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了两遍《cloud of siris maria》之后,感觉自己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这部电影。
第一次观影时感觉这部电影更像是拼凑而成的对话片段,但实际上整部电影所表现地就是《Maloja snake》这部戏剧的显示缩影。
Maria,20年前扮演sigrid的过气明星,正经历离婚和wheilm逝去所带来的失落与烦扰,被再次邀请参演《Maloja snake》中helena的角色。
Helena的角色正好与Sigrid相对立,前者因时间与琐碎的烦恼而显得衰老、消极、焦虑;相反,后者却年轻,并富有诱惑力、勇气。
20年前饰演Sigrid的Maira如今面临饰演40岁的Helena所带来的打击,但事实上这种打击并不仅仅来自于戏剧本身,它更在于时间的流转。
时间流转所带来的是衰老、变化与沉重。
电影中对《Maloja snake》这部戏剧的呈现大多反映在Maria和其私人助理Val的练习对话中。
年轻貌美、勇敢无惧的Val从侧面显现了Sigrid的角色,这个正好表面上看起来更切合于这个时代的人。
因而无论是戏剧中的Maria还是现实生活中的Maria,她所承担的身份都是Helena,她必须体会时间流转所带来的衰老、分离、痛苦以及琐碎的烦恼。
电影中Maria初与导演Klaus谈话时,她谈到自己认为Sigrid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超越时间的人;而Helena之所以被Sigrid所吸引,正是因为Sigrid所具有的自由性;因为Helena正是被各种因缘性质的事物缠绕于一身的那个可怜人。
她谈到Sigrid时显得怡然自得,有种莫名的自豪感。
可是导演告诉她,20年后的Sigrid成为了当年那个因为自己而导致自杀的Helena时,Maria对此却并不接受。
有趣的是在电影的最后,Maria接受了一位科幻电影导演的邀请,出演一个变种人。
其中导演的话值得深思,他说Maria的角色超出于时间之外,故而年龄并对此角色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仅如此,就他自身而言,他并不希望生活在这个被大众媒体和信息轰炸的时代。
导演的话正好对应了Maria所谓的自由,而自由就是超出于时间之外。
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时代,故而人们终究不会自由。
自由不意味着年轻与狂放不羁,自由是面对限制却能够很好地存活,有限中达到无限。
电影中最令我震撼的是《Maloja snake》,也就是那部《马洛亚的云》。
起初我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导演要将云和这个年轻丧失的女演员Maria连接在一起。
但Val的一句台词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说,很多事情,你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现象也不同。
正是因为在Maria眼中,Helena的角色就是一种命定式的不幸——被Sigrid抛弃、困扰、痛苦的侵蚀等等,因而她只能看到一个可怜的老女人Helena。
然而置身于此角色之外的Val却能够看到更多Helena的优点:她有责任心、包容力也更人性化等,而这是由于因外在时间所带来的年轻的Sigrid所没有优点:Sigrid所有的只是因为年轻而莫名存在的骄傲与残忍。
当然,也不能够否定的是,Sigrid更具有的是一种果敢无畏,这种优良的品质是Maria没有的。
故而事物所呈现的现象只是一种人们眼界的折射,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观测的内容也不同;不仅如此,事物本身相对于事物的现象也是无穷尽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为:人们不可能穷尽事物;而是应该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为:人们有穷尽事物无限可能的可能性。
就像马洛亚的云,千变万化、聚散分离,任凭它如何浮现,它终究是马洛亚的云。
神秘之为神秘,正在于它不受时间控制,它超脱于时间之外:它可以时而年轻时而衰老,时而高时而矮,时而是女人,时而是男人......故而Maria也可以当年是Sigrid,而现在是Helena。
一切都只是变化莫测罢了。
也正如最后导演所说的,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时代,这如同人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年岁。
时间是无法选择的,但内心可以选择:20年前她是Sigrid,20年后她仍旧可以是Sigrid。
人的精神是变化莫测的,就连时间流转也不能摧毁。
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强硬的姿态,可是影片里的思绪完全渗透到脑海,年轻与老去,如何面对。
Jo Ann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她以现在的想法面对并没错,即使唐突不礼。
Maria似乎是个悲剧人物,沉湎于对老去的无奈无力,真实到不行,看开这种事的确太难了,巅峰之后永远是下坡路,想想都无比可怕,身躯的老去,疼痛,衰弱,精神的被忽视,被习惯,被落后。
所以,都在追求的永恒是什么?
