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这世间没有疾病、没有生离、没有死别、没有无知、没有歧视,那便是我渴求的平常心,那便是我期盼的安乐岛。
影片从美丽的海岛开始,阳光、海岸、沙滩、狂欢,放纵的笑容和热情的舞蹈,还有那个审视一切的人,他说他从未爱过,朋友告诉他,这是我们为自己争取到的自由,要去享受。
1981年,那是一个甚至在美国都还没有完全将同性恋公开曝光化的年代,可是疾病却不会因此而消停。
同志们为自己的尊严和选择获得了该有的或者说他们认为应得的自由,混乱而放纵,是好是坏?
悄无声息感染的奇怪病变让那个执着强硬的女医生警觉地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要在同志圈里引起注意了,而人们从最初的不屑和抗议,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亲友逝去,开始变为恐惧和无助。
勇敢而直言的作家急切想让公众、想让世界都注目和警惕这个群体、这个病变,雷厉风行的他用激烈的言辞大声愤怒地向外界叫嚣,只为了争取到公平的对待。
在这个过程里,他也终于邂逅了他的恋情,一份他曾经擦肩而过的缘分。
坠入爱河的他多么珍惜身边的那个人,也多么明白如今的他、他们更需要一份平常的生活,一个被平等对待的社会。
随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因病离世,一群志愿者们开始自我组织起来,了解更多的资料和消息,传播有益的讯息,而作家作为激进分子更是当仁不让的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
可现实是那么残酷,政府的冷漠和无视,同伴们的胆怯与无力,都让一切的一切如此艰难。
而恋人也患上疾病让作家彻底疯狂了,亲人的不理解,朋友们的无为,都让他痛苦让他愤怒,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捉住每一丝希望,却怎么也看不到阳光,歇斯底里..... 整部电影用平淡的叙事风格伴随着压抑的情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但狂欢的海岛、恋人们相拥的舞池、爱人枕边耳畔的温柔呢喃,还有那些英俊甜美的迷人笑容都点缀着画面,多么平常的人与事,不是吗?
有些事情你我都无力抗拒,终于作家的爱人还是因疾病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病房里面,亲友面前,许下了一生的承诺,我有一颗平常心,但我愿意将它永远交给你。
政府终于开始重视这个疾病——如今它被称为“HIV艾滋病”,这个群体,但给予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
最后的最后,洁白的雪地,耶鲁大学的小礼堂里,同志周的晚会上,悠扬浪漫的音乐里是相依相偎的恋人们起舞的对对身影,而烛光璀璨的壁炉面前坐着孤单的作家,那个相约的舞伴已经永远失约了,泪光闪烁的他望着校友们却笑了,其实他们都一样,只有一颗平常心。
这阵子都没有写过影评,因为没看什么值得让我码字的作品。
今晚看完「The Normal Heart」,非写上几笔不可了。
真是有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压抑的作品了。
因为采用的是十分冷静平淡的叙事风格,看了叫你哭也哭不出来,只觉得胸口被什么压着,气都喘不上。
要概括说是个什么观影体验,就是难受2个字。
心里特别地难受。
是不是因为Matt Bomer饰演的Felix死了的关系呢?那定是有的。
人在看到美的事物凋零时是很难不觉得难受的。
而且这部作品实在有太多场死人的戏和对AIDS病患处腐烂的特写,再平淡的叙事手法也抹不过去它们给心上带来的难受。
鉴于这部电影所针对的特殊对象,我觉得最好先讲下立场比较好——我不腐。
虽然不似腐女,对gay有莫名的疯狂崇拜,可我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都不太会说自己无所触动吧。
