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观众有时会对一些主旋律电影有点抵触。
那么真正深入人心的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怎样的?
一定不是将人物打造成纤尘不染的汉白玉雕塑,不是用生硬的语言对观众进行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刻板地编剧使情节流于空洞。
我们需要在作品中感受到一个真实可亲的人的伟大与可爱之处,震撼于其平凡朴实的外表下拔地参天的人生高度。
看完电影《李保国》,我知道这就是一部观众真正需要的主旋律电影。
我高中时就已了解李保国的事迹,很荣幸能在学校得到观看电影《李保国》的机会。
这部电影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李教授知行合一、眼光长远令人敬佩,帮助农民改良苹果成功后的笑容令人动容,与郭素萍老师的爱情令人温暖,发脾气后读日记令人忍俊不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使人心如刀绞。
李教授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自己,为了农民提高收成不惜以个人财产为担保,为了红树莓苗能顺利成活不顾自己的重病之躯……当这样一个在伟大得不可思议的人物出现在面前,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
是他对太行山深沉的爱,是他渴望改善中国农民生活的热忱的心。
越简单却越是恒久,其力量也越是惊人。
这淳朴的初心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与沉甸甸的责任,使命在他心中甚至重于生命。
电影中未提李保国教授的党员身份,但他的事迹已无声地展现了一个模范党员的操守。
而廖俊波书记、杨善洲书记、黄大年教授等诸多时代楷模的一齐涌现,使我相信这样心有大我之人并非寥寥,而他们是新时期的中国当之无愧的脊梁。
我感动于他们的存在,并希望一点点接近这样的存在:爱人民、服务人民、承担家国大任。
现在我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地服务同学,用志愿活动回报社会,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并关注国家大事,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教授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已跑好了他的那一棒,当接力棒终于交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我们定担当时代巍巍重任焚膏继晷,使中国梦之荣光熠熠生辉。
中华愚公,代代相继,生生不息。
这部电影看的我非常难熬,不是题材的问题,是拍摄剧本表演选角我都很难认同。
我不怕被大家喷,我尊敬李保国老师,但是片子拍成这样你们都不敢批评我觉太对不起真实的题材了吧?
看完笑是笑了,被各种尴尬的桥段逗笑了,这么大的题材还是用点心吧?
从服装布景人物妆容,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能一样吗?
那为什么你们的布景感觉就像是最近发生的事?
就连一开始李保国进村都是骑着电摩,二十年前tm有电摩吗?
啊?
骗小孩呢?
李保国以及他的学生过了二十年还是一个样,头发没白,皱纹没长,脸到是更黑了。
农民的服装也是干干净净,你觉得可能吗?
看到最后,演员要是没说过了二十年,我还以为才过了两年。
剧情先不说,一开始人物说话,反复越轴是想表现什么意思?
180度法则诶,不管不顾了吗?
怎么连电影最基本的常识都不遵守?
剧情漏洞更大。
各种人设说崩就崩。
完全成了木偶一般,塑造的没有灵魂。
李老师的爱妻本应该发挥着他事业的坚实的后盾的作用,但是她在片中做了什么?
突然浪漫尬舞?
读读日记?
给李老师做方便面陪他吃大葱?
李老师生病或去世的时候说两句台词,面部特写?
试问李保国在片中事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她做了什么?
不知道。
作为主角李保国,当他事业陷入低谷或遇到困难,是怎么表现的?
农民闹事?
表情苦闷?
为什么剧组像连环画一样讲了那么多李老师的故事,也不愿意把一个故事花时间挖出深度?
导致那么多剧情都像流水账。
至于一直跟李保国对着干二十年的老孬,居然在李老师一席话下想通了?
还要砍下自己的摇钱树?
这中间没有任何过度或交代吗?
人设说崩就崩,难道他们二十年都没说过话吗?
那个挂着金链子的大老板看了李保国压苹果,突然竖起大拇指为农民求情,说大家是好样的,这人设又像提线木偶般崩了,大老板真能说出那样的话?
就连李保国的老师这么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物塑造也只有说几句太行山人民是好样的话就去世了,他对男主的影响到底在哪呢?