二十年前影中的Sigrid?
也许吧。
但永恒又有什么用。
重要的,其实还是现在,开心。
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来生活,而不是望着得不到的东西兴叹。
最后,恭喜K最佳女配两人对戏与真实的模糊交融,特别打动人。
「玛利亚到达山谷的时候指着马洛亚之蛇,但当时的她没能认出,以为只是雾,并且会很快散掉。
这时她说‘我们要耐心等待’。
随后惊呼,这就是蛇!
就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明白西格德,只是单纯欣赏她的性感与强大。
在晚宴上亨利将西格德讽刺为冷血、利己的心机女,则指出海琳娜的脆弱与自甘堕落。
玛利亚当即反驳他的解读太简化,说‘我了解西格德’。
她将西格德称之为有趣,并说这部戏是叙述她们彼此吸引。
‘她们的无言结局对西格德也一样残忍’。
玛利亚无法体认到亨利说的西格德是那个19岁的她,在舞台上呈现出的角色。
而此刻,在时间的打磨下她才真的开始读懂西格德」在马洛亚之蛇的见证下,我化身为了海琳娜,才终于读懂西格德。
——————————此外,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处理。
第一次配乐响起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段插入音源,镜头转而切换到了马洛亚之蛇的纪录片,证明这是一段内置音源。
当配乐再次响起的时候,画面随即转换到了音乐大厅,再一次表明配乐的来源。
故事风格是类似伍迪艾伦的,对于戏剧、电影、表演等的多种探讨或是辩论。
在戏中戏的架构下,对于旧式的表演理解及当下流行,产生了多种矛盾及冲突,可以明显感到故意用老电影中由风景切入故事场景的旧派手法,对比科幻电影的新潮镜头,切故意用代表老戏骨的朱丽叶·比诺什搭档因“暮光之城”走红,依旧是面瘫表演的人气女星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种故意的对比不只是为了反应艺术品位上的差异,而是对现代表演艺术低劣、幼稚的讽刺,以及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无奈逝去的留恋与惋惜。
剧情是真的简单。
两个女人在房间里讨论女人和电影,她们的生命和愿望。
如果影片只是两个女人在房间里坐着,讨论着,那么影片的六千万美元花到哪里去了?
这部影片不仅触及,并且涉及一个巨大的产业国度,也包括演员如何表演,包括其他一切。
我们得以近距离地看到真正的演员的生活,在剧院里,演员根据剧本发挥演技。
而在这部电影里,剧本仿佛被拿走,他们要演自己,也要演另外一个人,毫无相关,却仿佛有肌肤之亲的人。
难的是,过于深入的表演要如何抽离。
也许在电影里,演员表演的目的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镜头扑捉到了什么,导演在寻找什么,要表达什么。
云蛇的画面出现很多,在片中的纪录片里,也出现在偶然里,出现在千方百计的寻觅里。
现代表演的训练核心正在于给演员控制的感觉,让他们相信,以往他们用来维持表演爆发力的东西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内部。
因而,所谓演技派是要比常人更深入地体会角色所思所想。
最好的表演在平静里,检验演技的好坏是是否能不做什么而传达出感情。
对演员来说,表演是一份高风险的,高压力的,容易引起焦虑的工作。
演员在其中甚至创造新的人格,甚至有受屈辱和嘲笑的危险。
更搞笑的是,演技与票房有时也没多大关系。
想要发挥演技的渴望是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荧幕上所呈现的不仅仅只有演员的表演,而与导演的交流,摄像机的角度都有关。
演员的表演很大程度来自于其他。
聚光灯是让人最伤脑筋的,电影制片人或公关人员不再和记者们拉扯不清,官员们避免自己的事在报纸版面上。
社会媒体把明星高高地捧起,互联网成了永久的档案馆。
但最头疼的应该是摄像机了,如何去扑捉和留住爱,而不是让画面被无穷无尽的情感充斥。
when i a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will you still love me当明星不再有聚光灯,不再年轻,我们还爱吗?
