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和妻子阿比带着三个孩子,一家五口自驾去遥远的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戈蒂庆祝生日。
他们的大女儿是一个总把重要事情记录在日记本上的严谨女孩,弟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男孩,小女儿则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她的两块大石头,随时跟它们说话的萌妹子。
老爷子与道格的哥嫂同住,而哥嫂家暗藏的矛盾也不可小觑。
父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将不久于人世,他早已厌倦了家人们的争吵,也不想参加特意为他准备的生日聚会。
大人们都在紧张的筹备着父亲的生日。
没想到的是,生日当天,父亲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带着三个孩子去海边玩耍。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让沉浸在生日会欢乐气氛中的大人们难以置信,更会让你从搞笑喜剧的情节中瞬间出戏,转而面对残酷的死亡话题。
观影走世界之英伦篇。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
答:我们一家五口从伦敦出发驾车到苏格兰高地给75周岁爷爷庆生。
说几点吧。
1、苏格兰高地。
像公路片,航拍苏格兰高地那段,明信片一般美得不像话。
种草UK,尤其苏格兰高地。
2、苏格兰短裙。
男主哥哥Gavin身着褶裥短裙,竟然是苏格兰“正装”,婚礼或其他正式场合穿。
完全颠覆我的认知,啧啧。
3、英式英语。
对于非英语国家人而言,听起来英式比美式英语更正宗(字正腔圆,咬字清晰不吞音)。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英式英语可类比汉语普通话(美式英语类比北京土语)。
4、智者爷爷金句。
亲人之间的龃龉,那都不叫事儿。
活到最后你会明白,这些都不重要,爱才是最重要的。
5、沙滩海葬&夫妻嬉戏。
实话实说,这俩幕有点扯。
不过呢,也理解编导。
前者是为了剧情跌宕,后者是为了迎合观者对happy end的心理需求。
当然了,瑕不掩瑜。
整体观感不错,喜欢片中老老小小所有人(个个性格鲜明,各有其好。
比如爷爷的通达/伯伯的聪明/大娘的识大体/堂哥的小才情/爸爸的装/妈妈的爱/仨宝的熊与萌/鸵鸟庄园奶奶的率真)。
给好评,7.8/10分。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也许是到了这样的年龄,最近开始疯狂迷恋家庭喜剧,一向讨厌小孩的我,竟然被这一家三个熊孩子萌化了。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是一个孩子视角的标题,Mickey在中间说他讨厌写“我们假期做了什么”这个作文的作业,因为班上总有个人比他做的事情更酷。
大姐Lottie总是很严肃很忧虑一种小大人的既视感,她的表情放在拉小提琴的男孩身上都嫌老,更别说她了,拿着本子记着各种细节,感觉她更像妈妈,果断勇敢,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这个年龄的小孩,天真与懂事并存,最后她成功摆脱了她的小本子,因为爷爷说生活中很多事情写下来不太好,细节好评。
Mickey,儿童版百科全书,这么小就读了这么多书,懂的真多。
在放火烧爷爷的时候,他的知识储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道理,懂科学的萌萌哒小正太。
小妹妹Jess,简直了,太喜欢她了,有一个这样的长不大的小姑娘,天天在身边吐金句,活生生一个表情包。
也是因为童言无忌,从小孩的嘴中说出来关于爷爷最后一次过生日、爷爷要死了之类的话也不会太诡异。
生日变成葬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葬礼,然后吃蛋糕。
白胡子老爷爷看破红尘,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像是哲理。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网上红过的一张图,脚下没有书的人看见的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大地,读了一些书的人,看见的是厚厚的云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而那些真正有真知灼见的,却是站在乌云顶端,看着万里无云霞光万丈。
影片中的小孩和老人,都看的是美好而明亮,而那些中年人们,各家有各家的混沌和烦恼。
那个拉小提琴的男孩。。。
不记得他的名字了,总是一种出戏的状态,他是在刚刚接触成年人社会的最尴尬的年龄了,一边想像小孩一样随心所欲,一边又想变成懂事听话的样子,喜欢他在海边拉小提琴的样子,做自己。
虽然片子中有很多英式幽默我都没有get到,但是导演的用心是可以感受到的,和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喜剧不同,这个片子太多的惊喜和思考,关于人生,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生死。
好的作品不在于给出一个答案,这也是这个片子最可贵的地方。
很值得和亲人一起看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三个孩子和75岁的爷爷一起去海边玩,却目睹了爷爷的去世,本想去找大人来帮忙,但看到大人只会无休止的争吵,于是三个孩子一起为爷爷办了一个他生前希望的葬礼,以及后面大人慢慢被孩子感化,开始珍惜眼前人……看完了电影我主要有一下几个感悟:一、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谐,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阴影,所以为了下一代,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二、之前听说人在去世那一刻,会看到自己已故最亲的一个人,带他的灵魂去一个极乐世界,联想到已故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在那里能过得很好吧,泪奔!