不过我觉得不同的人看这部戏应该会有不同的触动点。
个人来讲,让我很难受的点有2个。
一个是每次给半死不活的AIDS病人镜头时,他们有些有名字——Albert,Nick,Craig...有些没有名字只是过客。
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和一段段本可美好的relationship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真心受不了。
第二点是美国政府和医学协会的不作为。
其实这都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我以为自己不会再看得愤懑和不平,但实际上每每演至官方和协会得知AIDS只有gay病例并不传染异性恋就立即拒绝拨款支援时,我依旧愤慨了。
真够热血少女的。
关于这部作品让人讨厌的地方也得说说。
首先就是唯一的一场床戏,看得实在不过瘾呐不过瘾。
孔雀哭得那么美,Ryan Murphy你就那么吝啬于多给几个清晰镜头和特写镜头么?!这会儿你私心去哪儿了...好吧或许这个是我自己的私心,乖乖补「White Collar」就是了。
说正题——其实将这么个主题选用相对冷静客观的舒适手法本是极好的,可编剧却给Ruffalo饰演的男主安排了太多场发怒戏,好吧我们都知道了他骨子里生就是个愤青,可无时无刻不准备着演说一通也太过了吧。
和喜欢的人dinner date时要演说,对着并肩奋斗的gay伙伴们要演说,争取政府关注时又要演说...生给电影添了教育气息。
而观众最烦的就是被赤裸裸地教育。
好的作品应该达到既教育了观者却又不让观者觉得被教育了的境界,「The Normal Heart」显见是没有做到。
不仅如此,也破坏了好不容易营造了平淡而客观的感觉,好在觉得最后结局收回来了,所以不算太失控,依旧是可以给个9/10分的。
说下演技。
Taylor Kitsch是cast里唯一一个不招我待见的,而他演的Bruce和他本人一样不招人待见,不仅是个和谁好就会克死谁的瘟神,还把男主Ned挤出了组织。
我真是不愿在他身上浪费笔墨,但又依旧得说一句,夹在一众出色的actors中更显演技力为负。
Ruffalo这次的演出是我看过的他最好的一次,可惜反复的发怒再发怒到最后弄到人厌烦。
这部戏casting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找gay来演gay。
毕竟,好莱坞作品中直男演gay看的太多了,观众急于看到gay本色出演。
拿Jim Parsons来说,尽管仍带着Sheldon的影子,却也不难让人入戏。
至于Matt,看别人的评论有说"选孔雀演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的那种悲剧,不喜欢掐着心脏问你疼不疼这种"。
其实说的没错,但为了让观者更有共感更被触动,选择既美型又是gay的Matt来演也未尝不可。
况且这一部里孔雀那么cute又那么美,谁管的了其他。
至于Julia Roberts,看她的戏快有10年了。
除了最初看的几部浪漫爱情电影无甚对演技的考验,有花瓶之嫌外,之后多年来都是我认为的非常实力派的actress,常常感觉其演技里被低估了。
去年的「August: Osage County」和这一部「The Normal Heart」都不出例外地奉上了惊人演出。
最后说句题外话。
美利坚的gay维权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州认可同性婚姻;在不列颠留学的我去年亲自看了gay游行,不久后女王便签署了同性婚姻法案...不知中国的gay维权运动什么时候才会开启,毕竟,没有人站出来斗争是什么也不会有的,这时是该有点男主Ned的执拗和倔强的。
作为一部电视电影本身没什么很耀眼的点。
但这些演员,这个故事本身会让很多人关注。
说故事先,几乎每个主要演员都有一段暴走的独角戏,虽然有点刻意,但是这每段暴走的独角戏都让人很触动。