阿萨亚斯的电影。
绵密坚实的叙事,把一个女性生命周期的三位一体刻划得丝丝入扣。
朱丽叶·比诺什本色出演了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受情势所逼,接下了自己成名作在20年后的续拍,然而角色却由当初年轻进击的“攻”换成年老失势的“受”。
倍感失落的她不断地向年轻果决的助理——暮光女主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她亦在片中扮演了自己)——发起表面攻击、实则求抱抱的佯攻,跌入戏中戏的镜相反射里首鼠两端。
阿萨亚斯不愧是手册派导演,一边不断引经据典,以萦绕在锡尔斯上空的多个历史影像来增加阅读的厚度,一边在选角之初就处心积虑地为电影布下一张真假莫辩表里互穿的隐喻大网,在现实与电影之间往复越界犯规,挑拨演员和观众的神经。
最后,仗着年轻登基的新女王——《海扁王》女主科洛·莫瑞兹(本色出演三次方)——用实际行动为这场僵桃代李再添新柴,然而,骆驼并没有应声倒地,岁月在掠走年华的时候常常也会支付坚韧,女主稳稳接住了因时序交替而轰然落下的命运(115)。
阿萨亚斯这次抛掉以往一些玄乎的东西,氛围让人心旷神怡。
影片展现了『时间』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作用,戏中戏这一渠道都退居其次。
一部戏剧,两个角色,两个年轻女孩,我们看到了处于中年的Maria对剧本和年轻时不同的看法与解读,对于过去的执念,对时光流逝的恐惧。
私人助理Val就是Maria在这种时刻离不开的“陪伴”,当Maria释怀看到云蛇之后也就是她消失之时。
Jo-Ann则是逼迫Maria面对未来的另一驱动力。
戏中戏很巧妙,一是电影人物与戏剧角色的交织,二是电影角色与戏外演员的对照(科洛通过好莱坞大片走红、小K曾经劈腿等)。
阿萨亚斯对电影、舞台、好莱坞的理解一如既往有趣。
这次最后十分钟精彩程度指数型暴增,引入新的人物与情节依然游刃有余,处理得不能更完美。
尽管这还可以说是女性电影,但绝不仅限于女性,是我们都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
这种电影实际上不是用来解读的,是通过人生阅历的增长来感受的。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影片《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文艺片,观众仿佛可以藉由这个故事的脚本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而且观众不仅可以自发如此,片中人也依稀在就戏中戏里人物各种可能性的解读做着诱导,诱使观众不断的剖析,当然片中人也不停地解读着彼此,或者好似不经意地解析着自我,这样的明暗交织、交相呼应的解读方式、互动模式,就仿佛一场有趣的游戏,令影片展现出迷人且丰饶的一面来。
就连该片的几个译名也都颇有意趣,较之港译的《坐看云起时》,台译的《星光云寂》,直译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其实更有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令思绪可以信马由缰,令基调可以自如流畅,仿如著名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蛇般涌动流淌。
此时耳畔响起的伴奏乐不一定是那首著名的《卡农》,当然,由《卡农》的曲调伴随着云蛇奇观的奔涌前行、氤氲蔚然,是该片值得推崇的片段之一,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向前辈芬克的《马洛亚的云现象》致敬,只是这一次,云蛇有了色彩。
一位享誉国际的女演员该如何应对她人生的尴尬期和事业的转型期,最理想的做法是忍耐煎熬,压制心魔并接受现实,但在心性方面,却可能会经历不干落寞的挣扎纠结和不可避免的偶尔间歇式发作。
一个普通人在应对岁月流逝的无情变迁时,心境已相对复杂了,何况一位习惯了光环映衬内心纤敏的女演员,她辉煌过,耀眼过,独一无二过,品味和修养让她足以跻身艺术家的行列,但任谁也躲不过岁月的侵蚀,而无所畏惧的后浪们还在迫近,起初还算“彬彬有礼”,一旦获得初步认可后,便汹涌而来,势不可挡,欲取而代之……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方式梳理片中的玛利亚的心境,那就显得浅显苍白了,同样作为该片编剧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给玛利亚设置了令她抓狂的镜像,这个镜像中的一类便是戏中戏里的两个人物,从镜像里,玛利亚看到昔日的自己,好似年轻时的她扮演过的聪颖且充满魅力的戏中人西格芮德,同时,玛利亚也看到了明日的自己,她如今受邀扮演的角色——年过不惑、终将被无情抛开的海伦娜。
