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La mort de Louis XIV,路易十四的最后时刻(港),The Death of Louis XIV,Last Days of Louis XIV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维森·阿泰欧,菲利佩·杜阿尔特,何塞·瓦伦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语言:法语,拉丁语年份:2016
简介: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详细 >
至此已变成塞拉死忠粉。
Albert Serra把赌注全压在人的脸和身体上…
做作的噪音电影,让我想起苏库洛夫的列宁传。
一头巨兽的腐烂。肠子出现前,是纯粹的视听情境,肠子出现后,是可读的历史,死亡摧毁了时间,生成了话语,塞拉最直白的考古学。
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女伯爵》,位高权重的之人孤独与悲哀。hold住下面的人真是费心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三星半。漫长而煎熬的死亡历程,油画般的场景,纪录片般冷静而贴近的影像
灯光布景非常突出,表演顶级,这种死亡纪事的叙事就必定是缓慢但不可逆的。对衰老和腐败病态的展现很到位,不过整篇喃喃细语的对白需要耐心,不然会很好睡。PS:评论区怎么那么多路易十四粉丝?什么圣明圣君都按上去了。。。
6.8/10
【4】看塞拉的电影每一部都是负分。这部好一点,空间台词写的都不错,最重要的是切入视角,但还是超级难看。可圈可点的临终关怀命题,但一旦代入路易十四的视角整个电影的意味又很不一样。沦为几套宫廷戏服的展览,而利奥德也的确演出了那股子发烂发臭的老年尸体味。
三星半。再辉煌的功勋也无法阻止太阳王变成一具行将就木的腐朽躯体。病榻前对孙子的谆谆教诲,谁曾想却演变成了“哪怕死后洪水滔天也要及时行乐”,为断送波旁王朝埋下伏笔。室内宫廷戏,联想历史,仿佛更有意味。
真的很闷很困
那满脸的褶皱深深陷在狮子头一样的乱毛之中,像是刚出生却被消声的婴儿,日子很长,生命却很短。
《堂吉诃德》的精神延续,塞拉还是选择了传奇人物的侧面进行刻画,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死亡拍出了异常的沉闷,很难将在位逾70年的一代专 制帝王和电影里卧在病榻上的老人联系起来。塞拉很注重人物经历的特殊节点,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触。全程室内戏,用烛光取代了处女作里粗糙的自然光,画面看起来更加柔和,与电影里几次对恶疾的展示,真是显病态的审美。
每一道皱纹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演技。从凡尔赛里年轻潇洒指点江山,到生命最后与时间和疾病做着必然会输的斗争。就连相见自己的爱犬,都只能在御医的准许下20天才能见一次。曾经引以为傲的功绩,却告诉自己的孙辈不要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而最后在医生的解剖下,仿佛只是与他人并无不同的又一个案例罢了。
三星半 难捱的路易十四死亡纪实,一场国王病入膏肓时期的漫长表演。波澜不惊的剧情,刻意保持安静的人群,油画般的内发光和色调将电影定格在古典沉闷的气氛下,钟表的秒针走动、偶尔的鸟鸣、低沉的耳语将时间划分成段落,以断裂而无限延伸。被无限延长的时间感,却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的生前体验。
一幅由死神亲手作成的古典油画,将平面艺术塑造成立体化的影像文本。塞拉通过画面构造与影像手法所展现的角色弧光令人唏嘘,镜头中反复的固定面部特写,并沿着狭窄拥挤的空间缓慢推移,扑面而来的腐臭感令人窒息。不仅是孤独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更是一群人在地狱的门口凝视着,观赏着,在加速死亡的过程,当肉体与灵魂都在随着时间慢慢僵硬,就像是在刻意给予观众具身化的煎熬,将不断克制的心理情绪进行持续性收拢-释放-最终打碎。
【欧盟电影展展映】全部戏份发生在路易十四寝宫里。画面和油画一般漂亮。犹如路易十四逐渐衰亡的身体,电影始终有种死气沉沉的闷劲。从头到尾音乐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对于观影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江湖骗子和解剖是亮点。两星半
面对死亡,权倾欧洲的太阳王也不过如此。
7.0。固定機位單一鏡頭內視覺與聽覺元素的無止境探索。
华丽糜烂的死亡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