80年代初的环境下,刚刚获得一部分性解放意志支持和自我认同的同志,因为一个致命的病毒再次风雨飘摇,当自我认同和生命产生冲突,当为了奋斗终生的少数派权力和解放同生命本身出现冲突的时候,这种冲击是有多大,伴随着随之而来的恐惧,并为世人所唾弃而不是帮助的恐惧,这不是光光身份和认同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谢谢这些勇敢为之奋斗的前辈,我们这群生活在阳光下的小屁孩真的是幸福地很啊,我们真的不该抱怨这些有的没的,如今的阳光也是先辈们的生命啊,这句从小能听到话不知为何现在听来尤其心痛。
来八一八这几位演员吧,孔雀非常和谐,其实看他演混迹女人群里的花花公子怎么看怎么别扭,这一看就是个小受嘛,果然,多和谐。
谢耳朵倒是让我出戏不太习惯呢。
1981年,艾滋病开始出现在纽约,随之恐慌与指责蔓延。
激进的同志作家Ned眼见朋友纷纷离世,而政府却毫无作为,激愤悲痛之下发起组织,在血泊中呼吁各界重视。
不同立场与心态的人围绕四周,就此拼凑起一截悲壮的慌乱段落。
距离那个恐慌的八十年代初已然三十余载。
滑到现今,很多事态业已好转,然而疲惫困顿的号角仍在呜鸣。
这段时间最瞩目的,当是长沙同性恋婚姻登记案败诉后,孙文麟和胡明亮不仅继续上诉,还于今日大婚——恰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可能很多人忘了,只要换一个角度,谁都会是少数派。
女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看似很多权益已在漫长的鏖战中取得了燎原硕果——《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决不让步》(North Country)、《紫色》(The Color Purple)、《相助》(The Help)、《激辩风云》(The Great Debaters)等等电影都提供了很好的诠释——这该是耀目的火炬,引着那些煎熬中的困兽嗅出一星半点的希冀。
让人看到,再荒谬的不公,总有消弭的一刻。
尽管那时,先行者的尸骨早已垒出了一码又一码的酷烈。
进一万步的也许,中国的同志群体终究也会闻得到大环境的稀松空气,听得见身边啧啧的声音逐渐遁入空洞,遁入虚无,即便只是遁入那街巷的边边角角,却也好歹让耳根心尖清净了三分。
但到底还是心虚,巴巴地寻觅明光中的认可,以为必须仰赖那廉价的光热而活下去,而尊严下去,而板直下去。
同志文化中宣扬的骄傲,其实也是拉拢着种种堕入迷雾中的精气神。
毕竟,太急于求得认同,急于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合法性,是不是暴露出某种剧烈的惧怕?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惧怕在此生中总是鬼魅般如影随形,明灭于这个阶段那个阶段,影影绰绰地削着神经。
嘿,下一秒,总该要着慌了。
其实慌了多少年月!
直到当下各种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开始亮闪闪地放射着美好的信号。
明星出柜,各地游行,然后是结婚,领养……让人真觉得,果然国外的月亮还是要圆些的。
一个又一个自由国度,触不可及地成为别处最美好的风景。
只是,都是别处。
有关于公义,以及开明,很多人早已不期望能从此处获取。
谎言熔铸了万马齐喑。
被代表,被标签,该买的买不起,该用的用不好,该活的死了,该死的还在各种场合涎着脸。
太多的不作为,太多的不闻不问,太多的歧视与漠视,让问题没必要地膨胀,亦或是任其妖魔化,直至覆水难收……到那时,再补一刀粉饰得了。
待久了,每个人不给自己泵些阳光养着,莫非要等所谓的救济,所谓的施舍,才能在裂缝中残喘?
于是,似乎无需争取什么了。
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互相暖着,就够了吧?
朝廷是否会恩慈地给予所谓合法性,也无所谓了吧?
能不能结婚,能不能领养,对于两个真心一起的人而言,还需要理会那一张薄纸么?