西格芮德和海伦娜是玛利亚的恩师威尔海姆的作品《马洛亚之蛇》里的两个角色,这部戏也是玛利亚飞黄腾达的起点,在戏中,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是老板海伦娜的助理,两人发生了很多微妙的情感变化,最终精明的西格芮德离开了海伦娜……角色的转换,似乎提醒着玛利亚一些她想要忽略的事实,而她的助理、年轻的瓦伦汀娜的存在却不时地提醒着这些事实的存在,特别在玛利亚为了备演海伦娜而住进锡尔斯玛利亚乡间的时日,瓦伦汀娜帮助玛利亚排练对词,让玛利亚对自己将要步入的境况愈发惶惶不安。
瓦伦汀娜仿佛现实中的西格芮德,而玛丽也对一直打理着她演艺和生活各方面的瓦伦汀娜产生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赖和情愫。
在这一部分,现实与戏剧,现实与电影,真实与角色的界限似乎已经被灵巧的缺省了,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淆却清晰的局面。
影片用三次徒步中瓦伦汀娜和玛利亚的对话和摩擦,预示着瓦伦汀娜离去的不可避免性,比之即将出演西格芮德的乔安娜·艾利斯,瓦伦汀娜版的西格芮德更像一个朋友,瓦伦汀娜总试图说服固执己见的玛利亚接受现代娱乐的一些东西,试图让这位艺术家相信娱乐大片中也富含哲理,但这种尝试看似是徒劳的,玛利亚夸张的驳斥反应以及其不稳定的情绪,都让瓦伦汀娜倍感压力。
在瓦伦汀娜离去后,玛利亚才真实感受到如今的世界是属于“绯闻女王”乔安娜的,记者们争相追拍的是乔安娜,当一行人撤离时,随行的玛利亚几乎被遗忘在车外,她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了陪衬,人气这东西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犬,只奔着最有噱头的人去。
有趣的是,被娱乐大片捧出的明星乔安娜逼得自杀的情敌,是作家的正室,也是一位艺术家。
可以说,乔安娜版的西格芮德更自我更张扬,对于玛利亚提及的演对手戏的方式,乔安娜不予采纳,和第一次见面时的乖巧温顺相去甚远,此时的玛利亚似乎才活明白了似的,终于淡然了。
似乎乔安娜的西格芮德比较接近当年的玛利亚,以过来人的心境,玛利亚大约真的可以平静地坐看云起云落了。
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演了仿佛为她这个著名欧洲文艺片女神定制的角色玛利亚,虽然现实中的比诺什给人不在乎岁月变化的感觉,但那是她的个人造化,在塑造玛利亚这个角色时,比诺什可参考的现实例子并不少,好演员的功力在于懂得如何融会贯通。
或许几年前在影片《夏日时光》里和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合作,就已经为这部《锡尔斯玛利亚》埋下了伏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莫瑞兹分别饰演了助理瓦伦汀娜和后浪乔安娜,这两个因好莱坞商业娱乐大片而走红的年轻女星,和文艺片女神的碰撞似乎也有着特别的意趣。
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还是心境的迁移,更是现实的必然,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这世间最醒目的部分还是属于那些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们的,或着说是属于无所畏惧的乔安娜们的,但所有这些纠葛在奔涌着的云蛇奇观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毕竟大多数的人生都如王小波所言的——“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杂志约稿)
玛丽亚对瓦伦丁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情愫呢?
