜颓废,但却是男主最大的乐园。

而和男主的神采奕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的上班族好友的结局都显得非常没落说明,编剧对于男主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是肯定的。

 3 ) 《世界尽头》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到《世界尽头》,说实话一部不如一部,这一部还算不错的收尾。

不过就如同影片中那帮人物,特别是到了为俗世所累的年纪,回味青春、重拾旧情、保持童真,其中就包括埃德加·赖特 Edgar Wright、西蒙·佩吉 Simon Pegg、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曾经带给我的,这也就是影片的最大作用。

 4 ) 马丁弗里曼的发家史。

可爱多系列,一方面是铁三角的发家史,其实,也是马丁的。

在《僵尸肖恩》里他就露个脸,半句台词,《热血警探》里则多了不少台词,成为了一个小角色,而在本片,他就成为了主角的团队之一,还承担了一定的重任,现在他依靠《 霍比特人》系列和《新福尔摩斯》系列,已经足以成为一线明星。

他的表演和西蒙与尼克的不同,就是那种对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却又想着进行纠正的矛盾,很符合普通人的特点,这年头能把普通人演活也确实不容易。

看完片子之后,发现我还是最喜欢《僵尸肖恩》,那部片子无论是配乐剧情还是喜剧都是最棒的,而本片的悬疑部分则多了些,抢了喜剧的风头。

点子其实比较“老套”,偏远的小镇,外星人,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如果能把机器人的设定更古怪一些就好了。

这一次他们居然又请来了一位007,下一部把克雷格也带上算了。

酒吧文化,我们亚洲人也许永远不懂,老外就是一个酒吧一个酒吧的喝酒,而我们是饮食文化,顶多会一个小摊一个小摊的吃遍,老外干喝不吃东西确实太强大。

片子立意和前两部一样,反对循规蹈矩,当然,有时候会搞砸。

本片的结尾比《this is the end》要好的多,牵强的宗教梗比外星侵略的末世梗更合我胃口,而且结尾也很好的达到了喜剧升华效果。

 5 ) 【影视评论】《世界尽头》: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埃德加•赖特)

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第二章: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第三章: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1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以虚构的英国小镇遭到来历不明的外星人劫持作为剧情主线,隐线则是五位老友怀旧的寻找之旅。

主线的剧情比较常见,而隐线的“英国酒吧文化”则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创造了12个来自真实或虚构的酒吧,并各冠以富有个性意味的名称,分别为:1、一号邮局2、老熟客3、出名公鸡4、交叉双手5、好伙伴6、可靠仆人7、双头狗8、美人鱼9、蜂窝10、国王头11、墙洞12、世界尽头这些酒吧成为五位男主角旅途中的各个站点。

如果有观众和我一样,也对本片的酒吧文化感兴趣,请看我的另一篇影评《爱死了这十二家酒吧:<世界尽头>》。

据说每个酒吧的名字都同当段故事有着强烈的联系,不过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找出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趣味,是导演的策略,可以拉影迷多看几次电影。

把旅途的“关卡”设定为各个酒吧,本是很好的创意,然而这个噱头却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让人意犹未尽。

导演本可以将酒吧的内外风格设计得更具个性,却止步于招牌而已(招牌设计得很好)。

酒吧内部的陈设按照剧中的话来说是被“星巴克”化了,失去了名称赋所予的独特含义,略讽了商业流水线的现状。

而导演似乎无意在这部娱乐片中过多表现“酒吧”的历史或文化,使本片在艺术内涵未能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如果我是导演,会在此处大做文章,将传奇性的故事与酒吧文化作为并行的两条明暗线来叙述,让观众在看科幻喜剧的同时也能品读到英国酒吧特有的历史、习俗与时尚。

村上春树写小说就将其对美国文化(尤其是爵士、摇滚)的狂热喜爱穿插到爱情故事之中。

不过这还得看作者是否真心喜爱这东西,据导演和编剧所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爱喝酒的男人,所以内涵挖掘得不够。

我虽然也不算爱饮酒,却非常喜欢商艺结合、品牌代言、餐厅文化等等,像迪士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史努比、加菲猫这些都是,所以我钟情于本片的12个酒吧名称和招牌,极力想从中寻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日后不断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也将是对酒吧文化的喜爱。