三、珍惜身边爱你的人,不要总是把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发泄给你的亲人,他们不是你的垃圾桶,对他们好一点,爱会让所有的烦恼都消失。
四、做别人想要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爷爷想要的是自由,不想要花那么多钱办的生日宴会,花了很大精力,别人还不喜欢,双方都不开心。
五、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女朋友也是孩子)要对他们有耐心,要好好呵护他们。
小娃娃对于死的概念是模糊的吧,大概就是一种知道再也见不到这个人,送你我最重要的东西,你一路走好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场旅行,做小娃娃真好呀,大人的生活充满了交易,连一个人的死亡的关注点都在怎么分配财产和怎样举办葬礼更体面上面,小娃娃才会关心别人想要的是什么吧,所以究竟是小孩更懂事还是大人更懂事呢,等有一天我要死了,希望是用我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死,而不是用别人觉得我应该的方式去死,死亡应该是开心的才对吧,我过完了我的一生,就像一件作品完工,应该庆祝而不是悲伤,最近经常遇见有人说我过得怎样怎样,这是我的人生,酸甜苦辣都是我在体会,也许你的一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一直奋斗,但又凭什么说我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生活就是堕落呢,我就是什么都想体会,这样的生活腻了自然知道开始下一个篇章,我的一生就是想经历各种各样的事,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的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不行吗,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就是错的呢,说我狡辩也好自我安慰也罢,我过的很开心,也没后悔过,一切都是经历,这就是我想要的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三个孩子随着正在闹离婚的父母去陪伴得癌症爷爷过生日,玩耍中,爷爷在沙滩上安静过世了。
孩子们为爷爷办一个他想要的“维京式”葬礼-做了个小船,把爷爷烧了,放在了海上。
很多人都有感于三个孩子的萌,还有最后一家人在那银光闪闪的海边翩翩起舞的浪漫,而我,最感动的确实一家人对孩子的保护,包括那正在吵架的父母。
开篇中,父母就在火急火燎的准备出发,小女儿执着于要带走她的两块大石头,不然,就会憋气憋到晕。
我不知道一般的父母会怎样,但是片中的爸爸却是无奈而温柔的把女儿以及她的朋友-两块大砖头-放进了车里,而妈妈对着不愿意系安全带的女儿说“这样,我们让你的好朋友“砖头”来教教字怎么系安全带好不好?
”。
正是因为这样的父母。
所以,孩子们才敢在他们吵架的时候说“你们又吵架,不要吵了”。
因为这样说出来,父母只会笑笑,“我们没有在吵,我们只是在讨论”。
特别感动于这种笑。
孩子的爸爸出轨了,我本来以为我会觉得他很可恨。
是的,原则上,我不能原谅出轨的男人。
可是,他也是那个我心中的完美父亲啊,他会耐心跟孩子说“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他们之间就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如果好好沟通就可能不会发生,但是,还是发生了。
他们就有了很多争论,然后,有一个人犯错了,而这个错很不容易被另一人原谅。
”会不停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两个人永远都爱你们”,会对女主人说“你为什么要搬那么远,3.5小时车程,哦,我每周要在路上花7个小时才能看到孩子”,会软弱的说“求你,不要把孩子从我身边带走。
”。。。
天,他居然真的在考虑每周来回7个小时车程去看孩子,多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又在哪里??