存活的意义,诚然不必从簇拥着所谓道德高度的土壤上攫取。
但是婚姻的意义不止于名分,生老病死、财产继承等等问题,要去处理的,总要是法定的配偶。
再说,看过那么多人因为取向问题而郁郁寡欢甚至自行了断,或者屈从社会准则导致坑害同妻后,总觉得“争取”二字还是有着无比厚重的价值。
可以偏激,可以无畏,一如电影中的年代,性解放一路高歌凯旋,直至未知的绝症席卷感官娱乐的高坡。
可以坐视不理,任由群体名声埋葬在部分不负责任的淫乱当中,直至全军覆没。
也可以像Ned那样,纠集一干人等,去呐喊,去相助,去扶持着走出这前所未有的泥淖。
我们抗争,当不再为自己正名的时候,其实也为那些水深火热的伙伴。
外人体察不出的高压,其实压垮了很多人迷茫脆弱的神经,或者说,纵然强韧,也不见得必定敌得过所谓亲情与世俗的夹击,更何况,很多人都不曾明晰该如何看待自己。
所以,很庆幸有那么多斗士,能从世界各个角落发出声响,让所有自以为的孤立者稀释心中的迷乱焦虑,让所有自视高人一等的民众能够发现另一簇族群的才能与良知。
诚然,就像《平常心》所示,为实现理想,总有那么多的分歧,但是,殊途同归地,都在为同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咆哮,而吼叫,而撕心裂肺,而向死而生。
“僭越”的路上,无法也无须逼迫每个人都无所顾忌地撼天动地,只需知道,每个醒觉了的人,未尝不在以或这或那的方式,祭着一场革命所需要的血肉。
很无奈地,即使在所谓开明的时代,仍要为不开明而浴血奋战。
而在这爿局促的人间,要想撬动那些自以为是的残忍,要想为那些尚未足够成熟的同胞撑起一片天空,耗损与剧痛必不可少。
没错,我们都想赢一场战争,一场官府忽视民众冷眼的战争。
到头来兴许只有Ned与Felix床头凄怆萧条的婚约,只有万人坑中又一具愚蠢尸首,然而,不前行又能怎样。
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图片1>
距离那个恐慌的八十年代初已然三十载。
滑到现今,很多事态业已好转,然而疲惫困顿的号角仍在呜鸣。
女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似乎很多很多权益已经在漫长的鏖战中取得了燎原的硕果,这该是耀目的火炬,引着那些煎熬中的困兽嗅出一星半点的希冀。
让人看到,再荒谬的不公,总有消弭的那一刻,等到那时,回望,先行者的尸骨早已垒出了一码又一码的酷烈娟好。
退一万步的也许,中国的同志群体终究也会闻得到大环境的稀松空气,听得见身边啧啧的声音逐渐遁入空洞,遁入虚无,抑或只是遁入那街巷的边边角角,却也是耳根清净了三寸四分。
到底还是心虚,巴着眼睛寻觅着明光中的认可,以为所有人都必须仰赖那廉价的光热而活下去,而尊严下去,而板直下去。
同志文化中宣扬的骄傲,其实也是拉拢着种种堕入迷雾中的精气神。
毕竟,太急于需求认同,急于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合法性,是不是暴露出某种剧烈的惧怕。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惧怕在此生中总是鬼魅般如影随形,明灭于这个阶段那个阶段,总是隐隐地削着神经。
嘿,下一秒,总该要着慌了。
慌了多少年月!
直到当下各种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开始亮闪闪地放射着美好的信号。
游行,公开,直到结婚,领养……这时候真会觉得,果然国外的月亮还是要圆些的。
一个又一个国家,触不可及地成为别处最美好的风景。
只是,那不包括中国。
我们所被依附的国籍。
有关于公义,以及开明,早已不期望从这片存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土地上获取。
太多的不作为,太多的不闻不问,太多的歧视与漠视,让问题自个汹涌膨胀,亦或是任其妖魔化,直至覆水难收……然后,一切又回到最初那个抢答“地大物博”的莫名自豪上去。
是的,我对这个体制愈发没感觉。
谎言熔铸了整个大环境的万马齐喑。
国人被代表,被服务,然后该买的买不起,该用的用不好,该活的死了,该死的,还在各种场合涎着脸。
但是,这不代表我活得悲观黯淡,时时被内心的绝望呛得无法呼吸。
相反,我揣着自己的太阳,照射住那些容易崩塌的角落。
在中国待久了,不给自己些色彩养着,莫非等着所谓的救济,所谓的施舍,才能在裂缝中残喘?
于是,似乎无需争夺什么了。
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互相暖着,就够了吧?
中国是否会恩慈地给予我们所谓合法性,也无所谓了吧?
能不能结婚,能不能领养,对于两个真心一起的人而言,还需要理会那一张薄纸的重量么?
我们的存活意义,总不能滋生于簇拥着所谓道德高度的土壤上吧?