我曾为了给我朋友经营的麦当劳分店作装饰,在她们给“加菲”做代言的时候,设计并和妹妹合力画了一幅“加菲猫和史努比”水粉画当新年礼物。

可惜的是,礼品送到的时候,她们和“加菲”合约期满,改成代言华纳“猫和老鼠”了。

为了不和“加菲猫”打官司,这幅画就没有与合肥的大大小小的顾客们见面,而是躲在了她们员工休息室的墙上。

————2 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一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片头要吸引观众,而片尾则让人回味思考。

本片的中间旅程部分其实很一般,但导演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似乎就是首尾两端,这从《僵尸肖恩》就已看出。

先不说本片一首一尾唯美精致的画面,仅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罕见的经典。

开头的快速剪辑和怀旧风配合完美,五位主人公年轻时的演员也挑选得十分神似,再加上前奏的“铺垫”堪称神作,可吸引电影爱好者反复观看。

因为后面八十分钟的故事早已在这短短五分钟的前奏中有所提示,成年时的寻找之旅其实也就是翻演了一次青春,意味着成年后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中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这也是本片隐含最深的涵义——中年人茫然若失的伤感及对青春的怀念致敬!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

人类(至少英国人)的文明被外星生物摧毁,导致以几位主人公为首的英国人过起了类似野人的生活,然而这又不完全是原始社会,现代化的事物时隐时现,甚至在贫瘠的农场上出现让胖子朝思暮想的“可爱多薄荷冰激凌”的包装纸。

而这款食物正是这套“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又名“可爱多三部曲”:《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的隐线。

而那两位被怪物“策反”的主人公则被导演以两组谐趣幽默的情境勾勒一笔,让人捧腹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善意的温暖。

本着对开局和结尾的重视,导演在戏中安排了很多铺垫,比如说胖子安迪·奈特利被机器人舞女咬走的那枚戒指,本来都已经被观众遗忘,却在片尾被安迪·奈特利从机器人舞女的肚子里取得了。

再如那句无关痛痒的“如果我径直走向充斥着魁梧大汉的酒吧中却只点一杯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本来只作为胖子安迪·奈特利挡酒的借口而已,观众本来也是看过就算了,却在结尾被导演画龙点睛,让盖瑞·金真的就那么做了(象征着对好友的认可),还说得那么酷,做得那么潇洒,追回了被遗忘的细节,证明导演在安排故事的时候的确动脑筋认真思考过,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3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英式幽默”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词,也确实在生活和创作中努力去运用,表现了我对喜剧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不止一次提到:香港的“周式幽默”和东北的“赵式幽默”都有着英式幽默的精髓,这三种幽默文化虽然不是出自同源,却在表现形式上出奇得相似。

英式幽默的代表剧集是《憨豆先生》和《IT狂人》,代表电影是《巨蟒与圣杯》和《僵尸肖恩》。

和剧集比起来,“英式幽默”在电影中的表现还是略逊一筹,毕竟缺少了片场的同期笑声。

现就拿《世界尽头》这部作品来说说,虽然笑点并不是很多。

我习惯写影评时随心所欲,不去翻阅其它资料,在仅看过一遍的情况下,我随便说说本片印象较深的英式笑点:1、在主人公们怀疑周围的人群都被机器人掌控的时候,他们首先想的不是逃跑或对抗,而是给“机器人”这个词语找一个代号,因为他们怕交谈的时候被敌人听到了“机器人”一词而引起对方的怀疑,所以经过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之后,最后决定用“space”(空白)一词代替“机器人”一词。

而他们也确实很快就遵从命令,很快就改口说“我们刚才打死了几个空白”。

这种“在适当时刻不做适当事情”以及“混淆幼稚与成熟、可笑与严肃、安全与危险”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标准的英式幽默。

2、将“胖子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这一让人想不通的情节设置从第一部《僵尸肖恩》延续到了第三部《世界尽头》,实际上这一设置本就是荒诞的,因为胖子(尼克·弗罗斯特饰演)一直扮演的都是主人公(西蒙·佩吉饰演)的同龄人,而他为何会喜欢好友的妈妈呢?

而且这一“姐弟恋”的设置究竟有何必要要贯穿始终呢?