我总感觉她们之间有一种清爽的粘连。
特别是看完电影再去完赌场喝酒,回家之后两人的对话,真的好多粉红泡泡,甜到我了,小k真的很适合演这类角色。
跑一下题,达妹也演过天后小助理,两人都很适合演这种关系中的小妹妹,年龄差、地位差,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亲密但有界限的生活关系,很美。
我觉得瓦伦丁最后不告而别也跟这个事有关……情感冒了一点点苗头,但是两人很多时候意见相左,她理智地做了选择。
很多人把《锡尔斯玛利亚》和《鸟人》对比,都是不愿意从角色中走出来的人物,迈克尔·基顿是至死方休,朱丽叶·比诺什却选择了向前看,至少结尾留下一点光明的影子。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影迷来说,在情感上,《锡尔斯玛利亚》更胜一筹。
三个女人一台戏,戏里戏外,纵横交错,有时会让你分不清界限在何处。
比诺什和小K对戏的场景占了很大的比重,当然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选择了非常巧妙的台词,既符合舞台剧中的Helena和Sigrid,也适用于当前情景下的演员和助理。
这样的戏戏交融,一开始会让人有一丝困惑,理解了之后却会觉得非常有趣。
朱丽叶·比诺什和朱利安·摩尔一样,都是属于那种有点显老的长相。
好处就是当你真正有了年纪之后,反而显得年轻了。
第一次认识朱丽叶·比诺什是在《浓情巧克力》,她还凭借这部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后来又去看了《英国病人》,都是好评如潮的片子,但却一直无法从心里认同她的表演。
演员自身的优雅气质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从角色中显露出来,缺少让人深受感染的张力。
这次剪了平头的朱丽叶却让我眼前一亮。
中性的打扮尽管并不新鲜,但和同样酷劲十足的小K比起来,甚至更胜一筹。
一个不愿直面“真实世界”的女人,她对于过去的执着,对于现实的恐惧,不懂得交际,在没见过Jo-Ann之前,可以把她批得体无完肤,却又在见过面之后,因为她的奉承话而认为她其实不错。
这样性格的人,是很能让人理解她无法抽离二十年前的那个角色的。
还有一场非常有意思的戏。
这也是我想要写一些东西的动机。
Jo-Ann 和作家出轨的事被曝出,作家老婆气得自杀,舆论一片哗然,而这一天恰好是Maria和舞台剧导演约好见面的日子。
Maria和经纪人抱怨导演迟到了半个小时,导演在车上告诉了她这件事。
Maria当时说了句“真可怕”,我相信这也是她唯一的想法。
一个有才有貌的可怜女人危在旦夕,同样作为女人,我也会说一句同情的话,但除此之外,Maria觉得和她并没有关系了。
接下来的进展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这件看起来和她并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却成了她和导演难得的、本应该谈论即将上演的舞台剧的、一次会面的重心。
在餐厅里,她看着导演紧皱的眉头,苦恼的表情,看着他和Jo-Ann为了这件事忙进忙出,所有人都慌慌张张,而她明明身在其中,却仿佛置身事外,连一口红酒都只能匆匆忙忙地喝,然后和他们坐上“大逃亡”的汽车。
看到这里我实在是太有感触。
我甚至可以想象Maria此刻的内心一定在说“WTF,我们不是来谈论剧本的吗?