后来,看到了孩子们的爷爷,终于,我知道是怎样的家庭会教育出这样的父亲。
我想,每个人都会希望有这样的爷爷。
他年轻时是个足球运动员,他的好朋友是个女同性恋,他不喜欢暴力,不喜欢争吵。
他会和孩子们一起做疯狂的事,比如75岁生日那天待着孩子们去海边玩,让孙女在海边开车,把路标撞了会开心的说,“做得太棒了,我想撞那个牌子好久了”“爷爷,那个牌子上写的是什么呀”“哈哈,大概是不要让小孩子开车吧。
”;他耐心听十岁孙女的烦恼并为她开解,他相信五岁孙子的偶像是ordin,和三岁小孙女一起找她的石头朋友,甚至会躺在沙滩里装死吓孩子们一会。
看看身边,爷爷都是什么样子呢?
父母又是什么样子呢?
大都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高高在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很多人大人都觉得,孩子没有想法,孩子只是玩具,所以,小时候会有一大把大人围着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引来孩子哇哇大哭于是他们哄堂大笑,所以,才有用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指责对方你个废物,全然忘了,你指责的那个,也是孩子最爱的人;所以,才会有父母轻而易举的把孩子的玩具丢掉,“一天到晚浪费时间,还不快去学习”。。。
可能是看多了太多的破碎家庭,所以,对这样的片子特别感动,故事中,爱的传承从爷爷到了爸爸,我相信,就算孩子们的父母真的离婚,这份父母小心翼翼守护的爱也还是会传承。
因为,故事中的孩子多麽单纯而快乐,不管发生什么,他们从来没有质疑过“父母不再爱我”所谓爱孩子,真的不是硬生生保持所谓的婚姻的关系,而是让他们坚信“父母永远爱你,是蹲下来,和他们在一个视角看世界,你会发现“天,比想象中更高,而草,比想象中更绿”一代代所传承的家庭,一代代所传承的爱,就是这么简单而又温暖吧。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我们假期做了什么》(What We Did On Our Holiday)也有翻译成《探亲之夏》的。
讲了一个一家五口回老家参加爷爷生日派对的故事。
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正在破裂的家庭,爸爸道格和妈妈正在闹分居,妈妈也找到了差不多的意中人,这个家庭眼瞅就要彻底分了。
但是爷爷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爸爸决定要掩饰分居的事实。
这意味着让三个小孩子说谎,这是家庭破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矛盾。
为了说谎,大女儿甚至还专门启用了一个笔记本,记录必要的谎话,以防说漏了。
为了掩饰一个谎言,你总是需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这是很多喜剧的原动力。
小儿子看了很多书,有成为书呆子的趋势。
小女儿的好朋友是两块石头,没了石头的陪伴就睡不着觉,所以出门也要带上。
早熟的大女儿,书呆子小儿子,貌似问题少女的小女儿,这几乎是问题家庭的标配了。
Don’t Argue 家庭破裂的状态在开头就几度显现。
出发前两人就因为找不到钥匙差点爆发,在出发后又因为能否在一天之内赶到老家几乎开始争吵。
在接到老家大哥打来的电话后,道格单方面答应一天之内必到老家(男人愚蠢的面子),二人在高速公路上彻底爆发。
爆发前一个镜头是爸爸挂断电话,然后接的是车内孩子焦虑向外张望的镜头,最后,是以孩子视角看到的车窗外大人激烈争吵。
这是全片最激烈的一段,影片在此处的表现也很节制,连大人争吵的声音都被消掉。
没有必要吓到观众,毕竟这是喜剧片。
同时能感受到的,是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爆发也只是在争吵,伴有强烈肢体语言的争吵,完全没有肢体接触。
这是最后的底线。
不论怎样强调男女平等,平均而言,男性的力量要明显强于女性,一旦上升到到肢体接触,女性将处于劣势,这种交流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不公平,所以不道德。
而且,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肢体接触很容易造成女性身体上的被侵害,这就不是道德问题了,这种侵害没有回头路可走。
英式幽默 英式幽默可能比起美式和中式的,更加节制,更有绅士风度,也可以说是更端着。
很少以某个人物的出丑或搞怪令人捧腹大笑,顶多是让人物尴尬。
注重的不是立刻的冲击力,而是余味。
比如道格的嫂子感觉道格夫妇感情的问题,在跟道格大哥提起的时候,得到的评论是“当你娶了一个太过聪明的老婆,这种事是难免的。
”这时背对镜头的道格嫂子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向窗外看去。
这种表现的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影片的吐槽也是很有想象力的,尤其是两个最小的孩子,比如小儿子在听表哥拉奏小提琴的时候,忍不住对妈妈说:“如果再听两分钟,我们就会变肥胖的。