很明显,这是英式幽默的表现,这种荒诞不经的“鸡肋情节”(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象征着导演的个人品牌,因为这几部作品都是同一批导演、编剧和主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独特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在系列影片之中,作为具有线索意义的细节。

这就与吴宇森的“白鸽”、王家卫的“墨镜”、刘镇伟的“穿越”一样,成为作者品牌的一个标志。

不过,“可爱多冰激凌”这个标志也许更可爱一些。

————

英式幽默本是英国(尤其是伦敦)文化的独特产物,我在品读之后却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狂追英国情景喜剧,而且大胆地将英式幽默和周星驰、赵本山作比较,认为三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我和堂妹、表弟”、“我和朋友柳林、杨飞”也无形中组成了两组“英式幽默三人组”,将这种异国文化代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是对英式幽默更大的阐释和致敬。

想真正拥有“英式幽默”不能仅局限于语言和行为的模仿,而是要掌握这种幽默的精髓和气质,让自己真正得像英国人那样“笨拙”起来。

2014/2/26初稿 2021/8/3修改

 6 ) 人生没有倒带

恰巧那天有空去电影院看电影,恰巧没有别的感兴趣的片子,恰巧这三部曲的前两部我都看了。

冲着西蒙佩吉,就选这部了!

一如既往的黑色血腥幽默片,是我的菜!

唯一的不同是把红色的血改成了蓝色的血,我汗……冲击效果差了好多……果然我是属于少部分喜爱血腥片的摩羯女回到正题,这三部曲里感觉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部,热血警探。

可能相比什么神神鬼鬼的僵尸或是机器人之类,我还是更爱看人类。

人类才是世上最恐怖的生物,为了所谓的小镇和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让我想到食死徒。

这一部让我比较有触动的是找回青春的回忆。

虽然最后碰到了莫名的关于机器人的种种事件。

说到机器人,那句话还是说的很好,大意是就算人类懒惰笨拙甚至邪恶,无论是哪种,至少我们是自由的。

以前对自由的理解很空泛,来了美帝后却隐隐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说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虚假,但相信这边的童鞋们能懂。

自由就是do what u want, and nobody gonna judge you. nobody.尝过自由滋味的人,精神是不同的。

再说到青春回忆。

我想到今年春假跟朋友们去vegas的日子。

四个女生尽情地在那种疯狂的地方经历了疯狂的青春岁月。

那是我这辈子最最难忘的旅行,没有之一。

而且我很清楚,此情此景,这辈子是不可能再重来了,哪怕是一样的地方,一样的人。

这才是这日子值得珍惜的原因吧,因为一切都不可能重来。

 7 ) 世界尽头

1.如果城邦是大写的人,那么人就是小写的城邦。

如果美国可以搞定米洛舍维奇而拯救遭受屠杀的非塞族人,外星人可以搞定人格连续体的自我立场以使这个人更成功、更健康,这个宇宙更和谐么?

所以柏拉图提供的这个奇怪的大前提,果然说明他是个独裁者培养基吧?

但如果一个人要砍断自己的手,要一次性吸食三两heroin,要把自己贡献为食物,一个别人,有权、有义务强行阻止他么。

“it's the basic rights to be fuck-ups!”如果人类真的获得过这种基本权利,世界早就走到尽头了吧——不亦善哉。

2.上述问题,是个非常古老的问题。

古老到卢梭,古老到柏拉图。

而本片用嘴炮这种往往只有放到二次元世界才不违和的策略来呈现出这块内容。

三部曲里,这一部是最为程式化和单线条的,各种自我复制的痕迹,比如注啤酒的视角,比如改造人就是僵尸2.0;连BGM都是过气得观众不太知道了的歌。

真是,像simon和nick一样,帅则帅,萌也萌,惜乎老咗。

3.可是这多年后,恰恰是这苍老脆弱的片,最最看不得。

谚云“老不看三国”。

据传是因为助长老奸巨猾。

什么啊,是因为周瑜三叹而死,关羽身首异处,张飞死不瞑目,诸葛亮呕血志不酬,邓艾、姜维、钟会一时豪杰,皆化尘土。

天地不仁,何苦来这世上一遭啊。

只为了12杯酒么?