然而,“争取”这两个字还是有着无比厚重的价值。
我可以偏激,可以无畏,但是,正如电影当中的年代,性解放一路高歌凯旋,直到未知名的癌症席卷感官娱乐的高坡。
你可以坐视不理,任由群体名声埋葬在不负责任的淫乱当中,打着解放的旗号,直至一发不可收地全军覆没。
也可以像Ned那样,纠集一干人等,去呐喊,去相助,去扶持着走出这前所未有的泥淖。
我们抗争,当不再为自己正名的时候,其实也为着那些水深火热的同伙。
外人体察不出的高压,其实压垮了很多人迷茫脆弱的神经,或者说,纵然强韧,也不见得必定敌得过所谓亲情与世俗的夹击,更何况,你如何看待自己。
我庆幸有那么多斗士,从世界各个角落里发出声响,让所有误以为的孤立者稀释掉心中的慌乱迷失,让所有自视高人一等的民众能够发现另一簇族类的才能与良心。
诚然,为实现理想,总有那么多的路径分歧,我们殊途同归地为着同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咆哮,而呐喊,而撕心裂肺,而向死而生。
“僭越”的路上,你无法逼迫每个人都无所顾忌地撼天动地,然而每个醒觉了的人,其实未尝不在以或这或那的方式,祭着一场革命所需要的血肉。
我爱好和平。
但我知道,在所谓开明的世间,仍要为不开明而浴血奋战。
在这爿局促的人间上,要想撬动那些自以为是的残忍,要想为那些尚未足够成熟的同胞撑起一片天空,耗损与剧痛必不可少。
没错,我们都想赢一场战争,一场政府忽视民众冷眼的战争,到头来兴许只有Ned与Felix床头凄怆萧条的婚约,只有万人坑中又一具愚蠢尸首,然而,不前行又能怎样。
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晚上看完了The Normal Heart。
影片讲的是80年代的事。
1981年,艾滋刚刚在纽约出现,无法查明病原,主要在男同之间传播。
Ned作为一个激烈作家发起了男同健康危机组织,认识了纽约时报的记者Felix,两人陷入热恋。
在争取资金和各种抗争中,越来越多的朋友因为艾滋去世。
Tommy有个名片盒,每当朋友去世,就把他的名片抽出来放进抽屉里,后来抽屉里的名片越来越厚。
Ned的朋友Albert在回家见母亲的时候死在了医院里,医生不愿意检查病因,不开死亡证明,没有办法火花,被护工装在大号垃圾袋里扔出去。
她的男友最后付出三千美金才拿到他的骨灰。
Emma关于艾滋的研究一直得不到政府认可,申请不到资金,提供合作的组织还希望终止。
Ned的哥哥一直在背后资助他,实际上对于他的同性恋身份并不认可,觉得这是不正常的。
Felix也感染了艾滋。
“他怕我离开他,我告诉他我不会离开的,我从没有想过,哪怕一秒要离开他,但他不相信我。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确实很难相信这样的话,但我们绝不能失去对彼此的信念。
”他们说好要在一个小岛上共度余生。
在死之前他们在病床上举行了婚礼。
Felix在Ned的哥哥那里定下了遗嘱,确定了财产受益人,还有小岛上的一块地。
你会好起来,两个月后的耶鲁舞会我们要一起跳一支舞。
影片最后Ned穿着Felix曾经穿过的外套一个人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后面,灯光那么暖,他的笑是这段感情最好的诠释。
ps:HBO出品,卡司很热,各种熟脸。
小乔出场没多久就领便当,绿巨人一愤怒就当心他要变身,孔雀一直美到最后一刻,谢耳朵自带笑点,在这边片里是难得的Sweetie一样的存在,在白宫看到Peter,嘿,你又要去招妓了么。
前一个小时一直出戏,后一个小时揪心,最后十分钟虐成狗。
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
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
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
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
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
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
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
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
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
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
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
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
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
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
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
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
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
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
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
我却不喜欢他。
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
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
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
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
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
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
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
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
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
收敛?