剧情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没有仔细深挖一个重要的情节的,拍的真的不咋样,我不会因为几句人物慷慨激昂的话就打动,我感动的是人物本身的魅力,故事的曲折艰难,前提是要深挖。
他生病了,病到底多严重?
他是挺着多大的重病继续干事业?
他遇到困难,困难到底多大?
他为了太行山农业发展,脸上留下多少岁月苍老的痕迹?
哎呀,全是流水账,你让我感动什么啊?
你可能讲的都是真事,但是拍出来跟假的一样。
就如同我说梵高生前卖不出一幅画是真事,里面的细节我再也不深究了,你感动吗?
我在多一句嘴,片子质量怎么样,你们这些年轻人嘴都被糊住了吗?
既然要让正能量,主旋律电影走进影院,难道你们皇帝新衣一般的褒奖就可以让他进步吗?
不好就是不好,跟题材没有半点关系,花点心思在片子上吧。
你要说主旋律正能量电影要求不能太高,那你得看看铁人和我的1919.真的拍不好吗?
看了之后很感动的一部电影!
本来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但看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部电影!
李保国的坚守与奉献,三代师生的传承,都令人潸然泪下。
特别是影片最后,当李保国的儿子抱着他的遗像回到太行山,所有村民为之鞠躬流泪。
我更加认识到,一个人不要看走的有多远,要看他根扎的有多深。
感谢这部电影!
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
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
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
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
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
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比较出人意料的一部电影,对即将为人师表的我来说,极具指导职业生涯的意义。
导演很注重挖掘人的情感和历史,这不仅是对人和事物的简单记录,更是对李保国老师的独特发现。
李保国老师虽然从来没直接拷问过教育的意义,但是一直都在用自己为公共服务的方式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来指导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们作出人生选择。
李保国老师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他虽是农大的教授,却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享福教课的老师。
朴朴素素的外表让他更像是个农民,为了岗底村老百姓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不惜放弃自己的尊严,让不理解、不支持的群众嘲笑,这也是我们林业战线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对林业工程的一项新产业、新技术、新管理模式,都要经历三番五次的挣扎和洗礼,才能让老百姓认可并接受。
电影里经典的李老师名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是李老师世界观的写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他把根儿深深的扎进了太行山这片土地。
35年,李老师走遍了太行山区,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使前南峪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活着干,死了算!”是李老师一生最简洁的总结,值得我们林业人学习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如果我们每一位永善林业人都拿出李老师的10%的奉献、实干精神,那我们永善县的林业工作实现科技林业、现代林业就指日可待了。
“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是李老师人生观写照,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老师形象。
在为老百姓怎样才能增加收入时,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
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李老师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是李老师价值观写照, 30多年来,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河北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
在他的激励和带动下,河北农大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山区脱贫致富攻坚战,形成了坚实的“太行山道路”。
李老师同志淡泊名利,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事,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从不考虑有什么回报,有时甚至还贴上自己的科研经费。
对待家庭,在会议上,他的妻子说道,他们有三个家。
他与妻子生活俭朴,去考察的时候,条件艰苦经常睡在车里。
他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和他在山里生活了几年,当有领导去慰问李老师临走时,他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回城市里的家。
可见,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李老师同志宁愿牺牲家人的利益,也要坚持在山区做研究,舍小家为大家。
对待人民,李老师同志将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当地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他常说:“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山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35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老师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
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
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学习李老师身这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最后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老师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过影片让我们林业人明确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树立了我们这代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三十年前的“长防”,陆续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低效林改造”、“新一轮退耕还林”……。
也认识到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一个林业人在战线上实现自身价值,努力接好这一棒;在工作中以李老师为标杆,让我们的家乡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厚,为振兴永善林业事业奉上微薄之力,也为我们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一个时代都有我们要讴歌的伟大人物,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的事迹值得用影像手段传扬下去,发扬光大。
所谓的和谐社会正能量不是假大空,不是那些看不得国产片的愤青喷子,那些不负责任的给这部优秀影片打一颗星的网络暴民有资格评说的。
由于业务相关,这部影片我观看了三遍,每一次观影都会被逗笑,也都会在高潮段落流下感动的泪水,我的感受是真实而真诚的!