第12杯,确乎只能是在,世界尽头。

 8 ) 血与冰淇淋,以及啤酒

世纪之交,一部名为《屋事生非》的英国情景喜剧诞生,短短的两季十四集,却在日后成为了全球宅人顶礼膜拜的圣经,其打破了情景喜剧的各种惯用模式,通过大量调皮的镜头剪辑与对邪典电影、漫画、小说、游戏等Geek文化的大规模致敬成就了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气质。

《屋事生非》的成功也造就了导演埃德加赖特(同时亦是编剧)、演员西蒙佩吉(亦同时亦是编剧)和尼克弗罗斯特的怪咖铁三角组合,三人之后将《屋事生非》第一季的第三集扩充开来,拍成了《僵尸肖恩》,顶礼膜拜了“僵尸教父”乔治A罗梅罗,接连两部作品的成功,让三人萌生了打造电影版《屋事生非》的想法,通过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不列颠民族骨子里所特有的狠辣冷幽默,将流行电影亚文化好好的调侃一把。

《热血警探》是对老派警匪动作片的致敬与讽刺,到了这儿,埃德加赖特将《屋事生非》中频繁快速的镜头剪切与不断跳跃插入的闪回插叙这些标志性的语言手法全部注入了进来,所谓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正式步入成熟期。

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第三部最终篇却迟迟没有面世,这期间,埃德加赖特去好莱坞拍了《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依然酷炫的画面却难掩失去佩吉与弗罗斯特所产生的表演上的单薄,佩吉和弗罗斯特也脱离赖特在《保罗》中再次合作,虽然这次更加御宅,但不见了赖特花哨风趣的镜头语言,同时,“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还不声不响的出了一部外传《街区大作战》,即使有弗罗斯特坐镇,还是不为死忠粉所接受。

于是,在万千呼声中,那部远在天边的“泡吧马拉松”《世界尽头》终于在2013年登场,三部曲的坑也终于被填上。

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因为这其中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将英伦喜剧元素同特定的电影类型相结合,也各自代表了可爱多冰淇淋的某种口味,更会出现角色在影片中购买品尝此种口味的冰淇淋的段落。

形如《僵尸肖恩》改写了经典“活死人”恐怖电影的面貌,以红色草莓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影片妙趣横生的血肉横飞;《热血警探》则颠覆了传统警匪动作片的模式,以蓝色原味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片中的警察背景;到了《世界尽头》,则是结合的末世科幻类型,以绿色薄荷巧克力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电影异幻的故事风格,而如此以来,“红蓝绿”三部曲也恰好形成了向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的致敬,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自嘲。

又因为这套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总是伴随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搏杀场面,所以,“血与冰淇淋”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系列绰号也就诞生了。

其实三部曲中的惯例还不止这些,身为《夏洛克》死忠粉的我自然无法忽视潮爷的存在,马丁弗瑞曼从《僵尸肖恩》中的零台词酱油,到《热血警探》中的官腔配角,再到《世界尽头》中的五大主角之一,可谓见证了三部曲的成长,而且早在《屋事生非》时,另一位《夏洛克》名角“麦哥”马克加蒂斯就有过恶搞《X档案》的客串演出,原型作品《屋事生非》自然也没落下,主演兼编剧杰西卡海因斯等剧集主创也在三部曲中纷纷出镜。

同时,经典的“翻木墙”段子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常玩常新。

除此之外,三部曲对英伦酒吧文化近乎陶醉的频繁展示也让啤酒成了血与冰淇淋之外的第三大影片Icon,也成了《世界尽头》故事的立足点。

不过说到底,三部电影的总体构建是很随性的,直到《世界尽头》立项,赖特与佩吉开始重写年轻时已经完成的《世界尽头》剧本初稿时才萌生将其与之前两部电影建立联系的想法,不过宅系创作者背后总是有着难以计数的DVD、地摊文学和ACG等做后盾,灵感是飞不完的。

现如今,怪咖三人组接下来的计划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埃德加赖特帮斯皮尔伯格撰写了《丁丁历险记》的剧本,在展现了自己优异的写作才华后也即将通过执导《蚁人》入驻日渐辽阔的漫威宇宙阵营,西蒙佩吉则通过“碟中谍”和“星际迷航”两大Geek系列在好莱坞成功上位,而且其作家身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传剧本双龙出手,至于尼克弗罗斯特,也继续在小成本电影中自个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世界尽头》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进行补完,它更像是怪咖三人组的一次告别演出,三人组下一次的重新登台,可能要等很久很久,或者,没有下一次了。