“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
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
哭得我差点断气。
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
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因为马特·波莫才看的影片,看完觉得确实值得。
他真的不只是长的帅气,也真的很有才华。
之前很多人说他因为公开性取向(虽然丈夫是好莱坞著名的PR公司CEO)少了很多机会,之前还有换角的事件,单从这部影片贡献的演技来说他值得。
每一种疾病得到重视,都是因为有无数人的死亡和少数人的坚持,抗争,才能被重视。
有一些人很幸运,坚持到了看到希望的那一天,同样就有很多的不幸,他们为这件事的结果牺牲了。
其实本来Felix和Ned应该是很辛福的一对,他们爱生活,爱彼此,勇敢,可是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
当看到Felix生病的整个过程都很难受,Ned没有放弃他离开他。
最难受的有2个地方,1个是Felix生病后期有一次在家里摔倒,2个人爆发一次激烈的争吵,他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治疗,他看不到希望想放弃了。
Ned因为一直不想面对,所以面对Felix想放弃的时候,他崩溃了,他把买回来的东西都摔倒了Felix身上,他说,你想死,你去啊……可是他明明知道Felix有多么你难受,有多么想活着,有多么想跟他在一起一辈子。
但是他会难过,会难看,因为失禁而难堪,在Ned帮Felix洗澡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满身斑点的自己,"God help me" 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他的绝望与不舍。
还有一幕就是最后Felix去世之前,他们在Emma医生和哥哥的注视下宣誓结婚。
马特·波莫为这部戏减重14公斤,在一次颁奖典礼上CEO看着他满眼心疼和骄傲的说。
在现实世界里,他很幸福,有爱他的丈夫,有自己的事业,有事业上的成功,2个人还有3个孩子。
这可能就是他出演的这部电影里的Ned和Felix想要的生活,也是他们那一代人坚持不懈抗争的意义所在。
从大二大三知道自己喜欢同性到现在,听到过很多种说法,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疑惑,有些我很坚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困惑。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老实讲,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下面是问题和话题:是gay三分C(C代表娘娘腔)有些gay歧视娘娘腔的gay,嘲笑娘娘腔的top有些gay以【姐妹】相称有些gay的表演型人格很强,喜欢用语势很强的词,喜欢讲脏话并以此作为性格豪放的证明,喜欢言必及女性生殖器人们为什么不能讨厌甚至歧视同性恋?
为什么不能表达这种厌恶和歧视情绪?
为什么名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
只是因为这样不符合流行的【政治正确】?
gay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
gay的父母携带了这种基因?
gay的基因有可能得到提纯吗?
有些gay不喜欢双性恋,觉得那是他们的狡辩,【他们一定更爱男(女)人!
】有些gay不喜欢他们以为是top的人却是vers或bottom,转而厌恶,觉得【不过如此】。
有些gay不接受为什么这个男人在上一段关系里做top,这段关系里做bottom。
有些gay歧视vers,觉得他们是想继续维护男性形象的bottom。
有些gay耻于说自己是bottom有些gay歧视人妖,女同有些gay并不喜欢肛交有些gay不接受有人不喜欢肛交这一事实有些gay确实无法从肛交中获得快感有些top,遇到size大的人,才愿意尝试做bottom有些gay视肛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gay的证明】很多人没想过残疾的gay怎么解决性生活gay争取的权利,就是肉体愉悦的权利吗?
是群交的权利吗?
gay的一对一关系是最【政治正确】的关系吗?
【开放关系】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结婚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异性恋世界】关于感情和关系的一切设定,gay都要推翻吗?
易装和异装癖是一码事吗?
喜欢易装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变性手术?
【大家都是同志,为什么要互相歧视】【在我找到最爱的人之前,我会尽情纵欲】?
姐妹相称,会不会不太合适?
作为一个男人,被包养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歧视男妓和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有变成gay的趋势bottom年纪大了,就【没人要了】?
就要【转型】做top,才有【市场】?
为什么自称top的人被传出做过bottom的传言,就会格外【丢人】?
形式婚姻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gay和les搭伙形婚,发生性关系,最后组成【真正的家庭】,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如果后来他们再找各自的同性性伴,是新的【政治不正确】吗?