” 过多了一个人的日子,有时候就会很难理解这个社会,有时候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为一些自己看来完全大惊小怪的事情愁眉不展,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
很想说“这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他们认真的神态,又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太不了解这个世界。
电影的最后Maria的助理离开了她,她接下了原先曾经嗤之以鼻的变种人角色,想要Jo-Ann按照她曾经的方式表演的建议也遭到了拒绝。
那是一个非常难堪的瞬间,你曾经大获成功的表演如今却遭到了年轻人的否定,作为一个名声在外、很有资历的演员也许会生气,会指责年轻人不懂礼貌。
可是Maria想了想,却说,“是啊,我们应该向前看了。
”这是让人倍感动容的时刻。
对了,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应该每一个观众都会注意到,就是Maria去寻找助理,镜头一转,那条绵长的云蛇沿着山脉徐徐向前,最终在山口汇合,是多么壮观、美丽的景象啊。
友情提示:题目和内容基本没有任何关系
世人皆云演员痴,谁能道明其中味;雾聚云深不知处,电影见证二重身。
Kstew意外的没那么差,不过面瘫still
闷
朱丽叶一穿裙子胸就跟不要钱一样 没想到暮光女意外的膀大腰圆 =,=
混乱又暧昧,高亢又疲惫。
真好看啊。让我想起《阿黛尔》,好的片子总是看的时候没有强烈的情感起伏,但里面的真实和残酷却会让人一遍遍回忆起来,怎么都忘不掉。“蛇”太美了,虽然和人生一样捉摸不定且随时散去,但美是确凿的,大概也是唯一的意义。
面瘫女果然最适合演拉拉。。抛开湖光山色,两女人对手戏还蛮有意思的。Chloe真是丑到让我频繁出戏
烂片,避险!
暮光女和超杀女,赞…
最后一个密闭空间的长镜头非常棒,对于镜像的使用达到了留白的效果。现实、电影和戏剧之间的暧昧互文,以及几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观望与呼应,虚实模糊了界限,并借此展现出以比诺什为主的人物内心暗流,正如那云蛇山峦笼罩。
形式大于内容
最喜欢最后一幕,在她以为只有自己不喜欢这个时代的一切时,遇到一个和她一样这样想的人,就是在开场前的那5分钟,再上台,一切都不一样了,她会用她的方式让大家记住这个角色,因为她开始确信了。不太懂一开始的助理为什么忽然离开,可能就是受不了了。人20岁的时候或许都是这样志得意满吧,虽然不太喜欢那个年轻演员的性格,但或许年轻就是这样的。以及,女主好有气质。
比诺什的演技……
“马洛亚之蛇”实在美,云雾山间盘旋飘渺,外看仙气祥和,内里暗流涌动。像主角玛利亚心态渐变的过程。凌驾于众星拱月之巅,却惧怕时间变数,奈何选择当前,抗争还是妥协,其实在时间洪流面前早已模糊了界限,现实和妄想也只能虚焦带过。“马洛亚之蛇”都逃不开孤芳自赏的结局,开始准备承受世界的遗忘
为啥斯图尔特老师可以当演员
话痨片,看得昏昏欲睡,让我想起另外一部话痨片——冬眠。据说都是深刻的好片,可我没法欣赏这种碎碎念的影片。一个年华老去的影星和青春貌美的私人助理在研究剧本,排练对白,但我越来越难以分清这是在剧本排练还是两人间的真实对话,因为剧本就折射了两人的暧昧关系。不过,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蛮好。
只有嘲笑美国人没文化和那个fake harrison ford & sydney pollack film让我歪了一下嘴。
从影片可以清晰地觉察到上了年纪的实力派演员与新生代演技上的实与虚,这也许就是一个时代的更替,玛利亚在同一部剧的角色从年轻无惧过渡到中年悲戚,她与助理的交流是影片较为出色的部分,剧本中的台词与实际二人的关系暗示让人无法绝对地理清。
看到“几重镜像”这种东西就泫然欲呕,模糊现实与戏剧边界亦然(鸟人之类)。都是刻意的,太刻意的!我只对雾中人感兴趣,看雾的人还是算了吧。
戏剧和生活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现的比较笨拙。相比讽刺明星文化的《星图》,法国人试图更深刻地挖掘明星的内心生活,马约洛山谷飘荡的云,时间的流逝,老去的女演员无法饰演二十年前同样的角色。剧作整个还是流于平淡了,阿萨亚斯真的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