说回《世界尽头》,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在调侃玩闹之余更多了一层对青春的缅怀和浓浓的乡愁气息,五位昔日死党中的四人已经因为人到中年而纷纷失掉了年轻时的无畏不羁,为死板的生活而奔走忙碌,唯一未被岁月蚕食的“幸存者”盖瑞金则被看做无所事事的失败颓废者,为此,他召回了四位好友,打算用当年未曾完成的马拉松豪饮来彻底的同现在的自己告别,在烂醉中找寻迷失的自我,但一切都因“数字化”、“全球通”等这些被所谓的“来自地外文明的建设者们”所带来的“便捷与和谐”而达到了无比荒诞且混乱的局面,酒还是要喝,不过首先要保证喝的人仍然是当年的那位损友,并依然有着埋藏在心底的狂野和追求。

《世界尽头》用接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观众自己的年华,那可能是有关当年、现在或是未来,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个人正在经历、已经失去亦或无限憧憬的时光,这也是影片最动人之处,也许对真我的拷问,确实是要在酒精和泡沫的碰撞迷幻中才能得到解答。

聊得有些沉重了,作为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一脉相承的作品,《世界尽头》依然具备着极强的娱乐性和Geek情怀,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客串让其成了继《热血警探》中的蒂莫西道尔顿之后的又一位被三部曲黑化的詹姆斯邦德,赖特和佩吉将《怪形》的敌我难辨、《天外魔花》的人类异化等经典的邪典噱头灵活的应用到了剧本的创作中,盖瑞金还在结尾成为了英伦雅痞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不过影片最让我欢乐多的是高潮盖瑞金等三位主角同银河网络进行的那段看似胡扯瞎掰的争论辩护,直接让我跳到了《星际迷航》,不知多少次,屹立于史波克和老骨头这两大护法之间的柯克舰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敌方喷血崩溃,其中的恶搞与致敬想必会让每一位Trekker会心一笑。

佩吉和弗罗斯特的角色同前两部电影相比在身份上有了某种调换,弗罗斯特成了那个一本正经的家伙,而佩吉则成了大男孩,二人在影片中一个化身“粉巨人浩克”,一个打出“成家班醉拳”,五位主角的“厕所遭遇战”可谓近年来最具趣味和Fanboy情结的动作场面。

曾经和朋友细数过新千年以来自己最钟爱的三部曲电影,我的选择是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还有人选择已经被撕裂的“谍影重重”系列,如今,终于完结的“血与冰淇淋”成为了我的第二选择。

选“黑暗骑士”是因为私下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父”三部曲,而选“血与冰淇淋”,则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打造了我们这些Geek、Nerd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那份强大无比的原力,那片永远闪耀在世界尽头的Wonder。

 9 ) 自己向自己致敬

看完本片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一个固定的电影制作团队在拍摄电影时,很明显地重复使用了之前成功的元素,这种情况究竟算是黔驴技穷呢?

还是应该算是自己向自己致敬呢?

如果只是一些滥竽充数之辈,那么我的选择一定会是前者,这里也许难免会有误判的时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应是八九不离十的,你既然还没有可观的成就,自己向自己致敬不会觉得可笑吗?

可是偏偏这部《世界尽头》中,我遇到的却是埃德加•赖特、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这个著名的怪咖三人组。

情况也就有些复杂了。

如果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他们的作品的话,你一定能一眼就认出来片中《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的影子,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本片就是这两部片子的结合体,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正是这个怪咖三人组的代表作。

如果说真要有什么致敬的话,这三人还应该是能担当得起的。

但是自己对自己似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本片同样延续了之前两部作品的小人物遇上大麻烦的故事模式。

之前是僵尸来袭和暴力翁婆,本次则是蓝血外星人。

说实话如果你看过那部著名的英剧《神秘博士》的话,本片中外星人的设置也会觉得有些眼熟。

而本片与前两部相比也有着许多相同的元素,比如,酒吧情节。

在《僵尸肖恩》中,酒吧是在僵尸围城时主角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避难所;在《热血警探》中则是主角挑战隐秘势力的开端;而在本作中,酒吧之旅几乎就是电影的主线。

由此也可以看出酒吧文化在英国人的血液里有多么根深蒂固。

再有就是男人间的友情,无论是终日腻在一起的,还是一见如故的,还是像本片这样久别重逢的,兄弟情在他们电影中总是核心的元素,甚至要比爱情还要重要得多。

难道在主创的眼中,对于宅男们来说,基情要比爱情靠谱得多?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电影中有点搞怪的兄弟情总是真挚、可靠和感人的,环境再险恶,至少还会有一个人为自己掩护,这便是他们这三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情景。

老套吧?