出柜引起的青少年模仿,会引发潮流吗?
【真的直男】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或者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吗?
gay的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有很多艺术家,很多演艺界人士,很多设计师都是gay】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吗?
世界没有gay,不会怎样吧?
有人认为,性伴多的top是男性魅力所在,性伴多的bottom是下贱有人认为,经常群交的人,道德水平较低有人认为,SM关系内,主的一方是男性魅力所在,奴的一方是下贱两个top情投意合,却会为性烦恼。
做bottom是面子问题恋童是gay吗?
【同妻的悲剧,难道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吗?
】【家庭压力太大,我要结婚】【三人关系其实是原来的couple各自无法继续,而想出的折中的办法】有人认为,与直女结婚,与拉拉形婚,是为了保护父母有人认为,极端的反同人士,是在隐瞒自己是gay的身份有人童年被男人猥亵,而变成了gay【喜欢同性,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多年,现在想尝试一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是【政治不正确】吗?
很多动物会发生同性性关系,人类的同性性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爱】的名义呢?
有些gay在感情失败后,曝光对方是gay,用这种【身败名裂】的报复来满足恨欲有些gay在消费gaygay消费gay文化,是【政治不正确】吗?
---类似的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想到了会在添加上来关于【政治正确】,wiki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AD%A3%E7%A1%AE
刚刚看完电影《平常心》,有好多感想不知道在哪里说,索性发在这里好了。
那些每天找419mb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身边的人,在一起的情侣,说做爱从来不带套,我就问说你不怕得病吗?
他跟我说,我又不乱,我说那你能保证对方么?
他说他也不乱,我了解他,斩钉截铁的。
我心想,你们认识才几个月而已,哪来的勇气?
大多数的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很了解对方,等分手了又会抱怨自己根本不了解对方,如果都了解,就不会有人因为失恋而痛苦难过和伤心了,大部分的人都是想不到对方会如此对自己不是么?
归根结底,他怎么想的,你永远都不会了解,这就像没有人会傻到知道对方有病还去接触一样,所以那些被感染的,当初都是天真的相信对方,最后才后悔莫及。
电影里那么相爱的两个人,知道其中有一个染了病之后,连接吻都恐惧,甚至有的人会消失,有的人会反目成仇怀疑是现任传染给自己的,人都很自私,说翻脸就翻脸,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再爱自己得人也只是伤伤心罢了,该过自己得生活还是要过,该笑笑,该享受得享受,甚至也会再爱上别人,和别人上床,把你忘在脑后。
没人会为了你不活了,很现实对吧?
那么你的自私为什么不转变成保护自己?
不让自己有被感染的可能?
恰好你保护了自己也是保护了对方,这才是所谓的爱不是吗?
其实可怕得不是病毒,是人心,电影里女医生说不需要你们做什么,你们就收敛一点就行,下面得同志回答说,那样人生还有何意义?
…难道同志的人生就是做爱吗?
别觉得可笑,当我这么劝诫朋友的时候,朋友也是这么跟我说得,他说想这么多干嘛,开心不就好了,要是该你得,你就得得,不该你得就不会。
你瞧,可怕的不是他的欲望,而是他的心态,更可怕的是他还特别自豪的说出这样的观点,那如果他真的得了,他还会这么自豪吗?
我想应该不会了吧。
人总会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这就像控制不了同志都去不乱,也控制不了病毒蔓延一样,电影的最后一句,每天全球都有6000例新感染的患者,这就是现实。
有时候挺讽刺的,真的是谢谢大家,没大家病毒不会传播的这么快,没大家不会死那么多人,我们已经受到了歧视,为什么我们不去努力赚回面子呢?
是,现在社会开放,但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出柜?
是,现在男女也会传染,但至今同志仍然是主要人群,显然你不会不知道。
我发这些感慨,不是为了教育谁,我是同样在说给自己听,警示自己,我也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去相信别人,不要恋爱。
想想什么是爱,爱可以是你病了他不离不弃,爱也可以是两个人幸福的生活下去,为什么爱一定要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呢?
谨慎,冷静,不要随随便便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你会麻木,还记得我说的么?