我觉得我现在就变胖了”。
爷爷的扮演者本就是一个喜剧明星,在影片中也是老顽童一样的角色。
比如他会建议自己腼腆内向的大孙子:“我一定要给你一些蓝色的小药丸。
这样你就能带到学校去,卖给同学,小赚一笔。
”老顽童总是会一本正经的胡扯。
在小孙子问他是不是维京人的时候,他说有一天大学医院在做DNA检测,需要志愿者,他就去了,抽血化验的结果显示,他有84%的维京血统,差不多是整个他了。
胡扯的本质就是,为了捏造一个事实,而去讲一个故事,这能让捏造的事实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这是叙事的力量。
胡扯与叙事,都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想象力,这种高要求的幽默感,很符合英国绅士的自我定位。
翻译与电影分级 在爷爷过生日的当天,他执意要带着三个小孩去西海滩。
在那里他们遇见了爷爷的朋友——老太太多琳。
多琳向小孩子们介绍她饲养的鸵鸟,提到了她的女朋友。
这引发了不小的混乱。
爷爷责怪多琳不该提“女朋友”这个词。
多琳却很正式地向小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女同。
她说的原文是:“Do you know what a lesbian is?”(你知道什么是女同吗?
),小儿子的回答很有想象力:“Is it someone from Lesbia?”(是从蕾丝比亚国来的人吗?
)在国名后面加上一个n,表示该国的国民,这是英语的构词法,比如Italia(意大利)和Italian(意大利人)。
央视的翻译打了一个擦边球,将lesbian翻译为蕾丝边。
这其实是把难题抛给了观众。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与孩子一起观看的影片,只是同性恋这件事对于中国多数父母来说,还是太难解释。
如果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坐着我的孩子(学龄前),她一定会追问我什么叫“蕾丝边”。
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太难回答,回答不好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即使有人已经制定好了回答此类问题的预案,这种在观影时突如其来的难题,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
关键在于,这种问题的解释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本应该是在家长的充分把控之下的。
电影分级就是给孩子家长或其他观影者一个充分的知晓权:这部电影包含的敏感内容,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让我的孩子接触。
前一阵刚刚上映了《阿丽塔:战斗天使》,我看到有不少的家长带孩子观影。
这部电影有很多暴力镜头不说,还有机器人被拆解的镜头。
我很为这些电影院里的孩子捏把汗。
电影分级的缺失增加了未成年人产生心理压力的风险,这都2019年了,我们还要忍受到什么时候?
他想要的葬礼 爷爷和三个孩子来到西海滩,那风景美不可言,既有基岩,也有沙滩,层次更丰富。
有一个镜头远处山峦如黛,云雾缭绕,仿佛仙境。
还有一个镜头的近景沙滩呈现优美的弧线轮廓,中景一条粗犷的岩石带,上面绿草茵茵,与远山之间隔着一片海水。
即使倪瓒再世也想象不出如此奇景。
在这样一片海滩上,爷孙们谈到了葬礼。
小孙子问爷爷能不能玩埋人的游戏,爷爷说他不喜欢被埋,也讨厌常套的葬礼。
如果能选择,他想要一个祖先那样的维京葬礼——把他放到燃烧的船上,飘向大海。
没有无谓的纷争,像勇士一样告别。
没过一会儿,爷爷就死了。
他死前见到了他最想见的人——在二战死去的哥哥。
爷爷的突然死去,给三个孩子留下一个空前的困境——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直面死亡。
你可以想象面对这种困境一般孩子都会惊慌失措,陷入危机。
但这三个孩子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1.把脉、观察瞳孔、确认死亡。
2.讨论并制定通知大人的计划。
3.大孙女跑回家,看到争吵中的大人,决定不把爷爷的死讯通知大人。
她跑回海滩,告诉弟弟妹妹,大人不会给爷爷想要的葬礼,决定由他们来给爷爷办一个他想要的葬礼。
4.收集木桩,制作木筏。
5.三人配合,开动汽车,拖动木筏到海水边。
6.移动爷爷到海水边,搬上木筏。
7.举办一个维京葬礼仪式,浇汽油,点火。
这就是他想要的葬礼。
要完成上面那些事需要镇静、理智、勇敢,智慧和团队配合。
能编出这样的故事的,是最有想象力的编剧。
虽然一般人都不会相信三个这样年纪的孩子能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但这就是电影。
电影很神奇。