却始终温暖人心。

我之所以说他们现在就向自己致敬是另外一件事,是因为我在网上查到本片加上《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组成了一个三部曲系列,名字叫做“血与冰激凌三部曲”,那么我便真的希望他们能完成一个更出色三部曲,而不是在系列的第三部向前两部致敬,还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来讲,而我希望他们能继续“血与冰激凌”下去,这第三部不够精彩,那么就请再来第四部,第五部吧!

 10 ) 个人对世界尽头 的分析理解

三部全看完了,个人感觉第三部拍得最好,最后的结局看明白了真的会觉得讽刺悲伤。

以下是本人对世界尽头的分析,涉及剧透,慎入king是一个不能适应社会的人。

他个性自在,无拘无束,胆大包天,这样的性格让他被一群十几岁的青少年奉为领袖。

随着时光的流逝,少年的成长,大部分人渐渐学会收敛,安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车祸让他明白,自己并不能永远不理会自己身后的责任。

从此他兢兢业业,滴酒不沾,这里的安迪,代表了大部分的少年,从不成熟到成熟,学会控制自己,承担责任。

而king的表现则正好相反,他逃了出去,逃脱了法律的惩罚。

这也正代表了他对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的态度:逃避。

自学生时代过了十年二十年,往日的小伙伴都融入了社会,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成就和一席之地。

可king拥有的就仅仅是那一段回忆了,三四十岁的他一事无成,本性无拘无束的他不能接受任何规则的束缚,无法接受适应这个社会,最终被当成精神病患者送入医院。

king不能适应社会并不代表他真的是一个精神病,他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境地,在精神病院(戒酒所?

)里他夸夸其谈自己的黄金时光,让其他人羡慕不已,但是他当年始终有一件遗憾,就是那最后一间酒吧,世界尽头。

每日每日,一群人一遍遍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或悲惨,或辉煌,这更是刺激了king,现在的他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于是,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就成了他最想达成的愿望。

king叫齐了当年所有的死党,甚至用自己妈过世的假消息将安迪都喊了出来。

五人重回小镇,中间曲折自不用提。

一直到机器人出现。

机器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正正是站在了king的反面,而在一番相谈之后,往日的老友渐渐找回当年的感觉,自由自在,为所欲为(还有原因就是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无所顾忌,可以看出来,king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有领导能力,这也就是他的价值所在,这里先提一提)。

一路逃亡中,king虽说是给出了一条相对正确的路线,说到底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这些年他活的生不如死,面对这他人生中唯一辉煌璀璨的时光,完成未完成的狂欢简直就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两位好友在旅途中相继被同化,其实也是有用意的,仔细看剧情,会发现被同化的两位好友都是生活相对美满的。

暗恋奥利弗妹妹苦苦不得的史蒂文,妻离子散的安迪,一事无成的king,只有他们三个生活有所残缺的人才疯到了最后。

这是不是在说,拥有的越多,人就离自由越远?

亦或者是在说,想要自由,先要失去?

这里能读出什么,就任各位发挥吧。

话分两头,我们分析一下机器人的立场,为什么到最后将king和安迪逼入死路,机器人竟然不用强,还要和主角打嘴炮?

这里并不是烂尾或者编剧想不出点子,这些也是黑色幽默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过,机器人指代的是king的对立面,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更进一步说,机器人暗喻的正是有规律的每天或者的人们,或者说是现实社会。

机器人阵营多次提到“我们不是机器人,因为机器人是奴隶,我们不是奴隶”,但是king坚持叫他们“机器人”,其实正是表明了,king认为那些被生活束缚住的,规规矩矩的人们,就是奴隶。

而机器人呢,最后说的很明白了,他们不想入侵地球,只想帮助人类,而事实也正是这样,循规蹈矩的人们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发明了各种工具。

这是“机器人”做的,也正是那些守着规矩的人做的。

而“机器人”们一直在尝试同化主角们,其实就是想让主角他们也回到“正常的”社会,一直到最后,他们几乎是向king妥协了,甚至告诉了king他们的计划。

他们给出的是什么?