可怕的不是你的行为,是你的心,踏出第一步就会有第二部,从419到4n9,从群p到吸毒,这都是一点一点堕落的,不要放纵自己,那样你会控制不住你自己的,你会一直在降低你的底线,而你全然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需求,但你看还是有那么多人控制自己控制的好好的不是吗?
真心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也真心希望我们都越来越好。
Ryan Murphy这么多年来一直试图在公台借由自己的作品为平台表达自己的观感+说教,这一次他有了更开放的平台,也借用Mark Ruffalo一串串对白完成了这样一个目的。一圈男星中除去孔雀都难逃走马观花的观感,对谢耳朵也是更爱角色本身大于演员,这反倒衬出Julia的精彩表现。
jim一出声一秒出戏
这些阴郁的电影啊真是让我越发情绪化。不喜欢Mark Ruffalo的台词语气,连声音都不喜欢。难道他不明白yelling at other is never a solution. 孔雀是真美好。Aunty Julia 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了-&gt;酷似犹太人的德国人。
看的心情好沉重。。。
简直太让人难过了
故事意义大于影片本身。
演员表演无亮点无内涵,编导水平呵呵。全靠题材和阵容吸引人了。
平权事业的推进太艰难了,这电影也只是展现了冰山的一小角。平权乃全人类的事业,没错,包括金字塔的顶端:异性恋,白人,男性。永远要铭记,永远不要置之事外。
GAY是当今被拿来开玩笑最多最过分的,这部片子很虐,看到帅气的准超人得病后瘦得不成样子,简直虐到冒冷汗,弱势和被歧视,向来是电影所力撑的
我认识你,我爱了你很多年。满怀感动。可轻松愉快的开头就急转到沉重忧伤氛围全篇直至结尾,妈的,为什么没有高潮?虎头蛇尾既视感。
巨人桑演的有点过~~太刻意了~~孔雀好赞!!所以每个演hiv患者的都要瘦成排骨的路线么~~好忧桑~~shelton~~额,依旧强迫症收名片。最神奇的乱入是suv里面的心理医生~~黄医生,留意你很久了!!小短裤很赞哦~~依旧让人看得很绝望~~
个人对这一取向反感,不作不死吧,也不好说什么;电影是纪录形式,谈不上什么技巧,反映了艾滋现状也不能说特别深刻,希望本片能引起社会对男同现象的关注,或许他就是人类灭亡的征兆呢也不一定。
想了半天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mark演得很好,沒有綠巨人上身,呵呵。一切苦難都會過去的。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1.5. Jim Parsons 演什么都是Sheldon,成也小盾败也小盾。太长,表演太舞台剧(大屏幕比例来说表情和声音都夸张到令人想吐),Mark Ruffalo太直,Julia Roberts的演出跟“Dallas Buyers Club”里的Jennifer Garner毫无二致。满满期待,全面差评。
真的是没有重点啊,零敲碎打的,虽然表演确实好。
我们今天的自由和权力或许是前人耗费毕生努力争取来的,所以,努力为自己做点事吧,哪怕只是一点点。
【C+】电影太浮于表面了,一个严肃的题材却没能表现出它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显的平庸又矫揉。故事讲得琐碎且没有个重点,节奏和表演更是被剪辑给毁了,瑞恩墨菲就是个不入流的导演,麻烦以后请将这样的故事交给别人拍,让他好好拍自己的美剧就行。
孔雀美到哭泣。是因为舞台剧改编的原因吗,大家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孔雀还蛮自然【后期估计是实在没力气过猛了吧……alexander这个梗有点深了,其他还好。
从片尾字幕来看,终于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AIDS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但为什么要大肆宣扬性解放和同性恋,在知道由性传播后,还肆无忌惮的滥性的同性恋们死有余辜,更不明白的是这片怎么可以评分这么高,豆瓣的IB们都去出柜了么
理解无能。按照我的价值观,你选择了享乐主义和滥交,付出点代价,甚至是生命,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可怜的是那些献血,贫穷和被伴侣欺骗的感染者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