在电影的最后,大孙女传达了爷爷临终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些荒谬的一面,别评判,别争论(Don’t judge and don’t fight),那些事都不重要。
大人们的矛盾也都一一化解。
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大人最后在海滩办了一个追悼会,爷爷的大孙子肯尼斯要演奏一曲。
肯尼斯本想拉些古典的曲子,他爸爸叫他拉奏爷爷喜欢的——随性一些(Go mental)。
随性,是爷爷的本性。
随性不失,青春依旧。
ottom:Az}6V
Mikey:人们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Gordie:这个嘛,他们慢慢就会知道了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一部值得反复回味、思考的好影片。
影片只是用轻松而真实的调子展现着平凡的家庭生活,大人们与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的相处和对话,却也恰是在这样的平凡里,蕴藏着不易察觉的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课题。
观看过程中想要记录的信息太多,引起思考的台词、片段太多,忍住没有暂停,一口气看完后尝试重头梳理,竟也发现很多前因后果。
以下,对片子的剧情及对话安排作简单分析,涉及剧透,请豆友们观看过片子后再行阅读(本人心理学专业,会偏向从人物塑造和剧情安排的缘由层面分析): 片子开头,一家人准备从伦敦驱车到苏格兰的爷爷家,为其庆祝75岁的生日。
可爱的Jess想要把自己收藏的石头和煤块带上,爸爸道格不同意,Jess就作势要憋气,以此反抗爸爸的权威。
孩子还小,却也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想法,但面对绝对的权威,可能能做的只是大声喊叫用力哭喊,就像所有的孩子会用的,想要达到目的的方式一样,而小杰西憋气,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要这么做!
我们在后面的影片中也能得知,如果不认可小杰西的思想,不接受她的要求,她是会坚决憋气直到自己昏过去,失去知觉。
这是个倔强并有强烈表达自己独立思想欲望的小女孩,而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会忽略、不重视孩子们的表达,才让孩子有这样的举动以示不满。
画面转向Mikey,他正盯着电视上的战争画面看。
Mikey是个爱看电视,聪明的小男生,他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有着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准备出门时,妈妈Abi找不到家里钥匙了,而这时镜头转向Jess,从后面剧情发展我们能猜测小杰西常常藏起爸爸妈妈的钥匙,为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想引起爸妈的注意,表明自己的存在,亦或是不想爸妈离开家,想要他们多陪陪自己,而如果找不到钥匙,他们就不会走了。
所以孩子的心思,你别猜。
孩子任何的言语和行为,父母在其中的责任都无法推脱。
爸妈因为一些事情吵起来了,这时洛蒂出现了,一个打扮一丝不苟,正义感十足的小女孩,她向爸妈提议,准备一个小册子,记录下所有的谎言用,这样大家就不能否认说过什么了。
可见爸爸和妈妈常常对大女儿洛蒂说些“善意”的谎言来敷衍她对事情真相的执着,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洛蒂可能早早就就洞悉真相了,只是想要从爸妈那得到肯定的回答。
妈妈还是找不到家里的钥匙,于是爸爸走到对街邻居家,说明缘由想要借用备用钥匙,而此时邻居却显露出怀疑、愤怒的表情,妈妈在车旁边向邻居确认爸爸说的话后,邻居才表示去取钥匙。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判断,爸妈已经分开住了(此前爸爸说自己的钥匙交还给妈妈了),并且爸爸有过欺骗邻居拿备用钥匙的“前科”。
镜头转到苏格兰爷爷家,爷爷在河中心钓鱼,这时他的电话响了,但爷爷微怒地将它关掉。
后来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驱车将药取来要爷爷吃。
可见爷爷的病很严重,误了点吃药会有危险。
这也为后面爷爷在生日那天突然的离开做铺垫。
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在厨房安排宾客座位,加文叔叔正准备打电话给一位爵士邀请他来爷爷的生日宴会,玛格丽特阿姨和他说话,但他没等她的话语说完就转身离开和爵士唠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处的模式,这是经常会发生的场景。
加文叔叔是个严厉而自我的人,对玛格丽特阿姨和儿子要求很高很严苛。