是年轻,是青春,是再来一次的机会。

是让king洗掉自己过去的失败重来一次的机会。

而king这一趟拼命的寻找世界尽头,不就是被多年的失败所刺激吗?

这不应该是king最想要的吗?

这确实是机器人能给出的对king来说最诱人的筹码了。

可惜king要的不是这些。

他要的,只是自由。

也许之前还有一次说服king的机会,就是在世界尽头的门口,那杯可以给king的狂欢画上完美句号的啤酒。

如果king喝下那杯酒,他是不是就满足了呢?

是不是就会向机器人屈服了呢?

答案是不会,因为胖子没有让他喝道那杯酒。

最后胖子阻止king喝下那杯酒,看上去是想让king冷静下来,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让他喝呢?

理由胖子说了:你永远是我们的王,我永远追随你。

胖子是这么多年改变的最多的人,但是他的心底依然对当年充满向往,因为他意识到,即使他再努力的承担一切,他还是不能挽留住他的生活。

于是他想告诉king,求求你永远疯下去吧。

不要结束这个狂欢。

king这个名字充满深意,他是他自己的王,他是孩子们的王,他是孤独的王。

他只能在自己的回忆中当王。

最后又如何?

最后遂了他们的愿,生活再无束缚,机器人被视为异类,所有人都自由自在,胖子和史蒂文都如愿得偿,可king又如何呢?

king带着年轻时的五人组,继续着飞扬跋扈,继续着反抗规则的生活(新的规则,即机器人受到歧视),没有尽头,继续的追寻着所谓的自由。

可笑吗?

真的很可笑。

我来告诉你们结尾是什么意思。

king这个人自身最大的价值,他最擅长做的事,就是离经叛道,无拘无束,在规则已形成的社会,他一无是处,处处碰壁。

而后,结尾给了king一个机会,做他最擅长的,推翻了一切束缚他的,推翻了一切规则。

那这样一来,是不是king就能获得一段新的人生了呢?

不是再混浊的水,也会沉淀,再混乱的社会,也会有他的规则,旧的秩序对人不利,有人可以通过推翻旧有的获得救赎,比如andy和史蒂文。

可是king,你本来就是“推翻”本身,你如何能获得救赎?

永远也不会有适合你的位置生存,因为你本身的意义就是“绝对的自由”可惜那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在最后的最后,king打破了“机器人不能入内的”的规则。

这一条可以说是他参与创立的规则。

这也就暗示了他的宿命,也正是我一开始说的。

king无法适应任何社会和规则。

他人的疯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king,只是为了疯狂而疯狂。

也许他真的应该呆在精神病院里。

king是一个疯子。

《世界尽头》短评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黄金三人组变成了无敌三贱人,五人行果然是有阴谋的,各种讽刺,搞笑,黑色幽默,外加耍贱无下限,再加上西蒙和尼克感人至深的基情。开篇的团体心理治疗小组好像无敌破坏王,结尾的篝火前讲故事好像云图…编剧们,你们黑了多少美国大片啊!够狠够贱。不能喜欢更多!

5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僵尸肖恩的无下限,也没有热血警探的基情,等等,基情好像是这个系列的根基吧…动作场面相当无聊,说教也很聒噪,结局就是质量效应的红光。一如本片主题,人总要长大,什么都有到头的时候,看到这个系列这样结束其实挺难过的。另外西蒙佩吉年轻时不可能那么帅

8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还行

只有1%的人给出了一星。好吧,我承认了,我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11分钟前
  • mikelidu
  • 很差

多年后重刷,猛然觉得这片现在看起来更具现实意义——信息科技、大数据和银河系精英,一切可信的推演告诉你,抛弃少部分没救的社会渣滓,放弃一点点自由给上层权力,就能换回绵延世代的岁月静好。而抛弃它们追逐所谓自由,则会大灾天降,一夜间回到中世纪般的蛮荒时代。英国醉鬼可以借着酒劲儿对权力说fuck off,结果让pandamic 一样的文明退行席卷全球,但也在结尾真诚悼念了可爱多包装纸。这个话题放到现在——棉签、路障和二维码已经降临。是否还能对统治阶级竖起中指,hmmm,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保姆一样的政策可不会像外星人那样玻璃心,说,你们这帮逼没救了,老子不管了。