【视角精准】 从《孔繁森》、《焦裕禄》到《杨善洲》,《李保国》的剧作绝对是一部英模题材影片里程碑式的提升。
主人公更加有血有肉、接地气、有温度,创作者立足的视角没有刻意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而是从一个更加平视的角度,多维度地展现了一个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说到原型人物,李保国教授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几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一件事情,他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伟大,那些艰难困苦,与他而言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责任,是他毕生的事业。
创作者选择的视角极为精准,在塑造的一个凡人,如何不凡,而不是塑造一个神如何创作奇迹,这份真实落地难能可贵。
从剧作角度讲,这已然是一个成功的良好开端。
【人物饱满】把生活中的一位时代英雄,进行艺术化处理搬上大荧幕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儿。
李保国老师的生活实际是非常枯燥的,三十五年深耕太行山,就是搞科研搞教学,种树帮助农民致富。
看原型人物的肖像照,似乎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机智、幽默、浪漫、有生活情趣的人,也有急脾气,但是对待帮扶对象又非常有耐心。
他既能跟自己的学生处的如父如友,也能跟农民打成一片,对妻儿也有深情厚爱。
将一个习总书记抱有极大关注的优秀共产党员,写得离观众很近很近。
他跟农民“斗智斗勇”,是为了帮他们,为了建立信任,把技术推行下去,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寄予厚望,师恩难忘,对妻子和儿子缺失关怀也有自己的反思。
其中一个处理人物的细节印象非常深刻,李保国生气发脾气,妻子拿出他自己写的日子念给他听,他立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有人物可爱的一面。
观照人物的方方面面,使得人物能够落地。
【情节扎实】李保国为了推广种果树的新技术,要给农民的苹果套袋子,结果被农民曲解成“断子绝孙袋”,落实不下去,起初想了各种有趣的招数的调动农民积极性,请吃饭,敲黑板划重点,最后自己掏钱“对赌”。
从有趣生活智慧螺旋上升到高尚品格,让人非常容易接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讲结果。
为了卖苹果,也是绞尽脑汁,亲自带队登上展销会,但是因为有人贪小利鱼目混珠,李保国不惜用轧道机碾碎不合格产品,小事上做大文章,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的魄力。
最后运送树苗调动直升机的情节,有些观众可能会质疑可信度,但我们不要忘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电影的本质的就是造梦,应该有热血燃情的一幕,剧作者拿捏的尺度刚刚好展现了生活的诗意和现实的美好期许。
【台词动人】观看影片 时,有几处落泪的地方,都是李保国用非常真诚平实的口吻说出话,据了解这几句话也是 原型 人物平日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创作者能够精准地抓住,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非常和适宜地让演员说出这些话,非常动人。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保国的得意门生一心想去美国留学,渴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这看似无可反驳。
而李保国老师却慷慨激昂地说道“在我心里,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不要总想着你能飞得多高,而要多想想你的根扎得有多深!
”只有对人物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提炼出高度凝练的动人台词。
这句话就是李保国人生志向的真实写照啊!
一句话将人物脚踏实地,扎根太行山三十五年如一日做实事的一生展现地淋漓尽致,所以看到这里不禁落泪,他的伟大就是如此平凡,平凡得让人心碎。
每一个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百般斟酌而成,可见是心血之作,因为创作者的真诚,也让每一个人物的台词尽显赤子之心。
【主题深远】之所以评价本片是一部英模题材的里程碑之作,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主题立意的深远。
同样是为时代英雄和他们身上的高尚情操唱赞歌,但是本片不落窠臼地将主题升华到“传承”这个主题,而不是单纯地讴歌一个个人具有怎样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相比传统的伟光正写法,本片的主题更贴近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内心。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要表达一个正向的主题,这一点《李保国》做到了!