长期在高压环境下生活,玛格丽特阿姨有了情绪问题甚至是抑郁症,才会在影片中有多次击打蜜蜂的场景,以及那段在超市情绪失控打人的视频的存在。
爷爷生日到了,而他执意要开车带三姐弟到海边玩。
到了目的地后洛蒂对爷爷说,爷爷你的电话关机了,爷爷回答道,我是故意让他关机的,本来电池也没电了,就是为了关得彻底(just to make sure)。
这里一语双关了,是为了手机关得更彻底呢,还是为了让自己的计划进行得更顺利? 旅程中,爷爷和三姐弟频繁对话,有关为人处事,有关死亡,有关回忆。
他对洛蒂说:可能你的父母骗你,只是想保护你。
如果你的初衷是好的,那么有时候可以说谎。
当米奇问他:人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How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are?)他回答:这个嘛,他们慢慢就知道了,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Well,they just kind of find out.We all find out eventually what we are.Then the world has to lump it.)(但其实当时米奇问的是女同话题,爷爷并没有正面回答,这里不论述:-P)爷爷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当米奇提出想要去海里捞鱼烤着吃的时候,爷爷毫无禁忌地随他去,并对洛蒂提出的“车里不是有三明治吗”,用“但是我们不能狩猎三明治”来回答她。
当小杰西问爷爷,海水会冷吗,爷爷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直接告诉孩子,海水可冷了,你不能去玩。
爷爷说海水并不冷,而孩子们自己体验到清冷的海水后,刺激得大叫而归。
一件事情的经过是如何,感受是如何,我不能提前告诉你,因为那都是我的经历,我的感受,它绝不能变成你的,而属于你自己的想法,你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得到答案。
影片细节分析到这,接下来想谈谈教育问题,影片中有两个完整的家庭(三个小鬼和艾比、道格-A家庭;加文叔叔、玛格丽特阿姨和肯尼思-B家庭),这两个家庭中父母的个性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都很鲜明、突出。
A家庭中,父母喜欢与孩子对话,同时也尊重孩子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会向孩子们表达自己深切的爱意。
在休息站的洗手间里,夫妻两尝试告诉儿女们两人的夫妻关系遇到问题而选择离婚的决定,并告诉孩子爸妈会永远爱他们。
在孩子们可能做了把爷爷尸体烧了的疯狂举动时,他们也是选择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想要从孩子嘴里得到事情的发展,而不是自己假定事实逼问孩子。
相反,B家庭里,加文叔叔不会聆听妻子和孩子的心声,遇到事情专断蛮横。
当妻子想要就自己在超市情绪失控的事情和其交谈时,他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她类似的,当玛格丽特被儿子肯尼思发现在洗手间里大声哭泣时,也被肯阻止了她的言语。
可想在这个家庭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彼此的感情不能互通,情感的需要得不到回应,在此环境成长的孩子感情淡漠,对周遭发生的事情习惯性选择忽略。
影片中肯两次询问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人的悲与喜与我无关,只因我的悲与喜从来得不到父母(我的重要他人)的关注。
所幸影片最后,加文叔叔在海边为爷爷举办了一个简陋而轻松的追悼会。
没有众多的媒体,没有闲杂的社会名流,没有排场的套话。
大家在肯和新女友疯狂的小提琴乐里开心舞蹈。
就像爷爷所希望的一样。
附上电影截图,如果只看了一遍电影又看了这篇评后,有不一样的思考和想法,不妨再次回味影片,留言。
谢谢阅读 : )
洛蒂要记下爷爷有癌症的事情
到了最后,这些小事都不再重要了
加文叔叔为爷爷致告别词最后贴上米奇在爷爷离开后说得一段话,十分欣赏这个勇敢、有想法、爱学习爱冒险的男孩,他像他崇敬的北欧的神:奥丁,手执宝剑,因为心里有向往,像风一样 自由。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 ——三毛 老人被孩子们拖到木筏上,孩子们点燃木筏,甚至是孩子们眺望木筏远去时,这期间,我总有种感觉:老人会像之前一样,突然醒来。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老人真的离开了。
看着木筏越漂越远,先前不断猜测的心也逐渐平静。
如果可以带着满满的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和世界告别,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么?