15分钟前
  • 摩托喇嘛
  • 推荐

好乱 外星人造的动智能克隆人却连个探头都装不来 征服了n个星球的文明最后被几个醉汉说服 神马东西

18分钟前
  • 泡面
  • 较差

Zum ersten Mal in Deutschland ins Kino gehen, und...der Film ist auf Deutsch!!! 除了片尾的可爱多,中间跳院墙未遂,其他密密麻麻的点都因为德语太烂get不到。Aber注定是永生难忘的一次观影经历,没听懂也该直接给五星;25.11.13 终于看了原版,是三部里最伤感的一次了吧,我接受到老还天真的自己

23分钟前
  • Mamula
  • 力荐

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完结篇,GV本质不变,但是创新精神似乎少了点,卢瑟佩吉一个人好嗨,完全忽略了行为逻辑,纯粹为了恶搞而恶搞,印证了那句话:再而衰,三而竭啊...

26分钟前
  • 咋呸
  • 还行

完全是因为西蒙·佩吉看的,结果发现他老了很多,而且也乏味了很多。

27分钟前
  • 战国客
  • 较差

年度失望,还乐呵呵地等着看一个长不大的疯子和四个衰男死党如何忆青春,还在想着当年自己那伙朋友的喝酒往事,怎么就突然蹦出机器人了?虽然还是《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GEEK对抗无意识强大群体的主题,虽然还高喊着“做蠢货是我们基本人权”的口号,虽然还为豪饮马拉松而疯狂,但真是灵气全无啊。

32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从僵尸片到警匪片再到科幻片,不变的是恶搞,变化的是情感,从最初的惊艳,到期间的爆笑,再到现在,竟变成了伤感,意外的被影片中加里·金那种对学生时代的念念不忘所感动。我想这一部的主题并不是恶搞科幻,而是对现实的微笑嘲讽吧。

35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不知道在讲什么

37分钟前
  • 西门大官人
  • 较差

这种几乎算是生硬的怀旧还真是没完没了,最后疯狂的外星阴谋论还算提神,不过依然流于矫情,英国人的普遍文化素养令人敬佩,但那种自命不凡的“胎里横”也总让人觉得坐立不安。

41分钟前
  • 重光
  • 还行

“文明建立在瞎搞基础上,我们有瞎搞的基本人权。”“He might be a cock,but he&amp;#39;s my cock!”少年心状,旧梦如欢。

44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还行

世界尽头的King,宿醉的Alan,美国派的Stifler都是一群小伙伴里看起来最离经叛道却也最单纯最脆弱最忠于友谊的那个。有趣的是巴黎偏偏就有一家酒吧叫作&amp;#34;世界尽头的酒吧&amp;#34;,有机会要去看一看,敬一杯自己内心那不死的Garry King

45分钟前
  • 弄臣
  • 力荐

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东西,这个主打怀旧的故事本就很好看了,拒绝长大以及对青春、友情的怀念。之后那些奇奇怪怪的设定俨然又一个《天外魔花》或《极度空间》,发现血与冰淇淋三部曲都是讲主角们孤独的对抗世界,是满布的恐惧。《僵尸肖恩》是大群僵尸,《热血警探》是奇怪的小镇居民。而这回则是……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星给《so young》,一星给《Alabama Song》。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我太喜欢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了,只能这么说...

52分钟前
  • Bomb
  • 较差

太失水准了,情节尴尬,而且也不是很好笑

57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较差

又是期望过高造成失望,好段子都出现在预告片里了,看电影反而没一点惊喜,唯一见埃德加赖特影子的地方是在车里的快速镜头切换和五人并排走大街,英伦黑色幽默少之又少,尼克佛罗斯特不呆萌就一点也不可爱,最后竟然还烂尾....电影的目的只是宣传fvck的价值观么...

59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挺不错的黑色幽默喜剧,好多熟面孔

1小时前
  • 麦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