并且是毫无说教意味地表达了一个美好的主题。
影片中侧面描写了跟李保国同样伟大的于宗周老先生和他的学生陆超,三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走完帮助太行百姓彻底脱贫的道路。
同时,李保国老师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而愚公精神的真谛就是传承,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了,只有代代传承,薪火相传才能取得巨大的胜利。
本片巧妙地将精神内核和英模事迹紧紧相扣,不失为一种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完美表达。
综上,作为一名职业编剧,已经从业六年,仅凭一点经验之谈,这部影片的剧作是英模题材电影剧本写作的成功范本,优质教材,值得从业者学习借鉴。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这是一部观赏性极高的主旋律电影,不老套,不乏味,不沉闷,笑着看喜剧,流泪看人生,具有真诚的正能量的好电影。
因为今天喜闻《李保国》在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大学生特别荣誉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奖,深感好作品终会获得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而写下一些拙见。
2018年11月12日于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东区教学楼逸夫报告厅观看电影《李保国》感触非常深,李保国老师的精神,35年如一日的为中国老百姓做事做实事,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李保国老师的这些话“把科技扎根在泥土里”,“不要想我们能飞多高,多想想自己的根扎得有多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刚看完这部电影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个影评,电影是真的好看。
后悔当时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感觉应该去电影院看的,欠一张电影票。
李保国我是在学校大礼堂看的,能看这部电影要感谢我的一位老师,要不是她叫我去看电影,我还真的不知道。
我觉得这部人物传记拍的非常好,感动中夹杂着搞笑,影片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将李保国这个人物诠释的非常立体。
第一次对这种题材的电影这么喜欢。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这么好看!
影片中李保国说“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别整天想着爬多高,你得想想你那个根扎多深”,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年轻人都偏浮躁,又有多少人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
“活着干,死了算!
”这句话也很打动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老了,做什么都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精益求精好像离我越来越远,每件事都是做成这样就可以了吧?
现在想想有点羞愧。
也许我们都应该有态度的生活。
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表达自己,在看电影之前,觉得这样的电影不会有人看,在看电影时统统打脸。
每一个角色都演的如此的真实,打动人心。
,李保国的带病工作的形象很让人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事业,更是为了农民的事业,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的传承的的,这样的缩影隐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剧中李保国说的一句话使我心潮澎湃,他说人这一生不在于爬得有多高,而在于这根扎的有多深!
语带铿锵,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千千万万个的“李保国”就是中国的脊梁!
不错
假大空
李保国和同事们在南教授的带领下,一路高歌向太行山区挺进。早就接到了上级通知的村支书和村里的老人在村口苦苦的等待着,老人自然对于专家教授并不感冒,何况治理小流域的课题组里居然还有桑蚕专业的。村支书牛书记好不容易等来了代理村支书牛志刚,牛志刚表示自己好不容易约到了地质勘探局的,对山上的石头进行检验勘探。大家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农大的课题组,就留下了喜娃在村口等候。农大的车半路上抛锚了,南教授只好领着大家徒步走到村里,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村支书为大家安排了住处,尹宝玉不想和大家挤在一起,非要拉着李保国一起住到老乡家,最后村支书只好将他们安排在二妮家里。
故事其实和《山海情》很像,总体还好,煽情略多,像《山海情》那样拉成一部电视剧的话更能拍出扶贫这个事的壮阔感
镰刀锤子宇宙最新力作
拍的太差。。。。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一般
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主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
燥严溶蝴膊诣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我想我们的时代还是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的,当然更要保护好这样的人才!
作为一个传记电影,7.5分,挺好的。李妻的演员本人很好,可是年龄感不够,化妆也不好。
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来,带着感动和鼓舞而归。真的没想到一部宣传正能量和现代个人事迹的电影可以既戳到我的笑点又戳到我的哭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李保国老师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首位,他的所作所为从来不是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一步一步走在太行山贫瘠的土地上的。而从他的学生陆超从想远走高飞到决定留下继续老师事业的过程,我又仿佛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的样子。结合李保国老师的抱负和行动,我不禁在反思自己,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了能为国家尽些微薄之力?看了这部电影,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李保国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更多像我一样的青年人知道了他的事迹和他为国、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相信也会有更多人被他感动,在做学生时努力学习,在离开学校后为国效力。
拍摄手法很清新有点固执的专业人士很讨喜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没抱太多期待,却收获到了意外。除去部分太刻意的特写以及强行入戏的领导和军方,这部戏简单而纯粹,反而因此难能可贵。简单来说,这是一部你看着林永健而不会跳戏的电影,虽然他能娶到嫦娥姐姐令人难以置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的进步让我们变得更先进,也变得更傲慢。心中的世界,仅仅能装得下自己,就太可惜了。
人物传记类电影里算是很好看的了,和同事们集体观看,再加上主创团队现场互动,让加班观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