高二那年,外公被查出癌症,然后在医院中饱受折磨后,离开了我们。
原因种种,我只在术后看过外公一次,但就那一次,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术后,外公的喉部会有许多分泌物,但他无法自己吐,只能依靠机器插入喉管把异物吸出,那个过程、那种声音,至今还时常刺激着我……所以,当看到老人能如此安然离世,我既开心又难过。
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成年人什么是生死;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荒诞”的世界说“不”。
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名字,在用“憋气”向自己不满的生活进行抗议;痴迷于北欧神话,坚信奥丁骑着八脚马,右手持“奥丁之火”,左手持“永恒之枪,在尘世间漫游;一本笔记记录了生活的点滴与各式“谎言”,总会故作成熟的教育父母。
所有的法规制度都不能阻挡孩子们为爷爷举办一场“维京式”的葬礼。
尤其是在看到了大人们无休无止地争吵后,更坚定了他们这一想法。
而爷爷,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化解了家庭的种种矛盾,唤醒了家人间埋藏已久的爱。
而这一桥梁,就是三个可爱的孩子。
他们的堂哥,在长大的过程中,渐渐被磨平了棱角。
但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身上剩有的那份童稚还在与生活进行“无声地斗争”:踢足球和拉小提琴时的茫然无措。
尽管他没有像孩子一样随心所欲,可也没有向成年人完全屈服。
但是,很可悲,不是么?
有多少人,最后变成了他们曾经讨厌的人?
有个场景让我感动了很久。
当父亲面对记者们的“狂轰乱炸”而变得手足无措时,妻子走出去拉住了他的手,成功又有效地给予了还击,回到房间后,一家人欢呼雀跃。
是啊,很多时候,爱很简单。
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温柔的注视,都能够给人以对抗世界的力量和勇气。
有点闹……
治愈系,对我爱的人生气,就因为他们是他们的样子,没有意义。
儿时和老年时两阶段是最贴近生活与生命真谛
前面还好,后面乱糟糟的又想讲些道理,处理无能。
我们在假期做了什么?我们在假期把爷爷烧了…多少有些荒诞,爱说谎话的大人们,最后是个大团圆。
英式喜剧,总是不止于喜剧而已。许多台词都有深意可以挖掘,沙滩上爷爷的维京海葬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三个孩子的演技天然无雕饰,却是全片最让人感动又欢乐的部分。两个女儿尤其突出,好想有两个这样古灵精怪的女儿!就是结尾。。实在有点突然,不知是否有导演的特殊用意
无聊的要死 看了半个小时也没有一个笑点 有些人是觉得哪里好笑..
“烧爷爷”才应该是高潮,后面那些画蛇添足太累赘了。好喜欢孩子们呀。
太他妈超现实了。不落地的情感欣赏不来,看来英国佬被憋的相当难受!
No, No! More, more! That sums up exactly how I feel about living.
爷爷是智者,孩子们是行动者,结局强行皆大欢喜
好剧本还能拍得更好
没笑点 没剧情 不知为何豆瓣评分这么高。。20分钟弃。
这个片子实在很棒 看得我又哭又笑的 人一旦长大 就无法理解小孩儿的想法 变成理智而缺乏想象力的人 到老时 又回归孩提时期的烂漫 爷爷的葬礼 恐怕也只有爷孙四人能体会其中的壮阔
三个小屁孩和一只大套套一共四颗星。和天真的小孩对话真是费脑子。笑点虐点都很足,只是后面的转折和鸡汤来的很生硬。
《我们假期烧了爷爷》这片太欧洲了。
唯一的亮点是小屁孩
争吵无用。英国人总是那么冷幽默和天真,可爱又可悲。
不能算是喜剧
“伦敦孩子火烧苏格兰足球明星”lmaooooo DT一如既往地天菜:( 好久没看Amelia Bullmore演戏了 有点点像Mel Giedroyc 喜欢Annette Crosbie 没想到Andy Hamilton搞这么轻的喜剧哈哈